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建筑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法中心建筑分析

中法中心建筑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同济大学中法中心的平面功能及布局、结构形式、立面造型分析、材料及构造、建造技术、节能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分析,表达了作者对这栋建筑的一些初步认识与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平面立面功能布局空间构造材料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2004年,为迎接百年校庆与加强同法国的合作,一座历时两年的建筑--同济大学中法中心拔地而起,其夸张的的外形与“和而不同”“双手相握”“二元并置”的设计理念,常常使人感到惊叹。同济大学中法中心位于校园东南角,西邻一·二九大礼堂及其纪念园,北邻逸夫楼,南侧是运动场,东侧紧靠四平路。基地西北角为保留建筑——旭日楼,其南侧正对纪念园的一片水杉林。该建筑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13575平方米,主要用于教学、办公及学术交流等用途。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具体阐释说明。

平面功能与布局:

整个建筑布局形成既分又合的三个部分:南北两条进深相同的曲折连廊串联起大小不同的使用空间,教学、办公单元互相穿插后分别从空中和地下汇聚到最北端的公共文流单元,完成二元结构的“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过程。教学、办公单元的教室和办公室都便于灵活分割,南侧的教学单元是单侧廊的布局方式而北侧的办公单元是中走廊的布局方式, 它们的西侧尽端都是大教室和大办公室。这种差异正是功能使用的需要。公共文流单元中含有一个250人报告厅和三个200平方米多功能厅以及地下展厅、咖啡吧和下沉庭院。地下室布置有45个车位的车库和设备用房。

最北面的平面较为规整,而下面的两个大平面则比较自由,大体呈L状,类似设计者所说的“双拳交握”的效果;内部各个房间的布局均按照实际功能,结合光照与观景等需要靠外布置,布局方式是比较传统的。设计者对于平面的附加功能考虑的很多,但实际中的使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值得深思。

1 展厅

2 咖啡

3 准备间

4 中庭

5 地下车库

6 值班区

7 男/女厕/残障厕 8 储藏室

9 物业库房 10 备品备件 11强弱电

12 大楼总配电间 13变电所

14 风机房 15 水调控房 16水泵房

17 水处理

1 旭日楼

2 门厅

3 水池

4 140人教室

5 阶梯教室

6 教室

7 门卫

8 市场招生部

9 培训部 10男/女厕/残障厕 11储藏室 12复印间 13茶水间 14强弱电 15 上空

1 多功能厅

2 办公室

3 会议室

4 主任办公室

5 阶梯教室

6 教学管理办公室

7 教室休息办公室

8 教室 9 学术顾问室

10秘书室 11复印传真

12茶水间 13储藏室

14男/女厕/残障厕

15强弱电 16天

17上空

三层布局简图

立面造型分析

两条教学、办公单元是不同形式的水平向延伸空间,公共交流单元则是一个联系两者的垂直分布空间,不同维度的空间构筑二元统一结构。不规则的体转折和穿插最大限度地使9棵大树和水杉林得以保留,又创造了丰富多变的室内外空间,使大的建筑体消解于细腻的环境之中,同时绝大部分使用空间仍保持规则形状。

其立面自由奔放,色泽鲜艳与沉稳并重。在三个体块中,靠近旭日楼与逸夫楼的一部分外观呈灰白色,形体呈较规整的立方体形状,且表面板块模仿砖砌不对缝的做法,以达到和周围的这两栋建筑呼应的效果;而另外两部分的表面则被红色钢板与玻璃交替覆盖,整体看略成红色四面体形象。另外中间部分表面的窗户的形状多呈横排细条状,有一种平面构成的感觉。而最南面一部分的窗户多成竖向网格状,富有韵律美。入口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白色墙面凸出红色挑檐,而东侧的水池及倾斜的柱子,略给人以架空的感觉;中间的开放庭院突出了其位置,使得入口很明显。总之,立面的处理还是比较好地体现出其“和而不同”“对立统一”的设计理念的。

结构与构造分析

中法中心的主要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部分为钢结构。三个不同单元体采用不同材质的组合、色彩搭配和构造做法来建构,强化了整体的矛盾统一关系。南侧教学单元用自然氧化的耐候钢板包裹网格状立面,均质的网格中开孔和玻璃微妙地变化。北侧办公单元用轻质混凝土挂板覆盖立面,规则条窗配合不规则条窗分别为办公室和走廊提供光线。公共交流单元是轻质混凝土挂板和耐候钢板的混合立面,外表皮为轻质混凝土挂板,大尺度开口部位为耐候钢板,这样的材质混合和色彩的表达是中法不同的文化传承的视觉表征。

墙面的主要材料是很考究的。红色钢板为高科技材料,有“以锈攻锈”的效果。这种钢又称为“锈钢”,其通过表面生锈来防止内部继续氧化,在国外广泛使用。它的红色外观与表面凸起的肌理很具观赏性,因而为建筑师所乐用。大楼的幕墙,采用4毫米厚的板材,后衬镀锌钢加强筋,然后悬挂于外墙龙骨上,板间开缝后衬排水槽。龙骨与维护墙体间为30厚挤塑板外保温层,使外墙热阻达到了《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而灰白色的混凝土板则类似于干挂陶土板,每两块板用挂钩连接,同时与内部的钢骨架用螺钉相连,但是彼此之间的缝隙均被保留,形成一种砖砌的肌理。其表面的玻璃与周围的框架是通过黑色橡胶条带粘合成一体,且均为下开窗,以表现其竖向的效果。有的部位(很少)采用清水混凝土墙面,表面还有一些金属棒和圆点,也别具一番风味。而在最底层有若干木桩及石板组成的底座,估计有防潮的作用。柱子等应为预应力混凝土材料,以增加抗拉性能及水平方向力。地面多为自留平,有的有些铺装;屋顶样式不一,有

的混凝土板吊顶,有的则管道外露。玻璃等小部件连接则比较大众化,并无惊人之处。

个人评价

抛开中法中心的外形,其内部的空间还是比较传统的,并不像外形那样充满矛盾性。下面具体阐释。首先光影把握得还是比较好的。在教室等地方,采光很好;在一些卫生间等私密性的空间,光照还是比较暗的。但是在楼梯处的采光不是很好,且一般情况下并未开灯,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其次在空间的塑造上,手法比较丰富。中法中心内部的空间设置非常灵活,每层都有观景台、大尺度空间与私密性空间,并且这些空间的组合还是比较理性、中规中矩的。再次细部的处理也是比较简洁干净的。如楼梯、玻璃的连接处等,做的都比较利落,并且有时用一些夸张或创新的做法去演绎某些旧的概念,常给人带来惊喜。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内部空间既有宏大也有普通,既有明亮也有灰暗,既有奢华也有朴素,既有开放也有私密,空间的感知还是比较丰富的。

但是该建筑对于外部空间的利用就显得过于主观了。从平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法中心共有三个地上庭院和一个地下庭院及一个水池,但是除了主入口处的庭院利用的较为充分,其余的几乎成了摆设。水池里的水已经不再清澈,面向校园的庭院基本无人问津,而紧挨着四平路的那个庭院则几近败笔:这个庭院的入口被一片竹林挡住,人们必须绕到逸夫楼附近才能拐进去,且只有这一个入口,很是不便,使原本一个很开放的空间变得闭锁起来,故而连同紧挨着它的地下庭院也是门可罗雀。倒不如将整栋建筑向东侧稍移一些,倒可为前方节省一片空间。可惜庭院中的花花草草、零碎石子,就只能当做远望之物了。这与设计师的主观想法大有关联,事与愿违的这种情形应当引以为戒。还有车库的入口开设的也不尽人意。其入口紧挨着一个不宽的比较繁忙且靠近转弯处的一段路,车子进进出出影响交通是小,安全问题是大,这也是设计者疏忽的地方。不过它与周围建筑的协调性倒是做得很好,同时也不乏自己的个性,这一点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