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五大戏曲音乐的发展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https://img.taocdn.com/s3/m/80673b5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7.png)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分别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1、京剧在中国是影响最大的一个戏曲剧种,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一种戏剧形式,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开始,融合了徽班、汉调、昆曲、秦腔以及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
2、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也被称为绍兴戏,因为它发源于绍兴嵊州,越剧的长处是抒情,一般以唱为主,表演非常的真切、动人,非常具有江南的灵秀感。
3、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后来早安徽安庆发展壮大,黄梅戏的主体是山歌、秧歌、茶歌等,开始在农村发展,后来发展到城市,代表作品是《天仙配》。
4、评剧一直流传于中国的北方,是汉族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目之一。
评剧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京剧和河北梆子的影响下才变得成熟,出现了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5、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它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而来的,建国之后,河南简称为“豫”,所以被称为豫剧,豫剧的唱腔非常的铿锵有劲、生动活泼。
1。
浅论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发展——以歌剧《江姐》为例
![浅论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发展——以歌剧《江姐》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65110a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6.png)
1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3(二)我国民族歌剧的传承和发展1、对于美学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在中国歌剧的表演中,将审美观念融入其中,体现了对于审美观念的传承。
江姐扮演者王莉,是民族歌剧《江姐》创演史上唯一一位用纯美声音色演绎江姐的演员。
当然,她也有更高的追求,就是实现“美、民、通”三种唱法行云流水而又畅快淋漓地演绎和转化,对母语演唱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的她,一直探索用科学的美声发声法演绎不同角色,使美声变得时尚化,也会用民美结合的唱法巧妙融合,利用通俗演唱的语气,使江姐的角色刻画在各个层面上都极富感染力,也使这部红色经典歌剧焕发出了应有的现代魅力,更易获得青年一代观众的喜爱。
同时,在导演环节,其试图使《江姐》舞美空间里的“写实”传统增加更多的“写意”成分,为歌剧表演者自我表演手段的发挥留下更多的空间,在舞美上追求一种具有东方诗意的表达。
如既有实景烘托场景气氛,像巨石山峦、令人毛骨悚然的渣滓洞集中营审讯室等,又有水墨画般的红梅、红霞等多媒体影像效果,从艺术审美上拉近与中国大众的距离,这种求新其实也是一种回归,一种对传统中国美学的深度回归。
其次,中国歌剧在传承审美观念的同时,也体现了创新和发展。
因为时代的更迭,以新生代为主体的观众审美趣味和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变,在歌剧《江姐》中,为了使江姐的形象在新生代观众心中更加深刻,该版剧目的主要演职人员是经空政四次专业考核、五次专家评选和民主评议确定才最终确定的,而且,大胆决定剧中主要角色由“80后”年轻演员担纲,这是最早启用“80后”出演主要人物的大型民族歌剧,这些担纲剧中主要角色的年轻演员朝气蓬勃,具有较强的艺术实力。
“江姐”的三位扮演者,年歌剧演员王莉、伊泓远和哈辉,她们都是出身于“青歌赛”的优秀青年演员。
此外,男高音歌唱家孙伟国扮演特务头子“沈养斋”,他拥有丰富的表演和演唱经验,曾在多部歌剧中饰演男主角;扮演“蓝洪顺”的梁召今以及扮演“华为”的刘和刚,皆为“青歌赛”的冠军;“甫志高”的扮演者陈小涛、双枪老太婆的扮演者郑莉也都是国家一级演员;扮演警察局局长的赵广武、田毅,扮演“孙明霞”的严当当、曲丹,扮演“杨二嫂”的刘文欣、毕玉凝以及蒋卉、李美怡等,都是在全国全军的艺术比赛中多次获奖的优秀表演者。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a2879c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6.png)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一门多因素综合的戏剧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杂技和表演艺术等,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歌舞形式,历经漫长的发展至宋元时期,艺术形态才逐渐完整,按照艺术因素的构成的不同,戏曲可以看做是民间歌舞中滑稽戏和说唱艺术庙会以及瓦舍勾栏对戏曲的融合,这种融合对戏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明清时期将戏曲形式推向了高峰。
1. 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是一种特有的叫法,这种称呼有别于中国传统戏剧,永嘉戏曲一说最早见于宋代刘勋词人吴勇张传,同时,暨南师元代陶艺综艺南村耕路中对于戏剧之说也有着确切的描述。
包括杂剧宋元南戏明清时期的杂居、近代的京剧、以及地方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统称为戏曲。
自此,戏曲的称谓就具有了其独特的地方,这种独特性使之与其他艺术形式区分开来。
戏曲是利用歌舞演故事演绎戏曲艺术的形式,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
戏曲自出现伊始就与劳动人民的日程生活息息相关,古代劳动人民古时的人们用崇拜图腾的方式展示生活的一种方式就是图腾崇拜,这种方式映射出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憧憬以及他人事迹的向往,这种特性使得戏曲是一种是一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兼容并蓄的艺术形式。
2. 戏曲的发展在原始的歌舞形式最早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中出现,其形式随着发展而逐渐丰富与发展。
例如,为了迎合劳动人民精神需求而应运而生的“傩戏”等形式。
与祭祀的舞乐有关的描述最早见于《诗经》与《楚辞·九歌》,其歌舞内容祝福以及歌颂了祖先或神灵,并且某种程度可视为戏剧的萌芽状态。
到西汉时期,以竞技为主的形式逐渐兴盛,这种形式在融合民间表演艺术以及西域影响的同时形成了戏剧性的表演。
到南北朝时期,“代面”、“踏摇娘”、“参军”等故事内容的表演艺术愈发成熟,由此奠定了戏曲产生的基础。
到隋唐时期,中民间,“燕乐”与外来乐曲对中国音乐声律的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到宋元时期,戏曲则主要按燕乐的宫调进行分配。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112705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f.png)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在悠久的中华历史中,中国传统音乐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美学价值,自古至今一直深受人民喜爱。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特色,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音乐文化。
第一阶段:古代音乐发展阶段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采用的是原始乐器制作和演奏。
在商周时期,音乐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方面的制度也已初步建立,如设立官方音乐部门与建立礼仪乐曲系统等。
唐代作为中国乐坛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音乐表演形态多种多样,诗歌与音乐相融合,阮籍《咏鹅》、刘长卿的《鹿柴》等艺术作品经久不衰,乐曲形式也逐渐趋于成熟。
第二阶段:近代音乐发展阶段在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音乐也随之产生了转变。
西方的音乐文化渐入中国,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带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于是中国的音乐界也开始逐渐与西方的音乐文化接触,西方音乐元素开始渗透到中国的音乐中,音乐形式也逐渐现代化。
第三阶段:当代音乐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文化完美融合。
相对于传统的表演方式,当代音乐的宏观概念更为开放,形式更加多样化,表现力大为提高,且更容易被接受。
现代化的音乐设备和先进的录制技术使得当代音乐更具生命力,且对于传统音乐进行精细加工后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代听众的需求。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掘了其所独具的美学品位,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
现今的中国传统音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从表演形式、艺术水平还是受众群体,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这些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历程的最大成果。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演变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e653e3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1.png)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戏曲艺术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走过了不少曲折的道路。
本文将从演变与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历史沿革、演出形式和今日现状。
一、历史沿革戏曲艺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大约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在那个时候,戏曲艺术被认为是士大夫的娱乐,因此演员也多为士族阶层。
随着元代的到来,戏曲艺术逐渐向民间传播,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成为一种复杂多变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的戏曲艺术更加注重舞台美术、音乐、编导等方面的表现,表演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
二、演出形式戏曲艺术的演出形式也有所变化。
最初的戏曲表演往往是在庙会、市场上进行的,没有一个固定的舞台和专业的演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艺术走进了剧场,形成了一种较为专业化的演出形式。
曲艺、杂技、马戏等形式也向戏曲艺术借鉴,使其表演形式更加多元化。
三、今日现状在当今社会,戏曲艺术仍然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
虽然受到了一些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但戏曲艺术仍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承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戏曲作品都经过了改编,结合了现代社会的元素,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增强了观赏的乐趣,比如《白蛇传》、《红楼梦》等经典戏曲均有改编作品面世。
戏曲艺术也走出国门,受到了越来越多外国观众的欣赏和认可。
同时,一些政府部门也加大了戏曲艺术的扶持力度,通过补贴、培训等途径,以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总之,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历经了千年的传承和演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民族文化。
演出形式和表现方式不断变化,但戏曲艺术的内在精神和独特魅力却从未随时间流逝而消逝。
今天,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保护、传承和发扬戏曲艺术,让更多的人走进这一文化的殿堂,领略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4177f1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e.png)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戏曲阶段(汉代至唐代):古代戏曲主要包括曲艺、杂剧和小歌舞等,形式简单,表现方式单一。
2. 唐代至明代戏曲阶段:唐代时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戏曲,如“西洋滑稽”、“花木兰”等,成为现代戏曲的雏形。
到了宋代,戏曲发展更加完善,形成了“四大剧种”——京剧、昆曲、豫剧和评剧等,其中以京剧最为受欢迎,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3. 清代戏曲阶段:清代戏曲发展较为稳定,形成了现代戏曲的基本形式。
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对戏曲的扶持,使得戏曲得以大规模传播。
4. 民国至现代戏曲阶段:近代以来,戏曲的发展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影视文化的冲击,不过仍有一些剧种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如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从古到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影响,不断改良和完善,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常识】“中国戏曲五大剧种”考点汇总
![【常识】“中国戏曲五大剧种”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b43aef5453610661fd9f438.png)
【常识】“中国戏曲五大剧种”考点汇总中国戏曲五大剧种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一、京剧京剧有“国剧”之称,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它形成于清朝时期的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有180年历史。
它的表演艺术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经典剧目有《智取威虎山》、《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二、越剧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发源于浙江嵊州(嵊县),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三、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代表性的剧目如《牛郎织女》《天仙配》等。
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四、评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鼎盛时期除个别省份外几乎都有评剧院团。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称“唐山落子”,1935年改称今名。
《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五、豫剧豫剧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经典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大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3aca9cc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0c.png)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变革古代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上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变革。
它不仅是人们文化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一、形式的变迁在戏曲艺术的发展史上,形式一直是一种固定的表现方式。
中国古代戏曲,根据演出形式的不同,主要分为曲艺、歌舞、说唱等多个流派。
其中,曲艺是最古老的戏曲艺术,大约起源于汉朝,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汉代以后,戏曲艺术开始逐渐形成独立的体系,成为了当时的重要娱乐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艺术的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
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戏曲艺术形式的变革和演变都有各自的见解和理解。
唐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著名的盛唐五大剧种包括南北曲、汉剧、秦腔、越调、西皮。
这些剧种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语言风格和音乐形式,成为了唐代戏曲的代表。
而宋代,戏曲艺术则有了更为全面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现代戏剧的特征,红楼梦、长恨歌等作品均为宋代作品。
到了明清时代,戏曲逐渐朝严谨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
二、表演技艺的提高在古代,戏曲的表演技艺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演员人才的突出表现。
在曲艺和说唱方面,演员要求高超的口技和娴熟的声音技巧,能够快速、准确、生动地表达故事内涵。
而歌唱和舞蹈方面则需要演员具有优美的歌喉和舞姿,形成活泼、美观的演出效果。
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艺术的表演技艺不断提高和发展。
从古代的传统艺人到草台班子,从荒诞派的表演到主流流派的表演,人们注重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表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地得到发扬和传承。
三、文化内涵的升华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也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历史、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
从古代的地方俚曲、教育剧、武打片儿、宫廷戏等,到元曲的生肖曲、信天游、离骚等优秀作品,再到明清时期的曲艺、昆曲和豫剧等,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逐渐得到了升华。
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深深地融入了我国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e458840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e.png)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传承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之一。
戏曲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京剧、昆曲、豫剧、河南梆子、秦腔、粤剧等多种剧种,每一种剧种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唱腔、音乐演奏、服装道具等元素。
戏曲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发展和传承史可谓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一、中国戏曲的历史中国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汉朝。
当时的戏曲主要是一些民间艺人在城乡村落和市集等场所表演,形式简单,以讲唱为主,趣味性强,常将独唱、合唱、说唱、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融为一体。
此后,唐宋时期,传统民间艺人在皇宫及达官显贵的宅院中表演,使戏曲艺术趋于成熟和规范化。
元代时,蒙古族入主中国,使得蒙学和汉学相互交融,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和壮大。
明清时期,戏曲逐渐成为普及到各阶层的文化娱乐,同时也成为精髓传承的时期。
二、戏曲的三大特点戏曲有着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视听效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主要有如下三个特点:1、唱腔独特。
戏曲的唱腔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从唱调、音乐符号、音乐形式和旋律组合等方面,唱腔都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2、表演形式多样。
戏曲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舞、吹、拉、弹、等元素的合成。
3、人物形象鲜明。
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爱可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京剧中的涂伦、李逵昆剧中的阎罗王,豫剧中的铡判官等众多经典角色,都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永恒的经典。
三、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是时代与市场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如电影、电视等新的文化产品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外部文化的进入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冲击,如西方音乐、电影、音像制品等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了文化娱乐的竞争者。
为了使戏曲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组织开展戏曲的培训、传承、创作和普及活动。
中国古代音乐史之明清时代
![中国古代音乐史之明清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4fcdf30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7.png)
中国古代音乐史之明清时代中国古代音乐史之明清时代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渐趋衰落时期。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为市民音乐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
一.戏曲音乐戏曲音乐在明代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戏曲音乐的繁荣,使明清音乐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一)四大声腔的兴起宋元时期北方盛行的杂剧,其地位被南方的南戏所代替。
它吸取了北曲的音乐成分。
在音乐方面形成了南北合流的想象。
南曲结合地方方言形成了不同的声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
1.2.海盐腔海盐腔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
1465年---1487年在当地盛行。
海盐腔为曲牌联套结构。
行当分为生、旦、净、末。
南戏中共有三种职能;(1)开场时介绍剧情梗概和剧本主题。
(2)滑稽调笑。
(3)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人物。
2.余姚腔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一带。
为曲牌联逃体。
要就行于民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一带。
为曲牌联逃体。
主要就行于民间。
明末以后,余姚腔衰落。
3. 戈阳腔戈阳腔,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吸收北曲唱腔,逐渐演变成了戈阳腔。
它的唱腔结构,也属于曲牌联套体。
戈阳腔的流行,子元末明初至中叶,遍布于安徽、福建等地,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戏曲声腔之一。
4.昆山腔元末明初已经形成。
是明代戏曲声腔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南曲声腔。
其产生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形成期;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音乐家的改进产生了昆山腔。
2)发展期;在保持原来昆山腔风格的同时,改革。
建立了昆山体系,水磨调。
改革后的昆山腔,在音乐风格上,轻柔婉转。
在伴奏方面,以笛为主等多种乐器组成的乐队形式。
(二)乱弹的兴起与花雅之争乱弹是指昆山腔之外的各种地方戏曲。
包括京腔、秦腔、梆子腔等戏曲声腔。
当时的戏曲舞台,发生了花雅对峙的局面。
(三)乱弹声腔系统的发展明清时期戏曲音乐的发展,形成了四大声腔系统。
戏曲知识点总结
![戏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907572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2.png)
戏曲知识点总结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戏曲是一种由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演艺形式。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最早的戏曲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不同的戏曲剧种在不同地区逐渐形成。
1、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剧种之一,起源于清代,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中国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婀娜多姿的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黄梅戏:黄梅戏是江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由湖北省黄冈地区的地方戏发展而来。
黄梅戏以其柔和、细腻的表现方式,以及温婉典雅的唱腔而著称,被称为“江南第一声”。
3、越剧:越剧是中国戏曲的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上海地区,以其婀娜多姿的表演形式和细腻婉转的唱腔而闻名于世。
越剧以其浓厚的地方文化风格和细腻的表演技巧,被誉为“东方曼妙之声”。
4、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粤剧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音乐特色而著称,被誉为“南国昆曲”。
5、豫剧: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清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豫剧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形式和浑厚、深沉的唱腔而著称,被誉为“中原昆曲”。
6、秦腔、沪剧、晋剧、川剧、湘剧、闽剧、滇剧等,各地戏曲剧种在不同地区形成并发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戏曲文化。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中,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演艺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戏曲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瑰宝。
二、戏曲的表演形式1、唱、念、做、打:唱指由主要角色演员用唱腔来表演,念指对白的念白表演,做指角色的身段动作表演,打指表演中使用的击打动作,包括武打和打击乐器。
这四种表演形式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也是戏曲艺术的核心。
2、唱段、念白、大面、小面:唱段是戏曲中由主要角色演员演唱的乐曲,念白是角色之间的对白表演,大面是全体演员演出的大型场面,小面是由少数演员演出的小型场面。
中国的五大戏曲剧种和戏曲的发现历程的心得体会
![中国的五大戏曲剧种和戏曲的发现历程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8def13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b.png)
中国的五大戏曲剧种和戏曲的发现历程的心得体会中国五大戏曲是黄梅戏、京剧、越剧、豫剧、评剧,分别发源于湖北、北京、浙江、河南以及河北。
中国戏曲历史非常悠久,戏剧的种类也非常多。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黄梅戏最初发源于湖北黄梅,在安徽安庆发展壮大。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其中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京剧是中国国剧、三大国粹之一。
京剧曾称为平剧,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越剧一般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
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而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豫剧起源于河南,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凭借着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评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女婿》、《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由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十,赶不上潮流,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去看那些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
“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
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我真是井底之蛙呀!唉!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
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
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浅谈中国戏曲音乐的现状与传承
![浅谈中国戏曲音乐的现状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10bc3da25a8102d277a22f6e.png)
浅谈中国戏曲音乐的现状和传承作者:刘媛媛艺术系15级音乐教育1班学号:201503404040120【摘要】:中国,一个经历上下五千年文化洗礼的国家,承载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到今天,回顾她成长的历程,中国传统戏曲音乐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族民间乐器有两百余种,曲艺有两百多种,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民族走向繁荣的文化素质保障,因此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并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音乐传承下去是非常重要的。
戏曲音乐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发展并传承我国优秀的戏曲音乐是把我国音乐文化艺术推向灿烂辉煌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戏曲音乐现状传承序言:中国戏曲是包含的音乐舞蹈,美术杂技和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一门戏剧艺术,它可以集中的表现戏曲中的内容,戏曲音乐中又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达)和(器乐伴奏的部分)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俗民族风俗为特征的,并且发展的非常历史悠久,民歌百姓中,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与宋代的说唱艺术音乐,需要让其有发展的基础,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对她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是音乐文化的行为。
它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原始歌舞,经过漫长而发展的过程,到了宋元时期才形成为比较完整的艺术形态,从艺术因素的构成来看戏曲,它主要来源于民间歌舞中滑稽戏和说唱艺术庙会以及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了促进的作用直到明清走向了繁荣。
一、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是相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独特的称谓,宋代刘勋词人吴勇张传中提到了永嘉戏曲暨南师元代陶艺综艺南村耕路中有着明确的戏剧之说,国学大师王国维,将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和近代的京剧,地方戏在内中国传统戏剧,统称为戏曲。
从此有了区别于他人的独特资质与特色差别。
概括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以歌舞演故事演绎戏曲艺术。
从她诞生那天起,就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古时的人们用崇拜图腾的方式展示生活,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憧憬以及他人事迹,是一门既包括时间艺术又包括空间艺术的综合艺术,这一特性虽然是世界各国戏剧。
五大戏曲简介
![五大戏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cddbeab7e21af45b207a85b.png)
五大戏曲简介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一、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历程大致如下: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的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时期。
宋元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元杂剧,迎来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熟与规范,出现了明清传奇,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这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枣京剧。
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的脸谱分为十类: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和银。
中国古典音乐的戏曲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的戏曲音乐](https://img.taocdn.com/s3/m/5b32868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b.png)
中国古典音乐的戏曲音乐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戏曲音乐则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伴奏和表达手段,戏曲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表演方式。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音乐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古典音乐的戏曲音乐。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典音乐的戏曲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早在两汉时期,中国就有戏曲艺术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多种剧种。
其中,戏曲音乐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递情感、表现剧情以及扮演角色等多重角色。
二、音乐特点中国古典音乐的戏曲音乐在音乐形式和表演方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戏曲音乐注重情感表达。
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调等元素,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其次,戏曲音乐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包括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以及民间音乐表演方式等。
这些元素赋予了戏曲音乐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此外,戏曲音乐还注重舞台效果和表演形式的结合,通过音乐的变化和演唱者的表演技巧,将剧情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影响中国古典音乐的戏曲音乐对中国文化和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风貌和价值观。
其次,戏曲音乐对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许多著名的中国音乐家和作曲家都受到了戏曲音乐的熏陶和启发,他们将戏曲音乐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创造出了独特而富有创意的音乐形式。
此外,戏曲音乐还在国际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形式。
总结中国古典音乐的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特点。
作为中国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音乐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表演方式,将剧情和情感生动地展示给观众。
戏曲音乐不仅对中国文化和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通过对中国古典音乐的戏曲音乐的探讨,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中国五大戏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53a138a5ef7ba0d4b733b0b.png)
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一、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历程大致如下: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的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时期。
宋元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元杂剧,迎来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熟与规范,出现了明清传奇,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这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棗京剧。
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的脸谱分为十类: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关羽、岳飞、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曹操、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包拯、张飞、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和银。
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13a4493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a.png)
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过程一、先秦(萌芽期)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
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二、唐代中后期(形成期)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
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
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三、元代(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
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四、明清(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五、现代(争辉期)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
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2f4f7e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e.png)
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戏曲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中国文化弘扬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戏曲传承和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戏曲传承戏曲艺术传承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自古以来,中国戏曲艺术就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戏曲传承的历史中国戏曲艺术从唐宋时期开始产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元代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四大传奇”、“四大京剧”等优秀的剧目,也形成了京、豫、川、湘四大戏曲剧种。
明清时期,京剧逐渐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成为官方推广的艺术形式。
2.戏曲传承的重要性戏曲艺术无论是在技艺、内容还是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巨大的价值,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戏曲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其传承和发展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戏曲艺术的传承不仅可以让优秀的剧目和传统技艺得以保存,还能够传递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思想精髓,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二、戏曲发展戏曲艺术的发展是传承的进一步,也是戏曲艺术从传统发展到现代的过程。
戏曲的发展不仅可以改进戏曲剧目和表演技艺,还可以让戏曲艺术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1.戏曲发展的历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变化,中国戏曲艺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20世纪初,戏曲艺术逐渐从官方主导转向了市场主导。
此时,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戏曲艺术开始去古从新,走向现代。
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政府对戏曲艺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整顿,使得戏曲演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渐扩大,戏曲艺术得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观众的需求。
2.戏曲发展的意义戏曲的发展不仅是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戏曲艺术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竞争的必备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世 超
中 国戏 曲起 源于 原 始 歌 舞 ,是 一种 经 过 汉 、 唐 到 宋 、金 才 形 成 比较 完 整 的 、历 史 悠 久 的综合 舞 台艺 术形 式 , 它集 音 乐 、 舞蹈、 文 学 、 诗 歌 、武 术 、 舞 美 等 中 国 民 间传 统 艺 术 形式 于 一身 ,约有 三 百六 十 多个 种 类 。 它 的特 点 是 将 众 多 艺 术 形 式 以 一种 标 准 聚 合 在 一 起 , 在共 同 具 有 的性 质 中体 现 其 各 自的个 性 。 我 国 的戏 曲与 希 腊 的悲 喜 剧 和 印度 的梵 剧 并 列 为 世 界 三 大 古 老 戏 剧 。戏 曲 的剧 本 创 作 体 现 了 我 国 古 典 文学 的优 秀 传 统 ,戏 曲舞 台 上 人 物 的 脸 谱 、化 妆 、服 装 和 道 具 也 表 现 出我 国传 统美 术 的观 念 和 特点。 戏 曲的 剧种 是 根据 其 起源 、流行 地 区 、 艺 术 特 色 和 民族 特 征 等 因 素 而 划 分 。 以 民 族 和 地 区 为 划 分 剧 种 的 主 要 标 志 。 我 国 的 戏 曲剧 种 十 分 丰 富, 据 不 完 全 统 计 多 达 三 百 多 种 ,是 我 国 宝 贵 的 民 族 文 化 遗 产 。 这 里 主 要 介 绍 中 国 的 五 大 戏 曲京 剧 、 评 剧 、 越 剧 、黄 梅戏 、豫剧 。 京剧 京 剧 约 有 二 百 年 的 发 展 历 史 ,清 朝 乾 隆 五十 五 年 ( 1 7 9 0年 ) 四 大 徽 班 进 京 后 与 北 京 剧 坛 的 昆 曲、汉 剧 、 弋 阳 、 乱 弹等 剧 种经 过 五 、六 十年 的 融汇 ,衍变 成 为 京剧 , 是 中国最 大 戏 曲剧种 。 京剧 是 综合 性表 演 艺术 。集 唱 ( 歌唱) 、 念 ( 念 白) 、做 ( 表演 ) 、 打 ( 武打 ) 、 舞 ( 舞 蹈 ) 为 一 体 、 通 过 程 式 的 表 演 手 段 叙 演 故 事 ,刻 划 人 物 ,表 达 “ 喜 、怒 、哀 、乐 、惊 、 恐 、悲 ”思想 感情、声 情 并茂 。 京剧 音 乐属 于板 腔 体 ,用 和锣 鼓 、胡琴 ( 京 胡) 、京 二 胡 、 月琴 等伴 奏 。主 要 唱腔 有 二 黄 、西 皮两 个 系 统 ,声 腔 为 主 的 “三庆 ” , 所 以京 剧也 称 “ 皮黄” 。京 剧 以皮 黄腔 为主 , 皮 黄 腔 则 是 西 皮 、二 黄 的合 演 ,西 皮 强 刚 劲 明 快 , 擅 长表 现 灵 活 、欢 快 、 激 昂的 情 绪 , 常 用 的 板 式 有 导 板 、 慢板 、原 板 、 快 板 、散 板 、二 六 、流 水 等 ; 二 黄腔 较 为深沉 , 擅 长抒 发 悲凉 、 激愤 之情 , 常 用板 式有 导板 、 迥 龙 、慢 板 、原 板 、散 板 、滚 板 、中 三 眼 等 。 京 剧 常 用 唱 腔 还 有 南 梆 子 、 四平 调 、高 拔 子 和吹 腔 。 京 剧 的伴 奏 乐 器 分 文 场 和 武 场 ,文 场 主 要 以 京 胡 为 主 ,以 月 琴 、小 三 弦 、笛 、笙 、 唢 呐 等 为 辅 ;武 场 常 用 鼓 板 、 大 锣 、 小 锣 、 镲 , 有 时 还 有 堂 鼓 、 碰 铃 、水 钹 等 。京 剧 角 色可 分 为 : 生 ( 男人 ) 、 旦 ( 女人 ) 、 净 ( 男 人) 、丑 ( 男 、 女人 皆有 ) 四大行 当。人 物 有 忠 奸 之 分 ,美 丑 之 分 、 善 恶 之 分 。各 个 形 象鲜 明、栩 栩 如生 。 从 京 剧 形 成 之初 到 成 熟 期 ,延 续 下 来 的 传 统 剧 目约 有 1 3 0 0多 个 。 取 材 范 围 十 分 宽泛 , 大 多 取 自 “三 国 演 义 ” “隋 唐 演 义 ~ 西 游记 … 杨家将~‘ 水 浒 传 ”等 ,也 有 地 方
一
山东工业 职 业学 院
爱 莲 君 等 流 派 。评 剧 由于 历 史较 短 ,又 受 剧 目题 材 的 局 限 ,所 以没 有 像 京 、梆 大 剧 种那 样 具 有 驾驭 反 映帝 王 将 相 生 活 和 政 治 斗 争 、军 事 斗 争 重 大 内容 的 能力 ,多 以反 映 下 层 官 吏 、市 民 阶层 、农 民阶 层 的 生 活 为 主 , 因此 各 行 当 的表 演 艺 术 ( 声腔 、技 巧) ,特 别 是 老 生 、净 、刀 马 旦 、武 生行 的 表 演 手 段 ,仍 有 待 不 断丰 富和 发 展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成 立 后 , 由于 新 编 历 史 故 事 戏 不 断 增 多 , 各 行 当 , 特 别 是 小 生、 老 生 、 净 行 的 表 演 艺 术 有 了较 大 的 发展 ,逐 渐 发 展 成 青 衣 、花 旦 、老 旦 、彩 旦 、小 生 、老 生 、 花 脸 、小 花 脸 等 行 当 齐 全 的 大 剧 种 , 以 《 小 女婿 》 《 刘 巧 儿 》《 花 为 媒 》《 杨 三 姐 告 状 》《 秦 香莲 》等剧 目在 全 国产 生 很大 影 响 。 四、豫 剧 豫 剧 也 称 河 南 梆 子 、河 南 高 调 。 因早 期 演 员 用 本 嗓 演 唱 ,起 腔 与 收腔 时用 假 声 翻 高 尾 音 带 “讴 ” , 又 叫 “河 南 讴 ” 。在 豫 西 山 区演 出多 依 山平 土为 台 ,当地称 为 “ 靠 山吼 ” 。 因 为河 南 省简 称 “ 豫” ,所 以解 放 后 定名 为豫 剧 。 豫 剧 产 生 于 明 末 清 初 , 初 时 以 清 唱 为 主, 深受 老 百姓 的喜 爱 , 因而 发 展非 常 迅速 。 在 清 末 民 初 已经 形 成 五 大 流 派 , 即 祥 符 调 、 豫 东 调 、 豫 西 调 、沙 河 调 、 高 调 。 1 9 3 4年 统 计 ,豫 剧 大体 流 行 于河 南 、 山东 、 安徽 、 江 苏、河北、 山西、陕西、湖 北等 地 区。 上 个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左 右 ,豫 剧 五 大流 派逐 鹿 开封 , 形 成 唱腔 大融 合 , 加之 文人 的 改革 , 开创 了豫 剧 大 繁 荣时 期 。从 1 9 4 1年 到 上 个 世 纪六 十 年代 ,豫剧 逐渐 遍 布全 国。 豫剧 在河 南 分 两 大 系 统 ,豫 东调 和 豫 西 调 。 豫 东 调 又 称 “东 路 ” ,流 行 于 开封 、 商邱 等地 , 发 生大 多用 假 声 , 男 声 高亢 激 昂 , 女 声洪 亮 清 脆 ,多 使 用 花 腔 ;豫 西 调 又 称 “ 西路 ” , 流 行 于洛 阳地 区 , 发声 大 多为 真 声 , 男声 苍劲 有 力 , 女生 婉转 细 腻 ,旋 律 朴 实 。 豫 剧 的 伴 奏 乐 队 , 过 去 曾 有 “一 鼓 二 锣 三 弦手 ,梆 子 手 钹 共 八 口 ” 的说 法 。早 期 的 豫剧 在 乐器 上 还 使用 四大扇 ( 大铙 、大钹 ) 和尖 子 号 ( 管 长 1米 左 右 ) , 以此 来制 造 雄 壮热烈 的气氛。伴奏 乐器分文 场和武 场, 文 场 有 板 胡 、三 弦 、月 琴 等 , 武 场 出 梆 子 外, 其它 接近 京剧 。 主 要使 用 的板 式有 慢 板 、 流水 板 、二 八板 、飞板 。 豫 剧 的 角 色 行 当 , 由 “生 旦 净 丑 ” 组 成 。按 一般 的说 法是 四生 、 四旦 、 四花 脸 。 戏 班 组 织 也 是 按 照 “四 生 四 旦 四 花 脸 , 四 兵 四 将 四 丫 环 ;八 个 场 面 两 箱 官 , 外 加 四 个 杂役 ” 。“四 生 ” 即 老 生 、大 红 脸 ( 红生) 、 二 红脸 ( 武生) 、 小生。 “四 旦 ” 即 大净 ( 黑头) 、 大 花 脸 、二 花 脸 、三 花 脸 ( 丑) 。也 有五 生 、 五 旦 、五花 脸 的说 法 。 豫 剧 的传 统 剧 目有 1 0 0 0多 个 , 其 中 很 大 一部 分取 材于 历史 小说和演 义 。 如 封神戏 、 三 国 戏 、 瓦 岗 戏 、 包 公 戏 、 杨 家 将 戏 和 岳 家 将 戏 ,还 有 很大 一部分 描写 婚姻 、爱 情 、伦 理 道 德 的戏 。 比较 有代 表 性 的 是 《 对花 枪 》 《 三 上 轿 》《 地 塘 板 》《 提寇 》《 铡美案 》 、 《 十 二 寡 妇征西 》 》《 花 木兰 》《 穆 桂英挂 帅 》等 。 五 、黄梅 戏 ( 下转第 1 1 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