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的“北京经验”——北京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2024年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_北京城市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范文
《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_北京城市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篇一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_北京城市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其城市基层治理工作尤为重要。
面对日益复杂的治理环境和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传统的被动回应式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因此,北京城市基层治理机制的创新,从被动回应向主动治理的转变,成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必然选择。
二、传统被动回应式治理模式的局限性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北京城市基层治理主要采取的是被动回应式模式。
这种模式在应对一些突发事件和解决具体问题时,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显现。
首先,被动回应式治理往往滞后于问题的发展,难以实现预防和控制的有机结合。
其次,这种模式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的思考,往往导致资源浪费和治理效率低下。
最后,被动回应式治理难以满足公众对高质量城市生活的期待,容易造成社会不满和信任危机。
三、主动治理的理念与优势主动治理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积极主动的治理模式。
它强调治理的预见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注重在问题出现之前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主动治理的优势在于:首先,能够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能够满足公众对高质量城市生活的期待,增强社会信任和政府公信力。
最后,能够促进政府、社会和市民的协同治理,形成良好的治理生态。
四、北京城市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为了实现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的转变,北京城市基层治理进行了以下机制创新:1. 强化预防意识,建立问题预警机制。
通过加强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预测潜在的城市治理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优化决策机制,实现民主化和科学化。
通过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建立多元参与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 强化执行力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各部门在治理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对不履行职责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北京经验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北京经验作者:姜岭宋明晏来源:《前线》2018年第04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地方治理能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北京市平谷区首创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被列为2018年北京市委深化改革工作的重点课题,市委书记蔡奇亲自指挥调度。
蔡奇强调,“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机制;不仅仅是综合执法,还涉及由街道依法管理。
要不断探索完善此项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用改革思维破解难题,狠抓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的痼疾顽症,更加凸显了“制度维度”和“制度自觉”,是北京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探索和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生动实践。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的由来“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是平谷区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以盗挖盗采、“四抢”(“抢栽、抢种、抢养、抢建”,恶意套取拆迁补偿款的行为)、环境污染、大货车治理等突出问题整治为重点,着力解决执法过程中“乡镇和部门责任权力匹配不合理、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形成的联合执法链、管理链、服务链、发展链等系统工作机制。
基层治理的“平谷困境”:行政执法与行政管理的脱节与背离。
一是联动响应机制不健全。
盗挖盗采、环境污染等多发生在基层,一般乡镇最早发现,但与执法部门信息沟通的衰减效应明显,在时间、空间上“腰来腿不来”,“属地责任”就成为基层治理的“阿喀琉斯之踵”。
二是责任与权力不匹配。
乡镇没有执法权,“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七个大盖帽管不住一草帽”,执法工作不易做到有的放矢,有时还流于形式。
三是联合执法机制不完善。
行政管理碎片化与违法行为链条化并存,乡镇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合执法缺乏约束机制保障,存在执法“断链”。
《2024年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_北京城市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范文
《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_北京城市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篇一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_北京城市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一、引言城市治理的机制创新已成为我国当前及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这其中,基层治理尤为关键。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一直在努力实现其城市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与高效化。
从过去依赖被动回应的传统模式,逐渐过渡到以主动治理为核心的现代治理体系,这是北京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一次重要创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创新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效。
二、被动回应模式的局限性过去,北京城市基层治理主要依赖于被动回应模式,即当问题出现后,相关部门再作出反应和解决。
这种模式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时显得捉襟见肘,无法满足现代城市治理的需求。
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应速度慢,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资源浪费;三是缺乏前瞻性,无法预防和避免问题的发生。
三、主动治理的机制创新为了克服被动回应模式的局限性,北京开始探索并实施主动治理的机制创新。
这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化预防意识: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城市治理问题,减少突发事件的发性和影响范围。
2. 信息化治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问题的快速发现和解决。
3. 多元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和居民参与城市治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
4. 优化政策设计:针对不同地区和领域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实现政策的精准施策和有效执行。
四、主动治理取得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的城市基层治理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问题解决效率大幅提升:通过主动治理,相关部门能够在问题出现前或出现初期就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大提高了问题解决效率。
2.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主动治理模式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资源,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经验材料: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北京经验
经验材料: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北京经验在北京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基层治理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这些年,北京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方面可是积累了不少实用又接地气的经验。
我有个朋友住在北京的一个老旧小区,那里曾经问题多多。
小区的停车位紧张得就像春运时的火车票,居民们为了抢个车位,每天下班都跟冲锋打仗似的。
小区的环境也乱糟糟的,垃圾有时候都堆成了小山。
这还不算完,楼道里的灯坏了也没人修,晚上回家都得摸黑,心里直发毛。
但后来,这一切都慢慢变了样。
这得益于北京推行的一系列基层治理新举措。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老旧小区改造的投入。
就拿我朋友那个小区来说,重新规划了停车位,还安装了智能停车管理系统,谁也别想乱停车了。
小区里的绿化也进行了修整,种上了漂亮的花草树木,还新增了不少健身器材,居民们有了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而且,北京特别注重社区自治。
社区成立了居民委员会,由热心的居民代表组成。
他们定期开会,收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比如说,小区里的路灯坏了,居民们只要跟居委会反映,很快就会有人来修理。
另外,北京还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基层治理效率。
开发了各种智慧社区的 APP ,居民们有啥问题,直接在手机上就能反映,处理进度也能随时查看,方便得很。
再说说垃圾分类这事儿。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麻烦,分不清楚啥是啥。
但社区的工作人员可有办法,他们不仅在垃圾桶旁边站岗指导,还组织了各种有趣的活动,像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啥的,奖品就是一些实用的生活用品。
慢慢地,大家都养成了分类的好习惯。
还有啊,北京在基层治理中特别注重整合各方资源。
比如,联合周边的企业、学校,一起参与社区的建设和服务。
学校的志愿者们会定期到社区给老年人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企业会提供一些资金支持用于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
我朋友跟我说,现在他们小区可温馨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大家经常一起在小区的广场上举办活动,孩子们欢笑,老人们聊天,那场景,真让人觉得温暖又幸福。
总之,北京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政府重视、居民参与、科技助力、资源整合,那些曾经让人头疼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案例典型经验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案例典型经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各地政府纷纷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结合案例,探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典型经验。
一、强化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治理工作愈发便捷和高效。
因此,强化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例如,北京市在建设“城市大脑”平台时,通过智能分析算法和数据累计提供实时计算、调度和推测,将微信、公众号、政务网站等渠道的线上数据以及多种数据源中的线下数据融合汇聚,从而提升了燃气、道路交通、城市安防等方面的应急能力。
二、完善群众参与机制治理社会离不开百姓的参与,完善群众参与机制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可或缺的一环。
例如,江苏如东县建立了“情报员制度”,通过培养居民做好情报收集、线索上报等工作,大大提高了治安防控及矛盾调解水平。
此外,北京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民主自治为核心,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有效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三、提高民生服务水平社会治理的本质在于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各地政府应该将此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目标。
例如,上海市在推进垃圾分类时,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外,还推出了“无通知书执法”模式,强制实行垃圾分类。
同时,政府也针对性地开展了业态创新,推出了垃圾分类品牌,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服务中心”,以方便群众学习和借鉴。
此外,各地政府还可以通过提高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建立多元化外部协同机制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协同配合。
政府应该建立多元化外部协同机制,找到符合地方特色和需求的合作伙伴,提高社会治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例如,深圳市建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吸纳公安部门、社区居委会、学校企业等智囊团和第三方力量参与,有效协调社会治理工作。
2020年9月26日北京市遴选考试真题
2020年9月26日北京市直机关遴选笔试真题(考试时间:9:00-11:30,共计2小时30分钟)一、选择题(15题,共15分)考察热点涉及党的政治建设、党的集中性教育活动、民法典、街道大部制改革、北京自贸试验区、北京市生态涵养区、首都核心功能区控制性规划、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信息孤岛、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钉钉子精神、优化营商环境等理论热点知识。
二、案例分析(4题,共50分)材料: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做好全市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统筹协调工作;总结全市全市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主要做法,推广先进经验;对全市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做好督查。
市委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我是主任科员张浩,主任是张某某,副主任是韩某某,还有一个科员刘婷,今天是8月26日星期二,主任去参加H省营商环境经验交流会,副主任去参加培训,主任和副主任都要周五才能回来,交给我四项工作处理。
请写出处理思路。
1.第一项工作:市委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拟通知下级单位报送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通知的主要内容已写好,请你拟写其中的报送要求部分。
不超过300字,10分。
【参考作答】三、有关要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典型材料的报送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实效。
一是强化领导,周密部署。
党委(党组)要高度重视材料报送工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安排、亲自部署,确保将最好的经验总结出来,要对典型材料进行认真把关,让典型立得住、站的稳。
二是明确标准,严格实施。
在典型推荐过程中,要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发扬民主,增加透明度,真正把事迹突出、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推荐出来。
经验材料不要面面俱到,重点把最具特色和亮点的工作展示出来。
三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要通过典型经验的报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一次再教育,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推广先进经验,形成学先进、比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北京的城市社 会治理创新有哪些
北京的城市社会治理创新有哪些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复杂社会结构的国际化大都市。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然而,北京通过不断创新,探索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方法,为城市的稳定、和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智慧社区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北京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通过建立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了政务服务、物业服务、商业服务等多种功能,居民可以通过手机 APP 或网站轻松办理各种事务,如缴纳物业费、报修、预约社区活动等。
同时,智慧社区还配备了智能安防系统,包括人脸识别门禁、高清监控摄像头等,有效提高了社区的安全性。
此外,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为社区服务的精准供给提供了依据。
例如,根据居民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合理布局社区商业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多元主体参与北京注重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如养老服务、青少年教育、心理咨询等。
社会组织在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也成为政府与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企业也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企业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回馈社会,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同时,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如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的共享经济平台,在解决居民出行、住宿等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居民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通过参与社区自治、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极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例如,一些社区成立了居民议事会,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提高了居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三、精细化管理北京在城市社会治理中推行精细化管理,注重细节和人性化服务。
在城市规划方面,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如公园、学校、医院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概括北京市近年来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
概括北京市近年来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
北京市近年来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努力和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北京市加强了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建立了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
通过选聘社区居民代表、完善社区决策机制、加强社区服务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其次,北京市重视平安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安全措施,有效遏制了犯罪活动。
通过加强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加强治安巡逻力度、强化社会秩序管理等措施,使得城市的治安环境得到改善,居民的安全感大大提升。
此外,北京市还注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健全信用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对居民的守法行为进行记录和评价,并以此作为衡量信用度的重要参考标准,形成了诚信守法的社会氛围。
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北京市还注重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弱势群体关爱等措施,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平等,实现了更加包容的社会发展。
总体来说,北京市近年来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加强社区治理、推进平安建设、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北京市不仅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也为居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
北京等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北京等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北京等都市统筹城乡进展的要紧做法一、北京市1、政策、资金向郊区双倾斜全市对郊区的政策、资金倾斜力度连续加大。
政策上要紧体现在支农惠农与对薄弱地区的扶持两方面,目前正在实施的三农补贴种类达15种,对生态涵养区等薄弱地区则出台了和谐进展意见,制定了一体化试点方案;与此同时,政府充分发挥了对郊区的投资引导作用,城区、郊区投资比重已从2003年的8:2调整至2009年的49:51,连续5年对郊区的投资比重超过50%。
2、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通过实施重点工程着力解决重大进展咨询题。
一是城乡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包括城乡交通体系、能源与供排水设施、新农村基础设施工程等要紧内容。
二是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一体化配置,持续完善郊区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设森林公园、通道绿化工程、湿地与自然爱护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四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通过产业共建基地,强化区县合作,促进都市优质要素支持郊区进展,通过优化城乡产业布局,推进现代制造业落户乡镇,通过农业基础设施与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进展。
3、重视治理机制创新一方面,主动探究城乡一体化进展的综合试点机制,通过北坞和大望京试点,在农民安置、产业进展、政府引导等多方面积存了体会;通过新农村建设试点,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主动创新城乡一体有关联的配套机制,要紧包括部门联动政策机制、金融支农服务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与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二、天津市1、推进农村都市化让更多农民住进小城镇和新社区通过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的模式实现农民居住社区化。
具体做法为:在国家政策框架内,规划建设新型小城镇,农民以宅基地换取小城镇中的一套住宅,同时对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垦,实现耕地占补平稳。
同时在农民规划住宅小区内划出一片土地进行市场开发,其收益用于平稳小城镇建设资金。
概括北京市近年来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 -回复
概括北京市近年来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回复北京市近年来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北京市注重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强社区自治,提高居民参与,建设和谐社会。
首先,北京市加强了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近年来,北京市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在社会管理中加快法治化进程,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了社会管理的原则和要求。
北京还加强了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组织保障。
其次,北京市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北京市积极探索“一把手抓一抓手”、“一村一干部一组织”等社会治理新模式,通过对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的重点培训,提高了基层治理水平。
同时,北京市还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和优化社会治理力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再次,北京市加强了社区自治,提高居民参与。
北京市注重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的主体作用,推动社区治理层面的决策权、管理权和服务权的下放。
北京市建立了社区治理委员会,通过居民代表大会、居民议事和社区民主监督等机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真正实现社区自治。
最后,北京市着力打造和谐社会。
北京市积极推动形成更加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加强了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和矛盾预防工作。
北京市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构,提供纠纷调解、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服务。
北京市还注重加强社会风气和文明礼仪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近年来,北京市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强社区自治和提高居民参与,北京市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服务,建设了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北京市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北京市推进社会治理方面的经验
北京市推进社会治理方面的经验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治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下面将从社会安全、社区建设、公共服务和舆论引导四个方面论述北京市推进社会治理的经验。
一、社会安全北京市高度重视社会安全工作,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首先,加大对社会危险因素的管控力度。
北京市成立了综合治安防控中心,通过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实现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处置。
其次,提升社会治安责任落实。
北京市实行区、街道、社区三级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社区安全网格化管理,真正将社会治安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此外,北京市通过加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强化治安管理人员培训等手段提升社会安全管理水平。
二、社区建设北京市注重发挥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北京市积极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组织力。
同时,北京市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此外,北京市还鼓励社区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
三、公共服务北京市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首先,北京市加大教育资源的供给。
通过增加学校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手段,保障广大青少年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其次,北京市改善医疗卫生服务。
不断提升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加大医疗资源的配置力度,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此外,北京市还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文化设施,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舆论引导北京市注重舆论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
首先,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组织领导。
北京市成立了舆情研判中心,集中调度舆情工作。
其次,加大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
通过加强网络舆论监管机构建设,掌握并分析网络舆论动态,及时引导舆论方向,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北京市还注重加强媒体监管,维护新闻传媒行业的秩序,提供正确、客观、中立的新闻信息。
概括北京市近年来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
概括北京市近年来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近年来,北京市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积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和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北京市加强了社会治理网格化建设。
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市、区两级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建立了多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通过网格员的日常走访、督导和服务,有效解决了基层社会矛盾和问题,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其次,北京市不断加强社区建设。
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北京市积极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建设全面、立体、高效的社区治理体系。
通过设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居民议事会等机构,有效强化了社区服务功能,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参与度。
另外,北京市注重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北京市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培训和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实现社会治理的共治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北京市加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推行数字化管理,北京市实现了社会治理信息的快速采集、传递和共享。
这不仅提高了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北京市还注重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培训和育人机制建设,北京市大力培养了一支专业、高效的基层社会治理干部队伍。
这些干部在基层坚守岗位,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解决了许多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为社会治理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近年来北京市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通过加强网格化管理、推进社区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北京市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为打造人民满意、法治有力、社会和谐的城市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验材料: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北京经验
经验材料: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北京经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北京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地方治理能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北京市平谷区首创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被列为2018年北京市委深化改革工作的重点课题,市委书记蔡奇亲自指挥调度。
蔡奇强调,“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机制;不仅仅是综合执法,还涉及由街道依法管理。
要不断探索完善此项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用改革思维破解难题,狠抓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的痼疾顽症,更加凸显了“制度维度”和“制度自觉”,是北京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探索和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生动实践。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的由来“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是平谷区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以盗挖盗采、“四抢”(“抢栽、抢种、抢养、抢建”,恶意套取拆迁补偿款的行为)、环境污染、大货车治理等突出问题整治为重点,着力解决执法过程中“乡镇和部门责任权力匹配不合理、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形成的联合执法链、管理链、服务链、发展链等系统工作机制。
基层治理的“平谷困境”:行政执法与行政管理的脱节与背离。
一是联动响应机制不健全。
盗挖盗采、环境污染等多发生在基层,一般乡镇最早发现,但与执法部门信息沟通的衰减效应明显,在时间、空间上“腰来腿不来”,“属地责任”就成为基层治理的“阿喀琉斯之踵”。
二是责任与权力不匹配。
乡镇没有执法权,“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七个大盖帽管不住一草帽”,执法工作不易做到有的放矢,有时还流于形式。
三是联合执法机制不完善。
行政管理碎片化与违法行为链条化并存,乡镇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合执法缺乏约束机制保障,存在执法“断链”。
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全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北京市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
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全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北京市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作者:杨婷来源:《社会治理》 2019年第8期本刊记者杨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近年来,北京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课题,将基层治理作为超大城市治理的重中之重,以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为抓手,以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带领社会各方共建美好家园,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路,为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夯实基础。
一、深化党建引领,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北京市牢牢把握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主线,构建起“大党建”格局下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了党建引领全统筹、各方力量全参与、服务群众全响应。
(一)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使党的领导沉下去北京市委坚持抓工作直接抓到街道,市委主要领导亲力亲为、以上带下、高位推动,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列为“一号改革课题”。
通过每月召开职能部门、区委书记、街道工委书记工作点评会,研究推动改革落实,一些困扰基层多年的治理瓶颈得到有力突破。
创新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领导体制,实行市、区委社会工委与民政部门合署办公,整合优化力量和资源,实现了党的领导和行政管理有机统一。
(二)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让党组织自身强起来建立基层党建“1+1”体制,即街道党工委在各类基层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全力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社区党组织是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的基层委员会,负责社区党建工作。
街道党工委吸纳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兼职委员,基本全部实现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居委会主任“一肩挑”,通过党建引领、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和居民自治。
同时,修订完善街道党工委工作规则、议事规则,制定社区组织建设、党员管理、治理结构、服务群众和工作职责等基本规范,提高基层党组织决策水平和工作效能。
“双报到”:城市基层治理的北京经验
“双报到”:城市基层治理的北京经验作者:吕和顺来源:《前线》2019年第02期“双报到”是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首都实践。
对于践行党的宗旨、参与区域化党建、发挥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按照“做好三个表率,建设模范机关”和“報到明身份、居家作表率、参与有作为、调研出主意”的要求,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机关特点,发挥独特优势,服务社区民生,在全市“双报到”工作中坚持走在前、作表率,推动“双报到”工作不断深化。
“双报到”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双报到”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所在地区的街乡镇党(工)委报到,按照街乡镇党(工)委统一安排,参与街乡镇或下辖社区村的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党员,回居住地社区村党组织报到,按照社区村统一安排开展服务。
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回社区报到须完成“1+4”工作任务。
即,基层党组织做好结对共建,为社区办好一件实事;在职党员积极响应一个倡议、作出一份承诺、提出一条建议、参加一次活动,为基层社会建设贡献机关力量,做到“报到明身份、居家作表率、参与有作为、调研出主意”。
“报到明身份”,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所属街道和社区报到时亮明身份,街道和社区根据基层党组织特点和在职党员特长,进行分类管理,搭建服务平台。
“居家作表率”,“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带头遵守党纪党规、法律法规和社区各项管理规定,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友善邻里关系,传承良好家风,以一人带好一家,以一家带动一群,引领共建美好家园。
“参与有作为”,围绕地区功能定位和中心工作,积极参与共建服务和区域化党建工作,主动提供资源清单,实现有效对接,精准共建;将“群众所需”和“党员所能”结合起来,在政策宣传、爱心捐献、环境整治、医疗、法律援助等对接式服务中,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调研出主意”,围绕工作落实、政策落地,结合机关工作实际和社区治理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大调研活动,提供专业咨询,进行把脉会诊,提出对策建议,为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北京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北京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一年里,
北京市加大了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投入和力度,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首先,北京市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注重了群众自治的重要性。
通过建立和完
善社区自治组织和居民委员会,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增强了社区自治的活力。
同时,北京市还加强了社会组织的参与,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形成了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三方共治的局面。
其次,北京市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注重了法治建设。
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和普法活动,提升了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北京市还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整治力度,维护了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安全稳定。
另外,北京市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注重了服务民生的重要性。
通过加强社区
服务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资源整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同时,北京市还加强了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帮助,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总的来说,北京市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为构建和谐
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让每一个市民都能享受到更好的社会治理服务。
探索新时代首都基层治理规律
探索新时代首都基层治理规律作者:黄江松来源:《北京支部生活》2019年第06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吹哨报到”改革实施一年多就取得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百姓群众、中至街道社区干部的一致好评,归根结底,这项改革既尊重、顺应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一般规律,又探索了北京作为社会主义大国首都的特殊规律;既继承了以往北京基层治理的规律,又结合新情况新要求探索新时代首都基层治理规律。
“吹哨报到”改革体现了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要求。
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
只有让全体市民共同参与,把市民和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吹哨报到”调动驻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发动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通过议事厅、恳谈会、理事会等方式听民声、汇民意、集民智,拓宽群众参与渠道。
招募2.3万余名热心居民担任“小巷管家”,培育志愿服务品牌,涌现出“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石景山老街坊”等一批影响力大的群众组织。
“吹哨报到”改革体现了党建引领的中国特色治理要求。
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党是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领导核心和主导力量。
“吹哨报到”改革以党建引领整合带动体制内其他单位和体制外力量,不断拓展“报到”服务的参与面。
搭建共建平台,建立区、街乡、社区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吸纳区域内有代表性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央属机构,新型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参加,定期研究解决共同关心的重要事项。
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个清单”,实行属地和驻区单位双向需求征集、雙向提供服务、双向沟通协调、双向评价通报“四个双向”机制,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事业单位主动打开“院门”,参与辖区治理。
“吹哨报到”改革体现了以街道为枢纽的体制机制改革要求。
近几年,北京处于城市转型期,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方式、发展动能、城市管理方式都发生深刻转型,而街道管理体制机制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首都职责的要求相比,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探索新时代首都基层治理规律
探索新时代首都基层治理规律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都北京的基层治理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探索新时代首都基层治理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其他相关方面展开分析,旨在为首都基层治理规律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政府治理的创新首都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政府治理的效率和能力对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新时代,首都政府治理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和挑战。
政府治理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服务型的转变。
政府在治理中要更加注重服务和便利化,更加注重社会利益和民生问题,提升政府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政府治理要推动政企分开,促进政企良性互动。
政府要适度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吸引更多的企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政府治理要推动政民和谐,推动民主决策和社会治理。
只有政府和民众之间建立起信任和沟通,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社会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首都市民生活的重要体现。
在新时代,首都的社会治理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治理规律。
社会治理要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社会团体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需求和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社会治理要推动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
公益事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需要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社会治理要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促使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
只有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形成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城市的繁荣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其他相关方面的探索在探索新时代首都基层治理规律中,除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外,还需要探索其他相关方面的内容。
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干部人才,提高基层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要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北京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进展与经验启示
Progress and Experience of Public Security
Governance of Beijing
作者: 龚轶[1];丛晓男[2]
作者机构: [1]北京决策咨询中心;[2]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
出版物刊名: 城市观察
页码: 127-13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公共安全;治理;应急管理;城市
摘要: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是国家公共安全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作为超大城市和国家首都,北京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方面的模式与经验具有典型意义和借鉴价值.文章从公共安全政策法规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基层治理机制、公共安全专项行动、新技术应用、多元共治和区域协治等方面梳理了北京公共安全治理的一系列布局和举措,并进一步总结和分析了相关经验.对于超大、特大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工作,要在战略高度上进行研究和布局,扎实推进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紧密融合公共安全治理与城市综合治理工作,形成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
2018年3月以来,北京市委以“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把“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列为全市“1号改革课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
让最了解群众诉求的街乡基层一线,发出解决问题的集合令,各部门共同响应、服务群众。
通过赋权、下沉、增效,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北京在推进“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改革过程中,创造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制度。
这一制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在精细处见功夫”重要指示精神的科学举措。
经过近两年来的实践,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共发现、上报、解决了近30万件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问题,特别是发动和带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实践。
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创造的可推广、可复制的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制度经验,本刊邀请专家学者和实践者撰写文章,深入剖析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制度的内涵,总结北京经验,供实践者参考。
聚焦“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 本刊编辑部——北京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地锁等群众反应强烈、执法程序简单的环境问题,发挥“小微执法”精准快的优势,实现背街小巷环境问题的全面监管、快速响应、高效处理。
——责任公示机制。
在街巷明显、适当的地方设立美观、简约,易识别的街长巷长公示牌。
公示内容包括:街巷长姓名、职责、联系方式等管理信息,以及街巷二维码、公共设施维护等服务信息内容,方便市民反映问题和公开监督。
(三)街巷长工作职责街巷长的工作职责,概括起来主要有知情、监督、处置和评价等四项主责。
一是知情。
街巷长需要掌握和熟悉责任街巷的基本信息和各方面情况,熟知街巷内的环卫、绿化、物业等专业作业队伍,公安、城管、工商等综合执法力量以及和各类协管员、网格员、小巷管家、物业服务人员情况,熟知环境整治提升“十有十无一创建”内容、精细化管理要求,以及城市管理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了解责任街巷内环境整治提升进度及影响街巷市容景观、环境秩序的问题情况。
二是监督。
街巷长要履行巡查责任,对责任街巷开展常态化巡查,及时解决日常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对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报街道街巷长办公室,并跟进问题办理。
三是处置。
街巷长对综合执法部门的履职情况、专业作业队伍的作业情况和各类协管员、网格员、小巷管家、物业服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每月对其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并反馈至街巷长办公室,教育、劝阻各类违法违规和不文明行为,对不服从劝导的行为,及时向执法部门进行反映。
四是评价。
积极走访街巷内商户、驻区单位、居民群众,收集意见建议。
配合街道、社区、网格小组搞好街巷居民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协助街道、社区加强居民自治管理,宣传动员区域内社区居民、小巷管家等各种力量参与街巷治理。
二、北京街巷长制创新的基本经验一年多来,在市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市、区、街(乡)各级政府坚决贯彻“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首都政治站位高度,积极落实市委“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实施方案,全力推进街巷长制工作,积累和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治理经验。
——构建党建统领综合协调的领导体制。
一是以党建统领街巷长制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二是建立区街两级主要领导负总责、综合协调的领导机制,实施推行街巷长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三是坚持制度先行,通过建章立制实现对街巷长工作的统一领导,制定“街巷长制实施意见”“街巷长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等管理政策,统一指导和规范街巷长工作。
——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本定位。
一是坚持扎根基层。
街巷长不是“官职”,不占编制,坚持扎根在街乡基层,这就是街巷长的基本定位。
二是坚持服务群众。
三是治理成效,更注重群众感受。
——把筑牢队伍基础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一是精心组织,选拔精兵强将担任街巷长。
二是加强培训,提升街巷长的履职能力。
三是强化激励考核,不断优化街巷长队伍。
——不断优化和细化街巷长工作流程。
一是明确了街巷长在街道管理组织创新流程中的枢纽地位。
二是理顺了街巷长与专业部门、网格部门等执法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
三是明确了街巷长为驻街巷单位、商户、居民服务的工作程序。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实现公众广泛参与。
一是发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实现街道事务社会共治。
二是发挥街道理事会、物业公司、小巷管家、志愿者作用,实现基层区域自治。
三是通过项目化运作,实现基层治理创新。
——拓展街巷长服务范围打造创新服务链。
一是拓展街巷长服务范围和领域。
二是打造创新服务链,将街巷长制延伸到“小巷管家”。
——努力营造街巷长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
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是加强思想培养和业务指导,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是加强组织关怀,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
三、北京街巷长制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价值北京街巷长制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城市“精治共治法治”理念在北京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过程;北京街巷长制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倡导实践创新、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北京街巷长制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是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在城乡基层治理创新中创造的共同价值。
街巷长制是对现代治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超大型城了为民办事的效率,使街巷社区的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有力的整治,是公共服务流程再造。
街巷长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城市建设、关爱美好家园的热情,让群众对生活环境更加满意、心情更加舒畅。
第二,街巷长制创新地解决了过去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深层次矛盾,简化了服务流程。
能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有人找、反映问题有地儿找。
街巷长制整合了条块资源,完善了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与物业管理的衔接机制,融合了社会组织力量,完善了长效管理机制,使问题处理流程简单化、直接化、效率化、专业化,实现了城市管理执法的联动化、小街小巷管理的长效化、社区居民服务的精细化,同时在基层治理中引入项目管理、社会组织介入和网格化治理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基层治理机制的重大创新。
(三)构建社会协同,形成共建共管共享治理新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后,“治理”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治理问题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在改革中着重思考的问题。
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定义,是指个人与公私机构管理其自身事务的各种不同方式之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这个定义表明,治理是一个协调各利益主体并使之产生联合行动的过程,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社会组织、公众和私人部门等。
国内相关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呈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状态,但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处于总体分散、局部协作的状态,需要推进社区从分散治理向协同治理转变(胡小君,2016)。
我国不少城市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同时面临行动效率降低、主体责任模糊与行动整合困难、治理主体间的权力分层和权力压迫等多重困境(冯猛,2013)。
如何破除社区治理中的困境,推动社区治理向协同、合作、高效方向发展?街巷长制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创新,它创新和发展了社会协同治理理论。
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于:第一,确立了街巷长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枢纽地位。
基层环境治理涉及市政、工商、城管等诸多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界定,同时也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些环境治理的“飞地”和盲点,也就会出现某些问题没有部门承担责任、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现象。
街巷长制的实行能够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街巷长制有效解决了城乡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市容秩序“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管不好怎么办”的问题,明确了协同治理的主体责任。
第二,街巷长制强调协商、协同、共治,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的深刻转变。
通过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让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治理更加精准化,有利于政府与群众形成合作共事的关系,共同承担对社会公共管理事务的责任,激发与培育社会协同治理的多元化主体,充分调动与发挥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作用。
街巷长制实施后,以前马路边、胡同里各种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现在治理后,每条街巷秩序良好,既干净又敞亮。
比如,位于通州区台湖镇的玉甫上营村地处交通要道,曾经这里脏乱的路面、乱停的车辆如今都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马路、整洁的街面、栽有鲜花绿草的盆栽点缀在路旁。
第三,街巷长制较好地解决了协商治理中常见的分散治理、效率低下问题。
针对我国基层治理中常见的局部协作、总体分散以及主体责任模糊、效率低下等客观现实问题,街巷长制探索社会协同治理,解决了政府“碎片化”“部门化”“低效化”等问题。
街巷长制发挥了街巷长在街乡治理体系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服务群众、高效运作的独特作用,把协商治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四)推动公众参与,实现街巷治理事务区域自治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我国基本形成,公众参与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确立了各领域的公众参与制度。
公众参与制度就是要保障公众有序、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
它既是社会事务管理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街巷长制对于推进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的价值在于:第一,街巷长制实现了居民参与街巷层面事务的全面管理。
过去,我国公众特别是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理性化程度较低,参与意识较为薄弱。
街巷长制激发了居民参与意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效果大为提升。
第二,街巷长制为居民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和低成本的渠道。
居民的意见、诉求和建议可直接通过街巷长渠道及时得到反映、呈现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