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学考试重点
1商品流通 重点
1商品流通一般人们所指的流通是商品的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运动过程。
商品流通既包括国内商品流通,也包括国际商品流通。
当商品流通跨越了国界,就是国际商品流通(通常称为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
2流通的功能①交换功能(购买、销售)②供给功能(运输、保管、配送)③.辅助功能(金融、风险负担、市场信息、标准化)3流通作业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基本业务活动4流通作业系统①流通作业系统是一个转换过程,它必须获得商品输入,通过内部一系列的活动,最后向外界输出商品或服务。
②流通作业系统既可以看作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组成的系统,也可以说是由购﹑销﹑运﹑存组成的系统,还可以看作是由批发、零售等子系统构成的系统5批发:是指批量作价,将商品或服务销售给那些用于经营用途客户的商业活动特点:①大量交易与批量作价②交易对象主要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③交易地域范围广泛④经营的专业化⑤容易形成交易习惯6批发经营组织的类型按经营主体分类①独立批发商②纪人与代理商③制造商的销售机④物流及配送中心⑤批发市场按经营商品的不同可分为:①一般批发商:是指经营一般商品且种类繁多、经营范围很宽的批发商,也叫综合批发商。
②专业批发商:是指专业化程度较高,专门经营某一类或少数几类商品的批发商按销售地区不同可分为:1 全球批发商2全国批发商3区域批发商4地方批发商按流通的不同阶段可分为:一次批发商、二次批发商、三次批发商7独家代理:是指代理商在约定地区和一定时期内,享有某种或某些指定商品的专营权的代理。
一般代理: 是指代理商不享有专营权的代理,委托人可以在同一市场上同时建立多家代理关系,也可以超越代理人直接进行销售。
总代理:是指代理商不仅拥有指定地区代理商品的专营权,而且还可以代表委托人从事签订合同、处理货物等商务活动,以及一些非商务活动的代理。
总代理一定是独家代理,独家代理不一定是总代理8大阪中央批发市场的作用中央批发市场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肉食类产品等各色生鲜食品,从原产地有计划地集中起来,进行公平定价,向市民等消费者提供可靠而稳定的货源,在生鲜食品的流通领域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商品流通概论试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商品流通概论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标题问题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物流活动的中心业务是围绕着()展开的。
A.采购和销售B.加工和包装C.运输和储存D.配送和装卸2.卖方市场的竞争主要在()之间进行。
A.卖者B.买者C.买者和卖者D.生产者3.发达的商品流通就是以()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A.商品B.货币C.市场D.商业4.商品流通处于生产和消费的()地位。
A.前置B.中介C.后续D.终极5.证券市场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货币市场B.本钱市场C.外汇市场D.票据市场6.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劳动力的供求是由()决定的。
A.经济体制B.计划机制C.市场机制D.人才机制7.需求上升因而价格上升,该命题反映的是()A.需求数量变化B.需求质量变化C.需求变化D.以上都不对8.商流涉及商品的()A.使用价值运动B.物质实体运动C.价值运动D.空间转移9.发展得最为完善和成熟的企业组织形式是()A.合伙制企业B.单业主制企业C.公司制企业D.合作制企业10.企业财务报表属于()A.偶然信息B.指令信息C.加工信息D.未来信息11.生产与消费在()上的间隔使流通时间效用具有存在的必要。
A.空间B.地区C.季节D.时间12.()是最简便最短的渠道。
A.直接渠道B.间接渠道C.代理渠道D.三级渠道13.公司式垂直渠道结构是指由同一()所有的生产机构与销售机构共同组成的结合体。
A.产品B.市场C.经营权D.本钱14.垂直式渠道结构具有()集中制订计划,有组织开展经营的特征。
A.专业化办理B.集中化办理C.分散化办理D.多元化办理15.把买来的商品化整为零,进行再销售的企业,称之为()A.零售组织B.批发组织C.办事企业D.非商店零售组织16.中介办事交易组织的利润主要取决于()A.商品买卖的差价B.商品交易量的大小C.商品交易复杂程度D.商品交易地点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标题问题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商品流通概论知识点
商品流通概论知识点第一节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1.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属性:(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2)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或具有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2.三次社会大分工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相分离-使交换成为可能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出现商品生产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产生3.商品交换形式:A.物物交换(W-W)*①最初的简单商品交换*②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B.简单商品流通(W-G-W)C.发达商品流通(G-W-G’)*①即商业形式*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4.商品流通A.定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
B.环节:生产领域至消费领域过程过的环节。
一般包含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
5.商品流通过程的制约因素:A.自然性制约因素:刚性制约因素,基本因素B.经济性制约因素:a.差价制约 b.供求制约 c.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制约C.制度性制约因素6.商品流通过程的经济作用A.对生产的作用:a.反作用 b.规模和速度的制约作用 c.引导作用 d. 影响其经济效应B.对消费的作用:a.中介b.引导作用c.制约作用(规模、结构、价格的角度)C.对分配的作用:a.是其的实现过程b.再分配的重要渠道c.促进和抑制作用D.对国民经济的作用:a.纽带 b.调节作用第二节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
地位:基本规律(区别于价格机制的地位)2.供求规律: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A.供给的制约因素:a.自身价格,b.生产技术,c.要素价格,d.其他商品价格e.政府的产业政策,f.企业预期B.需求的制约因素:人口数量,商品自身价格,相关商品价格等供求矛盾的表现:交换空间交换时间供求数量供求结构3.竞争规律A.定义:商品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竞争的客观必然性。
商品流通学重点
一、分工的原因1、分工使劳动专门化,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单位产量提高2、由一种工作转移到另一种工作,通常要损失不少时间,分工则可以避免这种损失,节约时间3、分工又使劳动简化,专门从事某项操作的工人把全部精力倾注于一种简单事物上,容易改进工具和发明机器。
二、分工的形式1、自然分工:所谓自然分工,就是指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进行分工,也就是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分工。
2、内部分工:组织体内部的分工,如家庭内部分工3、社会分工:组织体外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部门与部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分工,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三、分工与专业化1、专业化:组织或个人只从事一种或有限种类的工作或活动。
2、分工与专业化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效率的提高;二是生产成本或资源的节约。
3、原因1)、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操作,能够较快提高其生产的熟练程度,生产率提高2)、节约工作的转换时间3)、节约物资资料4)、工作简单、学习成本低5)、工作单一,便于专业化创新四、交换与商品交换1、交换: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相互提供各自活动及其成果的行为。
2、劳动的交换:一般表现为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的共同劳动或联合劳动;3、劳动成果的交换:指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对其劳动成果的互换。
4、劳动成果的交换有两种形式:一是产品交换,如企业内部部门间的产品调拨;二是商品交换,如不同企业或个人之见通过某种条件相互转让自己所生产或拥有的商品5、商品交换:企业间的产品交易,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
6、商品交换产生两个当然的前提:一是作为交换主体的个人或组织是彼此独立、互不隶属的,明确的产权制度。
二是作为交换主体的个人或组织彼此生产或拥有不同的产品,即分工与专业化缺一不可。
五、分工与商品交换形式的演进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与物物交换原始社会,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剩余产品物物交换(W——W)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商品生产、交换由偶然多经常、出现货币。
商品流通期末复习总结
商品流通期末复习总结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2.GD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包括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3.GNP: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4.直复营销:以赢利为目的,通过个性化的沟通媒介或沟通方式向目标市场成员5.流通渠道:为促使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而由商品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等流通机构构成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6.流通风险:在商品从生产者想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商品所有权和实体都要经过多次流转,才能最终被消费者所消费。
商品在这个流转过程中,总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各种风险,这就是所谓的流通风险7.渠道权力:一个渠道成员对渠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和决策变量施加影响的能力8.垂直渠道系统:由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构成的一种统一的联合体,每个渠道成员都把自己看作是系统的一部分,着眼于整个渠道系统的运营效率9.水平渠道系统:流通渠道内同一层次的若干企业采取横向联合的方式,以合资或合作等多种方式组成新的渠道系统10.批发:向再销售者、产业和事业用户销售商品与服务的行为11.零售:包括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供其个人非商业性使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12.物流: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客户要求的过程13.物流管理: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14.正向物流:从供应(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乃至消费者的物流15.逆向物流:产品卖给消费者并配送给消费者后,从消费者端开始,通过逆向渠道,对使用过、损坏或过期的物品,从事回收与搬运储存的过程16.宏观物流:主要是指国际物流与国民经济物流,是指在较大空间范围内发生的与社会在生产相联系的物流活动,即经济社会整体意义上的物流17.微观物流:一般指企业物流或法人组织物流,是指发生在具体时空内的、生产企业或消费者所从事的具体物流活动18.独立批发商:不依附于生产部门,独立从事批发交易活动并对所经营的商品拥有所有权的批发商19.专业批发商:专业化程度较高,专门经营某一类或少数几类商品的批发商20.集市:广义的集市是指人们聚集于一处集中从事商品交换及有关活动的场所狭义的集市是指那些以调剂余缺为目的、参与交易者以生产者为主,并且由于不常设而规定交易日的商品交换场所21.商业街:以零售店铺为主,以其他相关行业店铺为辅的众多店铺聚集的街区22.物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载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成体23.EDI:电子数据交换,在企业的内部应用系统之间,通过计算机和公共信息网络,以电子化的方式传递商业文件的过程24.流通加工:在流通阶段进行的不以改变商品的物理化学性能为目的的简单加工、组装、再包装、按订单做的调整等作业活动25.POS系统:销售点情报管理系统,利用电子收款机(即POS收款机)进行销售数据的实时输入、系统实时处理销售业务,并进行经营业务分析的管理信息系统26.雷利法则:城市人口越多、规模越大、商圈越发达,对顾客的吸引力就越大1.现代物流管理追求的7R目标:right quantity;right product;right time;rightcost;right place;right condition;right quality将适当数量的适当产品,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条件、适当的质量和适当的成本交付给客户。
商品流通经济学重点整理终结版——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流通经济学重点整理终结版一.名称解释1.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2.社会分工:每个个人或经济体仅仅从事一种或少数几种经济活动而不是从事其生存或存在所需的全部经济活动。
3.交易:是经济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交互影响的活动的总称。
4.商品交换:即买卖的交易.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5.贸易:是平等互愿的前提下进行的货品或服务交易。
6.产销矛盾:生产和销售之间的供需关系不对称时,产量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7.产销分离:是以专门媒介商品交换的独立化的商人为纽带,联结生产与消费的商品运动形式,即生产者把商品卖给各种类型的商人,再由商人转卖给消费者。
8.市场: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实现商品相互让渡的交换关系及其供求关系的总和。
9.市场机制也就是商品流通机制:市场有机体内部在市场交换活动中所建立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内在有机联系形式。
10.商品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市场的商品可供量。
11.商品需求:是指全社会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零售市场上购买商品的一定量的货币支付能力。
12.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是供给量(Q)、需求量(Q)对于市场价格(P)的变动作用反应的灵敏程度。
13.批发:将产品卖给零售商和其他商人或者行业机构、商业机构,但不向最终消费者出售商品的人或企业的相关活动。
14.批发商业:批发商业就是指向再销售者,产业和事业用户销售商品和服务的商业。
15.零售:指针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
16.零售商业:是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环节,即将商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商业形式。
17.商业价格:是指商业在媒介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发生的价格18.市场价格体系: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及各种商品的价格在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
19.商流:商品通过买卖活动而发生的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所有权的转移,即商品价值形式的流通20.物流:商品实体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和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流通领域的停滞,即商品实物形式的流通21.信息流: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信息的传递、收集、处理、反馈过程,即商品信息的流通22.分销渠道: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流转路线和经济组织。
商品流通复习资料
一、简答和论述题第一章(1~17)1、商品交换的两个前提:即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
要知道商品交换是解决生产单一化与需要多样化矛盾的有效工具。
2、.商品交换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商品交换经历了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物物交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商品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准确的体现;其二,交换双方必须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
知道商人资本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资本形态。
商人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规模和空间范围,节约了生产者用于交换的时间和费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商业为什么能够产生?商品交换是再生产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前提。
但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又是相互矛盾的。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时间上的矛盾、空间上的矛盾、技能上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产生了一个专门从事交换,而不从事生产的“组织”。
也就是说,商品交换已由“多数人的附带工作”变成了“少数人的专门工作。
”这个“少数人的专门工作”就是商业。
据中国商业史学家的研究,我国在夏朝就已经零星地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人;在商朝,交换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商人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4、常用的商业分类方法有几种?请举例说明。
(5~6)商业的分类方法很多,通常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对商业进行分类。
(1)按业种进行分类。
就是按商业的经营对象——商品的种类对商业进行分类,也叫商品别分类。
例如,可将生产资料商业进一步细分为金属材料商业、机电产品商业、建筑材料商业等;消费品商业可进一步细分为食品商业、家电产品商业、服装商业等。
(2)按业态进行分类。
就是按商业的经营方式或商品销售方式进行的分类,也叫经营或销售方式别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常用于零售商业的分类。
例如,可将零售商业划分为百货(店)商业、超级市场商业、便利店商业等。
(3)按流通阶段进行分类。
就是按商品流通所处的阶段进行的分类。
按这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可将商业划分为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
商品流通概论重点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 值与价值两个要素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指物品的有用性或具有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价值:指凝 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商品流通: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 商品流通环节: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 环节。一般包含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 供求规律:指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 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卖方市场:指市场商品普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 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也称生产者主权 竞争规律:指商品经济中不同经济经济主体之间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 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竞争的客观必然。 信息竞争:指竞争者以多、快、特、准地获得和运用信息能力的较量。 自愿让渡: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买卖双方以自愿成交为原则,实现自 主的商品交换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不断运动。 市场: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商品交换的制度、程序、规则、 法律、机制等。 市场体系:指各类市场及各类市场内部子市场之间和市场中的各要素 之间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市场体系的结构:是指市场总体内部各个分类市场之间或市场中各个 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 市场主体结构:指在市场上从事交换活动和服务活动的组织或个人, 即企业、居民、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等市场主体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客体:商品和服务。 市场空间结构:指市场要素在不同交换范围的分布和关联状况; 市场时间结构:是指由于市场主体间的权利让渡与交换物位移的时间 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交换形式的分类市场,并由此导致的结构状态。 商品交易市场: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及交换关系的总和。 -消费品市场:也称生活资料市场,是以直接供人们消费的商品为交 易或流通对象的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工业部门为加工使用的原料、 材料…… 要素市场:一般指除商品市场之外的、纯经济性投入资源的市场。包 括:金融、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 -金融市场:是货币资金供求双方进行货币资金的融通和交易的场所、 机构以及相应的供求关系。 -劳动力市场:指劳动力需求者与供给者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买卖活 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场所及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机制: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指市场上的供应、竞争、价格 等经济因素如何通过各自的作用和彼此的关系推动市场运行及功能 的发挥。包括:价格、供求、竞争、风险、贷款利率、工资机制。 竞争:指市场主体为争夺有利产销条件以取得最大利益进行的较量。 市场的功能:是市场商品交换或买卖活动所具有的职能。 市场规则:指国家依据市场运行规律的要求,为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 制定的所有市场主体都必须遵守的法律、规章、制度; 市场秩序:指市场体系中各类市场主体和客体的规范化状况及各类主 体在经营中对于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规则和公共习惯的认同遵从状况; 市场管理:指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 的手段,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干预、监督和指导,使市场经济的参与 者采取符合市场规则的经济行为,以建立和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秩 序,保证市场有序进行; 商品流通企业:是指经济上自负盈亏,经营上独立自主,为满足社会 需要并获取盈利,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经营活动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 实体。 能力要素:指核心能力,又称核心专长或核心竞争力,即组织中的积 累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有机结合和各种技术流的 学识。 企业决策机制:是指主体决策过程的程序和方式,由决策权力分配、
商品流通要点
名词解释5*3’方便品拉式战略流通系列化流通效用供应链流通职能直复营销品类管理市场信息(狭义)信息性调整业态一级商圈单选1.在商品交换的形式中,从物物交换发展到以___________为交换是质的飞跃2.整个市场体系的基础是___________3.流通的辅助功能是___________4.联系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的纽带是___________5.按超市的行业划分,二级商圈包括来店顾客的___________%6.金融市场中最基本的机制是___________7.近邻型购物中心的选址在___________8.连锁企业对投资者最有吸引力的条件是___________9.全国批发商几乎总是___________批发商10.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其生命力在于畅通的___________网络11.就经济关系来看,商流活动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商品的___________12.信息不是凭空存在,必须借助于某种物质才能存在、存储、传递,也就是信息对于物质载体具有___________性13.我国商品流通业态表明___________将是零售业的主力,以其为代表的___________销售方式将成为零售业的主导方式。
14.影响流通方式选择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____15.商品流通网络的实质是___________16.以下不属于批发渠道作用的是17.广大人民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要的实现形式是___________18.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对总量的控制主要是在___________市场进行的19.采取会员制,在仓库内同时进行批发零售形式的业态是___________20.从科技研究角度看,流通领域的科技活动一般都是___________研究1.从社会经济的层次看,客观观察特定商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流通路线称为___________2.商业与货币根本的不同在于减少了___________3.对商品的社会转移来说最本质的功能是___________4.半导体的运输最适合采用___________5.正确的个数为一般认为第一家百货店是1852年在巴黎开始的邦.马尔谢超市以A&P为开端,广域型的购物中心的选址主要在城市郊外主干线道路边或高速公路入口不定项1.流通主体的中心机构包括___________2.批发商的功能___________3.政府失灵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4.下列正确的是在生产阶段,产地与发货者成为商品结合的标准在批发阶段,顾客与商品的结合形成商品结合的标准在零售阶段,消费者需求导向形成备货品的标准5.流通功能的辅助功能包括___________6.消费者购物的时间支出一定包括___________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以提供商品和商标为主的商品或商标加盟契约系统为VC 个人电脑市场流通一般采用二重流通渠道把附加条件产品划分为弱产品群,把非附加条件产品划分为强产品群,以谋求所有产品被经营叫做全商品经营8.直接决定流通运行的是___________结构与变化9.反垄断法的对象分为___________10.政府失灵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11.传统的市场交易共同目标是___________,调整方式是___________,规模经济利益___________,投入资本是___________1.影响商品供给变动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2.市场结构按存在形式可划分为___________3.商业连锁经营的作用有___________4.按商品存储的性质和社会需要,商品储存的类型有___________5.企业在选择流通方式时,考虑因素有___________6.企业选择流通渠道成员时,必须考虑目标市场的状况,包括那几方面7.商品流通调控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8.目前我国流通领域正在运用的先进适用技术有___________简述简答1.简述后勤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的区别2.简述寡占市场使用推式战略的必要性3.简述流通业功能替换的几种方法4.简述百货店对于以往零售店的革新特征5.简述零售竞争的特征6.简述垄断行为包括哪些情形7.简述交换中货币与商业的不同作用8.简述怎样实现消费者主权9.简述交易次数的简化原理10.简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商业资本环境变化11.试述零售之论理论、真空地带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分别指出其缺陷。
商品流通学简答题
1、简单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交换的区别答:联系:a,两者中所涉及的商品都是自己生产的。
b.两者都是为了满足各自需求的所有权的转移区别:a,定义不同:前者是W—G—W,后者是W—W。
b. 时空跨度不同:前者的时间空间均不相同,而后者是同时的。
c.经济关系的复杂度不同:前者是一对多,多对一的复杂经济关系,而后者的经济关系是单一的。
d.前者可能引发经济危机,而后者不会2、比较发达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流通的同异答:相同点:a,都以商品交换为基础,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B都离不开商品和货币。
不同点:a,货币收支不同:前者是存在增值的,后者是等量的b, 流通次序不同,前者是货币—商品—货币,先买后卖:后者是商品—货币—商品,先卖后买。
c,媒介不同,前者是商人,后者是货币;d,商品的同一关系不同:前者是同一商品在交换中的升值,后者两次交换的商品不一定相同。
e,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盈利,后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交换。
f,经济关系不同:前者复杂,后者简单3.、商品交换的两个前提是什么答: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细的产权制度。
4、简述商品交换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商品交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物物交换的特点; 商品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准确的表现, 很难真正做到等价交换;其次,交换双方必须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否则交换就无法进行。
、以货币为媒介的简单商品流通的特点:以货币为媒介的;在时间上、空间上是相对分离、独立的;必须通过两次交换才能完成流通过程。
发达商品流通的特点:以商人为媒介;以盈利为目的;以服务为职能。
5、简述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
答: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单一化,商品交换是解决生产单一化与需要多样化矛盾的有效工具。
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不仅保证了单一化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因此,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同时产生,相互促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商品流通学模拟试卷(一)
《商品流通学》模拟试卷(一)班级:___姓名:___学号:____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2、商流与物流3、商品流通渠道4、商品流通组织5、商品流通行政管理体制二、问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商品流通政策的概念及主要内容各是什么?2、简述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商品流通模式3、商品流通全行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连锁经营的含义及类型5、何谓代理商?其应具备哪些特点?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流通2、试析商品流通网络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四、分析论述题(15分)请以北国商城为例,分析其在选址时考虑的因素及应采取的经营策略。
答案:一、名词解释1、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所谓买方市场,是指市场供给在一段较长时间里、在一定区域内、较大幅度地持续超过市场需求,使购买者在与卖者讨价还价中处于特别有利的地位的市场态势。
商品普遍过剩、供大于求、价格趋于下降,是买方市场的特征。
(2分)所谓卖方市场,是指市场需求在一段较长时间里、在一定区域内、较大幅度地持续超过市场供给,使卖者在与买者的竞争中形成对自己有利的要价和条件的市场态势。
商品普遍短缺、供不应求、价格趋于上升是卖方市场的主要特征。
(2分)2、商流与物流:所谓商流,就是指商品通过交换而实现价值形态的变换和所有权转移的经济运动过程。
它是商品流通过程的一种运动形式,反映着商品价值运动的本质要求。
由于商流是以价值形态变换为基础产生的商品所有权转移,因此,商流运行的结果是:商品价值补偿和创造所有权效应。
(2分)所谓物流,是指商品经营者根据市场需要,有目的地利用有关流通手段实现商品实体的空间移动的经济运动过程。
它反映了商品使用价值运动的本质要求。
在物流运动过程中,经营者通过运输、贮存、装卸、包装、加工等手段,推动商品逐渐远离生产者而进一步接近消费者。
因此,物流的结果是创造了商品的时间效应、空间效应和形质效应(为了使商品适应消费者需要,通过流通领域的加工改变商品的形态和质量)。
商品流通学复习
商品流通学重点1.斯密定理:分工受交换能力的限制,即劳动分工依赖劳动分工的水平。
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随着交换能力的增强、市场范围的扩大而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出现和存在。
随着交换能力的增强、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反过来,如果交换能力弱、市场范围没有大到一定程度,即专业化生产者的剩余产品不能全部卖掉时,专业生产者就不会实际存在。
交换能力的增强、市场范围的扩展是分工发展的必要性。
作为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交换能力的增强、市场范围的扩展只是给分工带来一定的可能性,①当交换能力与市场范围没有改变时,分工不能演进②当交换能力和市场范围缩小时,分工程度会随之降低③当交换能力和市场范围扩大时,分工程度未必会随之提高。
2.交换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异同:生产活动是人对自然的经济活动,是人们从对自然界的交往中获得消费资源和生产资源的活动。
交换活动是人对人的经济活动,是以某种让渡为代价获得消费资源和生产资源的活动。
相同处:①它们具有相同的目的,即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活动;②它们使用和消费的是同样的资源,具体地说是劳动力(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资本和土地。
区别:①活动对象的区别,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交换活动的对象是人;②对活动客体的作用方式上的区别,生产活动是改变作用客体的性能和用途,而交换活动则是在保持交换客体的性能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③生产活动在理论上可以一个人单独进行,交换活动只有在至少两个人以上时才会发生。
4、流通企业的经济学解释①基于专业化分工深化的交换经济。
这些交换的专业化分工具有特殊的性质,因而不能再市场中首先出现。
②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充分利用。
流通企业经营着数量更多的产品,同时还扩大了经营范围,使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
③流通企业节约了交换成本。
具体包括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实施成本。
)④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信誉回报。
《商品流通概论》复习考试资料
异:
1、关注的角度(商:宏观角度;营:生产者角度)
2、涵盖的内容(商:渠道行为、消费者行为;营:集中于分销战略与策略)
3、涉及的学科属性(商:流通经济学或流通理论;营:治理学)
⑵物流功能
消费者的需求--商品全部权转移-物流--最终消费
物流活动:通过商品运输、储存等活动来解决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别离问题-制造时间效用与空间效用。
⑶本钱节约
A.流通中介机构降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市场信息搜寻本钱
B.流通中介机构或中间商的参与极大地减少了商品流通活动中必须完成的交易次数
C.由专业商业机构参与的流通活动对流通本钱的节约不仅表达为交易次数的减少,还表现在由于交易双方的相对固定,从而随着交易频次的增加而使交易变得常规化
形式:a.旨在交易或流通阶段的战略合作,目的是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流通效率。
b∙企业整体的战略合作,不仅包含交易阶段的战略合作,还包含商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6.组织交易(交易内部化)
3、物流(填空,多项选择)★
定义:商品实体由生产领域(供给地)向消费领域(消费地)的转移过程。
物流具体形态:
采购阶段(供给物流);销售阶段(销售物流)
16、未来开展趋势(简答)★
零售业
①传统百货从单纯卖货一一商业综合体
②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一一相互依托、相互借力
③流通领域层层加价一一直销直供
④市场信息不对称一一公共信息平台化效劳
⑤生产者定价一一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定价
⑥产品营销一一品牌营销为主
⑦生产决定销售一一销售整合生产
批发业
1.效劳优化成核心
2.全渠道智慧化运营治理
专业的流通机构介入--承当流通过程的各种风险。
商品流通经济学考点
一.名称解释1.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
2.社会分工:每个个人或经济体仅仅从事一种或少数几种经济活动而不是从事其生存或存在所需的全部经济活动。
3.交易:是经济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交互影响的活动的总称。
4.商品交换:即买卖的交易.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5.贸易:是平等互愿的前提下进行的货品或服务交易。
6.产销矛盾:生产和销售之间的供需关系不对称时,产量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7.产销分离:是以专门媒介商品交换的独立化的商人为纽带,联结生产与消费的商品运动形式,即生产者把商品卖给各种类型的商人,再由商人转卖给消费者。
8.市场: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实现商品相互让渡的交换关系及其供求关系的总和。
9.市场机制也就是商品流通机制:市场有机体内部在市场交换活动中所建立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内在有机联系形式。
10.商品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市场的商品可供量。
11.商品需求:是指全社会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零售市场上购买商品的一定量的货币支付能力。
12.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是供给量(Q)、需求量(Q)对于市场价格(P)的变动作用反应的灵敏程度。
13.批发:将产品卖给零售商和其他商人或者行业机构、商业机构,但不向最终消费者出售商品的人或企业的相关活动。
14.批发商业:批发商业就是指向再销售者,产业和事业用户销售商品和服务的商业。
15.零售:指针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
16.零售商业:是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环节,即将商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商业形式。
17.商业价格:是指商业在媒介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发生的价格18.市场价格体系: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及各种商品的价格在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
19.商流:商品通过买卖活动而发生的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所有权的转移,即商品价值形式的流通20.物流:商品实体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和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流通领域的停滞,即商品实物形式的流通21.信息流: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信息的传递、收集、处理、反馈过程,即商品信息的流通22.分销渠道: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流转路线和经济组织。
商品流通概论--重点
商品流通概论(重点)第一章绪论一、商品的概念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要素的统一体。
所谓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所谓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二、商品交换的三种形式1、物物交换(W—W);2、简单商品流通(W—G—W);3、发达商品流通(G-W—G’)三、商品流通的概念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四、商品流通过程的制约因素1、自然性制约因素;2、经济性制约因素;3、制度性制约因素。
五、流通过程对消费的作用1、流通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介;2、流通对消费的引导作用;3、流通对消费的制约作用.六、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1、价值规律-—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2、供求规律;3、竞争规律;4、自愿让渡规律;5、货币流通规律.七、供求规律商品供给可以表述为,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商品供给的变动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1、商品自身的价格;2、生产技术的变化;3、生产要素的价格;4、其他商品的价格;5、政府的产业政策;6、企业的预期.商品需求可以表述为,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仙,在每价格水平上愿意而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商品需求的变动受以下几种主要因素的影响:1、商品自身的价格;2、相关商品的价格;3、消费者的收入;4、消费者的偏好;5、政府的消费政策;6、消费者的预期;7、人口数量的变动供求规律的作用供求规律是商品疏通过程中主要的经济规律.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支配着商品价格的变化;2、支配着商品的流量和构成;3、支配着商品流通的方向和时间;4、支配着生产和消费。
八、竞争规律基本内容: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竞争的客观必然性。
竞争规律作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强制性;2、排他性;3、自发性;4、不确定性;5、激励性;6、风险性。
商品流通简答题
流通对消费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里?答:首先,流通规模过小;流通生产力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对消费就会产生制约作用。
其次,商品流通部门提供的商品结构不符合消费者需要。
再次,商品价格与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不适应。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调节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
2调节商品流通。
3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推动企业改进生产技术。
商品供给的因素受到那些主要因素的影响?答: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生产技术的变化。
3生产要素的价格。
4其它商品的价格。
5政府的产业政策。
6企业的预期。
商品需求的变动受到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答: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相关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的收入。
4消费者偏好。
5政府的消费政策。
6消费者的预期。
7人口数量的变动商品供求矛盾所表现出的不平衡,在市场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交换空间上的差异。
2交换时间上的差异。
3供求数量上的差异。
4供求结构上的差异。
供求规律的做应有哪些?答:1支配着商品价格的变化。
2支配商品的流量和构成。
3支配着商品流通的方向和时间。
4支配着生产和消费。
竞争规律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有哪些?答:1竞争规律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
2促使市场活跃与繁荣。
3优胜劣汰,推动经济发展。
竞争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一是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即难以把握市场供求和价格走势,无法确定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发展趋势。
二是竞争对手的不确定性,即竞争对手多种多样,数量变化难以科学准确地预定;三是竞争对手的不确定性,即竞争形式多种多样,竞争手段推陈出新;四是竞争结果的不确定性。
商品的自愿让渡的客观基础和条件有哪些?答:1以不同的所有者为基础。
2以平等互利为条件。
3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有哪些?答:1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的流通速度在商品流通领域中,货币的运动过程有哪些特殊方式和独特之处?答:第一,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物,它完成一次“媒介”作用之后并不退出流通过程。
商品流通概论 复习资料
绪论商品与商品流通商品交换的形式:物物交换、简单商品流通、发达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环节: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
它一般包含有商品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
商品流通过程的制约因素:自然性制约因素(主要是指商品的自然属性)。
经济性制约因素:商品差价的制约、商品供求状况的制约、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制约。
制度性制约因素。
商品流通过程的经济作用:流通过程对生产的作用。
1、流通过生产的重要反作用。
专业化生产越发展,分工越细,生产对流通的依赖性就越大。
2、流通的规模、速度对生产的制约作用。
首先,流通的规模影响生产的规模;流通的速度影响生产企业资金周转的速度。
3、流通的状况影响生产工艺的经济效益。
4、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
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
2调节商品流通。
3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推动企业改进生产技术。
供求规律:商品供给,由于商品供给总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供给,并且,由于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是有与之对应的具体供给量。
影响因素: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生产技术的变化。
3生产要素的价格。
4其他商品的价格。
5政府的产业政策。
6企业的预期。
供求规律: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商品供求矛盾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形态和三种表现形式。
1供求平衡形态。
与此相对应的表现形式是在既定价格水平上,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相一致,即达到均衡状态。
2供求不平衡形态。
它又表现为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两种形式。
价格调节供求,以恢复均衡状态。
供求规律的作用:1支配着商品价格的变化。
2支配着商品的流量和构成。
3支配着商品流通的方向和时间。
4支配着生产和消费。
竞争规律:商品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竞争的客观必然性。
商品流通概论各章内容复习要点
《商品流通概论》期末复习要点任课老师:缪鹤兵联系方式:手机:第一章绪论1.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种商品交换形式。
一是物物交换W-W;二是简单商品流通W-G-W;三是发达商品流通G-W-G2.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要素的统一体;3.商品流通: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4.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供求规律是商品流通过程中主要的经济规律:5.商品流通环节: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
一般包含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6.为什么说能够保证货畅其流的环节就是适度的商品流通环节?答:因为只有货畅其流,才能使商品满足社会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充分需要;商品才不会在某一多余环节发生积压:商品顺利销售,商品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发展;7.供给与需求互为条件;8.自愿让渡的基础与条件是:以不同的所有者为基础;以平等互利为条件:以经济效益为核心;9.自愿让渡的作用:有利于商品合理流通、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质量、有利于协调各种经济关系;10.简答价值现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①调节商品流通,推动商业的发展②调节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③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④推动企业创新、改进生产技术;11.商品供给: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12.商品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13.供求规律:指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14.卖方市场:指市场商品普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15.竞争规律:指商品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竞争的客观必然性:16.简答商品供求矛盾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形态和三种表现形式;①供求平衡形态②供求不平衡形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供过于求,二是供不应求商品供求矛盾表现出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①交换时间上的差异、②交换空间上的差异、③供求数量上的差异、④供求结构上的差异17.简述竞争规律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特点以及运用的准则;①竞争规律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一是促使企业提高经营素质;二是促使市场活跃与繁荣; 三是优胜劣汰,推动经济发展;②竞争规律在流通领域中的特点:强制性、排他性、自发性、不确定性、激励性和风险性1 / 14③运用竞争规律的准则:公正平等、独立自主、选择自由、效益优先18.简述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19.商业是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应分配对交换有制约作用,交换关系制约分配的实现。
商品流通学考点
1、 商品流通:就是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社会性转移。
也可以说是从生产阶段到消费阶段或使用阶段,与物品和劳务的社会性移动相关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 流通渠道的起点和终点。
3、 流通系统环境。
4、 商人出现的条件: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
5、 物物交换的困难性:①不知道谁拥有自己想要的商品,所以就必须去寻找交换的对象②即使找到了拥有自己想要商品的交换对象,自己也不一定拥有交换对象想要的商品。
6、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
7、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①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②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不存在差别③生产者进出市场,不受社会力量的限制④市场交易活动自由、公开,没有人为的限制⑤市场信息畅通准确,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各种情况⑥各种资源都能够充分地流动8、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叫做流通分离。
流通的社会作用就是消除流通分离,使生产与消费供求结合。
9、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叫做流通分离。
流通的社会作用就是消除流通分离。
流通分离的表现形式:①形态分离(通过流通加工来消除)②所有权分离(通过交易来消除)③时间分离(仓储)④空间分离(运输)。
要消除流通分离就必须进行对应的流通活动,由此形成了流通流即商流、物流、信息流。
10、备货:是为了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从一个或几个供应商处分别把一些同质异种的商品集中起来。
备货形成活动:把大量物品集中起来并对其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实现供需调整。
备货形成取决于流通成员经营的商品种类及其库存量。
两种以上物品的集合叫做备货物。
备货形成是以流通末端的消费者为对象而进行的。
备货形成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集中、分散、分类、综合。
11、流通功能:流通中固有的且专业化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12、流通机构的类型。
零售商、批发商、中介商、辅助机构。
①零售商是把大批量单位的商品分割成适合销售的小批量单位,直接向最终消费者进行销售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1.掌握分工与交换的关系答:①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分工→产品生产→产品交换→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社会分工②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社会分工能够引致商品交换,由商品交换引致的社会分工则是更高层次的分工。
同时分工受交换能力的限制,当交换能力和市场范围没有变化时,分工不能演进,当交换能力和市场范围缩小时,分工程度会随之降低,当交换能力和市场范围扩大时,分工程度未必会随之提高。
2.掌握交换制度对商品流通的影响答.第二节1.不考第三节1.了解简单商品流通I、II答.①简单商品流通I。
(货币为媒介)消费者通过交换实现效用最大化,生产者通过交换实现利润最大化,并由此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这就是简单商品流通I。
②简单商品流通II。
(引入商人媒介)专业商人的介入使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换变为商品以商人为媒介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迂回交换过程。
2.P29~P32 不考3.了解发达商品流通(考试重点)以流通企业为主体第四节考试重点第二章P61 思考题 1、2、4、51.①卖方市场:是指市场需求在一段较长时间里、在一定区域内较大幅度地持续超过市场供给,使卖着在与买者的竞争中形成对自己有利的要价和条件的市场态势。
②买方市场:是指市场供给在一段较长时间里、在一定区域内较大幅度地持续超过市场需求,使购买者在与卖者讨价还价中处于特别有利的地位的市场态势。
③供应链管理: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它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
④市场结构:是指特定市场中,企业间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垄断竞争形势。
⑤马歇尔冲突: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2.不同市场态势中的商品流通有何不同?答。
①卖方市场态势下的商品流通卖方市场条件下,生产主导流通和消费,也就是说生产者决定生产什么产品,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以后以什么样的方式和价格销售该商品,商品流通因此属于附属的低位。
②买方市场态势下的商品流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至关重要,这时,商品流通由于集中利润需求信息以及掌握网络销售网络而在与生产企业的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此时,流通企业可以向生产企业提出更加严格的供货条件和价格,利于自己的优势地位向生产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
3.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对商品流通的影响。
答。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在完善的法律环境下,商品流通才能健康发展。
①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
市场经济要求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也就是要用法律确认市场主体资格,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产权和意志自由,同时,规定市场主体行使权力的方法、原则和保障权力的程序。
②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础在于市场,市场变换主要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经过自由、平等的协商所订立的契约来进行,市场经济中,契约成为经济交往的基本形式,离开契约,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存在,而契约必须以法律对契约的原则、方式和结果的确认和保护为前提。
③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通过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优势性之一,但是,市场竞争必须是公平、合法的竞争,否则,市场机制就可能失灵或扭曲。
④市场经济是主体地位平等的经济。
必须通过法律确认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
至少在形式上保障所有市场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力和履行义务。
否则,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
⑤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
它一方面要求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求市场国际化,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必须有相应的调整手段和法律规则。
归纳起来,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前提。
4.举例说明市场分割对商品流通发展的影响。
答。
市场分割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同样限制了商品流通的范围,减小了流通企业的发展空间。
因为市场分割提高了商品流通的风险(如各种隐蔽的政策壁垒造成的交易障碍),增加了商品流通成本(如关税以及由于封锁市场造成的其他费用),有时地方市场的进入壁垒甚至坚不可摧(如行政垄断),这样,商品流通的效率就难以提高。
以我国连锁企业的发展为例,不能突破地区封锁是很多企业难以发展以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
第三章第一节1.商品流通过程:是指商品由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经济过程。
它是商品流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有着丰富的内涵。
2.商品流通过程的本质特征答。
①商品流通过程是价值和使用价值构成的对立统一过程。
②商品流通过程是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的对立统一过程。
③商品流通过程是商品和货币的对立统一过程。
第二节1.商品流通环节:是指商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不同交换主体间的经济联系组合及相关业务活动组合方式的综合。
2.影响商品流通环节的因素答。
①商品的自然属性。
不同的商品由不同的自然属性,按照商业客体运行目标的基本要求,应最大限度的保存商品的使用价值,在组织商品流通时应该选择合适各自商品自然属性的流通环节。
②供求双方之间距离的远近及交通运输状况。
距离较远的情况下,流通环节可能多一些;距离较近的情况下,流通环节可能少一些,交通运输条件较差的地方,组织商品流通其环节可能会多一些;。
③政策规定。
国家的经济政策,如商品管理政策、价格管理政策等,会影响商品流通环节的选择。
3.影响商品流通环节合理化的因素答。
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②交通运输条件③商品生产布局和商品经营特点④商业经营机构,特别是批发商业经营机构的设置⑤商品价格状况第三节1商品流通渠道:是指商品所有者组成的推动商品在其形态变换中由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途径和通道。
2.影响商品流通渠道的因素答。
(一)商品因素①商品种类②商品属性与特点对流通渠道的影响③商品的体积和重量④商品的技术和服务要求(二)市场因素①市场的性质②市场的容量③市场的区域性④市场的经济规律(三)生产、经营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生产者的流通政策③商品生产、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对流通渠道的影响④生产力布局与消费需求的空间分布状况3.掌握P71的表3-1,P72的表3-2,P73的表3-4商品渠道的特点、表现形式第四章1.商品流通组织:是流通诸要素想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从事商品经营以最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
2.批发组织的含义和特点答。
含义:是指从生产商或供应商那里购进商品,供应其他流通组织用于转卖,或供给生产单位用于生产加工的商品流通组织。
特点:与零售组织比较,交易批量一般比较大,批发组织交易的商品仍停留在流通领域,交易具有理性化特点,商圈较大。
3.零售组织的含义和特点答。
含义:是指处于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环节,将商品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的商品流通组织。
特点:与批发比较,①平均每笔交易的金额小,交易频率高。
②零售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吸纳较多的劳动力。
③零售的经营场所分散,商圈较小,以当地顾客为主,布局更接近消费者。
④零售的顾客多为非专业人员,购买行为的可诱导性强,要求零售组织有较强的销售能力。
⑤对店铺选址及店铺设计有较高的依赖度。
4.零售商业的演进理论答。
自然选择理论、零售轮式理论、综合-专业-综合循环理论、零售商业生命周期理论5.商圈的概念、意义及影响因素答。
概念:又称商势圈,是指店铺能够有效吸引顾客来店的地域范围,即顾客能从多远的距离来到企业的距离范围。
意义:①可以具体了解消费者的构成及其特点,从而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
②可以深入分析企业市场活动范围内的竞争状况、主要竞争者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从而制定相应的竞争方略、赢得竞争优势。
③可以了解本企业的地理位置环境和交通状况,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
④可以合理地选择开设分店或者连锁店的地理位置。
影响因素:①店铺的经营特色②店铺的经营规模③经营商品的种类及价格④竞争店铺的位置⑤顾客的流动性⑥交通地理条件第五章1.①商品流通增长:国民经济中商品流通产出水平的不断增长或者提高。
②商品流通增加值: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活动创造的、以货币单位计量的最终成果,是商品流通产出水平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2.简述改革开放以来至2003年我国商品流通增长的四个阶段。
答。
①第一阶段为1979~1983年。
在该阶段,商品流通增加值的增长率为1.25%,低于所有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而同周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却高于所有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②第二阶段为1984~1988年。
在该阶段,商品流通增加值增长率明显过高,不仅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及三个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而且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
③第三阶段为1989~1992年。
商品流通增长速度急剧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及三个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低于前一阶段,而以反映商品市场的商品流通增长的下降最为明显。
④第四阶段为1993~2003年。
商品流通增长的速度进入了比较正常的状态,与国内生产总值及三个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相比差距不大,商品流通增加值增长率略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产率。
第六章1.商品流通体制的内涵:是国家管理和调控商品流通过程及商品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的体系、结构和制度的总称。
2.商品流通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和特征答。
概念:是指国家保证和推动商品流通活动顺利进行的管理机制、各层次的管理机构及其设置方式、权限分工和一系列经济管理制度的统一。
特征: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商品流通行政管理体制应该具有的特征系统作为现代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我国商品流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想和方法。
②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商品流通通行政管理体制应该能够促进商品流通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能促进商品流通经济活动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③从社会制度的性质出发,合理的商品流通行政管理体制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
3.商品流通体制作用答。
①商品流通行政管理制度是商品流通行政管理机构发挥管理职能的保证。
②商品流通行政管理制度是商品流通经济活动协调进行的保证。
③商品流通行政管理制度是提高商品流通行政管理效率的保证。
④实行商品流通行政管理制度化,还可以避免管理人员的主观臆断和官僚主义,从而减少管理决策的盲目性和失误。
4.商品流通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如矫正市场失灵、促进流通产业发展、保障竞争的公平与公正、保护消费者权益及其他社会公共利益等,制定的政府干预商品流通活动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