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 金银器等杂件
去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可错过的33件馆藏精品
去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可错过的33件馆藏精品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藏品丰富,内容多样,其《中国古代基本陈列》更是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的各种文物,是历代文物精华的浓缩。
表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厚重繁荣。
我有幸参观了这个展厅,下面就来说一下比较有特色的33件珍品。
1,鹰型陶鼎(仰韶文化),1958年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刻艺术珍品,陶型鹰鼎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
2,扁足陶鼎(良渚文化),1955年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出土。
3,玉龙(红山文化),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造型简练,线条优美,号称“中华第一龙”。
4,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教科书上的彩陶艺术精品,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
5,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仰韶文化)河南临汝县阎村1978年出土,属瓮棺葬具,用于盛放人骨,画面造型简练朴素,意境深远,被列为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
6,彩陶舞蹈纹盆(马家窑文化),青海大通上孙家寨1973年出土,人物突出,线条流畅,表现了先民劳动之余,手拉手欢歌乐舞的场景。
7,裸体浮雕彩陶壶(马家窑文化),1974年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柳湾,是礼器或专门制作的葬具。
一般认为这是一个集男、女为一体的两性人,具备沟通天地、人神的能力,是一种男女同体的崇拜物。
8,青铜爵(二里头文化),198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酒器。
9,乳丁纹青铜方鼎,(商)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杜岭郑州商城,又称杜岭方鼎,是商代前期体积最大的青铜器,它比后母戊大方鼎还早了近300年。
杜岭方鼎的出现,直接证明了郑州曾是商王朝国都,使其跃升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10,三星堆突目铜面具(商),1986年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古蜀国祭器典型代表作,其造型奇特,神秘而诡异。
11,“后母戊”青铜方鼎(商),河南省安阳武官村1939年出土,鼎重832.84千克,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美誉。
国之瑰宝系列——国家博物馆馆藏金银器精品~~
国之瑰宝系列——国家博物馆馆藏金银器精品~~战国狼噬牛纹金牌饰,1972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登,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北朝牛头鹿角形金步摇,198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乌盟达茂旗,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咸阳宫银盘,1978~1980年出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汉齐王墓1号随葬器物坑,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嵌珍珠宝石金项链,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狮纹金花银盘,1956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八府庄东北出土,为唐朝的盛食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鎏金银香熏,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沙坡村窖藏,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镀金点翠鸟架步摇,为清朝的头饰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金手镯,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高足金杯,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为隋朝的盛食器。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莲瓣花鸟纹高足银杯,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沙坡村窖藏,为唐朝的酒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狩猎纹高足银杯,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沙坡村窖藏,为唐代的酒具。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簪镶宝石金冠,1958年出土于江西南城县益庄王墓,为明朝的饰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立凤金簪,1958年出土于江西省南城县长塘街益庄王墓,为明朝的头饰。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楼阁人物金簪,1958年出土于江西南城县益庄王墓,为明朝的头饰。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鎏金三龙耳银壶,为清朝时期藏族使用的盛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艺术品包含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经济价值;且它们之间都相对具有独立性。
艺术价值:主要是指一件艺术品所代表的作者的艺术个性,风格。
所反映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个性越典型,其艺术价值也就高。
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是指某种艺术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在今天的作用,往往由时代特征和留存到现今的数量来决定,例如青铜器反映了中国的商周文化;青瓷反映了宋代的艺术和工艺,且流传到现在毁坏较多,所以比较贵重。
经济价值:是指市场价值,它以价格来表示,由艺术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
艺术内涵:艺术品和文物是一种交叉关系。
艺术品指艺术家创作的有价值的艺术载体,它也包括现代的艺术品(这部分不是现实的文物,但数十年后也许就是文物),因此,艺术品不等于文物,而一部分艺术品即古代的或已故的艺术家的作品,可以称为文物:文物不等于艺术品,因为文物的范围更广,在人类历史上属于一定的时代,一定民族,一定国家,一定文化区域的艺术作品及历史遗迹,遗物都可以称为文物。
艺术品的主要范围,是从狭义的艺术品的拍卖中的常见的物品来进行定性的。
中国艺术品主要包括有:陶瓷,书法,绘画,碑帖,文房四宝,印石,篆刻,木雕,牙角器,家俱,金银器,彩陶,书籍,邮票,钱币,玉器,乐器,珠宝,铜器,鼻烟壶及杂件等。
艺术评估:在中国大陆,往往不少画家都以为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拿去拍,不少有点旧藏的人也对着拍卖的纪录盘算自己的东西如何去高价投拍。
其实,除了自珍的心态外,还有不少是出于拍卖的误解。
艺术品拍卖是当今世界上形成的一种高层次,竞争性强,顶尖艺术品的特殊销售方式,有别于一般的画展和画廊以及个人之间的成交。
投拍的艺术品如果未达到一些基本的条件,则对卖家(收藏家和艺术家)和拍卖行来说往往会造成失败,每次拍不去的艺术品比例高,拍卖行声誉就会下降,而未拍出的物主信心也会受到打击,同时也会造成经济上的亏损。
认为拍卖行包赚钱的想法,实际是一种无知。
一般来说,具备以下条件的艺术品比较适合进入拍卖行,或者说对艺术品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比较全面:一是真。
22个博物馆镇馆之宝
对于很多旅游爱好者来说,旅游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到一处,必须转一转当地的博物馆。
但是对于每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却并不是很清楚,如果只是走马观花,连这些镇馆之宝都没有得见,绝对是件憾事。
1.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万历孝敬皇后九龙九凤嵌珠宝点翠凤冠这顶帽子是孝靖皇后王氏的凤冠,红蓝宝石超过100粒,珍珠5000多颗,总重2320克(四斤六两)。
相比之下,我国军人的头盔重量在1.45千克以下(不到三斤)。
2.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的元代展厅,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3.浙江艺术紫檀博物馆镇馆之宝:儒家书房该书房是由大班台、大班椅和小型休息室组合而成。
以传统榫卯工艺精工细作,气势宏伟,尊贵大方,威严而稳重,具有强烈的视觉立体感。
选料考究,采用36吨珍稀的顶级印度小叶紫檀木。
用料恰到好处,多一分显得累赘,少一分亦不行,充分显示了设计用料的水平。
由86名工艺大师耗时1800多天,精雕细琢而成,用东阳木雕的雕刻工艺一丝不苟、淋漓尽致地讲述了讲述了孔子从出生、周游列国、拜访老师、辞官修书以及逝后封圣等一生的历程。
全榫卯结构,正宗红木家具传统工艺,精细毫厘之间,堪称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4.天津博物馆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
其形细颈鼓腹,小巧玲珑,造型高雅端庄,简洁而优美。
瓶颈部兰料绘蕉叶纹,腹部绘制雏鸡、芍药等。
在这件16厘米的小瓶上,腹部用工笔花鸟技法绘制雉鸡、盛开的芍药等形象,色彩繁富艳丽,形态栩栩如生,是非技高艺精者不能胜任的。
纹饰空白处墨书题诗,是诗、书、画合璧的彩瓷艺术珍品。
这么小的站台,只用几根细丝固定……如果去天津博物馆观看,你可千万别近观。
5.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东晋王献之行草《鸭头丸贴》那15个你看不出来的字是:鸭头丸,故不佳。
国家一级文物名录
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创作者:玫霸*1、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新石器时代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中国国家博物馆2、陶鹰鼎新石器时代1957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中国国家博物馆3、后母戊铜鼎商后期1939年河南安阳市武官村中国国家博物馆4、利簋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中国国家博物馆5、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中国国家博物馆6、虢季子白盘西周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镇虢川司中国国家博物馆7、孝靖太后凤冠明代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中国国家博物馆8、嵌绿松石象牙杯商代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中国国家博物馆9、晋侯苏钟(一套14件)西周厉王时期1992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八号墓被盗上海博物馆10、大克鼎西周晚期1890年陕西扶风法门镇任村上海博物馆11、太保鼎西周初期传清道光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天津博物馆12、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新石器时代1977年浙江河姆渡遗址T231 浙江省博物馆13、良渚出土玉琮王新石器时代1986年余杭反山12号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4、水晶杯战国 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5、淅川出土铜禁春秋中期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河南博物院16、莲鹤方壶(2件)春秋中期1923年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大墓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17、齐王墓青铜方镜西汉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乡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淄博市博物馆18、铸客大铜鼎战国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安徽省博物馆19、朱然墓出土漆木屐三国(吴)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马鞍山市博物馆20、朱然墓贵族生活图漆盘三国(吴)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马鞍山市博物馆21、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北魏 1965年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大同市博物馆22、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北齐 1979年山西太原娄睿墓山西省博物馆23、涅槃变相碑唐代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山西省博物馆24、常阳太尊石像唐代山西省运城盐湖区安邑镇道观遗物山西省博物馆25、大玉戈商代前期 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湖北省博物馆26、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27、曾侯乙墓外棺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28、曾侯乙青铜尊盘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29、彩漆木雕小座屏战国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号墓湖北省博物馆30、红山文化女神像新石器晚期1983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主室西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1、鸭形玻璃注北燕 1965年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辽宁省博物馆32、青铜神树商代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三星堆博物馆33、三星堆出土玉边璋商代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三星堆博物馆34、摇钱树东汉1990年四川绵阳何家山二号汉墓绵阳市博物馆35、铜奔马东汉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面甘肃省博物馆36、铜车马秦代 1980年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37、墙盘西周中期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村陕西扶风周原博物馆38、淳化大鼎西周1979年陕西咸阳淳化县史家塬陕西省历史博物馆39、何尊西周 1963年陕西宝鸡东北郊贾村陕西宝鸡市博物馆40、茂陵石雕西汉西安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石刻陕西茂陵博物馆41、河姆渡出土陶灶新石器时代1977年河姆渡遗址T243 浙江省博物馆42、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1625年陕西西安大秦寺遗物西安碑林博物馆43、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唐代1970年西安南郊唐代窑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44、兽首玛瑙杯唐代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45、景云铜钟唐代陕西省西安景云观遗物西安碑林博物馆46、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唐代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法门寺博物馆47、八重宝函唐代 1987年四月初八佛诞日法门寺地宫法门寺博物馆48、铜浮屠唐代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法门寺博物馆49、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战国 1974年河北平山县河北省文物研究所50、中山王铁足铜鼎战国1977年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墓河北省文物研究所51、刘胜金缕玉衣西汉 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河北省博物馆52、长信宫灯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县陵山河北省博物馆53、铜屏风构件5件西汉 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广州南越王博物馆54、角形玉杯西汉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广州南越王博物馆55、人物御龙帛画战国中期晚段 197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墓湖南省博物馆56、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中期晚段 1949年湖南长沙东南郊楚墓湖南省博物馆57、直裾素纱褝衣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幕湖南省博物馆58、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幕湖南省博物馆59、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幕湖南省博物馆60、红地云珠日天锦北朝1983年青海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1、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西夏1991年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62、青花釉里红瓷仓元代 1979年江西宜春丰城县收集江西省博物馆63、竹林七贤砖印模画南朝 1960年江苏南京西善桥南朝墓葬南京博物院64、“五星出东方”护膊汉晋 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新疆考古研究所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创作者:玫霸*。
缺少价格标尺的中国金银器拍卖
缺少价格标尺的中国金银器拍卖明代宣德时期的一件金胎錾“赶珠云龙”纹嵌宝石三足盖炉,竟然拍出*****.75万港币的天价,一件唐代五曲折枝簇花纹鎏金大银盖碗也以158.85万英磅成交。
2008年上半年的春季大拍中,继宋元瓷器、当代艺术、宫廷钟表之后,金银器因苏富比香港、伦敦两场专拍的推出,成为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新热点。
4月11日,香港苏富比率先推出了来自瑞典实业家约翰·卡尔·肯普个人收藏的25件套明清金器专场拍卖,这场被命名为“帝廷金辉——珍贵明清御制金器”的拍卖仅成交17件拍品,总成交额高达*****.7万港币。
5月14日,肯普家族收藏的另一部分中国早期金银器专拍在伦敦市场击起了轩然大波——126件拍品成交123件,仅流拍3件,总成交额931.0688万英镑,约合*****.318万元人民币。
因存世数量、流通数量及政策限制,金银器拍卖是中国拍卖市场最为缺失的一项,十余年来仅有数十件海外回流品在内地拍卖过,数量有限且缺乏可资参照的价格标尺。
正因为此,今年春拍两场肯普家族收藏的金银器专拍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巨大兴趣。
明清金银器,亿元天价卖的仍是宫廷概念(图1-图5)4月11日“帝廷金辉——珍贵明清御制金器”专拍中,数件成交品的价格创中国明清金器历年拍卖的全球价格之最——第2325号明宣德金胎錾“赶珠云龙”纹嵌宝石三足盖炉以*****.75万港币成交,成为拍卖史上最贵的中国金器。
此炉宽18.5厘米,重1.28千克,多次参加重要展览并收入著录。
炉腹和盖面皆錾刻五爪游龙纹饰,通体多处镶嵌红、蓝宝石及珍珠等珍贵宝饰。
有专家认为,此炉是在中国以外能找到的仅有的8件明初纯金御器之一,其余7件收藏于海外博物馆中。
另有两件金器成交价超过千万港币,清乾隆金胎累丝錾缠枝花卉纹嵌宝石执壶3616.75万港币,清雍正/乾隆金胎累丝嵌珊瑚珍珠“冰梅祝寿”图棱口盖盒1152.75万港币。
一件编号2316的清乾隆金胎錾卷草纹嵌翠玉绿松石花果圆圆盖盒也以480.75万港币成交。
国博24件禁止出国的文物的介绍和特点
国博24件禁止出国的文物的介绍和特点国博馆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然而,由于它们的独特性和价值,有些文物被禁止出国展览,只能在国内展示。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24件禁止出国的文物,以及它们的特点和背后的原因。
1.《仰韶彩陶猪》:这件猪形陶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精致的制作工艺和鲜艳的彩绘使其成为中国陶器艺术的瑰宝。
由于其文化价值和稀缺性,这件文物被禁止出国展览。
2.《西周青铜钟》:这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件重要代表作品。
钟身上雕刻着精美的纹饰,整体造型庄重大气。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青铜工艺的杰出代表。
由于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件文物被禁止出国展览。
3.《秦始皇兵马俑》: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陶俑的杰作。
兵马俑的壮观规模和细致的雕刻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其独特性和重要性,这些文物被禁止出国展览。
4.《敦煌莫高窟壁画》:这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壁画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而闻名。
它们不仅揭示了敦煌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
由于其保存状况脆弱,这些壁画被禁止出国展览。
5.《明代宫廷画》:这是明代宫廷绘画的代表作品。
它们以其丰富的题材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而闻名。
这些画作不仅展示了明代宫廷生活的繁荣和盛世气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
由于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文物被禁止出国展览。
6.《清宫文物》:这是清代宫廷文物的代表作品。
它们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器物、衣物、书籍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清代宫廷的奢华和庄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状况。
由于其独特性和历史价值,这些文物被禁止出国展览。
7.《洛阳白马寺壁画》:这是中国佛教壁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壁画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而闻名。
它们不仅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
由于其保存状况脆弱,这些壁画被禁止出国展览。
故宫馆藏金银器鉴赏(一)
故宫馆藏金银器鉴赏(一)故宫馆藏金银器鉴赏金银器在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金银是贵重金属,硬度适中,具有延展性,易锤打成形,又有亮丽的天然色泽,且不易氧化变色,是制作工艺品的良好材料。
自从人类发现、认识了金银之后,就将其加工成为各种金银制品。
从出土的金银器可知,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金器,历经各代王朝,金银器的制作和使用久盛不衰。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金银器中,以清代皇帝和后妃御用的金银器最为丰富,其中有礼乐器、生活用具和各种陈设器,也有宗教文物中的佛像、龛塔、供器、法器等(宗教文物中的金银器另有介绍)。
这些器物的工艺制作采用了铸造、锤鍱、錾刻、累丝等多种技术,还有许多金银器镶嵌着珍贵的宝石、美玉、翡翠、碧玺等。
这些金银器大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极富宫廷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八成金累丝万年如意,清,长42.7cm,柄宽5.4cm,头最宽11.3cm如意为木胎,其上采用八成金质累丝工艺。
如意头的正面为累丝古钱纹,中心嵌绿松石“乙酉”二字,背面为镂空的古钱纹并露出木胎。
柄的正面亦为累丝古钱纹,镶嵌绿松石“万年如意”四字,背面为累丝六角锦纹。
如意的侧边以卷草纹为饰。
此如意为一套60柄之一,是乾隆皇帝六十寿辰时王公大臣们的进献之物。
各如意头正面分别镶嵌“甲子”、“乙丑”、“癸亥”等干支记年字样,正合六十甲子一周。
如意的做工精湛、细腻、繁复,是清代乾隆时期的典型作品。
九成金方瓶,清,高20.5cm,口径9.2×7.3cm,足径9.7×7.7cm瓶九成金质,长方形,撇口,短颈,束肩,腹下敛,足外撇。
瓶身纹饰仿青铜器花纹:通体錾刻回纹锦地,正、背面的腹部主题纹饰为錾花饕餮雷纹,口沿下、足上部及两侧面錾刻变形的兽面纹等。
此器形制规整庄重,其上所刻纹饰为清代典型的仿古青铜器纹饰,充分显示出宫廷皇家所用器物的气派。
金镶九龙戏珠手镯,清,一对,外径8.7cm,内径5.8cm,厚1.6cm手镯为金质,圆形,以金栏划分成九格,每格中各錾一团龙,龙口衔珍珠一。
故宫中的金银器艺术
故宫中的金银器艺术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其收藏了大量的金银器艺术品,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故宫中的金银器艺术品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在这些艺术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故宫中的金银器艺术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平和创造力。
这些艺术品大多由黄金、白银等贵重材料制成,经过精湛的锻造、雕刻、镶嵌等工艺加工而成。
其中一件著名的作品是“全金鸡缸杯”,它采用了精密的金银合成手法,整体造型十分精美,细节雕刻精细入微,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技艺,也呈现了故宫宫廷的富丽堂皇。
故宫中的金银器艺术品不仅在艺术造型上精湛,也常常描绘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有些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有些则是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例如,“鼎足银瓶”是一件银制酒器,上面描绘了岳飞和包拯的故事,这件艺术品既展示了英雄豪杰的形象,也透露着古代人民的爱国情怀。
这些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除了艺术造型和故事内涵,故宫中的金银器艺术品还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富饶。
其中一种常见的艺术品是金银首饰,这些首饰有精美的造型和华丽的镶嵌工艺。
金银首饰的制作和佩戴常常是中国古代高阶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例如,“玺市”是一种古代皇家常用的金制印章,它体现了皇帝的尊贵身份和权威地位。
这些金银首饰的艺术品不仅富有装饰性,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它们既是独特的个人配饰,也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故宫中的金银器艺术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特点,也展示了古代艺术创作的丰富多样性。
这些艺术品不仅包括金银器,还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器物和雕塑。
例如,“龙凤杯”是一种古代宫廷中常见的装饰性器物,它的造型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神话中的龙凤形象,既富有艺术感,又具有象征意义。
这些艺术品的设计和制作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对形式、纹饰和比例等方面的追求,展现了古代艺术的独特审美。
唐朝时期金银器简介
唐朝时期金银器简介金银器综述:相对而言,我国对金银器的认识和利用时间较晚。
大约在商代开始有金器,银器则始于春秋时期,这比地中海和南美地区晚了近两千年。
我国金银矿产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对于古人来说,金银首先是财富的象征,是一种奢侈品。
另外,我国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和陶瓷工艺也大大限制了金银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力度。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大概经历了商周至两汉、魏晋至宋元、明清三个较大的变化时期。
商周至两汉,中国处于青铜器所表现的威严的时代氛围中,金银工艺成为青铜工艺的附庸。
此期的金银主要用来制作珍贵的装饰品。
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在铜器上镶金银,金器主要是带钩,也有碗、盏、匕、杯等生活器具。
汉代以后,银器数量有所增加。
汉代金银器物主要为金银饰件,具代表性的有腰牌、带钩、动物形饰品以及玺印等。
这个时期的金银器皿不多,造型也多源于青铜器,装饰也多采用云纹、地纹与镶嵌相结合的多层次布局形式。
魏晋至宋元是金银器物占据主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金银器的种类应有尽有,又以小件饰物和生活用具为主,其中首饰多为金器,生活用具多为银器。
此时还出现了具有西亚风格的金银器,如盘、壶、高足杯。
其中有唐一代,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及数量均达到了高峰。
当时出现了许多官营或民间的手工业作坊,并普遍使用捶揲、浇铸、焊接、切割、抛光等工艺,器物类型包括生活用具、宗教用具及首饰等。
纹饰华美富丽,以鸳鸯、鹦鹉、狮纹为主。
宋代,金银器已普及到民间。
当时的金银器造型古朴、文雅,常见纹饰有写实的花卉、瓜果纹,其上常刻有款识,多为打制器物的匠户商号,少数为年款或所有者的姓氏。
与器体大块平面相适应,捶揲、线刻而成的花卉、珍禽、瑞兽、人物及诗画故事成为流行的装饰。
相对而言,明清金银器逐步趋向衰弱,但在集中表现金器所象征的高贵与权势方面,却达到了惊人的成就。
清新活泼的造型、流畅富丽的花纹已难得一见,而代之以金冠、发钗、金钏、经匣、佛塔等,形制之巧,装饰之精,工艺之绝,仍体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中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介绍
中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介绍中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博物馆以其众多珍贵的文物、艺术品和历史遗迹而闻名于世。
其中,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这些藏品通常都是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中,这些“镇馆之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展现着中国古代智慧和艺术的瑰宝。
在中国各大博物馆中,每一件“镇馆之宝”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下面,我将带你一起走进中国几座知名博物馆,一起领略一下它们的“镇馆之宝”。
1. 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拥有着丰富的宫廷文物和明清古代艺术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镇馆之宝”莫过于《清明上河图》了。
这幅卷轴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
《清明上河图》以其宏大的场面、细腻的笔触、精湛的技艺,生动地再现了宋代开封城市的繁荣景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不同生活情景,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 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有着“中国第一铜器”之称的“司母戊鼎”。
这座青铜圆腹方口方耳三足鼎,被誉为中国青铜器史上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古老青铜文明的痕迹,展现了中国古代冶炼和铸造技艺的精湛,也是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杰作。
3. 西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西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当属秦始皇兵马俑了。
这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军事遗迹,由无数个规模宏大的兵马俑组成,再现了秦代的军事阵容和生活场景,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也是反映中国古代军事、社会和文化的珍贵实物。
4. 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则是被誉为中国陶瓷之最的南宋定窑“天青釉凤首壶”了。
这件瓷器被誉为中国陶瓷的“活化石”和“活化器”,不仅是中国古代陶瓷制作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一颗珍贵的璀璨明珠。
这几处知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无一不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常识之珍贵文物介绍
历史常识之珍贵文物介绍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就必须拥有足够丰富、准确的历史资料。
而传承自古代的文物,就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
在中国这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里,珍贵文物可谓数不胜数。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我国的珍贵文物。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出现在商朝晚期至西周时期的一种古代文字,其记录着中国最早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
甲骨文的主要载体是龟、龙骨或兽骨,这些载体被烧制后产生裂纹,利用这些裂纹刻画文字。
甲骨文的出现,是中华文明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并对后世文化旅行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存甲骨文文献数量有上万件之多,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的重要途径。
二、青铜器古代青铜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经历了从实用性到审美性、象征性的演变过程,同时记录了从商代到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历程。
其中,殷商时期青铜器制作的技术和工艺达到了顶峰,如商代的“大方鼎”、郑国大盘和华山杯等,都被誉为全球青铜器制作史上的杰作。
三、书法作品中国书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书写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发展完备,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书法作品除了可以反映古代中国的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和风格,还包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都留下了一手或几手传世佳作,它们多以意境深远、笔意磅礴、气势雄奇著称,备受后人推崇。
四、瓷器中国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最具魅力的种类之一。
瓷器造型优美、纹饰精美、细腻缜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
瓷器的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制瓷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的历程。
目前,中国古代的瓷器往往被认为是各种艺术品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极具收藏的价值和美学价值。
五、金属器金属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另一个重要的类别。
其中,铁器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古代金属文物中的瑰宝。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介绍
我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东侧。
其藏品丰富多样,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
在众多珍贵的文物中,不乏一些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特殊藏品。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我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些镇馆之宝。
1. 六出祁山图六出祁山图是宋代画家宋徽宗赵佶的作品,被誉为我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这幅作品以祁山为题材,写实地描绘了祁山的山水风景,气势恢宏,构图精妙。
画面中所涉及的诸多细节,都展现了宋代绘画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功底。
六出祁山图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世人推崇,被誉为我国绘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2. 青铜司母戊鼎青铜司母戊鼎是我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重要青铜器。
它是我国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所呈现的青铜技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这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庄重大气,所使用的铭文内容丰富瑰丽,表达了当时社会政治、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3. 清代官窑天球瓷清代官窑天球瓷是我国瓷器中的珍品,被誉为“观世音菩萨出世天球瓷”。
这件瓷器釉色蓝白,绘有天球、流云和观世音菩萨,工艺精湛,图案雅致。
它展现了清代官窑在青花瓷器烧制上的高超技艺,也是清代瓷器中的一件稀世 rare之宝,对于研究清代官窑瓷器工艺和当时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 秦兵马俑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秦国第一任皇帝秦始皇陵墓中的陪葬品,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文物之一。
这些兵马俑形态各异、神态生动,继承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传统,其工艺精湛、气势恢宏,展现了我国古代的艺术水平和制陶技术。
兵马俑的出土和保护,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方面,以及秦始皇统一我国和我国古代先进制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进行介绍,可以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我国博物学的重要标本,更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见证。
这些镇馆之宝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国国家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保护和展示这些宝贵文物,让更多的人们能够欣赏和领略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秋战国金银器
20XX年春秋战国金银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制做的金银器物,也有专指金银器皿的。
主要发现于东周贵族墓和战国时期游牧民的贵族墓中。
多数是服饰品,金银器皿为数不多。
下面来看下具体介绍吧。
金银器中原地区的金银器,主要发现于洛阳金村周墓。
这里是战国末周王及其附葬臣属的墓葬。
墓中出土了许多金银制作的器皿和工艺品,包括嵌玉金带钩3件、银杯3件、银盒3件、银铫2件、银卮1件、银人塑像2个。
此外,铜器、玉器、车马器上都有错金银、鎏金银的装饰,许多漆器上还有金银?饰。
金带钩作怪兽形,嵌玉透雕虺龙纹,世所罕见。
银人塑像,1件为裸体男像,现存美国,另1件着衣男像,现存日本。
着衣人像高约9厘米,科头露髻,窄裤跣足,过去被定为匈奴人,近年有学者改定为华夏族人。
银铫、银杯上有“左受工,中府”等铭文,证明是周王内府中的珍贵器物。
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墓出土的1件包金嵌玉银带钩,鸭头形玉钩首,钩身浮雕有兽首、夔龙、鹦鹉,嵌玉块和料珠,无钮,长18.4厘米,制作精致,属魏王室珍品。
陕西凤翔高庄10号秦墓出土的金带钩1件,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齐墓出土的金带钩21/ 5件、银带钩8件,钩身均形体细小,光素,钩首作马首形或鸭头形,同属春秋晚期,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时代最早的金银带钩。
山东曲阜战国早期的两座鲁墓出土有银带钩3件,金带饰12片,金叶2片,银条筹1束。
其中带钩有一件作猿猴攀枝形,猿身贴金,两目嵌料珠,十分生动;另二件分别作琵琶形和长条形,首尾作兽头形或镶嵌绿松石,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金带饰有圆形和三角形两种,圆形饰压印蟠虺纹或旋涡纹,三角形饰压印双鸟双兽纹,金叶压印双鸟纹,从出土迹象看,应是墓主腰带上的装饰。
在长江流域,首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黄金器皿(见曾侯乙墓金器),有碗、匕、杯、器盖,还有金带钩。
其次是浙江绍兴306号越人贵族墓出土的玉耳金舟。
舟身椭圆形,敛口,卷沿,腹微鼓,平底。
玉环耳铆接于器口两侧,器高6厘米,连耳重285克,也是罕见的先秦金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滇王金印及汉委奴国王金印)
滇王金印滇王金印是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赐予滇国国王的一枚金印,是古滇王国存在的证据。
时间:西汉。
出土地点:云南晋宁石寨山。
材质:金。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滇王金印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纯金质地,体积如现在的矿泉水瓶瓶盖大小。
印纽和印身是分别铸成后焊接起来的,印纽为蛇形,蛇头伸向右上方,微微抬起,背上还饰有鳞片纹。
印文为篆书,即:“滇王之印”四字。
文字是在印身上雕凿而成,笔划两边的凿痕犹可辨识。
根据汉代的规定,赐给太子及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龟纽,赐给臣服国国王的金印纽则多用蛇、芋、骆驼等造型。
但是这枚金印的印纽之所以是蛇形,还因为在云南地区一直盛行着对蛇的崇拜。
云南地区蛇类极多,而且蛇的行进速度很快,又多有毒性,所以令滇人十分恐惧,这种恐惧逐渐转化为一种崇拜,于是蛇的形象也成为了象征平安的图腾,常常被装饰在青铜器当中。
印在中国古代一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汉代的印章规格,一般的官印为铜制,年俸两千石以上的官印用银制,诸侯王和丞相等用金印,而皇帝之印称为玺,其中最为著名的皇帝印玺就是用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
根据这一规定,这枚金印实际上为诸侯王印。
赐予滇国的这枚金印证明了古滇国的存在,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提供了文物的证明。
在西汉时期,只要边疆地区的小国称臣纳供,中央王朝一般都以赐印、委派官爵等方式,来行使汉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汉帝国对于西南边疆的滇国也正是采取了这一的策略,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降于汉,汉武帝就“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随后汉武帝还在现在的晋宁县设立了益州郡以巩固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滇王金印的发现有着一段极为有趣的故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和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判断云南省博物馆内所藏的青铜器可能属于古滇国。
1953年,云南省博物馆又收购了几件可能属于古滇国的青铜器,这些线索意味着在云南省境内可能存在着古滇国遗址。
博物馆文物介绍——唐朝银鎏金论语玉烛
唐银鎏金龟负“论语玉烛”酒筹筒及酒令筹,1982年镇江丁卯桥窖藏出土,是反映唐代人饮酒行令具体规范内容的珍贵实物。
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唐银鎏金龟负“论语玉烛”酒筹简,由龟座和圆柱形简两部分组成,刻花处皆鎏金。
龟形昂首曲尾,背部隆起,四肢内缩,五爪落地有力。
龟背中央设双层仰莲,上承圆柱形酒筹筒。
简盖面饰卷边荷叶纹,顶纽饰莲花,酷似烛芯火焰。
盖侧饰以鸿雁及卷草纹、流云纹,盖组与边沿有银链相扣。
筒身正面錾双线长方框,内书“论语玉烛”四字,两边-龙一风盘绕,衬以缠枝花叶和卷云,以鱼子纹为底。
此件文物,造型别致,纹饰华丽,形象生动,是反映唐代金银器制造水平的艺术精品。
其莲花纹饰具有佛教文化的含义;龟负,则饱含着道教的意旨:《论语》更是儒教的经典典籍。
因此,可以说,在镇江丁卯桥出土的这件金银器上,反映了唐代人们强调和谐为贵的思想,体现了大唐帝国泱泱大国的胸怀。
在酒宴上,无论你信奉儒教、佛教,或是道教,都应捐弃前嫌,融入酒宴的气氛中,寻求其乐融融的意境。
龟,为北方玄武之神,历来被人们所珍视,尊为长寿的象征。
唐代武则天当权,以武为瑞,百官所配鱼袋改为龟袋。
唐碑刻下有龟跌,如镇江焦山著名的《魏法师碑》即然。
唐时人们以龟为名或别号者也是当时的时尚。
此龟背负之玉烛,指人君美如玉,明如烛也。
乃光明和熙之意,显示前程无限。
酒筹简里装的是50根银制鎏金酒令筹。
所镌刻的内容,上段选录《论语》文句,下段是饮酒对象、方法和饮酒数量。
所摘的《论语》语句,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能够牵强附会地和饮酒对象相联系的句子。
经研究酒令筹所摘《论语》语句,可以看出酒令筹所选《论语》,不是正规版本,应该是当时民间的传抄本,它反映了唐代《论语》版本的部分概貌,是研究唐代《论语》的珍贵资料。
酒令筹所列饮酒对象有三十二种。
饮酒形式有饮、劝、处、放四种。
饮酒数量分为:意到、三分(小半杯)、五分(半杯)、七分(大半杯)、十分(满杯)之说,最多是四十分(四杯)。
国家博物馆馆藏金银器(下)
国家博物馆馆藏金银器(下)2015-12-16湖南省扬威艺术交流中心到了唐朝,金银器的生产空前发展,工艺水平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到了明清时期,金银器的工艺依然精湛,其型制延续了唐宋制器的特点。
民国时,金银器工艺走向衰落。
历史上两次金银器的制作高峰出现在唐清两朝,这与两个王朝经济上的盛世是分不开的。
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八府庄东北出土名称:狮纹金花银盘年代:唐尺寸:高6.7厘米、口径40厘米说明:银盘作葵瓣形,下面附有浇铸的卷叶形三足,盘中饰一回头嘶吼的狮子,宽边沿,盘缘饰牡丹花纹,正是盛唐时期金花银盘所具有的特征。
唐代书籍中已有“金花银盘”的名称,指饰有镏金花纹的银盘。
由于受到中亚、西亚金银器的影响,在公元7世纪后期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时期,金银器已十分流行,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江南地区制造金花银器的手工业亦相当发达。
在唐代,金银器的加工普遍使用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还使用了手摇脚踩的简单车床,可见当时金银器制作工艺技术相当精湛。
唐代银盘发现甚多,其中带足者有10件之多,多数是三足,少数为四足,保存完好的都是卷曲式的足。
如河北宽城出土的鹿纹菱花形银盘、日本正仓院藏鹿纹葵花形银盘、折枝花菱花形银盘、内蒙古昭盟摩羯纹葵花形银盘等。
唐墓壁画中也有大量金银器物的形象,房龄大长公主墓前室壁画中就描绘了两个卷足盘,一个为五足圆盘,另一个是四足多曲盘,而这种样式无疑取材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器物。
中国本土不产狮子,它主要产于非洲和西亚。
唐代之前虽有狮子从西域进贡,但由于路途遥远,到达中原很不容易,而且这种猛兽不易豢养,一般很难见到。
隋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安宁,西域商人往来不绝,西域国家向唐代皇家进贡狮子的也更多了。
从中国的古代文献里,可常常看到西域国家向中国献狮子的记载,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康国贡献了一头狮子,太宗命虞世南做《狮子赋》赞誉,其中不仅介绍了狮子运来途中的艰险,也具体描绘了狮子的外貌和威猛,“瞋目电曜,发声雷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家博物馆金银器等杂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战国银匜战国韩酒具1965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出土高8厘米、口长17.1厘米、宽12.3厘米此铜舟器身饰错金夔纹,颈与圈足饰错金斜角云纹,制作精巧,造型优美。
长治在战国时称“上党”,为韩、赵、魏三国交错地区,韩曾在此建立“别都”,可见其政治、军事地位的重要。
分水岭墓地在长治北郊,墓地形制阔大,出土器物非常精美,当是韩统治者重要人物的墓葬。
整体呈椭长杯形,束颈,腹长壁两侧有一对宽边环形耳,矮圈足。
通体有错金纹饰,颈和圈足饰斜角云纹,腹部饰简化的“S”形龙纹,纹饰皆错金。
该出自长治分水岭126号墓,同出其他文物大都损坏严重。
关于分水岭墓地的国属,众说纷纭,因为它地处东周的上党地区,赵、韩都曾在此有势力范围,战国以后的墓葬一般认为属韩。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国吴四叶八凤佛像纹青铜镜晋西晋照面用具1975年湖北省鄂州市出土直径16.4厘米、边厚0.4厘米湖北鄂城公元221年至229年为孙吴都城,改名“武昌”,一直是控制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也是当时铜镜铸造业的中心之一。
这面铜镜,主要纹饰为四叶柿蒂纹,叶间有4对(8只)凤鸟,叶内各有1个佛像。
用佛像作为铜镜的装饰,始于三国时期。
这说明佛教信仰在三国两晋时期正在内地迅速传布,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螺钿花鸟人物纹青铜镜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照面用具1955年河南洛阳涧西唐墓出土直径23.9厘米圆形,圆钮,纹饰华美,以螺钿镶嵌而成,螺片光泽莹润。
镜钮上方正中位置是一棵花树,右边树梢上悬一轮明月。
钮两侧各有一位身着宽袍大袖的男子坐于树下,他们伴着清风明月、落英缤纷、禽鸟啾啾,一人弹阮,一人把酒欣赏。
执杯人面前有一盆一壶,身后立有侍女。
在钮的下方,山石、水池错落,并有禽鸟起舞。
螺钿人物的衣饰、禽鸟的羽翼刻画细致清晰。
钮上所嵌螺钿已失。
螺钿镜是唐代特种工艺镜,即在青铜镜的背面用漆粘贴螺蚌贝壳薄片,然后打磨刻画出各种纹样。
螺钿镜流行于盛唐及稍晚时期,《安禄山事迹》记载唐玄宗曾赏赐安禄山“宝钿镜一面”。
肃、代两朝整饬奢侈之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曾“禁珠玉、宝钿、平脱、金泥、刺绣”,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又“诏诫薄葬,不得造假花果及金手脱、宝钿等物”。
此物年代正与上述文献记载相吻合。
“宝钿”包括螺钿,但这种工艺并非专指镶嵌贝壳饰片,在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一面螺钿八菱镜中,除了粘贴贝壳薄片外,其它地方还镶嵌有青金石、绿松石和孔雀石等,也有镶嵌琥珀、玳瑁和水晶等的。
此镜人物的衣饰、禽鸟的羽翼都刻画得极为清晰,加之螺片本身光泽莹润,艺术效果十分别致,是唐镜中难得的精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鎏金立凤植物纹银饰中国国家博物馆北朝牛头鹿角形金步摇南北朝北朝(386-581年)冠饰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乌盟达茂旗出土长19.4厘米,重87.37克此件金步摇的牛头面和角是以范浇铸而成,轮廓清晰,造型逼真、美观。
牛面额较宽,颊内收,嘴角向外撇,吻部平整,其轮廓与牛脸极似。
面部器官分别以鱼子纹进行勾勒,并分别镶嵌白、兰、绿等色料石。
两牛角中间有一鹿角形支叉,先由一个主根生出两个支根,再向上分为四五个小支叉,每小支叉梢均有一金环,每个枝梢挂桃形金叶一片,总计为十四片,每片金叶均可摇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步摇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流行,是当时鲜卑族妇女所佩戴的步摇冠上的一种装饰,当走路头部摇动时,步摇上的金叶也随之颤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这种金质的牛头鹿角形步摇冠在当时不仅是时尚,也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朝马头鹿角形金步摇南北朝北朝冠饰1981年内蒙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高16.2厘米、重约70克步摇的基座为马头形,马头上分出呈鹿角形的枝杈,每根枝杈梢头卷成小环,环上悬一片金叶。
马头和鹿角形枝杈上镶嵌珠饰。
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重要头饰之一,它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呈树枝形状,制作考究的则在树枝上缀有花鸟禽兽等装饰物。
当佩戴者行走时,饰物随着步履的颤动而不停地摇曳,因此得名“步摇”。
步摇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文献中,魏晋时期成为常见的头饰。
步摇不仅流行于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也十分喜爱。
他们多以草原上常见的羊、马、鹿等动物形象作为主题纹饰,这件马头鹿角金步摇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典型的装饰品。
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女性装饰品总是特别的光彩夺目。
1981年,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了两件鹿角形金饰件,精巧别致,摇曳多姿,让我们不禁艳羡起一千六百多年前草原上的女人。
这类饰件也被称为“步摇”,像簪、钗一样插在发际,但饰以金玉质地的垂挂装饰,佩戴者在行走时一步一摇,故名“步摇”。
据学者考证,这两件具有浓烈草原特色的金步摇应该为4世纪慕容鲜卑的遗物。
鲜卑是起源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游牧民族,汉代迁徙至内蒙古草原,占据匈奴故地。
曹魏初年,鲜卑的一支慕容部迁居辽西。
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建立燕国政权,建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史称“前燕”。
此后,慕容鲜卑又先后建立了后燕、南燕、西燕及吐谷浑政权,成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影响中国北方历史走向的政治力量。
慕容鲜卑的文化习俗与汉族人有很大差异。
汉族是农耕民族,过着定居生活,金银等贵重金属多用于生活用具,一般作为青铜器、漆器、玉石器的附属及建筑上的装饰;而慕容鲜卑是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常,与人形影不离的首饰、服饰以及马具就显得更加重要,金银也多用在这些方面。
相对于汉族而言,金步摇在草原民族更被珍视,它不仅是草原人头上盛开的金色花朵,也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其主人不仅限于贵族女子,还包括男性的国王和高级贵族。
据说,西晋、十六国时期,北方草原还流行过一阵步摇冠,较之步摇更显富贵奢华,只是实物尚未在中国境内发现。
到了继承鲜卑人政治遗产而出现的隋唐王朝,金步摇依然流行于贵族妇女之间,只是形制稍有变化,草原特色开始减弱。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无限怅惘地描绘过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倾国之恋:“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即便是绝代佳人,也需要金步摇的点缀,才显得风情无限。
中国国家博物馆3世纪银壶晋西晋公元3世纪容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高15.8厘米、口径7.0厘米、底径5.4厘米上孙家寨汉晋墓地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后子河乡,从1973~1981年,在这里发掘了182座汉晋时期的墓葬。
这件银壶出土于一座时代为晋时期的卢水胡首领的墓内,是公元3世纪时期,今叙利亚一带的罗马时期的制品,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锦衣卫木印明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此印缩肩平纽,有部分裂纹。
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
锦衣卫是明代内廷侍卫侦察机关,始建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专门从事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是皇帝的侍卫与耳目,与明王朝相伴始终。
明初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分典刑狱,称三法司,让其互相制约,如遇重大要案由三法司会审结案。
这枚木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汉“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青铜印汉东汉印章1979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高2.9厘米、印面每边长2.3厘米此印为驼钮,印面篆文阴刻“汉匈奴归义亲汉长”8字,是东汉中央政府赐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周边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
上孙家寨地处河湟之间,古代称为“湟中”之地。
在秦以前,这里为古羌人的活动场所,西汉宣帝以后,成为羌人、小月氏、汉人的杂居区。
东汉前期,祁连山以南卢水一带居住着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一部分越过祁连山,与湟中地区的羌人、月氏胡杂处。
此印所称匈奴,即指卢水胡而言。
此印为东汉中央政府赠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
印文形式承自西汉宜帝以来传统,在赠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之首,署"汉"字,下为民族名,并在民族名的前后加上"归义"等封号,又常以驼钮作为这种印的基本钮式。
汉代匈奴的主体并没有到达青海,但有一支起源于甘肃张掖一带的匈奴别部"卢水胡",在东汉时已越过祁连山和青海东部湟中一带的月氏胡与羌人杂处。
此印所称的匈奴,即指卢水胡而言。
中国国家博物馆西汉“滇王之印”金印中国国家博物馆西汉“滇王之印”金印汉西汉印章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字。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
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
有学者认为,汉代诸侯王印及文职官印之印文均为铸成,只有部分军职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凿文的。
此金印印文为凿制,是由于西汉政府为封赐降汉的滇王而仓促制成的缘故。
也有学者认为,金印印文分为凿制和铸制,在制度上并没有任何抵触,在技术上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此金印用凿文,可能是原来铸文的金印不能用来随葬,滇王需要代代相传,所以只能用仿制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九宫长随牙牌明宽5.2厘米、高14厘米这件牙牌是明朝的内官“长随”出入宫禁的通行证。
牌上一面刻“九宫长随悬带此牌,不许借失、伪造。
升迁者改写兑换,事故者缴监。
无牌不许擅入宫禁,违者治罪”,另一面刻“严肃”二字。
此牌用象牙刻制,牙牌的上方穿有一孔,可穿线悬挂,使用时系于腰间,以备查验。
明代皇城宫城门禁森严,有严格的检查制度。
明代宫禁出入牌有的用牙制,有的用铜制,牌上刻有使用说明,有的还铸有佩带者姓名。
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内宫设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尚衣监和都知监等“十二监”,每监各设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
“十二监”和“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合称“二十四监”或“二十四衙门”。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二十四监”的编制和级别略有变化,其中长随升为正六品。
明朝在内宫十一监设长随奉御,官阶正六品,牙牌是官员出入宫禁的通行牌。
由于明代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在皇帝比较勤政时,太监只是在宫廷内干一些打杂的事,权力并不大(朱元璋当政的时候就是如此)。
但如果皇帝不理朝政、偏信身边的太监,则太监的权力就可能急剧膨胀,甚至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直接影响朝政乃至国家的兴衰。
有明一代,太监之祸登峰造极,出现了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为害一时的阉党竖宦,加剧了明代的政治腐败。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周鎏金银胡瓶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周鎏金银胡瓶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周鎏金银胡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正德阿拉伯文带座铜炉.明通高22.3厘米、口径24.1厘米这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铸造的铜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