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发展

合集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发展

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发展

f r o m s e v e r a l a s p e c  ̄,s u c h a s he t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ma na g e m e n t c o n c e p t a n d o l d j o u ma l m o d e l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a d v a n t a g e s ,j o u ma l
Ab s t r a c t :W t h e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t h e g r a d u a l p u b l i s h i n g r e f o r m.t h e e n v i r o n me n t f o C h i n e s e
摘要 : 随着科 学技术 日 新 月异地发展和 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 高校 学报 的办刊环境发生 了很 大变化 , 文 中从我 国高校 学报 办刊现状及存 在的问题入手 , 提 出了新形势下高校 学报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研究有 关文献资料 , 阐述 了学报 专业化 的内涵及优势, 并从转变管理和办刊理念 , 打破 旧的办刊模 式; 发挥 专业优 势, 突 出办刊特 色; 培养专业化编辑人才队伍等方面 , 提出 了 一 些对策建议, 以促进 高 校 学报专业化改革取得 实质性进展。
a n d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j o u r n ls a a I e e x p o u n d e d , i n o d e r t o m a k e s u b s t a n t i v e p r o g r e s s o f 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r e f o r m , S O m e s u g g e s i t o n s a r e p u t f o r w a r d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发展策略探析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发展策略探析

由四版变为八版 , 内容设有大学岁月 、 校园话题 、 北 海 文化 、 本水 源 、 色 土等栏 目 , 且 开设 了 木 五 并
月 末 版——饮 食 天地 、 寓 文化 、 公 翰林 物业 、 车 汽
天地 等反 应 师生 衣食 住 行 的栏 目, 受师 生 的 喜 深 爱。 2 缩短 出版周 期 , 加时 效性 、 增
记 者 团 , 期举 办 新 闻记 者 培 训 班 , 他们 进 行 定 对
培训 ,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 从而使他们有能力 采 写 校 园 内 的丰 富 多 彩 的 活 动 以及 挖 掘 深层 次
的新 闻 。
二、 独辟蹊 径 , 强服 务意识 增
报纸 归根 到底是让 读者 阅读 的 ,缺 乏可读 性 的报 纸 ,再 好 的 内容 也起 不 到应 有 的 宣传 效果 。
经第一时间在网上先行发布。高校校报要在网络 媒 体 的挑 战面前 坚 守 自己的 主流地 位 , 当前首 要 的任 务是要 扬长避 短 , 合校 园新 闻资源 , 整 培植 校 园文化 、 优化文化环境 , 增强校报的可读性和吸引
力。

当前 高校 校 报 界周 报 约 占 51 ,旬 报 约 占 . %
关键词 : 时效 性 ; 可读 性 ; 网合 一 报 中图分 类号 : 2 4 G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1 4 8 (0 90 — 0 8 0 17 — 2 82 0 )5 0 9 — 2

高校校园网的建立 , 凭借快捷 的优势 , 学校的 些 重要 新 闻 、 息 、 态等 往往 未 经 报纸 , 已 信 动 就

要: 高校校 报要在 网络媒 体 的挑战 面前 坚守 自 己的主流地 位 , 当前首 要 的任 务是 要

论新时期地方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论新时期地方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校 学报是我 国重要 的学 术阵地 . 在促进 人才培养 、 科研水平提高 、 学术的传播 、 地方经济 发展等 方面发 挥 了重 要 的作用 随着 信息技 术 的 高速发 展 . 场经济 的不 断 冲击 . 市 国家出版体 制改 革不断深化 . 地方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成 为学 者研 究的 热点和焦 点 .


地 方 高校 学 报 的现 状 分 析
地方 高校 学报 的办 刊宗 旨是反 映本校 教学 和 科 研成 果 为 主的 学 术性 刊 物 . 在推 动 高 校科 研学 术水平 和教 学 质量 的提 高 、 进 国 内外 学术 传播 促 与交 流 、 地 方 经 济 发展 、 施 “ 教 兴 国 ” 略 为 实 科 战
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数量上看规模 庞大 , 几乎每 个高 校都 有 办学报 , 早在 2 0 02年 . 时 任教育 部副部 长 的袁贵 仁充分 肯定我 国高校学报 的成就 :随着 高等 教育 改革开 放 的不断 深人 和哲 “ 学社 会科 学 事业 的不 断发 展 . 校社 科 学 报 的事 高 业有 了 长足 的进步 学报 的数量 不断增加 . 质量 明 显提 高 . 一些 重 点 大学 的学 报 已经产 生 了较大 的 囝际影响 , 为 国 内外 教育界 、 成 学术 界和 相关方 面 了解 我 国哲 学社会 科学 研究动 态 和研 究 成果 的重 要信 息来源 ”1’ [ 3 5 但是 . 入 2 世纪 以来 . 方 高校学 报 的“ 进 1 地 同 质化” 问题已饱受学界诟病 . 也是地方高校学报发 展 的瓶 颈 , 中体 现 在 “ 、 、 、 ”低 水平 重 集 全 散 小 弱 ,
温优 华
( 山师 范 学 院学 报 编 辑 部 ,广 东 韩 潮州 5 14 ) 20 1

高校学报的创新与发展途径探讨

高校学报的创新与发展途径探讨
Ma. 2 0 y 01
出版 研 究
高校学报 的创新 与发展途径探讨
沈 小玲
( 湖南 师范大 学 期 刊社 , 中国 长沙 40 8 ) 1 0 1

要 : 高校 学报 的 办刊 宗 旨 出发 , 析 了高校 学 报 出现 困 境 的 原 因 , 为 高 校 学报 要 生 存 发 展 , 必 须 从 高 从 分 认 还
在繁荣 我 国的 出版事 业 , 动 我 国 的科 技 进 步 , 推 促
路 。笔者从 高校学 报 的办刊宗 旨出发 , 析高 校学 分
报 出现 困境 的原 因 , 高校学 报 的特 殊性 和作 用 出 从 发 , 为高 校学报 要生存 发展 , 认 必须 创新 办 刊理念 , 科学 准确定 位 , 办 刊模 式 、 在 管理模 式 、 辑 出版模 编 式上 大胆 创新 , 意改 革 。 锐 .
进 国内外学术 交 流 , 进高 校 教学 与科 研 , 养 高 促 培
科技人 才等 方 面做 出了积 极 贡献 。随着 我 国加 入 WT 经济 全球化 和改革 的进 一步 深入 , 校学 报 O, 高
出现 了前所 未有 的 困境 。为帮 助 高 校学 报 走 出 困 境, 国家新 闻出版 总 署 、 育部 先 后 出 台 了专 门文 教
校 学报 的 特 殊 性 和 功 能 出发 , 新 办刊 理 念 , 学 准 确 定位 , 办 刊 模 式 , 理 模 式 , 辑 出版 模 式 上 大 胆 创 新 , 创 科 在 管 编
锐意改革 。
关键词 : 高校 学报 ; 困境 ; 发展 ; 新 ; 创 定位
中图 分 类 号 : 3 . G27 5
办公 厅 下发 的教 育厅 ( 9 8 3号 文 件《 等 学校 学 1 9) 高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定位与自身发展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定位与自身发展
一 一
报纸的共性是指校报是以刊发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 半月报或旬报 , 有极少数是周报 , 而新疆高校校报大 向大众发行的印刷物, 在空间上表现为文字稿件、 部分还停留在月报 。 月报的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 图 半
收 稿 日期 :0 6 3 0 20 一o —2
作者介绍 : 桑
c m o e t nteu iest d c t n i fcn h. e h l n ead c ac . h rf ̄ ,t h ud aa tt e nw su t na d o p n n h nv ri e uai ,s aigtenw c al g n hn e T e o i so l d p ot e i ai n i y o e e h t o
编辑等, 但从事校 的读者有数千万人之多。处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 的业务人员。虽然校报也有记者 、 发展形势和庞大的读者 阅读群之 中, 高校校报作为 报的人员一般都不是专职 、 专业的新 闻从业者 , 许多 高校党委和行政重要的思想阵地和宣传窗 口, 如何 都不参与新闻工作者系列职称评 定 , 并有不少学 生
新形势下高校校 报定位与 自身发展
桑 华
( 石河予大学党委传部 , 新疆 石河子 820 ) 303
摘 要: 随着高校 教育教学 改革 的不断深人 , 作为高等教育 重要组成部 分 的高 校校报也 面临着新 的机遇和挑
战 。高校校 报只有适 应新形势 , 根据 自身特 点和属性 , 就校报 的内容 、 权威性 、 色性 、 务性 、 特 服 开放 性 、 贴近性准确 定位 , 才能使校报发 展之 路越 走越 宽 , 显示 出旺盛 的生命 力。
o e t e i c ne t。 u h r y s e i t s r i ,o e ig a d eo c e t e eo e1 i r n a t , t ns a to t , p ca y.e vc t s o i l e p nn n ls n  ̄ o d v l w l p . Ke r s nv ri e s a e ;O e tt n ef e eoa e t y wo d :u i s y n w p p r r n i ;s l -d v lln n e t i ao

地方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地方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地方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杨世武【摘要】在期刊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都不同程度面临着边缘化、同质化、期刊数字化迟滞发展的不利局面.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创新编辑理念和工作机制,加强期刊数字化建设力度,大幅提升学报服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力度,建构具有核心影响力的作者群,是当前地方高校学报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有效办法.【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4)003【总页数】4页(P43-46)【关键词】地方高校学报;转型发展;边缘化;同质化;数字化;机遇与挑战【作者】杨世武【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云南曲靖655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35.5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地方高校学报所展示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公开发行的期刊有9800多种,其中地方高校主办或联合主办的就有1000多种.本文所指的地方高校学报,主要是2000年以来新建地方高校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文理综合性学报,它们既是学校学术研究成果传播的渠道,也是学术传承的重要工具,由于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几乎涉及了该校所有的专业学科,与专业性学术期刊有着显著区别.一段时期以来,地方高校学报在发挥学术交流与传播功能、学校形象窗口展示功能、学术人才培养功能、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功能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得到了各方认可.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在期刊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机制和办刊优势已逐渐不适应时代要求,学报的特色性、师范性、地方性等要素都还不够突出,特色化水平依然不高,地方高校学报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研究地方高校学报的转型发展之路,拓展其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渠道,提升学报品牌影响力,是当下各地方高校应当思考的问题.1 地方高校学报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1 边缘化的尴尬处境随着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报也迎来了飞速发展,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发现,只有少数高校学报一枝独秀,大多数学报尤其是数量较多的地方高校学报却鲜有出彩.仔细考量当下地方高校学报的真实境况,我们不难发现,地方高校学报已经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化语境中日益窘迫,陷入了边缘化的境地.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地方高校学报边缘化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学术期刊小众化和精英化的特征,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从目前看,地方高校学报边缘化主要反映在两个层面.第一,在期刊界甚至高校学报界处于边缘化的境况.从地方高校学报的外部环境看,一方面,缘于同为高校学报的冲击(主要是指重点大学),他们凭借学校的学科优势、地缘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在核心期刊领域占据主要地位,在高校学报界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地方高校学报由于资源的匮乏,只能游离在这个核心圈的外围,出现了一种被边缘化的姿态.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庇护于计划体制下,地方高校学报难免产生出一种依赖和懈怠思想,缺乏足够的创新机制,活力明显不够,这是被边缘化的主观原因.第二,在学校内部处于边缘化的角色.由于地方高校重教学管理轻教辅的传统,绝大多数地方高校不够重视学报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认真落实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把学报作为教辅部门或者并入其他部门(如科技部门)来看待,未能将学报提高到与教学科研的同等地位,忽略了学报对学校发展的窗口作用;对办刊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比如在人员配置上,编辑部没有独立的选人用人权;在职称评聘、薪酬待遇上,编辑不仅比科研、教学人员低,而且比行政管理部门同等层次的人员也低;学校为学报编辑部提供的办公场所、图书资料和设备,较之于其他同为教辅部门明显不足.概括而言,主要表现为职业价值边缘化、编辑队伍建设边缘化.学校对学报在专业化、特色化建设方面,行政干预过多,从而使学报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发展缓慢.综合起来看,地方高校学报在外部(高校学报界)被边缘化,在学校内部也被边缘化,处于一种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1.2 同质化现象严重同质化是地方高校学报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同质化原本是商业经济领域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同一行业中不同品牌的产品在内容效用、外观设计乃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同质化的产品不利于消费者有效识别.地方高校学报同质化指的是目标定位相同、内涵取向相近、质量价值等相差无几,主要表现为学报编辑方针趋同、编辑模式趋同、栏目设置趋同,甚至探讨的社会热点问题也趋同.[1]由于地方高校学报办刊理念创新意识不强,办刊模式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视野不够开阔,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造成了大部分地方高校学报普遍存在“泛综合化的”的现象,“千刊一面”,你有我有,刊物的个性特征逐渐模糊,市场竞争力和读者忠诚度有日趋被淡化的危险.“期刊同质化问题正成为期刊发展中最大的弊病”.[2]比如,“文学研究”、“民族研究”、“区域经济研究”、“教育研究”等成为许多地方高校学报常设栏目,如此雷同相似的栏目,大大降低了刊物对受众的识别度,也不能较好体现刊物的特色,但却是地方高校学报同质化的一个缩影.地方高校学报同质化现象的出现,既有刊物自身定位不准确,发展急功近利的因素,同时更不能忽视的是现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指标体系左右了刊物的发展.可以说,是诸多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其后果就是刊物特色不特、优势不优.1.3 数字化建设迟滞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预示着数字化出版是未来期刊出版的发展趋势,高校学报也不例外.迄今为止,大多数地方高校学报实现了编辑设备的现代化,购买使用了相关编辑软件,但在以数据库建设和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化建设方面则显得较为滞后,地方高校学报固有的资源与数字技术、电子商务等没有实现相互融合,资源共享、出版即传播、在线及时交易等数字化优势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由于高校学报属于小众传媒的范畴,拥有比较特定的受众群体,纸质版市场开拓空间十分有限,而这种数字化传播的迟滞性,将影响到地方高校学报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也是地方高校学报被边缘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地方高校学报之所以数字化建设迟滞,一是主观原因,在现有管理体制下地方高校学报多数满足于现状,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实现了编辑设备现代化的同时,继续沿用传统的编辑模式,简单地把纸质内容原封不动地交由数据库系统统一制作,全文上网,没有实现大数据时代广大读者对信息获取的要求,传播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从而迟滞了刊物的被评价效果.二是由于办刊经费不足和专业人才缺乏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经费完全依赖于学校的全额划拨,并接受学校财务的统筹安排.因此,在学校经费预算中,学报数字化建设费用要么没有被作为一项长期经费列支,要么虽然列有相关平台关软件的建设费用,但后期维护管理费用却难以为继,经费的不足制约了其数字化建设的进度.三是由于受学校编制制约,编辑部不可能设有专业的信息采编人员,也缺乏必要的资金外聘专业人才,只能依赖于与之合作的期刊数据库.2 地方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思路一段时间以来,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是高校学报共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报既要理清自身的发展定位,又要想法破解编辑部体制改革遇到的具体问题,有为才有位,要在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编辑流程、突出创新意识等方面多下工夫,打造精品学报.2.1 联合办刊,资源共享由于地方高校学报“小、散、弱”的共性特征和“一校一刊”的办刊特点,制约了地方高校学报生存空间的拓展,阻碍了精品期刊打造目标的实现.要改变目前这种局面,区域内或学科发展共性较强的地方高校学报联合办刊值得尝试.区域内的若干地方高校学报,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组建区域地方高校学报学术编辑委员会,把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专业方面的学术论文集中到其中某个刊物,旨在突出原有刊物的学科优势,形成相对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在学科领域纵深发展方向上获取重大突破.当然,相互合作的学校,组建的区域地方高校学报学术编辑委员会对所需稿件要相互把关,相互承认,相互支持,整合力量,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到目前为止,学界普遍认为联合办刊有三种模式:校际联合独立创刊;共创区域学术名栏;校企联合互补办刊.校际联合独立创刊实践最早,1996年,甘肃省兰州、天水、张掖、庆阳、合作等5所师专在甘肃省教委、省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联合编辑出版了《甘肃高师学报》,其最大特点是取消了一校一刊,实现了区域内资源的集中使用.多家地方高校学报合并,是对各地方高校学报各自办刊的根本性变革.共创区域学术名栏,实质就是栏目共建.地方高校虽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有彰显学校办学优势的特色栏目,但要使特色栏目再上台阶,面临着原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难以突破这一问题,比如地方高校的科研水平有限,地域性学术研究栏目影响甚微,研究资料、作者队伍相对匮乏.集中区域内相同或相近学科或专业,实力相当的若干地方高校学报依托相同或相近的专题研究、学术背景和学科优势,联合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学术专栏,并在各家刊物上轮流推出或同时推出,以期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一种横向联合办刊模式.[3]校企联合互补办刊.这是在期刊改革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模式,符合当下校企合作的趋势.学报提供平台,企业承担科研课题的设立及科研立项资金,开设特定栏目,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研究,并集中在学报刊发其学术研究成果,双方共享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学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这是一种纵向的联合方式,优点是可以解决学报经费不足的问题,并获取有一定学术质量的文章,难点是作为公益性的学术科研期刊,如何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之间的关系.上述三种模式各有所长亦各有虽短,就其实践的可能性而言,笔者认为第一种难度较大,它涉及的部门和利益较为复杂,不是一家高校就可以解决的,可操作性不大;第二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模式,也是能最快看到改革效果的模式;第三种在期刊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可能是未来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一个方向.2.2 重视期刊数字化建设在大数据时代,期刊数字化是国家发展新传媒的战略重点,是21世纪期刊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它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三大技术,实现了编辑即传播的新特点,并且以数字阅读的方式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建立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建立覆盖主要学科领域的数字学术期刊,建立多种学术期刊单位的在线投稿、同行评议、出版与发布系统,鼓励传统学术期刊与数字学术期刊互动,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4],为高校学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针对地方高校学报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滞后情况,高校应该加强数字化出版资源的组织、管理和传播,扩大数据库的资源规模并提高其质量,完善数据服务功能,拓展传播模式和途径,强化版权保护意识[5].首先,地方高校学报要增加经费投入,建构个性化的富有地方特点的数字化出版平台,申请独立域名;购买使用专业化的编辑软件,为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和编辑提供了数字化的网上投稿、审稿、查稿、传播、下载等适时人机交互的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在线优先出版(OnL ine F irst),缩短发表周期,提高文章时效性;主动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和龙源期刊等期刊数据库联系,完善学报的数据库体系,充分满足受众掌上阅读和下载的趋势.其次,为适应数字化出版的需求,编辑理念和职能要有突破性的创新,要逐步培养具备数字化出版技能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他们不仅要专业化、职业化,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排版软件、网络制作和数字化传播等技能,同时还应具备一定信息化商业运作能力;实现编辑动态化、全流程的广泛参与,突出责任编辑就是执行编辑.2.3 强化服务功能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在学报转型发展过程中,我们更要突出强调学报的服务功能,一是为教学科研服务是首要功能,学报是学校创新知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窗口,因此学报要紧紧把握学校的发展定位,更新办刊理念,紧紧依托地域和本校学科优势,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在栏目设置、刊载内容等方面体现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二是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学报应该承担的社会公共责任.地方高校立足地方经济文化这片热土,在做好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术领域的优势,关注区域社会现实和需要,如以专栏或专辑的形式,对区域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化研究,为政府决策、企业解困提供力所能及的科研支持.三是扶持新人、推出新人是地方高校学报人才培养中义不容辞的担当.高校学报虽然有稳定的稿源和作者队伍,但缺乏稳定的、高质量的核心作者群,为此,要结合学校学科优势,通过对本校科研人员的学术引导发现和培养新人,旨在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培养校内科研作者群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并通过引领本区域内的科研人员进行学术活动,充分发挥学报在区域内科研的旗帜作用;积极关注与学报区域发展和特色栏目有关的热点问题,主动联系、发现并构建稳定的校外作者群,其中青年学人应该是关注的重点.青年学人是未来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尽管现在他们的学术观点暂时还不够成熟,体系还不够完善,但还是要热情地引导他们、扶持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科研平台,使他们逐步发展成为学报核心作者.地方高校学报具有办刊经验丰富,编辑队伍稳定、素质较高,出版印刷质量高等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也要正视眼前的不足和困难,在解决好改革与创新、数字化建设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要强化学报编辑的“问题意识”,形成“专题研究”,破解地方高校学报“同质化”现象,不断提升刊物的编校质量和学术质量,在期刊改革大潮中走特色之路,创新之路,创建精品期刊.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陈力峰,郭万盛.市民类报纸如何走出同质化困境[J].新闻前哨,2007(Z1).[2]施诺.期刊到底怎么发展[N].中国读书报,2006-10-18(03).[3]卫华.高校学报联合办刊模式探讨——关于联合创办我省高校学报学术文摘的建议[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6-149.[4]岳岭.高校学术期刊改革发展的前景[J].新闻爱好者(优先出版),2012(8)30-33..[5]曾革楠,王玉梅.大力推动科技期刊集团化建设和数字化进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10-18(05).。

高校学报的困境化发展与专业化转型

高校学报的困境化发展与专业化转型
在 首届 高校 学 术 期 刊 发 展 论 坛 发 出 “ 大 多 数 中 国
这 些年论 文 价格 节 节 攀 升 , 所谓 国家 级 的大 刊 物 ,
每 篇得 上万 甚至几 元 。 4 . 高校 学报 困境 化发展 的 四方 面 问题
大学 的学报 都是 学术 垃圾 的生产 地 ” 的声 音 。
关键词 : 高校学报 ; 困境化 ; 专业 化 ; 学术评 价
中图分类 号 : G 2 3 7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2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5 1 2 8 ( 2 0 1 3 ) 1 1 — 0 1 3 7 — 0 3
作者简 介 : 韩奋发 ( 1 9 6 5 一 ) , 男, 陕西渭南 人 , 陕西学前 师范学院副编审 , 主要从事编辑 出版学研究 。
业几无 可 能性 , 故必 须创建 不 同于 出版社 的集 约化 模 式 。学 报集 约化 发 展 难在 如 何 克 服 门户之 见 和
梳 理其 间的脉 络 和积 弊 , 探 索 高校学 报 的发 展转 型
之路。


高校学报 困境化发展 问题
如何 构建 合作平 台。 3 . 高校 学报 困境化发 展 的表征 1 9 9 8年 以前 教 育部 规 定 “ 高 校 学 报 是 高 校 主
走 过百 年历 程 的 中 国高校学 报 , 在本 世 纪 以来
是 高校学 报 广受 批 评 的办 刊 之路 的写 照 。只 要 主
整 体 陷入 了前所 未 有 的 困境 , 面 临 泛 学术 化 困局 , 数 量空 前增 长但 整 体声 誉 不升 反降 , 各种 批评 和诟 病 不绝 于 耳 。这使 得 学 报 的发 展 与 社 科 研 究 的进

关于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关于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 作者 单位 :西安 晚报 对外新 闻 ) 部
章 ,从 而 降低 了学 报 的 学术 水 平 和 学术 影 响 【 。 2 】
・6 ・ 8
维普资讯
新闻知识 (060 ) 20 +5
5 经济 效益低 下 。学报作 为 _。 . 种学术 期刊 ,有 其固有的特 点 : 足内容专深,读 者面相对狭 小,与生 ~
维普资讯

高校 媒 体 ・
新闻知识 (060 ) 20 .5
于高校学报
张雁 影
高校 学报作 为一类 学术 期刊 ,是展 示高校教 学 、 科研水平 的窗口, 为高校培养 学术人才 、 强学术 交 在 加 流、 转化科技成 果等方面提供了有力 的支持 。 改革 开放 2 0多年来 ,高校学报及时、快速地将各类人才 的新思 想 、新方法和新 成果用论文的 形式公布于众 ,传播 于 世, 确实功不可没。随着我国成功地加入 W O T ,学术期 刊 出现 了前 所未有的 国际化趋势 ,在 同国外优秀 期刊
的竞争中,高校学报面临严峻 的挑战 ,如何增强实力 ,
养发挥 了积 极 的作 用[ 。当今世界 ,科 学技术突飞猛 J ] 进, 科学活动 日益 向综合化和专 业化方 向发展 , 科研交
流 与合 作早 已突破校界和 国界, 国际化程度越 来越高 , 加上信 息技 术和现代 出版技术快速升 级,科技信息 的
放在河道中的沙石 , 保汛期洪峰顺利通过 。 确 另外, 宁 强县水利局执法人 员经费匮乏这个久悬 未决的 “ 老大 难 ”问题也得到彻底解决 。 水利有 了合作意识 ,这次报道 才获得极大的 成 功。 这再次说 明, 记者不光是找事 的, 也是帮助解决 事情 的。这才是舆 论监督 的本意 。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 0 9, 7 (3 )
特性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性较强的内容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干巴巴的 , 枯燥的会议报道� 即使是会议报道,也不要拘于固 定的模式 ,官腔过重,而应把会议的新信息, 新观 念着重报道出来,在标题和导语上多下功夫,吸引 眼球 � 教学科 研应多报 道前沿信息,篇幅切忌过 长,毕竟一份报纸一般都只有四版,占据太多内容 会让人视觉疲劳,且校报非学报,只作指导作用, 不应详细探讨,要让人一目了然, 耳目一新 � 学生 活动一向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应多报道更能贴近 学生生活 ,学习, 工作的事,如学习讲座 ,文娱联 欢等 �而离退休干部可能对一些艺术展 ,体育健身 兴趣较浓 �一份报纸的成功,取决于受众对它的接 受与欢迎程度,只有说教的报纸,永远无法征服读 者的心� � 以社会热点难点为主题,进行跟踪系列报 道,增强校报的吸引力 因为出版周期长,相对比网络校园新闻而言, 校报的新闻往 往滞后 � 为此应抓住热点和焦点问 题,弘扬正气,歌颂校园内的一些好人好事,树立 模范,对不良现象则进行揭露鞭挞� 可以每期开一 个专栏,就 一个热点问 题进行大讨论,如就业问 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让师生畅所欲言,各 抒己见,在讨论中实现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交锋 �学 校多举办大型系列活动,如" 图书馆宣传月""科 技文化节"" 读书节 "" 雷锋月 " 等,如果学校 , 各系 ,部举办的活动出现类似,校报可以作一个系 列, 综合的报道�而像一些文学, 艺术内容,由于 时效性不强,可作为重要的配料� 校报作为校园文 艺的重要阵地,各种内容配合报道,多角度 , 全方 位,扩展加深校报内涵� � 以师生阅读完美要求为依据,进行版面更 新,增强校报的视觉冲击力 传统的办报理念,认为报纸应大容量,尽可能 加入文字,传递尽可能 多的信息 � 然而,一份报 纸,若上面爬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容易让人产生视 觉疲劳,提不起阅读的 兴趣 �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 展,近年来,电子产品也迅猛扩展,照相功能无处 不在,且越来越轻巧,功能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 高,手机的照相功能更成为普遍现象 �于是,图片 的获得变得方便,摄影图片数量迅速增长� 受众阅 读审美要求高了,科技水平提高了,这一切都要求 校报的排版需要适时转变�版面活泼明快,图片的 插入可以给人以视觉冲突,布局合理 ,图文并茂,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校报的创新发展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校报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时效性 ; 可读性 ; 融合
d i1 .9 9j i n 10 55 .0 10 .2 o :0 36 /.s .0 0— 7 7 2 1 .7 0 1 s
中图分类号 : 6 G 1 G 4・ 2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05 5 (0 1 0 - 2 -3 10 .7 7 2 1 ) 70 1 0 0
第2卷 第7 7 期
Vo. 7 12
J OUR NAL OF SCHUAN OL E DUC I I C L年 7 01 月
J1 2 1 u. 0 l
浅析新 形势下高校校报 的创新发展
刘 波 维
( 阳师范学院 党委宣传部 , 绵 绵阳 610 ) 200 摘 要: 校报 作为反映一 个学校 的精神 风貌和学识水准的媒 体 , 为高等教 育的改革发展 和 高层 次人才培 养提
世界将 日 益成为一个地球村。相对其他媒体 , 例如 市场报 日 报每天出报 , 时效性强等 , 而高校校报往往 是月报、 半月报或者旬报、 周报 , 在时效性方面没有 竞争力。其次 , 专业杂志专业性 强 , 知识 面小 而深 透 , 以可读性 很 强 , 于 小 众 来 讲 它是 最 佳 选 择 。 所 对
供有 力的舆论 支持 和思想 引导等发挥 了重要作 用。 目前 , 国高等教 育发展迅 猛 , 高校 都在进 行教 育改革 和创 我 各 新发展 , 校报 也应在激烈的竞争 中贴近读 者 , 增强可读性 , 并逐步发展成 为与 互联 网、 多媒体相 融合的新 闻媒介 , 使
之得到创新发展 。
在当前激烈的媒体竞争中, 高校校报借鉴社会 媒体 的成功经验 , 扩大新闻报道 的内容 , 变换 新闻
播 工具 。

浅谈高校学报编辑的发展方向

浅谈高校学报编辑的发展方向

编辑尽 快 掌握 编辑新 技 术 , 为一 名“ 成 时代 编辑 ” 。 1 . 编辑万 能化( 能编辑 ) 万 我曾遇到这样 一个真实 的编辑故事 , 单位决定 出版 一份本 一个 三 、 语 结 高校学 报编 辑任重 道远 , 知识经济 时代 , 编辑在精 通本职 工作 系统 的专业 报 纸 。 于编报 业务 量很 小 , 配置 两名 编辑 , 由 只 一名 是
的 同时 , 还要 不 断学 习 , 丰富 A己的学识 , 力 向万 能化 、 努 学者 化 、 时代化 方 向发展 , 成为一 专多 能的学 者型 编辑 , 样才能 不断提 高 这 ( 称小 编辑 ) 下 。 专业小 报业 务量 虽小 , 可编报 出版 整个过 程一个 不 能缺 少 。 只有两 人 的编 辑部 , 没有 明确 的分 工 界限 。 但 并 大编 辑 由 高校学报 的水平 和地 位 。
务_ 之外 , T作 还应对 某一学 科有所涉 及和研 究 , 掌握其基 础理念 并 了解 国 内外科技 发展 动态 。 积极参 加一些 科学研 讨会 , 对学科 理论 前沿 态势 做到 心知肚 明 。 获取一 些创 新理 论资源 , 不断 提高编 辑知 识 素养 , “ 业编 辑 ”的 “ 从 专 文字 匠 ” 化 为 “ 者型 ”编辑 , 转 学 并 应用 于提高 学报编辑质量 。 编辑在来稿 中能敏锐发现有价值 的观点 , 对选 编 的论文属 性 , 出粗 略的判 断 , 确选择 审稿学 者 、 做 准 专家 , 进 而 对审稿 提 出的意见 进行 仔细 阅读 , 弄清 审者 意 向, 审稿意 见 的 对 公 正化 、 观化 、 理化 做 出正 确判 断 , 到 不埋 一篇有 新 意高 质 客 合 做
研 编辑 学 。 高等 学校 学 报是 学术 型 刊物 , 学报编 辑是 学报 出版工 作 的主 编 辑 , 究方 向:

高校文科学报向何处去——新形势下高校文科学报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再思考

高校文科学报向何处去——新形势下高校文科学报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再思考

21 O 2年 5月
M a 20 y. 12
高 校 文 科 学 报 向 何 处 去
— —
新 形 势 下 高 校 文 科 学报 生 存 与 发 展 问题 的再 思考 刘 守旗
( 苏教 育 学 院 学报 编 辑 部 , 苏 南京 江 江 201) 1 0 3
摘 要 : 当前 高校 文 科 学报所 面临 的文 化产 业 改革 正在进 一 步深化 , 势喜人 又逼 人 。针对 高 形
学术 影 响力 不 大 、 济效 益 特 差 的现 象 几 乎 普 遍存 经
过 头来 仔 细看一 看 , 以说上 述 问题 并 未 得 到 真正 可
收 稿 日期 : 0 20 — 0 2 1-32
作 者 简 介 : 守 旗 ( 9 4 ) 男 , 苏 洪 泽人 , 育 学 博 士 , 治 学 博 士后 , 苏省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院科 研 管 理 处 处 长 , 苏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编 辑 部 刘 16一 , 江 教 政 江 江
第2 7卷 第 3期
Vo1 .27 o N .3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 n l f Xu h u n tt t o Te h oo y ( o il ce c s dto ) ora o z o I si e f u c n lg S ca S in e E iin
主 任 , 江 苏 教 育 学 院 学报 》 社 会 科 学版 ) 行 主 编 、 审 , 要 从 事 期 刊 发 展 研 究 。 《 ( 执 编 主
在 现 阶段 正式 刊号 作 为 国家 控 制 的稀 缺 资源 , 际 实 上 含有 巨 大的无 形 资 产 价值 , 想 争 取 到 是 非 常不 要 容 易 的 。因此在 创 办 学报 之 初 , 特别 是 在 争 取正 式

新形势下对高校学报生存与发展的探索

新形势下对高校学报生存与发展的探索
黄 崇 亚 ,卓选鹏 ,胡爱玲
( 西安 交通 大 学 学报 医 学版 鳊 辑 部 , 西 西安 7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系的 建 立 , 别是 计 算 机 技 术 、 络 信 息 技 术 快 速 发 展 , 识 经 济 逐 渐 占据 随 O, 特 网 知
读 者 服 务 创 新 两手 抓 , 手 都 要 硬 。 两
关键词 : 高校 学报 } 生存 与发 展 ; 索 ; 务 创 新 探 服
中圈 分 类 号 : 3 G2 7
高 校 学 报 为 作 者 和 读 者 的 科 学 信 息 交 流 架 起 了 一 座 不
可 忽 视 的桥 梁 , 知 识 的 创新 与 科 研 成 果 的 推 广 搭 建 了 一 个 为
文 才 能 使 刊物 可 持 续 发 展 。 而 高 质 量 的 论 文 都 出 自学 术 研 究 前 沿 的作 者 之 手 , 高 对 作 者 的 服 务 创 新 方 面 的 组 稿 是 重 提 中之 重 。高 校 学 报 编 辑 应 着 重培 养 以 下几 方 面 的 能 力 。 11 敏 锐 的 学 术 洞 察 力 学 报 编 辑 一 定 要 有 敏 锐 的 学 术 洞 . 察 力 。 只要 经 过 相 关 领 域 专 家认 可 的学 术 研 究 前 沿 的 , 术 学

是 学 术 影 响 力 低 ; 是 稿 源 状 况 差 [ 。但 在 新 形 势 下 “ 二 1 ] 高
校 学 报 不 要 妄 自菲 薄 , 而要 勇 于 面 对 困 境 , 定 出 科 学 的 制 刊物发展策略 , 理顺 办 刊 思 路 , 出 特 色 , 以 服 务 创 新 求 生 突 走 存 与 发 展 之 路 , 为 作 者 的 服 务 创 新 与 为 读 者 的 服 务 创 新 作 将 为 学 报 服 务 创 新 的 2个 着 力 点 , 立 起 科 学 有 效 的 为 作 者 、 建 读 者 服 务 的 工作 机 制 , 高 校 学 报 可 持 续 向 前 发 展 。现 就 西 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 学 版 ) 实 践 为 例 浅 议 新 形 势 下 高 校 学 医 的 报 的 生存 与发 展 问题 。

新形势下高校学报改革发展思路探讨

新形势下高校学报改革发展思路探讨

片 “ 土 ” 发 掘 , 住 “ 无 我 有” 热 的 抓 人 的地 域 文 化 做 文 章 , 会 就 形 成 自 己的 优 势 和 特 色 。( ) 校 特 色 。对 一 些 专 业 性 较 强 2学
的高 校 学 报 而 言 , 围绕 学 校 的 专 业 性 质 展 开 主 题 报 道 , 够 能 在 一 定 的 学 术 范 围 内形 成 个 性 。( ) 科 特 色 。学 报 要 紧 紧 3学
作 为 “ 府 ” 高 等 院校 具 有 稳 定 的 作 者 群 ( 术 名 人 、 学 的 学 博士生导师 、 硕士 生导 师 、 授 、 教 授 、 士后 、 士 、 士 、 教 副 博 博 硕
访 问学 者 ) 国家 重 点 学 科 、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 部 级 以 上 基 , 国 省
般 的学 校 学 报 作 为 队 伍 建 设 的 平 台 , 其 学 科 建 设 、 师 在 教 队 伍建 设 和人 才 培 养 中 的作 用 更 加 重要 。 总之 , 校 学 报 是 高
交流 相 对 多 的优 势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讲 , 所 高 校 的优 势 也 是 一
该 校 所 主办 学 报 的 优 势 。 因此 , 校 学 报 应 采 取 有 效 措 施 , 高 充分 发挥 本校 的优 势 。如 根 据 本 校 的学 科 优 势 , 重 点 地 加 有
术 水 平 ; 校 的科 研 教 学 水 平 低 , 学 报 的学 术 水 平 通 过 吸 学 其
l 充分认 识高 校学 报的重 要地 位和 作用
高 校 学 报 是 高 等 院 校 主 办 的 主 要 反 映 本 校 教 学 科 研 成 果 的 学 术 理论 性期 刊 , 反 映 高 等 院 校 科 研 水 平 和 办 学 水 平 是 的 窗 口 , 学 校 学 科 特 色 的集 中体 现 , 高 等 院 校 的 “ 片 ” 是 是 名 。

新时期高校学报发展的再思考

新时期高校学报发展的再思考

随着社 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快 速发展 , 国出版业 正 面 我 临着前所未 有的机遇和挑 战 , 合市 场经济 要求 的出版机 符 制 正在摸索 中建立和 完善 。新 闻 出版 体制改 革 , 是党 中央 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 的战略部 署之一 , 大势所 趋。作为 出 是 版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 , 高校 学报 的编 辑部 门也应 具有 市场
改革提 出几点看法 , 力求探索新时期高校学报 的发展之 路。 关键词 : 高校 学报; 体制 ; 改革
中图分 类号 : 27 5 G 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 84 2 1 )6-0 6 0 17 5 8 (0 1 0 18- 2
随着我 国教育科研事 业 的迅猛发 展 , 高校学 报在 积累
外流 , 上评 职称 的特 殊要 求 和对学 报 的一 些偏 见 , 报 加 学
的稿件基本 上是二 、 三流 的文章 , 或解决 职称 、 位问题 的 学 文章 , 报的学术质量很难有所突破 。 学 3 学报编辑人员缺 乏市场意识和竞争 意识 .
辑人员缺乏积极性和创 造性 , 已经成 为制约高 校学 报发 这 展的根源和积弊 。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1 .高校学报的 办刊体 制阻碍 了学报的发展步伐
人才 问题 成为制约学报发展 的瓶颈 。
面双向互动 , 这种影 响力优 势转 化 为商 业优 势 。其 次 , 将
收 稿 日期 :0 1— 4—1 21 0 6
基金项 目: 湖南省科技厅项 目资助 (0 0 Z0 7 2 1T 30 )
Hale Waihona Puke 作者简 介 : 朱美香 (92一 , , 16 )女 湖南桃江人 , 编审 , 主要从事编辑学和材料化学方面 的研究 。

报刊体制改革形势下高校学报发展之路的探索

报刊体制改革形势下高校学报发展之路的探索
第1 O卷 第 5 期
Vo _ O No 5 l1 .
无 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UXlI TI W NS TUTE OF TE CHNOLOGY
21 年 1 01 O月
0c . 2 1 t 01
报 刊体制改革形势下高校学报发展之路 的探索
自10 9 6年最早 的 大学 学 报 《 吴 月 刊 》 其 创 东 ( 刊号 为《 学桴 》 创 刊 以来 , 国高 校学 报 已 经走 过 ) 我 了一百 多年 的历 程 。
随着 出版 社 改制 的顺利 完成 , 刊体 制 改革 已提 上 报
r n wih a p n p l y n ial o n so tt e wa o r fr n o lg n n v r iyj u n l. u t n o e oi ,a d fn l p it u h yt eo mig c l ea d u i e st o r as c y e Ke r s y tm eo m fn ws a e sa d p ro ias o lg n n v r iyj u n l ;o e oiy f r ywo d :s se r f r o e p p r n e idc l;c l ea d u ie st o r as p n p l o e c
v r i o r as h n r fe t n t er a o st a h s o r asa ec mp e e sv n s — o in e n o e st ju n l ,t e e lc so h e s n h tt o ej u n l r o r h n i e e s re t d a d n t y
r n ig ju n l;s e il ain u n n o r as p cai to z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发展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报的办刊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中从我国高校学报办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学报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研究有关文献资料,阐述了学报专业化的内涵及优势,并从转变管理和办刊理念,打破旧的办刊模式;发挥专业优势,突出办刊特色;培养专业化编辑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促进高校学报专业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gradual publishing reform, the environ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y journal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university journals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the specialization of the university joumals. by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s, the specialization connotation and advantages of journals are expounded, in oder to make substantive progress of specialization reform,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agement concept and old journal models;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journal characteristics;cultivation of a professional talent team, and so on.关键词:高校;学报专业化;编辑key words: university;journal specialization;editor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288-020 引言高校学报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是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和阵地,在繁荣学术发展和培养高科技人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激增,期刊市场空前繁荣,高校学报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各门学科高度分化,又相互渗透,客观上使期刊呈现出专业性的发展趋势。

但是,综合性学报在我国高校中占主体地位,学报的综合性与学科发展分工细化的矛盾,多学科性与读者的专业性的矛盾日益显露,科学发展的态势给高校学报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学报必须充分认清这一发展趋势,转变办刊理念、大胆创新,走专业化学报发展之路。

1 高校学报专业化发展概况高校学报作为期刊产业的重要方面军,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优势,然而,由于所处社会环境和高校旧的办学体制的影响,高校学报多以综合性、内向性办刊模式起步,内容复杂,栏目众多。

长期以来,高校学报的综合性不仅使学报难以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无法满足读者对专业化的需求,而且容易造成专业性强的优秀稿件匮乏或者严重外流,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难以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87.7%的高校学报是以学校名称来命名的,只有少数是以“校名+专业”或者直接以专业方式来命名,学报面临着“管理模式僵化、人才队伍杂而不专、稿件质量不高”的困境。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期刊产业改革的高潮来临之际,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带来的挑战,走出学术期刊的办刊困境,高校学报应转变办刊理念,打破旧的办刊模式,淡化学校概念,加强学术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行联合办刊,达到强化特色、优势互补的目的。

2 高校学报专业化的内涵及优势学报专业化是指主办高校根据自己实际条件,按领域、按学科、按专业划分出版内容,更加广泛地收集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和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特定的学科专业范围和特征集中地进行反映,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打造具有特色的专业精品,满足专业化读者的需要。

从完整意义来说,学报专业化还包括编审队伍素质、办刊宗旨、设计装帧、作者读者服务和出版发行的专业化等多个方面。

学报专业化是一个以学术为追求、以读者作者为服务对象,包含着开放性观念、特色化定位、专业化内容、产业化标准、市场化运作的一个编辑出版发行系统工程,专业化的学报不仅反映自己学校水平,而且是全国各高校同一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反映。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学报专业化的具体实践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报的专业化内涵,有助于正确理解与认识学报专业化改革,为学报专业化在新形势下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学报的专业化发展具有以下优势:①有利于提高办刊质量,凸显特色,从而打造学报品牌。

专业性学报刊载着众多高水平同一学科或专业的稿件,容易产生集合力量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通过特色定位形成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走向世界。

②有利于建立稳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

与综合性期刊相比,专业性期刊能给有专业性需求的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内容,使读者以有限的精力去获取最大最有效的信息,通过阅读一种或几种本学科的期刊,就能较准确全面地了解所需信息。

同时,也为这一领域的作者、读者、编者也搭建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良好平台,增强了期刊的宣传力度。

③有利于编辑的学者化、专业化,不同的编辑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以专业眼光组织选题,设定栏目,鉴定稿件,更好地胜任工作,这样可以促进编辑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开展专业研究,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组建高水平的编辑学术群体。

④有利于提高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被国际权威数据库检索、扩大期刊的发行量和开发广告客户。

3 促进高校学报专业化发展的对策3.1 转变管理和办刊理念,打破旧的办刊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办刊环境的改变,旧的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学报的发展,上级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学报向专业期刊发展为学报的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目前很多学报编辑部在其主办的高校中属于边缘部门,对学报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办刊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也都没有保证。

学报要走出困境,一是学报主办者要更新观念,认清改革形势与政策环境,加强对学报的投入和建设,建立健全学报的管理制度,把学报建设放在与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给予编辑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福利和待遇。

二是突破“校名+学报”的命名模式。

期刊的命名决定于期刊的定位,我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灿若群星,刊名也以特色专栏的名称冠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政法论坛》、北京广播学院的《现代传播》、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研究》。

三是学报编辑坚持一切为受众服务,以为之提供高水平的知识产品为己任,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群体的需要。

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与读者、作者和审者建立良性互动,形成稳定的专业化的作者群、读者群、审者群,依托网站促进学报专业化发展。

3.2 发挥专业优势,突出办刊特色高校学报的竞争显示出“专业优势”竞争的特征,所谓发挥专业优势,依托自己的强势学科和优势编辑资源,细化受众,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和风格定位,把内容、宣传等做到专业化,与时俱进地创造出极富智慧含量,有学术影响力的特色栏目,通过特色取胜。

学报的特色专栏不只是体现了学报的特色,而且反映了学校的优势,地方的优势。

特色栏目的设置应突出重点选题和重视学术争鸣,体现独特性和新颖性,栏目形成以后,可吸收更多的优质稿源,使之形成良性的的互动循环。

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必要对同类期刊进行研究,与其他高校增进交流,联合办刊,更充分的发挥和展示重点学科优势,使学报的发展充满活力,增大国内外的影响力。

例如,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以地矿及相关学科为特色的科技期刊,该刊主要面向全国煤炭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员,主要刊载煤田地质与勘探、矿井建设、煤矿开采、煤矿机电工程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体现了行业特色。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开辟了“鲁迅研究”专栏,该刊利用其地域优势即鲁迅故乡,引起众多关注鲁迅的作者及读者的极大关注,大大提升了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3 以人为本,培养专业化编辑人才队伍一流的期刊出于一流的编委、主编及专职编辑之手,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学术素养,是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的重要保障,对学报品牌的培育和建设具有主导地位。

特别是编委中高水平学术带头人、著名专家和博士生导师的数量,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品牌凝聚力。

高校学报所刊登的文章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对学报专职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编辑人才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着手:一是主编和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懂政治,讲政治,掌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只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才能保证学报有正确的办刊方向。

二是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编辑出版业务技能,而且对该专业领域的历史、现状、发展动态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及时地跟踪学科研究热点并有较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站在学术前沿进行选题策划,组约优秀稿件。

此外,鼓励编辑人员在从事编校工作的同时,仍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不断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型编辑,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支持,通过学习和交流,提高业务素质。

4 结语高校学报是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出版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报类期刊向专业学术期刊转型已成为期刊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高校学报专业化是期刊市场化的需要,是新形势下高校学报发展的一种新格局,实践证明,专业化学报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高校应将学报专业化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借鉴名刊办刊之道,树立市场观念,优化管理,根据学校特色与优势决定转型方向,吸纳优质稿件,增强期刊竞争力,但学报专业化不能一概而论,因校而异,因刊而异,走适合自己的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1]尹章池.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2]林美,熊家国.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j].学园,2009(6):75-79.[3]王俊华.期刊的专业化与学报专业性栏目的设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3):75-78.[4]陆丹.论科技期刊编辑的科学素养[j].编辑学报,2005,17(4):240-241.[5]曹兵,蒋伟,佟建国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障[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157-160.[6]廖传江.论高校学报办刊模式的转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06).[7]朱允.地方高校学报专刊化改革探究[j].出版发行研究,2007(10).[8]赵广平.试论高校学报的专业化改革[j].中国出版,2006(10).[9]李双臻.论高校学报专业化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