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湖月夜》的宁静之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秋湖月夜》之成,可以知道作者编曲时的艰辛,也是一种艺术的翻译。那么,对于外文的中文转化,往往实译不如意译。而这个意译,若非作者有深厚的中外语言的功力,孰可驾轻就熟,挥洒自如?同样诗词入画,既需深厚的对诗词的意蕴的深悟,又需要对音乐语言的高超的驾驭功力。我想俞逊发先生的音乐修为足以用最简洁的音乐元素来表达极精确的意蕴内容,而其创作之初与彭正元老师到无锡太湖飘摇,恐怕正是为了沟通八百年前过洞庭湖的宋代词人张孝祥的心
3、诗词在《秋湖月夜》中的运用
音乐是可以用诗的形式进行描述的。音乐与诗词一样,是曲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只不过它是通过由声波所产生的声音的途径进行表达的。所以,从人类情感的共性角度讲,音乐和诗词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和替换的。因此,历代文人骚客在听完优美动人,感人至深的音乐后,无不感慨万千,遂提笔以歌之。
2、秋湖月夜的艺术特色
乐曲古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倾诉了人们面对湖光山色的万千思绪和遐想。表现出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常见的那种恬静淡远的意境美。全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由抱笙奏出长音背景,箜篌轻轻拨动,宛如清波微漾。随后笛子与小乐队相互依托,奏出悠缓平静、秀美高雅的主题,勾画出一幅秋湖月夜图。主题旋律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具有江南丝竹的音调特征。描绘出风轻月明,湖光粼粼,水天月色,碧波万顷,船儿漂在秋夜的湖心将此一层意境翻译为音乐语言,大概就是另一番艺术劳作了。于是在1980年秋,一个时代并不时代,自然依旧自然的岁月里,八百年前的意境,从长长的念奴娇的古曲牌中如珍珠串然成为一段悠然心会的美妙旋律。这样年代的这样作品,正好表明了艺术不食人间烟火的永恒!
如果说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尚可以画来拟写,但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倾,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瑟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如此长篇,有景更有情的慨发,恐怕再长的画卷也难描摹,此诚程正揆《青溪遗稿》卷二四《题画》所记与董其昌之论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窗外明月不见,黑夜正浓,天地愁眠,依稀可见万古明月下的扁舟一叶,在荡漾明波中,超然世间繁复与机心勾斗,恍银河迢迢中忘却时间而得永恒。
诗歌用绘画来表达的经典案例可见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 》画工善体诗人之意,唐人诗有‘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之句,闻旧时尝以此试画工。众工竟于花卉上妆点春色,皆不中选。惟一人于危亭缥缈隐映处,画一美妇人凭栏而立,众工遂服。此可谓善体诗人之意矣。唐明皇尝赏千叶莲花。因指妃子谓左右曰:‘何如此解语花也?’而当时语云:‘上宫春色,四时在目。’盖此意也。然彼世俗画工者,乃亦解此耶? 此处可见诗词意蕴之入画,非实写尽得风流,往往另辟蹊径把意思显现出来。由此类比,诗词意蕴之入乐,也要妙法生花而催人感动之至!然而诗词为文,文饰已为隔靴之物,曾不若秒乐之直指人心,亦无如妙画之形意备至。故而诗词为用,恐如曲谱之功,非造诣抵及,感知寥寥。而悠悠乐音,虽下里巴人亦可感可动也。其感化之普遍,远非文人之高寒寂寥。
《秋湖月夜》的宁静之美
--浅析宋词在笛子曲《秋湖月夜》中的应用
内容概要: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创作笛子曲《秋湖月夜》时,为了寻找美的灵感,一头栽进了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名篇《念奴娇·过洞庭》中,作者通过反复诵读这首词,达到了与张孝祥的一次心灵交汇的经历。由此作者理解了词中的内涵,创作了千古绝唱《秋湖月夜》。这一首美轮美奂的笛子曲中,不仅刻画了一个美丽的夜景,同时表达了作者俞逊发悠然的心境和宁静与淡薄的人生境界。把中国古典文化精髓与积淀的价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同时作者也读懂了它的深意,如同一个翻译家,把那首唯美的宋词编成了如出一辙的《秋湖月夜》。
笛曲极富内涵,内涵首先要从竹谈起,竹虚心而有节,从来就是中国重要的自然象征。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于是一
第2/6页
根竹管就让人兴起长笛一声人倚楼的想象。 宋人刘克壮的:谁家吹笛书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写的正是此种情景。它并非远处闻笛,似闻非闻,而是随笛声远近回荡,心乃有感。膜声的空间性成就了笛曲的悠游,引人思绪具历史情怀。生命观照的文人雅士遂特别喜欢它,所以弹人作闻笛诗多有韵致。连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高适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也是诸多优秀作品的代表。
这首1980年秋创作,以水为背景的《秋湖月夜》,可称为无字的诗,有声的画,是俞老师超越自我,追求意境,融入自然的成功实践,她和三年后以山为背景创作的《琅瑕神韵》,山水相映,阴阳相对,似一对男女恋人。这对情侣作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笛界自南北笛家、新派笛家后,又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形成了山水笛家的一代风范。
但如果笛本是生命情怀之所寄,则悠游的人生合该有独吹的笛。因为这是有情性,有空间有历史有时空的观照,有境界超越的自得。一个有反思有观照的笛家,该有这一步。美学的回归,生命的悠游,因这一步会更清晰更如实。笛或笛家也才不致淹没在滚滚红尘。 而从这样来看,来听这张独吹,有心人乃必然会别有一番境界在心头吧。
第5/6页
语言纯粹精练,文化内涵丰富,意境优美,意趣深远而堪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俞逊发先生是这一国粹的传承者,在他的乐曲中,我们了解了美轮美奂的古典诗词的另一种表现。同时乐曲《秋湖月夜》中,作者也十分注意到了节奏对称与韵律的完美搭配,乐曲就像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样。
以水为背景,在把一首《念奴娇〃过洞庭》完整的翻译在一首宁静、典雅的曲子《秋湖月夜》中,俞逊发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中华名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积累了无数的深邃而优美的国粹文化,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有更多的可以在其中探寻到前人所未发现的空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曲目。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墨客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它的价值趋向、情感意境,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任何民族民间音乐似乎难与古典诗词歌曲相媲美。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古典诗词。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它以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是毋庸臵疑的。就音乐创作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写下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俞逊发先生以一种极富艺术性的手法,再现了当年张孝祥过洞庭时的场景。中国古典诗词向来讲究节奏美、意境美。它是人们心中真实情感的流露,并且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情感的需要,具有多重审美功效的。古典诗词是这浩瀚文化海洋中的一轮巨浪。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发展历史悠久,
秋湖月夜正是一首交融古今的的曲子,从刻画风景来讲,他描绘了夜晚湖中荡舟的美景,而其中表现得深度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作者为何能有这番体会,当然这与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是分不开的,但是作者从《念奴娇〃过洞庭》中收获的灵感确实是把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的表现。音乐本身就是抽象的,但其表达的东西又常常容易被人所理解。古乐旋律性强,是与古文分不开的。古人有合曲填词的习惯。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我们的笛曲创作犹如写诗,侧重于表现实物的应是物境,如笛曲《荫中鸟》侧重于表现抒情的应为情境,如笛曲《牧民新歌》侧重于表现言志的应为意境。
秋湖月夜像是一个大气恬静的女性,让人一听就心旷神怡。那种清澈的透明感,仿佛人站在小岛上,被水波荡漾的湖面围绕,任凭高水波涛不停地连续翻滚着,把人带入水世界凝静的梦境中。俞逊发和彭正元老师跨越时空,与八百年前的宋代词人张孝祥的心灵对话,反复读其词作《念奴桥 过洞庭》一文,并到无锡太湖体验生活,深受感动创作而成的。张孝祥遭谗解职北归,途经洞庭,写下了这首气势恢弘的传世之作。古人在历经生活艰难和苦难之后,能不怨天尤人,在夜深秋瑟,水天相连下,还能陶醉在自然之中,以北门为杯,湖水作酒,进而超凡脱俗,物我两忘,达到心灵、思想、品德上的回归自我,天人合一。为表达这种自觉与自然的统一,用清雅表现内心的涌动,用澄澈体现宽阔的心胸,用看似简单的旋律表达复杂丰富的情怀,让人恬静坦荡,凝静神往。
自然生发万物,万物同化自然便是当然之理。音乐诗歌书法绘画化变无涯,而拟不尽自然万象。古有画论谓同自然之功,俞逊发
第3/6页
先生,似已深得个中妙趣矣。古人常称画为无声诗,诗为有声画,如果这样,我只能称俞逊发先生的《秋湖月夜》为抽象诗画。音乐创作有很多源泉,这许多的源泉又往往相互交叉,互相启迪,但是俞逊发先生以古典诗词入乐,在笛曲创作史上确实是经典的例子。如果说绘画史上有写意画与工笔画的分别,那么把诗歌用抽象的音乐笔法来描绘,就只能是写意的创作了。这里的特例该推声响的表达,迹近写实,而又未然。比如作品中的钟声,模拟很相似,怀疑写实,但是钟声与钟又不尽相同,我们看到实在的钟与听到悠悠的钟声,确实在我们两个感知中产生不同的感应,钟声予人以绵长意蕴而实在的钟恐怕考古的气息更多。如此,绘画中对山的不同画法可分写意与写实而声响中更多组合的巧妙而难言虚实的不同。
第二段是富于浪漫主义想象的一笔。先由钟管与笛子模仿出远山古刹的夜半钟声,更使人感到深秋月夜的静谧。接着箜篌的刮奏就像一阵仙风轻轻吹过,引出笛子的小快板,音乐颇具古代宫廷舞曲的风韵,这一段与前后两段形成动静对比,使优美宁静的画卷增添了生气。
第三段在抱笙空旷安静的背景下,笛子再次奏出稍有变化的主题,描绘出秋露满天,玉兔西沉,沧溟空阔,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使人用醉于诗情画意之中。演奏者用特制的低音曲笛演奏此曲,音色时而如一份秋水清澈见底,时而又如洞箫呜呜不绝如缕,使乐曲倍添幽境。
关键字:秋湖月夜 俞逊发 宋词 词曲交融 意境
正文:
1、秋湖月夜的创作背景:
秋湖月夜,此曲由俞逊发与彭正元创作于1981年7月,乐曲取材于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名篇《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倾,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瑟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3、诗词在《秋湖月夜》中的运用
音乐是可以用诗的形式进行描述的。音乐与诗词一样,是曲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只不过它是通过由声波所产生的声音的途径进行表达的。所以,从人类情感的共性角度讲,音乐和诗词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和替换的。因此,历代文人骚客在听完优美动人,感人至深的音乐后,无不感慨万千,遂提笔以歌之。
2、秋湖月夜的艺术特色
乐曲古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倾诉了人们面对湖光山色的万千思绪和遐想。表现出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常见的那种恬静淡远的意境美。全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由抱笙奏出长音背景,箜篌轻轻拨动,宛如清波微漾。随后笛子与小乐队相互依托,奏出悠缓平静、秀美高雅的主题,勾画出一幅秋湖月夜图。主题旋律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具有江南丝竹的音调特征。描绘出风轻月明,湖光粼粼,水天月色,碧波万顷,船儿漂在秋夜的湖心将此一层意境翻译为音乐语言,大概就是另一番艺术劳作了。于是在1980年秋,一个时代并不时代,自然依旧自然的岁月里,八百年前的意境,从长长的念奴娇的古曲牌中如珍珠串然成为一段悠然心会的美妙旋律。这样年代的这样作品,正好表明了艺术不食人间烟火的永恒!
如果说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尚可以画来拟写,但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倾,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瑟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如此长篇,有景更有情的慨发,恐怕再长的画卷也难描摹,此诚程正揆《青溪遗稿》卷二四《题画》所记与董其昌之论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窗外明月不见,黑夜正浓,天地愁眠,依稀可见万古明月下的扁舟一叶,在荡漾明波中,超然世间繁复与机心勾斗,恍银河迢迢中忘却时间而得永恒。
诗歌用绘画来表达的经典案例可见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 》画工善体诗人之意,唐人诗有‘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之句,闻旧时尝以此试画工。众工竟于花卉上妆点春色,皆不中选。惟一人于危亭缥缈隐映处,画一美妇人凭栏而立,众工遂服。此可谓善体诗人之意矣。唐明皇尝赏千叶莲花。因指妃子谓左右曰:‘何如此解语花也?’而当时语云:‘上宫春色,四时在目。’盖此意也。然彼世俗画工者,乃亦解此耶? 此处可见诗词意蕴之入画,非实写尽得风流,往往另辟蹊径把意思显现出来。由此类比,诗词意蕴之入乐,也要妙法生花而催人感动之至!然而诗词为文,文饰已为隔靴之物,曾不若秒乐之直指人心,亦无如妙画之形意备至。故而诗词为用,恐如曲谱之功,非造诣抵及,感知寥寥。而悠悠乐音,虽下里巴人亦可感可动也。其感化之普遍,远非文人之高寒寂寥。
《秋湖月夜》的宁静之美
--浅析宋词在笛子曲《秋湖月夜》中的应用
内容概要: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创作笛子曲《秋湖月夜》时,为了寻找美的灵感,一头栽进了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名篇《念奴娇·过洞庭》中,作者通过反复诵读这首词,达到了与张孝祥的一次心灵交汇的经历。由此作者理解了词中的内涵,创作了千古绝唱《秋湖月夜》。这一首美轮美奂的笛子曲中,不仅刻画了一个美丽的夜景,同时表达了作者俞逊发悠然的心境和宁静与淡薄的人生境界。把中国古典文化精髓与积淀的价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同时作者也读懂了它的深意,如同一个翻译家,把那首唯美的宋词编成了如出一辙的《秋湖月夜》。
笛曲极富内涵,内涵首先要从竹谈起,竹虚心而有节,从来就是中国重要的自然象征。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于是一
第2/6页
根竹管就让人兴起长笛一声人倚楼的想象。 宋人刘克壮的:谁家吹笛书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写的正是此种情景。它并非远处闻笛,似闻非闻,而是随笛声远近回荡,心乃有感。膜声的空间性成就了笛曲的悠游,引人思绪具历史情怀。生命观照的文人雅士遂特别喜欢它,所以弹人作闻笛诗多有韵致。连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高适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也是诸多优秀作品的代表。
这首1980年秋创作,以水为背景的《秋湖月夜》,可称为无字的诗,有声的画,是俞老师超越自我,追求意境,融入自然的成功实践,她和三年后以山为背景创作的《琅瑕神韵》,山水相映,阴阳相对,似一对男女恋人。这对情侣作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笛界自南北笛家、新派笛家后,又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形成了山水笛家的一代风范。
但如果笛本是生命情怀之所寄,则悠游的人生合该有独吹的笛。因为这是有情性,有空间有历史有时空的观照,有境界超越的自得。一个有反思有观照的笛家,该有这一步。美学的回归,生命的悠游,因这一步会更清晰更如实。笛或笛家也才不致淹没在滚滚红尘。 而从这样来看,来听这张独吹,有心人乃必然会别有一番境界在心头吧。
第5/6页
语言纯粹精练,文化内涵丰富,意境优美,意趣深远而堪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俞逊发先生是这一国粹的传承者,在他的乐曲中,我们了解了美轮美奂的古典诗词的另一种表现。同时乐曲《秋湖月夜》中,作者也十分注意到了节奏对称与韵律的完美搭配,乐曲就像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样。
以水为背景,在把一首《念奴娇〃过洞庭》完整的翻译在一首宁静、典雅的曲子《秋湖月夜》中,俞逊发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中华名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积累了无数的深邃而优美的国粹文化,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有更多的可以在其中探寻到前人所未发现的空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曲目。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墨客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它的价值趋向、情感意境,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任何民族民间音乐似乎难与古典诗词歌曲相媲美。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古典诗词。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它以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是毋庸臵疑的。就音乐创作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写下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俞逊发先生以一种极富艺术性的手法,再现了当年张孝祥过洞庭时的场景。中国古典诗词向来讲究节奏美、意境美。它是人们心中真实情感的流露,并且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情感的需要,具有多重审美功效的。古典诗词是这浩瀚文化海洋中的一轮巨浪。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发展历史悠久,
秋湖月夜正是一首交融古今的的曲子,从刻画风景来讲,他描绘了夜晚湖中荡舟的美景,而其中表现得深度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作者为何能有这番体会,当然这与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是分不开的,但是作者从《念奴娇〃过洞庭》中收获的灵感确实是把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的表现。音乐本身就是抽象的,但其表达的东西又常常容易被人所理解。古乐旋律性强,是与古文分不开的。古人有合曲填词的习惯。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我们的笛曲创作犹如写诗,侧重于表现实物的应是物境,如笛曲《荫中鸟》侧重于表现抒情的应为情境,如笛曲《牧民新歌》侧重于表现言志的应为意境。
秋湖月夜像是一个大气恬静的女性,让人一听就心旷神怡。那种清澈的透明感,仿佛人站在小岛上,被水波荡漾的湖面围绕,任凭高水波涛不停地连续翻滚着,把人带入水世界凝静的梦境中。俞逊发和彭正元老师跨越时空,与八百年前的宋代词人张孝祥的心灵对话,反复读其词作《念奴桥 过洞庭》一文,并到无锡太湖体验生活,深受感动创作而成的。张孝祥遭谗解职北归,途经洞庭,写下了这首气势恢弘的传世之作。古人在历经生活艰难和苦难之后,能不怨天尤人,在夜深秋瑟,水天相连下,还能陶醉在自然之中,以北门为杯,湖水作酒,进而超凡脱俗,物我两忘,达到心灵、思想、品德上的回归自我,天人合一。为表达这种自觉与自然的统一,用清雅表现内心的涌动,用澄澈体现宽阔的心胸,用看似简单的旋律表达复杂丰富的情怀,让人恬静坦荡,凝静神往。
自然生发万物,万物同化自然便是当然之理。音乐诗歌书法绘画化变无涯,而拟不尽自然万象。古有画论谓同自然之功,俞逊发
第3/6页
先生,似已深得个中妙趣矣。古人常称画为无声诗,诗为有声画,如果这样,我只能称俞逊发先生的《秋湖月夜》为抽象诗画。音乐创作有很多源泉,这许多的源泉又往往相互交叉,互相启迪,但是俞逊发先生以古典诗词入乐,在笛曲创作史上确实是经典的例子。如果说绘画史上有写意画与工笔画的分别,那么把诗歌用抽象的音乐笔法来描绘,就只能是写意的创作了。这里的特例该推声响的表达,迹近写实,而又未然。比如作品中的钟声,模拟很相似,怀疑写实,但是钟声与钟又不尽相同,我们看到实在的钟与听到悠悠的钟声,确实在我们两个感知中产生不同的感应,钟声予人以绵长意蕴而实在的钟恐怕考古的气息更多。如此,绘画中对山的不同画法可分写意与写实而声响中更多组合的巧妙而难言虚实的不同。
第二段是富于浪漫主义想象的一笔。先由钟管与笛子模仿出远山古刹的夜半钟声,更使人感到深秋月夜的静谧。接着箜篌的刮奏就像一阵仙风轻轻吹过,引出笛子的小快板,音乐颇具古代宫廷舞曲的风韵,这一段与前后两段形成动静对比,使优美宁静的画卷增添了生气。
第三段在抱笙空旷安静的背景下,笛子再次奏出稍有变化的主题,描绘出秋露满天,玉兔西沉,沧溟空阔,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使人用醉于诗情画意之中。演奏者用特制的低音曲笛演奏此曲,音色时而如一份秋水清澈见底,时而又如洞箫呜呜不绝如缕,使乐曲倍添幽境。
关键字:秋湖月夜 俞逊发 宋词 词曲交融 意境
正文:
1、秋湖月夜的创作背景:
秋湖月夜,此曲由俞逊发与彭正元创作于1981年7月,乐曲取材于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名篇《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倾,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瑟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