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

合集下载

《穿井得一人》-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穿井得一人》-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6.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表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一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我将继续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举例解释:
(1)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穿井得一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还寓意着勤奋、努力和坚持,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毅力去克服;
(2)成语的灵活运用: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语境,恰当运用成语,如比喻、讽刺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炼出故事的核心寓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成语‘穿井得一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成语“穿井得一人”的字词理解和记忆;
(2)成语背后的故事情节及寓意的理解;
(3)学习成语故事的记叙方法和表达技巧;
(4)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
举例解释:
(1)要求学生掌握成语中的生字词,如“井”、“得”、“一人”,理解它们在成语中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讲解故事内容,使学生理解成语“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2.学生对难点内容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成语的灵活运用和语境匹配这一难点掌握得不够扎实。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际语境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

22穿井得一人课件-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2穿井得一人课件-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 代词 这事 得一人之使。 助词 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于:闻之于宋君 。 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
质疑:
•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 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 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有, 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 慎的态度,要具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 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 讹传讹,要进行调查研究。
《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吕不韦 )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 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 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吕不韦 )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挖
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这 件事被宋君听见了。
宋君令人问之 于丁氏。丁氏对曰:
派 代这件事 向
回答
“得一人之 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的 劳动力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 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 个人来呀。” 像这样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 没有听到。
等到
从井里取水浇地
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 穿井得一人。”

七年级语文穿井得一人课文

七年级语文穿井得一人课文

七年级语文穿井得一人课文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文章讲述了宋国有个人家里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却被说成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轻易传播,否则很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这篇文章已被选入七年级语文课本,以下是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轻易传播,否则很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在故事中,丁氏本来只是打了一口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却被说成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

这个传闻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最终传到了宋君那里,引起了一场无谓的风波。

这说明,传闻往往会因为传播者的曲解或夸大而失去真实性,从而给人们带来误解和困扰。

因此,我们在面对传闻时,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要盲目相信或传播,要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言辞的准确性和谨慎性,避免因为自己的言语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穿井得一人》原文及译文

《穿井得一人》原文及译文

《穿井得一人》原文及译文《穿井得一人》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穿井得一人》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穿井得一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穿井得一人》注释:1、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2、而:于是,就。

3、溉汲:打水浇田。

4、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5、居:停留。

6、于:被。

7、及:待,等到。

8、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9、道:讲述。

10、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11、对:应答,回答。

12、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穿井得一人》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穿井得一人》出处: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注释译文赏析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作者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

此为“一字千金”。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注释(1)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2)而:于是,就。

(3)溉汲:打水浇田。

(4)溉:浇灌;灌溉。

(5)汲:从井里取水。

(6)居:停留。

(7)于:被。

(8)及:待,等到。

(9)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10)道:讲述。

(11)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12)对:应答,回答。

(13)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因此常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赏析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整体效果不错,大家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交流。但在成果分享时,我发现有些小组的表述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如何条理清楚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全面的掌握,但在提问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仍存在疑惑。因此,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确保他们真正理解并吸收所学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寓言的基本概念。寓言是一种通过故事寓意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它在传承智慧、启发思考方面具有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穿井得一人》这个具体的寓言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勤奋与诚实的重要性,以及懒惰与欺骗带来的后果。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寓言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寓意深层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词汇积累与应用: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成语和短语,如“穿井”、“得一人”、“勤奋”、“诚实”等,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举例:通过对“穿井得一人”这个成语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其实质上是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勤奋劳作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寓意的深层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寓言背后的深层寓意,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3.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寓言故事,激发学生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进行描述和阐述;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了解寓言故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诚信、勤奋等品质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穿井得一人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穿井得一人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注意:由于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描述通常不会要求达到2000字,以上内容已经尽可能详细地列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提供了具体的举例。在实际教案撰写中,这部分内容通常较为简洁,重在突出关键点和提供教学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穿井得一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误信谣言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则寓言的奥秘。
3.探讨《穿井得一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寓言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提取、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寓言故事的认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举例:《穿井得一人》的核心在于其寓意,教学中需强调宋国人因轻信谣言而导致的错误行为,以及邻居因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而产生的误解。
2.教学难点
-阅读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寓言背后的深层含义,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讨论来逐步揭示。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对信息来源的质疑意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况进行批判性思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寓言文学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通过提问、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我发现他们在理解寓言故事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吕不韦〔先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被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启示
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24《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24《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最新部编
.......
....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穿井得一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穿井得一人》

【阅读寓言=知故事+明道理+会迁移 】

不传谣,不造谣
这个寓言故事中,你不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
谣言止于智者
寓意:对于传闻我们要认 真审察,不信谣,不传谣, 不造谣。
【阅读寓言=知故事+明道理+会迁移 】

如今网络发达,你知道网络上最近流传的留言吗?
宣誓仪式
我郑重宣誓: 不造谣, 不信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传谣, 拒绝谣言, 从我做起, 从今天做起!
【阅读寓言=知故事+明道理+会迁移 】

宋君:认真审察,不信谣 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最欣赏谁?
吕氏春1 秋·察传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 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凡闻言 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听到什么如果 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 加审察,不如不听。 凡是听到传闻, 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 行检验。
有关谣言的警句
要么证实,要么证伪,要么存疑。--李尚龙
所有的邪恶中,谣言散播最快。随着速度的加快更 加激烈,随着散播面的扩展更有精力。 --维吉尔 ( 谣言会把人们所恐惧的敌方军力增加一倍,正像回 声会把一句话化成两句话一样。 --莎士比亚 没有火就不会有烟,没有重重疑惑,就不会有纷纷 谣言。--黎里 作业:将老师推荐的有关谣言的警句摘抄一句,并 配上今天课堂《2017年十大谣言》的视频,转发到 朋友圈,拒绝谣言,从我做起!
丁氏打了一口井,
跟别人说得了一个人 起因
别人听到之后,传播 经过
宋君派人调查,得 知真相。
结果
穿井记
好开心啊, 总算不用这么辛苦了, 可以省下一个劳动力。

部编7上语文优质课件:24《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部编7上语文优质课件:24《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
实.用.文.档.1.。

24《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部编语文 七年级上册资源池】

24《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部编语文 七年级上册资源池】

旗开得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1.
《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7张PPT)

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
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十大网络谣言案例 一、柑橘蛆虫事件:全国的柑橘果农受损 二、“地震”传言令山西数百万受惊民众
三四、、“躺在爆着现炸中实谣 枪言 的生” 中活导 非中致 希对江 望苏 工待盐程传城及闻群卢都众俊大卿应逃父采亡女取和调部分查民研众究遇难 的五、审被慎网的络态谣言度恶、意去抹伪黑的存“真张的海求迪”实精神。不要轻 信六、,网不络能谣盲言引从发,疯更狂不的食能盐以抢讹购传风潮讹。
七、“被去世”的名人 八、被网络谣言中伤的海南支教学生 九、被“嫖娼”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十、造谣新疆籍艾滋病人滴血投毒事件
课堂检测
1、《穿井得一人》选自 《吕氏春秋》 。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1)吾∕穿 井 ∕得 一 人。 (2)得 一∕ 人 之 使,非 ∕得 一 人 于 ∕井 ∕中 也.
(5)新颖、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耐人寻味 《太空一日》 《大自然的语言》《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 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喂——出来》《死海不死》 (6)文眼;点明中心(主旨) 《走一步,再走一步》
(7)象征意义、双关 《爸爸的花儿落了》《心声》 点明写作目的:《纪念白求恩》《诫子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交代地点和范围。 《陈太丘与友期行》:概括交代故事的起因 《芦花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2)丁氏对曰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
2、词类活用
(1)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使知道 )
(2)得一人之使(动词用作名词,使,劳动力 )
文言积累
3、一词多义 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

语文课本22课穿井得一人的翻译

语文课本22课穿井得一人的翻译

吾穿井得一人的意思为: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浇田、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第24课《穿井得一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

第24课《穿井得一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

不如
得到一个 人的劳动

检测
检测 1.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人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 一个人。” 2.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
国都的人都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 三读 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读出节奏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
联系生活 动手指转发出去吗? 防微杜渐
传闻就像披着羊皮的狼,它似是而非,我们要 加以审查、深思、验证,否则就有可能会铸成大错。
巩固练习:
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 手材料。 D.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布置作业: 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
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谢谢大家
水。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
二读
等到
结合注释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读懂文意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
于宋君。
听说;传 播这件事
谈论这件事 使听到
派遣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
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
解答
这三种人其实都是有责任的,从他们 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 经自己考查的话; 【3】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 为实。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篇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

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诵读,释义(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二)抓起因,明晓文脉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1.学生板书:丁氏:真相:闻而传之者:宋君: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

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初中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对待?
哄抢食盐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发 生核泄漏事故,民间盛传补碘 可防止核辐射;海水质量将受 到核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 安全,不能食用。在中国部分 地区出现了哄抢食盐的事件。
西方寓言 VS中国古代寓言
语言 直白——寓意常由笔者 直接在故事最后直接表 达。
含蓄,寓意多蕴含在故 事中,需要读者自行体 会
居住在国都的人 使听到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
人都讲述这件事,有人向宋君报告这件事。
检授新课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回答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劳动力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 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检授新课
穿 得井 一 人
猜一猜
高诱说:
"此书所尚,以道德为 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文学常识
《吕氏春秋》
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 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
内容: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 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
初步感知
ɡài jí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 /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 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 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感知大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打水浇田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井得一人 1.梳理本则寓言结构。
开端(起因):宋之丁氏,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发展(经过):误传: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结局(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穿井得一人
2.《穿井得一人》这则故事为何会出现分歧点? 分歧点在于“宋之丁氏”和“传之者”对“穿井得一人”的 理解不同: “宋之丁氏”的意思是打井后得到了一个空闲的劳动力。 “传之者”则理解为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穿井得一人
3.为什么会造成“穿井得一人”的谣传? ①丁氏对此表述不清楚 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出去 ③“国人”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穿井得一人
4.探讨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 ①说话要防止歧义; ②不要轻信流言,不要传播未经考查的言论; ③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文意疏通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助词,的
表顺承,就 浇灌、灌溉 从井里取水 打水浇田
停留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待,等到
挖掘、开凿 打井
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听到
代词,这件事
代词,这件事 对,向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讲述
代词,这件事
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知道、听说,指“使知道” 派遣 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代词,这件事
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应答、回答 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

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助词,的
劳力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文本探究
穿井得一人 1.梳理本则寓言结构。 2.《穿井得一人》这则故事为何会出现分歧点? 3.为什么会造成“穿井得一人”的谣传? 4.探讨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穿井得一人

知识预览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 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约公元前239年) 全书共26卷,分为12纪、8览、6论,共160篇。 此书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顾法、墨、名、农各学派学 说,后人称它为“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