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之光李四光

合集下载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第四纪冰川李四光是我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

1921年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3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经典名著《冰期之庐山》,划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

40年代考察了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著。

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鉴定了多处冰川遗迹,并在60年代初亲自规划和主持全国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

随后又发表专文,指明古冰川应提出三项必不可少的冰流侵蚀、堆积和冰缘证据和一项反应寒冷气候的动植物证据来加以验证,并倡导第四纪冰川研究要结合生产建设,为国民经济服务。

研究第四纪冰川的意义中国是否有第四纪冰川,对研究我国第四纪地质地貌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对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有关问题也很重要。

在农业生产建设实践中,对兴修水利、发展灌溉、防止水旱灾害,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山区经济,改良土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矿产资源的勘探中,尤其是在山地工作中和某些地区的钻探工作方面,如果对第四纪冰川流行的事实不加以考虑,就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损失。

至于冰川沉积物中含有矿砂的勘探和根据冰川流行的踪迹去追索砂矿的来源,直到凭借这些依据找到原生矿床的产地,都是很重要的。

在实际应用中,它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也是与研究古生物变化、人类起源相关的重要课题。

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李四光早在三十年代,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建国初期,做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长和全国石油地质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地质学界中国贫油论烟嚣尘上的氛围中,他正确回答了中央关于走天然石油道路,还是走人工道路的垂询。

他根据多年潜心研究,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和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七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课件岳麓版选修4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课件岳麓版选修4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0
thank
you!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1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参考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严重短缺;国民经济恢复后 开始工业化建设,使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依据: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 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我国勘探部门在松辽平原、华 北平原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 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3)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2.对李四光的评价 (1)学术地位: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新中国 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 (2)人格特征:李四光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献给了祖国和人 民。他早年立下报国之志,以国家强大、开发祖国地下宝藏为己任, 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总体评价:李四光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 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3.“要造船,就得有钢铁;要钢铁,就得靠采矿。我已经学了一年采矿, 但我现在认为,光会采矿是不行的。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科学 落后。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找矿,将来就是给洋人当矿工。”为此李 四光的学习将有什么变化 ( ) A.学习造船 B.学习采矿 C.学习地质构造 D.学习数学 解析:材料揭示了李四光不满足于会采矿,而是要学会自己找矿,即 由学习采矿业到学习找矿,通过学习地质构造学会找矿,故选C项。 答案:C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1.李四光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1)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主持了新中国的地质工作,组建和领导 了地质机构。 (2)他否定了苏联专家关于中国缺油的论调,向党中央提出中国大 陆有石油的主张。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 (3)在中国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石油达到了自给。中国石油的自给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摆脱帝国主义的封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人物简介

中国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人物简介
• 他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坚持严谨的态度 • 勤奋刻苦,不畏艰难,不断追求科学真理
李四光对后人的启示与教诲
李四光的事迹启示我们要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
• 他热爱祖国,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李四光的治学态度启示我们要严谨治学,勤奋刻苦
• 他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刻苦 •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李四光的构造地层学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 为石油地质勘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 • 有助于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效率
李四光石油地质研究的影响与价值
李四光的石油地质研究对国际石油地质学的影响
• 李四光的理论在国际石油地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为国际石油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四光的石油地质研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他的理论为中国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02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概述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主要包括
• 地壳波浪状运动 • 构造地层学 • 地壳演化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之作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中国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人物简介
01
李四光的生平与成就
李四光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李四光回国后投身地质事业
• 1927年回国 -先后在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 开始了他的地质学研究生涯
李四光出生于1899年
• 中国湖北省黄冈市 • 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 早年在家乡接受教育

“地质之光”之李四光

“地质之光”之李四光


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 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 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 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 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 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 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 “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 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 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 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 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 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有 《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 科》、 《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 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1971年4月29日,李四 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七,获得荣誉




1958年,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政 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 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曾 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9年5月29日,经前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评选,授予李四光 “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 同年12月6日,苏联地质界对他的崇高工作和在中国创建的地 质科学经验,作出了公正的总结。苏联克鲁泡特金教授在《自 然》杂志上撰文,介绍了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的成就。 2009年10月,李四光入选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 2009年10月4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 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天文台即将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李四光 星”,这是继明安图后第二次用蒙古族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小行 星。

李四光

李四光

1971年4月29 日,李四光因病 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 的女婿邹 承鲁院士
李四光先生的独生女——李林, 博士、教授、中科院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科学贡献
1、创立 “地质力学”,研究我国地形结构。
考察第四纪冰川
三、对李四光的评价
学术地位: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 创建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
回顾四十年来的巨大成就,我们深切缅怀已故的老一代科学 家钱学森、李四光……我们全体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 永远记着他们为开创新中国科技事业建立的卓著功勋。 ——江泽民 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这些杰出的科学家不仅为中 国科技事业作出显著贡献,而且也赢得世界科技界的尊重 。 ——胡锦涛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 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 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 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 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 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 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 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 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 人物之一。
人格特征: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献给 祖国和人民。他早年立下报国之志,以国家强 大、开发祖国地下宝藏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者树立了 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有不可替代 的位置,李四光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
李四光同志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贡献很大…… ——周恩来 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那一批老科学 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邓小平
一、李四光生平

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的故事
几年后他婉拒了已拥有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投身到中国地质科学的教育和建设工作中。先后担任北京地质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会长等,为地质学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二十世纪20年代,世界地质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倔强的李四光偏偏不信,他认为外国人没有仔细考察过中国,凭什么如此断言?于是他深入到太行、云贵等山区实际考察。
李四光用自创的地质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预测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存在石油。
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先后发展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和汉江等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石油出人意料地滚滚冒了出来。
除了石油之外,新中国的建设还需要铀,这是制造原子弹必不可少的元素,它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但能做原子弹原料的含量极低,需要大量矿藏。
1989年,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生而不凡,少而有志。14岁的他告别父母,只身前往武昌求学。
当他填报名单时,不慎把年龄填到姓名栏。他又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报名单,就灵机一动,把“十”改成了“李”。
但想着名字叫“李四”也太难听了,这时抬头看到学堂的匾额上的“光被四表”四个大字,索性在名字后面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李四光在20年代初就致力于铀元素的勘探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55年,他临危受命,主持“铀矿床”的勘探工作,在他的指导下,中国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铀矿床。
晚年的李四光,由于长时间工作的劳累,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或许感到时光的有限,他更加拼命地工作。他从不出席晚会、纪念等活动。他要尽可能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用的地方。
两年后李四光以优异的成绩公费赴日留学,他去日本的初衷是为了学习先进的造船技术,为中国造出一流的兵舰。但他发现当时祖国正是积贫累弱,没有足够的钢铁,何谈造船?

第21课 “地质之光”李四光

第21课 “地质之光”李四光

江泽民总书记1989年12月19日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会上讲话
结 束
——周恩来(1968年11月5日在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军代表和群众 代表开会时说)
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我 是个外行,但我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 争得荣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 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 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993年版第378页
求学生涯
李四光故居(位于今湖北黄冈香炉山区)
青年李四光
1914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时, 在租用的公寓内勤奋学习。
李四光创作了我国第一 首小提琴曲。那是在1910- 1911年回国前夕,李四光在巴 黎创作的,标题是《行路难》。
1923年1月14日,李四光和许淑彬在北京 举行结婚典礼,由北大校长蔡元培担任 证婚人。
一九五九年十月地质力学研究室改为 地质力学研究所,李四光兼所长,孙 殿卿、吴磊伯任副所长。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 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 淡。 ——李四光
李四光
李四光
1969年李四光与毛主席交谈
1964年,毛泽东亲切会见著名地质学家 李四光。
这是李四光生前最后一张工作照片(1971年4月)
甩掉贫油的帽子
1952年起担任新中国地质部 首任部长的李四光,为摘掉 “中国贫油”的帽子作出了 杰出贡献
1952年为地质部成立揭牌
1952年,李四光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部长
李四光在野外考察
1953年8月,李四光与朱德等在 北戴河察看地质现象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 加入中国共产党。图为李四光与何长工合影。
李四光致商务印书馆信

第21课 李四光

第21课  李四光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课程标准: 了解杰出的科
学家李四光的主 要事迹,认识他 对社会发展所作 的贡献。
一、求学生涯
1、人生道路:
晚清 时期
投考新式学堂 派往日本留学 成为同盟会员
民国 时期
新中国 成立
湖北军政府 北洋军阀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
冲破阻挠回国 任地质部部长
担任实业部长
辞官留学英国 受聘北大执教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评价:
1)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质学家, 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 3)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 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课堂练习
材料一 李四光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受 孙中山“要努力学习,蔚为国用”的勉励,后两度 出国留学,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 国,他打破了两个“洋神话”,被誉为中国的“地 质之光”。 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李四光打破了哪两个 “洋神话”?
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在 中国做了一番地质调查以后,武断地断言:“中 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 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 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 、“中国 是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从此,“中国贫油论” 流传开来。这一错误结论,后来被一位中国学者 驳倒。几十年后,他用自己的理论指导了中国几 个大油田的勘探与开发。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 “东方红1号”发射成 卫星 功
1973年 灿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三、对李四光的评价
材料一 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是辛亥革命的 老同志……在科研工作中作出了卓越成就,对社会主 义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周恩来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教学素材岳麓版选修4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教学素材岳麓版选修4

第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本课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史学资源补充. 李四光名字的由来李四光出身于穷苦家庭。

因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名字:李仲揆。

年,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

年,李仲揆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

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

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

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

李四光的名字被响当当地载入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史册。

. 李四光的贡献)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运用力学对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的研究,创建“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

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存有石油,后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油田的发现证实其预测。

)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

对中国北部䗴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的研究是中国最早进行的䗴类及石炭二叠系研究。

其创立的“䗴”字,用来翻译(一种早已灭绝的有孔虫,属于原生动物),为中国古生物学界所沿用。

)提出了华东第四纪冰川存在的理论。

)地震预报:李四光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为中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中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笔记】主要成就:①地质力学:进行勘探,摘掉帽子;发展事业;预测。

②冰川学:发现中国第四纪;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15篇)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15篇)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15篇)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篇1)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苏地质科学交流最火热的阶段,彼时,中国地质工作还很薄弱。

苏联先后派了400多名地质专家援华,在空白领域,中国基本全盘引用苏联的地质工作模式和方法规范。

李四光自学了俄语,对苏联地质学家的理论、观点他坚持批判地吸收,反对不顾中国地质情况生搬硬套外国的做法。

一些苏联专家和李四光一起参加野外考察或读了李四光的调查报告后,赞成李四光的见解,放弃了此前的学术观点。

李四光不怕质疑他人也不怕被他人质疑。

作为老师,他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他曾说:“在追寻科学真理的路上,没有老师,更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实事求是!”当自己提出的理论受到学生质疑时,李四光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批评自己的学生,认为他不该因为害怕亮出不同意见而在发表论文时用了笔名。

针对某些外国学者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家,李四光并不相信。

“不相信”的背后,是他对真理的孜孜以求——1928年,他基于十多年的地质力学研究,对“中国贫油”的论调提出挑战。

他根据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断定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并向中央大胆建议,实施“中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一场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随即展开。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篇2)李四光除了是卓越的地质学家之外,还是一位音乐迷,谱写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据中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马胜云说,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时迷上小提琴,起早贪黑,刻苦练习,终于练成可以登台演奏的水平,李四光在英国寒窗苦读7年,1920年回国前,他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蜚声华夏的小提琴曲《行路难》。

据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室考证,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早于小提琴大师马思聪的“思乡曲”。

李四光与夫人许淑彬的相识充满浪漫色彩。

一次赈灾义演上,李四光看到一位年轻女士在台上弹钢琴,于是问旁边一位物理系教授她是谁。

刚巧这位物理系教授的夫人是那位女士在教会学校的同学,于是她特别热心地介绍李四光与许淑彬相识。

史料解读:地质之光李四光

史料解读:地质之光李四光

地质之光李四光留学归来报效祖国1.留学日本〔材料一〕1904年7月,李四光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破格选派到日本留学。

这批官费留日学生,一共九十名。

要远涉重洋出国求学了,李四光回到黄冈①向父母辞行后,随即赶到上海同大家会合,乘轮船去日本。

当轮船驶出吴淞口②,进入东海时,李四光凭舷远望,波涛无际,水天相接,顿时感到心旷神怡。

海洋是如此的辽阔,比起他所熟悉的滚滚长江,又是一层境界。

就在这第一次海上旅行中,使他产生了喜爱海洋的感情,在以后的多次旅行中,不论是风平浪静,还是巨浪滔天,只要登上海船,他总是心情旷达,妙想联翩,成为他思筹精粹的科学论文的好场所。

……按照留学生监督的指定,他进入弘文学院普通科学习。

这个学院是专为中国留学生开设的一所普通中学。

按照清政府学部规定,李四光在此期间虽然每月可以领到日金33元的官费,但是每月的学费和膳宿费要缴去25元,其他一切费用,都靠剩下的八元来开支,生活是比较清苦的。

──陈群等《李四光传》〔材料二〕1907年9月初,李四光回到大阪高等工业学校。

这时全校有学生400余人。

舶用机关科一年级新生19人,李四光是班上唯一的外国留学生。

这里所学的课程,比弘文要繁重得多。

第一学年有数学、物理学、无机化学、力学及材料强弱论、舶用机关③、制图、实修④、英语等;第二学年增加了冶金学和造船学等;第三学年又增加了电气工学、水力学、工业经济、工厂建筑法等。

每周学时30小时至42小时。

由于李四光在国内只不过读了一年半的新学,到日本后的前三年,也是着重补习日文,理科学得比较少,现在来到这样正规的高等工业学校,学习这么多的课程,这对他来说,是很不轻松的。

但是,李四光采取了把精力集中到几门主课上去的办法,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例如,第一学年的物理,他的成绩是全班第一;第三学年的实修,他的成绩是全班第二,英语成绩是全班第四。

──陈群等《李四光传》【解读】《李四光传》是由陈群、张祥光、周国钧、段万倜、黄孝葵查阅大量有关档案资料和书报杂志编写的一本关于李四光的个人专著,详述了李四光一生的光荣历程。

高中历史人物评传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素材(pdf)岳麓版选修4

高中历史人物评传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素材(pdf)岳麓版选修4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一、李四光生平简介
潘云唐《李四光》中的论述:
选自潘云唐《李四光》,《中国地质》,1986年第1期,第29—30页。

二、李四光和第四世纪冰川研究
景才瑞刘会平《论李四光教授对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之贡献》中的论述:
选自景才瑞 刘会平《论李四光教授对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之贡献》,《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年第3期,第99—103页。

三、李四光及其地质力学
潘贤君《李四光及其地质力学》中的论述:
选自潘贤君《李四光及其地质力学》,《辽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第1期,第71—74页。

四、驱散“中国贫油论”的迷雾
陈群段万倜等《李四光传》中的论述:
选自陈群 段万倜等编著《李四光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294—306页。

五、周恩来与李四光
刘正英《三十年相知为兴国——周恩来与李四光》中的论述:
选自刘正英《三十年相知为兴国——周恩来与李四光》,《福建党史月刊》,1998年第1期,第35—36页。

地学之光—李四光

地学之光—李四光

地学之光—李四光李四光,1988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黄冈,地质学家、教育家。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地质学之光”。

铀的发现和勘探: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

他在1949年从英国回来时,就带回来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

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国外权威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

可李四光不信,他在仔细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后,深信在这辽阔的土地上,一定蕴藏着丰富的天然石油资源。

在他的指导下,找到了大庆、胜利、江汉等油田,摘下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地震预报: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

因此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他在邢台地震之后,对河间、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过一些预测性的意见,后来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可惜这项工作他没有来得及深入总结,就与世长辞了。

第四纪冰川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初,世界地质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倔强的李四光不信,开始对我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他行遍太行、云贵、鄂西、湘西、桂北等地,经过多年的实地勘察,找到了中国存在冰川的证据,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人生评价:他是中国地质事业也可以说是地球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中国地质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

尽管他走过的道路曲折而坎坷,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确是一面旗帜。

“地质之光”之李四光

“地质之光”之李四光

六,人物评价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伟大的社会变革。 他由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参加了民主主义革命, 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 义战士。毕生为繁荣中国近代科学事业,提高地质 科学水平,发展地质工作,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他 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论著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以 及他创造性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和奉献精神,都 是祖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后人应当继续 发扬光大之。

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到中国调查地质, 写了《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下了“中国贫油” 的结论。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但是,李四光根 据自己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在1928年就提出了:“美孚的失败, 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以后他在《中国地质学》一 书中,又一次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有“可能揭露有重 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个沉积物讲的就是石油。 因此, 李四光乐观地回答了国家领导人的提问:“我们地下的石油储 量是很大的。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 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 1955年,普查队伍开 往第一线。在几年里,就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1958 年6月,喜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地质部 立即把队伍转移到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以后,大港 油田、胜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继建成。地质部又转移到其他的 平原、盆地和浅海海域继续作战。 1964年12月,周总理在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 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中国地质专家独创的 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党和 国家的充分肯定。
五,主要作品





《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中国地质学》 《中国震旦纪冰川》 《东亚构造格架》 《新华夏海的诞生》 《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 《中国地质及大陆运动》 《地震地质》 《地质力学概论》 《天文、地质、古生物》 《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的建设者》 《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天和今天》 《“脊梁”礼赞—共和国群英谱》 《李四光传》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5.21“地质之光”李四光素材 岳麓版选修4-岳麓版高二选修4历史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5.21“地质之光”李四光素材 岳麓版选修4-岳麓版高二选修4历史

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素材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某某省黄冈县中的一个贫寒人家。

〔也有一说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在填写报时,他误将某某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任某某大学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1952年,再次应李四光之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

他在日本接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孙某某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

孙某某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

〞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

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某某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

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某某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

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

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

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那么就要被扣留。

“地质之光”李四光ppt1

“地质之光”李四光ppt1

返 回
二、科学贡献:第四纪冰川与地质力学
1、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 2、创立新理论“地质力学”,研究我国地质结 构李四光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
科化石、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 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 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 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 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 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 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 论不攻自破。 李四光在科学史上的贡献,莫过于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 他著有《地质力学概念》一书,认为地壳运动中发生岩石变形是由于地应力 作用的结果。1947年7月,他代表中国出席第 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 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 了强烈反响。从此,地质力学这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
亲赴野外进行地 质考察的李四光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 究,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新 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 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 油。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 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 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 大规模的石油普查。从50年代后期至 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 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 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 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 仅摘掉了 “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 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 有力的证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课标要求】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
2、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3、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3、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教学重点】: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教学难点】: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一、人生经历
(一)晚清时期:1889-1911年
1、出身贫寒家庭,幼年就读私塾
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

李四光的祖父是蒙古族人,叫库里。

父亲李卓侯,改为汉族。

2、少年独闯武汉,考入武昌学堂
3、学习成绩优异,派往日本留学
4、接受革命思想,成同盟会会员
5、学习造船归国,赐与工科进士
(二)民国时期:1911年之后
1、在湖北军政府,任实业部部长
2、后袁世凯上台,辞官留学英国
3、学习采矿地质,获得硕士学位
4、回国受聘北大,担任地质教授(1920)
5、南京地质所长,中国地质会长(1928)——科学贡献
(1)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意义:教材P101)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

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

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2)创立新理论“地质力学”,研究我国地质结构
李四光在科学史上的贡献,莫过于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

他著有《地质力学概念》一书,认为地壳运动中发生岩石变形是由于地应力作用的结果。

1947
年7月,他代表中国出席第 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此,地质力学这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

(3)古生物学创立蜓科化石鉴定标准
(三)新中国时期:
1、冲破阻挠辗转回国,受命组建地质机构
2、新中国成立地质部,欣然担任首任部长
3、根据研究接受重托,中国东部普查石油
4、大型油田相继发现,打破中国“贫油国”论
5、地质力学得到证明,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四)病逝:1971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

二、评价李四光
(一)贡献
1、冰川学: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
2、地质力学:
(1)石油勘探——勘测到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摘掉贫油帽子提供能源保障
(2)铀矿资源——发展核能事业
(3)地震预测——地质灾害测防
3、古生物学:创立蜓科化石鉴定标准
(二)学术地位: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质学家,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三)人格魅力: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他从事科学研究,不依赖洋人,不迷信权威,身上凝聚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文中题目参考答案】
阅读与思考
提示:体现了他为社会主义建设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要放弃个人享受,要把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作为自己的动力。

自我测评
提示:李四光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寻找地下水资源,对工农业生产,都有重要意义。

李四光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在中国大陆成功找到了石油,使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保证。

【每课一练】
材料解析题
李四光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受孙中山“要努力学习,蔚为国用”的勉励,后两度出国留学,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他打破了两个“洋神话”,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
请回答:
(1)李四光打破了哪两个“洋神话”?
他推翻了外国人作出的“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在他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成功地发现了许多大型油田,推翻了外国人的“中国贫油论”。

(2)李四光的哪些精神值得当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少年大志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严谨治学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