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内容和评价

内容:不党:(1)各国都有党派,中国也有。承认党派但是不与任何党派有关联。

但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原则上等视各党,纯粹以

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偏见与成见。

(2)以国家利益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一视同仁。

不卖:(1)不以言论做交易。保证言论的独立,不为金钱左右。

(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质的资助。

不私:(1)没有任何私人所途,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民众的喉舌。

不盲:(1)一知半解,为之盲信;随声附和,为之盲从。

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感情冲动,不是详求,是为盲动。

(2)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对事理调析透彻,遇事头脑冷静,明辨是

非,实事求是。

评价:四不方针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界实际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本身发展的理论总结。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否定了以金钱为背向的奴才报纸,同时也区别于商业报纸的“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方针。

2.《大公报》文人论证

以报立言(文人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主要途径)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基本目的:参政

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

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资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起始于北宋,盛行南宋,隐现于明清。

(3)始发包括邸吏,使臣,中级官员,从使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多为中枢部门公开“朝廷机事”。

(5)读者范围广。

(6)手写或者印刷。

原因:(1)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据有一定生命力的。

(2)首先是以民间报纸的身份出现的,打破了官翻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突破了朝廷对内容行的限制;突

破了对编辑内容的审查(自采自编);突破了朝廷的传报,抄写之后直

接售卖(突出商品性)。

(3)其编发者主要动机在于获利,因为突破了官报作为政府宣传品的范畴,成为商品走向。

(4)敢于刊登朝廷不愿意刊登的信息,也敢于根据民意,民心编造不利于朝廷的事件。易于表达民意舆情。

(5)于今天的报纸最为接近。

4.香港近代报业的宗教类中文报刊《遐迩贯珍》

(1)1853年8月1日创刊,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1856年5月停刊,出得迟,关得早。

(2)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热点,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

(3)宗教性减弱。因为中国香港可以直接传教,不必依靠报刊。

(4)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

(5)对太平天国运动追述性报道。

5.简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

经过:英国伦敦布道会派来威廉·米怜充当马礼逊的助手。经过八个月的考察,米怜向马礼逊建议在马六甲建立出版基地,因为马六甲与中国很近,周围居住着大量的华人,和广州来往方便,见中文宣传品从马六甲运到中国并非难事。

于是,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正式创刊,威廉·米怜自创刊起一直担任主编,并以“博爱者”为笔名。《察》为非卖品,主要在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发散。1821年2月因米怜病重停刊。

宗旨:阐发教义,介绍《圣经》文章,宣传西方文化

特点(1)附会儒学,借儒学之口宣传基督教教义,认为二者相通相汇。但是并没有深入理解儒学。

(2)文章写作运用章回体

(3)写作方法经常用自家人的口吻讲话,拉近关系。

6.简述《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

经过: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宗旨:阐发教义;宣传西方文化、

特点:(1)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自大骄傲的排外心理。

(2)用西方文明征服中国人的思想,让国人摆脱视西方为蛮夷的落后思想观念。

(3)擅长取悦读者,以缩小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4)讲求宣传方式,如用书信的方式展示西方文明,编纂一些小故事。7.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著有《弢园文录》,《弢园文录外编》等。

(2)论述了几个重要的问题,A办报的目的和意义:是要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的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之后“办报立言”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同时也开政论性报刊的先河。B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慧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请于内。C新闻自由: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D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词达而已。E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得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人,自快其忿”

8.报章文体怎样形成,有何特点。

形成: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首先是在王韬的《循环日报》上运用的,但是并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在康梁办报之前,我国仍流行的是桐城派的古文。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酝酿着大变革,这种束缚人们的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维新派变革的激情。

同时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大量涌进,旧文言文已经不能适应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于是报章文体出现了。

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常带有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9.苏报案的基本情况。

开端:6月1日,《苏报》极力向读者推荐邹容所写的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的论说《读〈革命军〉》、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革命书》等文,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并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

过程:上述断论,为清政府所不容,6月30日决定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七人进行抓捕。7月15日,上海租界会开始会审“苏报案”,清政府为原告,章、邹等为被告的审讯开始了。

结果: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10.《时报》简要介绍

(1)是戊戌政变以后康、梁为首的保皇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在上海创刊。早期的《时报》曾是康梁在国内的重要言论阵地。

(2)也是第一家在评论,编辑等各项业务上勇于创新的报纸。

(3)将时事短评移植于日报;

(4)设置“北京特约通讯”专栏,聘黄远生任驻京记者,为其撰写新闻通讯;(5)设置报纸周刊专版;

(6)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用字号区别新闻重要性,便于阅读。“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

(7)改变书本式的旧的版面模式,为对开全张的版面模式。采用两面印刷,彻底摆脱刊的形式,报刊分家。

11.“横三民”与“竖三民”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该报编辑力量雄厚,其中宋教仁用“渔父”,“桃园渔父”的笔名发表政论,深受读者欢迎)。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打头,

创办时间相互衔接,办报精神相同,史称“竖三民”

横三民:《中华民报》、《民权报》、《民国新闻》

12.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

“二次革命”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之后,袁世凯政府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也被沉寂剿灭。一些原本拥袁的报纸也因“城门失火”被殃及。在上海租借内出版的的《民立报》,《民权报》等,袁世凯政府无权直接查封,但由内务部明令各地“禁止售卖”。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有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因而成“二次革命”失败之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打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13.简述黄远生的新闻业务活动特点和新闻思想。

特点:(1)题材重大,内容翔实

(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忧国忧民,记载重大事件,针砭时弊,经常入木三分。

(3)文笔生动,亦庄亦谐。

思想:(1)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3)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14.邵飘萍的对新闻活动的贡献。

贡献:(1)他即办报社也办报纸;即精通采写业务也善于经营管理;即从事新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