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doc7)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发展社区医学是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1. 过去50年的医学发展史已经证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不符合已变化的客观健康形势

(1)中国的老龄化进程相当快。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已出现老龄化现象,从2000年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并且还以每年3%速度增长。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5%速度增长。因此中国仅用了20年时间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行列。老年型社会的医疗要求显著不同于成年型社会,要求在社区发展各种综合性、经常性的日常照顾和医疗服务更多,这使我国现行的高度专科化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

(2)在疾病谱已变化的中国社会,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也遇到了严重挑战。我国城市总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率已由1985年的23.7%增加到1994年的32.3%。三高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涨幅尤为明显。据有关部门调查,1959年三高者为7.73%,1979年上升到11.8%,1991年上升到15.4%,现在已超过20%,其中仅高血压患者已达1.3亿。又据上海市调查,10年前糖尿病患病率为1%,10年后的今天,已达到10%,估计全国糖尿病人已有4000万人。与此同时,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等)又来势汹汹。因此中国社会面临着世界第一次卫生革命和第二次卫生革命的双重压力,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在这里确实显得束手无策,虽然采用了相当多的先进技术,但这些疾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仍然是越演越烈。

(3)医疗费用高涨和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由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立足点是疾病诊断和救治,又由于高科技医学在疾病诊治上的急剧投入,其结果必然造成医疗费用高涨和资源配置失当。有资料估计85%以上卫生资源投入大医院,从而使原有的分级医疗体系被打破,各类医疗机构之间无序竞争、功能失调,医药价格上涨幅度过大。1993~ 1998年我国门诊医药费年增长率分别为35.5%、44.4%、45.8%、46.3%和32.2%,明显高于我国同期GDP增长率。与此同时医疗服务的效率却在下降,如1997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县以上医生人均日诊疗人次由5.5次下降到4.6次,医生人均每日负担住院人数由2.1人下降到1.4人,病床使用率由88.2%下降到67.4%。把这种服务效率下降和疾病增长相对照,充分显示出就医难。

(4)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导致基层医疗保健服务的进一步萎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全国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世人所瞩目。当时基层卫生工作确实有所发展,特别是后来的赤脚医生制度,曾为广大农村医疗做出了贡献。但后来由于过分相信现代高科技对医疗的作用,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导致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都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专科医疗服务模式,在80年代后甚至出现了基层医疗“门庭冷落”的情况,基层医疗走到了马鞍形的最低谷。

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符合人类健康和病患的宏观规律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是由美国医生G.L.Engle于1977年首先提出,他认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

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及其生活环境,并通过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

(1)人的生存、健康状态和疾病,与社会、心理、环境因素有着十分密切关系。例如肺癌,许多人均可能存在原癌基因,但同时也存在抑癌基因。在健康状态下,原癌基因不会被激活,处于在抑癌基因的控制下,因此不会发展成肺癌; 由于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了免疫应答强度时肺癌的原癌基因有可能被激活,从而引发肺癌。有人研究过9万个双胞胎,即使在同卵双生子中的人同时患癌的亦只有3%,说明纯粹与基因有关的生物因素即使在癌症这类有较大遗传影响的疾病中其权重也是很有限的。

(2)事实上人类极大多数疾病的发病模式与上述肺癌有相似之处,都存在着所谓各种致病基因即生物因素的存在,但它们并不一定处于被表达状态,因而表现为健康; 但如果受到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生活方式等行为的影响,很可能转化为显形态,即发病状态。据美国疾病中心1996年的报告,美国自从7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发展了以控烟为中心的、以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下降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 WHO报告,人的健康与长寿,与遗传的关系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象条件占7%,而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嗜好却占60%,可见社会、心理、环境,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在健康和病患之间的转化中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2)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必然会促使医生的服务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 从历史上看,古代的医学注意的重心是病人。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说过“了解你的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们患的什么病更加重要”。我国传统医学也特别强调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但随着以实验为基础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其结果使医生们的注意力从病人转向了疾病。虽然这种“转向”也是科学进步的阶段表现,但这种“转向”确实使医生逐渐忽视病人的需要,必然导致病人对医师信任的下降,以及“失人性化”(Dispersonality)医疗的出现。例如有人统计过一家内科诊所1000例门诊病例中,经检查证实只有16%居现在“疾病”范畴之内,是医生可以有办法去处理的,其余的“不适者”不属诊断范围的只好不予处理,忽视就诊者的需求,导致抱怨增多。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框架下,人的健康与疾病是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的,医生在诊治时必然会通盘考虑求诊者的方方面面的情况,并从中分析出相关因素,然后做出适当的处理,提出协调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建议,而这种新的工作方式会延伸至求诊者疾病尚处早期分化之前。在这种新医学模式框架下,医生必然会转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上来,实现医学自身的回归。现代医学的这种回归正好和我国传统医学在整体医学哲学思想上的相似性,现代医学的这种回归必将有利于“预防为主”和“中西医结合”方针的落实。

3. 发展社区医学是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最近由国务院组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人口与健康”专题组的研究结果指出,今后我国医学发展的重点应该“前移”和“下移”,前移的意思是要以防病为主,注意“治未病”,下移的意思是要把重点放到基层。这种结论均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理念。

前面已经分析过,生物、心理、社区医学模式确实有可能解决当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