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文学文学性

合集下载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在当代文学发展中,底层文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命题。

底层文学是指关注底层人群、描绘底层生活的文学现象,它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底层文学的概念、特点,并探讨其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底层文学的概念底层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底层群体生活、表达其内心感受和诉求的文学形式。

底层文学的创作对象主要是贫困、边缘、弱势的人群,如低收入劳动者、农民工、城市贫民、失业人员等。

底层文学试图通过真实地描绘和个体化地塑造这些底层群体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以呈现他们的生存困境和内心变迁。

二、底层文学的特点1. 真实性:底层文学要求创作者真实地描绘底层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作家需要深入底层人群的生活,与他们进行接触和交流,以便准确地反映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

2. 共情性:底层文学试图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情,进而关注和关怀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

通过描写底层群体的生活,底层文学展现出人间的温情和真情,使读者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3. 民众性:底层文学致力于呈现普通人的故事,重视个体命运的刻画。

底层文学要求创作者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命运变迁,而非高大上的抽象概念和玄虚哲理。

4. 批判性:底层文学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社会关怀。

它试图揭示社会底层群体的边缘化和剥削,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三、底层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底层文学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是文学的一种再现形式,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通过描写底层群体的生活,底层文学拓展了文学创作的领域,使人们对于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有更多理解。

其次,底层文学关注底层群体的生活困境和内心需求,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它不仅记录了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更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关怀。

底层文学从底层人群的角度出发,突破了传统文学的主流视角,注重个体命运的刻画,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多样性。

最后,底层文学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社会意义。

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总体特征

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总体特征

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总体特征作者:张华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第11期关键词:切身体验总体特征求生者心灵世界摘要:每一时代都有属时代的底层写作者和它的底层文学。

先应具备一种底层写作者的素养和气质,才会有所属时代的底层文学。

对底层文学的界定,虽值得商榷,但只要我们锁定特殊的时代,就会对其有另外的阐释和它所归属的特殊含义。

新世纪底层文学具备这样的特征:底层写作者坚持在生存中的写作;独特的题材、视阈与叙述方式;对小人物生存处境的描绘转到心灵世界的挖掘。

新世纪底层文学是在新的世纪里出现的一种创作趋向,从事底层写作者“却另有一种孤独而执拗的写作力量在用尽生存之力呼喊着敲打着文学之门”1,底层文学作为一种异质性的文学创作逐渐引起批评界和理论界的关注,但在阐释底层文学方方面面时,做了无不偏激的评论。

认为底层文学创作无疑是一种“细节肥大症与破坏性的社会经验”的创作,主题先行论,题材雷同化,艺术的缺陷,界定的待商榷等字眼成为批评的靶子,实有其理,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对当前文学创作趋势多样性的贬斥,对底层写作者实绩的否定,对弱者的“排他性”。

文本无力对这些观点逐一论证,这也不是笔者论述重心所在,仅试图对新世纪以来,在特定时代所催生出的一些“在生存中写作”(2)的写作者、作品的管窥,并结合以前的文学现象和创作经验,总结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总体特征并赋之以归类与阐释。

一、切身体验:注重在“生存中”的“写作” 杜夫海纳认为:“感情的爆发可能表现为一种特征,但它绝非原始的反应。

”(3)对底层文学的描述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源于情感的猛然爆发,怀有充足的社会生活体验,具有宽广的胸襟,有发自内心的社会良知,饱蘸着感情的笔触,不高蹈于文学的功利,不趋向媚俗,他们能够流溢着地狱般的沉重与心酸,渗入到“求生者”心灵的本质地段。

写作者自身处于求生存的处境,也更能促使他去捕捉生存艰难的探寻,执迷于在作品中营造一种理性的思考和悲凉的氛围。

底层文学

底层文学

2、何为“底层文学”
判断标尺:题材内容、情感立场 ――指向底层的文学 ――为了底层的文学 ――底层自身的文学
源流追述及辨析
1、“打工诗歌”、“打工文学”
2、新写实文学
3、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等
4、左翼文学
文学如何表述底层:
1、谁在表述 A、知识者的表述(代言式、启蒙式的表述) 俯视、隔膜、癔想、虚妄的同情 体贴、悲悯、艺术化、文学性 B、底层的自我表述
郑小琼的《打工,一个沧桑的词》 柳冬妩的《人在屋檐下》、《跳槽》 谢湘南的《农民问题》、 张守刚的《我在工业区想着稻田》 张绍民的《比较》 周崇贤的《我流浪,因为我悲伤》、《盲流 部落》、《都市盲流》、 盛可以的《北妹》《道德颂》、《水乳》 王十月的《无碑》《31区》
命名与概念
1、何谓“底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的解释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Subaltern
Classes(底层阶级)
印度亚裔后殖民主义学者斯皮瓦克 的诠释
A、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力阶梯的最下端,难 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 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 B、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 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 最低限度的生存 C、文化层面――无充分的话语权,普遍不具备 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暂时需要 他人代言
现象描述:
刘庆邦的《神木》、《哑炮》
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马嘶岭血案》、 《太平狗》、《母亲》等) 尤凤伟的《泥鳅》 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民工》
曹征路的《那儿》、《霓虹》
胡学文的《行走在路上的鱼》、《命案高悬》 罗伟章的《变脸》、《大嫂谣》 荆永鸣的《创可贴》、《北京侯鸟》、《外地 人》《大声呼吸》 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 李铁的《工厂的大门》

底层小说的名词解释

底层小说的名词解释

底层小说的名词解释底层小说,顾名思义,是指以底层社会人物为主题的一类文学形式。

在中国文坛上,底层小说大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这类小说主要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艰辛、苦难以及他们对命运的顽强抗争。

底层小说提供了一个触及社会边缘的视角,展现了许多常人很少见到或忽视的生活面貌。

进入底层的世界,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些命运多舛的个体,感受他们的痛苦与希望。

而对于社会的其他层面的人们来说,底层小说也能够唤醒他们对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并呼吁社会关注。

底层小说的主要人物通常是被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青年失业者、流浪汉、妓女、坐牢的人等等。

这些角色大多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困境。

底层小说往往通过讲述这些人物的生活故事,揭示社会不公,并试图唤起人们对底层群体的关怀和尊重。

底层小说在形式上较为灵活多样。

有些底层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写实的方式刻画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如《许三观卖血记》、《火花》等。

还有一些底层小说采用了文学幻想和寓言的手法,通过略带夸张的表达来提醒读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如《牛》、《红高粱》等。

底层小说的出现,旨在艺术反映社会,批判现实中的不平等和不公。

这一文学形式紧密地联系着底层群体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命运,它揭示了底层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奋斗,以及他们对社会期望和渴望变革的愿望。

底层小说也与社会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它以真实展示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为己任,同时也从底层人物的角度去审视社会制度以及社会阶层的问题。

这种批判意识常常引发社会各界的争议,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总之,底层小说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不可低估。

它是一个独立的文学形式,通过对社会边缘群体的真实描写,唤起了人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尊重。

底层小说的发展与社会问题和人民群体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对于社会的思考和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底层小说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为我们揭示更多社会状况中的真相,点亮更多人们被遗忘的生活角落,引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推动社会的进步。

文学如何表达底层——以农民工文学的诗性建构为中心

文学如何表达底层——以农民工文学的诗性建构为中心
文 学 如 何 表 达 底 层
文 学 如 何 表 达 底 层
以 农 民 工 文 学 的 诗 性 建 构 为 中 心
苏奎

要: 对进城 农 民群体 的关注 , 现 了作 家介入 现实 的热 情与社 会责任 感 , 体 由此形 成 了农 民工文
学 的叙 事 潮流 , 展现 了社 会转 型过程 中这 一群体 的境 遇。 然而 , 由于作 家过分 追 求文 学 的叙 事效果 , 在
创作上普遍存在着模式化、 简单化与恶俗化叙述 的倾 向, 这限制了文学对现实的超越, 侵蚀 了文学的诗
性, 放弃 了文 学 的审美性 追求 , 并从 根本 上影 响 了文学对 社会 责任 的承担 功 能。 关键 词 : 民工 文学 ; 学诗 性; 农 文 苦难述 说 ; 底层 叙事
19 90年代以来, 以进城农民为对象的文学创作 , 可以 看做是对现代 同类主题叙事的接续。从上世纪 2 0年代到 当下, 中国文学一直保持着对由乡入城者的叙述热情 , 如雷 达所说 :逃离 乡土 , “ 进入城市 , 由农村人变为城里人 , 便成 为现 当代文学中不倦的命运主题。 ④ 乡之间的差距以及 ”城
锐感 知 。对苦难 叙事 的过 分注 重 ,更 多地 不是让 人 们进 入 “
乡冲突的牺牲品。尤凤伟的《 泥鳅》 是一 部典 型的以进城 农民为叙述对象的小说 , 这部作品中, 处在城市底层的农民 就像一群泥鳅挣扎在城市这 口逐渐加温的大锅里 , 他们被 烫得遍体鳞伤, 逐渐麻木 , 然后被城市所蚕食。这样的表达 在 当下的农 民工 文学 中具 有普遍 性 , 陈应松 的《 在 太平 狗》 邓刚的《 、 桑拿》 胡学文的《 、 一个谜面有几个谜底》 张 、 庆国的《 子弹》 文本中 , 等 主人公都毫 无二致地被城 市扭 曲、 伤害 , 甚至消灭。从淳朴善良到人格扭 曲堕落 , 并不是 进城农民 自己所能预料到的 , 而是被生活逼迫的。他们 的 堕落或者灭亡 , 以看做是两种文明碰撞的结果。农民在 可

底层写作、纯文学与1980年代

底层写作、纯文学与1980年代

底层写作、纯文学与1980年代毫无疑问,底层写作是新世纪十余年来风头最劲,持续最久的文学潮流,有些批评者甚至将围绕底层写作的讨论视为是继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人文主义精神大讨论之后又一次进入公共视域的文学论争。

究竟何谓底层写作,这一文学思潮与概念最重要的鼓吹者和倡导者、青年批评家李云雷在一篇总结新世纪十年的文章中给出了如下的定义:在内容上,它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形式上,它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写作态度上,它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但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新的创造。

这是我所理解的底层文学,它在整个文学界基本上还处于弱势的地位。

①但细审这个定义,不难发现,对于底层这个关键词,解说者并未给出清晰的定位,而是依然用近于本质主义的方式将其视为一个自明的概念。

虽然也有学者对于底层做了知识考古学式的考察,梳理出了从马克思、葛兰西到后殖民的理论家斯皮瓦克及印度等南亚历史学家的《底层研究》与庶民研究再到中国当下社会阶层的研究报告这样一条思想的线索,但在展开文本的解析时,这一费力爬梳的知识谱系却又往往被弃置一旁,而把底层写作的对象简单锚定在农民、下岗工人、城市贫民等弱势群体上,认为底层是无产阶级、人民等概念在全球资本背景下的一种形态。

可是从阶级到阶层、从人民到底层这种去社会政治化的降格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底层多种现代性意识混杂的结构至少包括葛兰西意义上具有反叛和革命之势能的底层与韦伯式的社会阶层化的底层两个层面的意涵如何理解?底层性质的界定是从社会经济结构的维度出发还是从行为模式的角度观照?底层的共名之下那无数不同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千差万别的生存境遇如何区分?对此研究者又往往语焉不详。

正是底层概念的含混导致了底层写作的悖论,一方面,它的边界似乎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底层相对的参照物上层的变动,由于它本身是一个活跃的历史动因,它似乎又是无所不包的。

也谈底层文学

也谈底层文学

也谈“底层文学"孙培云(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底层文学,也被称为“底层写作”、“底层叙事”。

是新世纪以来引起文坛热切关注、并在诸多文学刊物引发热点讨论的一种文学现象。

本文试图在对有关资料细致梳理的基础上.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较为满意的阐述。

关键词:底层;底层文学;底层意识底层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引发评论界的讨论和命名的热情,是在2004年。

当时。

《天涯》杂志发表了一组名为“底层与底层表述”的文章.引发了对“底层”及相关问题的思考.从此“底层”成为当前文学批评中的“关键词”之一。

毫无疑问.当提出“底层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

文学“是其最根本的限定.而“底层”则决定了它的叙事方式、表述内容和言说对象。

底层”概念最早来自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狱中札记》。

用来指前资本主义结构中的意大利南部农民。

在中国当前批评话语中.或许是为了区别耳熟能详的。

无产阶级”.“底层”的概念放普遍使用。

底层不只是“话语”和“建构”,更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真实存在。

如果将政治经济学观点与文化视野结合起来.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界定底层概念:l、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2、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3、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言。

底层作为一个阶层出现.与中国近些年来的市场化及现代化改革进程有关。

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开放最初的设想“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带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期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实际社会发展中却带来了相反的结果。

由于市场的介入.财富快速聚集到少数人手里,穷人越来越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人的概念再次产生。

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出现.必然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保持“底层写作”的纯粹性——写作者身份与文学现象的关系

保持“底层写作”的纯粹性——写作者身份与文学现象的关系

工文学” 的旗手 , 较早的研究者杨宏海这样说 : ‘ “打工文学’ 家不 作
管身份如何变, 不要 忘本, 坚持 曾经的民间立场” 要 。显见, 保持“ 底
其一: “ 底层写作” 就是: 创作者本身就属于社会阶层最底端的
人士 , 珊 他 作模式 。 行的一些文学写作。
层” 身份对 “ 打工文学” 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生所说 :相对于男权 , “ 妇女就是底层 , 相对强势阶级 , 工人农 民就 是底层。 我们在不同的语境下需要考虑不 同的底层问题” “ 。 底层”
凹、 莫言等这批已经成为社会“ 中产 阶级” 作家的“ 底层写作 ” 表示
怀疑。我深以为然 , 尽管《 高兴》 确实是 反映“ 底层” 人物生存状态 的, 即便 当初贾平凹先生也生活在农村 , 但是此时他却已是著名作
态的写 作 出现 了 , 引起 各 种评 论 的热潮 。 以兴起 于深圳 的 “ 并 打工 存 ;、 化层 面一 既 无 充分话 语权 . 不具备 完整 充 分表 达 自己的 3文 一 又
能力, 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 言” 。由此推断 : 知识分子 、 作家是这些不具备写作能力的“ 底层人士” 的代言人, 也就是说 , 不
社会第一线 。 认可这种说法的例证是, 0 2 世等等。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 , 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而且 , 作品在描述他们生活困境的同
时, 着重关注了他f 的精神世界 , 『 ] 写了他们的理想、 追求和爱情。 这
文学” 为代表 . 这种来 自“ 底层 ” 的文学该如何 定义、 写作者身份如 何定位、 这种文学又行将何处等问题既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关 键词 : 层 ; 层 写作 ; 工 文学 ; 实 底 底 打 真

底层文学在新世纪的总体特征

底层文学在新世纪的总体特征

2012.03学教育29底层文学在新世纪的总体特征吴著斌(湖北理工学院高职学院,湖北黄石435003)[摘要]底层文学是在新世纪兴起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其发展变化有着深刻的现实土壤条件,并呈蓬勃发展的态势要。

本文阐释了底层文学的基本内涵、发展现状,重点从总体上归纳出底层文学“叙写切身的生存体验、表达深切的现实情感、抒写真切的心灵世界”的三大特征。

[关键词]文学评论;底层文学;特征一、底层文学的基本内涵底层文学作为一种在特定时代产生的文学创作形式,新世纪以来,逐渐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底层文学和当前的“纯文学”、“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不同,它是作家的独特创造,描写底层生活,表达底层利益诉求,对现实持反思、批判的态度,并希望引起大众的关注。

底层文学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在内容方面,它以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和事为主,以底层人的生活场景、经历命运以及生存现状作为话语的焦点;在形式上,继承现实主义的创作,在艺术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写作态度上,以悲悯的情怀,直面现实,对现实持反思、批判的态度;在对待传统上,继承了左翼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二、底层文学的发展现状“底层文学”与中国现实的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

与此同时,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逐渐显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权力阶层、富裕阶层掌握了话语权,居于社会的顶端。

重建改革的共识,要依靠普通人的共同认同和支持,要贴近中国的现实,要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感受和心灵诉求,这为底层文学的生长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

在文学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纯文学”一直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各种大型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纯文学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注重形式与技巧,力图探索创新叙述方式;注重表达个人主观的抽象的感受和情绪,较少直面社会现实和矛盾。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
“底层文学”是一种以底层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形式,与“纯文学”、“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或“商业文学”相对。

它以现实主义的方法与精神关注底层人的生活与心灵,在新世纪最初十年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底层文学”的发展过程最初大多集中于社会问题,在对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的关注中发现问题,他们描写农民、下岗工人、打工者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将其经验与情感呈现出来,以期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随着“底层文学”的进一步展开,作家也在进行不同方向的拓展与创新,有的作家将对底层的关注与个人的艺术特性结合起来,开始探索新的艺术方式;有的作家将笔触从农民、下岗职工、打工者等常见题材宕开,开始关注城市贫民、“新穷人”等较边缘化题材,不断拓展表现的范围;有的作家突破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尝试将现代主义的形式、技巧与对底层的关注结合起来,起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底层文学”在当前的文学形态中处于弱势地位,其作用在于打破意识形态、市场、精英在文学上的垄断,讲述底层的故事,发出底层人的声音。

它以文学的变革为先导,唤起民众的觉醒,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真正体现出底层的利益与力量,从而改变现实秩序中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

“底层文学”通过描绘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他们的困境和追求。

这种文学形式不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矛
盾,而且唤起了人们对底层的关注和同情。

在新世纪的社会背景下,“底层文学”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引领人们重新审视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权益。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

新世纪底层文学初探2004年以来,“底层文学”逐渐成为文艺界关注的一个中心。

“底层文学”是在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它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与思想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人民文艺”或文艺的“人民性”在新时代的发展。

随着“弱势群体”、“失业下岗”、“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农民工”等新名词的陆续涌现,社会分层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底层”问题逐渐升温。

许多拥有朴素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纷纷视点下移,关注底层,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优秀作品。

有学者因此敏锐地指出:“随着社会分层和两极分化的加速,底层文学叙事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学思潮”近几年来,学界有关“底层文学”的论述综观其脉络,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⑴“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⑵有关“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⑶关于“底层文学”的误区⑷“底层文学”的重要性及其前景一、“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要界定何谓“底层文学”,首先必须澄清何谓“底层”。

“底层”一词源自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但“葛兰西的底层理论实际上仍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它通过论述底层在各种统治中的作用而论及底层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取得霸权的问题。

就是说,葛兰西的‘底层’首先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存在的,而底层的其他方面是被置后的。

”在国内,批评家蔡翔发表于1995 年的散文《底层》是最早在今天意义上提及“底层”的文章之一,在文中,他用“底层”一词来指代城市社会的最下层,并充满感情地说:“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

”“底层”问题在国内兴起后,众多学者试图从学术角度对其概念予以界定。

南帆认为,底层是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对其无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本质主义命名,而是必须进入历史化的过程。

学者刘旭则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底层就是很少或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群体,其主体构成为工人和农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底层”一词的出现,本身即为一个巨大的不平等的社会存在。

论底层文学作品的悲剧性

论底层文学作品的悲剧性

论底层文学作品的悲剧性底层文学是90年代以来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底层文学作品在描写底层生活时,叙述了底层经历的苦难和不幸,本文先是探讨底层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继而是底层文学作品的悲剧性。

从悲剧理论来看底层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悲剧抗争意识和行动意志,以及创作时出现的过度苦难叙事问题,应加强叙事节制和理性思考。

悲剧抗争起着消解苦难的作用,不仅如此,底层文学作品的悲剧性还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标签:底层文学;悲剧性;苦难叙事底层文学是近年来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现象,新时期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日渐丰厚。

以当前社会时代为背景,展现底层人民生活面貌,以底层人物为描写对象,表达底层人民诉求的文学被称为“底层文学”,“底层文学”是一种表现底层人民生存状态、代表底层群众利益的文学形式。

在展现底层人民生活时,作品情节多是悲剧,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有极大关系。

从而在作品情节发展上大多是悲剧走向。

底层文学的人物形象中农民形象占首位,数量最大,是小人物的代表。

这与当时中国生产力现状有关系,多数生活在底层的人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劳动耕作方式,传统的农业生活贫穷、劳累、沉重。

他们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劳动用以果腹,延续生存,生活的沉重负担是他们形象的典型特点。

多数作品的情感是伤感的,人物命运失败而惨痛。

底层文学作品多是小人物的悲剧,与他们相对立的,是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潜在无形的压制。

整个作品都包含了与命运抗争的矛盾冲突,表达了底层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并渴望获得表达自己的话语权,进而实现真正民主社会。

所谓命运抗争,不过是人的意志与自然规律的战役,底层人民的抗争不仅针对自然规律,还包含社会制度。

而命运,指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限定。

这种限定,在底层人民身上,更加明显与苛刻。

是什么导致了底层人物命运的悲剧?社会制度缺陷,时代发展优胜劣汰,人物形象自身局限等等都是构成底层文学作品悲剧的因素。

底层文学名词解释现当代

底层文学名词解释现当代

底层文学名词解释现当代
在现当代文学中,底层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底层文学通常是指描写社会底层人群、生活困境与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方式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呈现出他们的痛苦、挣扎和希望。

底层文学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文学的力量,向读者展示社会底层人群所面临的艰辛和不公平。

它试图打破社会阶级差异,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关心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

现当代底层文学作品常常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真实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场景来呈现。

这些作品着重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底层文学的特点是真实性、直观性和感人性。

它通常以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方式展现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现当代底层文学作品的创作主题丰富多样。

它们可能关注贫困、社会不公、孤独、冷漠等主题,也可能关注底层人群的尊严、奋斗和希望。

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不平等和底层人群的真实处境。

总之,现当代底层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真实、生动的方式呈现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群的困境,也传递了对于尊严、奋斗和希望的追求。

通过阅读底层文学作品,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心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

崛起的那一抹星光——沉思中成长的底层文学

崛起的那一抹星光——沉思中成长的底层文学
1 农 民— — 逃 离 “ 根” 。 灵 魂 无处 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诗人张联 曾说过“ 诗人的名字 叫痛苦” , ① 他写诗是 因为他 感受到 了“ 灵魂无处安放” 的痛苦。 在他 的《 傍晚全集 》 中, 我们 可 以感觉到城市对乡村的挤压 。农村的虚空化 ,城市 的现代 化, 吸引着农 民“ 放下镰刀傲 下锄头 0 了老娘/ 卖了猪羊腐 了 婚俄 们进城去 ……( 谢湘南 的《 在对列车 漫长等待 中听到 的 首诗》 ) 他们离开 了世代 生息 的土地 , 到城市投奔新 的生 活。 但 到了城里 , “ 我提 着我的皮走动在大街上/ 我在这 富有 的人 群 中走动/ 这里没有脚凳 , 供 我歇足 ” 乡村是贫瘠 的 , 看不到希 望 的, 走 向城市 , 同样是最底层 , 而且没有生存 的位置 。 灵魂到 哪里安家? 在《 走在城市与乡村 的路上》 中, 诗人谢湘南发 出了 “ 现在我怎样面对汽车和尘土抒情 呢? 我又能赋予城市和乡村 什 么意蕴呢? ……你能告诉我我走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 ? 你能 告诉我在这条线上我都看到了什么?朋友们 ,我什 么也没看 到, 我只想打瞌睡” 这样的感 叹。这些都表达了对城市农 民在 城市 的生存状况 , 数以亿计 的农民从 田地上 , 逃到了陌生 和不 属于他们的都市 。但他们的未来究竟是属于乡村还是属 于城 市呢? 他们 的家园 , 他们 的根究竟在哪里 呢?他们不顾一切 向 城市进攻 , 但却遭到了城市 的排斥与轻视 , 最终导致 了农 民弃 耕 与农 民背井 离土却最 终无法 与城市兼容等 尴尬 的现实处

首诗》 , 辛酉 的《 到南方去》 , 高平 的《 城市》 , 卢卫平的《 乡下人 进城》 , 徐道 勇的《 来 自乡村的打工仔》 。 在这些底层叙事中 , 作 家们把笔尖触到 了当代农 民和城市打工者们 的生存 困境和承 受 的心灵冲击 的精神世界 ,其 中有写到生存条件恶劣无生命 保障的矿工 , 生活窘 困与无奈 的进城打工者 , 被家里家外 的烦 恼 困扰的都市下 岗工人 ,怀抱梦想但 梦想被残酷现实打碎的 漂泊流浪者等 。作品通过对这些阶层 的生存状态 、 生 活方式 、 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展现 ,书写了社会转型 时期农 民与工 人 的暂时性 困难 , 农 民对乡土的依恋 , 对城市文化 的向往和迷 惘。 作家 向世人呈现一 幅幅底层人物在城市生活 的孤独 , 被城 市文化拒斥 的心灵痛苦与寂寞 的困苦图景 。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
底层文学是指一种以底层人民、贫困阶层和社会边缘人群为创作主题的文学形式。

它呈现出的是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和斗争,关注他们在社会结构底层所面临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底层文学以真实、生动、细致的方式描绘这些人物的生活,寓意深远,传达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思考,表达社会公正与人文关怀的价值观。

底层文学的创作目的是通过文学作品唤起读者对社会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并促使社会对其困境采取行动。

同时,底层文学也成为底层人民发声的渠道,表达他们的苦难、抗争和希望。

通过揭示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底层文学希望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发社会对于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引起社会公众对于社会公正的思考。

底层文学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力量和勇气,它追求真实、坚守价值观,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强大的抗争意志。

底层文学的作品通常以真实性和写实主义风格为特点,通过丰富的细节和情感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底层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现实,还在于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关怀。

它使社会各层面的人们对于贫困和不公平的现象有更深入的思考,促使他们关注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底层文学在文化领域具有巨大的意义,不仅为社会正义发声,还成为思想启蒙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底层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描绘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与斗争,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它以真实、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底层群体的力量和勇气,同时也成为弱势群体发声的渠道。

底层文学的价值在于激发社会对公正和平等的思考,并为文化进步和社会正义做出贡献。

文学“大众化”与“底层”如何文学

文学“大众化”与“底层”如何文学

文学“大众化”与“底层”如何文学刘忠;万爱芹【期刊名称】《中州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28)003【摘要】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日渐成为一种思潮,承担起文学大众化的使命。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看,大众化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当下底层文学继承和发扬现实主义精神,它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社会导向和道德批判上,在审美价值、叙事方式上并无出新之处,无法产生间离化效果,它的持续升温,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文明转型时期一部分人的社会情绪和道德呼唤。

%Since the beginning of new century,literature of people from bottom level began to become a phenomenon and a trend.The values of it show in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orientation and moral criticism,but it does not have any breakthrough in aesthetic value and narrative method.Therefore,it cannot produce an alienation effect.【总页数】4页(P34-37)【作者】刘忠;万爱芹【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相关文献】1.新世纪以来女性文学批评面临的历史选择:从底层文学、自然小说、科幻文学和网络小说的兴起谈起 [J], 苏红军2.底层文学中的空间叙事——底层文学空间结构的内部构成 [J], 李娜3.生态还是心态——"生态文学"、"底层文学"与"打工文学"的断想 [J], 傅修海4.在文学大众化的道路上执着探索——延安“文协”初期的文学大众化实践论析[J], 张根柱5.在文学大众化的道路上执着探索——延安“文协”初期的文学大众化实践论析[J], 张根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底层文学

底层文学

从新写实走近底层文学1、当下文学有一个现象是引人瞩目的,这就是近年兴起的底层小说。

它虽然没有打起轰轰烈烈的旗号,却拥有相当可观的、颇为广传的作品;不能说它有了浩浩荡荡的创作队伍,但报刊披载的参与其中有实力的中青年作家,已形成了英气雄劲的阵势。

一些论者充分肯定它的新鲜活力与不可忽视的价值,也有批评它浮光掠影,有点平淡失真。

底层文学具体作品得失自应辨析,但我更感兴趣的是文学与社会阶层尤其与底层的关系,以及底层小说对于时代的特定意义与价值。

社会的阶层与阶级不可等同而论,阶级是历史的存在,但偏颇的阶级论曾给文学带来了惨痛的灾难。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总会寻找自己的文学代言人,底层小说的出现是文学对商品社会多阶层现象的认识和审美的把握。

底层小说是多类别的,且不说散见于报刊的作品,以2001年出版的李师东主编的一部小说选本而言,书名即为“最新底层生活小说”,它是公然打出底层小说最早的一部选本。

在文学书籍市场滞销状态下,它竟然在短期内被读者买走了将近四万册。

能说这是一个微不足道、不值得思索的数字吗?底层文学的兴起,不是几个中青年作家偶发兴致,突涉底层,它是作家不约而同的视点下移。

应该说,新时期文学视线第一次下移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开始的,作家目光移向都市工人家里家外的烦恼,城市棚户区小人物的跌宕人生,怀抱梦想但梦被现实打碎的漂泊者等等,新写实作家笔端已经触摸到底层中的某些人物,但多似传统市民或市井小说里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还不是从社会阶层这一宏大目光去审视和展示底层人物现实人生。

底层文学尽管提出来了,但其文化内涵与外延还不够明晰而有点迷蒙。

我认为由新写实走进底层文学体现了视点下移再下移,底层意识开始复苏了。

新写实与底层文学二者既连贯又有区分,它们都关注城市底层人物生活,但新写实多为展现平民百姓的个体生存境遇和悲欢离合的命运。

底层小说即使写一两个人物,却从阶层的目光去透视个体的特征,从个性化心态折射社会阶层和时代性的色彩。

文学与底层

文学与底层

中期社会学家 、 经济学家的研究调查报告中。市场对资源
重新分配 , 某些个人 的权力 ( 财富 、 育 、 教 权力 ) 被剥夺 , 作
为市场经济动力的个人出现分化 , 于是 ,复活了穷人和富 “
人的概念 ” 。无疑 ,底层” “ 的发现和表述 , 揭示 了社会不平
度。 于是有人一针 见血指 出: 底层写作 , 这是知识分子 的自
考虑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 。刘旭也承认“ 对于一个没有 能力表达 自己、没有发言权 ” “ 目模糊不清”的群体来 、面 说, 不可能摆脱被表述 的命运跚。历史 已经证明 了“ 真正的
材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从来不缺乏 对于现实的“ 关注和凝
老百姓不会写作” 张清华语 ) ( 。既然任何表述都存在不同
摘 要 : 近年来“ 层写作” 为出现频率极高的一 语词 “ 底 成 城关”{ ≮ f勺 学曲 睨 对 . ff {: : 、 i≮
现 、中国现代 文学从来不缺乏对于现实的“ 关注和凝视” 文学再度进 入“ 共领域” i .¨ 写怍( 对底 罢的表述 ) 能否代表沉默的大 多数. 底层能否被表述” “ ?文学以 样f 弋个 l j 『 = j 什 白色?“ 底层写作” 的价值边界在哪里?
底层作为文学的表现对象 , 这并不是 当下文学新 的题
音” 小说 中的底层 “ , 多多少少是被遮蔽的对象”]但是 , 口 。 什
么是真正的底层?一些来 自底层 自己的声音 又有多少是属
于底层的呢?在一些打 工者诗歌中 , 那些歌颂 和感激涕零 的表达 , 有多少是他们真正的 自我?其 中有太多的其他的
治关 怀和现实关怀。但是 ,底层文学” “ 或者 “ 底层写作 ” 的 说法 , 给人似 曾相识 的感觉 , 免怀 疑“ 不 唯题材论 ” 复 的“ 活” 题材能否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高下的标尺 , 。 这个问 题已经不成为问题。但是 ,底层” “ 标签还是让文学蒙上了 暧昧的意识形态的意味。另一方面 , 这个语 词本身就预设 了叙 事者与被叙事者之间的对立和差异 , 传达 出一种优越 感, 多少有些冷漠的 、 居高临下的同情和义愤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层文学文学性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这就是底层文学的崛起。

以曹征路的《那儿》和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的发表为标志,底层文学风起云涌,方兴未艾。

许多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底层,以自己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真实地呈现了底层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境遇和生存状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注意。

这样一种文学现象,自然也在批评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李云雷、贺绍俊、孟繁华、蔡翔、刘继明、陈应松等学者、作家纷纷撰文,对底层文学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誉之为“新世纪的先锋文学”,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1]。

但与此同时,对底层文学质疑的声音也时时出现,有人认为底层文学只是堆积苦难,以题材取胜;是抢占道德制高点,以道德审判代替了美学追求;更有人直陈底层文学是粗粝的,缺乏文学性的,甚至连一些对底层文学持肯定态度的学者也对底层文学的文学性存有疑虑。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怎样评价底层文学的文学性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毋庸讳言,底层文学作品对百姓苦难的叙写是详尽细致的。

在某些人眼里,确有“堆积苦难”之嫌。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文学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真实性应该是它的生命。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一方面造就了一个个人财富以百亿计的富豪阶层的同时,另一方面则是形成了一个以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为主体的庞大的底层世界。

因此,莺歌燕舞、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另一面,便是无数底层百姓的重重苦难。

老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可是在当下中国,底层百姓连不幸都是相似的:失去土地,失去工作,要不来工资,房子被强拆,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无依,随时都会降临的各种“难”等等。

应该说,文学作品中所写苦难,与人们每天从媒体中得知的情形相比,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如果在百姓的痛苦哀号面前无动于衷,在百姓的苦难不幸面前闭上眼睛,继续写一些粉饰太平的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作品,那简直就是作家良知的失落和道德的堕落。

文学的文学性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并不是一个需要加以讨论或争论的问题。

早在曹丕的《典论•论文》里,就已经明确提出“诗赋欲丽”的主张,把诗赋的语言形式美提到了首位;陆机的《文赋》里,更是对诗的语言风格有着明确的界定———诗缘情而绮靡。

自魏晋以来的中国文学,可以说,对文学性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只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强调文学性的目的主要还是更巧妙地彰显其政治道德内蕴,用前些年流行的话,就是“形式为内容服务”。

文学性作为一个文论术语,受到人们特别的关注,是在形式主义文论渐成气候以后的事。

形式主义文论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即“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2]。

这里,我们也与时俱进一回,就用这种理论来关照一下尽管成绩卓著但仍颇受指责的底层文学,以为底层文学辩诬。

因为事实上,底层文学尽管以底层生活为题材,书写弱势群体的喜怒哀乐,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但同时在文学性上,也苦心孤诣,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我们仅从底层文学的语言、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稍作分析,文学语言对于文学作品之意义,无疑是太重要了。

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建筑材料,是构成文学的第一要素,这些老生常谈的文学常识,明白无误地启示着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时时刻刻都不会轻视语言的运用。

就拿有人以语言粗粝来诟病底层文学来说,事实上正是这样一种粗粝的语言,才能本色地反映出底层社会那种粗粝的生存状态。

我们很难设想,用张爱玲、沈从文等高雅作家的精致语言,能反映出当下这个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一点也不高雅的生活来。

四川作家曾平的小说《大伯》,高妙之处便在于,写出了生活的复杂性。

而这篇小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品非常本色化的语言运用。

小说中有一段叙写:“那天村长李乘龙到他家来的时候,大伯才刚刚吃过早饭。

对于村长的亲自到来,大伯很有些受宠若惊。

平常,除了陪乡干部来收农税提留村统筹、计划生育罚款、打狗费、灭鼠款,还有就是杀了年猪或者有了酒席请他过来喝酒,村长是难得到他这样的人家来的。

大伯和李乘龙在一个社,按族谱排,李乘龙还该叫大伯叔。

大伯从来没敢奢望村长叫他叔。

李乘龙当然也不会叫大伯叔。

……大伯非常迅速地扯开喉咙喊婆娘,给李村长上茶,打开水蛋(荷包蛋)!这是老鹰嘴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

村长李乘龙到老鹰嘴的家家户户,都要享受打开水蛋的待遇,包括去收粮收款,催计划生育。

”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读者会立即感觉到这段文字的真切、自然、本色。

我们再来看一下底层文学的叙述视角,因为这也是关乎到作品的文学性的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

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作品采用的是零聚焦叙述,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作者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

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如吴克敬的《状元羊》,就是以这种叙述视角把一个残疾人冯来财大起大落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必然性的人生遭遇勾勒了出来;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也以同样的叙述视角反映出了九财叔是怎样由一个被社会侮辱和损害的弱者走上杀人劫财的不归路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刘继明的《茶鸡蛋》,以冷峻的笔调,不动声色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社会底层人物蒋婆因为想挣地主后代黄老三的高价茶鸡蛋钱而被黄老三羞辱,在悲愤交加中悬梁自尽的悲惨的故事,其鲜明的阶级意识并没有被客观写实的叙述策略所遮掩。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采用内聚焦叙述,即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他既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

这种叙述视角的最大好处,是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同时也便于作者随时借人物之口,抒发自己难以压抑的情绪情感,叙述的主观性使作品更容易打动读者。

罗伟章的《大嫂谣》和《我们的路》就都是这样的内聚焦叙述。

在《大嫂谣》中,“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大嫂的坎坷境遇,大嫂的美好品德,大嫂的善良贤惠,都是借“我”的眼睛看到、又借“我”的口述说出来的;同时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在结构设置上,“我”不仅成就了小说的又一重叙事格局,而且将小说的主题更深入地推进了。

“我”连接起了大嫂的梦想和这个梦想实现之后的另一种现实:挣扎于“城里”的“底层”,不但不能改善父母兄弟们的处境,而且连自己的妻儿都难以养活。

在大嫂的心目中,读了大学的“我”显然是她正为之流血流汗的儿子清华的“未来”,这也可能是大多心中存有一道“遥远的光”的农人们的愿望。

但比照“我”在城里的处境,如果“我”的今天成为清华们的明天,大嫂们为心中“一道遥远的光”所付出的艰辛是否还有意义?这显然是需要再度质疑的问题。

《我们的路》中的“我”,虽然不同于《大嫂谣》中的“我”,因为后者虽说生活也很拮据,毕竟是读书读到城里的知识分子,但到底也是高中毕业且考上大学只是因为家庭困难才与大学失之交臂的农村知识青年,因此与其他打工者相比,就多了一些思考。

而作者正是要借助这样一个人物,不仅把农民工真实的生存状态展现出来,更要把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

在作品中正是通过“我”,给我们传递了许多信息,而且与《大嫂谣》不同,“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的全部内容,即“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娓娓道来,便显得十分亲切自然。

小说中,春妹的遭遇,是“我”听春妹叙说的;贺兵因为老板克扣工资同老板吵架,以至他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摔死,老板以一万块钱打发走了他的父亲,是“我”亲眼看到的;许多农民工给老板多次下跪,老板把农民工的血汗钱席卷一空、逃之夭夭,是“我”的一段难以与村人言说的经历;至于小说中着墨较多的“我”与金花的情感交流和冲突,壮劳力出去打工后农村的惨不忍睹的状况,更都是“我”或亲历或目见的。

因此读这样的小说,你似乎会感到,这是一个历经坎坷的过来人,向你敞开肺腑的娓娓倾诉。

作者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关注、关爱之情,以及十分鲜明的平民意识和人文情怀,通过“我”的娓娓诉说,得到了非常含蓄而又非常直接的表现。

我们不能不赞叹这种叙述视角选取的巧妙。

还有结构安排。

平铺直叙、不加雕饰,固然也是一种风格,但如果在结构安排上有所变化,肯定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曹征路的《霓虹》中,主人公倪红梅走上做妓女道路的历程。

她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境,构成了作品的主要内容。

小说的结构形式也比较独特。

全篇由勘察报告、侦查日志、谈话笔录以及主人公倪红梅的日记构成。

这样的结构安排既让读者对小说的故事框架有比较直观的认知把握,同时更能在不动声色中彰显出倪红梅的心灵轨迹,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感与亲和力。

倪红梅之所以走上卖淫的道路,尽管不无“丈夫死、女儿病”这些个人原因,但更与整个社会、与绢纱厂改革的不公正密切相关。

正是为改革的“阵痛”付出代价的这些人最终被社会抛弃,才形成了这样悲惨的局面。

所以在倪红梅身上所显现出来的,不仅是她一个人的悲剧,而且是一个阶级、一个时代的悲剧。

小说中,当倪红梅走过以前工厂废墟的时候,忍不住放声大哭,那种哭,不是难受,不是绝望,而是一种悲凉,一种冰寒彻骨万劫不复的悲凉。

在吴克敬的《手铐上的蓝花花》中,作者并不是先写主人公阎小样怎样由一个美丽纯洁的农村少女变成因为杀人而判了死缓的罪犯,然后再写在宋冲云、谷又黄等警察押解她前去西安的途中发生的故事,而是以青年干警宋冲云、谷又黄押送已经判刑的阎小样到省城西安的监狱服刑一路上的经历为线索,以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穿插介绍了阎小样的犯罪经过,展示了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故事,同时把阎小样这个所谓的罪犯内在的人性中的美丽和高贵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判了重刑、几乎已经没有了任何希望的一名“罪犯”,在被押解途中,对谷又黄肚子疼的关心是真诚的。

当车上上来一伙车匪,手握短刀,逼向宋冲云时,“阎小样看得真切,她大喊一声住手,自己则如一只冲动的小兽,挺身而起,挡住了刺来的短刀。

阎小样感觉得到,她的右大臂上冰冻似的冷了一下,跟着,就有鲜血渗透衫袖往出流了。

”这样的挺身而出,面对能致死人的生命的刀却毫不畏惧,这应该是一个大无畏的英雄见义勇为的壮举!这里人性的善良美丽,人性的高贵,让人们不能不对这样一个“罪犯”油然而生敬意。

还有曹征路的长篇小说《问苍茫》,直接以台风来临,幸福村的台资企业宝岛电子公司的工人酝酿罢工切入故事,然后再从容地叙述常来临如何利用工人对他的信任,巧妙地替资本家陈太化解了一次重大危机。

这中间,穿插写了山区招工“开处”潜规则,写了陈太精于世故的老道与心力交瘁的处境。

这样就避开了平铺直叙的叙述老套,一下子把读者的心弦绷紧,进而产生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欲望。

至于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虽然不是形式主义文论所要关注的文学元素,但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作为作品文学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