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圣达飞的旅程》开始徐迟先生的文学翻译生涯,几乎和他的创作生涯同时开始。1935年5月,他的小说处女作《开演以前》发表在燕京大学出版的《燕大月刊》上。一年之后,他所翻译的美国诗人维棋·林德赛(Vaehel Lindsay)的一首长诗《圣达飞的旅程),就发表在上海《现代》(施垫存主编)第4卷第2期上(1933年12月出版)。同期发表的还有他评介林德赛诗歌创作艺术的论文《诗人维棋·林德赛》。到了八十年代,徐迟到美国访问,在林德赛的故乡—伊利诺伊州,他曾特意向美国人询问,知不知道林德赛这个诗人?结果是他们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了。但徐迟是不会忘记他的,而且至今仍十分喜欢这首《圣达飞的旅程》。他回忆说,1933年7月,“在上海报考燕大时,我还是在施垫存的指引下,一起去了商务印书馆的外文部看书,并买下了一本《林德赛诗选集》,爱不释手。他有三首诗吸引着我,一首《中国的夜莺)和一首写昨洲的《刚果河》,但都比不上读《圣达飞的旅程》更能激动我。我把这书带到燕京,一住下就着手翻译,看来我当时的英语和中文的文字水平都已经有了点样子。……”(《江南小镇》第二部第六章) 这首长诗......(本

坎坷译路---徐迟的文学翻译生涯1998年中国文学第一期

徐迟 (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现代散文学家、诗人、翻译,浙江南浔人。原名高寿,生于一个教师家庭。

他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

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它》﹑《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入《美文集》﹑《狂欢之夜》。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现

代派影响。特别是他的诗作﹐追求意象的蕴蓄﹐节奏的跳跃﹐有些作品较为难懂。散文创作则因受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影响﹐稍趋明朗﹐叙写细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迟创作勤奋。50年代的前七年﹐他两次到朝鲜战场﹐4次去鞍钢﹐6次到长江大桥工地。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和《共和国的歌》﹐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论文集《诗与生活》等﹐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收获﹔1957

年至1960年的四年间﹐他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定居武汉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牡丹》等作品。记述两个爱国知识分子常书鸿﹑孙健初的《祁连山下》﹐发

表后受到广泛好评。

1976年以后﹐徐迟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活﹐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漩中》等一系列反响强烈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以及反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刑天舞干戚》﹐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

学奖。

徐迟以诗人气质写报告文学﹐特别是写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常能熔政论﹑诗和散文于一炉﹔结构宏大﹐气势开阔﹐语言华美而警策﹐独

具风格。著作有《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选)﹑《枯叶蝴蝶》《徐迟

散文选集》﹑散文集《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论文集《红楼梦艺术论》

﹑《文艺和现代化》等。1996年底因患抑郁症而在武汉同济医院跳楼自杀,震动全国。

徐迟年谱

1914年 10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德懋弄6号。

1927年在南浔中学念书。读到了早期白话诗人徐玉诺的诗集《将来之花园》。这年秋天,第一次去了上海。

1928年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念书。在该校的一个油画展上,第一次见到新月派诗人徐志摩。

1931年9月,由东吴大学附中升入东吴大学。“九一八”事变发生,12月参加学校爱国学生“援马团”北上,拟出关抗日。滞留北平。

1932年1月,入燕京大学借读。在5月号《燕大月刊》发表散文处女作《开演之前》,同时写出一些短诗。

1933年5月4日收到《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一封退稿信。6月,到上海见到施蛰存。8月,回到燕大继续学习。在12月号《现代》发表译诗《圣达飞之旅程》。

1934年在《矛盾》、《时代画报》、《妇人画报》等发表诗和散文。与施蛰存周围的现代派作家多有交往。

1936年夏天,作为男傧相参加诗人戴望舒的婚礼。9月,和诗人路易士一起协助戴望舒创办《新诗》。10月,第一本诗集《二十岁人》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11月,音乐散文集《歌剧素描》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7年元旦之日和陈松在上海结婚。上半年写作《世界之名音乐家》及《音乐家和乐曲的故事》。9月,写作警世幻想小说《三大都市的毁灭》。

1938年2月,写作中篇小说《武装的农村》。5月,和戴望舒一家流亡香港。在香港结识袁水拍和冯亦代。

1939年结识《时事晚报》主笔、国际述评家乔冠华。听袁水拍谈马克思主义。

1940年1月11日,读恩格斯的书豁然开朗,自称为“觉醒日”。2月,赴昆仑关抗战前线采访。

1941年10月,在桂林白虹书店出版诗集《最强音》。

1942年11月,在桂林《诗创作》发表长诗《一代一代又一代》。

1943年2月,在桂林雅典书屋出版雪莱诗歌选译《明天》。7月,在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荷马史诗《依利阿德选译》。任郭沫若主编的《中原》季刊执行编辑。

1944年 1月,在重庆国讯书店出版译作《托尔斯泰传》(第一部:青年时期)。7月,在美学出版社出版《托尔斯泰散文集》(第一册)。11月,出版散文集《美文集》。

1945年翻译《巴黎的陷落》、《解放是荣耀的》、《我轰炸东京》等。9月。与马思聪一起受到毛泽东接见,并获得“诗言志”的题词。11月,发表小说《狂欢之夜》。

1946年10月,在南浔中学担任教导主任。在上海新群出版社出版小说集《狂欢之夜》。

1947年翻译司汤达小说《巴马修道院》。

1949年3月,在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译作《华尔腾》(后改译名《瓦尔登湖》)。4月,创作诗歌《江南》。与南浔同仁维持地方治安,促成小镇和平解放,并率学生出镇迎接解放军。8月,到北平,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国》编辑。

1956年6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8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战争,和平,进步》。

1957年4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美丽,神奇,丰富》。7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特写集《庆功宴》。

1958年7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共和国的歌》。

1959年11月,在北京出版社出版评论集《诗与生活》。

1961年离开北京,举家迁入武汉,到长江水利工地深入生活。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65年创作中篇小说《牡丹》,未及发表。“文革”到来。

1966年“文革”中住进“牛棚”,被剥夺写作的权利,创作中断。十年后得到平反,恢复专业创作。

1977年10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地质之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