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错综缠绕的性别言说
《聊斋志异》-2023年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知识一点通+练习+标签作文(教师版)
《聊斋志异》复习标签封建、自由、追求、摧残、压迫名著概况《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
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作者概述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引起周边人们的兴趣。
《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
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
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
《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物简析1、陆判换头风波,书生上天下地状告冥官,讨取公道。
胡可饰演的小曼与黄晓明饰演的书生兼医生白扬展开了一段生死恋,即使小曼死了变成鬼,白扬也要追入地府去与之相会。
2、小翠灵狐报恩,嬉闹中化解危机,痴儿巧妇,每天制造欢乐笑声。
狐女小翠之母为报答恩人王源智,将小翠嫁给王源智又痴又傻的儿子王元丰,演绎出一个有趣、好玩的故事。
3、阿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讲述痴心名士孙子楚(袁弘饰)爱慕才女阿宝(杨丞琳饰),化身灵雀传达爱意,终于如愿以偿的故事。
4、小谢书生陶望三住进了一个鬼宅,碰到了霍思燕饰演的秋容、香港演员唐宁饰演的小谢等一帮女鬼,几经惊吓后却和她们成为了朋友。
《聊斋志异》中的性爱描写
wenshitiandi读书札记《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小说中,许多有性爱描写,其数量足以让我们分析特征,概括规律。
蒲松龄以生花妙笔,阐析情感之幽微,其精妙笔法亦足研究、总结。
本文略述《聊斋志异》性爱的三个特点,对此命题做一初步探讨。
性爱类型丰富性无能:广东缙绅傅氏有子,“甚慧,而天阉,十七岁,阴裁如蚕。
遐迩闻知,无以女女者。
”《巧娘》性狂暴:某生,“素有嫪毐之目,自言生平未得一快意。
”一日与狐交,“衿褥甫解,贯革直入。
狐惊痛,啼声吱然,如鹰脱韝,穿窗而去。
”《伏狐》性饥渴:《天宫》描述明朝严世蕃疏远姬妾的无法满足的性需求,“妾非处子,然荒疎已三年矣。
”只好冒险诱骗某男子到秘室,获取短暂的快乐。
《天宫》性无知:书生郎玉柱邂逅仙女颜如玉,情好日笃,“郎一夜谓女曰:‘凡人男女同居则生子;今与卿居久,何不然也?’女笑曰:‘君日读书,妾固谓无益。
今郎夫妇一章,尚未了悟,枕席二字有工夫。
’……少间,潜迎就之。
郎乐极曰:‘我不意夫妇之乐,有不可言传者。
’”《书痴》女同性恋:范十一娘遇封三娘,“缘瞻丽容,忽生爱慕”,“偕归同榻,快与倾怀。
”……“订为姐妹,衣服履舄,辄互易着。
”《封三娘》男同性恋:“何生素有断袖之癖,”追求美少年黄九郎,初遭拒绝,相思成病,九郎惜之,“遂相缱绻。
”《黄九郎》女性心理异常:“孙生,娶故家女辛氏。
初入门,为穷裤,多其带,浑身纠缠甚密,拒男子不与共榻。
床头常设锥簪之器以自卫。
”“积四五年,不交一语。
”《孙生》男性心理异常:乐仲,“年二十始娶,身犹童子。
娶三日,谓人曰:‘男女居室,天下之至秽,我实不为乐!’遂去妻。
”《乐仲》无性之恋:孔雪笠喜欢娇娜,“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
”虽无夫妻之缘,但是,“得此良友,时一谈宴,则‘色授神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
”《娇娜》人兽交:“青州贾某,客于外,恒经岁不《聊斋志异》中的性爱描写□吴长谦49wenshitiandi读书札记归。
家畜一白犬,妻引与交,犬习为常。
浅析_聊斋志异_中的同性恋
大 众 文 艺183摘要:中国古代的同性恋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聊斋志异》中的同性恋描写是明清时期同性恋文化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本文通过对《聊斋志异》中有关同性恋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来探讨这一时期的同性恋文化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分析他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及其成因。
关键词:聊斋志异;同性恋;蒲松龄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提出的(Plummer,1984)。
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
如今人们对同性恋的定义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那些对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都称为同性恋者。
正如潘光旦先生所云:“同性恋的现象在动物生活史里就有它的地位。
它和人类的历史是同样的悠久。
”①因此,“同性恋存在于各个民族、各个阶级、各个种族和各种宗教信仰的人们当中。
”②古希腊早在公元前6世纪至4世纪就盛行着同性恋,他们普遍认为同性恋与异性恋都是满足人类性欲需求的自然性爱形式。
中国的同性恋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个中人物从帝王名士到平民倡优,构成了古代中国一个特殊的人群集合。
同性恋在中国萌芽于何时,恐怕无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及“杂说称娈童始黄帝。
”③不过,这仅仅是猜测,尚缺乏确凿的证据。
根据史料,中国古代最早的同性恋记载出现在商代,当时就有“比顽童”、“美男破产(老)、美女破居”之类的说法。
至于流传在春秋战国、汉代时期的“龙阳”、“余桃”、“断袖”等历史典故更是脍炙人口。
史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弥子瑕与卫灵公 “分桃而食”,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
后代人于是就以“龙阳”、“余桃”、“断袖”等来暗指同性恋现象。
从现有的史籍资料来看,中国在汉代以前“狎昵娈童”仅为君王贵族的特殊癖好,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此风渐渐普及于士大夫及社会民众中间,并且多有歌咏之词。
《聊斋志异》
黄华《聊斋志异外书磨难曲》,《新民晚报》1959.12.3.;南蓉《蒲松 龄的〈农桑经〉》,《羊城晚报》1961.4.9.;路大荒《蒲松龄辑录〈观 象玩占〉手稿与其所编著的〈农书〉简介》,《山东省志资料》1962.3.。
郑州大学中文系《聊斋志异》研究小组《谈乾隆三十二年刊十八卷〈聊 斋志异〉残本》,《郑州大学学报》1962.1.;陈乃乾《谈王金范刻十 八卷本〈聊斋志异〉》,《文物》1963.3.。
对这种价值颠倒、美丑不分的科场弊端揭示最充分的,当推《司文郎》。作者 虚构了一个以鼻代目、能从焚稿气味中嗅出文章优劣的瞽僧。闻到古文大家之文, 连称:“妙哉!此文我心受之矣。”闻到王平子之文:“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 亦近似矣。我适受之以脾。”而余杭生的文章却呛得他连声咳嗽:“勿再投矣! 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膈;再焚,则作恶矣。”然而令人作呕的文章却高中了, 差强人意的文章反而受黜,瞽僧只好叹息道:“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 人并鼻盲矣!”其后瞽僧竟从众多文章中嗅出录取余杭生的试官的文章:
一、对封建吏治的批判与揭露
一介寒士的蒲松龄,面对一个“花面 逢迎,世情如鬼”、“仕途黑暗,公道不 彰”的现实世界,为此历尽精神折磨,痛 心疾首。在《聊斋志异》中,他怀着无端 的悲愤,述说着衙门的虎狼之行和民众的 冤抑难申,诸如《席方平》、《梦狼》、 《促织》、《窦氏》、《向杲》、《商三 官》等,均是作家借以倾吐愤世之情的作 品。
(一)价值颠倒的科举世界
《贾奉雉》写才华横溢、“少年盛气”的贾奉雉秋闱落榜,已得道成仙的郎 秀才笑他“文章虽美”,但考官都是以拙劣的八股文为选材标准的,不可能“另 换一副眼睛肺肠”阅卷。于是“贾戏于落卷中,集其阘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联 缀成篇”,结果“竟中经魁”。当贾奉雉重读当年科场考卷时,反而冷汗淋漓, “重衣尽湿”。慨叹这是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遂遁迹山丘 去了。作者以谐谑之笔勾勒了一个以丑为美的科场世界,讥刺了考官的无知和昏 愦。
《聊斋志异》语言艺术之略论
《聊斋志异》语言艺术之略论【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从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文学技巧、人物塑造和语言特点等多个角度对《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进行了略论。
首先介绍了《聊斋志异》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揭示了其在当时文学潮流上的独特地位。
其次分析了《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揭示了其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接着探讨了《聊斋志异》中独特的文学技巧,包括叙事手法、结构安排等方面。
紧接着对《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塑造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作者塑造人物的独特眼光和技巧。
最后总结了《聊斋志异》的语言特点,强调了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通过全面探讨,《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得到了充分展现和肯定。
【关键词】《聊斋志异》、语言艺术、略论、引言、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文学技巧、人物塑造、语言特点、总结。
1. 引言1.1 《聊斋志异》语言艺术之略论简介《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一部以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创作的文学巨著。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蒲松龄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塑造了许多神秘、奇幻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自然现象和人与鬼魅之间的交流。
《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鬼怪文学题材和细腻的文笔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着重探讨《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分析其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文学技巧、人物塑造和语言特点。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聊斋志异》这部作品,进一步欣赏其中的艺术之美,以及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思考。
2. 正文2.1 《聊斋志异》的历史背景《聊斋志异》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代初期,是清代著名文人蒲松龄所创作的一部神怪小说集。
蒲松龄生于1640年,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藏书家。
他在书法、绘画、诗歌、小说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文苑第一”。
在他的一生中,除了主要著作《聊斋志异》,还有《菊花山房笺牍》等作品。
在《聊斋志异》问世之时,清代社会正处于一个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的时期。
论《聊斋志异》人物描写性别倒错现象
中图分类号: 0 .1 I 749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6 2 6 o 2 o ) l 0 3 4 17 —3o ( o6 O 一0 2 —0
每伺察阿宝 , 希幸一再遘之。在浴佛节 , 遂早 又“ 城》 《 、小谢》《 氏》 《 、颜 、阿英》 《 、周克昌》 《 、凤仙》 《 忘 , 、天 目眩睛劳 , 日涉午 女始至 ” 他便 “ , 尾随 宫》 《 、寄生》《 女》 、侠 等多也用 “ 仪容修 美” “ 、美如冠 旦往候道左 ,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 2 期
20 年 2 月 06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H N QUT A H R O , . O R A FS A G I E C E SC l, E - 1G F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V0 . 2 No. 12 1 F b. e 2 6 oo
更重 要 的是 , 这些 男 性 在性 情 上 也 极 度 女性 化 ,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某 些作 品对青年男性 的外 貌 他们缺乏青年男子应有 的风云之气 , 刚毅果敢与他们
及神态 的描绘 :
子, 而词 涉游戏 , 含 羞 , 便 面向壁 。( 说话 时) 细语
… …
无缘 , 而善感痴情 、 柔弱惧祸、 动辄流泪等女性特征则 《 聊斋志异》 中最痴情 的不是女性 , 反而是男性。
( 秋隼) 白服裙帽 , 事采甚都。——《 胭脂》
事的集大成者。这些故事 的主人公都是女性 , 聊 而《
《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一、本文概述《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女性角色形象丰富多样,她们或机智勇敢,或美丽聪慧,或痴情贞烈,或诡异神秘。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展现了蒲松龄卓越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认识和看法。
本文旨在探讨《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通过对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深入剖析,揭示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以及她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争取平等和尊严。
在《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她们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个体;二是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主导地位,她们敢于追求真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三是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提升,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赢得了尊重和认可。
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为后世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文学支持。
通过对《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于古代女性地位和命运的认识,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女性解放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内涵和价值。
二、《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不仅以其奇幻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吸引了读者,更以其对女性形象的精心塑造,展现了蒲松龄对女性主义意识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反思。
在这部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而是多元化的、复杂的,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束缚。
她们不再只是男性视角下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思想、自主意识、勇敢行动的主体。
她们有的才情出众,如黄英、颜氏等;有的机智过人,如侠女、青凤等;有的善良纯洁,如婴宁、小谢等。
这些女性形象各具特色,但都展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和个性魅力。
王士祯、但明伦《聊斋志异》评点比较
目录目录中文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1)一、《聊斋志异》评点概说 (1)二、《聊斋志异》评点归类 (1)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2)四、研究现状综述 (3)第一章王士祯、但明伦《聊斋志异》接受比较 (5)第一节人生态度比较 (6)一、王士祯:位居台阁,难解“孤愤书” (6)二、但明伦:宦海沉浮,“传作者苦心” (8)第二节文学观念比较 (10)一、文体观:“意在言外”与“章法严密” (11)二、小说观:“姑妄言之”与“叙次渊古” (14)本章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王士祯、但明伦文学批评方法比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王评”——审美印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8一、批评指向:“言有尽而意无穷” (19)二、批评标准:“典、远、谐、则” (20)三、批评语言:诗化语言 (21)第二节“但评”——文本细读式 (22)一、“文成于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词为文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草蛇灰线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本章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王士祯、但明伦《聊斋志异》评点价值比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传播价值比较...........................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情爱故事与女权意识(一)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情爱故事与女权意识(一)【内容提要】《聊斋》情爱故事曾被批评为"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本文不同意这一论断.《聊斋》情爱故事的性别基调是男性的雌化和女性的雄化.蒲松龄对女性生存状态充满了关注和焦虑,源自他个人的情爱生活,更源于他得时代风气之先.在《聊斋》中躁动着的女权意识不仅引领了清代小说对女性的关切同情,而且提供了一个文学个案,使我们了解女权意识是如何在17世纪的中国悄然萌生的,因此它更具人类学上的意义.关键字:《聊斋志异》情爱故事女权意识《聊斋》情爱故事历来脍灸人口,蒲松龄将爱情这一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演绎得令人刻骨铭心,回肠荡气,能使当代人读后依然心旌摇曳,激动不已,这真是一个奇迹.然而,在《聊斋》中仍有一批宣扬封建贞节观念,津津乐道于一男双美,纳妾嫖娼之类内容的篇什,这是颇煞风景的.而在准确评论《聊斋》情爱故事之现代价值的时候,这些篇什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因此,无论是一般的文学史,还是对《聊斋》的专门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结论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蒲松龄一方面讴歌了坚贞的爱情,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但另一方面他笔下也掺杂着不少封建糟粕,带有落后的成分,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等等.毋庸讳言,对《聊斋》爱情故事的上述论断是相当稳妥全面的.然而,稳妥全面不等于准确中肯.对于蒲松龄这种在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孵育下成长起来的文学家,分析其思想观念时,从正面肯定其积极因素之余,对其局限表示遗憾,对其落后面加以批评指责,可以说是最轻松省事的办法,我们甚至可以推而广之,对封建时代的一切文学家都作如是观,也不至于会有太大的谬误.可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论断,约定俗成的程式化见解,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类似论断过分凸显了封建时代文学家的共性,却缺乏对每一位充满个性的文学家作个性化的阐析,总显得似是而非.不客气地讲,这样说了等于不说,对推进研究的深入无所裨补.我们认为,评判一位作家在文学,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应该有两条基本的标准:一是他究竟比前人提出了多少新的东西,二要看他的思想主流.若以这两条标准来衡量《聊斋》情爱故事的内涵,我们就会发现不少新的思想观念,朦胧的女权意识即其一.一《聊斋》中的情爱故事曾被有的学者称为"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①,事实究竟如何呢所谓"男权话语",是与"女权话语"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范畴,"女权话语"的提出则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有着直接的关联.众所周知,人类社会自从母系而父系,进而发展为阶级社会以来,男性就凭藉着生理等方面的优势,一直雄居于社会的中心,生杀予夺,唯我所欲,他们可以丝毫不必去理会女性的感受,愿望与诉求.因此将父系社会之后的文化泛称为男权文化,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西方近数十年来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正是站在重新审视人类文化的高度上,试图否定曾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传统男权文化,张扬妇女解放,提出女性应与男性分庭抗礼的思想.可问题的关键是,女权意识,女权思想既不是在一个早晨突然降临的,也并非仅出现于西方,其明朗化和自觉化历经相当长历史阶段的酝酿,积累和衍化.如果忽视了这一渐进的过程,我们对女权意识的认识,可能就是被扭曲了的.而《聊斋》中情爱故事的价值之一,就是它提供了一个文学上的个案,让我们能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去了解女权意识在17世纪的中国是如何悄然地躁动萌生的.许多《聊斋》研究专家早就指出,《聊斋》故事中大多数女性鬼狐极为善良可亲,它们不仅不害人,而且还热情地帮助人,这与过去的志怪传奇小说有着绝大的不同.但是,这是否是《聊斋》情爱故事的最显著特点呢其实,《聊斋》情爱故事的更大特点是女主人公们的在婚恋中大抵是主动者,此类故事大部分亦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也可看出蒲松龄的主观意图和情感偏向.在"家世的利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然主宰着青年婚嫁的年代中,如果说蒲松龄笔下的鬼狐如婴宁,聂小倩,小谢,白秋练等②,可以不受人间礼法的羁绊,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话,那么,世俗女子在婚姻大事上的主动热情,则非有超人的勇气不可,而类似的离经叛道式的自由择偶,在《聊斋》中却比比皆是.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侠女③,遇到穷得无力娶妻,但又乐于助人的顾生时,"嫣然而笑",与之交欢生子,为顾生"延一线之续";菱角听了胡大成"我为若婿,好否"的要求时,"眉目澄澄,上下睨成,意似欣属焉",还主动关照胡,只要托其父的好友来提亲则"无不谐";劭女,细柳,绿娥,五可等姑娘都是自己选择夫婿,"诸家问名,皆不愿","翻复遴选,十无一当",搞得父母也失掉了耐性:"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耶"胭脂在家门口邂逅了"白服裙帽,丰采甚都"的鄂生,马上"意动,秋波萦转之",鄂生走远了,还脉脉含情地"凝眺"……,她们大多也都是凭着自己的主动,找到了终身幸福.不仅如此,《聊斋》爱情故事的女主角在婚后也大都是家庭的主宰.红玉,小二,青梅,细柳,鸦头,白秋练等人,或"剪莽拥彗,类男子操作",或"以刺绣作业,……经济皆自任之",或"晨兴夜寐,经济弥勤",或"为人灵巧,善居积,经济过于男子",将家政经理得井井有条;方氏,辛十四娘,成名妻等人,在家庭遭受重大变故时,显得比丈夫更冷静,更有主见,指挥若定,化险为夷;《夜叉国》里的女夜叉"母女皆男儿装",辅佐儿子,丈夫征战,"奇勋半出于闺门";《仙人岛》中的芳云闺房中"牙签满架,靡书不有",博学多才,劝自诩为"中原才子"的丈夫王勉"从此不作诗,亦藏拙之一道也",王"大惭,遂绝笔";《颜氏》中的丈夫因考不上秀才而悲泣,妻子女扮男装应试,中举及第,当上御史,退归田里后,将官衔让给丈夫承当;《书痴》中的郎玉柱在琴棋乃至枕席之事都得接受颜氏的训练;《黄英》中的马子才自名清高,娶了卖菊而富的黄英,偏偏又不愿沾妻子的光,把妻子家的东西送回去,遭到黄英的戏谑:"陈仲子毋乃劳乎""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马遂无言以对,不好再装腔作势.通过这类故事,蒲松龄明白告诉我们,在不少家庭中男子已无形中退居为配角.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强化,最极端的例子是《大人》,《农妇》,《乔女》,《仇大娘》,《张氏妇》,《小二》等,这批女性在精神智慧甚至体力上构成了家庭中的强者,而男性在故事中则几乎完全淡化为女性的附庸.不过这类故事为数不多,显见不是蒲松龄关注的焦点,因此无须过多讨论.《聊斋》中更有意味的是大量的"悍妇"的故事.蒲松龄对凌辱丈夫,虐待公婆的悍妇是深恶痛绝的,这既因为他青年时代就遭受悍泼的嫂嫂欺凌,从而第一次领略了人生的苦涩和艰辛,也与他接受的教育有关④,因而《聊斋》中的悍妇大多是被惩治的对象.这似乎是一种封建礼教本位的立场,但值得注意的倒不是蒲松龄对悍妇的厌恶之情,而是他对悍妇在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无奈.不仅《聊斋》中写了二十多个悍妇,在他的诗文杂着俚曲中悍妇的身影也所在多有.如《禳妒咒》说明朝的名将戚继光在家时"他奶奶说跪着,他还不敢站着哩",《〈妙音经〉续言》更谓:"床上夜叉坐,任金刚亦须低眉;釜底毒烟生,即铁汉无能强项……妇倡夫随,翻欲起周婆制礼",《〈怕婆经〉疏》:"阳纲不竞,遂而阴寇相尤;雌教成风,醋河失岸"⑤.再联系清初其他小说戏曲——如褚人获《坚瓠集》,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曹去晶《姑妄言》,李渔《风筝误》等——中普遍存在的悍妇故事,那么,完全可以说蒲松龄思考的不仅是悍妇产生之因,他还透过悍妇现象道出了男性的集体酸辛尴尬,不过,《聊斋》有时认为悍妇比贤妇更有价值,《云萝公主》中的侯氏,对付谁都管不了的嗜赌丈夫,是"每出限以晷刻,过期则诟厉不与饮食",甚至是刀砍,使丈夫"改行为善".蒲松龄为之感叹:"悍妻妒妇,遭之者如疽附于骨,死而后已,岂不毒哉!然砒,附,天下之至毒也,苟得其用,瞑眩大瘳,非参,苓所能及矣."另一篇不起眼的游戏式故事《狐联》,说的是一对"颜色双绝"的狐女挑逗自称"生平不敢二色"的焦生,狐女调侃焦生:"君髯如戟,何无丈夫气""无丈夫气",即男性的雌化,可以说是蒲松龄对男性的评价,也是《聊斋》情爱故事的性别基调,男性的强悍伟岸与女性的娇弱细柔间的对应,在人类社会中曾经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而在《聊斋》中却来了一次大颠倒.性别倒错的描写,实质隐含着蒲松龄对女性的正视,在文学史上这是破天荒的.二正因为蒲松龄能正视女性,他对女性生存状况就显得格外关注.女性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夫家度过,她们面临最多的问题无非是妻妾关系,子嗣与守节.封建时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蒲松龄于此未能免俗,而"双美共一夫"的情爱模式也就成了他受现代评论家诟病的主因.的确,蒲松龄写了不"妒"的贤妻,俯首帖耳的小妾,无视发妻存在的丈夫,他还试图调解妻妾间的矛盾,这些都是事实,但《聊斋》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种思想倾向的苗头.《聊斋》对男女之情的描写大抵是认真纯洁的,涉及一夫二妻的故事有45篇,尚不足爱情故事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一重要的现象说明蒲松龄并不认为多妻是情爱的常例;而其中又有不少篇故事里蒲松龄有意识地淡化"双美"中的一方⑥,她或者只剩下一个朦胧的背影,根本不参与故事的进程如《青凤》,《水莽草》等;或者不与另一位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中如《西湖主》,《竹青》等;或者要等到前一个妻子去世才正式走进家门如《黄英》,《聂小倩》等.一些双美合一故事若细加玩索,也可以读出另一意味来.。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通用15篇)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通用15篇)《聊斋志异》读书心得1“书籍是人类提高的阶梯。
”而这本《聊斋志异》也是其中一级重要的阶梯。
《聊斋志异》这本书的作者是蒲松龄,这本书的主要资料分二十二个。
其中《促织》讲成名一家,为了捉一只蟋蟀应付官差,害得爱子惨死。
儿子死后,化为蟋蟀,所向无敌,之后献给皇上,成名所以骤然富贵。
我读完这个片段后,觉得成名为了捉一只蟋蟀应付官差,让自我的儿子惨死。
十分不值得,虽然之后成名骤然富贵,可失去了的爱子却永远地离他而去了!也让我懂得了我们不仅仅要珍惜自我此刻的生活,还要尽到自我的职责!还有一个片段《小翠》主要讲王太常的儿子元丰生性痴呆,狐女小翠为了报恩自愿嫁他为妻,并只治好了他的痴病。
不料王家因一点小事而赶走了小翠。
另娶一女,极像小翠。
我读完这个片段后,觉得王家因一点小事而赶走了小翠十分不对。
因为这只是点小事而已,何必要赶走了小翠。
也让我懂得了我们自我不能够因一点小事而不理睬对方,并和大家和睦相处。
还有一个片段《种梨》主要讲一个道士向一个卖梨人讨一个梨吃,卖梨人不肯。
一个人好心买了一个给道士,道士吃完梨,把梨核往地上一丢。
立刻长成一棵大梨树,道士把梨分给大家,卖梨人也来看道士变戏法。
看完后卖梨人回到梨摊,他的梨一个也不剩,卖梨人才明白道士分给大家的梨是自我的梨。
我读完这个片段后我懂得了不帮忙别人的人必须会得到报应!这本《聊斋志异》里的22个故事都十分趣味,期望大家找来读一读。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2前两天,我读了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
“聊斋”是祂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连起來解释,顾名思义,在聊斋這茖书屋记述的奇异故事。
《聊斋志异》以神奇怪异作为情节构思的基本风格,以曲折离奇作为情节结构的基本模式,以简洁准确的细节刻画作为情节的侑机组成部分,以刻画人物形象作为情节的最终宗旨,并间以丰富多变,千姿百态的叙事手法,使其成为情节小说的典范。
這本书题材的特点就在于一茖“异”字。
浅析《聊斋志异》与“三言”人物关系结构不同的原因
突 出矛 盾 。《 聊斋 志 异 》因是 由作者 想 象、发 生在 人 与鬼
狐之 间 的故事 ,虚幻 成分 的加入 使作 品中展 现的生 活不 需
要做 到写 实,佐 以缥缈 无形 的情感 起伏 推动情 节发 展 ,既 有利 于营造 亦幻 亦真 的故事 氛 围,又更 便于读 者进 入作 者 所 营造 的幻境之 中 。“ 三 言” 的故 事设 定于现 实生 活之 中, 就 需要将 人物所 处 的环 境加 以展开 ,正 是这环 境和 人物 关
浅 析《 聊 斋 志异 》 与“ 三言 ’ ’ 人 物关 系 结 构 不同 《 聊 斋 志异》 爱情 题材 的著名 篇 目中,“ 三言 故 事 中出场 的人物相 对 较 多,人物 关 系网立 体 而复杂 。《 聊斋 志异 》故 事 中的人 物数量 较 少 ,他们 所 处 的人物 关系相 对 简单 。两者 在人 物 关系结 构上 有所 差异 的原 因 ,一是 故事 中主要人 物的身份 不 同;二是推 动故 事情节发 展 的方 式不 同。 关键 词 :《 聊斋 志异》 ;“ 三言” ;人 物关 系结构
二 、《 聊斋志异》与 “ 三言”在人物关系结构上 的
差 异 “ 三 言 ”故 事 中的人 物 往往 是真 实 的社 会人 ,包 括存 在 于鲜 活而复 杂 的社 会关 系之 中的社会 各阶 层的人 物 。这 也就 使得 “ 三 言 ”单 篇故事 中 出场的人物 相对 较 多,人物 关 系 网立体 而 复杂 。比如 ,在 故事 《 蒋 兴哥 重会 珍珠 衫 》 中,主 要人 物 有蒋 兴 哥 、王三 巧 、陈 商、 薛婆 子 、平 氏、 吴杰 。商 人蒋 兴哥与 妻子王 三巧 恩爱成 双 ,而在蒋 兴哥 外 出做生 意期 间,三巧 受薛 婆骗诱 被陈 商勾 引,兴哥 发现 奸 情 便休掉 了三 巧 。三 巧再 嫁于县 主吴杰 ,陈 商病亡 ,陈 商 之 妻平 氏巧合 之下嫁 与蒋 兴哥 。后蒋兴 哥 因祸 入狱 ,正 是 吴 杰断案 ,见 三巧 与蒋兴 哥 旧情 难断 ,最终 成人之 美 。在 故事 《 闹樊楼 多情周 胜仙 》 中,主要 人物有 范二 郎、周 胜 仙 、周胜 仙父母 、朱 真 。范二 郎与周胜 仙茶 坊相遇 ,两 人 相 思成疾 。 由周母和 范大 郎做主 定亲 ,怎奈 周父不 赞 同婚 事 ,周胜 仙便 气死过 去 。盗贼朱 真潜入 胜仙 墓 中,劫财 取 色 并 将 醒来 的周 胜仙 暗 藏 家 中。 胜仙 趁 乱 逃 出去 寻 范 二 郎,范 二郎却 以为周 胜仙 是鬼失 手将其 砸死 ,后周 胜仙 以 梦 托言道 出实 情才使 范二 郎幸免 死罪 。 《 聊 斋 志异 》故 事 中的 人物 多为 书 生、 狐鬼 ,书 生 本 就 多 在 书斋 ,狐 鬼 又 是 蒲松 龄 艺 术 想 象 的结 果 。故 事 多
《聊斋志异》中同性恋叙述的性别差异及其情理困惑
《聊斋志异》中同性恋叙述的性别差异及其情理困惑作者:余宁宁来源:《蒲松龄研究》2019年第03期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绘了各式各样奇幻的爱恋,同性恋亦在其关注之列。
《聊斋志异》不仅书写了当时社会司空见惯的男同性恋,还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女同性恋。
通过对这些同性恋篇章的分析,笔者发现,男同与女同的书写在叙事特征、思想内容上存在异同。
透过文本,我们也能从中窥探作者对男同、女同的不同态度。
然而,身处男权主导的古代社会中的作者仍不免挣扎在情、欲、理的困惑之中。
关键词:同性恋;叙事特征;精神恋爱;情理欲困惑中图分类号:I207.419 ; ;文献标识码:A在《聊斋志异》中,涉及男同描写的有《侠女》《黄九郎》《念秧》《男生子》《男妾》《人妖》《韦公子》《周生》《商三官》等,涉及女同描写的有《封三娘》《嫦娥》《绩女》等,同性恋在以上作品中有的是整篇故事的主线,有的只作为整体故事的一个插曲,还有的则一笔带过,无具体描写,但它们都成为了《聊斋志异》中别具一格的风景。
历来研究者对于《聊斋志异》中爱情篇章的关注多集中于跨越种族、跨越生死的异性爱恋,但对于同性恋这种非常态的爱情关注远远少于前者。
本文以这些同性恋篇章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男女同性恋的异同,并从中探寻蒲松龄的情、理、欲的困惑。
一、作者对男女同性恋叙述之异同在《聊斋志异》中,作者的叙事手法丰富多变,不同题材的作品通常有不一样的叙事组合,同是同性题材的作品,男同与女同之间在叙事方法上同中有异。
“悬念是叙述者利用控制叙事节奏、调节叙事信息流露等方面手段保持对阅读者阅读心理的影响与调控,以激发读者‘欲知后事如何’的急切探求心理的修辞手段。
” [1]200而设置悬念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提出问题摆出矛盾,限制叙述策略、截留叙事信息,中断或悬置叙事事件进程等。
在同性恋作品中,蒲松龄主要采取了传统“邂逅型”婚恋小说的叙事模式——限制叙事视角。
《封三娘》中开篇封三娘与范十一娘二人在盂兰盆会上邂逅,两情相悦,在之后的相处中,封三娘一直处于主导故事进程的地位。
《聊斋志异》第一人称叙事论析
《聊斋志异》第一人称叙事论析作者:尚继武来源:《蒲松龄研究》 2020年第3期收稿日期:2020-03-31作者简介:尚继武(1970- ),男,山东临沂人。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小说与小说理论。
尚继武(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江苏连云港222006)摘要:《聊斋志异》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的作品有4篇,分别是《偷桃》《地震》《上仙》和《绛妃》。
在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时,蒲松龄不仅能较为恰当地守住了“余”的感受疆域,具有比较严谨的“第一人称”意识,而且善于把握好介入故事的分寸,在控制“余”与故事的距离上表现得收放自如。
关键词:叙事情境;第一叙事人称;聊斋志异;叙事介入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在叙事学领域,叙事人称属于叙事视角的研究范畴,叙事理论家通过分析叙事人称来探明叙述者以“谁”的身份或名义叙述故事,叙述者与故事的距离,以及叙事人称带来的可靠性等问题。
小说使用的叙事人称无非有三种,分别为第三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
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文言小说,真正使用第一叙事人称的比较罕见,许多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实际上只是故事的记录者而非叙述者。
那些真正使用了第一叙事人称的作品中的“予?蛐余?蛐吾”,有的是故事的旁观者,仅起到穿线引线的作用,如唐代王度的《古镜记》中的“度”(作者王度的自称);有的是主要人物,具有很高的故事参与度,如唐代张鷟的《游仙窟》中的“余”;有的是故事来源的提供者,如白行简《李娃传》“公佐命予为传”中的第一人称“予”;有的是叙述者与听众或读者对话时所用的自称,如宋明时期某些话本、拟话本中的“我”。
《聊斋志异》中有4篇作品使用了第一叙事人称,分别是《偷桃》《地震》《上仙》和《绛妃》,实属难得。
这4篇作品故事结构层面不同,叙述者“余”的角色身份各异,读来别有意趣。
一从我国古代小说观念流变历程看,宋代以前崇实抑虚的小说观占据优势地位。
鲁迅先生认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 [1]70,胡应麟称唐人“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2]371,照此则唐代小说家的虚构观念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唐传奇作者常常发出“信而有徵,可为实录” [3]287“搜求遗逸,传于必信” [4]75之类的宣言,可见创作上虚构技法的进步与作家小说观念的革新并不同步。
促织经典讲义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 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作者简介
蒲松龄出身在一种没落旳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 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本地却是大族,但 在明末清初旳动荡中衰微下来。蒲松龄旳爸爸原是读书人 ,因为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 化旳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据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怒),得
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悲,见儿子 气息然则转为( ),喜但顾蟋蟀笼
虚则又转而为( ),忽愁而闻门外
虫鸣则既( )且( 惊),忽见蟋
蟀短喜小则以为它( );视之,意
似劣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
方法,以为……不好。)
(3)益奇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使用方法,以
为……奇特。)
(4)
(5)
(6)
练习五:一词多义( 1 )
①顾
成顾蟋蟀笼虚(回头看,动词)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看,环顾,动词) 顾念蓄劣物无所用(转折连词,但是)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顾虑,动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动词)
情节虽虚构,史料有根据?
明清笔记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 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 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 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 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 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 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 伤其妻,亦自经焉。”(《梅村诗集笺注》转 引吕毖《明朝小史》)
蒲松龄旳创作,除《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 集》外,还有有关农业、医药旳通俗读物《农桑经》《药 书》等。
聊斋志异故事_0
聊斋志异故事篇一:《聊斋志异》故事分类《聊斋志异》故事分类: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狼》三则等。
《聊斋志异》所反映的社会人生,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㈠抨击黑暗政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梅女》、《梦狼》、《席方平》、《续黄粱》《红玉》、《窦氏》《伍秋月》㈡歌颂青年男女纯洁真挚的爱情婴宁青凤莲香㈢揭露讽刺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弊端《胡四娘》叶生《神女》㈣热情歌颂普通人的种种美德和情操㈤带讽刺意义的训诫故事另外:《聊斋志异》由六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包括《小倩》、《陆判》、《画皮》、《小翠》、《阿宝》、《小谢与秋容》,各有不同的特色与风格。
小倩——带你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感受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陆判——换头风波,书生上天下地状告冥官,讨取公道……画皮——这是一个关于女鬼复仇的故事……阿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在爱情上,只要是至情至诚,定能感动佳人,终成美眷……小翠——灵狐报恩,嬉闹中化解危机,痴儿巧妇,每天制造欢乐笑声……小谢与秋容——书生勇闯鬼屋,巧遇两只调皮鬼,经历了多番生死患难,发生了一段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聊斋总共491篇,其中绝大部分多多少少都牵扯到鬼狐。
《聊斋志异》导读(1)
名著导读——《聊斋志异》1.了解作者及《聊斋志异》成书经历。
2.理解《聊斋志异》的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
3.了解《聊斋志异》艺术价值。
一、蒲松龄其人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聊斋志异》如何成书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
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
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事实上,历代学者经过考据发现,《聊斋志异》中故事的来源,一部分是前代小说或笔记的改编,一部分采自当时社会传闻或直录友人笔记者,一部分是作者自己虚构的狐鬼花妖故事。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
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
此后屡有增补。
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
《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小知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副对联是郭沫若1962年为蒲松龄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故居题写的。
写鬼写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聊斋志异》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论文】聊斋志异论文
【关键字】论文分析《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与婚姻摘要: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不仅以现实角度来描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婚姻,而且用大胆地想象将花妖狐媚与人奇异的爱情婚姻写入书中,从而给人们展示了一座奇幻地爱情百花园。
关键词:聊斋志异;爱情;婚姻千百年来,美满的爱情婚姻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许多文人墨客都将爱情婚姻作为描写的对象以诗歌、小说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也不例外,在本文共503篇中,有156篇就是描写爱情婚姻的。
这其中既有至炽、至洁、至美的真爱婚姻,也有由封建礼教一手促成的悲剧婚姻;既有同大多数文人一样,描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也有作者展开丰富地想象将爱情婚姻的主人公转化为奇异的人狐恋(《鸦头》)、人鬼恋(《连锁》)、人花恋(《葛巾》)、人鸟恋(《阿英》)、人鱼恋(《白练秋》)等梦幻般的爱情婚姻,真可算得上是一座奇幻的爱情百花园了。
蒲松龄笔下的爱情婚姻虽大多描写花妖狐媚与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让人乍一看感觉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其实不然,只要细细品味《聊斋志异》,就会发现蒲翁所写的人与事基本上都是现实封建社会爱情婚姻状况的大胆写照。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聊斋志异》这部文学著作,细细品味蒲翁笔下这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的爱情与婚姻。
一、封建礼教下正统婚姻的弊端在古代中国,由于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婚姻关系的成立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嫁之前,由媒人穿梭于两家之间,单靠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就将两个未曾谋面的青年男女硬“绑定”在一起,不用当事人点头,只要父母同意即可拜堂成亲,建立家庭,而且其中大多数新人都是要等到掀开盖头的那一刻才清楚地看到要相扶到老的另一半。
这种婚姻直接的结果就是:被迫组建的婚姻中不存在任何真挚感情,它不是爱情的产物,所以这种婚姻往往使当事人苦不堪言。
下面,就《聊斋志异》篇目中所述情节,将这种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婚姻分为三类:(一)不满的婚姻由于婚姻不是自主选择的,所以就有当事人不满意自己婚姻的现象,并想尽办法要改变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朝班昭著作的《女诫》开始,经过一千多 年女性道德的苛刻规训,清代初叶的多数女性早 已将“三从四德”、“男正乎外女正乎内”等女性桎 梏内化为自觉要求,讲究孝悌伦常、恪守传统道德 的贤惠女人比比皆是。蒲松龄苍茫的目光越过遍 地淑女贤妇,优中择奇,以肯定和赞赏的态度塑造 了商三官、仇大娘、乔女、颜氏等“女中丈夫”的奇 伟形象。
一、悍妇妖妇:传统女祸论的投影
女祸论并非“国粹”。经过母权的式微和父权
的 崛 起,世 界 各 主 要 文 明 都 有 类 似 的 传 统 观 念。 中国的“女祸论”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它将帝王 将相未能成就圣贤事业的责任或过错推卸给身边 的后妃夫人,如认为商毁于妲己,周灭于褒姒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谬见以主流化方式逐渐向 社会中下层渗透,并最终成为普通男性为家运不 济、个人不幸所寻找的绝妙理由。以虚构靓丽多 情的花妖狐魅而著称的蒲松龄,其笔下泼妇悍妇 以及披着画皮的女性妖魔同样栩栩如生,她们的 形象悄然呼应着这种被通俗化和底层化了的“女 人祸水”论调。迥异于男性梦幻中的理想女性,泼 妇 妖 妇 们 或 者 撒 泼 放 刁、蛮 不 讲 理,如 商 家 妯 娌 (《二商》)、张讷继母牛氏(《张诚》)等;或者全无廉 耻、胡言乱语,如《申氏》篇中向丈夫叫嚣“汝既不 能盗,我无宁娼乎”的申氏妻;或者笑颜如花却毒 如蛇蝎,现实人间的江城和阴司地狱的母夜叉柳 秋华、寓言《画皮》中的那位著名的妖魔化美女都 是这种灵肉分裂的角色。在《聊斋志异》中,这类 作品的绝对数量并不多,但其描摹之细腻、感觉之
!""# 年 # 月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
第 $$ 卷第 % 期Fra bibliotek&’()*+, ’- .+*/01’( 2*345)6378(9(:+*37356 ; <’=3+, <=35*=56)
?’,@$$ A’@%
!!!!!!!!!!!!!!!!!!!!!!!!!!!!!!!!!!!!!!!!!!!!!!!!!!!!!!!!!!!!!
与此同时,传统女祸论的影响、女性身份的隐性缺席以及以两情相悦为表象的男性立场的婚恋观也时有表现。
蒲松龄错杂交缠的妇女观可以视为性别观念进化的漫漫长途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停靠和中转。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祸论;女性身份隐性缺席;男性中心立场
中图分类号:C !"D@!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 F #"G(" !""#)"% F ""%$ F "D
这几位女主人公均有着与男性牵扯不断的深 刻联系:有的女扮男装,如二八少女商三官(《商三 官》),见识深远,孝勇可嘉,越过两个束手无策的 兄 弟 为 父 报 仇;有 的 女 人 男 相,如 仇 大 娘(《 仇 大 娘》),长相傻大黑粗,性格火暴躁急,以已嫁之身 份挽狂澜于既倒,回到娘家教化兄弟、经营家产, 将濒临绝境的娘家撬回正轨;有的由作者比附“烈 男子”,如乔女(《乔女》),虽“黑丑残缺”,但品清德 劭、正直侠义:为报答孟生的知遇之恩,以弱质之 躯奔走呼号于缙绅之门,保全孟氏家产,抚育孟家 子嗣;而自己无论怎样举步维艰,却始终“锱铢无 所沾染”。作者对主人公之“奇伟”和刚烈大加赞 赏。颜 氏(《 颜 氏 》)出 类 拔 萃,与 当 时“ 无 才 便 是 德”的妇 女 流 行 道 德 背 道 而 驰:“ 丰 仪 秀 美、能 雅 谑、善尺牍”的丈夫视科举考试为畏途,妻子颜氏
寓言《 画 皮 》几 乎 被 蒲 松 龄 锻 造 成 了 生 活 写 实,丰饶生动的细节散落全篇,巧设的机关和包袱 随处可见,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太原王生早行 遇女,问其来历,女郎半拒半迎、欲擒故纵:“不能 解愁忧,何劳相问?”一副邻家风骚姐妹的做派;王 锲而不舍,女郎则诱敌深入,冒用逃妾身份为随后 掩人耳目做铺垫;道士施法,化身女郎的妖物并不 望风而逃,只为舍不得到嘴的肥肉,一笔写尽了深
却手到擒来、不在话下,巾帼不让须眉。这个女人 不但进得厨房,而且当家主事,不但出得厅堂,而 且上得朝堂,为官数任,造福几方———俨然一个颇 有几分现代气息的抱负不凡的知性女人。
上述 作 品 明 确 传 达 了 诸 如“谁 说 女 子 不 如 男”、 “巾帼已然胜须眉”之类的基本观念,这足以 扰乱当今性别平等主义者的视线和思维。现代人 耳熟能详的男女平等口号居然出现在清代文人的 笔下,人们惊喜之余,早已忘了去追究其背后隐藏 的另类真相。事实上,乔女之所以令作者景仰,除 了清白无私、豪爽仗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坚守“一女不事二夫”的妇道准则。寡妇乔女拒绝 殷实富户孟生求婚时曾如此自我剖白: “残丑不如 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 及至乔女病重,惟一的遗愿竟是“必以我归葬”,而 当其子见钱眼开欲使“合葬于孟”之时,乔女愤怒 显灵: “棺重,三十人不能举”。显然,她精心守护 并引以 为 傲 的“ 德 ”的 重 心 正 是“ 不 事 二 夫 ”的 妇 德。颜氏在外风风火火、所向无敌,但仍然丈夫大 如天,懂 得 进 退 如 仪,一 个 优 雅 转 身,把 官 职、地 位、名声悉数转交给屡试不第的丈夫。更绝的是, 她包揽了无嗣的罪过,雷厉风行给丈夫纳了小妾, 借一个无 名 女 子 的 身 体 完 成 封 建 伦 理 的 规 定 程 式。家庭守护神仇大娘和复仇女神商三官,做出 了男人自愧不如的壮举,其直接结果不过是尽心 织补了早已崩坏的伦理纲常之破绽。说到底,这 些女性充当的是维护或巩固封建伦常的工具。作 者塑造这些女中丈夫的奇伟形象,一方面透露了 传统文人对男性弱化现实的焦虑与忧患;另一方 面,未尝不是作者主动出击,对男性采取的反激策 略:伦常卫士的性别角色发生了如此重大变异,由 强势男性变为弱势女子,其对男性的刺激和触动 应当是强烈的,蒲松龄期待于他们的反应是首先 自惭形秽,然后激励自己更为决绝、益加勇毅地修 补和守护千疮百孔的封建道德藩篱。
对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爱情观和妇女观,文 学史一向给予正面评价,认为蒲松龄塑造了许多 美丽纯洁、忠于爱情、勇于反抗的妇女形象,并通 过这些虚实相生、人怪特征相结合的形象,满腔热 情地歌颂男女自愿结合、平等相待的爱情,表达了 下层妇女要求摆脱封建礼教桎梏、追求自由和幸 福的愿望。的确,蒲氏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小 说作品,一扫时文的陈腐气息,给予女性相当的认 可与同情,其所塑造的不同流俗的女性形象,尤其 是其中流光溢彩的花妖狐魅,亦给我国古代文学 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趣味,带来了新的风气。但 深入阅读研究,便会发现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形象 复杂多变,小说中体现的妇女观也呈现饶有意味 的错综形态。鉴于此,简单地用“进步”、 “科学”等 宏观词语定格蒲氏妇女观的习惯做法,可视为对 蒲松龄的遮蔽。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人物,其内在美好与外 表俊秀一般而言是和谐统一的(《画皮》式寓言例 外),即便存在灵肉分裂悖离的个案,也总能通过 种种匪夷所思的途径实现最终的弥合,如《莲香》 篇借尸还魂回归善良人性的的李女,《水莽草》中
· "! ·
害死祝生却安心与祝生结为夫妻而拒绝投生的寇 三娘等。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江城》就成了一 个异数。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江城的美艳,而是采 用类似《荷马史诗》中对海伦美貌的间接写法展示 女主人公之勾魂摄魄。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隘 巷巧遇,江城美艳绝俗,令高蕃“不敢倾顾,但斜睨 之”,而一旦意识到对方是旧时相识,高公子“顿大 惊喜”,乃 至 奋 力 冲 破 门 第 地 位 的 悬 殊 娶 江 城 为 妻。另一次是连襟嘲弄高蕃“畏妻之甚”,高蕃反 唇相讥: “我之畏,畏其美也。乃有美不及内人,而 畏甚于仆者,惑不滋甚哉?”———畏得有理,畏惧的 就是那份惊人之美。这种间接描写更能引发读者 的好奇,也加强了读者对这对少年夫妻婚后幸福 的心理期待。然终成眷属之后,高蕃的噩梦开始 了:江城简直五毒俱全、十恶不赦,虐待丈夫、忤逆 公婆、毒打婢女,无所不用其极,大有将高家赶尽 杀绝之势。内心的刻毒凶狠与外表的靓丽美艳形 成了强烈反差,以至于令读者不寒而栗的同时,作 者也无法自圆其说,只好推委给莫须有的宿命轮 回。小说后半段,疑似菩萨化身的老僧一盂清水 如醍醐灌顶,消除前世的孽缘恶报,还原了江城贤 妻孝媳的本真面目。事实上,这个行踪诡秘的老 僧弥合了小说情节的裂隙,却也将作者内心的分 裂与冲撞暴露无遗:热爱女性而又畏女若虎,欣赏 女性而又常常敬而远之。除了在幻想世界,蒲松 龄似乎难以把握区别于男性、被称为“女人”的这 类特殊生物。因此,在另一些作品中,他刻意安排 了一类以娇柔美好的姿态掩盖丑陋狠毒内心的女 性形象,如《董生》中害死董生、并几乎要了王九思 性命的无名狐精,《考弊司》里那位人前美女人后 夜叉的柳秋华, 《胡四娘》中诡计多端、贪婪自私的 胡家姐妹, 《刘海石》故事里变身倪氏小妾、几将刘 家灭门的类似狐狸的无名怪物等都属此类形象。 《画皮》因描摹细致、寓意显豁而广为传布,堪称这 类作品的当然代表。
活跃在这些作品中的女性,面目有别、性情各 异,命运走向大相径庭,却都是一具具没有灵魂的 空壳,一 个 个 处 于 失 重 状 态 的 空 心 人。“ 红 颜 祸 水”的传统认知定型深刻地影响了蒲松龄的性别 心理,也给《聊斋志异》中以生动美好为基调的女 性形象涂抹了别样的颜色,昭示了女性主体性的 明显缺位。
埋于人性的贪婪无餍;当然邪不压正,结局大快人 心,魔最终必为道所消灭。小说的类现实题材特 征淡化了寓言色彩,但作品的寓意仍然十分清晰: 外表美好的事物,常常是危险的,有时这种危险甚 至足以致命。这则寓言一朝问世,便注定在国人 的人生教育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但问题是:寓意的 传播与小说所塑造的形象是分不开的,人们在吸 取王生教训的同时,总是把一笔烂账记在女性妖 魔头上,提醒自己对妖艳美女保持足够警惕——— 男性的好色、贪婪、怯懦等劣根被有意忽略,女人 祸水论则得到一再重申。
《 聊 斋 志 异 》: 错 综 缠 绕 的 性 别 言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