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韦应物诗歌简论

合集下载

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分析

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分析

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分析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分析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以其独特的清谈、自然、抒情风格“自成一家之体”,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

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为后人留下了550多首诗歌,其中有不少反映战乱、批判权贵、同情民生嫉苦的好诗,也有拟古、歌行不乏千古传诵的名作,而最能代表其典型风格和突出成就的,毕竟还是山水田园诗。

任何一位诗人,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向和审美追求,这种独特的趣尚和追求,一旦溶于其作品中,便建构成其鲜明的风格。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就是以其独特的清谈、自然、抒情风格“自成一家之体”,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

一.恬淡——淳美自然韦应物一生由豪侠公子走向文人学士,由三卫郎做到大州刺史,做官虽不算显达,然官运尚可,总是缓步升迁的,自无迁谪之怨;他做官勤慎爱民,以清廉直正见称,加之生性恬淡,自无躁进之心,更不会刻剥人民而取宠;他对当时社会前景缺乏足够的希望和信心,隐退思想时隐时显。

诗如其人,因此,他的诗在古朴隐淡之中,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淡淡的图画,表现了诗人淳美的自然情操。

1.淡而不枯。

试观其《赋得暮雨送李胃》: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送人离别之情,在历代文人笔下总是显得那样郁闷盘曲,但韦应物却将笔力放在写景上,寓情于景。

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首联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题中的“暮雨”二字,淡淡几笔,勾画出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

二、三联四句接写江上景色:在沉沉西下的夕阳,傍晚的暮蔼里,伴随着微微小雨,出航的船只慢慢归来,而鸟儿却迟迟不愿离开,远望江面渐黑看不到朋友的远去的船只,只有岸边的浦树永远饱受这里江水的滋养。

全诗以“微雨”起,以“散丝”结,淡淡地涂抹,又淡淡地了结,显示韦应物恬淡的特色,因而翁方纲称韦诗“其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石州诗话》)。

2.溶浓入淡。

韦应物虽身在名利追随的官场,却能清心寡欲、恬淡自远,不为外物所动,他把生活的贫富、官场的沉浮看得很淡。

关于韦应物的诗鉴赏

关于韦应物的诗鉴赏

关于韦应物的诗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关于韦应物的诗鉴赏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

韦应物歌行体诗歌

韦应物歌行体诗歌

韦应物歌行体诗歌韦应物歌行体诗歌韦应物是中唐前期歌行体诗歌创作成就较高的诗人。

下面我们就针对其歌行体诗歌进行分析。

韦应物成长于开天盛世,经历了“安史之乱”,乱后多任地方中下级官员,对社会的盛衰巨变和民生疾苦有深刻体认。

他在中国诗歌史上以平淡自然的山水田园诗著称,被视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和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继承者,如明代何良俊说:“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韦左司一人。

”韦应物描写山水田园的五言古诗的确取得了很大成功,以致淹没了他在其他诗体、其他题材上的成就。

其中,歌行体诗歌就是这样一类作品。

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韦应物。

这正是一个经历战乱、有思想的士大夫更应该具备的品质。

而他在歌行“气骨顿衰”的时期选择含有兴讽意味的歌行体诗歌来反映现实,更见出其精神的可贵。

这种精神被稍后的白居易发现,他在《与元九书》中指出:“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与元九书》是白居易系统阐述其诗歌理论的文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强调诗歌的讽喻功能。

关于唐代的讽喻诗,白居易认为连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所留的作品也屈指可数,可见他对讽喻诗的标准之高。

但他却认为韦应物的歌行“颇近兴讽”。

陶敏先生等校注的《韦应物集校注》收“歌行”两卷,共四十二首(本文韦应物诗歌均引自《韦应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本文即以该书所收作品为对象,对韦应物的歌行体诗歌进行探讨。

从诗题来看,韦应物的歌行体诗歌可分为两类:一是乐府古题及由古乐府衍生出来的新题歌行体诗歌,我们简称为乐府古题歌行体;二是自拟歌辞性诗题歌行体诗歌。

韦应物的乐府古题歌行体诗歌有《长安道》《行路难》《相逢行》;由古乐府衍生出来的新题歌行体诗歌有《横塘行》《贵游行》《酒肆行》,《贵游行》与《酒肆行》类似于古乐府《少年行》。

《横塘行》出自古乐府《长干行》,横塘在古乐府中常用来指女性的居住地,如崔颢的《长干曲》中有“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试论韦应物的悼亡诗

试论韦应物的悼亡诗

自西晋潘岳《 悼亡诗三首》 创题以来 ,悼亡诗” “ 主
旨和归趣 乃定格 于对亡 妻 的专悼 。唐代 是悼 亡诗 发展 的黄金时期 , 元棋 、 李商隐常被视为新标 高。其 实早在 元、 李之前 , 韦应物就 已取得不俗的成就。南宋刘克庄
模糊 ,只不过充当了悼亡诗人们优伤情绪的倾泻对象
和输 出渠道 。韦应物悼亡诗虽也不无 自悼 的成分 , 他 但
0 8 5月 上 刊 2 0 年 号 旬 夫教货 才





吴 哉




( 南京大学 中文系 , 江苏 南京
2 1《 9 3 ) X〕
摘 要 : 韦应物的悼亡诗成绩卓然, 所憾 未曾引起 应有的重视 , 实际上其在妻子形象的凸显、 儿女 角色的引 入、 细节表现的深化、 物我浑融的象征化尝试诸方面的探
8
0 引自 全唐文》 《 卷七一九. ⑩ 论语 颜渊.
大教货 0 0 年”上 刊 料2 8 ”号 旬
温 馨 的伴 侣 。 . 2 妻 子 的 贤能 勤 慧 《 伤逝》 : 云 仕 公 不及 私 , 百事 委令 才。一旦入 闺 门,
照, 让人倍感酸辛, 诗人 的尴尬处境也 自然道 出。子女 的年幼惜懂 , 愈发离不开妻 子的爱抚 , 良人 已没 , 而 温 情不复。 悲哀之意又增 添一层 。 如清代学者沈德潜评论 就说 : 因幼女之戏而己之哀倍深 ,比安仁悼亡较真。
之风赋》 “ 曰: 小人之心犹草, 衰荣不问;君子之德如风, 莽吵平皋, 悠扬茂苑。风何草之不动 , 草何风而不堰 。
……是知风为号令之类 , 草为众庶之徒。 … 立政则斯 为大矣 , ……观其风者, 知国之道。……仲尼以之而取 譬, 宋玉由斯而奋藻。’作品兼取孔子“ , 。 君子之德风, 小 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僵’的话和宋玉《 , 勿 风赋》 的内容 加 以揉 合 , 归结 到为政治 国, 予人启发 良多。 对屈原 的人格情操 如此敬仰 ,对屈宋的思想创作 如此熟稳 , 这表 明, 屈宋其人其文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而 渗透到庸代传奇作家的精神深处 ,成为他们取之不尽 的思想 和创 作 资源 ,而这一定深刻影 响于他们 各种 文

论韦应物诗歌创作【文献综述】

论韦应物诗歌创作【文献综述】

论韦应物诗歌创作【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论韦应物诗歌创作唐朝,是文学的辉煌时期,更是诗歌的顶峰时代。

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而这个时期的韦应物的诗风转变,最具代表性。

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对体裁运用的不同,对题材选择的不同,以及表达方式的不同种种原因,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不同时期,风格还是略有差异的。

他后期归隐后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较大。

历来有众多学者对这些诗歌进行了研究,本综述将部分资料和评论分类介绍。

一、时代及诗人背景韦应物的诗属于“大历诗风”,正如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所说的:“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从而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

韦应物的绝大部分诗歌,作于因斌公职发而被迫辞去洛阳丞相一职后,尤以大力中再度出仕任京兆府功曹,至罢滁州刺史的十馀年间的吏隐诗作见称于世。

在他后期的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

”[1]诗人一生经历过仕途的坎坷,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徘徊,邝健行等选编的《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中提到:“诗人在仕途生涯中,忧中唐政治弊端,疾百姓生活贫苦,有志改革而无力,欲归隐而不能,常常被出仕、退隐所困扰,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

”[2]陶敏《韦应物生平新考》:“韦应物出身世家,少为玄宗三卫郎,上过太学,先后做过河阳从事、洛阳丞、河南府兵曹参军、京兆府功曹参军、高陵令、栋阳令、尚书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官职。

”[3]对于其性格,薇园《韦苏州年谱稿·前记》:“观其性情恬退,不慕荣利,而少年则豪侠不羁人也。

”[4]刘开扬《唐诗通论》:“应物少年生活骄纵,但后来玄宗死去,他失势了,才开始读书并作诗。

”[5]李肇云:“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

”[6]二、韦应物的诗风转变韦应物后期的诗歌与其前期的相差甚大。

晚唐诗人韦应物的诗歌创作特点

晚唐诗人韦应物的诗歌创作特点

晚唐诗人韦应物的诗歌创作特点1. 引言晚唐时期,韦应物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诗歌创作成就,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颗耀眼之星。

他深受流派诗人的影响,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探讨韦应物的诗歌创作特点。

2. 历史背景晚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和政治动荡交织的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变革和战乱经历也深刻地影响着韦应物及其他诗人们的创作。

这些背景使得韦应物的诗歌表现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民族精神。

3. 主题多元化韦应物的诗歌主题广泛而多样化。

他不仅描写了山水田园、咏史抒怀等传统主题,还触及到社会现实、宫廷政治、农家生活等内容。

这种多元化与他亲近生活和关心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4. 深情细腻的描写韦应物的诗歌以其深情细腻的描写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自己对事物万象的真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真实而具体的描写,使读者产生共鸣并进一步体悟到诗人创作背后所蕴含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5. 自然与艺术的结合韦应物善于将自然景色与艺术手法相结合,在他的诗中常常用自然意象来抒发内心情感,并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和音韵美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6. 技巧独特而灵活韦应物在诗歌创作中展示了技巧独特而灵活多变的一面。

他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格律形式,使诗句富含节奏感和音乐性。

同时,他还经常使用对仗、拓文、转字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诗歌更加有趣和富于艺术性。

7. 社会评论与政治批判韦应物的诗歌不仅展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也融入了对社会和政治的深度思考。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时代动荡、社会不公和官场黑暗等现象的关切,并进行了犀利而含蓄的观察和批判。

8. 影响力与评价韦应物以其卓越的诗歌成就被誉为晚唐“双绝”之一,他的诗歌在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那种崇高情感、优美语言和丰富内涵,使得人们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而不可忽视的存在。

9. 结论晚唐诗人韦应物以其多元化的主题、深情细腻的描写、技巧独特而灵活、社会评论与政治批判等特点成为当时文坛上备受瞩目的存在。

浅析韦应物诗歌冲淡平和的诗意追求

浅析韦应物诗歌冲淡平和的诗意追求

浅析韦应物诗歌冲淡平和的诗意追求【摘要】论述了韦应物的诗歌风格沿着陶渊明所开创的平淡之风发展,指出诗人在汲取前人创作成就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冲淡平和。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诗人生活的时代和诗人的性格倾向以及审美倾向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韦应物;诗歌;风格百花争艳的盛唐诗坛上,最诱人的莫过于李白之豪放飘逸,杜甫之沉郁顿挫。

而伟大的艺术探求者往往披荆斩棘,独辟蹊径去创造独特的风格。

韦应物诗歌“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就是其在学古通变中达到的新高度。

所谓冲淡,就是平和、淡泊。

冲淡强调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表达的是一种人生观。

只有经过沉静的思考,在内心达到真正冲淡的境界,才能写出冲淡的作品。

冲淡含有闲逸、淡泊、深远等特点。

平和更加侧重于心态的平静、心平气和,即使是激愤的情感也是用淡泊的形式表现出来。

冲淡平和,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指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

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是对人生经历中发生的挫折与不幸的坦然面对和接受,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旷达处世态度。

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则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冲淡的气韵和悠闲简洁的艺术风格的追求。

诗人一生多次闲居精舍,或者佛寺,早已习惯那种较少人间烟火气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描写山水或寺庙生活时常显得闲适而恬淡,空旷而平和。

韦应物诗歌的这种特点随处可见。

诗人在饱览自然美的时候,将自己的经历、处境移情于自然物,将个体精神与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此时,诗人迫求的是忘我,无我的境界。

这种境界实际上就是一种冲淡。

韦诗的冲淡不仅表现为对一种空灵境界的追求,还表现为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这才是冲淡的根源。

诗人的思虑屡经生活激流的冲刷,已经磨尽了一切棱角和激情,不追求荣华,诗人往往以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人生。

不管外界发生多大波折,总保持着内心的平静。

所以,韦诗风格的冲淡平和主要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淡然气韵的艺术境界的追求,以及对心灵的平静、情感的柔和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追求。

韦应物歌行体诗歌

韦应物歌行体诗歌

韦应物歌行体诗歌(2)韦应物歌行体诗歌诗人描写了鸟类社会的混乱,鸱、鸢夺取了野雀的巢,并将之吃掉。

对于这种现象,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却一言不发。

同时,又有霜颤、野鹞等与鸱、鸢狼狈为奸。

这种混乱现象正是当时统治阶层共同剥削民众的真实写照,如宝应年间(762)有所谓的“白著”,就是朝廷勾结地方豪强对百姓赤裸裸的掠夺。

《燕衔泥》赞美了衔泥燕的聪明,“燕衔泥,百鸟之智莫与齐”,但衔泥燕放弃“决绝高飞碧云里”,筑巢华屋,只为获得生存。

而其他鸟没有这种聪明则只能“翻遭网罗俎其肉”。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生存条件的险恶。

三是求仙诗。

有《学仙二首》《萼绿华歌》《王母歌》《马明生遇神女歌》等。

这些歌行体诗歌以求仙为内容,但韦应物却从求仙中对统治者进行讽刺。

如《学仙二首》其一: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试心确然。

千钧巨石一发悬,卧之石下十三年。

存道忘身一试过,名奏玉皇乃升天。

云气冉冉渐不见,留语弟子但精坚。

诗歌内容虽是求仙,但韦应物能从中得出“留语弟子但精坚”的结论,告诫人们求仙贵在持之以恒。

第二首写周君三兄弟求仙之事,周君始终专一而二弟则有不专之心,最后周君得以成仙,二弟则只能是“可怜二弟仰天泣”。

由周君兄弟三人的不同结局,诗人认为“为子精心得神仙”。

沈德潜评二首曰:“二章总言求道贵专。

”《马明生遇神女歌》开篇指出“学仙贵功亦贵精”。

求仙成道贵专一,做其他事也应该求精求专。

这是对当时安史之徒背叛朝廷、四方藩镇拥兵自重等不忠行为的讽刺。

《汉武帝杂歌三首》其一写汉武帝求长生不老之事,但“由来在道岂在药,徒劳方士海上行”,无道是不能成仙的,结局只能“如烟非烟不知处”。

其二写汉武帝千方百计寻求长生不老服食所谓的仙药,但事实却是“乃知甘?皆是腐肠物,独有淡泊之水能益人”。

通过汉武帝求仙失败之事,韦应物告诫统治阶层不要劳民伤财以妄求长生不老。

另外《王母歌》中“玉颜眇眇何处寻,世上茫茫人自死”,人间是不可能有长生不老之人的,否定了神仙之事。

《滁州西涧》唐诗赏析

《滁州西涧》唐诗赏析

《滁州西涧》唐诗赏析《滁州西涧》唐诗赏析在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滁州西涧》唐诗赏析文言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作者简析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

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生平成就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

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

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

《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

”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

中唐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

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

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

韦应物诗鉴赏

韦应物诗鉴赏

韦应物诗鉴赏生平简介韦应物(737—791?),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早年充当唐玄宗的侍卫,狂放不羁,后来折节读书,应举成进士,任过洛阳丞。

曾一度辞官闲居,德宗时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后人称他“韦江州”或“韦苏州”。

又因曾任左司郎中,也有“韦左司”的称呼。

韦应物的诗,以写田园山水著名,部分作品,对安史之乱后社会乱离、民生疾苦的情况,有所反映。

在艺术上,他效法陶渊明,也受过谢灵运和王维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一种自然淡远的艺术特色。

有《韦苏州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韦应物诗鉴赏韦应物曾客游广陵,此间与元大校书过往甚密,友情颇深。

代宗广德元年(763),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对元大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前四句写离情。

“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

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

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

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

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

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

试想: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

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

韦应物的诗词赏析5篇

韦应物的诗词赏析5篇

韦应物的诗词赏析5篇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

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韦应物的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朝代:唐朝|作者:韦应物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是一首写与文士宴集并抒发个人胸怀的诗,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

诗人自惭居处高崇,不见黎民疾苦。

全诗议论风情人物,大有长官胸襟。

叙事,抒情,议论相间,结构井然有序。

淮上喜会梁川故友朝代:唐朝|作者: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会梁川故友》这首诗写久别十年之后的故人,忽然在淮水重逢的喜悦之情,感慨至深。

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颔联统包了分别十年繁复的世事人情;颈联和末联写重逢情景。

写相聚、痛饮和欢笑,写环境、形貌和心思,是诗的主体。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朝代:唐朝|作者:韦应物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由送友启程到舟行江上,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诗人被罢官以后的心情。

开头两句写别离之“初发”。

三、四句写友人乘舟归去。

五、六句写期望重逢。

最后两句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难以自主。

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面看似平淡,内蕴却是含蓄深厚,于景象描写中揭示出人生哲理。

孤花表春余韦应物诗歌的盛唐余韵论文

孤花表春余韦应物诗歌的盛唐余韵论文

孤花表春余韦应物诗歌的盛唐余韵论文孤花表春余韦应物诗歌的盛唐余韵论文摘要:诗人韦应物能够在大历时期卓然而出,自成特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濡染盛唐风韵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本文从韦应物诗歌所体现出的诗人的精神面貌、诗风的延续以及诗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寻找韦应物诗歌和盛唐气象的某些契合点。

关键词:韦应物盛唐余韵诗歌韦应物作为大历时期的一个特殊存在,他的诗歌迥异于当时的风气而形成自身的特色,濡染盛唐风韵不能不说是其中原因之一。

古人胡应麟称:“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

”(《诗数》)贺贻孙认为:“中唐如韦应物、柳子厚诸人,有绝类盛唐者。

”(《诗筏》)王士祺称:“张曲江开盛唐之始,韦苏州殿盛唐之终。

”①从前人的评论中已见端倪,今人也有同感认为韦诗可视为盛唐之音的延续②。

但是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本文将进行深入分析,以对韦应物诗歌有更好的把握。

一般而言,盛唐的昌盛景象是由其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艺术乃至时风习尚、人们的心态风貌等共同表现出来的,而其包含甚广,韦应物诗歌表现出的只是其中的某些方面或类似的韵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诗歌再现了盛世的辉煌,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昂扬的精神风貌。

韦应物的生活经历在大历诗人中是比较特殊的,他出身名门望族,从小生活于太平盛世,一十五岁时不似其他诗人奔波于科举求仕之途,而是因门荫进入皇宫,成为玄宗的侍卫郎。

他处于社会的最顶端,不仅享受荣华富贵,也浸染了盛世的恢弘自信与激情。

虽然安史之乱的狂粼把他抛到仕宦的险径上,但从县尉到大州刺史,作官虽不算显达,然官运尚可,总是逐步升迁的,自无迁滴之怨,一生中既无科举失意落第的悲伤不平,也无干渴权贵的卑颜耻辱。

正因如此,注定其精神风貌异于时人,而靠近盛唐士人。

韦应物对盛唐感受很深,他的青春、希望和理想都孕育于盛世当中,所以在其诗中不可避免的有许多盛世的回忆。

晚年的《逢杨开府》追述了自己年轻时飞扬跋息、不可一世的形象:“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韦应物诗歌鉴赏

韦应物诗歌鉴赏

韦应物诗歌鉴赏韦应物诗歌鉴赏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

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

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

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试论韦应物及其诗歌

试论韦应物及其诗歌
从 他 的诗 中 切 指责

对 导 致 这 种 变 迁 的祸 源 亦 有 指 责

我 们 可 以 着 到 他 对 王 朝 的微 讽 劝 谏
汉 家宫 殿 含 云 烟

,
而 更多 的 则 是 他 对 藩 镇权 贵 的愤

: 如 《长 安 道 》
,
,
两宫 十里 相炜 延
,

亚 写 贵戚 的豪 奢 他 那 些 借物 喻 意
,
,
晚始 折 节
?

,
所 谓 对 痴 人 说 梦也
,

使真
,
.
则窃 姬 之丑
;
不识 字 之 愚
何至 如 此 历 举 乎

④ 其 实 这 首诗 前 后 对 照 鲜 明

川 .
. .
. .

自叙 中感 情 真挚 怀

,
,
一 意贯 之
,
忌辩者 以 为
,
他指

仅 是推测
安 史乱 后
,
时 代把 诗 人 象

从 一个 好梦 中惊 醒
挫 折失 意
。 ,
再 经 武 皇 去 世 的逮 变
,
他 的 处 境在 大 动 乱 中 完 全 不 同 了

世 事萦

他 象一 个 回 头 浪 子 走 向 成 年
“ ”
,
诗 中 追 述 的坦 白
,
正 是 诗 人 清 醒 地 对 自我 所
“ ”

的否 定
他 这 样敢 于 解 剖 自 己 老 少顿 异
并不 是孤 立 的
韦 应 物其人 其 诗

试论韦应物歌行体诗

试论韦应物歌行体诗


中唐 之前歌 行体 发展 概 貌
关 于歌行之起源与发展 , 葛晓音 曾在《 初盛唐 七言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 的分野》 中做了极为详 细 的 论 述 , 为 歌 行 既有 “ ” 认 歌 的特 点 , 继 承 了 也 “ ” 行 的特征 , 但是歌行主 旨偏于乐府“ 诗。歌行 行” 诗 题 目加 “ ” 不加 “ ”而 且 歌行 诗 篇 幅较 长 , 行 而 歌 , 节 奏急促 , 多复 沓 , 且 这继承 了“ ” 的特色 。1 行 诗 2 ] 此 外 歌行 在表 达个人 情感 时 ,受 到 了楚 辞 的影 响 , 特 别是在风格与内容上 , 借鉴了楚辞中的个性鲜明的 表 达方式 以及 惟妙 惟 肖的艺 术形 象 。而 且 , 辞 句 楚 式参差 , 感叹词与语气词的使用也更加随意 , 更加 方便 情感 的抒 发 。 歌行 在字 数上 对每 句诗 歌并 没有 限制 ,有 四 、 五、 七及 杂言 , 但是 歌行 诗多 是 以七 言 为主 。 七言 歌 行的产生经历魏晋 、 六朝至隋、 唐逐渐成熟。 歌行体
生 了很大的转变 ,也使得其性格发生极大变 化 , 成为一个 “ 立性高洁 , 鲜食寡欲 , 所居焚香扫地 而
坐 ”[P ) 1・之人 。 】 (
诗歌创作上,韦应物的山水诗承汉魏六朝陶 、 谢古诗传统 , 继盛唐王孟余音 , 风格 自成一家 , 被誉 为“ 韦苏州体” 。今人对韦应物诗歌 的研究 , 多集 中 在最 能体 现韦应 物气 质 冲淡 平 和 、 古朴 淡雅 的山水 诗与五古诗两方面。但韦应物诗歌题材广泛 , 内容 丰富, 他的歌行体虽然不及 山水诗与五古诗受人称 赞 , 也有 可观 之处 。本文 即欲对 韦应 物歌 行诗 的 却 特点 和成 就进行 探讨 。
试论韦应物歌恬

韦应物诗歌研究

韦应物诗歌研究

韦应物诗歌研究韦应物是唐代大历、贞元间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常写田园山水诗。

摘要:语言是诗歌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主要研究了韦应物诗歌语言的古朴清丽的艺术特性,把语言研究细化,主要是针对诗歌语言中某些特殊的字词来分析,通过比较分析等来说明韦应物诗歌的语言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韦应物语言艺术古朴清丽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后人对他推崇备至。

王世贞在《艺苑厄言》中称赞“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慨叹“发秾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敬崇景仰之情无不溢于言表。

由此可见,韦应物诗歌的独特性,以及韦应物诗歌在诗歌史上的成就。

因此,韦应物在唐代诗歌史乃至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古今中外伟大的语言艺术家们,对文字的运用十分重视。

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为写好一首诗,反复推敲,锤字炼句,使有限的字在他们笔下,花样翻新,变化无穷,创作出瑰丽多姿的艺术作品。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就是那种为了表现出美的意境而选择恰当的字眼,苦苦推敲琢磨的生动写照。

韦诗“众体皆备”,在学古的基础上学会变通,所以他的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古朴与清丽并存。

古朴在诗歌语言上表现为简洁朴实,不加雕琢。

在韦应物的各种诗体中,以古体诗最为世人所推重。

韦应物的古体诗占其作品总数的百分之六十;近体诗亦有古诗的风调;从艺术质量上看,韦应物古诗胜于律诗,大部分优秀作品集中在古诗,特别是五言古诗上,并且具有盛唐气象。

而古体诗的语言大多朴实自然,少修饰,如话家常。

如《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宴,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这首诗在韦集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历代评论家都注重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觉得这首诗的重点在“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但这首诗除了有思想性之外,它的语言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韦应物论文

韦应物论文

涧边幽草居处崇--------韦应物进退不得的一生摘要:韦应物是中国著名晚唐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自天宝十载(751)至天宝末,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任侠使气,狂放不羁。

安史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应举中进士。

先后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左司郎中。

其一生所创作之诗作的内容包括关心民间疾苦、表达忤时愤世、描写田园景物,语言简洁,风格秀朗。

诗人在仕途生涯中,忧政治之弊端,疾百姓之贫苦,有志改革而无力,欲归隐而不能,常常被出仕、隐退所困扰,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

关键词:友情时光归隐时政矛盾正文:年少轻狂的日子里,韦应物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作为一名年轻的贵族少年,他没有经历过世事沧桑,他只看到繁华的大唐盛世,瞻仰着唐玄宗这位伟大的君主,在宫闱里尽情享受着优越的生活,任侠使气,狂放不羁。

但是,安史之乱打破了社会表面的繁华,揭露了唐王朝盛极而帅的现实。

在动荡的社会现实下,战乱使得韦应物不再少年轻狂地过日子,他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面对混乱动荡的社会现实,他立志读书,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改革政治弊端,给百姓带来安定幸福的生活。

战争史可怕的,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极大地变化,战乱毁掉了韦应物这一代文人意气风发的生活,带来给他们希望幻灭的暗淡现实。

韦应物在其早期的作品中还带有盛唐的余韵,例如,《寄畅当》中“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

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

”气势壮大,表现了韦应物希望通过自己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来打败敌人,为国建功。

但是战乱从它的一开始,就注定了国家社会以后的不稳定,文人是软弱的,他们不可能全权肩负起治理保卫国家的重任,只凭文人在政治上的理想愿望是不可能治理国家了,现实使残酷的。

所以在韦应物后期的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之气消失了,诗中表现的是诗人的无奈和进退两难,韦应物在应举中第后,在官场中起起伏伏,诗人对从政已经失去信心,向往隐逸的宁静,但是他又忧心百姓的生活,有志施展才能改变政治弊端。

大历诗坛上的一个特殊存在──试论韦应物诗歌古近诸体的艺术风貌

大历诗坛上的一个特殊存在──试论韦应物诗歌古近诸体的艺术风貌

大历诗坛上的一个特殊存在──试论韦应物诗歌古近诸体的艺术风貌韦应物,唐代大历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独具特色,被认为是大历诗坛上的一个特殊存在。

他的诗歌以古近诸体为主要表现形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本文将试论韦应物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首先,韦应物的诗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作大多描绘自然景物,情感丰富,意境优美。

例如他的《滁州西涧》一诗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歌的美。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得诗人与自然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共振。

其次,韦应物的诗歌多元化,古近诸体的运用令他的作品更具特色。

古近诸体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主要包括古体、近体和乐府三种。

韦应物对古近诸体的运用非常灵活,他既能写古文风的七言律诗,如《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又能写近体诗,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得他的作品更加鲜活而富有变化。

此外,韦应物的诗歌在唐代文学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受到了当时许多文人的推崇和欣赏。

在他的影响下,唐代的文人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注重对于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创造。

同时,韦应物也通过他的作品传播着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读者对于生活和世界有了新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社会现实的关注,这使他的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意义。

总之,韦应物是唐代大历诗坛上的一个特殊存在。

他的诗歌作品以古近诸体为主要表现形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他的作品风格多元化,既有古体,又有近体,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形式。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于情感的追求,更对唐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韦应物诗歌简论韦应物是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写下大量吟咏山水田园的隐逸诗歌。

他的诗在艺术风格上是清雅闲淡,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写实风格,伤感哀怨,充分流露出其内心矛盾。

韦应物在隐逸诗内容上不但继承了前人的基础,而且又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也有所创新,承前启后,成为后来隐逸诗的典范,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综合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一、山水田园派的杰出代表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指出:“他的山水田园诗再现了陶渊明和王维的真趣,同时又将盛唐山水田园诗优美清空的意境引向萧散淡冷,在中晚唐和宋代,特别受到白居易和苏轼的推重”。

无论是精神状态还是语言风格,韦应物均与陶渊明相近。

白居易在《题浔阳楼》一诗中将“陶”、“韦”并举:“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卞敬业《唐代田园诗人――韦应物》是本世纪较早对韦应物诗歌进行较深入、细致探讨的论文,文章论韦应物在诗坛上的地位云:"苏州诗平易冲和,随在表现;而其真朴处,亦人不可及。

""盖苏州诗品清高,极为当时文人所推重。

"论其各体的风格云:"盖苏州诗渊源于陶公,故以五言最为擅场,七言则较有逊色。

五古气质闲妙,浑然天成,所谓朱丝素絃,一唱三叹。

五律多简远,不作矜持语,而自然合拍。

五绝则甚古澹,渐入化境矣。

大抵韦诗多如行云流水,不著一字,神在阿堵之中,而情寄八方之表者也。

"文章又谓"其言情真朴处似渊明,其写景清婉处则多似玄晖",最后称韦应物 "为唐之陶潜"。

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一书中,称韦应物“自成一家之体,卓为百代之宗”,并认为大历时期能开宗立派、自成一家的诗人,只有韦应物。

二、以写实为显著特色的思想性韦应物思想性的形成与所处环境的骤变,接受教育的思想、人物自身性格等诸多因素有关。

时时流露出一种写实倾向,参与社会、关注民生的讴歌与痛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时时抒发复杂情感。

储仲君《韦应物诗分期的探讨》根据韦应物诗作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情感,将韦应物一生分为三个时期:一、洛阳前后,自就读于太学到供职京兆府以前,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时期;二、长安-滁州,自就任京兆府功曹至罢滁州刺史,这是一个消沉失望的时期;三、江州-苏州,自出任江州刺史,到寓居永定寺,这是一个满足安逸的时期。

卞敬业《唐代田园诗人――韦应物》是本世纪最早对韦应物进行专门性探讨的论文,该文在述及韦应物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性时说:"韦苏州诗中多表现其恬退性情及爱民思想。

"刘熙载《艺概》(卷二)称:“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试观《高陵书情》云:‘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

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

’此可与《舂陵行》、《贼退示官史》作并读”。

汤擎民在其《论韦应物的"兴讽诗"》中着重谈韦应物的"社会政治诗",认为"韦应物是关心国家大事和王朝安危,注意社会政治情况,敢于揭露其中的丑恶面,同时又能同情人民疾苦的。

""诗人把他的无比关心和同情,融注入'兴讽'一类的诗篇。

"姜光斗的《韦应物评传》从总体上评价了韦应物的思想和诗歌的社会价值,他说:"韦应物是一位性格刚直、醇厚、关心民生疾苦、入世较深的诗人。

在历任地方官任上,他能不时反躬自问,把目光注向社会底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生的疾苦。

他的山水田园诗,有着较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农民的勤劳、希望和辛酸,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现实的不满。

在中盛唐之交,在杜甫和白居易之间,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比起同时代的'大历十才子'来,现实性要强得多。

"孙望《韦应物事迹考述》从发展的角度,分时期地论述了韦应物的性格、思想的变化。

他认为,少年时期的韦应物充当了唐明皇的爪牙,"这是他一生中生活的最庸俗而思想也是最不光彩的时期"。

韦应物在武功折节读书和在太学受学的时期,开始接受了儒家的教育,这对于他思想作风的转变有密切关系;当然此后也还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在洛阳丞期间,他一方面怀着济世的抱负,然而位卑人微,无可施展;一方面又因个性傲岸,而在混浊的社会里到处碰壁:就在这重重的社会矛盾和人事摩擦下,逐渐转变成与世不协、消极退避,有时清静自持、故示高洁的韦应物。

在三任刺史期间,他虽然有着同情人民之心、有着一番抱负,但却处处受挫,"佛道间杂的阴暗思想就应时而抬头了,而且即时表现为消极退让,遯世孤高的处世态度。

"游国恩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在论韦应物田园诗时着眼于韦与王、孟的区别:"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而且还流露出对农民劳苦的关怀。

如《观田家》等,这比王维《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更接近劳动人民的感情,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

"又云其山水诗虽然"内容远离现实,趣味也过于孤寂。

三、以冲淡平和为特点的艺术性后人每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把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

韦应物五言古诗同王孟韦柳比较起来,特色较为明显。

朱熹就独具眼光地指出“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嗅味也。

”(《诗源辨体》)管世铭也持此种观点:“王孟诗品清超,终是唐调,惟韦苏州纯乎陶、谢气息。

”(《读雪山房唐诗序列》)王维、孟浩然诗有闲淡自得的一面,也有词秀调雅、词彩丰茸的一面,同陶渊明淡然无意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所谓唐调、古调的区别或指此而言。

韦应物五言古诗古淡气息多,王孟五言古诗清超气息多。

在某种程度上说,韦应物的五言古诗是越过王、孟直承陶渊明的。

陶渊明、谢灵运并称,韦应物、柳宗元并称。

韦应物出于陶渊明,柳宗元出于谢灵运,“殆各得其性之所近”(《艺概·诗概》)。

柳宗元古诗有学陶处,但已由韦应物的专师陶渊明而转变为兼师谢灵运。

陶渊明诗出于自然,不事雕琢,妙在工拙之外;谢灵运诗则精雕细刻,注重巧似。

陶渊明有脱离官场后真正的通脱,谢灵运则存官场失意后的苦恼,表现及情调均不同。

韦应物、柳宗元也各得其性之所近。

概括地看,韦柳之不同,表现在三方面:情趣上“平淡和雅”与“清劲纡徐”之不同,“出手稍易”与“构思精严”之不同,语言上的淡缓自然与整丽刻削之不同。

许学夷在评判韦柳古诗优劣时说:“韦柳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其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

故由唐人而论,是柳胜韦;由渊明而论,韦胜柳。

”中科院文学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韦应物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复杂","他的风格简洁,能用极少的句子包括很多的内容,有时平淡,有时浓丽","但是他也有豪迈愤激的一面,这是不容忽视的"。

罗宗强先生曾指出:“在社会历史的重大转变时期,文风转变常比政治、经济上的变化要漫得多,大历贞元年的盛唐余韵便是一例。

从这一点来讲,大历诗人或多或少有一些诗、句虽呈现出盛唐余韵,但在这些人中,那种昂扬风貌,那种风骨和那种浑融一体的兴象韵味,韦应物无疑是表现的特别明显的一个。

”从开元末到天宝年间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诗歌创作有三个明显趋势: “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

这三种趋势一度在大历十才子那里中断,而在韦诗中却得到了延续。

韦应物作为大历时期的一个特殊存在,他的诗歌迥异于当时的风气而形成自身的特色,濡染盛唐风韵不能不说是其中原因之一。

古人胡应麟称:“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

”(《诗数》)贺贻孙认为:“中唐如韦应物、柳子厚诸人,有绝类盛唐者。

”(《诗筏》)王士祺称:“张曲江开盛唐之始,韦苏州殿盛唐之终。

”从前人的评论中已见端倪,今人也有同感认为韦诗可视为盛唐之音的延续。

韦应物的诗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上,也从一些层面延续了盛唐风韵。

严羽《沧浪诗话》中对盛唐诗歌有一段著名论断: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胡应麟亦云:“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现,无迹可寻。

”并称“中唐逮减风神”。

(《诗蔽》)合此二者可知。

盛唐诗主要在兴趣风神,句意深婉,言有尽而意无穷。

韦应物有很大一部分诗具有此特色,许学夷指出:韦柳虽由工入微,然韦应物入微而不见其工。

(《诗源辩体》)翁方刚“独至苏州,则起妙处全在淡处,实无迹可寻。

”(《石洲诗话》)韦应物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诗人,诗歌风格萧散自然,冲淡平和。

他继承了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诗歌优美清空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的隐逸诗歌。

同时又开创了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诗风,为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刘禹锡所推崇,也奠定了他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1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上海中华书局2005年2郭预衡《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冯继聪《论唐诗绝句》5白居易《与元九书》6沈德潜《唐诗别裁》7陶敏《韦应物诗歌的思想和艺术》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8王娟《浅析禅宗对韦应物的影响》运城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年第1期。

9聂石樵《唐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10孙映逵《论韦应物的人格转换及其典型诗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