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

合集下载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极具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文章。

这篇文章借用拿来主义的观念,主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鲁迅的观点是勇敢的、彻底的、辩证的,具有汉唐气魄。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为我们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鲁迅的《拿来主义》论述了如何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文章围绕“拿来主义”这个中心论点展开。

鲁迅首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指出这两种错误的文化态度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接着,他提出了“拿来主义”,即积极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又要区别对待,不要盲目地模仿或排斥,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鲁迅看来,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文章。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让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因此,无论是在全球化、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还是在中国现代史上,《拿来主义》的观点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鲁迅的《拿来主义》也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论证严谨、逻辑清晰的文章。

鲁迅运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篇文章也引发了对巨人思想和情怀的感悟,并分析了鲁迅为什么创作了那么多杂文而没有写长篇小说。

同时,这篇文章也对如何让语言表达得更有力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总的来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章,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拿来主义生动形象的语言

拿来主义生动形象的语言

拿来主义生动形象的语言《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文学赏析主题思想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

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

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

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

“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艺术特色《拿来主义》虽然涉及到文化问题上一个很大、很重要的理论问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理论文章,而是一篇杂文。

它除了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还针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现实状况作了尖锐的抨击。

批判的矛头主要就是指向当时统治当局卖国投降政策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实行的文化侵略。

作为一篇杂文,它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第一,就是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论证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鲁迅是最善于运用这一手法的,在这篇杂文中,“拿来主义”的提出,本身就是将抽象化成了具体;“拿来”,是很形象和通俗的。

他用接收一所大宅子来比喻批判继承,把这个在文艺理论上颇要费一些力气才能说清的道理几句话就论述得透彻分明。

本来,真正的理论问题并不一定都很艰深,只要论者对问题吃得透,加之语言生动,就能够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说清。

鲁迅用大宅子来作譬,并进而以“鱼翅”、“鸦片”、“姨太太”等来比需加选择的对象,不但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而且道理也再明白不过。

鲁迅之所以能这样形象取譬,是因为他对要论证的道理和用来比喻的事物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都作了细致的观察和揣摩,作了大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看起来似乎随手拈来,实际上经过了艰苦的劳动。

《拿来主义》讽刺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讽刺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讽刺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是一种讽刺语言风格,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挖苦讥讽:《拿来主义》作品常通过嘲笑、挖苦或讽刺的叙述方式,暗示或直接指责某些人、事件或现象的荒谬之处。

这种语言风格往往
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以达到表达批评、讽刺或嘲弄的目的。

2. 借代含义:《拿来主义》常借用其他作品、成语、谚语等,通过转
换和改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语言手法常常使用讽刺或夸张的修
辞手法,使得原本普通或庄重的句子在新语境下显得滑稽可笑。

3. 用词讽刺:《拿来主义》作品中常常运用讽刺的用词来夸大或暗示
所批评的对象。

这些用词可能是对该对象的贬低、夸张或歪曲,以达
到对其进行讽刺的目的。

同时,此类作品可能使用变形词语、造词等
方式来增强讽刺效果。

4. 反讽对比:《拿来主义》作品往往通过对比手法来讽刺某一现象的
荒谬之处。

通过将现实与虚构、对立或反义的事物对比,通过差异的
突出来传达批评的意图。

需要注意的是,《拿来主义》的讽刺性质使得作品可能存在一定的主
观观点和情绪导向,读者在阅读时应保持客观理性,理解其中的反讽
和讽刺目的。

这种语言特点的使用可以让作品更生动、有趣,但也需
要把握好一个度,避免过度讽刺或侮辱他人。

拿来主义课文解说

拿来主义课文解说

第十二课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

这段时期,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社会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一方面,有人采取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并急于盲目输出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彰显信心,掀起一股文化复古主义的逆流;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去国外举办美术展览和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出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是鲁迅针对这些现象,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

这篇文章既反对无原则地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鲁迅将如此重大、复杂的问题,举重若轻地用一千五百字就说得明白透彻,阅读时不仅要注意他说了什么,更要注意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文章首先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到确立“拿来主义”的观点,步步深入,破立结合。

这些说法,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形形色色的思潮,概括得既简单易懂,又明确醒目。

在清政府奉行“闭关主义”的锁国政策的时候,“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然就不存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

直到鸦片战争,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这才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之下,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得失,这才有了“如何对待”的问题。

接着从“闭关主义”说到“送去主义”,并借“礼尚往来”一语引出与“送去”相对的“拿来”,使论述的内容向“拿来主义”推进一步。

“送去主义”,“送”的主要是中国的“古董”,后来又加上点“活人”;“送”的目的是“发扬国光”,“顺便到欧洲传道”。

鲁迅敏锐地指出,这样的“送去主义”只是单向地输出,我们并没有按照“礼尚往来”的仪节,要求“拿来”。

拿来主义的语言特色..

拿来主义的语言特色..

•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 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 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 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 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 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鲁迅《南腔北调集· 小品文的危机》
谢谢欣赏!
2016年6月1日
形象描绘
•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 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 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 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 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运用反语,讽刺 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 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 及子孙的实质。
“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 严地宣扬真理。 “吝啬”也不具迷财小气的含意,而是贬词褒用的愉快反语,意为 “珍惜”,表明对经济、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而且对“送去 主义”的数典忘宗、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也是一种嘲弄、揶揄。
仿词创造
• 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 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 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
妙用反语
• 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 嘲弄、讽刺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 修辞格。
• “发扬国光” •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 步了。 “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厥,大 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 “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代替了 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 堕落,作者对此是不屑不齿。

《拿来主义》说课稿最新3篇

《拿来主义》说课稿最新3篇

《拿来主义》说课稿最新3篇拿来主义说课稿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

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

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2、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

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结合学子实际以及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子通过寻找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1、问题式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2、概念比较法。

高中语文必修三:《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

高中语文必修三:《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

《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经典杂文。

杂文的特点是“针砭时弊”。

“时弊”就是杂文作家诊断当时社会弊端的症候表现,“针砭”就是揭出病灶,给出处方。

所以杂文写作实质就是“察病症,开处方”。

《拿来主义》就是一篇经典的“察病症,开处方”的杂文,针对“国民政府”“送去主义”的症候,开出“拿来主义”的处方。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比较关注的语文教学内容就是鲁迅在这篇杂文中“开处方”的方法,这就是文章中多处使用的比喻论证。

为了厘清讨论的对象,在分析文本的比喻论证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比喻修辞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比喻修辞是一种语言形象化的手法,形象在比喻中;而比喻论证却是一种指向观点的论证方式,比喻论证指向观点,其本身却并不是观点,而是证明观点的理由、根据、道理。

《拿来主义》为了语言的形象有比喻修辞,如“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中的“一串钉子”就是比喻修辞,而非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必须要用来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用来证明观点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拿来主义》充分发挥了比喻论证的力量,具有特别明显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一、比喻论证使用方式的多样性《拿来主义》从大处着眼,一共有三处使用了比喻论证。

即“尼采之喻”(文章第三自然段论证尼采自诩大结果变疯),“大宅子之喻”(文章第八自然段论证没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孱头、混蛋和废物们没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这处比喻论证)以及“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之喻”(文章第九自然段论证“拿来主义”者“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比喻论证)。

这三处比喻论证,如果仔细思考,可谓“各领风骚,自得风流”,而且使用方式绝不雷同。

《拿来主义》说课稿

《拿来主义》说课稿

《拿来主义》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拿来主义》。

(板书:拿来主义鲁迅)一、【分析教材】《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是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杂文。

因为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属于议论文范畴,所以学习本文我们可以论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鲁迅的杂文具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所以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二、【分析学情】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三大要素已经有所掌握,但是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还只停留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因果论证的写作手法和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⑶德育目标: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深刻内涵,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由于高一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逻辑技巧的掌握相对欠缺,以及鲁迅先生所写杂文的特点,再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本文的重点、难点设定为:教学重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四、【教学方法】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法、讲授法、提问教学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

论《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

论《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

论《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XXX的杂文《拿来主义》是一篇经典之作,尽管篇幅短小,却不失风雅之气。

对于阅读或写作来说,其中的清晰严谨的结构布局、灵活恰当的说理方法、深刻警醒的思想内容等值得研究和借鉴。

此外,文章在语言特点上也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亮点。

一、恰当的修辞运用作为一篇说理性杂文,《拿来主义》读来明白晓畅,没有生涩之感。

这得益于文章恰当的修辞运用。

1.比喻杂文常常会使人感到乏味,因为它偏重于说理。

然而,XXX在杂文中善于使用比喻,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便于读者接受。

他创造了大量的新鲜贴切、生动形象、尖锐泼辣、深刻有力的比喻,体现了XXX杂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研究。

在《拿来主义》中,XXX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进行说理,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他用“大宅子”比喻对待外来文艺和文化遗产的精髓和具体做法,用“鱼翅”比喻文化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属于糟粕却又有益处的东西,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一场中的糟粕等等。

这些比喻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复杂的文化问题。

2.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作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开头提到“闭关主义”,然后阐述“送去主义”,在批判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层层铺垫,于对比中明理,思维缜密。

另外,面对“大宅子”“穷青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主义者却能够“占有,挑选”,智愚立判,作者评价指向明确。

这些对比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XXX的文章不仅在修辞和用词方面出色,而且在句式运用上也有独特的表现。

例如,在《拿来主义》一文中,XXX运用了反问句、排比句、并列句等多种句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印象深刻。

例如,“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不是等待,而是主动,他不是礼物,而是拿来,他不是接受,而是占有,他不是被动,而是积极。

《拿来主义》对议论文写作的五点启示

《拿来主义》对议论文写作的五点启示

《拿来主义》对议论文写作的五点启示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

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堪称议论文写作的典范。

这篇文章也为议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五点有益启示。

一、破与立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一篇议论文要有正确鲜明的观点。

“正确”是指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鲜明”是指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拿来主义》是“破立结合”的典范。

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相比之下,学生作文往往只注重“立”而忽视了“破”。

有时虽有“破”,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因此不能和“立”结合起来,形成很好的统一。

更有甚者,有时通篇都是“破”,即批驳错误观点,却没有旗帜鲜明的“立”,看完文章,根本就不清楚作者要阐明什么观点。

二、因与果议论文提出观点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开门见山,二是卒章显志。

《拿来主义》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呢?文章先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并指出其实质和危害:“闭关主义”的实质是“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投降”,导致“亡国灭种”“贻害子孙”。

接着,文章论述“送来主义”的危害: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然后,文章水到渠成地提出论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的思路是:因为闭关主义有害、送去主义有害、送来主义也有害,所以,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设计】1.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2.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

“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

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作者:张焕金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12期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一点也不过分,《拿来主义》就是这样的一篇典范之作。

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发出由衷地赞叹。

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一、形象描绘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几位”和“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

“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

“挂”则勾画出“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

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2《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2《拿来主义》

敬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2.思考“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按照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填写表格)
(1)“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 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2)运用了比喻论证:
喻体事物 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 姨太太
小结
本文论述了对于外国文化的观点和态度。“拿来主义”是 必要的,但是不能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实力发展的永恒理念。我 们必须知道,“拿来”的最终目的是创新,是使本国文化更加 优秀。
当今世界,互联网使得各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如何在“ 拿来”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如何 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焕发活力、接轨世界,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问题。
➢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 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偏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犯和反动 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 篇是《论“旧情势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 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2.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自成一体,既富于形象性又富于情感性,语言具有 强大的战斗力、杀伤力。此外,用词精当,表现力强。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尝 试分析。
示例: (1)“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分析:在调侃中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2)“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叫作‘发扬国光’。” 分析:讽刺,反语。捧:表示郑重,勾画出了反动政府媚外的丑态;挂: 几张画却郑重的挂过去,显得寒碜又可怜。

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
1. 拿来主义超直白,就像去超市购物一样,看到喜欢的顺手就拿过来!比如说学习外语,直接把人家好的学习方法拿来用,多省事儿啊!
2. 拿来主义很实际呀,好比口渴了就拿杯子接水喝,简单粗暴!像别人的成功经验,咱干嘛不拿来为自己所用呢,这多机智啊!
3. 嘿,拿来主义超灵活的好不好!就如同变色龙根据环境变色一样,咱灵活地把各种有用的东西拿来!比如时尚搭配,拿来别人的灵感,让自己美美的,难道不香吗?
4. 拿来主义多高效啊!就像饿了直接拿食物吃一样迅速!别人的管理模式好,那就赶紧拿来呀,能让咱少走多少弯路呢!
5. 哎呀呀,拿来主义超有趣的呢!跟小孩子抢玩具似的充满乐趣。

看到别人的好创意,一把拿来变成自己的,多好玩呀!
6. 瞧瞧,拿来主义很机智吧!就似小猴子偷桃一样机灵。

把别人的优秀营销策略拿来用在自己的生意上,这不是很棒吗?
7. 拿来主义不复杂呀,就跟走路一样自然!擅长的技能别人也有,那就拿来充实自己呀,这有啥难的呢?
8. 哇塞,拿来主义好任性啊!仿佛想怎样就怎样。

人家的文案写得好,咱拿来借鉴借鉴,也能写出好东西来呀!
9. 总之,拿来主义就是这么厉害,能让我们快速成长,变得更优秀,干嘛不用呢!。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我为鲁迅“改”文章《拿来主义》指瑕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我为鲁迅“改”文章《拿来主义》指瑕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我为鲁迅“改”文章──《拿来主义》指瑕《拿来主义》一文,堪称鲁迅杂文中的“精品”,行文论证周详,逻辑严密,语言幽默,讽刺性强,确有针砭时弊之效,激浊扬清之力。

但是,笔者在教授本文时,发现其中也一些语言、标点等方面的瑕疵,特指出以与广大同行交流。

笔者以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全文共10个自然段)为例,分别指出。

瑕疵一:(第1自然段)在“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几位”和“们”语意重复,因为“几位”给“大师”做定语,已表明是复数概念,那么其后就不需要再加上“们”表复数,所以此句犯了重复累赘的语病,可以删掉“们”。

瑕疵二:(第1自然段)在“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一句中,“苏联”本身就属于“欧洲”,但从文意来看,鲁迅先生好像认为“苏联”不属于“欧洲”,所以此句在行文当中犯了逻辑上的“相互包容”的错误。

瑕疵三:(第3自然段)在“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一句中,用“究竟”一词略有不妥,在《汉语大词典》中,“究竟”是“到底”的意思,它往往用在表选择的问句当中,暗含一种寻根问底的语气,有不问出结果誓不罢休的味道在里面。

如:你究竟是不是专业作家?而本句中的“究竟”改为“毕竟”(终究,终归,表示主观看法与客观实际是统一的),说明尼采他本身就不是太阳,我们的看法与他的实际是想符合的。

所以,此句属于近义辨析不清。

瑕疵四:(第6自然段)在“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一句中,从“先有……后有……”的句式来看,二者是并列关系,那么,就应当将句中第1、3个“,”改为“、”,将第4个“,”改为“和”,这样才符合标点基本用法。

瑕疵五:(第6自然段)在“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中,“因为”已经表明句子是因果关系,而句尾又出现了“……的缘故”,造成了句意的重复罗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
张云
(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山东济宁 272100;济宁海达行知学校,于雷 272100)
摘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杂文经典之作,篇幅短小,却不失风雅之气,值得学习、借鉴之处着实不少:清晰严谨的结构布局,灵活恰当的说理方法,深刻警醒的思想内容等。

在语言特点上的诸多亮点也可以“拿来”。

关键词:拿来主义语言特点借鉴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杂文经典之作,篇幅短小,却不失风雅之气,但于阅读或写作来说,值得学习、借鉴之处着实不少:清晰严谨的结构布局,灵活恰当的说理方法,深刻警醒的思想内容等。

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精华之外,《拿来主义》在语言特点上的诸多亮点也可以“拿来”,为我学习,为我所用。

一、恰当的修辞运用
作为一篇说理性杂文,《拿来主义》读来明白晓畅并无生涩之感,这得益于文章恰当的修辞运用。

1.比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5页指出:“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

”由于偏重说理,所以杂文读起来常常会使人感到乏味。

鲁迅先生的杂文善于比喻的手法,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便于读者接受。

“鲁迅在他的杂文中,创造了大量的新鲜贴切、生动形象、尖锐泼辣、深刻有力的比喻。

这些比喻,体现着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①
和研究。


对于如何对待外来文艺和文化遗产的问题上,文章以“大宅子”为喻,用了两个自然段阐释拿来主义的精髓和具体做法,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用“鱼翅”比喻文化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属于糟粕却又有益处的东西,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一场中的糟粕等等。

巧妙运用比喻手法进行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极大地增强了鲁迅杂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对比。

作者通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开头先提“闭关主义”,然后阐述“送去主义”,在批判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文章层层铺垫,于对比中明理,欲立先破,顺理成章,思维缜密。

再如,面对“大宅子”“穷青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主义者却能够“占有,挑选”,智愚立判,作者评价指向明确。

3.反语。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先生的杂文善用反语修辞,表达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发扬国光”实质是“卖国求荣”,“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实质是堕落、无耻的行径,因为送古董去展览和派活人去传道,目的一样,有什么进步可言,何况故意“显出”,更加令人恶心,所以前面加了个“可以算得”以示轻蔑,字里行间充满了讽刺意味。

要之,恰当而灵活的修辞运用,彰显出本文质朴自然、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阐述事理也就不再显得那么生硬呆板。

二、精心的遣词炼字
鲁迅先生的文章善于遣词炼字,讲求用字的精准和生动,本文中鲁迅先生文字表达功夫可见一斑。

《拿来主义》用词的准确性首先体现在其过渡衔接的严谨表达上。

我们浏览一下全文段落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
......,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
...............,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
........对于“送去”再说什么……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
所以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
..............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

.......……
总之,
...我们要拿来。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在衔接过渡上,不论是关联词语还是指示代词的使用,均体现出了整篇文章结构布局之精心,行文思路之严谨,段落链接之流畅。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文章生动而洗练的遣词。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也”字流露出作者的讥讽之意。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蹩进”一词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废物”“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苟且与窃喜之态。

三、出色的句式运用
《拿来主义》整篇文章多用短句,语言洗练,能省则省,可谓词约义丰,言简意赅。

相较结构繁复的长句,“干练”的短句更适合“鲁迅式”说理,它干净利落,直击要害,绝不拖泥带水。

试看最后一段,共16句话,寥寥82字,语句之短,表达之简,可见一斑。

第7自然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于简短的表达中投射着果决的力量。

全文句式运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文中整句颇多: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
货”的各种小东西。

……是孱头;……则是昏蛋……
看见鱼翅……;看见鸦片……
整句在最后一段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 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整个段落或对偶,或排比,句式整齐。

从整篇文章来看,短句居多,语言表达简洁,更利于清晰阐述观点,与议论文的说理特点相契合。

四、平实幽默的语言风格
《拿来主义》体现出平实质朴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鲁迅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
息。

”②
1.平实。

整篇文章在带给我们思想启迪的同时,一脱生涩,语言平实质朴,读起来轻快自然。

一方面源自作者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娓娓道来,如拉家常,语言平实很接地气,所举事例皆来自生活,有生活气息。

二是恰当的的修辞运用,上文已讲,此不赘述。

2.幽默。

幽默讽刺是本文又一语言特色。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③鲁
迅先生的杂文总能在嬉笑中给人以怒骂,在幽默中给人以讽刺,在平实中给人以深思。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又如,对于“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勃然大怒”“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和“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这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丑陋的嘴脸展现得惟妙惟肖,于刻画中传达愤怒轻蔑,于戏谑中进行挖苦批判。

平实而幽默的语言特色的形成源自鲁迅先生灵活恰当的论证方法的运用,最明显的是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还有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例如,为了阐明送去主义的危害,作者用尼采自诩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获得”,最终“发了疯”来和中国人进行类比,提醒国人“中国也不是”太阳。

诸多论证方法的合理运用,使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变得或直接,或含蓄,或平实,或生动,增添了本文语言表达的变化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拿来主义》在展现鲁迅先生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了他杂文语言的魅力。

研读《拿来主义》,我们要在欣赏中学习,在品味中借鉴,学会“拿来”,因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参考文献:
[1] 张炼强.略论鲁迅杂文的比喻[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1(3):11-17.
[2]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J].上海:现代(第三卷),1933:(六).
[3] 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作者简介:
张云:女,山东省金乡县人,1980年出生,中学一级教师。

于雷:男,山东省微山人,1976年出生,研究生学历,曾获得济宁市教学能手、济宁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国家级、省级等报刊发表多篇教科研论文。

(此文发表在2019年第2期《大连教育学院学报》7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