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气溶胶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大气气溶胶的碳组分特征研究及来源解析
大气气溶胶的碳组分特征研究及来源解析大气气溶胶是大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物质,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气溶胶的碳组分特征研究及来源解析是当前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并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的研究进展和意义。
一、大气气溶胶的碳组分特征研究现状大气气溶胶的碳组分主要包括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
有机碳是指来自天然和人为源的含碳化合物,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气溶胶化后的产物,如挥发性有机酸、酮和醇等。
而元素碳则主要来自燃烧过程中的碳排放,如汽车尾气、工业烟尘和生物质燃烧等。
研究表明,大气气溶胶碳组分具有复杂的时空分布特征。
一方面,它们的浓度和组成随着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变化而不同。
另一方面,气溶胶碳组分还受到大气混合和化学反应的影响,其浓度和组成在运输和转化过程中发生变化。
二、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的来源解析为了了解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的来源,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解析方法。
其中,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测量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的浓度和相关污染物的浓度,使用统计算法可以按比例分配它们的来源。
此外,同位素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的来源解析。
具体而言,稳定碳同位素(δ13C)可用于区分不同碳来源,如Fossil fuel carbon(FFC)和Biogenic carbon(BGC);黑碳中的气溶胶碳同位素(δ13CEC)则可区分不同燃烧来源,如汽车尾气和木材燃烧。
三、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研究的意义研究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的碳来源和特征,对于深入了解大气污染形成机理、评估环境健康风险以及制定相应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气气溶胶碳组分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解析有助于量化不同源头的贡献。
以此为基础,可以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次,通过研究大气气溶胶碳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来源解析,可以有效评估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大气气溶胶尺寸分布与浓度的时空变化
大气气溶胶尺寸分布与浓度的时空变化大气气溶胶是指在大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物质,其尺寸分布与浓度的时空变化对于大气环境质量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浓度和尺寸分布两个方面探讨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变化。
大气气溶胶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气溶胶颗粒物质的数量。
根据气溶胶颗粒的来源和生成方式,大气气溶胶可以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类。
自然来源包括植物的挥发性有机物、海洋的气溶胶颗粒、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等。
人为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气、交通尾气、燃煤和燃油排放等。
这些气溶胶颗粒随着大气运动而传播,形成浓度分布的时空变化。
大气气溶胶的尺寸分布是指气溶胶颗粒在空气中的大小范围分布。
气溶胶颗粒的尺寸一般用直径表示,常用单位为纳米(nm)。
根据尺寸范围的不同,气溶胶颗粒可以分为超细颗粒(0.01-0.1μm)、细颗粒(0.1-2.5μm)和粗颗粒(2.5-10μm)三类。
不同尺寸的气溶胶颗粒对于大气环境和健康影响不同,超细颗粒主要对呼吸系统有害,细颗粒可进入血液循环影响心血管系统,而粗颗粒主要对呼吸道有刺激性作用。
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变化有其独特的规律。
在时间尺度上,气温、湿度、降雨等气象因素会对气溶胶浓度和尺寸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高温和低湿度有利于气溶胶的生成和生长,而降雨会洗净大气中的气溶胶。
因此,在夏季和干燥地区,气溶胶浓度往往比较高。
在空间尺度上,气溶胶浓度和尺寸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城市和工业区,气溶胶浓度往往较高,而在农村和海洋附近,气溶胶浓度则较低。
近年来,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变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大规模的观测实验和模型模拟,科学家们研究了大气气溶胶的组成、来源、传输和转化过程,以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然而,目前在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变化方面还存在一些未解之谜。
比如,对于不同来源气溶胶颗粒的贡献程度以及气溶胶颗粒的生成和消失机制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变化对于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溶胶是指在空气中悬浮存在的微小颗粒物质,包括固态和液态物质。
它们具有多种来源,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一、自然来源自然的气象和地质过程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之一。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气体和气溶胶,其中包括二氧化硫、微小气溶胶颗粒和硫酸盐等。
这些气溶胶颗粒会散布到大气中,遮挡太阳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下降,引发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此外,植物和海洋也是自然气溶胶的重要来源。
树木释放挥发性有机物质,如萜烯和萜烯醇,形成植物胶体气溶胶。
这些气溶胶可以作为云凝结核,影响云的发展和云的辐射特性。
海洋表面的气溶胶主要来自海洋生物活动和海浪的破碎过程。
这些气溶胶颗粒可以在大气中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云的形成和降水过程。
二、人为来源人为活动造成的气溶胶排放是当前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和农业活动都会释放大量的气溶胶。
燃煤是重要的气溶胶来源,其中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
这些气溶胶会对大气的成分和物理特性产生显著影响,改变大气透明度和能量平衡,进而影响气候。
除此之外,人为源气溶胶也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
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从而影响气溶胶的形成和分布。
例如,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和散射作用,可以冷却地球表面。
然而,温室气体的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抵消了气溶胶的冷却效应,导致地球变暖。
三、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溶胶通过改变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气溶胶的反照率和散射特性会改变大气光学性质,影响太阳辐射的进入和散射。
这些过程会改变大气温度、湿度和大气环流模式,进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其次,气溶胶直接或间接地与云的形成和性质有关。
一方面,气溶胶颗粒可以作为云凝结核,促进云的生成。
云覆盖会减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
另一方面,云中的气溶胶会改变云滴的大小和分布,进而影响云的凝结和降水过程。
此外,气溶胶还可能通过影响降水量和模式改变大气和地表之间的能量平衡。
城市大气中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城市大气中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空气质量成为人们日常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而城市大气中的气溶胶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气溶胶是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构成的,包括尘埃、烟雾、颗粒物等。
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一、粒径范围气溶胶的粒径范围很广,从纳米级到数十微米不等,不同粒径的气溶胶对空气质量和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粒径较小的气溶胶能够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对健康影响较大。
而粒径较大的气溶胶在大气中悬浮时间较长,对空气质量形成较大的影响。
二、粒径分布特征城市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径分布呈现多峰分布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径分布可分为三个主要模态:超细颗粒模态(0.01-0.1微米)、细颗粒模态(0.1-1微米)、粗颗粒模态(1-10微米)。
1. 超细颗粒模态超细颗粒模态的气溶胶是由燃烧过程、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等造成的。
这些气溶胶粒径小、浓度高,能够在大气中悬浮数天,对健康影响较大。
超细颗粒模态的气溶胶还能够与其他气体、颗粒物发生反应,形成二次气溶胶,进一步加剧空气污染。
2. 细颗粒模态细颗粒模态的气溶胶主要受到交通、工业等排放源的影响。
这些气溶胶粒径适中,悬浮时间较长,容易被人体吸入,对健康影响较为明显。
细颗粒模态的气溶胶能够吸附其他污染物,如有毒气体、重金属等,增加它们对人体的危害。
3. 粗颗粒模态粗颗粒模态的气溶胶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扬尘等源头。
这些气溶胶粒径较大,悬浮时间较长,通常在大气中被降落下来。
与超细颗粒和细颗粒相比,粗颗粒模态的气溶胶对健康的影响较小,但仍然会引起呼吸不适和眼部刺激等症状。
三、原因分析城市大气中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与排放源、大气传输和沉降等因素密切相关。
1. 排放源城市中的交通、工业、建筑施工等活动是气溶胶的重要排放源。
不同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具有不同的粒径特征,导致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出现多峰现象。
气溶胶化学
(二)有机物
1.多环芳烃(PAHs):
PAHs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连在一起的碳氢 化合物。其性质稳定,数量多,种类多,广 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
来源: 自然源: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和生物合成。 人为源:煤、石油、木材以及有机高分子化合 物的不完全燃烧和裂解产生。多数来 自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等。
(一)离子成分
阳离子:NH4+、Mg2+、Na+ 、K+等金属离子; 阴离子: SO42- 、NO3- 及Cl- 、Br-等卤素离子存在;
这些离子成分通常是气溶胶理化特性研究的必测项目。 它们对太阳光产生散射和吸收作用,使能见度降低,为大 气污染的标志之一。除影响气候变化,还可以控制气溶胶 粒子的酸化。所以研究离子的浓度、时空分布、粒径分布 等有利于研究气溶胶形成机制,并预测气溶胶的来源。
Sources:沥青、燃煤的烟气、油脂类食物 的熏烤过程、香烟的烟气、汽车尾气等。
类型 TSP
地点 沈阳
沈阳
PM2.5
广州 香港 贵屿 Tokyo Tokyo Seoul 贵屿 南京 香港 长岛 大连
东亚地区大气气溶胶中PAHs的浓度(ng/m3)
Flur BbF Pyr BaA Chr BaP
BP 观测时间
液体颗粒物近似于球形,固体颗粒物多不规则,有片 状、柱状、雪花状、针状等等。
北京市典型烟尘集合体的TEM图像 (a.链状;b.簇状)
表面光滑的飞灰
表面吸附超细 颗粒的飞灰
矿物颗粒石英
硫酸盐
气溶பைடு நூலகம்分类:
▪ 按粒径的大小:
❖ ①总悬浮颗粒物(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 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为总悬浮颗粒物。 Dp(粒径)在100m以 下,其中多数在10 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形态特征分析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形态特征分析概述:大气环境中的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在大气中起到重要的环境和气候调节作用。
对气溶胶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来源、演化和影响因素,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溶胶的来源和组成大气环境中的气溶胶来源复杂多样,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包括火山喷发、植物挥发物、海洋蒸发等,而人为源则包括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和燃煤等。
气溶胶的组成主要有颗粒物质、液态物质和气态物质三部分构成。
颗粒物质主要由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物质和灰尘等组成,而液态物质则包括液态水以及各种次微米液滴。
气态物质则主要有各种气体和挥发性有机物。
二、气溶胶的形态特征气溶胶的形态特征包括颗粒形状、粒径分布和化学组成等三个方面。
1.颗粒形状:气溶胶颗粒的形状各异,有球形、团块状、纤维状等不同形态。
颗粒形状的不同对气溶胶的光学特性、沉降速度和化学反应等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球形颗粒会散射、吸收和透射光线的能力较强,而纤维状颗粒对光线的散射作用较小。
2.粒径分布:气溶胶颗粒的粒径分布广泛,通常使用粒径直径(Dp)或质量浓度(PM2.5、PM10等)来描述。
气溶胶的粒径分布与其源、演化和输送过程等密切相关。
较大的颗粒往往在较短的距离内沉降,而较小的颗粒则能够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并具有更大的传输范围。
3.化学组成:气溶胶的化学组成是其形态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无机盐和有机物质两类。
无机盐主要有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等,而有机物质主要来自于挥发性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和生物排放等。
不同形态的气溶胶化学组成可能会对大气环境和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气溶胶形态特征的分析方法对气溶胶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主要依靠实验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
1.实验技术:实验技术是了解气溶胶形态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颗粒物测量仪器(如激光粒径仪和颗粒物采样器)、吸湿性测量和电子显微镜等。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形成与变化机理研究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形成与变化机理研究大气环境中的气溶胶是由微小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质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对于大气的组成和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气溶胶的形成与变化机理对于研究大气环境的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形成过程、主要来源以及其变化机理。
一、气溶胶的形成过程大气中的气溶胶形成过程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气体到微粒的转化、新粒子的生成、生长和凝聚以及气溶胶的输送和沉降。
1. 气体到微粒的转化气体到微粒的转化是气溶胶形成的第一个阶段。
这一过程涉及到气体分子与粒子表面发生反应,使得气体分子转变成微小颗粒。
气体到微粒的转化可以通过硫化物氧化、硝化、水解等一系列化学反应来实现。
2. 新粒子的生成新粒子的生成是气溶胶形成的关键步骤。
当气体分子经过核化作用形成新的微小粒子时,此过程称为新粒子的生成。
核化作用通常发生在高浓度的气体中,这些气体中存在着高活性物质,可以促进气体分子的聚集和结合。
3. 生长和凝聚新生成的微小粒子会经历生长和凝聚过程,形成较大的气溶胶颗粒。
在这个过程中,气溶胶颗粒通过吸附气体分子或与其他颗粒碰撞并结合增长。
生长和凝聚使得气溶胶颗粒逐渐增大并形成可见的气溶胶。
4. 气溶胶的输送和沉降气溶胶颗粒在大气中的输送过程十分复杂,其受到大气运动和气象条件的影响。
气溶胶颗粒会通过扩散、沉降、颗粒沉积等方式在大气中传输和迁移。
二、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气溶胶来源广泛,主要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1. 自然源自然源是指大气中的气溶胶来自自然过程和自然现象的排放。
其中,自然界的火山喷发、植物挥发物的释放、海洋气溶胶、悬浮尘土等都是自然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人为源人为源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溶胶,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烧排放和建筑施工等。
人为源的气溶胶不仅来源广泛,而且排放量也较大,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和气候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
三、气溶胶的变化机理气溶胶在大气中的变化机理极其复杂,涉及到气溶胶的成分、来源、形态、化学反应等多个方面。
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及分布分析
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及分布分析一、引言大气气溶胶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包括固体和液态颗粒。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和分布对于环境保护和气象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二、浓度分析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指的是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颗粒物的质量或粒子数。
浓度的测量通常使用颗粒物分析仪器,例如质量浓度可使用PM2.5或PM10监测仪器进行测量,粒子数浓度可使用激光粒子计数仪进行测量。
在城市和工业区域,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往往比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和粉尘污染源。
燃煤、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都是常见的颗粒物排放源。
因此,浓度分析对于评估大气污染程度和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三、分布分析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分布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等因素都可以改变颗粒物的扩散和输送路径。
在局地封闭环境中,例如山谷或城市街道,颗粒物往往会聚集,导致浓度升高。
而在开阔的地区,颗粒物则会通过风的输送而分散。
此外,季节变化也会对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分布产生影响。
在夏季,由于气温升高、湿度增加,气溶胶颗粒物的生成和生长速率会减慢,导致其浓度相对较低。
而在冬季,逆温现象常常出现,使得颗粒物聚集在地面上,导致浓度升高。
四、影响因素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除了人类活动和气象条件外,地理位置和自然源排放也是重要因素。
例如,沙尘暴和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颗粒物,对周围地区的空气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组成也会影响其分布特征。
不同来源的颗粒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导致其在大气中的行为和输送方式不同。
因此,需要通过采集样品并进行化学分析,以了解不同来源颗粒物的贡献和影响。
五、影响人体健康和环境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细小的颗粒物可以被吸入到肺部,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此外,颗粒物还可以携带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大气污染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而气溶胶是大气污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环境中气溶胶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为了了解气溶胶在不同地区的浓度分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多个观测站的监测与研究。
通过这些观测站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气溶胶浓度在不同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沿海地区,气溶胶浓度往往较高,这是因为海洋中的盐粒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
而在内陆地区,气溶胶浓度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内陆地区的工业活动较少有关。
除了地区之间的差异外,气溶胶浓度还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变化。
通过分析多年来的监测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气溶胶浓度在四季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别。
在春季和夏季,气溶胶浓度通常较低,这可能与高温高湿的气候有关。
而在秋季和冬季,气溶胶浓度则会显著升高,这可能与人们燃煤取暖、工业活动等增加有关。
此外,气溶胶浓度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中的交通尾气、工厂的排放物、农业活动等都会增加大气中的气溶胶浓度。
因此,城市通常比乡村地区的气溶胶浓度要高。
而且,在工业发达的地区,气溶胶浓度可能更高,这对空气质量以及人们的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不同粒径的气溶胶。
气溶胶的粒径不同,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细颗粒物(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气溶胶颗粒,它们能够直接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监测和研究细颗粒物的浓度分布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起来,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浓度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
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都会导致气溶胶浓度的变化。
了解气溶胶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大气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大气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它们包含了多种成分,如尘埃、重金属、有机物等。
气溶胶粒子的粒径分布特征对于大气科学、环境保护以及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大气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大气气溶胶的粒径分布范围大气气溶胶的粒径大小从纳米到微米不等。
纳米级气溶胶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微米级气溶胶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微米至10微米之间。
根据其粒径大小不同,气溶胶粒子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尺度范围,包括超细颗粒、细颗粒和粗颗粒。
超细颗粒的粒径一般在0.1微米以下,主要由液滴凝结和气相反应形成。
它们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活性,从而在化学反应、吸附和光学特性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性质。
细颗粒的粒径一般在0.1微米至2.5微米之间,主要由液滴蒸发和气相反应形成。
粗颗粒的粒径一般在2.5微米以上,主要来自于机械颗粒物的排放和沉积。
二、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和成分大气气溶胶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主要指植物挥发物、海洋喷射、火山喷发、土壤扬尘以及生物排放等。
人为源主要包括燃煤、交通排放、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化工过程等。
不同来源的气溶胶粒子具有不同的成分。
一般来说,大气气溶胶由碳、氧、氮、硫等元素组成,同时还含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和水等。
其中,最常见的无机盐成分有硫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等。
有机物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物和非挥发性有机物。
三、大气气溶胶的生命期和传输特征大气气溶胶的生命期是指气溶胶粒子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
生命期不同于粒径分布,但与粒径分布密切相关。
粒径较小的气溶胶粒子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往往具有较短的生命期,容易受到化学反应和湿沉降的影响,从而快速沉降到地面。
而粒径较大的气溶胶粒子在大气中传输的距离较远,生命期相对较长。
大气气溶胶的传输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风速、湿度和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气溶胶粒子的扩散和沉降。
大气气溶胶的形成机制
大气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大气气溶胶是指在大气中存在的液态或固态微小颗粒物质。
它们可以来自自然源和人为活动产生的源,如火山喷发、沙尘暴、森林火灾、排放物和季节性的生物质燃烧等。
大气气溶胶是大气中的微生物、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等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其形成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在大气中,气溶胶的形成可能需要三个主要因素:原料、条件和机制。
原料通常是来自植物、海洋和人类活动等的化合物或溶解了其他成分的水。
条件可能包括适当的温度、水汽浓度、气压等,可以帮助形成气溶胶。
但是,大气气溶胶形成的机制与原料和条件的影响相比,对大气气溶胶形成的影响要更为深远和复杂。
气溶胶形成主要有两种机制:气态反应和凝聚。
其中气态反应是指气态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气溶胶。
凝聚是指在大气中,多个分子或小颗粒凝聚成为更大的颗粒物质或液滴的过程。
这两种机制通常由有机和无机确切化合物贡献,使气溶胶形成过程非常复杂。
在气态反应方面,大气氧化反应是造成气态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自由基的存在促进了气态物质分子之间的结合。
自由基有时可以通过O3光化反应和H2O大气氧化反应来产生。
大气自由基的生成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其他因素,这些因素能够影响大气中空气成分的浓度。
此外,大气自由基的活性和稳定性很高,这也使它们促进气态反应的形成。
此外,一些有机物也可以通过光解和其他反应产生自由基,促进气态反应的开始。
在凝聚方面,大气中的凝结核也可以促进凝聚过程的发生。
凝结核通常是来自局部的成分或人造微粒,它们能够吸引水分子并变为液滴。
凝结核的影响可以通过评估其质量来认识。
較小質量的細小凝聚核会吸收更多的气体,這可以使它們成为气态反应的开始。
而大质量凝露核则会形成更大的气溶胶粒子,因此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更为显著。
此外,一些极端天气条件,如气旋和尘暴,也可以促进凝聚现象的发生,这在天气预警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大气气溶胶的形成机制中,气态反应和凝聚机制是产生大气气溶胶的两个重要因素。
气溶胶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气溶胶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气溶胶是指在空气中悬浮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物,它们的直径通常在几纳米到几十微米之间。
气溶胶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大气环境因素影响,包括气体组成、温湿度、气流运动等。
气溶胶在大气中的扩散和沉降会对空气质量、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其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来介绍气溶胶及其研究。
一、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1. 大小和形态特征气溶胶的大小和形态特征直接决定其在大气中的扩散、沉降、光学散射和吸收等特性。
气溶胶的大小通常用直径来表示,从几纳米到几十微米不等。
对于地球物理学领域中的尘埃粒子而言,它们的大小通常在几微米到几毫米之间,而对于大气污染领域中的颗粒物而言,则通常在几百纳米到几十微米之间。
气溶胶的形态特征包括形状、表面性质、晶体结构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气溶胶的化学活性、光学散射、吸收、反射能力等。
2. 化学成分气溶胶的化学成分涉及元素、化合物、有机物等多个方面。
气溶胶是由大量的化学物质组成的,包括碳、氮、硫、氧等元素。
此外,气溶胶也包含了各种营养物质,例如:重金属、花粉、尘埃等。
化学成分对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生物活性、抗氧化属性等方面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例如,氧化物化学成分类的气溶胶对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较低,而硝酸盐类气溶胶则会对光产生交互作用,增加其反射和散射能力。
3. 光学特性气溶胶的光学特性是指气溶胶对光线传播的影响,包括光学散射、吸收和反射。
光学特性与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征密切相关。
例如,气溶胶的折射率对其光学散射和吸收能力有一定影响;气溶胶的物理状态如单体或集群则会影响其对光的反应行为等。
二、气溶胶对环境的影响1. 空气质量气溶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PM2.5和PM10(细颗粒物)的污染中。
这些颗粒物主要由燃烧、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活动所排放。
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直接影响其对健康的影响。
例如,通过吸入PM2.5颗粒物,人体内可导致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的发生。
高空大气层中气溶胶粒径分布与组成分析
高空大气层中气溶胶粒径分布与组成分析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在这其中,高空大气层中的气溶胶粒径分布与组成一直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或液态微小颗粒,主要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有机碳和颗粒物等组成。
气溶胶在大气层中的分布和组成对气候变化、大气光学和人体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气溶胶的粒径分布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根据其粒径大小,气溶胶可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
超微粒径的气溶胶(直径小于0.1微米)能够携带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而亚微粒径的气溶胶(直径在0.1-2.5微米之间)对能见性和太阳辐射的传播产生较大影响。
微粒径的气溶胶(直径在2.5-10微米之间)又被称为PM10,是影响大气质量指数的关键因素。
粗粒径的气溶胶(直径大于10微米)通常是由沙尘、火山灰等形成的,能够对天空的能见度产生明显影响。
其次,气溶胶的组成分析对于研究大气污染的来源和机制非常重要。
在大气中,主要的气溶胶成分包括无机盐、有机物和元素碳等。
无机盐包括硫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等,它们主要来源于燃烧排放和工业活动。
有机物则来自于汽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源。
元素碳则是指大气中的黑碳和有机碳,它们主要来自于燃烧过程中的不完全燃烧产物。
最后,了解高空大气层中气溶胶粒径分布与组成的变化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大气污染。
例如,针对超微粒径气溶胶,可通过增加空气净化设施、改变能源结构等措施来减少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对亚微粒径气溶胶和PM10等关键污染物,可通过控制工业排放、改进车辆燃烧技术等手段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而对于粗粒径气溶胶,则应关注沙尘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综上所述,高空大气层中气溶胶粒径分布与组成的分析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大气光学和人体健康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气溶胶的分布和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采取措施来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子,它们对光线的散射和吸收影响大气的辐射平衡和能量传递。
而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是大气环境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天气条件、大气循环等。
研究表明,大气气溶胶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差异。
首先,时间尺度上,大气气溶胶的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日变化主要受到地表辐射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常在早晨和傍晚时浓度较高;季节变化则主要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夏季通常浓度较高。
其次,空间尺度上,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在大城市、工业区和火山喷发等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较高;而在海洋、沙漠和高山等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较低。
此外,大气气溶胶的垂直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近地表,大气气溶胶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车辆尾气等;而高空的大气气溶胶主要以自然形式存在,如沙尘、火山灰等。
二、大气气溶胶的来源解析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包括植物挥发物、火山喷发、沙尘等;而人为源则包括工业废气、交通排放、生物质燃烧等。
人为活动是当前大气气溶胶增加的主要原因。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物质燃烧等活动释放的飞尘、烟雾和气溶胶等,成为大气中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些气溶胶不仅会改变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还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自然源也在一定程度上贡献了大气气溶胶的增加。
沙漠和草原的风沙活动、火山喷发以及植物的挥发物释放都会向大气中释放气溶胶。
这些气溶胶通过大气层的扩散和传输,进一步影响着全球大气环境。
对大气气溶胶来源的解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气溶胶的组成和变化,还可以为减少气溶胶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对不同来源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研究,可以对污染源进行定位和管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气溶胶的产生和排放。
大气中气溶胶的密度分布与影响因素
大气中气溶胶的密度分布与影响因素一、引言大气中的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包括尘埃、颗粒物、硫酸盐等。
它们对大气成分、气候变化及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气中气溶胶的密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二、气溶胶的密度分布大气中的气溶胶密度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根据研究发现,气溶胶的密度在近地表区域较高,随着高度的增加迅速减小,到达对流层顶部时几乎达到零。
这是因为气溶胶主要来源于地表和低层大气,而在高层大气中,由于干净的空气流动以及自然沉降等原因,气溶胶的密度逐渐减小。
三、影响气溶胶密度的因素1.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是影响大气中气溶胶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气象因素会直接影响气溶胶的生成、输送和沉降。
例如,在高温季节,气溶胶的生成量会增加,因为高温有助于气溶胶的挥发和气溶胶源的释放。
相反,在潮湿的环境下,气溶胶的生成会减少,因为湿度可以使气溶胶颗粒变得更加粘稠而不易分散和排放。
2. 地理因素地理因素也会对气溶胶密度产生影响。
例如,城市地区由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人口活动等因素,气溶胶的密度往往较高。
而相对而言,偏远地区和较为清洁的环境中,气溶胶的密度较低。
此外,地形和海洋等也会对气溶胶的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导致气溶胶密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业排放、农业活动以及燃煤、燃油等能源的燃烧都会释放大量的气溶胶,增加大气中气溶胶的密度。
特别是在工业发达的地区,气溶胶的密度往往会更高。
另外,人类活动还会导致气溶胶的组成发生变化,例如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都会对气溶胶的组分产生影响。
四、气溶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气溶胶不仅影响大气的清洁度和透明度,还对人类健康和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影响。
首先,气溶胶对空气质量有直接影响,高密度的气溶胶会导致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加,使得空气变得浑浊,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其次,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则会影响大气的能量平衡,进而导致气候变化。
大气气溶胶综述
大气气溶胶综述大气气溶胶综述大气气溶胶概述: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
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10-3cm~10-7cm,分散介质为气体。
云、雾、尘埃、未燃尽的燃料产生的烟、气体中的固体粉尘等等都是气溶胶。
大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相当数量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如海盐粉粒、灰尘(特别是硅酸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成的稳定混合物,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气溶胶的消除,主要靠大气的降水、小粒子间的碰并、凝聚、聚合和沉降过程。
尺度一般说来,半径小于1微米的粒子,大都是由气体到微粒的成核、凝结、凝聚等过程所生成;而较大的粒子,则是由固体和液体的破裂等机械过程所形成。
它们在结构上可以是均相的,也可以是多相的。
已生成的气溶胶在大气中仍然有可能再参加大气的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
液体气溶胶微粒一般呈球形,固体微粒则形状不规则,其半径一般为10-3~102微米。
粒径在10-1~101微米的气溶胶在大气光学、大气辐射、大气化学、大气污染和云物理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小粒径气溶胶的浓度受凝聚作用所限制,而大粒子的浓度则受沉降作用所限制。
微粒在大气中沉降的过程中,受的阻力和重力的作用达到平衡时,各种粒子的沉降速度不同。
分类气溶胶按其来源可分为一次气溶胶(以微粒形式直接从发生源进入大气)和二次气溶胶(在大气中由一次污染物转化而生成)两种。
它们可以来自被风扬起的细灰和微尘、海水溅沫蒸发而成的盐粒、火山爆发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烧的烟尘等天然源,也可以来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烧、交通运输以及各种工业排放的烟尘等人为源。
按粒径的大小分类:①总悬浮颗粒物(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为总悬浮颗粒物。
D p(粒径)在100μm 以下,其中多数在10 μ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
②飘尘:D p<10μm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如煤烟、烟气、雾等。
大气气溶胶的尺寸分布特征与成因解析
大气气溶胶的尺寸分布特征与成因解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其尺寸通常在几纳米到若干微米之间。
它们是大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和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深入了解大气气溶胶的尺寸分布特征以及成因,对于科学家和环境保护部门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气溶胶的尺寸分布通常呈现多模式分布。
根据气溶胶的尺寸,可以将其划分为超微粒、细微粒和粗微粒三个范畴。
超微粒的尺寸通常在0.01到0.1微米之间,是大气气溶胶中最为微小的颗粒。
细微粒的尺寸在0.1到1微米之间,而粗微粒的尺寸则在1到10微米之间。
这个尺寸分布特征反映了气溶胶的来源和组成。
关于大气气溶胶的成因,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
自然源包括火山喷发、植被释放、土壤飞扬、海盐气溶胶等。
火山喷发时释放的气溶胶粒子往往是超微粒,它们可以随大气中的风传播到全球各地。
植被释放的气溶胶主要是细微粒,包括花粉、孢子和植物挥发物等。
土壤飞扬产生的气溶胶既有超微粒,也有细微粒。
海盐气溶胶则是在海洋表面的海浪破碎和海水蒸发过程中产生的。
相比之下,人为源的气溶胶主要来自于燃煤、交通排放、工业生产等活动。
燃煤排放的气溶胶粒子多为细微粒和粗微粒,而交通排放的气溶胶粒子主要是细微粒。
大气气溶胶的尺寸分布特征与成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对气溶胶尺寸分布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探究气溶胶的来源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例如,超微粒和细微粒主要来自自然源,其浓度和组成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
相比之下,粗微粒主要来自于人为源,其浓度受到工业生产和交通排放等活动的影响较大。
因此,通过对气溶胶尺寸分布的观测,可以判断出不同来源气溶胶对环境的贡献程度。
此外,大气气溶胶的尺寸分布特征也与空气质量和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细微粒的尺寸在直径为2.5微米以下的PM2.5颗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最大。
这些微小颗粒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疾病。
大气气溶胶粒子的组成与来源分析
大气气溶胶粒子的组成与来源分析大气气溶胶粒子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由于其微小的尺寸和轻质,可以漂浮在空气中并传播到远处地区。
大气气溶胶粒子的组成多种多样,来源复杂,对气候和空气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大气气溶胶粒子的组成和来源进行详细分析。
一、大气气溶胶粒子的组成大气气溶胶粒子的组成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物质:1. 无机盐类:大气中的无机盐类气溶胶主要由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组成。
这些物质来源于人为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氨气等反应生成。
无机盐类气溶胶粒子对大气的光学和化学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2. 有机物质:大气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而成。
这些有机物质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多环芳烃等。
有机物质气溶胶在大气中的存在形式复杂,可以存在于颗粒表面,也可以以液体形式包裹在颗粒内部。
3. 黑碳:黑碳是指大气中的炭质颗粒,主要由燃烧排放物中的不完全燃烧产物组成。
黑碳能够吸收和散射太阳光,对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4. 非黑碳的元素碳:非黑碳的元素碳是指大气中除了黑碳之外的碳质颗粒。
这些颗粒主要来自于生物质燃烧、燃油的燃烧以及机动车尾气等。
二、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来源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来源:自然因素是大气气溶胶粒子的重要来源之一。
例如,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火山灰和气溶胶物质,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
此外,植物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海洋的溶解有机物也是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来源。
2. 人为排放: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和颗粒物成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重要来源。
燃煤、燃油和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气体和颗粒物中含有大量的气溶胶组分。
此外,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中释放的废气和颗粒物也对大气气溶胶粒子的组成产生影响。
3. 长程传输:大气气溶胶粒子可以在长距离上进行传输。
例如,来自沙漠或干旱区域的沙尘和含盐颗粒物可以被远距离输送到其他地区。
此外,气溶胶粒子也可以通过大气环流在不同地区之间扩散,形成区域范围内的气溶胶污染。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化学组成与变化特征
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化学组成与变化特征气溶胶是指在大气中悬浮存在的固体或液体微粒,其主要由气态前体物质通过凝聚、氧化、还原等反应形成。
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特征对于大气环境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化学组成与变化特征的相关知识。
一、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大气环境中的气溶胶可以分为无机气溶胶和有机气溶胶两类。
无机气溶胶主要由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海盐等组成。
其中,硫酸盐是最主要的无机气溶胶成分,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物和大气气体的氧化反应。
硝酸盐主要来自于氮氧化物的氧化作用,铵盐则来自于氨气的氧化反应。
海盐则主要来源于海洋表面的飞沫和气溶胶物质的蒸发凝结。
有机气溶胶则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的挥发物和气态前体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有机气溶胶的组成复杂多样,包括各种碳氢化合物、氨基酸、有机酸等,其来源包括生物排放、燃烧排放物和大气化学反应等。
二、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包括季节变化、区域差异以及来源分析等。
在季节变化方面,大气中的气溶胶物质浓度通常在春季和冬季较高,夏季和秋季较低。
这主要与气象条件、气溶胶的生源活动以及大气扩散条件有关。
在区域差异方面,不同地区的气溶胶组成和浓度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城市地区的气溶胶主要由汽车尾气、工业排放以及生物源等形成,而农村地区的气溶胶则主要由生物源排放和土壤飞沙等形成。
针对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来源分析,科学家们通过气溶胶采样和化学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来源的气溶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种来源分析不仅对于评估气溶胶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制定对策和控制污染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结: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的化学组成与变化特征是大气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
无机气溶胶和有机气溶胶是大气中常见的组分,其来源和变化特征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深入研究气溶胶的化学组成与变化特征,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为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气溶胶的气象学特征分析与成因解析
大气气溶胶的气象学特征分析与成因解析一、气溶胶的概念与分类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通常包括尘埃、颗粒物、烟雾、云雾等。
根据气溶胶微粒的直径,可以将其分为大气气溶胶(0.01~100μm)和云滴、雾滴(>10μm)两种。
大气气溶胶不仅在气象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着深远影响。
二、大气气溶胶的形成与来源大气气溶胶的来源非常广泛,主要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包括火山喷发、沙尘暴、植被排放等,而人为源则包括燃煤、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
这些源释放的污染物经过大气层的传输和转化,最终形成气溶胶微粒。
三、大气气溶胶的气象学特征1.颗粒物浓度分布:大气气溶胶的浓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
通常情况下,城市居住区的颗粒物浓度要高于郊区和农村地区。
夏季污染物浓度一般较低,而冬季则较高。
2.粒径谱分布:大气气溶胶的粒径谱决定了其光学、化学和物理特性。
一般来说,大气气溶胶的粒径谱呈现出双峰或多峰分布,其中细粒子(直径小于1μm)是大气中的主要组分。
3.化学组成: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其光学特性和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的化学组分包括无机盐类、有机物质、黑碳等。
四、大气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大气气溶胶对气候系统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照率效应:气溶胶粒子对太阳辐射具有散射和吸收作用,改变了地球辐射平衡,影响了地球的能量收支,进而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变化。
2.云雾凝结核作用:气溶胶微粒作为云雾凝结核的种子,影响着云滴的形成和云的物理性质,进而对降水、云覆盖和辐射有直接影响。
3.光学效应:气溶胶微粒对气象光学现象产生重要影响,如大气透明度、散射光和大气颜色等。
4.气候反馈机制:气溶胶的形成和浓度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气溶胶-云-辐射反馈机制。
五、大气气溶胶的环境问题与控制大气气溶胶不仅对气候和能量平衡产生影响,还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高浓度的气溶胶会引发空气污染,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化学组成
元素组成 可溶性成分 有机成分
来源判别
定性:富集因子 定量:质量平衡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来源与过程决定气溶胶粒子化学组成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Typical composition of fine continental aerosol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Minor
chemical components Trace metals Trace organic compounds
– such as lead, Ca, Hg, Ni, Cr and Zn – although the total mass of organic compounds can comprise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overall mass of particles, it is made up of a very large number of individual organic compounds, each of which is present at a very low concentration
大气气溶胶的可溶性成分
大气气溶胶的可溶性成分
The mass concentrations of aerosol constituents measured during September–October 1996 at Riverside, California, a city directly downwind of metropolitan Los Angeles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人为源
工业城市粒子大部分来自于城市污染气体的转换, 其中主要是由SO2、NOx、NH3等污染气体转换为 酸性粒子。城市粒子也含有矿物元素,但和自然源 的大陆粒子不同,它主要来源于工业交通污染的各 种元素,如氯、钨、银、锰、锌、镍、砷等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不同粒径大小的气溶胶粒子,其化学组成也有
Ammonium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Sodium and chloride Elemental carbon (EC) Organic carbon
– from sea salt – formed during the high-temperature combustion of fossil and biomass fuels – could be either primary, resulting from automotive or industrial sources, or secondary, resulting from the oxidation of VOCs – mainly present in the coarse fraction and rich in elements such as Al, Si, Fe and Ca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细粒子 粗粒子
1.7 μgs fractions of major chemical components over the oceans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细粒子 夏季 粗粒子
8.6 μg·m-3
3.9 μg·m-3
冬季
25 μg·m-3 4.5 μg·m-3
Major
chemical components Sulphate Nitrate
– arises primarily as a secondary component from atmospheric oxidation of SO2 – typically present as NH4NO3, resulting from the neutralisation of HNO3 vapour by NH3, or as NaNO3, due to displacement of HCl from NaCl by HNO3 vapour – usually present in the form of (NH4)2SO4 or NH4NO3
Mineral components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Water
- may also be present within, for example (NH4)2SO4, NH4NO3 and NaCl. The watersoluble components can take up water from the atmosphere at high relative humidity, thereby turning from crystalline solids into liquid droplets
Mass fractions of major chemical components over central Euro.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自然源
大陆性粒子主要与源地地表和土壤成份有关,大部 分由矿物元素(铝、硅、钠、钾、钡等)组成。 海洋性粒子主要由NaCl、KCl、(NH4)2SO4等吸湿性 物质组成。 正常状态下的平流层,其粒子也主要由气粒转换形 成,成份主要是H2SO4和(NH4)2SO4等。当有火山 喷发时,大量火山灰将成为平流层粒子的主要成份
很大差异。
粗粒子主要是由Si、Fe、Al、Ca、Na、Mg等30多 种元素组成 细粒子主要是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痕量金属和 碳黑等
在单个粒子内部和整个大气中,各种化学成分
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在各种物理、化学 过程的作用下,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具有明 显的可变性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Measured size distributions of aerosol sulfate, nitrate, ammonium, chloride, sodium, and hydrogen ion in Claremont, CA (Wall et al. 1988)
大气气溶胶
Atmospheric Aerosols
杨 军 jyang@
http://172.16.17.21/atmos_aerosol http://202.195.239.206/atmos_aerosol
第二章 大气气溶胶的来 源和化学组成 (2)
1. 2.
来源 化学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