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 吴谨+创新创业导向的多元深度融合信息类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申请简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科技大学 成果科类: 工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 创新创业导向的多元深度融合信息类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完成单位: (1)武汉科技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吴谨 杨永立 程磊 朱磊 邓慧萍 郑庆庆 张涛 吴雪垠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

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吴 谨 教 授 武汉科技大学 573 主持项目研究与规划实施

杨永立 教 授 武汉科技大学 557 电子信息相关内容研究与实施

程 磊 教 授 武汉科技大学 769 自动化相关内容研究与实施

朱 磊 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 391 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邓慧萍 讲师 武汉科技大学 418 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郑庆庆 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 531 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张 涛 教 授 武汉科技大学 637 创新创业特区研究与实施

吴雪垠 助 工 武汉科技大学 263 参与研究协调及材料收集与整理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 提出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强化实践、提升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并实施了“知行融合”的“卓越计划+产业计划+香涛计划+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创业特区”五元化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多种模式协同推进。

(2) 打造了“中外融合-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构建了“跨界融合”信息类交叉课程体系,丰富了优质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探索建立了跨国别(中美合作)、跨学科(科学人文综合)、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3) 强化了“学工融合”的实践教学,建立了国家、地方、企业、学校四级创新创业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了基于课内外学习的学分互换及奖励加分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推动机制。

(4) 培育了一批优质教学成果: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获得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首批试点;已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合格评估的电子信息工程项目1个;获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自动化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电子信息工程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项,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54项等。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本团队以“适应社会需求、激发学生兴趣、强化信息特色”为原则,以培养具有“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倡创业”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信息类专业中进行了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多元深度融合专业综合改革探索。

(1) 提出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强化实践、提升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并实施了“知行融合”五元化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

“中美合作办学试点班、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战略新兴产业计划试点班、香涛人才计划试点班、普通本科创新创业特区”五元化培养模式,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通过“知行融合”,将书本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并落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处。

(2) 打造了“中外融合-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丰富了优质师资资源。先后引进了8名美国专业教师来华进行全英文、全过程面对面授课,派出7名教师赴美进修,利用先进的国际化师资资源,为信息类学生的国际化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所在各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行业企业工程师的作用,搭建企业和学校的师资联动机制,引入企业工程师资源,提升学生本土化创新工程能力和创业意识。

(3) 构建了“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丰富了课程资源。引进美国近20门优质理论和实践课程,实现了中外信息类课程体系的跨界;引入企业课程,实现了企业和学校的跨界;引入工程伦理、工程法规等人文课程内容,实现了人文素质和工程素质的跨界。通过多层次跨界融合,丰富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 强化了“学工融合”的实践教学,构建并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推动机制。以项目设计为载体、以项目学习为平台,产教融合,实施实践教学;通过学科竞赛群(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引进美国桥港大学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相关活动,促进项目成果落地转化;建立并实施了基于课内、课外学习的学分互换及奖励加分等相关推动机制。

(5) 实现了“线下与线上融合”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重构学习流程。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确定其学习主体地位。在线下常规课堂,引导学生以问题驱动模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线上网络课堂,通过以两门国家资源共享课为核心的MOOC、SPOC、微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解决方案。

(6) 健全“目标与过程融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贯彻过程管理,全程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以课堂测验、实物作品、课程报告、成果汇报与展示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和创新发散思维。

“多元深度融合”立足于六个维度的相融与渗透:“人才培养模式”是引领,“教师团队”是基底,“课程建设”是关键,“实践教学”是重点,“教学方式”为推手,“教学质量管理”为保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课内教学与课外培训相结合;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养成齐头并进。实践证明,多元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

以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武汉科技大学-美国桥港大学”中美合作教育等为代表的一批教学成果,已使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类2300余名学生直接受益。2014年在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主题的第一届全国自动化负责人年会上,向来自全国上百所高校的近300位专家学者介绍了多元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科技实践教学成果,获得肯定。2016年在教育部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师资培训会上,受邀就校企联合“摩尔吧硬禾实战营”大学生实习实训,对来自全国的200多名专家及一线教师做了主题报告,引起共鸣。2013年承办了“第二届控制类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研讨会”。中科院自动化所卢汉清教授、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吉林大学石要武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杨柳青教授、美国施乐PARC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孙彤博士等莅临访问,给予好评。与省内外多所高校进行交流互访,介绍了相关成果。

继2015年获得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后,2016年获湖北省电子设计竞赛最高荣誉“TI杯”,实现了本省非985、211高校零的突破,并承办了该届“TI杯”竞赛颁奖会,在省内获得了好评。2013年获全国飞思卡尔杯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2016年受邀参加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瑞萨杯”智能车大赛,并获冠军。学生共获国家级和国际级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共54项。培养出一批创业型领军人物,如2011级自动化专业学生刘友才及其团队创办了武汉时光鸟航拍公司,获得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专家的高度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