论明代科举对文人文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明朝的知识分子

明朝的知识分子

明朝的知识分子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该时期是由数以百万计的知识分子奉献和努力建立起来的。

这些知识分子包括文人、学者、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在政治、文化和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分子的背景和地位明朝时期,为了选拔国家的官员,朝廷实行了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上升通道,使得他们有机会进入士族的行列成为文人。

一旦成为士族,他们就有了向朝廷进言吐状的权利,成为朝廷政策制定的重要参与者。

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是相当显赫的。

他们被视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权威,被广泛尊重和仰慕。

不仅他们有机会进入朝廷成为高级官员,还被社会上的权贵所器重和招揽。

因此,他们通常享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明朝的知识分子担负着宣扬儒家思想、传播文化和治理国家之责任。

根据儒家的理念,知识分子被视为道德模范和社会的榜样。

他们被期望在各个方面树立榜样,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革。

作为教育的推动者,明朝的知识分子负责传授经典和教化学生。

他们不仅在官方学府担任教职,还在私塾和家庭中传播知识。

他们通过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知识分子的影响与贡献明朝的知识分子在政治、文化和教育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他们不仅参与各级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还通过公开逐鹿和参政议政等方式传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他们的努力促进了政府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在文化方面,知识分子的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宝库。

他们创作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和传世之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明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资料。

最后,在教育方面,知识分子通过传授知识和教化学生,培养了一批批的有识之士。

这些有识之士往往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的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结语明朝的知识分子在政治、文化和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明代文学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

明代文学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

明代文学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一、明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文学也因此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变化。

以下将介绍明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1.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

这种背景为文人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

2.政治形势明初兴起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

随后建立了一个以皇帝为核心的君主专制政权,这对于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3.思想文化在思想方面,明代逐渐形成了儒家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同时佛教、道教等宗教也对当时的文学影响深远。

4.新航海时代明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航海时代。

外来文化因此进入中国并与本土传统文化交融,使得明代文学也呈现多样性发展。

5.社会地位的变迁历史表明,明代文人与当时的社会地位呈正相关。

在此背景下,文学对于个体的崇高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影响愈发凸显。

二、明代文学流派明代文学有多个流派,并且在不同时期也出现了不同风格。

1.诗歌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而宋诗则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而明代则又有自己的艺术成就,在形式和题材上创新不断。

2.散文明代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清华元素尤为突出。

同时还推动了小品章回体小说这种新的创作形式。

3.戏剧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元曲和南戏都得到了扬名立万,并且对后来明传统戏剧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文学与社会地位在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文学逐渐成为士人追求名誉和地位的手段之一。

1.士人与文学明代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

一个人的文学造诣和才华往往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

2.科举制度与文学明代实行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对于个体从事政府官员职业至关重要。

这导致许多文人努力提升自己的文章水平以期望取得更好的成绩。

3.文学作品流传与影响力明代为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留下了空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因此,写作能力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备受尊崇和赞誉的技能。

论明代科举制度的影响(1)

论明代科举制度的影响(1)


松 林 小 鸟
李 苦 禅


4、理学上
明中前期程朱理学戴上思想界的王冠,却因此逐渐走向 僵化。 科举对理学产生了某些反向的促进作用 —— 明代中晚期 心学出现。代表人物王阳明。


明亡,科举与理学都成为众矢之的,学术界兴起实学思 潮,基本上结束了理学作为中心学术的地位。
剧 终 !



2、文学上
明代科举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和文学创作。科举是明代 文人饱尝了成功的喜悦和鼓舞,也感受到了科场失利时的迷惘、 痛苦和心酸。科举文化对明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极为重 要的影响。 对文人:金榜题名可以脱贫;光宗耀祖;跻身上流社会,成为贵 族。 对文学:内容和形式


明代四大小说奇书
▲ ▲

消极影响: 2、限制社会进步、科技的发展
西方学术之输入我国, …… 始于明万历中叶(公元 1573— —1619)。此期西学之输入,,为耶稣会士传教之附带事业。其 所输入,以天文学为主,数学次之,物理学又次之,而其余则附 庸焉。

——张瑞藩《中国古代史教育资料》

消极影响:


3、举子素质低下
综合性的评价

▲ ▲ ▲ ▲
积极影响:
1、为封建统治集团输送了大量的可供任用的人才,加强统治; 2、客观体现:平等、公开、择优的原则; 3、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发展。 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庠声序音,重规叠矩, 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 也。

——消极影响: 1、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科举考试竞争越激烈,限制越严,知识分子也就月 易于驯服,对皇帝和上级官僚越卑躬屈节。这一切,使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患上了软骨症,他们作为政治 权力的依附者始终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始 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中国古代史中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播

中国古代史中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播

中国古代史中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播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特殊的选拔制度,通过此制度选拔人才,不仅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稳和延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种制度自唐代开始,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变迁,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古代科举制度及其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展开细致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组织与运作1. 考试内容与形式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其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教育、文学与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

考试形式则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

2. 考试层级与选拔机制科举制度分为明经、举人、解元、贡士和进士等不同层级,针对不同层级的考生制定了相应的选拔标准和程序。

例如,明经考试是最基础的选拔,举人考试是选拔中等水平的科举,而进士考试则是选拔最优秀的人才。

通过这种分层的选拔机制,保证了科举制度的有效运行。

二、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播的关系1. 经典教育的推广科举制度强调的是经义教育,使得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例如,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教材,被广大读书人以及考生所熟悉和传诵,进而推动了经典思想的传播与教育。

2. 文人的兴起与文化繁荣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竞技场,使得众多的文人才子们有机会脱颖而出,以此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

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文人们的作品在政治和社会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进而增加了他们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同时,获得功名的文人也成为社会的焦点和榜样,使得文化传播更具影响力。

3. 考试制度的传播科举制度本身是一种独特的选拔制度,其传播方式成为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参与考试的考生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和竞争,使得知识和思想在各地之间进行流动与交汇。

这种交流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播,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融合和交融。

4. 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得各地方在考试中把本地方言文化融入到作文和答题当中。

科举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 科举制度那可是传统文化中的大角色呀!就好比一棵大树,科举就是那粗壮的树干。

想想看,多少文人墨客为了科举日夜苦读,这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极致追求吗?比如范进,为了科举简直是不顾一切啊!2. 科举制度难道不是深深影响了传统文化吗?它就像一个大筛子,把人才筛选出来。

像那些考中进士的人,不就成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吗?就说苏轼,人家可是科举出身,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多大呀!3. 科举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可太大啦!这就像是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的文化串起来了呀。

古代那么多经典著作,不都是科举学子们传承下来的吗?像《论语》,不就是通过他们一代代传下来的嘛!4. 科举制度简直就是传统文化的推进器呀!难道不是吗?它让无数人投身到文化学习中。

你看李白,他的才华不也是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吗?5. 科举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那是毋庸置疑的呀!它好比是一个舞台,让各种文化才艺得以展示。

像那些科举考试中的诗词歌赋,不就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吗?比如王维的诗!6. 科举制度可是在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呢!这就像给传统文化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很多人因为科举而对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像朱熹,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吗?7. 科举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真的超级大呀!它像一阵风,吹遍了传统文化的各个角落。

那些通过科举成名的人,不也成了文化的传播者吗?像欧阳修,多厉害呀!8. 科举制度绝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啊!这就好像是火车头,带动着传统文化前进。

古代多少文人因为科举而发光发热,影响着文化的走向,比如王安石!9. 科举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极了呀!它就如同灯塔,指引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从科举中走出来的文化大家数不胜数,像曾巩,那可是为传统文化做出了大贡献啊!10. 科举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那是杠杠的呀!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宝库。

想想那些科举故事,不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吗?比如孟郊中举后的狂喜!我的观点结论:科举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刻和广泛的,它既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带来了一些局限性,但总体来说,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4-7-论文初稿-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4-7-论文初稿-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摘要明代科举制度,是明代政治文化制度和明代高度发达的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创于唐代,它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而均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制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

明代的科举考试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

本文从明代社会的科举观、乡会殿三级科举考试状况、明代科举考试独具的特点、明代科举考试的影响对明代的科举制度进行了论述。

对明代科举制度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明代政治制度认识和研究的过程。

同时对明代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社会功能等社会史方面的认识与学习,也是颇有助益的。

关键词:明代科举制度;科举;影响AbstractMi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Ming Dynasty highly developed system of centralized political despotism. Chinese ancient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as officially founded in the Tang Dynasty, which in the next thousand year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side and have had a direct or indirect impact is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a and part of the content. Mi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With great innovation in succes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From the Imperial Concept in Ming Dynast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ownship would house of three conditions, the Mi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the Mi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Mi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ere discussed. Analysis of Ming Ming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s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research. While the social aspect of Ming Dynasty cultural,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function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but also quite useful.Keywords: Mi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Imperial:influence目录1、绪论 (4)1.1研究背景及意义 (4)1.2研究内容 (5)2、明代科举制度概述 (5)2.1明代科举制度的主要表现 (5)2.2明代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概述 (6)2.2.1明代乡试情况 (6)2.2.2明代会试情况 (7)2.2.3明代殿试情况 (8)2.3明代科技制度的特点 (8)2.3.1重进士科与创设八股 (8)2.3.1进士之后的择录 (9)2.3.1授官程序的特点 (9)3、明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10)3.1明代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 (10)3.1.1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 (10)3.1.1明代科举制度对军事的影响 (13)3.1.1明代科举制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15)3.2明代科举制度的其他国家的影响 (15)参考文献 (18)致谢 (18)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明代科举制度,是明代政治文化制度和明代高度发达的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而优则仕 仕而兴则创——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学发展

学而优则仕 仕而兴则创——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学发展
年被废除 , 整存在了 】0 整 3 0年 , 我 国古 代 存 在 时 间 最 长 、 响 最 深 远 的 一 项 官 吏选 拔 制 度 , 历 朝 选 任 人 才 、 任 官 员 方 面 是 影 在 调 起 到 了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在 其 产 生 、 展 、 善 的历 史 进 程 中 , 我 国 古 代 社 会 政 治 、 济 、 化 以 及 社 会 风 气 等 方 面都 产 生 发 完 对 经 文 了极 其 深 远 的影 响 。 中 国封 建 社 会 进 程 中完 备 的 官 吏 选 拔 制 度 有 三 种 , 即察 举 制 、 品 中正 制 和 科 举 制 度 。察 举 制 和 九 品 中正 制 的 核 心 是 举 九 荐 , 举 制 度 的 核 心 则 是 考 试 。隋文 帝 于开 皇 年 间设 立 分 科 考 试 , 而 取 代 了魏 晋 以 来 盛 行 的 九 品 中 正 制 , 炀 帝 在 大 业 三 科 从 隋 年设 立 明 经 、 士 二 科 , 进 以考 试 选 取 人 才 , 中进 士 科 的考 试 内容 以 文 学 、 学 为 主 , 后来 也 发 展 成 为唐 、 、 、 等 朝 科 举 其 儒 这 宋 明 清 考试 的 主要 科 目。唐 朝 的科 举 在 继 承 隋 分 科 录 取 制 度 的基 础 上 , 定 了地 方 、 央 二 级 考 试 制 度 , 期 进 行 考 试 , 自 由报 制 中 定 可 考 , 后 以 考 试 结 果 录 取 。宋 朝则 全 面 推崇 孔 孟 儒 学 , 倡 以 文 治 国 , 科 举 考 试 极 为 重 视 , 此 进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变 革 , 终 最 提 对 对 最 确立 了 三 级考 试 制 度 , 完 善 了科 举考 试 的 内容 和形 式 。 明 朝 在 宋 朝 科 举 制 度 的基 础 上 加 以 发 展 完 善 , 办 各 级 学 校 , 立 并 兴 建 与科 举 制 度相 适 应 的学 校 制 度 。可 以说 , 举 制 度 在 明 朝 一 度 达 到 了 鼎 盛 时 期 。但 到 了 明朝 末 年 , 过 分 追 求 对 考 试 内 容 、 科 因 文 体 等雕 琢 的 风气 , 举 制 度 开 始 走 向 了 没 落 。清 朝 虽 然 保 留 了 科 举 制 度 , 随 着 封 建 制 度 自 身 的 不 断 没 落 , 股 文 形 式 的 科 但 八 呆 板 , 致 文 化 思 想 的僵 化 、 昧 、 导 愚 落后 , 终 致 使 科 举 制 度 走 向 了 灭亡 。 最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一、引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的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变革,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开始,探讨其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初步发展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的“明经”,但真正形成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是唐朝的进士科举。

进士科举制度在唐朝初期并不完善,通过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并不稳定,而且考试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学才能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经历了明确考试科目、举行国子监考试、实行乡试省试制等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三、科举制度的演变与改革1. 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在宋代,科举制度经历了重要的改革,特点是实行了三元及第制。

这一制度将考试从富贵人家的私塾引入到官办学校,不再局限于文学才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科举考试中。

此外,还规定了考生须在乡试、省试、殿试中脱颖而出方可入仕,使选拔更加严格。

2. 元明清三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元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是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许多严苛的手段,如限制考试规模、增加考试难度等。

明代科举制度继承了宋代的改革举措,特别是明太祖创设的解缙教育制度有力推动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清代科举考试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晚清时期,科举制度越来越被贪污、腐败所侵蚀,不再能有效选拔人才。

四、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1. 社会地位的晋升机会科举制度为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机会,使个人不再仅限于所生之地的身份。

此外,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无论出身何种阶层,只要有才能,都有机会晋升到官僚阶层,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2. 文化传承与繁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举考试的题目往往要求考生涉猎诗词、经史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促使了文化的广泛传承和发展。

同时,文人墨客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而大量创作文学作品,使得文化的繁荣不断推进。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一、明确了学习体系明代的科举制度,明确了中国古代学习体系,使得学习有一定的规范、规矩,为知识分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科举制度以题论考试为主考采取登科、秀才、进士,由县第考到全国统一考试,起步早,规范有序。

二、强化了文化传承科举制度推动中国教育及文化体制的建立,也就是说,藉由科举参加考试,借此让古代经典及文化活力不断續写,促使文化的传播及深入人心。

三、区分贵贱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内容,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社会实践的多元内容,又分級不同贵贱地位,参加考试时对于学习成绩和政坛表现双重发掘,从而区分出贵贱。

四、促进文化发展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官爵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逐渐成为文人b 的攻读学术的唯一道路。

因此,它为文化发展和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发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追求,以及丰富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成就,促进了古代文化的发展。

五、影响民众行为科举制度更加偏向民众的行为。

相对于唐宋、元明等朝代,科举制度在清代充满活力,大量知识家通过科举获取文职,随之也影响入世民众以及大众文化的传播,改变了百姓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六、释放熏陶力量科举制度不仅包括对政治、帝国化等文化史实践的帝国化,也可以说是对当时社会人文情怀、思想意识的熏陶,一种以科学报考的思想观念影响和释放的过程,有助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结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了学习体系;二是强化了文化传承;三是区分贵贱;四是促进文化发展;五是影响民众行为;六是释放熏陶力量。

综上,可以看出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和必然联系,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独特而严格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举考试,士人们可以获得官职,进入官僚体系,成为社会的精英。

科举制度的实施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塑造了中国士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代的完善和明清时期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制度。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考场进行的,考察的是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会试是在府级考场进行的,考察的是文学才能和修养;殿试是在皇宫进行的,考察的是政治智慧和忠诚度。

通过这一系列考试,士人们可以获得不同的官职,从而进入官僚体系。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社会地位的流动成为可能。

在科举制度下,不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通过考试就有机会获得官职,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机会公平性的存在,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为了通过考试,士人们不仅需要掌握文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具备优秀的写作和辩论能力。

因此,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文人才俊,推动了文学、诗词、书法等艺术的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通过考试的参与者们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士人文化的独特风貌。

另外,科举制度对士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考试是一种竞争性的选拔制度,士人们为了获得好成绩,常常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这种竞争意识和努力精神,使得士人们注重自我修养和自我提升,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同时,科举考试也培养了士人们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他们视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科举考试只考察文学才能和修养,忽视了其他领域的才能。

这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知识结构偏重文学,对其他学科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试论以选文为中心的明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试论以选文为中心的明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结论
结论
综上所述,园林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两者在交融、表现手法、意义等 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园林为文学作品提供了灵感与背景,同时文学也通过 文字描绘让读者更加了解与感悟园林艺术的魅力。正是这种密切的关系,使得园 林与文学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将得到更广泛的与探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园林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将会得到更深层次的 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试论以选文为中心的明代科 举与文学的关系
01 引言
目录
02 选文与科举
03 科举与文学的互动
04 科举与文学的交融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科举制度与文学发展都有着独特的特 点。本次演示试论以选文为中心的明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旨在深入探讨两者之 间的互动与影响,以及它们在文化上的交融。 Nhomakorabea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晚明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科举制度作为当时社会的主要选拔 机制,对于思想、时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以袁黄科举经历为中心,深 入探讨晚明科举与思想、时政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晚明科举与思想、时政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学者们从历史、文化、 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部分学者强调科举制度对思想、时政的 制约与影响,认为科举制度导致了官场腐败、思想僵化等问题。另外一些学者则 科举制度在晚明社会的积极作用,认为科举制度为当时社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选 拔机制,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选文与科举
选文与科举
在明代,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选文在科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 的角色。选文的主要形式是八股文,它具有严格的结构和韵律要求,是当时科举 考试的关键部分。八股文的出色写作技巧和深入的经义理解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 标准,这直接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古代科举制度对文人雅士的影响

古代科举制度对文人雅士的影响

古代科举制度对文人雅士的影响1. 简介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自唐朝开始实行的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

它对于培养和选拔有才华的文人雅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还对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培养和提升文化水平科举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晋身官僚阶层的机会。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文人雅士们需要通过多次层层进阶的筛选才能获得最终资格。

这激发了人们追求知识、努力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在儒家经典等学术领域精进自己,提升文化素养。

3. 彰显社会地位和荣誉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后,文人雅士可以成为官员,享受特权地位,并获得世人尊重和认可。

这不仅给予他们实质权力,在社会中拥有更高声望和地位,同时也带来了荣誉感和自豪感。

4. 影响思想传播和文化倡导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悉经史子集,强调儒家思想的学习和传承。

这样的体制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方向。

同时,科举制度还鼓励求取功名的士人以文化演讲、文章作品等方式进行思想传播和文化倡导。

5. 选拔贤能并促进社会流动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出身限制,注重考察人才本身而非背景。

这为优秀的普通人提供了机会,在不同阶层之间实现社会流动性。

相应地,也推动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和社会进步。

6. 增强政府权力控制与监督科举制度基于考试选拔官员,有助于实现政府对人员选拔过程的控制与监督。

通过设立多个级别考试,并由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和评分,可以有效减少腐败和特权现象,增加政府运转的公正性。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制度对文人雅士的影响是多方面而深远的。

它不仅在教育领域推动了知识和文化的普及,也改变了社会结构,促进了政治和思想进步,并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带来一定的稳定性和公正性。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诗歌和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诗歌和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诗歌和文学的繁荣和发展科举制度对中国的诗歌和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文人雅士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跻身显贵的重要途径。

在此过程中,诗歌和文学因为其重要的文化意义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一系列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的严格规定从而催生出了诸多声名显赫的文学巨匠和名家。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之后,文人雅士有了更多的机会展示出他们的才情和文学天赋,创作了大量充满文化内涵、表达深层次感情的文学作品。

在科举考试期间,文人雅士必须通过制定的诗词文等形式的考试来展示自身的才华。

这种考试方式既考验了考生的文学水平,也充分体现了文化内涵的艺术性、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因此在整个中国文史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科举制度的开展使得各种文体、文种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诗歌、散文、杂文可以说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大量文人雅士参加考试的同时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

例如唐代大文豪杜甫的《三吏》、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秋雨独怆然》等等,这些诗篇、散文、杂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文学史上还是一部分得到广泛传播和赞誉的作品。

此外,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考试设置了一系列的文学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题目都必须围绕着这些科目展开,依照标准的考试流程和规范的考试标准进行。

这种严格的考试制度和规范化的考试内容必然会对文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显然,这种影响可从唐宋时期以后诗歌的主题、艺术表现方式、文学语言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但是,科举制度也有其负面影响。

科举制度的考试本身比较繁琐、严谨,与文学的自由、创新等特点相比,似乎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

此外,由于科举制度依靠一定的文化水平和门槛,因此限制了在其它方面天赋较高、但缺乏文化背景和丰富知识储备的人参加科举考试或享受到其他好处。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简介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文官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通过一系列考试来选拔人才,从而培养和选拔出各级别的官员。

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近1300年,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常识。

科举制度的起源古代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的梁武帝时代(502年-549年)。

梁武帝制定了一套考试制度,以选拔优秀的人才为官。

此后,这种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唐代后期至清代废除的中国古代官方主要的选拔文官的方式。

科举考试的内容古代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经部考试和明经考试。

经部考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关。

考生需要在经学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掌握经书的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大学》等。

这一关的考试主要考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诠释能力。

明经考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关。

这一关的考试主要考察对经学的应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考生需要写出能够分析、评论经典文献的文章,以展示自己的学识和才华。

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科举制度为文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考生们需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

这些考生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2. 塑造了文学的风格和主题科举制度要求考生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这对文学的风格和主题产生了影响。

科举考试中,往往提供一些特定的题目,如议论某个观点、分析某个问题等。

这些题目鼓励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塑造了文学的风格和主题。

3. 形成了文人的社会地位通过科举制度考中进士后,考生将获得官职,并成为文官。

这些文官们享受着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在文化和政治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成为文艺、文学的主要执牛耳者。

这种社会地位的确立,使得文人在文学创作方面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人雅士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人雅士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人雅士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通过此制度选拔出优秀的官员。

这个制度不仅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培养文人雅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与文人雅士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隋朝的“进士科”,但直到唐朝才真正发展起来。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地方级别的考试,参加的是乡级士子;会试是省级考试,只有乡试中通过的士子才能参加;殿试则是最终的考试,只有会试合格的士子才能进入皇宫参加。

只有通过了殿试的考生才有机会成为朝廷的官员。

科举制度的推行,不仅仅是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更是对儒家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经书、史书、诗词和文化常识等,这与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相吻合。

通过科举制度,士子们被迫学习经典著作,不仅强化了他们的儒家思想,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修养,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雅士群体。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文人雅士成为了社会的精英阶层。

他们以文学为生,能够写文章、作诗、作画,深受社会的尊重和崇拜。

他们不仅在官场上充当重要角色,还在文学艺术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以自己的才华为人们带来了许多艺术上的创新和灵感,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

然而,科举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

由于考试的题目和内容较为固定,很容易培养出一种套路化的应试思维,导致人们在文学创作上缺乏自由度和创新性。

虽然文人雅士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社会地位和声望,但也有一部分人因为不适应这种应试模式而被边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逐渐式微,终于在清末被废黜。

新时代的来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人雅士也逐渐从政治舞台上淡出。

然而,古代科举制度与文人雅士的关系却是无法割舍的。

科举制度培养出的文人雅士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社会阶层的存在,更代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他们的文学作品代表了古代文化的巅峰,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的条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的条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化史》科目考查卷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1、全国性的统一局面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政治环境。

自东汉以来,中国曾长期处于军阀混战、豪强割据的分裂状态之中。

这一状态的主要特征就是战争频繁,权力不断转移,王朝不断更替,社会经济凋弊,人人朝不虑夕,加之人口不断迁徙流亡,因此,这一混乱的历史时期无论从分裂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还是从衰败的经济条件以及人人自危的社会心理来看,都不可能为象科举制度这样广揽人才的制度创造机会和条件。

而隋以后的各个封建王朝之间虽然也有王朝间的更替,也有较大的动乱,但每一王朝都有较长的较稳定的统治时期,这为科举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环境,因而才使得科举选官自隋之后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2、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结构的变化为其产生及确立奠定了必要的阶级基础,均田制在隋唐得以推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混乱和动荡从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大大地削弱了世族大地主的实力,中小地主的地位逐渐上升,开始与世族大地主在政治上并驾齐驱,并逐渐占据了优势。

这一优势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就是以推荐为主的选举官吏制度逐渐被以考试获取官职的科举选官制度所代替。

因为后者与前者相比,更多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其出身、门第。

3,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发展完善使得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自春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摆脱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种种影响,至隋唐时期进入成熟时期。

其标志是:统治阶级的队伍日渐扩大;政治机构不断扩充,分工越来越细;赋税制度逐渐整齐划一;各项必要的政治制度相继建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封建统治体系。

科举选官制度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为满足封建统治对各种官吏的需要,为适应中小地主阶级政治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而逐步确立起来的。

4、物质上的原因的条件。

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有利于考试的实施;道路交通的的完善使得许多的举人能够及时的赶赴考场。

明朝的文化繁荣文学绘和戏剧的黄金时代

明朝的文化繁荣文学绘和戏剧的黄金时代

明朝的文化繁荣文学绘和戏剧的黄金时代明朝的文化繁荣:文学、绘画和戏剧的黄金时代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其文学、绘画和戏剧都达到了一种黄金时代的水平。

本文将重点探讨明朝文化繁荣的原因、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绘画风格以及戏剧的发展情况。

一、文化繁荣的原因明朝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明朝的前期,经历了战乱频繁的元朝时期,这使得人们对和平的渴求更加迫切。

明初的皇帝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使得国家逐渐安定下来。

和平的社会环境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 尊重知识的治国思想:明朝皇帝对文化的重视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成祖朱棣时,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达士人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士官阶层,这也使得文人墨客们对文化的追求更加热烈。

此外,明代皇帝还重视保护学术、支持文化教育,致力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 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创新:明代的文化繁荣不仅仅是承袭了唐宋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进行了许多创新。

文人们不再局限于古典文学,并开始尝试新的文体和艺术形式,如小说、雕版印刷等。

这种创新使得明代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富有活力。

二、明朝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明朝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明朝代表性的文学作品:1. 《西游记》:这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伟大的神话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其奇特的想象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红楼梦》:这是明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精湛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社会寓意,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3. 《金瓶梅》:这是明代作家兰陵笑笑生创作的一部风流韵事的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戏剧作品。

小说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貌。

三、明代绘画的风格明代的绘画风格丰富多样,主要有文人画和工笔画两种主流风格。

进士及第与宋元明清诗词创作

进士及第与宋元明清诗词创作

进士及第与宋元明清诗词创作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中,进士及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荣誉。

进士及第是指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进士称号的人,这个称号通常代表着他们在文学、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的成就。

进士及第在宋元明清时期对于诗词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推动了诗词创作的繁荣,也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传统。

进士及第与科举考试examinationexamination进士及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进士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追溯至隋文帝时期。

进士科举考试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考试,也是最具有权威性和竞争性的考试。

只有通过进士科举考试,才能获得进士及第的称号。

进士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最初的选拔环节,只有通过乡试的人才能进入会试。

会试是全国范围内举行的考试,考生们要在这里展示他们的才华和能力。

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进入殿试,殿试是最后一个阶段,举行在皇帝面前。

只有通过殿试的考生才能取得进士称号,并成为朝廷的官员。

进士及第的地位和荣誉进士及第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和荣誉。

取得进士称号的人可以进入朝廷,成为一名官员,担任重要的政治职务。

进士及第被视为文人士大夫的象征,他们是社会精英,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进士及第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在文学和文化方面也有很高的声望。

他们的诗词作品被视为经典,常常被后人学习和崇拜。

进士及第与宋代诗词创作poetrypoetry宋代是古代中国诗词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进士及第对诗词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时期。

宋代的进士及第文人中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

宋代的进士及第在诗词创作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

进士科举考试要求考生们在文策题目中写作,这对于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因此,进士及第们在创作诗词方面有着独特的眼光和风格,他们的作品意境深远,表达精准,形式上也更为成熟和规范。

著名的宋代进士及第诗人有苏轼、黄庭坚、晏殊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

梁启超对科举评价道:“科举,法之最善者也。

古者世卿,《春秋》讥之。

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

世卿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知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

齐民之裔,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

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

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故世卿为据乱世之政,科举为升平世之政。

”[1]可以说,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相应地也影响了明代文学。

明代科举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和文学创作。

科举使明代文人饱尝了成功的喜悦和鼓舞,也感受到了科场失利时的迷惘、痛苦和辛酸。

科举文化对明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明代的科举特点科举制度存在于历史已有千余年之久。

科举制度是中国隋代时开始萌芽,科举两字也是从隋代“分科举人”这一概念产生而来的。

唐代时确立,唐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力不断强盛,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官吏,科举制度也逐步受到重视,并不断得到完善。

到了宋代,统治者崇文抑武,重视文官,大开科考,招募人才。

宋代的科举规模很大,为此,朝廷设置了大量文官官职。

元代的科举发展缓慢,身为少数民族的元代统治者不谙中原文化,对科举并不热心,元代一共才举行十六次科举,录取进士也只有一千一百三十五人。

许多文人儒士在元代被迫放弃了举业。

明代科举制度逐渐发展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明朝开国不久,即于洪武二年(1370)年诏令开科举,洪武四年二月正式举行会试。

明代的科举不同于以往其他朝代,在考试内容、方式、文体上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明初科举考试沿用唐宋旧制。

据《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八月,京师及各行省开乡试。

初场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明洪武初,定科举法,亦兼用经疑。

后乃专用经义,其大旨以阐发理道为宗。

”[2]后来,明代科举考试内容“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史记》五经命题,诚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3]就是说,“经百余年的演变和发展,在成化年间形成程式较严格的八股体式,到万历年间最后定型。

”[4]“明代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

考试程序极为严格: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又称乡闱,每三年举行一次。

乡试的地点在南、北京府和各地布政司驻地。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统一考试,又称礼闱。

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举行。

参加会试者必须为乡试考中的举人。

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由于考场设在皇宫内的奉天殿和文华殿,所以又称为‘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因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又称为廷试。

”[5]在洪武三年,明太祖诏:“中外文臣皆以科举进,非科举毋得官。

”[6]这提升了科举的社会地位和影响,论明代科举对文人文学的影响林红柳克摘要:科举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不仅影响社会政治领域,也深深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科举给明代文人带来人生的期盼,带来至高的荣耀和显赫的社会地位,也带来白首场屋的遗憾,带来追求而不得的苦恼和焦虑,以至影响到文人心态和文学创作。

才子佳人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着科举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科举情结文人心态创作影响・中华文化・35・・也使科举成为个人发展的唯一途径。

二、明代科举对文人的影响(一)明代文人极力渴求科举成功由于封建国家制度对科举的直接干预,使科举不仅是一种教育和考试制度,客观上也是一种社会政治荣耀,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也是士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唯一手段,是士人社会存在的主要意义和个人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

举业对当时的文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其一,金榜题名可以脱贫。

因为科举及第不仅可以让一个人彻底改变贫穷困顿的命运,而且能使其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和显赫的社会地位。

袁宏道在《袁宏道集》卷五中曾描述道:“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

”在明代,秀才见了知县可以不必下跪,官府亦不能随便对他们动用刑罚。

文人们科举高中后,昨日的穷酸书生变成今日的富贵文人;昨日还是受贵族歧视的布衣,今日就翻身为身价百倍的名人。

其二,光宗耀祖。

中国人的门第观念极强,一些稍有天资的子弟,从小就被家族寄予了厚望。

举子们为了光大门楣,必须要天天“六经勤向窗前读”。

第三,跻身上流社会,成为贵族。

一旦科举成名,“春风得意马蹄急,一夜看尽长安花”,从此就可以步入仕途,拥有辉煌的人生。

于是举子们为了自己的信念无不殚精竭虑,奋战科场,以搏第一。

举业的魅力,使“功名心”和“富贵梦”深深的渗透在古代文人心中,从而构成了中国文人一种独特的深层心理结构,形成明代文人的“科举文化”心态。

明代文人几乎无一不参加科举。

就拿明代剧作家队伍来说,几乎都生活在科举圈子里。

正如王骥德《曲律杂论》所说:“今则自缙绅,青襟,以迨山人墨客、粱翰为新声音,不可胜记。

据统计,剧作家中中进士及第而做显官的共有33人,其中藩王3人,尚书兼大学士4人,尚书3人,侍郎1人,少卿2人,这里包括状元3人,榜眼2人。

”[7]明代文人对举业的执著追求甚至到了老死文场也无遗撼的地步。

他们在经受一次次惨痛的打击之后,仍执著的追求拼搏,直至穷困潦倒,白发苍苍。

明代著名小说《精世通言》第十八卷《老门生三世报恩》就记载了一则这样的故事:英宗正统年间,广西兴安县秀才鲜于同才思敏捷,学习勤奋,是一个八岁就以神童见称的人。

可到天顺六年,他57岁了,还挤在后生的队伍中。

想想他才大命薄,岁岁科场,均以落选而告终,实在可悲可叹。

可见当时读书人对八股科举功名达到了痴狂的程度,鲜于同就是明代文人的一个缩影。

《三言二拍》作者冯梦龙,其本身也醉心于功名,有志于蜣挟天下。

他十分重视对“四书”、“五经”研究。

据有关资料记载冯梦龙30岁曾应邀去湖北麻城讲《春秋》,并著有《春秋衡库》、《春秋大全》、《四书指目》等书,为一朝科举及第真正下了一番苦工夫。

而他辛苦所编撰的“三言”等通俗著作,却不以真名发表,是怕惹怒朝廷,从此断送仕途之路。

最终,他在崇祯三年(1360)57岁时取得了贡生。

汤显祖作为一名与莎翁齐名的大剧作家,八岁就能对对联句,十岁学古文词,十四岁补为诸生,在世人眼中他的前途应该是一遍光明的,但他在全国的进士科考中屡考屡败,一再受挫,考了十多年。

可想而知举业在文人心中的根深蒂固的程度。

汤显祖在二十一岁时,就以排名第八的成绩中了举人,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才以第三甲第211位的排名中了进士。

由此可以推算,从他二十一岁算起到万历十一年,在这十二年中他追求举业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过。

在他的作品创作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的科举及第后的飞黄腾达。

这是依据其自身愿望和假想来推演出来的,也只有作者本人沉于其自身的主观感情、理想和抒情之中才能写出此作品。

汤显祖一直坚信举业的成功可以带来仕途上的通达、婚姻上的幸福,这个信念在他辞官以后都未曾改变过。

他对成功科举者的深情描绘,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一个科举的奉行者、维护者。

明代读书人的正途是科举,所以文人在科举路上跌跌撞撞的辛酸故事比比皆是。

《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在仕途上所受的伤害更为明显。

据说,归有光是位神童,九岁能文,十八岁写成的《项脊轩志》已成为千古不朽之作。

但他却在科举场中屡屡碰壁。

三十五岁时他以乡试第二名举人身份参加会试,一连考八次都名落孙山;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整整六十岁才中了三甲进士,被录用为长兴知县。

在归有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文人对功名的极度的渴望和执著的追求。

明代文人在科场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他很早就进了淮安学府,可是在科场上却屡战屡败,直到50岁才被推荐为贡生到南京的国子监念书。

而一个贡生要经过数年才能结业获得选官的机会,所以他到60岁才做一个小官。

整个明代的文人生活在一个弥漫着科举崇拜的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36・・浓重氛围中,科举给了这个时代文人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梦想的机会,明代文人也常常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科举的迷恋、向往之情。

(二)明代科举对文学的影响科举成功的幸运者往往是少数,大多数文人终生遗憾。

由于明代文人有着深深的科举情结,所以即便是在科举失利的情况下,也不会放弃对举业的追求,有时会以另类的方式加以表达。

一些文人在困顿中调适自己的心态,常借文章来抒发内心的愤怒,用嬉笑怒骂来掩饰自己的失落,或在文章中虚构美好的理想追求。

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1856—1939)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把作家和梦幻者、作品与白日梦相提并论,说写作的人都是在做白日梦,而作品则是他们白日梦的内容。

白日梦是人的幻想,而“幻想的动力是为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

”[8]明末清初的一些文人通过才子佳人小说的描写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来寻求自己“金榜题名”的科举美梦,使明代的文学作品深深地打上了科举烙印。

例如:明末的才子佳人创作,大都有一个“高中状元”和“及第团圆”结局。

这是文人在现实生活中失落,转而用幻想中的“求补偿”心态来表现。

天花藏主人曾在《合刻天花藏才子书序》中表达了这样的心理:“每当春花秋月时,不仅淋漓感慨,此其才为何如?徒以贫而在下,无一人知己之怜……欲人致其身而既不能,欲自短其气而又不忍,计无所之,不得已而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梁梦事业。

”“凡纸上之可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

”科举的落第、功名的失意、生活的困窘,让他们的“功名心”和“富贵梦”如同幻影一样的消失了,他们只好用自己才华创作小说来实现心中的人生理想,抒发心中的失落、郁愤和感慨,获得某种心理补偿。

明代无名氏写的《无缘奇遇》中描写了男主人翁祁羽狭考中榜眼之后,不但伸冤雪恨,还成功的英雄救美,救出了自己的情人十二姑娘,官职更是青云直上。

书中的主人公不仅仅功成名就,而且喜得佳人。

这样的描写不仅体现了男主角自身的梦想和追求,更体现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明代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有很多是名不经传的下层文人,科举上不如意,使他们即使有“落笔惊风雨,开口秀山川”的才华,也得不到社会的肯定。

而科场上的失败也可能导致婚姻上的不幸福。

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都难以实现的打击下,这些致力于搏取功名而不事他业的文人们贫困交加、心灰意冷、谋食方艰,然而他们难以忘记的却是自己一生追求的黄梁事业。

于是他们自己科场无名,就写才子们金榜题名;他们穷困潦倒,于是才子们享尽荣华富贵;他们婚姻不幸福,书中的才子们则娶到了心目中理想佳人;他们举业失利满腹牢骚郁闷愤恨,于是才子们却把酒言欢、吟诗作对、美味佳肴、呼朋唤友地潇洒至极。

“求补偿”心态让这些作者在创作时不知不觉流露出内心深处的“功名心”和“温柔梦”。

作者在男主人公身上寻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借以在“团圆之乐”中忘却现实生活之苦,所以这些文学作品不但没有摆脱科举的影子,而且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科举制度最虔诚的守护者和代言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