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本文将针对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生活问题较多。
一方面,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很多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或者城中村,卫生条件差、安全问题突出。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较高的生活成本。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经常被迫承担高昂的租房、教育和医疗费用。
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提供稳定的住房和降低生活成本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首要任务。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问题也较突出。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了不少劳动密集型工作,但由于技术水平和社会关系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从事简单、低薪的工作。
农民工市民化还面临着职业发展困难和职业技能不适应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促进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民工在城市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于早期教育不完善,学历低和教育机会有限,很多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方面遇到困难。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还增加了他们市民化的难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他们实现平等竞争提供基础。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融入问题。
由于来自农村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经验的不同,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他们在融入城市社会时往往面临着语言沟通、社交网络和文化价值观的障碍。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建立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指导,帮助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面临着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在退休、医疗和其他重大风险面前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提供相应的养老、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城市落户难问题是一个主要障碍,许多农民工无法获得城市户口,导致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无法享受相应的权利和福利。
教育和医疗保障问题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一大难题,许多农民工子女难以进入优质教育资源和获得良好医疗服务。
社会融合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他们往往面临着与城市居民融合不畅的困境。
农民工的法律权益保障也亟待加强,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中遭受不公平待遇,却没有有效的法律保护。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待遇,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法律宣传教育,为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提供更好的支持与保障。
,是当前社会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2. 正文2.1 城市落户难问题城市落户难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户口政策上。
农民工想要在城市落户并享受城市居民的权利福利,往往受到限制和歧视。
一方面,城市户口通常需要一定的条件和门槛,如稳定工作、购房条件等,而这对于刚进城的农民工来说可能较难达到。
城市户口的数量有限,很多城市已经面临户口指标紧缺的情况,农民工想要落户就更加困难。
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会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他们在城市工作多年,却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权利和福利,这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城市落户难问题使得很多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处境艰难,也增加了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的难度。
为解决城市落户难问题,可以通过放宽城市户口政策、加大户口指标分配、建立更加公平的城市公共服务制度等方式来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只有解决了城市落户难问题,农民工的市民化才能真正得到推进和落实。
2.2 教育医疗保障问题教育医疗保障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存在着诸多困难,包括学校招生政策不明确、学费负担重、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土地流转困难导致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民进城就业困难使城市化进程受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农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恶化威胁着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土地流转政策支持,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只有这样,农村城镇化才能顺利推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对策、土地流转、农民就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镇化、政策支持、环境保护1. 引言1.1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农村城镇化发展是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地区向城镇化转变的过程。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一直是国家重点推动的战略之一。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农村城镇化发展势在必行。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生活水平相较城市居民有较大差距,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差距。
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城镇化也可以促进农村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和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农村城镇化发展背景是多方面的,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镇化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通过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就业,可以缓解农村人口过剩的问题,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效流动和配置,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农村城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问题一:户籍限制我国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民工难以获得城市居民的身份,限制了他们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和福利的权利。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发展空间。
对策一:放宽户籍限制政府应该逐步放宽户籍限制,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获得城市户籍的机会。
可以通过积分制、居住年限等方式,逐步取消户籍限制,使农民工能够更顺利地实现市民化。
问题二:工资待遇低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得不到公平的工资待遇,经常遭受拖欠工资、加班加点无加班费等情况。
这使得他们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质量较低。
对策二:完善劳动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和执行,严厉打击拖欠工资行为。
还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农民工能够享受合理的工资待遇和劳动保护。
问题三:教育医疗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着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他们的子女往往难以获得城市教育资源,农民工自身也难以享受到城市医疗服务。
对策三:加强教育医疗保障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提高农民工的教育医疗保障水平。
可以通过增加学校建设、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等方式,向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障。
问题四:社会融入度低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他们往往由于文化差异、社会融入度低等原因,与城市居民难以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中村”的现象,不利于城市的社会和谐发展。
对策四:加强文化交流和融合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融入能力。
还应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接纳和认同程度。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质量和水平。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进行,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然而,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民工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途径。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民工的涌入。
然而,由于技能不足、文化程度低和工作经验缺乏等原因,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和低技能工种,收入稳定性较差。
此外,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低,往往处于劳动力市场的底层,缺乏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这使得他们面临着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层面的因素。
农民工的大量涌入给城市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
比如,由于农民工的大量进入,引发了城市住房和交通的压力,造成了城市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此外,农民工的离乡背井,背离了传统的乡土文化,使得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文化和心理的适应问题。
而且,与家庭的长期分离也给农民工的婚姻和家庭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衍生出了离婚率攀升和儿童留守等问题。
再次,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还需要政策层面的关注与解决。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民工的保护力度,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同时,应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他们回到家乡投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之间的互补。
此外,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工作环境。
此外,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中来。
企业可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和职业发展机会。
同时,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关爱农民工的活动,提供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土地的征收和城市化建设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征收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通常面临着生活水平下降、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
在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其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
(一)生活水平下降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补偿和安置,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由于缺乏其他生活技能和就业渠道,失地农民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高强度的工作,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就业困难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农业产业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
然而,失地农民往往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难以适应新的产业需求,导致就业困难。
同时,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失地农民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弱。
(三)社会保障不足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他们的医疗、养老、失业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土地政策不完善土地政策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然而,我国土地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土地征收程序不透明、补偿标准不统一等,导致失地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的就业渠道有限,生活水平较低。
当土地被征收后,他们往往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三)教育培训不足失地农民普遍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无法适应新的产业需求。
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培训不足所导致的。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地区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逐渐向城镇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镇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土地利用、人口流动、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对于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以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更加顺利地进行。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问题。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规划和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部分农民随意拆迁,侵占农田,导致农田面积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人口流动问题。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但在城市中他们常常面临就业、居住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农村人口外流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匮乏,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社会保障问题。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快,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农民在城市中工作,但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却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养老、医疗、住房等问题成为他们所面临的困扰。
四是农业发展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农业生产力下降,种植面积减少,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供给不足,劳动力空转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新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第一,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
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合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耕地,保护好农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健全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制度。
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力度,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权益。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动力。
第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话题导入】失地农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而逐渐产生,因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而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失地农民问题的由来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然而历史实践证明,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的乡土大国要解决好"农村差、农业弱、农民穷"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起步期,由于征地规模比较小,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少,通常只是农民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并且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安置方式包括了就业安置,失地农民能够很快在本地企业内转为工人.当时许多被征地农民家庭"钞票赚自工厂里,粮食来自承包田,蔬菜来源自留地",比较低廉的生存成本使他们感到生活衣食无忧,心态比较踏实,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客观地看并不很棘手.在城市化的加速期,失地农民问题逐步显现并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征地规模比较大,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多,甚至是农民家庭的全体成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无法采取行政手段的办法把农民"安排"进企业.许多被征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境地,并且节节攀升的生存成本更让他们对生活远虑近忧,情绪极不稳定,失地农民逐渐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步步向前发展,很多农村的集体土地被政府征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农民朋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失地农民会越来越多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比如在广东省的某个县城里,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划定了工业园,将工业园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统一安置,原来的村民委员会也改成了居民委员会,在工业园内的土体也全部被征收,由集体土地转型成为了工业用地。
工业园内原来有800多户村民,户籍人口2000多人,常住人口约为4000人,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现状及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问题1.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市民的过程。
目前,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2. 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1)户籍制度障碍: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难以获得城市户籍,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2)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往往无法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3)教育医疗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医疗保障问题也是市民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由于户籍和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往往无法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及意义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缓解城市劳动力短缺问题,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策略建议1. 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户籍制度限制,逐步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需求。
3. 促进教育公平: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失去了他们原本的农田,而不得不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这一现象已经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失地农民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
失地农民通常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活来源的不稳定,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保障受到了严重威胁;二是就业难,许多农民在城镇缺乏就业技能和资源,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三是社会融入难,由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失地农民在城镇生活中往往感到孤独和迷茫。
三、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一)经济问题失地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土地补偿款和就业收入。
然而,由于土地补偿款有限,加之部分农民缺乏就业技能和资源,他们的生活水平往往大幅下降。
此外,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部分失地农民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的消失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他们在城镇生活中往往感到不适应。
同时,由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此外,部分失地农民因无法融入城市社会而陷入心理困境,甚至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四、解决措施(一)完善土地征收制度政府应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确保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同时,应提高土地补偿标准,确保失地农民能够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
此外,政府还应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创业。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包括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确保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能够得到必要的经济支持。
(三)促进社会融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与治理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与治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问题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农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为城市提供物资支持,同时也需要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然而,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却越来越凸显,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影响,也对农民本身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如何治理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农民工问题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是农民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展,很多农民都离开了家乡,前往城市打工。
他们常常背井离乡,缺乏工作保障和社会保障,容易受到欺负和剥削。
尤其是一些非正规市场内的农民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往往面临工资拖欠、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加强对非正规市场的管理,加大对用工单位的处罚力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二、农民置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和农村逐渐融合,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农民想要实现农民置业,进入城市居住,但是由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等原因,很多农民无法顺利实现这一目的,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一方面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进程,明确土地使用权归属,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管理,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土地利用方式;另一方面推动银行贷款政策的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贷款支持,以便他们更好地实现置业目的。
三、城市服务问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但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许多农民在城市中面临着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对城市的整体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其次是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将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倾斜;最后是推广信息技术,建立互联网服务平台,方便农民居家享受服务。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导致许多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这一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状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产生原因及现状1. 产生原因(1) 土地征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为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大量征用农村土地,导致农民失去土地。
(2) 补偿制度不完善:土地征用后,农民的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3) 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有限,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得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
2. 现状(1) 利益诉求多样化: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包括土地补偿、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环境等多方面。
(2) 诉求表达渠道不畅:农民的诉求往往难以得到有效表达和解决,导致矛盾激化。
(3) 社会影响: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影响社会稳定和城镇化进程。
三、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的影响1. 对农民个人: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将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心理压力增大。
2. 对社会: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3. 对城镇化进程: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将阻碍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影响城市化质量。
四、解决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的策略1.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制定合理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标准,确保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
2. 优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3. 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农民的诉求能够得到有效表达和解决。
4. 加强政府与农民的沟通:政府应积极与农民沟通,了解其真实需求和关切,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
5.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其对土地的依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在城镇中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市民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就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顺利进行。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户籍限制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的第一步就是户籍问题。
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工在城市中难以获得城市居民的身份。
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权利和福利,如医疗、教育、住房等,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更加困难。
二、工作稳定问题: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从事的是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工作的稳定性和保障程度较低。
这不仅造成了农民工的生活压力,也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发展空间。
三、社会融入问题: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处于边缘化地位,由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系网络。
四、心理压力问题:农民工由于长期在城市中工作,与家人分隔较远,加之城市生活的单调、压力大,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
以上问题的存在,对农民工市民化构成了一定的障碍,也需要我们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
下面将围绕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户籍制度改革:要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第一步问题,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可以逐步放开城市户籍限制,让农民工在城市中获得合法的市民身份。
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可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和福利。
二、稳定工作岗位: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
要鼓励企业为农民工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确保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有保障。
三、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要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建立农民工社区,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支持。
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关注和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户籍限制、社会保障不完善、文化认
同差异、生活困境等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对策。
户籍限制是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工在城市
落户非常困难,造成了城市居民身份的不平等。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改革户籍制度,放
宽城市落户条件,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农民工获得城市居民身份。
社会保障不完善也是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困境。
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往往面临着缺
乏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的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确保他们在城市工作时能够享受到相应的保障。
文化认同差异也是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之一。
由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文化背
景的不同,往往存在着沟通交流困难、融入城市社会困难等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
加强农民工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了解和
接纳,促进双方的交流和融合。
生活困境也是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挑战。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时往往面临着住房困难、
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工资待遇不公等生活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
设力度,提供经济适用房给农民工,在子女教育方面也应该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并加强
对农民工工资的监管,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合理的工资待遇。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
这一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状及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背景及原因1. 背景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着土地被征收、生活环境改变、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逐渐凸显,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合理途径表达自己的诉求,维护自身权益。
2. 原因(1)土地征收政策的不完善:土地征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补偿标准不合理、程序不透明等,导致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2)就业压力的增大: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往往面临着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
由于缺乏技能和知识,他们难以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3)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部分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忽视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导致失地农民在生活、医疗、养老等方面缺乏保障。
三、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现状及影响1. 现状(1)诉求多样: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涉及土地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
(2)表达渠道不畅:失地农民在表达利益诉求时往往面临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3)矛盾突出:由于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失地农民与政府、开发商等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2. 影响(1)社会稳定: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的存在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2)经济发展: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如果大量失地农民无法顺利融入城市生活,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解决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对策建议1. 完善土地征收政策(1)制定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根据土地的市场价值、农民收入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确保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然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失地农民问题。
他们原本是土地的主人,因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被迫离开自己长期耕作的土地。
这个问题的产生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失地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征收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三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由于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不公平、不透明,常常引发农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有时甚至会导致群体性事件。
而在就业和收入问题上,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往往面临着就业难、收入低的困境。
同时,他们的社会保障也往往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压力加大。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策略首先,要加强对土地征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确保公平、公正、透明。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土地征收程序和制度,确保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了解和理解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要积极推动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
政府应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支持措施,帮助失地农民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土地征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征地补偿和安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就业能力;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流动问题和解决方案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流动问题和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流动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农民工是指从农村地区来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人群,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在城市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流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流动问题的表现1. 就业不稳定: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机会,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往往不稳定,经常面临着工作丢失的风险。
2. 薪资低下: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明显的收入差距。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有限,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保障不够完善。
4. 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的子女常常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难以接受良好教育的问题,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带来了困难。
二、农民工流动问题的原因1. 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业机会有限,农民工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不得不流动到城市。
2. 城市户籍限制:城市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流动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获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和权益。
3. 就业歧视:由于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差距,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就业歧视,难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待遇。
三、解决农民工流动问题的方案1. 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减少农民工流动的需求。
2. 改革城市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城市户籍限制,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权益和福利,使他们能够在城市中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3. 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流动问题。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
5. 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条件,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他们的市民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方面,市民化过程能够实现农民工向城市居民的转变,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
另一方面,市民化过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户籍、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以及应对的对策。
一、户籍问题农民工迁入城市后,通常无法在城市的户口登记。
这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权利,例如优质教育资源,医疗保障等。
户籍登记问题不能够一蹴而就,解决的步骤大致有以下:1. 打破城乡二元一体制,实现全国范围内市民的户籍互通。
2. 打破户籍对于社会保险、医疗等福利条款的限制,保障市民的基本权益。
3. 推进“户口与身份证分开管理”改革,使市民可以在城市居住、工作,但在户籍上不受约束。
二、教育问题农民工的子女有时会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打工。
但由于户籍和资金等种种限制,很容易受到城里教育资源的影响。
1. 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同等化,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2.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3. 打破户籍限制,促进城市教育资源对农村地区的开放。
4. 提高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的资助力度,向其提供学费减免、奖学金、助学贷款等福利。
三、医疗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的医疗资源日益丰富,但很多农民工在医疗保障方面仍然受到不公平待遇。
1. 打破城乡间的医疗资源格局,同等对待全国各地的医保权益。
2. 加强在城市工作农民工的社保权益,确保其在城市医院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待遇。
3.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基本医疗服务。
四、社保问题农民工迁入城市后,往往不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保待遇。
如果他们患了重病或失业了,就很容易陷入困境。
1. 打破户籍限制,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待遇,包括社保、住房公积金、退休金等。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还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
然而,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浪费与滥用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一些地区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和滥用的现象。
例如,盲目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大量占用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一些城镇建设项目土地利用率低下,存在闲置和低效利用的情况。
2、产业支撑不足许多农村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一些城镇过于依赖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畅,农民进城后难以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于城镇发展的需求。
道路、供水、供电、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镇的整体形象。
同时,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对短缺,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4、生态环境破坏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一些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同时,城镇周边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5、农民权益保障不足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一些地方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补偿标准不合理,安置措施不到位,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困难。
同时,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不公平待遇,无法真正融入城镇生活。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1、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对农村城镇化的规划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规划。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是什么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是什么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进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难点问题。
首先,土地问题是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难点。
城镇化必然涉及到土地的征收和利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土地征收补偿不合理的情况。
一些农民可能因为土地被征收而失去了主要的生活来源,但得到的补偿却不足以保障他们未来的生活。
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另外,土地的规划和利用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盲目追求建设规模,大量开发土地,却没有充分考虑土地的实际需求和可持续利用,造成了不少闲置的土地和低效的开发。
其次,产业支撑不足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农村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的聚集和城镇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要有产业的支撑,以提供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但目前许多农村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
传统农业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式微,而新兴产业又未能及时发展起来,导致就业岗位不足,大量农村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现象。
而且,一些地方发展的产业层次较低,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难以推动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再者,资金短缺是农村城镇化面临的又一难题。
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然而,农村地区自身的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
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往往也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社会资本的引入又存在诸多障碍,如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导致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农村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的吸引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后,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安置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不仅面临着就业、住房等物质方面的困难,还面临着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适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答卷纸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院、所、中心心理学部专业或专业领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社会性发展级别2012级学年2012-2013学年学期第一学期姓名马建苓学号012012305000076类别①全日制博士(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2012年12 月24 日研究生院(筹)制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问题十八大前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多个场合下强调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
最近,李克强副总理在湖北恩施调研时两次主动就“城镇化”相关问题提问,问村民是否愿意搬到城里、镇里居住。
十八大报告中也屡次提及城镇化,并称中国将走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无疑,城镇化带将给中国新一轮的经济腾飞。
中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这一过程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作为城镇化建设重要主体的农民面临重大转变,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问题有哪些?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这都需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下进行系统的政策改革,以保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年,中国的城镇化展现了一幅如史诗般壮观的图景。
数亿劳动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演绎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动。
从1978 年到2008 年,我国城镇人口总量从 1.7 亿增加到6.1 亿,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 年的17.9% 增加到2008 年的45.7%。
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不仅意味着在城市居住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展,也意味着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现代产业结构的大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福利体系和城市文明的巨大进步。
城镇化的快速增长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
首先,城镇化进程有助于经济的增长。
一般来说,由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便利性和较低的流通和交易成本,城市地区往往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根据相关预测,未来二十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0.2 个百分点将促进GDP 年均增长率提高0.13 个百分点。
到2030 年,与基准情景相比,城镇化水平提高 4 个百分点将带来GDP 增长 2.7%。
其次,除了推动经济发展,城镇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也有显著的表现。
从国际上的普遍经验来看,城镇化是与人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2008 年中国各省城镇化率与人类发展指数的关系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成就也就越突出。
城镇化的推进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
城市社区拥有的教育、医疗等发展资源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将使越来越多的人口享受发展的成果,从而促进人类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我们也要清楚地意识到城镇化进程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
城镇化的发展有时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牺牲特定群体的利益,如农地的大量征用对农民生计的可持续性造成根本的转变。
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也不会一蹴而就,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工厂和城市社区,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能导致在价值观和行为上的不适应,这在老年人中表现往往比较集中。
城镇化另一个负面影响集中体现在城市的“贫民窟”上,在城市社区从事低端职业的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住宿、饮食、卫生等条件往往不堪入目,人类发展水平甚至低于在原来农村的生活。
尽管在城市生活,但并不能说他们就是“市民”,他们无论在地域还是经济生活上都处于城市的边缘。
再次,理解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另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是地方政府建立在土地出让收入基础上的财政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农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巨大收益成为地方城市政府巨大的诱惑,促进了城镇化的进展。
但“以地生财”、土地财政”的发展思路往往带来诸多问题,如城市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大量在城市社区长期居住的劳动力不能平等享有城市的公共服务。
这种发展思路也往往成为激发人地矛盾,引发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对抗和不和谐事件产生的重要根源。
总之,城镇化进程除了城市形态布局、资源环境承载以及城市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固有挑战之外,以追求经济增长和“土地财政”为主要逻辑的城镇化发展思路缺乏对城镇化的主体——人的生计和福利的应有关注,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完成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保持生计的可持续性,并全方位促进新“市民”的可行能力的发展,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战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新增城镇居民主要包括城镇中自然增长的人口、城郊通过土地和住房换取城市市民身份的农民以及在城市长期工作生活的流动农民工。
其中,城郊农民和流动农民工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工作和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妥善处理他们的问题,推进农民市民化成为未来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此外,城镇化过程中留守在农村的农民的生计也需要予以关注。
农民工市民化。
2009 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约为 2.3亿人,其中离开本乡镇就业的农民工约为 1.45 亿人,在本乡镇就业的农民工为8445 万。
农民工是未来城镇化新增人口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十二五”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时期,需要尽快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保障农民工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6 年,跨区域流动农民工规模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7%。
农民工构成了城市就业的半壁江山,在某些领域成为绝对的主力。
农民工通常接受的多是城镇居民所不愿做的最重、最脏和最低报酬的工作。
然而,由于各种体制方面的障碍,农民工在为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却不能平等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与城市市民之间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工子女无法平等地享受教育服务;二是不能平等享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三是城镇的社会保障也没有覆盖农民工群体;四是未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五是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这不仅影响农民工及其家庭的长远发展,也成为全社会不平等程度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镇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城市人群的示范效应使农民工的需求层次和特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民工基本需求的多元化和实际生活中被边缘化的现实很容易导致对社会的不满,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保障他们获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发展的权利,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符合多数人长远利益的。
其次,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实现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展,城镇对各种层次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多数农民工在城镇能够获得稳定的就业岗位并在相当程度上具备了留下来的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从学校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基本没有务农的经历,很难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可以退回到农村。
他们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使他们融入城市的意愿更加强烈,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
此外,近年来沿海地区用工荒的出现也凸显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迫切性,解决用工荒问题不仅要从提高农民工收入入手,还要加大对劳动力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群体人力资本的存量,尤其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加强培训是影响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还是扩大居民消费需要的重要途径,在过去的30 年,我国城镇化率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0.9%,但是却并没有相应带来城市居民消费的扩大,而消费扩大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途径看,非常有必要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来扩大消费。
除此之外,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还有助加快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完成向市民的转变,收入和生活条件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而留在农村的农民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助于农村集约利用土地和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城郊失地农民。
2030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的水平。
中国人均土地资源稀缺,目前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要高于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未来人地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
据估计,未来20 年,需要新增城镇用地3.42~4.54 万平方公里,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因此非常有必要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
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土地财政”的发展逻辑下,土地的征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促进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角度出发,而对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农民的利益往往考虑不周。
在这种背景下,更多人关注的是有多少土地可以用来城市建设,以及如何低成本征地来获得更高的土地地租和财政收入,或者用低成本土地招商引资。
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很少关注失地农民生计的可持续问题。
于是,各地“农改居”、农民被上楼”等现象不断出现。
失地农民在表面上被城镇化,但失地农民如何谋生这个更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
城郊农民失去土地以后能否完成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的安置,具体包括住房保障、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以及最关键的就业保障。
失地农民能否获得稳定的就业岗位从而保障他们生计的可持续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尽管政府在征占农民土地时,采取了多项社会保障措施,但是与市民化要求相比,失地农民面临的就业保障以及服务都处于缺失的状态,失地农民处于城乡结合部,就业促进和保障措施亟待建立。
留守农民。
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在农村的农民也需要予以关注。
留守农民的问题包括大量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力的外出造成农村发展不足;劳动力外出后土地流转无效率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量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的流出也使得留守农民在面对市场方面表现出更大的脆弱性。
这些问题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而出现,也许在完成城镇化和农民的市民化后,更多的留守人口会迁入城镇,这些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是,现阶段仍缺乏针对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如何保障留守农民的生计可持续问题也是城镇化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议题。
城镇化中的农民问题—土地与生计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可以归结为土地和生计问题。
土地问题是农民城镇化中的核心问题。
由于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土地被征收,造成大量失地农民。
有关专家认为,造成农民失地失业的真正原因不是城市化进程,而是现行的征地制度。
由于我国现行征地制度是在建立土地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公有制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形成并沿用至今,其征地补偿理论和制度设计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明显。
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条件下,仍按计划经济的思路进行,必然引发重重矛盾。
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法律规定不完备,导致征地权运用的不规范:《宪法》明文规定,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有,一种是农民集体所有:《宪法》第十条还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这里的土地,显然指集体所有土地: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则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这就意味着因建设需妻使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即使其使用土地的目的并非为“公共利益”,也必须申请使用政府统征为国有后的原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与《宪法》精神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