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坚决抗辽的历史典故
宋代的历史故事-寇准抗辽
宋代的历史故事-寇准抗辽寇准是宋朝初期有名的清官大臣,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而且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寇准抗辽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寇准抗辽辽朝欺侮宋朝无能,多次进犯边境。
到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后,有人向宋真宗推荐寇准担任宰相,说寇准忠于国家,办事有决断。
宋真宗说:“听说寇准这个人好强任性,怎么办?”这个大臣说:“现在辽朝进犯中原,正需要像寇准这样的人来承担大事。
”寇准在宋太宗时期担任过副宰相等重要官职,他的正直敢谏是出了名的。
有一次,寇准上朝奏事,触犯了宋太宗。
宋太宗听不下去,怒气冲冲站起来想回到内宫去。
寇准却拉住太宗的袍子不让走,一定请太宗坐下听完他的话。
宋太宗拿他没有办法,后来还称赞他说:“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
”但是正因为他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权贵,后来被排挤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
这一回,宋真宗看到边境形势紧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荐,把寇准召回京城。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澶音chán)。
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
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副宰相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却暗地里劝真宗逃跑。
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听了这些意见,犹豫不决,最后召见新任宰相寇准,问他说:“有人劝我迁都金陵,有人劝我迁都成都,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寇准一看两边站着的王钦若和陈尧叟,心里早有了数。
他声色俱厉地说:“这是谁出的好主意?出这种主意的,应该先斩他们的头!”他认为只要真宗亲自带兵出征,鼓舞士气,一定能打退辽兵;并且说,如果放弃东京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就保不住了。
宋真宗听了寇准一番话,也壮了胆,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大队人马刚刚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听到南下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了,趁寇准不在的时候,又在真宗身边唠叨,劝真宗暂时退兵,避一避风头。
澶渊之盟的内容
澶渊之盟的内容澶渊之盟的内容对于刚刚建立不久的北宋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辽国了。
宋太宗曾经发动北伐,但在高粱河被辽军打败,狼狈而归。
999年,辽国大军南下侵扰,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当他到达今河北大名的时候,辽军已经将山东、河北的州县掳掠一过,带着战利品撤回去了。
宋真宗其实并未与辽军真正作战,但在手下人的吹捧下,自以为取得了北伐的重大胜利而自我感觉良好。
1004年,辽朝承天太后萧绰带着辽圣宗,率20万大军南下进攻北宋,数次攻城作战不利,然后帅军绕开重镇,直奔都城开封。
宋真宗鉴于5年前的“胜利”,决定再次御驾亲征。
对于大举南下的辽军,宋真宗内心里是很害怕的,他亲征的决心并不十分坚定。
当有人怂恿他放弃开封,逃到南京或者成都时,他动心了。
在宰相寇准的极力坚持下,宋真宗终于决定亲自率军北上,但心里仍然想着逃跑,得知他的犹豫引起军中人心浮动,害怕真出乱子,这才下定决心御驾亲征。
宋真宗到达澶州,澶州城北城在黄河以北,南城在黄河以南,宋真宗不愿到北城,但在将领们的强烈要求下,才勉强到北城看望了前线的将士们,然后把防守的全权交给寇准,自己迅速回到了南城。
辽军大将萧挞凛被宋军射死,辽军士气顿时受到影响,萧太后眼看很难在战场上把宋军击溃,就决定与宋朝和谈,企图挟战场优势在谈判桌上获取利益。
而宋真宗尽管亲自来到前线,但这多少是被迫的,他心里对辽军还是十分害怕的,也不愿意继续作战。
于是,经过一番来回沟通,双方同意坐下来和谈。
宋朝的使者曹利用在辽军营中见过萧太后,与辽朝使者韩杞来见宋真宗,辽国的要求是,宋朝归还被周世宗攻占的瓦桥关以南的土地,宋真宗表示割地是不可接受的,我们可以提供钱帛。
曹利用赴辽营谈判,出发前,宋真宗对他说,实在不行的话,赔给他们一百万也能接受。
曹利用表示,如果辽国还有其他过分要求,就不活着回来了。
寇准得知后,私下叫来曹利用,警告他:虽然皇上答应100万也可以,但如果超过30万,我就弄死你。
经过艰难谈判,最终的结果是,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帛20万匹,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长。
寇准智退契丹
征, 贼自当遁去。 不然, 出奇以挠其谋, 坚守以老其师 , 劳逸之势, 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
所在人心崩 溃, 贼乘 势深入 , 天下可 复保耶 ?” 遂请帝 幸澶 州。 及 至 南城 契丹兵方盛 , , 众请驻 跸 以觇 军势 。准 固请 日:陛下 不过河 , “ 则人 心益危 , 气未慑 , 所 敌 非
以取 威决胜也 。且王超领 劲兵 屯山中以扼其 亢 , 李继 隆 、 保 吉分 大阵 以扼 其 左右肘 , 石 四方征镇赴 援者 日
至, 何疑 而不进 ? 众议 皆惧 , 力争 之 , ” 准 不决。出遇 高琼于屏 间 “谓 日:太尉受 国恩 , E 以报乎 ? 对 , “ 今 l 有 ” 曰:琼 武人 , 效死 。” “ 愿 准复入对 , 琼随立庭 下, 准厉 声 日:陛下不以 臣言为然 , “ 盍试 问琼 等 ?” 琼即仰 奏 日:寇 准言是 。准 日:机 不可 失, “ ” “ 宜趣 驾 ”” 即麾 卫士进 辇 “帝遂 渡河 , 北城 门楼 ”远 近望见御 盖 , 。琼 , 御 。
寇准 智退契丹
【 脱脱 元】
M 蠢I 医l
古开 文讲
帝久欲相准, 患其刚直难独任 。景德元年, 以毕士安参知政事, 逾月, 并命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准以聚
贤殿 大学士位 士安 下。是 时契丹 内寇 , 纵游骑掠 深 、 间, 祁 小不利辄 引去 , 徜徉无斗 意。准 日:是狃我 也 , “ ,
请练师命将, 简骁锐 据要害以备之。” , 是冬, 契丹果大入, 急书一夕凡五至, 准不发 , 饮笑 自 如。明 日同列 以闻, 帝大骇, 以问准, 准日:陛下欲了此, “ 不过五 日尔。 因请帝幸澶州。 ” 同列惧, 欲退, 准止之 , 令候驾起。 帝难之, 欲还内 。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 “ 大事去矣。 请毋还而行。 帝乃议亲征, ” 召群 臣问方略。既而 契丹围瀛州, 直犯贝、 , 魏 中外震骇 参知政事王钦若, 。 江南人也, 请幸金陵。 陈尧叟, 蜀人也, 请幸成都 帝
寇准抗辽读后感
寇准抗辽读后感最近读了寇准抗辽的这段历史,心里那叫一个澎湃激昂!寇准,这位北宋时期的名臣,在面对辽国的大军压境时,展现出的那种无畏和智谋,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时的局势那叫一个紧张啊!辽国的铁骑来势汹汹,大有一举踏平北宋的架势。
而北宋朝廷里,好多大臣都被吓得六神无主,一个个只想着怎么求和,怎么退让。
可寇准不一样,他就像一根定海神针,坚定地站在那里,主张坚决抵抗。
我仿佛能看到寇准在朝堂之上,面对那些主张求和的大臣,义正言辞地大声驳斥。
他那坚定的眼神,洪亮的声音,让那些胆小怕事的大臣们都不敢抬头直视。
他说:“如今辽军入侵,我们怎能轻易退缩?若不抵抗,国将不国,家亦无家!”这话说得多有气势,多有担当!寇准不仅有勇气,更有智慧。
他仔细分析局势,制定战略。
他深知兵贵神速,必须抓住战机。
于是,他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皇帝那可是金贵之躯,万一有个闪失,那可怎么得了?但寇准不怕,他就是要让宋军看到皇帝的决心,让大家同仇敌忾。
想象一下那个场面,宋真宗在寇准的劝说下,终于鼓起勇气登上了战车。
战旗飘扬,士兵们看到皇帝亲临战场,士气大振。
寇准在一旁指挥若定,调兵遣将。
他的每一个指令都果断坚决,没有丝毫的犹豫。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
宋军将士们在寇准的激励下,个个奋勇杀敌。
他们知道,身后就是家园,就是亲人,绝不能让辽军得逞。
寇准在营帐中,时刻关注着战场的局势。
他的眉头紧锁,心思缜密。
每一份战报传来,他都能迅速做出判断,做出调整。
他累得眼睛布满血丝,声音也变得沙哑,但依然坚守在那里,一刻也不敢松懈。
终于,宋军取得了胜利。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是寇准的坚持和智慧,是宋军将士们的英勇和无畏换来的。
当胜利的消息传来,寇准那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可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们。
但那一刻,他为国家赢得了尊严,为百姓带来了安宁。
读完这段历史,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寇准能够挺身而出,承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而我们生活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不需要面对战争的硝烟,但我们也应该学习寇准那种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寇准抗辽读后感
寇准抗辽读后感读完寇准抗辽的故事,那可真叫一个过瘾又让人钦佩啊!寇准这人,就像是北宋朝廷里的一股清流加强心剂。
当时辽国气势汹汹地打过来,那架势就像是要把北宋这只“大绵羊”一口吞掉。
北宋的那些大臣们呢,大多数都吓得腿发软,想着赶紧求和,给点钱、割点地,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和荣华富贵就行。
这时候寇准站出来了,就像超级英雄登场一样。
他坚决主张抵抗辽国的侵略,那态度就像是在说:“哼,想欺负我们,没门儿!”而且他可不是光嘴上说说,还拉着皇帝宋真宗御驾亲征。
这一招可太厉害了,就好比现在打比赛,把自己队里的大老板都拉到战场上鼓舞士气。
你想啊,皇帝都到前线了,那些士兵们能不卖力吗?感觉就像突然打了鸡血一样,嗷嗷叫着要跟辽军拼个你死我活。
在澶州城的时候,寇准表现得那叫一个镇定自若。
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狂风巨浪里稳稳地掌舵。
当辽国的骑兵在城下耀武扬威的时候,寇准一点都不慌,还在城里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战斗。
他的这种沉稳,就像给北宋军队吃了一颗定心丸。
最后虽然签订了澶渊之盟,但在我看来这也是寇准的功劳啊。
要是没有他的强硬抵抗,没有他拉着皇帝到前线,北宋可能就被辽国吃得死死的,要割让更多的土地,赔偿更多的钱财了。
澶渊之盟就像是在寇准的强势谈判下达成的一个相对平等的协议,让北宋和辽国能够和平共处一段时间。
寇准这个人啊,真是有勇有谋。
他的勇气让他敢于在众大臣都退缩的时候站出来对抗辽国,他的谋略让他能够巧妙地利用皇帝的威望来鼓舞士气,还能在谈判桌上为北宋争取到不错的结果。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北宋的历史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强敌的时候,不能一味地退缩求和,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抗争,说不定就能像他一样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局面呢。
渭南三贤寇准的生平简介
渭南三贤寇准的生平简介寇凖,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
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
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渭南三贤寇准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寇准的生平简介寇准也是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曾经是朝廷里的重臣,因此寇准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寇准自己也聪明好学所以小小年纪就能够写出很好的诗文。
后来在寇准19岁的时候,寇准就成功考取了进士,在面见宋太宗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年纪小的不容易被录用,所以叫他增报年龄来增加自己被录用的几率,但是寇准为人正直就没有这么做。
后来寇准当官之后一直就敬忠职守,刚正不阿,因为直言不讳所以被宋太宗认为是他身边的魏征,当时发生了两起受贿案,结果收钱收的少的祖吉被处死了,但是收受贿赂更多的王淮却因为他那个大官哥哥的缘故得以幸免于难。
第二年的春天,发生了一起大旱灾,寇准就借此机会提出了这件事,因此宋太宗知道了寇准是可以信任的,所以寇准连连升官,成为了当时的重臣。
后来宋太宗死了之后,太子即位,辽国趁着这个宋朝发生动荡的时候,乘机入侵,宋朝军队不敌,连连大败,辽国趁着这个机会率兵南下,直逼皇城而来,当时的朝臣都慌了神,一个个都想着迁都来躲避辽国的进攻,但是寇准坚持认为应该一战,认为敌人长途奔袭,而宋朝军队则是以逸待劳,文臣武将都很团结,如果宋真宗能够御驾亲征必然会大获全胜。
这样的主张获得了宋真宗的许可,之后寇准一面打探敌军情报,一面制定详细的战术方针。
虽然辽军看似声势浩大,但是其实因为兵线太长,粮草运送不便没有多大的优势,要是真的一战,宋朝军队必然可以大胜,可惜宋真宗自己战斗意志不够坚决,再加上有着一帮的主和派,所以宋辽双方最后还是选择了议和,签订了著名的“檀渊之盟”。
后来寇准因为在宋辽交战中主战的表现,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攻击,被贬谪到了偏远的地方,因为和当时的权臣丁谓不和,寇准被丁谓假借皇帝的名头一再贬谪,最后在雷州为官的时候因病逝世。
三门峡日报数字报刊平台
三门峡⽇报数字报刊平台寇准背靴资料图位于雷州的寇公祠资料图寇准⼏乎与北宋⼀同诞⽣,是北宋名相和著名诗⼈。
他的⼀⽣发⽣了许多戏剧性的故事,这些故事被编成戏曲演出,寇准因此成了传统戏曲的典型⼈物,具有典型的性格,可谓⼈⽣如戏、戏如⼈⽣。
贬官陕州任知州⼀千多年前,北宋名相寇准的⼈⽣发⽣了戏剧性变化。
先是契丹南侵,寇准⼒主抗敌,并督签“澶渊之盟”,契丹军退回幽燕,宋京汴梁危患解除。
⼀时间,寇准功冠朝野,连皇帝宋真宗也对他谦恭三分。
这时,副相王钦若进谗⾔,说寇准澶渊退敌,实际是拿皇帝当赌注,⼏乎陷圣上于危难不测之地,危险⾄极。
宋真宗听了很不⾼兴,从此就对寇准冷淡起来。
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2⽉,寇准被罢去相位,降为兵部尚书,3⽉出任陕州知州。
寇准先世居⼭西太⾕昌平,后迁⾄华州(今陕西渭南)。
寇准⽣于北宋建⽴的第⼆年(公元961年),太平兴国五年中进⼠,善诗能⽂。
他从宰相⾼位被降职,情绪低落,有归隐⼭林之念。
寇准到陕州任知州后,听说陕州城东郊有位⼤隐⼠魏野,便提着⼀壶⽼酒、⼀只烧鸡欣然前往拜访。
魏野是蜀⼈,迁居陕州城外,筑茅屋,号草堂居⼠,引涧⽔植⽵栽树,若仙家之居,闲来写诗,摹写⽥园,诗风朴实淡远。
他看在寇准风尘仆仆前来看望的情分上,赠诗劝寇准:“好去天上辞将相,归来平地做神仙。
”意思就是劝寇准把官职辞掉,来这⾥同他⼀起当神仙。
寇准很是感动,便回诗⼀⾸《赠魏野处⼠》:“⼈间名利⾛尘埃,惟⼦⾼闲晦盛才。
欹枕夜风喧薜荔,闭门春⾬长莓苔。
诗题远岫经年得,僧恋幽轩继⽇来。
却恐明君徵隐逸,溪云谁得共徘徊。
”诗中对魏野超尘脱俗的⾼逸品性夸赞⼀通,最后说,你甭劝我当神仙,恐怕有⼀天,皇上还要请你出⼭做官呢,说得魏野⼀时⼼动。
之后,寇准⼀有闲暇就去魏野草堂,顺便还给魏野带点好吃好喝的打打⽛祭。
酒酣⽿热之际,寇准不忘写写打油诗拿隐⼠打趣⼀番,《赠隐⼠》就是这样⼀⾸诗:“夫⼦住东野,经年不到城。
爱吟⽆俗趣,贪静得闲名。
悬崖勒马的历史典故
悬崖勒马的历史典故
“悬崖勒马”这个成语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这个成语的典故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北宋名臣寇准。
寇准出身于世家大族,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 岁就考中进士。
在为官期间,寇准因敢于直谏而得到宋太宗的赏识,不断被委以重任。
景德元年,辽国入侵北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城。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有的大臣建议迁都金陵,以避其锋芒,而寇准则坚决主张抵抗。
他认为,如果迁都,就会让敌人更加嚣张,而且也会让百姓遭受更大的灾难。
在寇准的极力劝说下,宋真宗终于同意御驾亲征。
到了澶州城后,宋真宗看到辽军阵容强大,心里有些害怕,想要退兵。
寇准知道后,立刻去劝谏宋真宗,让他不要退缩,要坚定信心,与敌人决战到底。
宋真宗听了寇准的话,终于下定决心与辽军作战。
在寇准的指挥下,宋军取得了胜利,辽军被迫求和。
然而,寇准因为得罪了一些权贵,后来被奸臣陷害,被贬到雷州。
在雷州期间,寇准生活艰苦,但他并没有抱怨,而是认真读书,关心民生。
他还写信给宋真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
寇准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格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更不要在遇到困难时退缩不前。
只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寇准抗辽读后感
寇准抗辽读后感读完寇准抗辽的故事,我就感觉寇准这人特别牛。
咱先说说当时的情况,辽军那可是气势汹汹地打过来了,北宋这边好多人都吓破了胆。
这时候寇准就像一个定海神针一样站了出来。
那些胆小的大臣啊,都想着赶紧迁都,躲得远远的。
可寇准不这么想,他就像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坚决主张抵抗。
我都能想象到他当时那坚定的眼神,估计就像那种“你们爱咋咋的,我就要跟辽军刚到底”的感觉。
寇准可不是光嘴上说说,他还真有本事。
他说服了宋真宗御驾亲征。
这宋真宗估计一开始也是心里直打鼓,就像我们平时被逼着去做一件特别害怕的事一样。
但寇准就一直鼓励他,就像一个教练在旁边给运动员打气。
你想啊,皇帝都亲自到前线去了,这对士兵们的士气是多大的鼓舞啊!就好比一个团队,本来大家都有点灰心,老大一来,大家就感觉有主心骨了,立马就有干劲了。
当宋军和辽军对垒的时候,我感觉寇准就像一个超级大脑在背后指挥着一切。
他肯定把辽军的各种情况都分析得透透的,就像我们打游戏前把对手的技能和弱点都研究得明明白白。
最后呢,还促成了澶渊之盟。
这个盟约虽然有争议,但在当时来说,那可是避免了更多的战争和伤亡啊。
寇准就像是一个很厉害的谈判专家,在双方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从寇准身上,我学到了好多。
首先就是要有勇气,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想着逃避。
那些主张迁都的大臣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那些胆小鬼,一有挑战就退缩。
而寇准是那个迎着困难上的勇士。
还有就是要有智慧,寇准能准确地分析局势,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不能光靠蛮干,得动脑子。
寇准抗辽的故事就像一部精彩的大片,寇准这个主角在里面演得特别出彩。
我想,要是当时没有寇准,北宋的历史可能就要被改写了,说不定就被辽军打得更惨了呢。
这故事也让我明白,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需要这样的英雄人物来改变局势,他们就像星星一样,在黑暗的时刻闪闪发光。
成语故事--孤注一掷
孤注一掷
在北宋真宗时期,有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宰相名叫寇凖。
一次,辽国突然侵犯中原,骑兵勇冠三军,在河北州(今河北省阳县西)展开了攻势。
宋真宗得到报告后立即召集全体文武大臣商议对策。
寇凖建议:“陛下,敌兵声势浩大,只有您亲自前往灌州督战才能振奋士气、打败敌人!”真宗认为这个建议很好,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在真宗的带领下,宋军士气高昂地迎战辽国骑兵,并最终将其击败。
辽国不得不向宋朝称臣求和。
回京之后,真宗更加信任和重用寇凖。
但是王饮若却妒忌寇凖并想方设法中伤他。
一次赌钱时,王饮若连续输掉多局并把所有钱都下注了。
皇帝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 王饮若说:“陛下尊重寇凖是因为他有社稷功劳吗?”皇帝回答说:“是。
”接着王钦若指责道:“澶渊那场战役就像城下的盟约一样耻辱!你作为大国国君居然签订如此屈辱性质的条约, 这难道不羞耻吗?而且当我们在澶州与辽兵交战时, 你也曾孤注一掷呀!当时正是寇凖坚持要您亲自上阵, 将生命置于危险境地来保证胜利!”
听完这番话, 真宗十分愤怒并贬低了寇凖的职位,从而使其从宰相变成陕州知府。
孤注一掷,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所有的钱一次押上去,决一输赢。
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险。
尽管如此,孤注一掷这
个词仍然被后人广泛使用。
它形容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常常被认为是不明智的。
历史典故寇准坚决抗辽
历史典故寇准坚决抗辽导读:历史典故寇准坚决抗辽【典故】:十一世纪初,辽国大举入侵,北宋人心惶惶,有些大臣主张迁都逃跑。
这时,一位大臣竭力主张抵抗,并竭力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
这位大臣就是宰相寇准。
寇准从小聪明好学。
十九岁那年,他考上了进士,先后在地方上和朝廷里做官。
他耿直刚强,办事果断,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公元1004年8月,宋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副宰相。
毕士安向宋真宗谢恩,宋真宗说:“不用谢恩了,我还要任命你为宰相呢。
”宋真宗又说:“我还要任命一个人跟你一道担任宰相,你看谁最合适?”毕士安说:“寇准为人忠义,能处理大事,我不及他。
”宋真宗说:“听说他刚强任性。
”当时,辽国正不断出兵侵扰北方边境。
毕士安就说:“寇准忘记自己,一心为国,坚持正道,反对奸邪,所以不少人讨厌他。
如今辽国不断入侵,百姓不得安宁,正应该重用像寇准这样的人。
”宋真宗认为毕士安讲得很有道理,就同时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两人为宰相。
寇准担任宰相才一个月,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二十万大军,入侵宋朝。
这年十一月,辽军很快打到澶(chán)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宋朝的都城汴京。
边境的告急文书,一天中向东京发来五次。
这些告急文书到了寇准手中,都被扣了下来。
寇准谈笑自如,好像没有这回事。
第二天,人们把这事报告宋真宗。
宋真宗又惊又怕,就把寇准召来,问他处理办法。
寇准说:“陛下要辽国退兵,不过花几天时间。
”于是,寇准乘机提出,要宋真宗御驾亲征,前往澶州。
宋真宗不敢前去,立起身来,想退回内宫。
寇准说:“陛下一进去,群臣不得见,大事就完了。
陛下不能入内。
”宋真宗只得留下来,陆续召见一些大臣,商议对策。
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
另一个大臣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都成都。
这两个人都想逃跑,暗地里劝宋真宗迁都,躲避敌人的锋芒。
考试用书宋真宗问寇准说:“有人劝我迁都金陵,有人又劝我迁都成都,你看该怎么办?”寇准知道这是王钦若和陈尧叟出的鬼点子,就假装不知道,大声说:“谁给陛下提出迁都的主意,罪该杀头!现在上下齐心,要和敌人决一胜负。
直谏犯上的宋代名臣寇准
直谏犯上的宋代名臣寇准作者:李之亮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第22期【摘要】直言强谏是古代大臣的美德,但这样的大臣并不多,宋朝的寇准则是历朝公认的强项直臣。
早在当小官时,他就因奏事惹怒太宗,太宗愤然回宫,寇准竟拉住他的衣裳,直到把事情定下才算了结。
此后在任用宰相、决定与契丹决战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他都敢于犯上直谏,成就了一代诤臣的美名。
【关键词】寇准直谏犯颜【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历朝历代敢于直言强谏的大臣往往都能彪炳史册。
从春秋时晋国强谏晋灵公的赵盾,到汉代强谏汉文帝的袁盎,再到唐朝强谏太宗李世民的魏征,都是人们由衷赞许的强项直臣。
北宋名相寇准,也是这样一位敢于数逆龙鳞而不悔的骨鲠大臣。
忠君敢言数逆龙鳞,天生强项屡做“傻事”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少年时便具有刚直的性格。
当时宋太宗殿试取士,对年纪太轻的举子缺乏信任,“年少者往往罢去”。
太平兴国五年(980)寇准参加科考时年仅十九岁,有人劝他虚报年龄,他当即驳斥:“准方进取,可欺君邪?”终以优异的成绩令太宗折服。
因能力超群,寇准很快被擢拔为三司盐铁判官。
太宗召集百官言事,寇准把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陈述出来,“帝益器重之”。
可以说,寇准在很年轻时就以忠君敢言进入了太宗的视野。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载:“太宗时,寇准为员外郎,奏事忤上旨,上拂衣起,欲入禁中。
准手引上衣,令上复坐,决其事然后退。
上由是嘉之。
太宗器重准,尝曰:‘朕得寇准,犹唐文皇之得魏郑公也’。
”当时的员外郎仅相当于今天副司局级的小官,在皇帝面前奏事逆了龙鳞,惹得太宗拂袖回宫。
执拗任性的寇准居然一把拽住太宗的衣袍让他坐回原位,直到把所奏之事定下才放他回宫。
如果太宗是个昏君,寇准的下场可想而知,然而对这个大不敬的楞头青,太宗却赞赏有加,甚至对人说:“朕得寇准,如唐太宗得到了魏征。
”因史料缺乏,我们不知当时寇准究竟奏了什么事,能把太宗惹得如此恼怒,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寇准敢于直言犯上,而太宗又认为寇准堪与前朝名相魏征相侔,这对君臣的气度都超越了极致,所以这个故事不仅在当朝传为佳话,而且被编《宋史》的史官写进了《寇准传》流传至今。
[寇准和包拯]寇准的轶事典故有哪些,其中寇准求教讲的是什么?
[寇准和包拯]寇准的轶事典故有哪些,其中寇准求教讲的是什么?寇准是北宋很有名的贤臣,出生于官宦之家,聪明好学,年少时期就能写诗了,是一位擅长写七绝的诗人。
寇准一生在朝为官,历经北宋三朝,从大理评事一直做到了宰相,只可惜晚年遭人陷害,客死在异乡。
民间有不少体现寇准清廉正直等品质的小故事流传了下来。
寇准的轶事典故有哪些寇准北宋三朝名臣,出身名门,历经官场沉浮,曾经两次为相,为人正直,忠于朝廷,敢于直谏,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坊间有不少他的故事被流传至今,包括寇准罢宴、无楼台相公、寇准抗辽、寇竹渡等,此外,据说“水晶糕”是由他命名的。
寇准罢宴的故事寇准罢宴:寇准早年被宋太宗赐婚取了皇姨宋娥,婚后两人每天设宴享乐。
有一天,寇准的舅舅赵午来找他,他连忙叫舅舅坐下。
赵午感叹道:“你每天这样享乐,我就想起姐姐吃了一辈子的苦,从没享受过。
”寇准听了连忙下跪,自知不该贪图享乐,忘了母亲生前苦难。
赵午一直不肯入席,说:“你在这里吃得这么好,可知道家乡遇灾,饿死了许多人。
”寇准愧对家乡,撤掉宴席,请旨回乡赈灾。
寇准与水晶糕:寇准回乡探亲,得到相邻的欢迎,家中也已经布置好了,因当天是他的五十生辰,充满了祝寿的气氛。
寇准谢绝了乡亲们的礼物,并设宴招待他们。
侍从奉上了一道别致的点心,外表晶莹剔透得跟水晶一样,还附上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
”寇准很高兴,将糕点命名为“水晶饼”。
寇准求教翻译及启示寇准求教的故事出自《宋史·寇准传》,讲述了寇准成为宰相后放低身段求教的故事,被后世广为传颂。
寇准起初明不明白张咏要他学习《霍光传》的用意,回到家读时才发觉到自己的“不学无术”,并乐意接受张咏的指教。
名臣寇准像寇准求教翻译:当初,身在成都的张咏听到寇准成龙宰相后,就跟他下属的官说:“寇准是奇才,只可惜学术还欠缺。
”待到寇准出使到陕州,张咏刚好从成都回来,寇准尊敬地为他设置帷帐,很热情地招待了他。
《国史通鉴》宋辽金元篇6——时代智慧
上一回我们说到,宋太宗赵光义派三路大军攻打辽,誓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大败而归,并且常胜将军杨业也兵败身亡。
经过此次战役之后,宋军内部再无北上攻辽的信心了,从之前的积极进攻,开始转变为战略性防守。
公元1004年,辽军集十万大军南下攻宋,决心要收复北周世宗柴荣时夺回的瀛洲和莫州。
宋军听闻辽军十万大军来袭,满朝文武大半都心生惧意,此时便有大臣向皇帝(此时宋太宗赵光义已去世,接替皇位的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宋真宗赵恒)说得暂且南迁到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还有大臣说要迁到成都,而皇帝听到这样的话也心生退意,正在犹豫之间。
这时,宰相寇准听说有人建议皇上迁都,便面见皇上说,建议迁都的人当斩。
此时辽军已是强弩之末,我们应当坚决抵抗。
宋真宗在寇准的一通劝说之下,开始隋军共同北上,抵抗辽军。
此时的辽军已经快攻打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当时的黄河从城中横穿而过,将澶州城一分为二,分为北城和南城。
宋真宗到达澶州南城之后,说什么也不愿意度过黄河到北城去,感觉还是有点畏敌,任凭宰相寇准如何劝说,宋真宗是一步也不愿意向北岸靠过去,正在寇准无可奈何的时候,老将高琼以保护皇上的名义也来到了澶州,寇准一见到高琼,就感觉有希望了,便和高琼说了下现在的情况,然后高琼便去面见皇上,伙同着寇准一块说服了皇上到澶州北城,当北城的宋军看到皇上出现在城头,顿时欢呼声绵延数十里,而此时辽军也是到了澶州城外。
此时辽军主要将领是萧挞览,著名的二耶律,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都已经去世,在萧挞览一次勘察作战地形的过程中,被宋军宋强弩射杀身亡,辽军的士气大减,再加上辽军由于深入宋地过于深入,会出现粮草接济不上的情况,另外便是有陆陆续续的宋军支援到,辽军也开始出现了休战的迹象。
后双方派遣使者往来传达双方休战的意愿,最后缔结了“澶渊之盟”,主要内容便是:辽军退兵,双方日后各守自己的地界,谁也不要侵犯谁,作为回报,宋朝每年给辽国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双方缔结此盟约,便传与后世子孙。
寇姓精彩的历史典故
寇姓精彩的历史典故我一直对姓氏文化特别感兴趣,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就聊到了寇姓。
我对朋友说:“你知道寇姓吗?这可是有很多精彩历史典故的姓氏呢。
”朋友好奇地看着我,说:“寇姓?我还真不太了解,你快给我讲讲。
”我就开始讲起来,心里满是对这个姓氏历史的崇敬:“我知道寇准,他可是寇姓里相当著名的人物。
寇准在北宋的时候那可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朝堂之上,那种刚正不阿的样子。
他在面对辽国的威胁时,坚决主张抵抗。
当时的朝廷里有不少人是主和派,想通过割地赔款来换取和平,可寇准不这么想。
”朋友听得入神,忍不住插了一句:“那他肯定面临很大的压力吧。
”我点点头,说道:“那压力可不小。
但是寇准心里有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责任感。
他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
我想啊,他当时心里肯定是很坚定的,他知道只有皇帝亲征才能鼓舞士气。
当他陪着宋真宗到澶州的时候,宋军的士气大振。
”我继续说道:“我有时候就在想,寇准站在那片战场上,望着对面的敌军,他心里想的一定是如何保家卫国。
他的这种勇气和决心,真的是值得敬佩。
”朋友也感慨地说:“是啊,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都是熠熠生辉的。
”我又想起了其他关于寇姓的事儿,接着说:“寇姓还有很多家族传承下来的美德。
从寇准身上就能看出来,忠诚、正直。
我想每一个寇姓家族的后人,在知道自己的先辈有这样的人物时,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
就像我,如果我是寇姓后人,我会把寇准的故事一直传颂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寇姓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而且寇姓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定也是靠着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传承,不断发展。
”朋友赞同地说:“确实,一个姓氏的历史典故往往包含着很多家族的精神内涵。
”我笑了笑说:“没错,寇姓的这些历史典故,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我们俩就这么沉浸在对寇姓历史典故的讨论中,我也因为分享了这些故事而感到满足。
与金不战而退典故
与金不战而退典故南宋君臣不战而退、苟且偷安的故事有:澶渊之盟。
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
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的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
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
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
过程: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
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真宗所拒。
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
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
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
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围澶州,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
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
扩展资料: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
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
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
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蒋复璁曾说及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
黄仁宇说:“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中小学作文素材:成语孤注一掷的故事
成语孤注一掷的故事
孤注一掷这个成语出自《宋史·寇准传》。
当契(qi)丹侵犯宋朝边疆的时候,承相寇准极力主张宋真宗(赵恒)亲自去讨伐,真宗到了澶州(今河南省蹼阳县西南)后,见到契丹的兵力十分强大,不敢再前进,准备退一下来。
寇准又会同太尉高琼劝谏真宗渡过遭州,督促前线的战士作战,果然一下子就把敌人打得大败。
紧接着,契丹就派人来讲和了。
宋真宗因为寇准一立过一场功劳,对他很好。
可是参政的王钦若心里很妒忌他;又因与寇准有些私人恩怨,就在真宗跟前说寇准的坏话。
他说:
“你听说过这玩艺儿吗?的人看到本钱快输光的时候,就会拼上自己所有的本钱来再下一注,这就是‘孤注’,寇准让你亲自去讨伐契丹,你就成了寇准的‘孤注’呵,这也太危险了!”
孤注:的人即将输光时,将所有的钱财并作一注。
掷:指赌钱时掷骸(散)子。
后来人们就用‘孤注一掷”来形容不顾一切,企图一举侥幸获胜。
Tips: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一个体现。
写作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学生不断的积累知识,提高阅读效率。
离不开平时对身边事物的观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更应该了解外面的世界,细心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勤快的练习,对作文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寇准坚决抗辽的历史典故
寇准坚决抗辽的历史典故导语:寇??有【头浅4厦鳎?咚晔彼娓傅腔?骄土粝铝?ldquo;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寇准坚决抗辽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人物简介寇??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今陕西渭南)人。
北宋*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
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
天圣元年(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
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
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寇准坚决抗辽十一世纪初,辽国大举入侵,北宋人心惶惶,有些大臣主张迁都逃跑。
这时,一位大臣竭力主张抵抗,并竭力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
这位大臣就是宰相寇准。
寇准从小聪明好学。
十九岁那年,他考上了进士,先后在地方上和朝廷里做官。
他耿直刚强,办事果断,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公元1004年8月,宋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副宰相。
毕士安向宋真宗谢恩,宋真宗说:“不用谢恩了,我还要任命你为宰相呢。
”宋真宗又说:“我还要任命一个人跟你一道担任宰相,你看谁最合适?”毕士安说:“寇准为人忠义,能处理大事,我不及他。
”宋真宗说:“听说他刚强任*。
”当时,辽国正不断出兵侵扰北方边境。
毕士安就说:“寇准忘记自己,一心为国,坚持正道,反对奸邪,所以不少人讨厌他。
如今辽国不断入侵,百姓不得安宁,正应该重用像寇准这样的人。
”宋真宗认为毕士安讲得很有道理,就同时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两人为宰相。
寇准担任宰相才一个月,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二十万大*,入侵宋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寇准坚决抗辽的历史典故
人物简介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
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
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
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
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寇准坚决抗辽
十一世纪初,辽国大举入侵,北宋人心惶惶,有些大臣主张迁都逃跑。
这时,一位大臣竭力主张抵抗,并竭力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
这位大臣就是宰相寇准。
寇准从小聪明好学。
十九岁那年,他考上了进士,先后在地方上和朝廷里做官。
他耿直刚强,办事果断,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公元1004年8月,宋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副宰相。
毕士安向宋真宗谢恩,宋真宗说:不用谢恩了,我还要任命你为宰相呢。
宋真宗又说:我还要任命一个人跟你一道担任宰相,你看谁最合适?
毕士安说:寇准为人忠义,能处理大事,我不及他。
宋真宗说:听说他刚强任性。
当时,辽国正不断出兵侵扰北方边境。
毕士安就说:寇准忘记自己,一心为国,坚持正道,反对奸邪,所以不少人讨厌他。
如今辽国不断入侵,百姓不得安宁,正应该重用像寇准这样的人。
宋真宗认为毕士安讲得很有道理,就同时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两人为宰相。
寇准担任宰相才一个月,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二十万大军,入侵宋朝。
这年十一月,辽军很快打到澶(chán)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宋朝的都城汴京。
边境的告急文书,一天中向东京发来五次。
这些告急文书到了寇准手中,都被扣了下来。
寇准谈笑自如,好像没有这回事。
第二天,人们把这事报告宋真宗。
宋真宗又惊又怕,就把寇准召来,问他处理办法。
寇准说:陛下要辽国退兵,不过花几天时间。
于是,寇准乘机提出,要宋真宗御驾亲征,前往澶
州。
宋真宗不敢前去,立起身来,想退回内宫。
寇准说:陛下一进去,群臣不得见,大事就完了。
陛下不能入内。
宋真宗只得留下来,陆续召见一些大臣,商议对策。
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
另一个大臣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都成都。
这两个人都想逃跑,暗地里劝宋真宗迁都,躲避敌人的锋芒。
宋真宗问寇准说:有人劝我迁都金陵,有人又劝我迁都成都,你看该怎么办?
寇准知道这是王钦若和陈尧叟出的鬼点子,就假装不知道,大声说:谁给陛下提出迁都的主意,罪该杀头!现在上下齐心,要和敌人决一胜负。
陛下御驾亲征,定能打败敌人。
要是迁都逃跑,京城一失,人心崩溃,敌人长驱直入,天下还能保得住吗?
在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决定亲征。
这年十一月,北宋军队从东京出发,来到韦城(今河南滑县)。
守卫澶州的宋军听说皇上亲征,士气高涨,打退了辽军的进攻,还打死了辽国大将萧达兰。
萧达兰一死,辽军的锐气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不料就在这时候,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主和派又提出迁都金陵。
宋真宗胆小怕事,又想后退了。
寇准劝告他说:陛下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
如果这时候撤军后退,百姓失望,军心涣散,势必瓦解,敌人乘机杀来,恐怕连金
陵也保不住了。
宋真宗还是拿不定主意。
寇准又和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一道去劝说宋真宗,宋真宗这才勉强同意前进。
宋真宗只得下令进军,渡过黄河,进入澶州城。
他在北城门楼上,召见众将。
远近将士望见宋真宗的御盖、龙旗,齐声高呼万岁,宋军的士气高极了。
宋真宗把军事大权交给了寇准。
这时候,几千名辽军骑兵前来攻城,寇准下令开城出击。
宋军奋勇冲杀,一下子消灭了一大半敌人。
宋军得胜以后,宋真宗命寇准留在北城,自己回行宫去了。
他回到行宫,还不放心,又派人去看寇准在干什么。
只见寇准正跟官员在饮酒,有说有笑,根本不把辽军当一回事。
宋真宗这才放下心来,高兴地说:寇准这样从容不迫,我还担心什么呢?
宋真宗本来就没有决心抗辽,早在出征前,就派一个叫曹利用的官员,跟辽国谈判。
辽军因为不断受到挫折,处境越不利,就同意跟宋朝议和。
寇准坚决反对议和,主张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
一些主和派就放出谣言,说寇准想利用军队,夺取权势。
在这种情况下,寇准没有办法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同意议和。
这时,辽国派使者跟曹利用一道来澶州,请求议和。
为了议和,宋真宗打算每年给辽国一些银绢。
他对曹利用说:
如果不得已,即使每年给一百万,也可以答应下来。
曹利用动身去辽营订立和约,寇准把他召去,说:虽然皇上答应百万银绢,可是,你答应的数目不得超过三十万。
如超过这数目,我就杀你的头!
曹利用不敢违抗寇准的命令,到了辽营,终于按照三十万这个数字谈定下来了。
曹利用回来后,还没有来得及向宋真宗汇报,宫廷内误传为三百万。
宋真宗大惊,说:太多了!过了一会,又说:姑且了事,这样也可以。
没有多久,宋真宗就知道了确切数字,不由得喜出望外,不住口地称赞曹利用能干。
公元1005年1月,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协议,规定北宋每年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不用说,北宋百姓的负担又加重了。
不过,这还是由于寇准坚持抗辽,北宋才没有遭受更大的失败。
因为这次和约是在澶州订立的,所以历史上称为澶渊(就是澶州)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