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市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分析
时间:2008-12-23点击:2052来源:
泉州市工商联
改革开放初期,泉州市发挥侨台港澳优势,依靠侨资侨力,充分利用“三闲”(闲资、闲房、闲劳力),从创办来料加工企业起步,进而大力兴办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推进商品经济的培育,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和“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格局。 80年代中期以后,在乡镇企业发展基础上,大胆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和途径,大量引进外资,嫁接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有力推动了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进入 90 年代,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发表视察南方谈话以来,泉州市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行成片开发,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30年来,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域经济展宏图等起步、发展、提升三个阶段,走出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经验”和“泉州现象”,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力量,成为泉州经济最大的活力源泉。
一、现状
1、企业数量。截止2007年底,在市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全市实有各类内资企业45385家,注册资本(金)16788231万元;外资企业5842家,注册资本1383335万美元;个体工商户89919户。
2、企业规模。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52227家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除外),规模以上企业4561家,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0.3%,其中年产值上亿元企业522 家。在全市100家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98家。
3、纳税额及劳动力就业。2007年,泉州市国民生产总值2288.60亿元,实际增长16.0%,财政收入225.06亿元,实际增长22.8%。民营企业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92%,缴纳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85%,解决外来劳动力就业人数达156万人。
4、企业党、工、团、妇建设。据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市工会、市妇联提供数字显示,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4286个,工会20122个(覆盖企业30067家),团组织8027个(覆盖企业13516家),妇女组织1215个。涌现出晋江凤竹集团党委、南安南益集团党总支等一批全国、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晋江钻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工会等一批全国、全省模范职工之家。
5、企业主的基本情况。一是队伍来源多样化。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占94%,居于绝对优势,女性仅占6%。从政治成份构成看,中共党员占21.3%,民主党派占4.2%,无党派占74.4%。从原职业构成看,工人占32%,农民占42.7%,干部占8.3%,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占7.4%。二是年龄结构年轻化。年龄结构呈中间多两端少的状态分布。30岁以下仅占8.6%,31—40岁占30.4%,41—50岁占46.3%,51—60岁占12%,60岁以上仅占2.7%,年龄集中在30—50岁之间占76.7%。三是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从学历结构上看,这支队伍文化程度较低,以初中、高中为主,高学历人才偏少。学历在初中以下占25.3%,高中占51.3%,大专占16.1%,本科以上仅占7.3%。四是主流和发展趋势是健康的、积极的。拥护党、热爱社会主义,在思想中,有一种对党和政府感恩不尽的朴素情感,衷心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6、捐资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据统计,近5年来全市民营企业捐资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5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452家,总金额达12.68亿元。如2006年9月,在泉州市慈善总会成立五周年庆典期间,全市20多家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捐资慈善事业达6550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全市民营企业共捐款捐物达4.3亿元。
二、发展趋势
1、集群化趋势。目前,产业集群产值超100亿元以上的有石化、纺织、服装、鞋业、石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7个产业集群,年产值在3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的有石雕、茶叶、树脂、工艺陶瓷、建筑陶瓷、水暖器材、藤铁工艺等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已成长为辐射全省、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优势产业,获得“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建材之乡”、“中国建筑之乡”、“中国石雕之都”、“中国工艺陶瓷之乡”、“中国瓷都”、“中国茶都”、“中国伞都”等国家级和区域性品牌。
2、市场化趋势。依托县域特色产业集聚,积极探索培育、建设专业市场和发展物流业,初步形成了石狮服装城、晋江鞋都、南安石材、安溪茶都、德化陶瓷工艺等一批辐射面广的区域性、全国性专业市场,形成“以大市场促大流通,以大流通促大发展”的格局。全市相当一批产业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如:服装业市场份额占全省同行业的80%、全国的10%,鞋类出口量占全国的1/8,成为全国第二大出口基地;石材、水暖产量占全国的1/3;石雕产量占全国的50%;树脂工艺品出口量占全国的70%等。
3、外向化趋势。充分发挥侨港台优势,积极对外招商引资,推动民营企业与外资嫁接,形成了面向世界的民生产品出口加工制造基地。今年“9·8”投洽会上签约项目投资规模和增幅均居全省首位,新兴产业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利用外资实现超常规发展也是我市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的重要体现。
4、规模化趋势。至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561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企业522 家。同时,鼓励企业股份制改制和上市融资,涌现出恒安、浔兴、七匹狼、安踏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龙头企业,目前境内外上市企业32家,一批上市后备企业正在加快培育中。
5、品牌化趋势。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重奖企业创建国家级品牌,引导企业争创国际品牌,推动企业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截止2008年6月,全市拥有注册商标5.2万件,中国名牌产品47枚和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3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国家免检产品139个,福建省著名商标446件,泉州市知名商标637件,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相继获得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等称号。
三、主要做法
(一)市委市政府政策及时、措施得力
1、出台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从“放宽市场准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扶持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等方面提出了44条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2、营造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向社会公开招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创立项目快速落地机制,组织专门工作小组,做好项目落实,加快形成投资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3、研究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努力化解制约经济发展的水、电、用地、劳动力、资金供应等问题。召开五届银企资金供需洽谈会,努力为民营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熟练技术工人的培训提供服务,改善企业用工环境。
4、为企业开拓市场搭建平台。规划建设以生产资料、大宗商品物流为特色,以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企业为依托的泉州现代物流中心。组织企业参加“9·8”投洽会、广交会、华交会、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网上投洽会等大型商贸活动,举办鞋博会、海博会等各种大型展销会、博览会。发挥泉籍驻外商会的作用,大力开拓内地城乡市场。
5、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构筑统一开放的“企业信用公示平台”,健全完善并组织实施企业信用奖惩制度和分类监管制度,规范同业公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二)市委统战部指导有方,经济领域统战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1、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扎实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市委统战部、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联四个单位联合,自1998年起,每两年开展一次表彰全市100家“民营企业纳税先进单位”活动。二是结合泉州市工商联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在2003年12月,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开展评选表彰“泉州市民营企业100强”、“泉州市工商联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活动。三是市委统战部、市发改委、市人事局、市工商局、市工商联等五部门联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