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法治思维 推动改革发展

合集下载

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领导干部在想问题、作决策、定政策、办事情时,牢固树立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严格遵守目的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手段合法、程序合法的要求,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民权利,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并强调尊重法律权威、遵循法治原则、体现法律理性。树立法治思维,既是领导干部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又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树立法治思维,还要带头遵守法律。遵守法律是领导干部的底线。要克服特权思想,将自己的言行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中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当特殊公民。无论职务高低,都必须自觉地、无条件地遵守法律,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要始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干部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领导干部自己首先不能越雷池半步,努力争做遵守法律的表率。
树立法治思维,必须要时刻敬畏法律。法律是人们最起码的行为规范,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执行的行为准则。只有时刻敬畏法律,才能心存惮虑,警钟长鸣,不以权代法;只有时刻敬畏法律,才能做到在诱惑面前把握住自我,不穷奢极欲,以身试法。《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的公正性就在于法律的平等原则,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能突破。作为领导干部,敬畏法律、尊重法治是对权力的最好保护,更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好保护。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就必须做到宪法法律至上,树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从内心深处把坚持依法办事作为政治责任、施政习惯、自觉追求。一是要克服特权思想,树立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的观念,牢记任何职权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违法行使职权要承担法律责任。二是要树立法律权威观念,自觉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绝不谋求凌驾于法律之上和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绝不以权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是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的起点。三是要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自觉做到遵守法律。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推动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推动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高
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以下是一些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1. 某市环保局在推动企业环保改造过程中,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环保法规,推动企业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2. 某省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3. 某市政府在推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法治作用,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法规,保障城市建设的合法合规,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4. 某省政府在推动政务服务优化过程中,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5. 某市政府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社会事业的公平公正,推动社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这些案例表明,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可以有效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可以帮助领导干部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保障各项工作的合法合规,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法治中国-新常态下的大国法治试卷及答案

法治中国-新常态下的大国法治试卷及答案

法治中国—新常态下的大国法治一、填空(共15题,每题2分,共计30分)1.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必须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严格划清公与私的界限。

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宪法的核心精神就是规范公共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力的实现。

5、法治中国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强调和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

6、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7、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公正对社会主义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8、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关键是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及坚持司法终审9、严格执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实现司法公正权威的基本前提10、行政许可设定后,经过一段时间实施,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都应当对设定的必要性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修改或提出意见11、法治政府必然是责任政府,用权要受监督违法要受追责12、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是法治社会建设在线阶段的任务之一。

13、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不仅需要理论框架和总体思路,还应遵循宪法原则和法治规律14、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15、坚持依法治国和医德治国相结合,必须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依法治的力量推进道德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8分,共计40分)1、四中全会对于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作了哪些制度设计1审判权检察权独立,两院人财物需独立出来。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2干预司法追责制度。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3.审判权执行权分离。

建立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如何利用法治思维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如何利用法治思维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如何利用法治思维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在当今社会,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学校教育改革也不例外。

利用法治思维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师生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法治思维的核心在于规则意识、权利义务观念、程序正义以及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

将这些理念融入学校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可以为改革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确保改革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首先,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利用法治思维推动改革的基础。

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活动,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在完善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其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比如,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可以制定更加具体的规定,避免出现模糊不清、难以执行的情况。

同时,要加强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教育法律体系,避免出现法律冲突和漏洞。

其次,加强学校的依法治理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

学校作为教育改革的实施主体,应当树立依法治理的理念,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办学行为。

学校要依法制定章程,章程是学校的“宪法”,应当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发展目标、治理结构、师生权益等重要内容,并依据章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同时,要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审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学校管理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办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例如,在教师招聘、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在学生管理方面,要依法规范学生的行为,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等合法权益,避免出现随意处分学生、侵犯学生隐私等违法违规行为。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法治国家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法治国家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摘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十八大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新阐述。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这是首次在党的报告中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阐述、新要求。

早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就要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从国务院发布的意见到党的报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表明了决策层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立场,表达了决策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诠释,同时也是对中国是否坚持走法治道路以及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的明确回应。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究竟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按照法学专家的解释,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改革、发展、纠纷、维稳等各种相应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而“法治方式”则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以及法治精神的指引下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设施、程序处理各种改革、发展、纠纷、维稳等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争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式、方法。

由此可见,法治思维强调的是一种法治理念。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对于中国的重要性,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态度,规则意识,这是在思想层面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的能力作者:陈冬梅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3期摘要: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规则和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題的路径与过程;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指公权力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在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指引下,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活动,运用规范、制度、机制、程序、法律等处理问题、解决矛盾、进行建设的方法、手段、措施的总和。

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这有助于我们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只有将法治思维镌刻脑中,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影响,广大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做到用法治视角审视问题、用法治逻辑分析问题、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

强调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意义十分重大:首先,最大限度凝聚共识,体现公平正义。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倡导公平、正义、民主、和谐等价值观,从历史的发展看,公平正义主要是通过民主立法体现,经由法律严格实施来实现,因为法律的制定过程就是反映民意、平衡各方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因此法治较之其他治理方式公平正义的含量最高。

其次,为民谋福祉。

法治通过设定规则确立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保证基本权利的享有、反映各方利益诉求,经由公权力的运行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建立全面无漏洞的权利救济体系。

可以说,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运用过程就是一个权利保障的过程,而只有各项权利的享有和行使,人民才有自由、才可能自主地安排生活、谋求利益、抵制侵权、获得幸福。

一、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改革是强国富民之路,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起于法、成于法、定于法,这里的法指的是良法。

要改革、先变法,变恶法、笨法为良法;变法成功,改革就成功,转型也就会成功。

领导干部要学会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职用权

领导干部要学会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职用权

领导干部要学会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职用权本文主要分析了什么是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讨领导干部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职用权。

标签: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重申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些都对领导干部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职用权是当务之急。

一、法治是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法治是法律发展历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概念,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我国,尽管依法治国早已写入基本国策,但大多数人仍不能准确理解法治的真正含义。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即“法的统治”,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法治的基本特征是“法律至上”。

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

在观念上,它意味着法律的权威、地位高于一切,是神圣不可侵犯;在实践上,法律在最高的、终极的意义上具有规制和裁决人们行为的力量。

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其次,法治的核心价值是“保障权利”和“制约权力”。

法治的精髓就在于限制权力、保护权利。

对于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对于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

第一,法治保障个人的财产权、生命权、自由言论权、信仰权等基本权利。

第二,法治制约公权力。

法治就是要制约国家、制约政府、制约掌握权力机关的人。

所以,法治不是治民,而是治权、治官。

第三,法治需要独立的司法。

司法权必须是中立的,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扰。

法治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统一体。

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是法治价值在人们头脑的思维形态中形成思维定势,并由此产生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而法治方式是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的行为表现,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在执行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方法论和行为准则。

法治思维具有的意义是什么

法治思维具有的意义是什么

法治思维具有的意义是什么法治思维,是一种具有法律知识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每个国家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而法治思维是有一定意义的。

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法治思维的意义,希望能帮到你们。

法治思维的意义(一)保障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行政权力在资源配置中作用逐渐弱化,而市场的作用逐渐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公权力逐渐与利益脱钩,民事主体的权利逐步落实,利益获得尊重实现的过程。

由于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对经济主体的干预过多,有的甚至侵犯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市场扭曲。

在领导活动中,还存在着不善于运用法治原则处理政企关系、权法关系、权利义务等现实问题,不能很好地按照经济规律甚至不断发生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以情动法等干扰市场经济发展的现象。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更为主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今天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领导干部具有法治思维不仅有助于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和带动本地区、本部门学法守法、依法办事,而且有助于推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从而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依法行政决策的内在要求行政决策是政府工作的中心环节,无论是一般决策还是重大事项的决策,都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职权的具体体现。

现实中个别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依靠长官意志和简单的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在决策中搞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至上,损害了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并将依法作为决策的首要条件以及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因为中国的法治政府建设还没有到位,违法决策现象还比较突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

作为领导干部,如何避免决策失误,使做出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首先得增强法治意识,即依法办事的意识,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

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觉运⽤法治思维和法治⽅式来深化改⾰、推动发展、化解⽭盾、维护稳定党的⼗⼋届四中全会指出:党员⼲部是全⾯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觉提⾼运⽤法治思维和法治⽅式深化改⾰、推动发展、化解⽭盾、维护稳定能⼒。

在实际⼯作中,要强化四种意识,建设法治社会。

⼀是合法意识。

在思考问题、想办法、做决定之前,始终要有法律这根弦,做到遵守规则、法律⾄上。

要反复思考⾃⼰的所作所为是否合法,是否按照法定程序、在法定权限内⾏使权⼒。

⼆是合理意识。

⼤多数⼈能够接受的结果就是合理的。

当前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很完善,部分法律法规给予执法者的⾃由裁量权过⼤,执法的弹性空间较⼤,如果裁决不仅要看是否合法,⽽且还要看是否合理。

三是公开意识。

公开透明才能公道公正,暗箱操作则会问题丛⽣。

信息公开不仅可以减少腐败、规范⾏政权⼒、公共权⼒的⾏使,⽽且能够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尤其是能够预防和减少各类社会⽭盾。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要时刻意识到公共权⼒、公共信息只要是不涉及国家机密、个⼈隐私,必须向公众公开。

四是程序意识。

法治思维,也就是⼀种程序思维,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使公权⼒、履⾏职责。

只要是决策合法、结果合理、过程公开、程序规范,就能够切实树⽴法治权威,从⽽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盾。

在全⾯建设⼩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深化改⾰、推动发展、化解⽭盾、维护稳定的现实任务⾯前,要求我们必须要拥有法治思维,能够很好的运⽤法治⽅式,努⼒以法治凝聚改⾰共识,才能更好地加快法治建始建设,促进⽭盾化解,保证社会和谐,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全⾯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坚持改革与法治同步推进研讨

坚持改革与法治同步推进研讨

坚持改革与法治同步推进研讨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协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两次全会通过的决定看作姊妹篇,从政治高度指明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伴而生。

事实上,改革从一开始就聚焦制度问题,指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

改革与法治都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协调。

在法治下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始终把法治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考虑、来谋划、来推进,依法治国取得重大成就。

实践证明,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

全面深化改革要符合法治精神。

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改革就会失去意义而不可持续。

应当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

改革要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方案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方案

3.在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中,领导干部要公正合理 地协调利益关系,依法消解利益冲突。重视和善 于运用司法作为矛盾终结机制的制度和方法,维 护司法尊严、权威和公正。建立和完善多元联动 矛盾调处化解机制。
4.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领导干部要树立社会 公正、法律权威、维权的思维。高度重视和善于 运用司法维稳的机制和方法,使维稳工作走上法 治化轨道。
法治方式其核心内容是“法治”,是将宪法 和法律真正置于各项权力之上。防止“依人不依 法”、人大于法、权大于法、官大于法,甚至徇 私枉法。
法治方式着力解决治国理政的方法论。
(三)法治思维与传统思维的区别
传统思维有神治思维、道德思维和人治思维。
神治思维,即神意决策、神意统治,缺乏理性, 是愚味统治。
道德思维,没有确定的规则,不具有强制力, 道德观变化,道德观相互冲突。
(二)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 法治方式治国理政
1.在深化改革的工作中,领导干部要以法治凝聚 改革共识,引导改革,规范改革程序,确定改革 方式,从而保障改革成果。
2.在推动发展的工作中,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为 本。在科学发展的法治思维中,依法促进城乡、 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的协 调发展。树立增量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思 维,善于通过法治的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各种问题。
经历十年浩劫国民经济濒临崩溃,面对 “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僵硬的意识形态 教条”,只能是采用“摸着石头过河”、“先 变革,后变法”、“先突破既有法律规范,再 滞后修订或立法认可”的模式进行改革,“尊 重人民的创造,改革是先有实践后有文件和法 律”。
2.新一轮改革是“深思熟虑型的改革”。
即通过对现有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现有社会秩序和各种 制度安排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全社会成员达成最大共识, 然后不仅从政策方针层面进行调整改革,更应是从法律制 度甚至广泛的政治、行政制度安排进行修订创新,特别是 制定出新的法律,在全体社会成员充分尊重法律和现行制 度安排的前提下,在法律和制度框架内按部就班地进行改 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就 是制度性安排的深化改革。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 治方式的能力决定着新一轮改革的成败。

领导干部要有“三商”

领导干部要有“三商”

领导干部要有“三商”领导干部要有“三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要想适应这种新要求,就必须修炼好自己的“三商”。

所谓“三商”,是指“智商”、“法商”和“情商”。

首先,领导干部应该修炼好“智商”。

在社会多元化和多种矛盾高发期,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成熟、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判断标准,就是能否妥善处理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获得尽可能广泛的民意支持。

这就需要领导者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智商”,以开放和灵活的态度搞好社会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尽量保障不同利益群体均衡受益,既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又不造成历史遗留问题的“双赢”效果。

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发展、不同利益群体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这就是一种大智慧。

其次,要修炼好“法商”。

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法治思维从内容上看,包括:合法思维、程序思维、权利思维、公平思维。

法治思维要求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心中有法,办合法事、合法办事、权之以法。

法治思维强调的是思想转变,在思想层面提出明确要求,法治方式是行为准则,领导干部在行使公共权力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都应不断审视行为的合法性、权限合法性、内容合法性、手段合法性,以及程序合法性,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再次,要修炼好“情商”。

领导者情商力的高低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一是要善于和媒体沟通,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改变对媒体躲、封、吵、抓、告、怨的做法。

加快掌握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使用与应对技能,不断提升与媒体沟通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应对媒体的有效机制,实现科学地面对媒体、用好媒体。

二是善于和群众沟通。

要关注民生、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要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关心的社会保障、就医、上学等热点问题,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问题的监督检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用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国企改革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国企改革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国企改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改革的重点之一。

如何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国企改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于国企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有效规范国企经营行为,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国企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角度探讨如何深化国企改革。

一、法治思维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性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和法治精神为指导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基本理念。

在国企改革中,法治思维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规范国企行为。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其所有行为都应当在法治框架下进行。

只有通过法治思维引导国企,才能确保国企在改革发展中不走弯路,不产生违法违纪行为。

2. 保护国企利益。

法治思维能够有效保护国有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

只有国企在法治框架下经营管理,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3. 促进国企创新。

法治思维能够为国企提供创新的法律环境和法治保障,推动国企不断改革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除了法治思维之外,法治方式也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关键。

法治方式是指依法治理、以法律手段解决国企改革中的问题,确保改革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在国企改革中,需要充分运用法治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完善国企法律制度。

国企改革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框架,明确国企的法人地位和权利义务,规范国企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运营模式。

2. 加强国企监督管理。

通过法治方式,建立健全国企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国企的监督主体和责任范围,保障国有资产的有效保护和使用,防止国企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的发生。

3. 落实国企经营责任。

运用法治方式,规范国企的经营行为,推动国企依法合规经营,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防止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4. 加强国企产权保护。

运用法治方式,加强国企产权保护,完善产权保护机制,保障国企产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心得体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改革和创新纪检监察工作

心得体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改革和创新纪检监察工作

心得体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改革和创新纪检监察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全区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和纪检监察干部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学习领会,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依法治国中的职能和作用。

一、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一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长期、常态地抓好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利益输送,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行为发现一起严查一起,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在今后一段时间,我们都要充分利用构建正风肃纪新常态的契机,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正风肃纪的内容,切实抓好抓落实。

二要持之以恒地对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在内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使全体党员干部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使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全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为推进依法治国带好头、做表率。

三要创新廉政教育的方式和丰富廉政教育的内容,从增强法治意识入手,加强党员干部的党纪政纪法纪教育,组织干部学习法律,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能体现法治精神,让“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一种惯性思维,带动全社会尊法、守法、用法,把党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如我区一直开展的“会前学法(纪)”已延伸到了全区各级各单位,且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今年以来全区把周五下午确定为学习日,这些都为加强法纪教育搭建了很好平台。

二、要建立完善制度体系,旗帜鲜明倡导法治思维,为依法治国筑牢制度之笼一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如我区针对教育、卫生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实行人事权和业务工作相分离,凡涉及人事权,均由主管部门、人事部门和监察机关分工负责,相互制约,协同开展。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国企改革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国企改革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

为了更好地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企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我们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国企改革。

本文将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入手,探讨如何深化国企改革。

一、法治思维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性法治思维是指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办事,在国企改革中,需要树立法治思维,将法律权力作为行为准则、行政行为规范,提升国企改革的法治化水平。

法治思维有利于加强制度建设。

国企改革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只有通过法治思维,才能够形成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国企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法治思维有利于规范行为。

国企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环节的合作,而法治思维可以使企业所有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

法治思维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依法经营,遵守市场规则,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除了树立法治思维外,国企改革还需要运用法治方式来推动。

法治方式是指依法办事、以利社会公共利益为先导,在国企改革中,需要运用法治方式来引导企业方方面面的行为。

法治方式需要强化规章制度建设。

国企改革需要依法办事,因此必须重视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公司章程、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

法治方式需要加强监督管理。

只有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才能够有效地约束企业行为,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法治方式需要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国企改革需要企业具备法治理念,因此必须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树立法治观念,从内心深处将法治理念融入企业发展之中。

为了更好地推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国企改革中的应用,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建立健全国企法治思维宣传教育体系。

通过开展法治思维宣传教育,使国企领导、员工以及广大群众都能够深刻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法治思维。

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 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十八届四中 全 会决定 提出 ,必 须更 好发 挥法 治的 引领 和规 范作 用;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 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央 决定的这些要求,是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的基本
总之 ,第一, 社会组织 对整个经 济社会的 发展, 具有重大的作用;哪个地区,哪个部门,谁先用,谁 先 受益。 第二 ,提 高立 法质 量, 提高 制度 设计 的能 力,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提高治理的现代化 的水平;谁先重视,谁受益。
(作者为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主任)
责任编辑 李乃杰
发挥法治对改革的 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二、时代 对立法的新 要求——立法应主 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 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改革发展稳 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一方面,改革触及大量现行法 律法规的既有规定,只有对其进一步完善,才能使社 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推进。结合党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决定对法律完善的要求来
第三,要提高社会组织自身内部管理和外部拓展 能力。立法工作也好,顶层制度设计的工作也好,一个 地区、一个部门的建章立制的工作也好,所有的领导同 志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如果在你管理的范围内,你不 重视建章立制的工作,你的管理效率肯定低。
对一个部门来说,对一个地方来说,也要加强顶 层制 度设计,提 高制度设 计的能力。 因为只有 这样, 才能提高治理现代化的水平。三中全会提出了现代智 库的问题。总书记几次在批示当中也提到了现代智库 发展的问题;四中全会 《决定》 讲到关于依法治国的 进 程时, 几次 提到 包括 立法 ,委 托第 三方 起草 的问 题、部门之间出现分歧由第三方进行评估的问题。这 第三方是谁?无疑是社会组织。坦率地说,我们在法

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依法治国

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依法治国

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依法治国李中元2014年10月14日14:5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党的领导是根本,领导干部是关键,而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发展前进中的问题,则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一、充分认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叠加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发展前进中的问题。

能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在经历较长时期曲折探索之后形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依靠人治、依靠政策、依靠群众运动。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基本方式有其合理性,并且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实践证明,抛开法治,实行人治、策治、群治,负面影响很大。

“文化大革命”就是人治和群众运动造成极大危害的典型例证。

经过改革开放后30余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法治才“靠得住”,并最终把法治确定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关于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思考

关于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思考

关于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思考李媛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法治和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两大发展主题,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改革的攻坚期,我国必须以法治思维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方式规范改革举措,提高改革的持续性和实效性。

法治式改革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下,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实现从管理国家到治理国家的新跨越,真正汲取依法治国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制度红利”。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党的领导;社会稳定中共十八大四中全会鲜明的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命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彰显了党中央坚持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面临着经济转型、政治改革、开放深化、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等诸多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各种“两难”问题日趋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突破现有利益格局固化的改革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法治与改革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有观点认为法治与改革是一对矛盾体,因为法治的内涵就是要捍卫法律和制度规范的权威,而改革的本质就是要改变法律和制度规范中那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过时规定,法治和改革的矛盾貌似不可调和。

事实上,法治和改革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两大主题,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方面,改革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确保改革的持续性、稳定性、合法性,最终实现社会公平、自由、民主;另一方面,法治的发展又依赖改革的推进,通过改革来破除陈规,完善法律制度规范,进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最终实现真正的法治。

把法治与改革认为是矛盾体的错误之处在于,把法治和改革的对立面极端化,而忽视了两者最终目标的一致性,没有看到法治和改革的兼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法治思维推动改革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什么是法治?从字面上理解法治就是法律的规制、法律的统治。

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治国者治于法,即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办事;行为者皆从于法,即所有社会团体(或组织)以及一般社会公众守法自律。

马怀德教授提出法治思维应当具有四个意识,即“合法意识、合理意识、公开意识、程序意识。

”法治思维的主体是公权力的享有者和行使者,在现代法治国家中,只有公权力的享有者和行使者符合法治精神、原则、理念和要求的思
维习惯和程式才属于法治思维。

而不掌握公权力的普通个人的这些思维活动都不能直接被应用于解决问题。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维实际作用于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法治思维影响和决定着法治方式。

而依法行政则是法治思维及法治方式的具体化。

行政权力作为公权力,来源于宪法、法律及行政法律法规,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被约束在法律的框架之内。

法治思维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树立带头守法、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职责意识,真正理解权利与义务、上位法与下位法、程序与实体的关系,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对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言,就是要突出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行政行为于法有据,程序正当;完善和落实政务公开,促进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和系统内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合法意识”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职责、权力的获得及行使均由法律、法规、规章设定,非依法取得的权力都应当认定为无权限,非依法行使的权力都应当认定为无效。

工商行政管理的一切权力来源和行使都受法律的规范和制约,都要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

“合理意识”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做到一视同仁,不偏私、不歧视。

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
不仅做到实体公正而且保障程序公正,不仅考虑合法限度,自由裁量,而且实施人性化监管,文明执法。

具体包括:对同样的违法行为作同样的处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相对人权益的方式,或者应当采用损害较轻的方式。

“公开意识”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程序意识”是指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事。

要按法定时限办事,这是应尽的职责和最低的义务。

在法律无时限规定场合,行政机关也应积极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当事人。

如工商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或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保障法律实施的畅通无阻,尽一切努力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办事便利,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法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办事效率。

2010年底,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意见》,可以说,法治工商建设是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工商系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承担着维护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责。

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开展的新形势下,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在法制框架下整体推进改革,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重要职责:
一是要加强法律法规培训教育宣传,以提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市场监管能力、消费维权能力及工作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化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提升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要把法律知识学习教育及行政执法培训工作作为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转变职能、促进监管职能到位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强学习教育培训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是要坚持把市场监管作为第一职责,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强化市场监管,尊重市场规律,积极推进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创新服务发展方式,丰富服务发展手段,努力在职责范围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最大限度的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坚持把消费维权作为重要使命,关注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升消费维权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把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作为进一步转变工商职
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整改规范的成果推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要加强执法监管与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整治和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内部监督。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说到底,就是要限制行政执法权力,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做到“三个转变”:即从全能部门向有限部门的转变、从管制型部门向服务型部门的转变、从权力部门向责任部门的转变。

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执法公开制度,做到执法主体、执法事项、执法依据全公开,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完善并落实行政处罚、行政审批、行政强制等行政决定告知制度,保障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完善并落实重大行政决定听证制度,依法及时举行听证会,充分听取行政相对人和利益关系人的意见建议。

完善并落实行政处罚程序,立案、调查取证、核审、集体决定、移送等程序符合法律规定。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

十八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强调“依法行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工商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着很多的新问题,只有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促进严格规范文明公正
执法,才能更好地履职尽责,打造一个规范运行的市场经济,推进改革发展。

青海省海北州工商行政管理局张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