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敏感区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敏感性概念

生态环境敏感性概念
3d模型h ttp:///res-models.html
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
植物栖息地、红树林以及文教区等区域。
1) 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发生的主要生态环 境问题的类型与可能性大小;
2) 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要生态环境 问题的形成机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
区域分布规律, 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
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
su下载/res-su.html
3) 敏感性评价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
进行评价, 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 进行综合分析, 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 布特征。
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研究和判定一般
生态环境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区域内
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 它反映
区域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 发生生态环 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的大小, 即在
同样干扰强度或外力作用下, 各类生态系统 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性的大小。 生态敏感区包括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 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 保护地(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
采用实地考察和调研的方式, 同时也采用先进
的遥感技术和GIS等手段, 以获取更丰富的资 料和数据。

环境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环境空敏感区气对比

环境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环境空敏感区气对比

重要对比环境敏感区,是指以下区域:《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一)特殊保护区,三区一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二)特殊敏感区,五区四场三园二域一林地道:五区(沙、土、农、水、珍):基本农田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四场:天然渔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天然越冬场。

三园: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

二域: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一林地道:天然林、资源性缺水地区、洄游通道。

(三)社会关注区,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生态敏感区p.158 “两特殊、两区、两公园、两重要,两天然”特殊生态敏感区——两特殊: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要生态敏感区8个---两区—风景名胜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两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两天然——原始天然林;天然渔场;两重要——重要湿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

一般区域除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环境空气敏感区p.40环境空气敏感区是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规定的一类功能区中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环境保护目标是该环评划定的评价范围(大气、地表水、风险等都有各自的导则,一、二、三级评价对应的评价范围不同)内的需要保障其环境质量达标或达到某些特殊要求的对象,例如某氮肥厂附近的较大河流,需要达到Ⅲ类水质;例如油公司要新上一个锅炉,必须保证上了之后锅炉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不会改变其功能;又比如某机械组装厂附近的民居属于声环境2类功能区,项目上了之后必须保证其声环境不超过2类标准。

环境敏感区域管控与治理

环境敏感区域管控与治理

管控与治理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环境
对环境敏感区域进行管控与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 段,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维护资源可持续利用
环境敏感区域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森林 资源等,通过管控与治理可以维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 障生态安全和人类福祉。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对环境敏感区域的管控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生。
污染源控制与减排
污染源控制
对环境敏感区域的污染源进行全面排查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减排措施
制定并实施减排计划,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措施,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实现污染物减排目标。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补偿标准和方式,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受损的地区或个人进行补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 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技术创新与突破
新型治理技术
智能化监控
积极探索和研发新型治理技术,如微生物 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等,提高治理效 果和降低治理成本。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环境 敏感区域的智能化监控,提高监管效率和 预警能力。
环保新材料
国际合作与交流
研究和推广环保新材料,减少对环境敏感 区域的污染源排放。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治 理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环境敏感区域治 理的整体水平。
公众参与平台
将评估结果向公众公开,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 与度。
ABCD
政策制定依据
将评估结果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决 策提供科学支持。
动态监测与预警
对环境敏感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环境问 题,并采取相应的预警和应对措施。

生态敏感区

生态敏感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全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保护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转变、由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是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区域,以指导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主导功能原则: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

区域相关性原则: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

协调原则:生态功能区的确定要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其他各种专项规划相衔接。

分级区划原则: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应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相衔接,在区划尺度上应更能满足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微观管理的需要。

3.目标(1)分析全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问题、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保护目标,划定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2)按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思想,改变按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统模式,分析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提出生态保护主要方向。

(3)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区划方法与依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现状调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我国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及发展趋势预测

我国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及发展趋势预测

我国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及发展趋势预测摘要:本文概括了生态敏感区规划存在的四点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影响生态敏感区规划的三个主要因素:行政体制、市场需求、技术方法和管理机制,最终阐述了生态敏感区规划的四个发展趋势:1.生态敏感区规划的发展环境必将得到改善;2.生态敏感区规划的地位将得到一定提升;3.生态敏感区规划的范围将有所突破;4.生态敏感区规划带来的效益日益凸显。

关键词:生态敏感区规划,规划问题,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当前,“生态城市”的概念已经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可并渐渐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城市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和开展建设活动的依据,生态敏感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保护区域,也开始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生态敏感区规划作为生态规划的重要部分之一,秉承生态城市的主体精神,但由于我国生态敏感区规划的起步较晚,实践较少、经验不足导致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善体系的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也没有规划编制的规范和相关法规条例的实施保障,因此,可以说我国生态敏感区规划尚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1我国生态敏感区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生态敏感区规划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较晚,也没有很多城市着手此类规划研究与实践,就目前已经进行生态敏感区相关规划编制的情况来看,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方面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将我国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

1.1生态敏感区规划自身地位不高,与其他层面规划的协调性弱。

生态敏感区规划之所以至今还未能得到普遍推广,一方面,由于长远的生态效益与眼前的经济效益冲突,没有能够得到大多数开发商的认可;另一方面,生态敏感区规划自身地位不高,尚未上升到法定层面,规划编制得不到保障。

1.2生态敏感区规划仍局限于较小行政地域范围,缺乏区域统筹思考。

现有的生态敏感区规划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未能打破行政地域边界的限制,区域层面的统筹规划薄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特定敏感区或特定项目的建设。

生态敏感区名词解释

生态敏感区名词解释

生态敏感区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生态敏感区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特定的环境条件或者生物群落的敏感性,需要经过特殊保护、管理和规划的区域。

它扮演着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敏感区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生态敏感区的划定通常是基于其生态功能的独特性和脆弱性进行的。

这些区域往往拥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保护水源、净化空气、维持气候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另外,生态敏感区还可能是某些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对于它们的保护和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敏感区的分类可以基于不同的标准和目的进行。

按照地理位置和生态系统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陆地生态敏感区和水域生态敏感区。

陆地生态敏感区包括森林生态敏感区、草原生态敏感区、湿地生态敏感区等;水域生态敏感区则包括湖泊、河流、海岸等水体的生态敏感区。

此外,还可以根据其生态功能的不同将生态敏感区分为水源涵养区、土壤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

为了保护生态敏感区所代表的重要生态价值,应该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制定严格的保护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生态教育和公众参与,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等。

只有通过综合性的保护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敏感区的生态系统,保障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敏感区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和脆弱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生态敏感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对生态敏感区的理解和保护,我们可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和阅读整篇文章。

文章结构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是文章的开端,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研究问题。

在引言部分中,需要概述一下本文的主题以及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环境影响评价中涉及生态敏感区的法律法规识别

环境影响评价中涉及生态敏感区的法律法规识别

环境影响评价中涉及生态敏感区的法律法规识别摘要: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可以分为污染性项目和非污染生态类项目,这个分类也体现了我国“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并重”的环保政策。

非污染生态类项目指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

这类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常涉及生态敏感区,这些区域的识别、保护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要点和难点。

关键词:环境影响生态敏感区法律法规1 生态敏感区的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2011)对生态敏感区分为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并进行了定义。

特殊生态敏感区:指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严重且难以预防、生态功能难以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

重要生态敏感区: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较严重,但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加以预防、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原始天然林、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合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

2 识别生态敏感区目前识别环境敏感区一般通过项目所在地政府部门走访和网络信息收集两种方式。

长期项目工作的积累,建立环境敏感区地理信息系统和方便的检索系统是我们正在计划的第三种环境敏感区识别方法。

此外,正确判别各类环境敏感区的归口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是有效收集信息的基础,表1列出了该信息。

3 各类环境敏感区的限制内容和级别我国法律法规对于环境敏感区内开展建设项目建设的约束主要分两个级别,一是禁止建设;二是限制建设。

禁止建设所涉及的环境敏感区类别和范围如下: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禁止公路项目选址于该范围内,自然保护区内部未分区的,按照核心区和缓冲区管理;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范围内禁止新建公路项目;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新建公路项目。

环境敏感区规划与生态保护

环境敏感区规划与生态保护

环境敏感区规划与生态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而环境敏感区规划作为一种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环境敏感区规划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环境敏感区规划。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环境敏感区。

环境敏感区是指具有生态保护价值和脆弱性的地区,其中包括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

这些区域具有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功能,不仅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敏感区规划的目标是在满足人类活动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首先,规划者需要对环境敏感区进行科学评估和划分,了解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状况以及土壤质量等。

接下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规划措施,确保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得到最小化。

实施环境敏感区规划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整体性。

一方面,规划者需要与相关利益相关方进行广泛的合作和沟通,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同时,也需要对环境敏感区周边的社区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以确保他们能够在环保的前提下维持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规划者还需要与相关专家和机构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实施环境敏感区规划时,应注重保持生态连通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生态连通性是指通过建立生物走廊和生态廊道,促进不同地区生物种群间的迁徙和交流,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适应能力。

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则是指在建设过程中,尽量保留和保护原有的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避免人类活动对其过度干扰和破坏。

此外,要实施好环境敏感区规划,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明确环境敏感区的范围和保护要求。

同时,要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环境敏感区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环境敏感区规划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环境敏感区域管控与治理

环境敏感区域管控与治理

科学规划与管理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环境敏感区域进行科 学规划和管理,提高保护效果。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与研发需求
01
02
03
智能化监测技术
研发和应用智能化环境监 测技术,提高环境敏感区 域的实时监控能力。
生态修复技术
研究和发展生态修复技术 ,对受损环境进行修复和 保护。
环保新材料
研发高效、环保的新型材 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 破坏。
01
科学规划
根据环境敏感区域的特征和保护 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 和土地利用管理方案。
02
控制开发强度
03
优化产业布局
对环境敏感区域进行严格控制, 限制开发强度,防止过度开发和 建设。
引导产业向适宜地区转移,优化 产业布局,减少对环境敏感区域 的压力。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
明确补偿主体和对象
01
确定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水生生物种群,提 高水体自净能力。
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 态系统。
资源开发与利用优化
资源节约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 浪费,推广循环经济和低碳经
济。
能源结构优化
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 的使用,降低碳排放。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耕地 和生态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
加强信息公开
及时公开环境敏感区域管控与治 理的相关信息,增强透明度,满 足公众的知情权。
03
环境敏感区域治理实践
污染源控制与治理
01
02
03
04
工业污染源控制

生态敏感区与环境保护考核试卷

生态敏感区与环境保护考核试卷
生态敏感区与环境保护考核试卷
考生姓名:__________ 答题日期:_______年__月__日 得分:____________ 判卷人: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哪个区域不属于生态敏感区?( )
A.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B. 严格保护,适度开发
C. 综合治理,协调发展
D. 优先发展,兼顾环保
16. 以下哪个区域更适合作为生态敏感区进行保护?( )
A. 工业园区
B. 农业示范区
C. 自然保护区
D. 商业区
17. 在生态敏感区环境保护中,以下哪个角色发挥关键作用?( )
A. 企业家
B. 环保志愿者
1. 以下哪些区域属于生态敏感区?( )
A. 森林
B. 湖泊
C. 城市公园
D. 工业园区
2. 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措施包括哪些?( )
A. 限制开发
B. 环境监测
C. 污染防治
D. 城市扩张
3. 以下哪些做法有助于生态敏感区的环境保护?( )
A. 提高环保意识
B.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C. 加强环境监管
D.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 自然保护区条例
C. 森林法
D. 城市规划法
7. 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生态敏感区的环境压力?( )
A. 优化产业结构
B. 推广清洁能源
C.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8. 在生态敏感区进行环境保护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
A. 生态功能
B. 经济效益
C. 社会影响
D. 技术可行性

生态敏感目标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敏感目标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敏感区环境保护措施
⑴保护区内的施工,应设置醒目的标示牌、边界线,严格限制施工人员活动范围、机械作业的范围以及走行线路,规范施工行为;
⑵严禁猎捕野生动物(含鱼类)和采摘、践踏及随意铲除地表植被和林木;禁止施工人员下湖(河)捕鱼或毒杀鱼类等行为。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建设区域沿线有其它重点保护植物要尽快报告省、市林业部门,并采取必要措施组织挽救,移栽它处。

严禁擅自毁坏重点保护植物。

⑶严禁在保护区内及景观敏感区内设置取、弃土场;施工临时弃碴堆放应做好水土保持措施;
⑷减少爆破作业,控制爆破药量;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降低施工作业噪声对周围野生动物的影响;
⑸施工临时设施布局紧凑,材料堆放整齐、场地整洁,道路平整,与所处环境景观尽可能协调;
⑹施工临时用地选择植被稀疏或荒芜地带,施工后及时清理恢复施工场地;
⑺可利用的草皮植被及表层土壤做好移植保存,施工完成后及时进行生态恢复;
⑻加强与保护区管理部门协调沟通,在其指导下及时调整施组设计,以减轻环境影响。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分析

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方法
•土壤冻融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分级 一般地区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极敏感
评价结果表明,冻融侵蚀敏感区面积为46.1万km²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 <25 25-100 100-400 400-600 >600 部,海拔普遍高于4500m,且坡度大多在30°以上,主要包括阿里,冈底斯山 粗砂土、细砂 面砂土、壤 砂壤土、粉黏 砂粉土、 脉以南,巴青、比如、丁青三县交界处,以及甘孜、色达、炉霍交界处,九龙、 土壤质地 石砾、沙 土、黏土 土 土、壤黏土 粉土 松潘、康定、金川等也有零星分布。高度敏感区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 0-20 20-50 51-100 101-300 >300 地形起伏度( m) 祁连山脉北部、昆仑山脉北部、横断山脉以及大兴安岭高海拔地区;中度敏感 区分布在祁连山南部、阿尔金山以南、可可西里山以东、冈底斯山以北、三江 ≥0℃持续日数 30 90 120 150 180 源东南部以及大兴安岭等地区;青海高原西部以及怒江源头高原区域为冻融侵 蚀轻度敏感区;其他东部低海拔区域为冻融侵蚀一般地区。
分级赋值(D)
分级标准(DS)
沙漠化敏感性评价方法
1
1.0-2.0
3
2.1-4.0
5
4.1-6.0
7
6.1-8.0
9
>8.0
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结果,盐渍化敏感地区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极敏感区,除
滨海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土外,大致分布在沿淮河-秦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临界水位深度 喜马拉雅山一线以北广阔的半干旱、干旱和漠境地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 地区 轻沙壤 轻沙壤夹粘质 粘质 周边、和田河谷、准噶尔盆地周边、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闭流盆地、罗 1.8-2.4m 1.5-1.8m 1.0-1.5m 黄淮海平原 布泊、疏勒河下游、黑河下游、河套平原西部、阴山以北浑善达克沙地以西、 2.0m 东北地区 呼伦贝尔东部、西辽河河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环渤海、江苏沿海滨海地低平 2.5-3.0m 陕晋黄土高原 原等地区。高度敏感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哈密地区、北山洪 2.0-3.0m 河套地区 积平原、河西走廊北部、阿拉善洪积平原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东部、海河 4.0-4.5m 干旱荒漠区 平原、阴山以北河谷区域、东南沿海地区、大兴安岭、东北平原河谷地区以及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青藏高原,主要为洪积湖积平原区域。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伊 犁河形成的冲积洪积平原、塔城、青海湖以西布哈河流域平原地区、河西走廊 敏感性要素 一般地区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极敏感 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黄淮平原、锡林浩特地区、江苏南部以及江西中部、 <1 1-3 3-10 10-15 >15 蒸发量/降雨量 广东南部和三江源等。轻度敏感区分散在西北部及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等地。 <1 1-5 5-10 10-25 >25 地下水矿化度g/l 其余地区均为盐渍化一般地区区域。

如何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与修复管理

如何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与修复管理

如何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与修复管理生态敏感区是指那些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干扰反应敏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容易受到破坏且一旦破坏后难以恢复的区域。

这些区域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敏感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和挑战。

因此,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与修复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深入了解生态敏感区的特点和类型首先,我们需要对生态敏感区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

生态敏感区通常具有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差、自我调节能力弱等特点。

它们可能是湿地、森林边缘地带、河流源头、海岸带、高山草甸等。

不同类型的生态敏感区面临的威胁和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也有所不同。

例如,湿地是许多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同时具有蓄水、净化水质等重要功能。

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开发,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水质受到污染。

对于湿地生态敏感区的保护,需要加强湿地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限制开发活动,开展湿地恢复工程,增加湿地面积和提高湿地质量。

森林边缘地带则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如砍伐、放牧等,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碎化。

保护森林边缘地带需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划定保护区域,禁止非法采伐和放牧,同时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扩展。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与修复管理,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专门针对生态敏感区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范围、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和处罚措施等。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敏感区的违法行为。

此外,还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与修复。

例如,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和个人投入生态保护事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生态敏感区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地区和群众给予合理的补偿。

三、加强监测与评估对生态敏感区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是保护与修复管理的重要基础。

重要生态敏感区名词解释

重要生态敏感区名词解释

重要生态敏感区名词解释重要生态敏感区是指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较高的区域。

这些区域通常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生态功能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重要生态敏感区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对一些重要生态敏感区名词的解释:1.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根据自然保护法设立的对于特定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修复和恢复的一种特殊地域。

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和管理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野生动物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是为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而划定的区域。

野生动物保护区通常用于保护濒危物种、迁徙路线、栖息地等,以促进野生动物的繁衍、迁徙和生存。

3. 水源涵养区:水源涵养区是指供给水源、保障水资源安全的重要区域。

它们通常是山区、森林、湿地等地理环境对水资源的保护作用较强的区域。

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对于维护地区水循环平衡、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4. 生态红线区:生态红线区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设定的重要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区域。

在这些区域内,不得进行破坏性开发和污染活动,并需要对现有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功能。

5. 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是指用于维护和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生存、繁衍和迁徙的特定地理区域。

这些栖息地在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 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是指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区域。

湿地对于生态系统的水文调节、水质净化、生态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保护区的设立有助于保护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湿地物种的栖息地。

7. 重要鸟类栖息地:重要鸟类栖息地是指具有重要鸟类种群、繁殖、越冬和迁徙特征的地理区域。

这些栖息地对保护鸟类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关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鸟类迁徙生态过程的完整性。

环境敏感区等几个概念的区别

环境敏感区等几个概念的区别

环境保护区,环境敏感区,环境保护目标、环境敏感目标、环境敏感点环境保护法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的确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环境保护法1.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3.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5.人文遗迹、古树名木6.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海洋环境保护法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口、重要渔业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及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

海洋自然保护区(一)典型的海洋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以及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海洋自然生态区域;(二)海洋生物物种高度丰富的区域,或者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四)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区域;(五)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

水土保护法1.水土资源、植被、(坡)荒地2.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水土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环境敏感区,是指下列区域:(一)特殊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特征敏感区:对某类或某几类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或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如: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方法-
一主三副两片135案例分析二基于gis的关中城市群生态敏感性分析因子选取与赋值135案例分析二基于gis的关中城市群生态敏感性分析总结果135案例分析三大连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因子分类buffer分级赋值生态敏感性等级植被林地水田9极高敏感性水域湖泊水体外围外围973极高敏感性高敏感性低敏感性河流水体两侧两侧975极高敏感性高敏感性中敏感性海岸线范围内范围内范围内975极高敏感性高敏感性中敏感性地形坡度251525715079531极高敏感性中敏感性低敏感性非敏感性高程0601002001359非敏感性低敏感性中敏感性极高敏感性农田水田旱田97极高敏感性高敏感性135案例分析三大连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因子分类buffer分级赋值生态敏感性等级植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包括大型湿地9极高敏感性缓冲区7高敏感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包括大型湿地9极高敏感性省级缓冲区7高敏感性密林地非保护区面积3低敏感性1000公顷面积10000公5中敏感性面积7高敏感性疏林地3中敏感性园地3低敏感性草地7高敏感性一般性滩涂湿地7高敏感性一般性滩涂湿地的缓冲区5中敏感性水域湖泊水库外围外围975极高敏感性高敏感性中敏感性湖泊水库外围外围975极高敏感性高敏感性中敏感性湖泊水库外围75高敏感性中敏感性河流水系一级河流两侧两侧975极高敏感性高敏感性中敏感性河流水体二级河流两侧两侧753高敏感性中敏感性低敏感性河流水体三级河流两侧53中敏感性低敏感性坡度35253515257150797531极高敏感性高敏感性中敏感性低敏感性非敏感性海拔20040060013579非敏感性低敏感性中敏感性高敏感性极高敏感性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它一般农田95极高敏感性中敏感性建设用地建设用地1非敏感性135案例分析四湖南35城市群135案例分析四湖南35城市群135案例分析三大连生态敏感性分析135案例分析建议阅读的文献杨志峰徐俏何孟常等

环境敏感区的定义

环境敏感区的定义

环境敏感区的定义查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环境敏感区包括:(一)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除(一)外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永久基本农田、基本草原、自然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等)、重要湿地、天然林,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释义:1、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

2、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洋,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4、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包括古迹(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的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的联合工程以及包括有考古地址的区域)。

5、海洋特别保护区对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的区域。

6、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指为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水质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全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保护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
管理转变、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转变、由传统型管
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是科学开展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
发的重要依据。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
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
重要意义的区域,以指导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
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
康发展。

主导功能原则: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
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
优先。

区域相关性原则: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
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
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

协调原则:生态功能区的确定要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大
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其他各种专项
规划相衔接。

分级区划原则: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应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相衔接,在区划尺度上应更能满足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
作微观管理的需要。

3.目标
(1)分析全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问题、生态敏感
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保护目标,划定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2)按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思想,改变按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统模式,分析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提出生态保护主要方向。

(3)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区划方法与依据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现状调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北纬4°15'~53°31',东经73°34'~135°5',自北向南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气候带。

地貌类型十分复杂,由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
第一阶梯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的北缘和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之间,海拔在1000~2000米;第三阶梯为我国东部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

我国独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是我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农田和城市等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发育与演变的自然基础。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2.生态敏感性评价
生态敏感性是指一定区域发生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和程度,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

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内容包括土壤侵蚀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盐渍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冻融侵蚀敏感性和酸雨敏感性 6 个方面。

土壤侵蚀敏感性:我国土壤侵蚀敏感性主要受地形、降水量、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全国极敏感区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2.8%,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西南山区、太行山区、汉江
源头山区、大青山、念青唐古拉山脉、横断山地区等。

沙漠化敏感性:我国沙漠化敏感性主要受干燥度、大风日
数、土壤性质和植被覆盖的影响。

沙漠化敏感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漠化极敏感区域面积为 111.2 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准噶尔
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吐鲁番盆地、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边缘、柴达木盆地北部、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宁夏平原等地。

盐渍化敏感性:我国盐渍化敏感性主要受干燥度、地形、
地下水水位与矿化度的影响。

我国土地盐渍化极敏感区面积为 79.5 万平方公里,除滨海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土外,主要分布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周边、和田河谷、准噶尔盆地周边、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罗布泊等。

石漠化敏感性:我国石漠化敏感性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受石灰岩地层结构、成分和降水量影响。

石漠化极敏感区面
积为 3.6万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贵州省西部、南部区域,包括遵义、贵阳、毕节南部、安顺南部、六盘水
冻融侵蚀敏感性:我国冻融侵蚀敏感性主要受气温、地形、植被以及冻土、冰川分布的影响。

冻融侵蚀极敏感区面积为
46.1 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普遍高于
4100 米;冻融侵蚀高度敏感区面积为 74.7 万平方公里,
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脉北部、昆仑山脉北部、横断山脉,以及大兴安岭高海拔地区;
酸雨敏感性:我国酸雨敏感性主要受土壤、水分盈亏、生
态系统类型的影响。

酸雨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酸雨极敏感区面积为 139.8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4.6%,分布区包括四川省南部、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
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安徽省南部等;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目的是明确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全国生态服务功能包括生态调节功能、产品提供功能与人居保障功能。

生态调节功能主要是指水源涵兹、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全国或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产品提供功能主要包括提供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功能。

人居保障功能主要是指满足人类居住需要和城镇建设的功能,主要区域包括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根据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分析生态服务功能特征,按其对全国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程度分为极重要、重要、中等重要、一般重要 4 个等级。

全国生态服务功能特征见附图 3。

水源涵养:重要水源涵兹区是指我国重要河流上游和重要水
源补给区,面积为 113 万平方公里。

主要包括黑龙江、松
花江、东西辽河、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区,黑河和疏
勒河上游,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上游,以及南水北调水源
区和密云水库上游等重要水源涵兹区域。

土壤保持:土壤保持的重要性评价主要考虑土壤侵蚀敏感
性及其对下游的可能影响。

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三峡库区
防风固沙:防风固沙重要性评价主要考虑沙漠化敏感性和
沙尘及其影响范围与程度。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
西部、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河西走廊京津风沙源区和
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等地区,面积为 95.1 万平方公里。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同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取决于
濒危珍稀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典型的生态系统分布。

西双版纳、海南岛中部山区、江苏省北部沿海滩涂湿地、洞庭湖和
鄱阳湖湿地等地区
洪水调蓄:主要考虑具有滞纳洪水、调节洪峰的湖泊湿地
生态系统。

全国防洪蓄洪重要区域主要集中在一、二级河流
下游蓄洪区,其面积为 3.6 万平方公里,分布在淮河、长江、松花江中下游蓄洪区及其大型湖泊等。

产品提供:产品提供功能主要是指提供粮食、油料、肉、奶、水产品、棉花、木材等农林牧渔业初级产品生产方面的
功能。

根据国家商品粮基地分布特征,主要有南方高产商品
粮基地、黄淮海平原商品粮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和西北干
旱区商品粮基地。

人居保障: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布局,我国人居
保障重要功能区主要包括大都市群、区域重点城镇群。

大都
市群主要包括京津冀大都市群、长三角大都市群和珠三角大
都市群。

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分区方法
按照我国的气候和地貌等自然条件,将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划
分为 3 个生态大区:东部季风生态大区、西部干旱生态大
区和青藏高寒生态大区
依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为
3 个等级:
(1)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将全国划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与人居保障 3 类生
态功能一级区。

(2)在生态功能一级区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划
分生态功能二级区。

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水源涵兹、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功能;产品提供
功能包括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产品;人居保障功能
包括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等。

(3)生态功能三级区是在二级区的基础上,按照生态系统
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地形差异、土地利用的组合
来划分生态功能三级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