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94c681d75fbfc77da269b13c.png)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3、假如我想做一个手工业者。你能告诉 我哪些繁荣的城市我可以选择?如果我 要进行海外贸易,哪些大商港供我选
择?朝廷的贸易政策是什么?我可以到 达哪里? 在当时市场流通的货币有哪些?我最 好选择哪种?为什么? 通过以上学习得知宋朝南方经济迅速 发展,超过北方。那么南方经济的发展 的原因是什么? 从以上经济发展的原 因中,对我们现在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第 1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 况。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启示,培 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3.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 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不断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使学生认识宋代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 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认识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 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农业组、 手工业组、商业组。 各小组合作探究,分别展示探究 成果。介绍本行业的发展情况。 一、农业发展状况:a 水稻:从越 南引进新品种占城稻,很快推广。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 粮仓。水稻成为宋朝产量最多的 粮食.b 棉花:由两广、福建扩展 到长江流域 c 茶树:有很大发展, 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 园。 过渡: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 手工业的进步,宋朝,手工业中 哪三个行业最兴旺? 二、学生用 2、3 分钟看书,手工 业组提出问题,然后自由抢答, 教师强调:当时南方手工业中, 纺织业,造船业,陶瓷业兴旺。 纺织业方面:A、蜀地丝织品“号 为冠天下” B、 江浙的丝绸产量高, 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C、南宋时,棉纺织业发展稻了东 南沿海。 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我国 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 纹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 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 都。 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 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 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教师过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 展,必然会促进商业的繁荣。宋 代商业的繁荣远远超过了前代。 三、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后, 师总结:宋代商业都市很多,最 大的使开封和杭州。临安出现了 “早市和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 广州和泉州是世界闻名的大商 港。当时政府在商港设立市舶司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bd7a27aa00b52acec7ca56.png)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进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形,包括农业生产的进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一级对外贸易进展的要紧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能力目标:通过试探这一时期南方经济进展的要紧成绩,培育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试探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进展的缘故提高学生明白得分析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那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进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增进世界文明的进展做出了奉献。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南方经济的进展教学难点南方经济的进展的缘故。
教具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思路1、第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教材结构:教材从3个方面表达了南方经济的进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研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进展的缘故和表现,最后的出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入框,插图和“活动与探讨”部份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对教学的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加深对课文知识的明白得和熟悉。
教学进程『导入』:幻灯片显示:钱塘江怀古袁枚江上钱王旧迹多,我来重唱百年歌劝王妙选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
同窗们,这首诗里面包括了一个神话故事,既导入框里的“钱镠射潮”的故事,请大伙儿看导入框的内容。
学生看书………在五代十国那个骚乱时期,什么缘故吴越能在那时候修筑海塘?江南地域在五代和以后有什么重要的转变呢?带着些问题,咱们一路走进咱们今天的课堂,一路来学习“经济重心南移”一课。
『新课』:板书: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一,请同窗们通览一遍课文,课文是从几方面表达了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进展的?(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结构,有一个清楚的线索)学生看书。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58da506910ef12d2bf9e70d.png)
学
习
方
法
1.经济史的内容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导入框、插图、引文、插问及“活动与探究”部分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对教学的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列表加以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掌握。
板
(三)组织学生自学:
(学生标注知识要素)
(四)检测:
1.基础知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
1、为提高粮食产量,从______引进的优良品种__________ ,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太湖流域的______、_______,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_______,_________”的谚语。_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_______。棉花的种植,由____、______扩展到长江流域。
(五)探究新课:
1、首先我们来探究南方农业的发展。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2、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3、货币制度的变化
书
设
计
板书设计:
十、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Biblioteka 展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
学
反
思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
1、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c62e1033687e21af45a9e4.png)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共有六篇课文,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课文概述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但教材没有说明宋代的积贫积弱,没有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改革活动呈现出来,也没有把宋代的积贫积弱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有机地融合。
如果直接从唐朝跳到宋朝,会惊觉这两个时代的气质是如此不同。
从唐到宋,中国转了个180度的大弯。
唐人粗豪,宋人细腻;唐人热烈,宋人内敛;唐诗热烈,宋诗沉思。
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两代面貌迥然不同?这一切,源于宋代统治者对武器的深深恐惧。
也难怪,从开元盛世到宋朝建立的220年间,中国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先是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然后是动荡不安的藩镇割据,后来又是乱成一团的五代十国。
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了江山的赵匡胤不想再继续这无望的恶性循环,结束它的办法只有一个:建立新的游戏规则,让人们不再凭枪杆子,而是凭笔杆子进行竞争。
因此,宋代政治设计的第一个特点是对武力的全方位防范。
开国不久,赵匡胤就“杯酒释兵权”,戏剧性地解除了几位最有实力的将军的军权。
接着,他又在制度设计上费尽了脑筋,从方方面面限制武将的权力,降低武官的地位。
除了对武将大力防范,赵匡胤也没忘了给文臣套上笼头。
精明的宋太祖运用分权和制衡之术,消除了文臣在制度上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可能:他把宰相大权分割成几块,将军权交给枢密院,部分行政权交给新设立的“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又设“三司”专门管理财政,分掉了宰相的财权……虽然代价是形成难以根治的“冗官”格局,但是赵匡胤终于排除了一切使贵族阶层死灰复燃的可能,独揽军、政、财一切大权,达到“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的乾纲独断境界。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b6b9fea90c69ec3d4bb75c0.png)
人民版历史初中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选用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历史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题】《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型】新授课【教学年级】初中七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学情分析】由于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一)内容介绍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讲述的是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包括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第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讲述了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
第三,商业的繁荣,主要讲述了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进步及其重要地位、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
在叙述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教材最后点出了其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二)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民族、社会风貌、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节课的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头绪繁多,学生难以把握。
教师可结合课文,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树立直观印象。
在讲述具体的经济表现时,要注意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了解,及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了解。
在分析本节课的基础上,结合前后篇目,从具体的社会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
(三) 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的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头绪繁多,学生难以把握。
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比较大。
人教版七下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下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943b9a1168884868662d636.png)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因此,教学中要尽量注意落实基础,将课本知识落实到位,并补充图片将其直观化。
由于经济知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他们更喜欢听人物故事,因此要尽量用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方式来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唐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
归纳、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的启示,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清明上河图》创设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借助虚拟人物“田嫂”南迁发家的历史,感受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2)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识点,学会理解和分析问题。
(3)通过小组活动,用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力。
(4)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史为鉴,从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中,为创建和谐社会获得感悟。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虚拟情境教学法板书设计:经济重心的南移设计反思:本课设计中,针对七年级学生特点,把相对枯燥的经济知识用人物故事的方式串联起来,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设计中既避免了“人造史料”,又将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并且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问题设计照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https://img.taocdn.com/s3/m/5959be185fbfc77da369b193.png)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进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形。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试探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进展的缘故,提高学生明白得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南方商业的繁荣”本课的难点,“南方经济进展的缘故”[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腕]多媒体课件[课时]一课时[课型]新讲课[教具]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进程]1)温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熟悉,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增强、封建经济的继续进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3)教学新课:一、农业:一、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慢慢超过北方。
二、两宋时期,水稻在淮河和黄河流域大力推行种植。
从越南引入占城稻;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棉花在两宋慢慢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讲述南方农业的进展,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南方农业进展的缘故。
那个地址可从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钱射潮”的传奇入手,慢慢展开对南方农业进展缘故的讲解。
二是南方农业进展的状况。
强调这一时期南方农业进展水平慢慢超过北方,讲述南方农业进展的具体情形,要紧包括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行。
)二、手工业:一、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二、宋朝的瓷窑有:定窑、钧窑、哥窑。
北宋的景德镇是瓷都。
3、北宋时,煤取得大量开采。
4、宋朝,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
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在讲述农业、手工业进展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手腕,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一、北宋有喧闹的夜市和早市;二、“瓦子”是城中的娱乐场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_6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_6](https://img.taocdn.com/s3/m/91be208a0508763231121248.png)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获知这一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2、通过对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情况的学习,得出结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到此时江南已超过北方,成为经济重心。
比较分析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3、通过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性学习,认识到我国封建经济重心发展移动的规律。
通过对造船业的学习和制瓷业、纺织业的回想性学习,领略中国古代人的聪明与才智,感受历史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2、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非常落后。
从东汉至东晋、南朝时,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从唐中后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这一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有哪些表现呢?(2)请同学们分小组展示预习案预习成果。
(3)教师快速展示图片点拔重点内容A、图片展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1.农作物引进新品种占城稻2.苏湖熟,天下足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B、图片展示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2.棉织业的兴起3.制瓷业的成就4.制瓷业的发展C、南方商业的繁荣1、商业大都市2、海外贸易的发展3、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4)、请同学们跟随课本书及老师的点拨进行探究,并在组内互助。
在探究结束后,同学以小组开工进行成果展示,并互相点评,同时老师会给予补充和完善。
(5)、互相精彩点评,总结升华,整理落实,清理过关。
(6)、当堂检测,要求当堂完成,巩固学习成果。
有问题教师及时解决。
达标测试1、宋代,我国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原因有( )①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劳动力③政府提倡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宋朝时期,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农作物是( )A.水稻B.小麦C.粟D.玉米3、下面《耕获图》描绘了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06044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a.png)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历史课上,我给学生们讲解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讲授、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在讲授环节,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在案例研究环节,我让学生们分析史料,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引导学生就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们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通常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引用历史人物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正在发展中,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分析史料和图表来提高这些能力。他们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喜欢通过听讲学习,有的喜欢通过实践和探索学习,因此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c. 案例研究:分组让学生分析史料,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d. 小组讨论:让学生就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e.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性。
3. 确定教学媒体使用: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史料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江南地区的风光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地图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史料用于让学生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通过运用这些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5. 总结(5分钟):
6. 课后作业(5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那么,你们认为现代社会的经济重心在哪里呢?请你们课后调查研究,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c24ad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7f.png)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一、教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2课(全册第10课),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南方经济发展是宋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因此本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课程标准》对此课内容的要求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理念: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欠缺综合分析力,尤其是经济知识对他们而言,显得枯燥。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经济知识直观化,将教材知识点形象化,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即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虚拟人物“田嫂”一家的南迁生涯为线索,让学生在人物命运的关注中,获得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体验。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讨论解决老师提问,建构新的知识。
因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主要运用阅读课本、展开想象、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完成学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总结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在故事中穿插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识点,学会理解和分析问题。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宋代经济居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史为鉴,从南方经济发展的启示中,为创建和谐社会获得感悟。
四、教学重点、难点在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在南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南方商业的繁荣。
通过引导学生描绘临安街市、海上见闻,分析纸币、科举制的变化等感受商业繁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d07ebee2bd960590c677ca.png)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内容分析自唐朝中后期至两宋时期,由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加之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此转移到南方。
本课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课内容为三目。
第一目“南方农业的发展”,着重讲述了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第二目“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两宋时期南方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发展;第三目“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讲述了宋代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及纸币的出现。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经济史内容不是很感兴趣,但本课又要求学生掌握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
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音像、图片等材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再适当地选取图片、文字资料,使学生自主地阅读、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把握重点、理解难点;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试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归纳经济成就的能力;提供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当时农业、手工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这些成就对我国古代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依据:商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两宋南方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现象,如城市布局发生变化、海外贸易兴盛,适应商业发展的纸币的出现等。
这些内容学生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依据:历史学习要透过现象认识背后的相关信息,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全面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2.10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2.10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d94a3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a.png)
2.10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以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过程与方法:归纳、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重点分析法、图示法、总结归纳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大屏幕出示《清明上河图》部分,)教师指图讲解,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她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你们想了解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吗?让我们跨越历史长河,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去领略南方经济的繁荣,见证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南移这一重大的变化。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看“南方农业的发展”一目下的内容。
从中先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2.说出南方手工业兴旺的表现。
3.南方商业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4.唐都长安与南宋临安相比有什么不同?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1)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2)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3)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1)水稻: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②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2)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3)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2.南方手工业兴旺的表现:纺织业:(1)丝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
(2)棉织业:从海南岛兴起,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1)北宋时,景德镇兴起,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这是本课的重点。
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图片展示、课堂情景剧表演。
三、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编排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情景剧、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板书课题。
二、授课
师:讲古代的经济,主要是三大方面,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共同研究探讨从五代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板书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师发资料《宋代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水稻在南宋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的发展》
《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
学生利用教材、自己收集的资料,教师分发析的资料,就南方农业发展分小组自由组合研讨,之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师引导学生观察《耕获图》
板书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师发资料《宋代南方丝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北宋兴起的景德镇》、《福建泉州的海船》,学生阅读课文,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教师分发的资料永南方手工业发展情况分小组自由组合研讨,之后,在全班交流结果。
师尽可能地展示收集的图片。
板书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师分发资料《开封的繁荣》、《临安的繁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交子的出现和发行纸币的官方机构》,学生读课本,看图。
利用资料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要求自愿编课堂短剧);2、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示从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三方面分析);3、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提示结合现实和P60的两观点进行讨论。
)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师强调: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板书设计:
十、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