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 孙泳濡 牛翠娟 3 种群生态学

合集下载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第三版牛翠娟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第三版牛翠娟

《基础生态学》(第三版)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尺度(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3)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4)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科学。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生态系统在景观中形成斑块(patch))5)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

其主要理论为: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成受地球所有生物总体的生命活动所主动调节,并保持动态平衡。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6)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或栖息地(habitat):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8)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9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interaction):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0)反作用(counteraction):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表现在生物的影响改变了环境因子的状况。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质的量。

即: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

如果该种营养物数量极微,就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12)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

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学828普通生态学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

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学828普通生态学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

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学828普通生态学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北京大学828普通生态学考试科目,2020年初试时间安排为12月22日下午14:00-17:00进行笔试,北京大学自主命题,考试时间3小时。

一、适用院系专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071300生态学二、考研参考书目北京大学828普通生态学没有官方指定的考研参考书目,盛世清北根据专业老师指导及历年考生学员用书,推荐使用如下参考书目:《基础生态学》孙儒泳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郑师章复旦大学出版社《普通生态学》尚玉昌北京大学出版社盛世清北建议参考书的阅读方法: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

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三、重难点知识梳理北京大学828普通生态学2019年暂未提供考试大纲,但盛世清北的课程中总结了复习的大体方向,考试重难点知识梳理内容如下:(一)绪论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和研究方法,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学科(二)生物与环境掌握环境、生态因子、李比希法则、耐受性法则、有效积温、土壤、地形、林火等的相关概念、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其的适应,理解小气候对生物的影响、光周期现象以及光因子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和温度与植物分布的关系;理解水分和土壤的生态学意义、植物与水的关系及其适应性、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掌握描述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互惠共生等基本概念(三)种群生态学掌握种群、种群密度、生命表、种群调节和生态对策等基本概念,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模型、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密度制约因素、林分种群调节理论、种群的各种生态对策以及种群生态在森林经营中的重要性(四)群落生态学掌握生物群落、种间竞争、关键种、优勢种、生态位、丰富度、均匀度、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等基本概念,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种类组成、数量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掌握有关群落的两个不同观点;群落的发生过程、发生途径;演替的原因;演替顶极学说;生态系统功能在演替中的变化;森林群落演替实例。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第三版牛翠娟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第三版牛翠娟

《基础生态学》(第三版)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尺度(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3)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4)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科学。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生态系统在景观中形成斑块(patch))5)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

其主要理论为: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成受地球所有生物总体的生命活动所主动调节,并保持动态平衡。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6)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或栖息地(habitat):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8)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9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interaction):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0)反作用(counteraction):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表现在生物的影响改变了环境因子的状况。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质的量。

即: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

如果该种营养物数量极微,就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12)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

生态学理论 教学大纲

生态学理论   教学大纲

生态学理论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80123Z10课程名称:生态学/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数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统计学适用专业:生物科学教材、教学参考书:1.林文雄主编.生态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3;2.牛翠娟,孙濡泳等编.基础生态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杨持.生态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尚玉昌.普通生态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曹凑贵.生态学基础(第九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是生态科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学科。

根据其自身特点,本课程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组织层次,全面系统的对生态学内容进行较详细的介绍,同时对应用生态学的各个方向进行一定的介绍。

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同时,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起自然的发展就是人类发展的生态意识,实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及种群内部调节的基本原理;掌握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的基本规律;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的基本规律;掌握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方向及基本内容。

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态学原理,用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针对科学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在应用生态学的讨论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建立有机体-环境一体的观念,通过课程中的分析讨论辩论培养分析沟通交流素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提升理解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基本素质。

通过课外导学的模式,提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素质。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无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3.3 种群的进化与物种形成

3.3 种群的进化与物种形成

牛翠娟北京师范大学第3节种群的进化与物种形成生态学第3讲种群的数量动态与遗传进化对种群的遗传结构、进化机制和物种形成的研究是紧密结合种群遗传学的当前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另一主要方面。

种内个体的基因型及表现型的构成,反映了种群的质的特征,并与其数量动态密切相关。

白登海拍摄1. 物种的概念林奈物种:形态相似,可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达尔文物种:种间具不同程度亲缘关系,一种可进化为另一种。

现代对物种的认识:具有形态相似性与遗传相似性的种群集合。

Mayer(1982)提出生物学种的概念: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它单元生殖上隔离),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生物种的基本特点:生物种是由内聚因素(形态、生殖、遗传、生态、行为、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物种是自然界真实的存在。

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的集合。

同种个体共有遗传基因库,并与其它物种生殖隔离。

组成物种的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因此,物种是维持生态系统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关键。

2. 种群的遗传进化、变异与自然选择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基因(gene):基因是带有可产生特定蛋白的遗传密码的DNA片段,位于细胞内染色体上。

基因型(genotype):二倍体生物的基因是成对结构,由两个等位基因构成。

产生某一性状的来自父母双亲的等位基因的组合,称为一个基因型。

基因库(gene pool):种群内存在的所有基因和等位基因构成基因库。

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genotypic frequency):种群内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叫基因型频率。

进化:种群的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连续变化过程。

哈代-魏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law):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基础生态学》教学大纲

《基础生态学》教学大纲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必修总学时:72学时学分:3.5学分适用对象:生态专业本科生(民、汉)先修课程高中生物学相关课程使用教材:《基础生态学》,孙儒泳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参考书:1.《生态学》,李博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植物生态学》,曲仲湘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3.《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孙儒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由于生态学与世界的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本身在地球上的持续生存有着最紧密的的关系,已成为各类院校生物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通过介绍基础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人与自然必需协调发展的思想和发展经济必须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同步的观点。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水平上,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树立生态学意识,学习应用生态学理论,解决社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4.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本章要求掌握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了解生态学发展简史及分支学科,提高对生态学作用的认识和学习兴趣。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本部分要求掌握个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生物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生态因子组成),理解主要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方式。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掌握环境、生态因子等概念,了解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耐受限度与生态幅。

第二章能量环境了解地球上光照的光质、光强度、光周期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光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光的适应。

学习地球上温度的分布和变化特点,掌握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第三章物质环境了解水的性质和作用,掌握动植物与水的关系。

了解大气组成,掌握CO2的生态作用。

了解土壤的形成、侵蚀、破坏和土壤的生态意义,掌握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基础生态学课件(全)@北师大_部分1

基础生态学课件(全)@北师大_部分1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太阳与地球构成了生物生存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环境, 二者奠定了生态学上的宏观概念。 1,大气圈(atmosphere) 对流层厚度约为10km,占全部大气质量的70—80%。 对流层中,空气组成的主要成分保持不变。3-4km以上高度 内,CO2要比下层少。O2总含量近108kg。 2,水圈hydrosphere 全球估计有15亿km3的水。其中海水占97%,淡水3%。
+
环境 非生物成分
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生态 系统 系统 系统 系统 系统 系统
三 学习生态学的意义
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1)人工固氮总量已经超过天然固氮总量 2)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30% 3)被人类利用的地表淡水,超过可用总量的二分之一。 4)地球上大概四分之一的鸟类物种在过去两千年中灭绝 5)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渔业资源过捕或耗尽 6)大量不易分解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环境
生态学 (Ecology)
教材: 牛翠娟 娄安如 孙儒 泳,李庆芬,基础生 态学(第二版)。北 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辅助教材:
1 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原理 (第三版)。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1 2 孙儒泳等译,Mackenzie, A., Andy S. Ball, and Sonia R. Virdee. Instant Notes in Ecology (第二 版)。科学出版社, 2004 3 Smith, R. L. and T. M. Smith. Elements of Ecology, 5th Edition. Benjamin Cummings, 2002 4 Manuel C. Molles Jr.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2th Edition. McGraw-Hill, Dubuque, Iowa, 2002.

基础生态学(1.生理生态部分)

基础生态学(1.生理生态部分)

(2)主导因子作用
组成环境的所有生态因子不是等价 的,在一定条件下,其中必然有 一个或两个是起着主导作用的, 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就称为主 导因子。
主导因子的含义有二种: ①从因子本身来说,当所有因子的质和 量相等时,其中某个因子的变化,能 引起生物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 如静风→暴风。 ②由于某类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变化, 从而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的改 变。 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光周期 中的日照长度等。
在一定情况下,某一因子在量上 的不足,可以由其它因子的加强 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如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 降,可通过CO2浓度的增加而得 到补偿。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其分布的分 析研究中,必须区别生态因子的直接 作用和间接作用。 许多地形因子,如地形起伏、坡向、坡 度、海拔、经纬度等,都可以起间接 作用。 如美国内华达山的“焚风”现象。
C.群落生态学由定性描述发展到定 量研究、数量分类、排序、结构机 理等。 D.向宏观和微观两级发展。由宏观 为主流到两者并重。 E.应用生态学得到发展。 F.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发展。
道路 的建 设破 坏了 三江 并流 遗产 地的 景观
Road construction has disturbed the landscape of the Three Parallel Rivers World Heritage Site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我们把自然界分为两大类: 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依赖于环境 生物又影响环境
1
生物与环境
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生物的分布与多度; 生物的生存又影响了环境;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1.1 生态因子 1.1.1 环境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Ec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二)能力目标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三)素质目标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 1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生态学各研究领域、各组织层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生态学在科技发展、尤其在环境科技和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理解生态学各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原理。

(三)掌握生态学各领域的研究方法、操作步骤和应用程序。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1.生态学的定义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本章小结重点: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难点: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思考题:1. 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2.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作业: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第二章生物与环境4学时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生态因子2学时1. 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4.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第二节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学时1.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2.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 —3. 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水分的适应4.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本章小结重点: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因子的生态作用难点: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进化。

思考题:1.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特征、现状的分布与地球历史变化过程有什么联系?2. 在引种驯化中应该注意光照和温度的哪些因素?作业:1. 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如何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2. 光在时空上的配置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哪些影响?3. 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温度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4. 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陆生植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6学时第一节种群及其基本特征4学时1. 种群的概念2. 种群的基本特征3. 种群的动态4. 种群的空间格局第二节种群调节2学时1. 气候学派2. 生物学派3. 自动调节学说本章小结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空间分布类型,种群统计学参数,指数增长模型与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种群调节理论;难点:指数增长模型与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3 —思考题: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种群的不同分布形式对种群的发展各有哪些影响?2. 逻辑斯谛方程中的K,r参数有什么生物学意义?3. 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所强调的种群机制是什么?作业:1. 具有什么特点的生物容易出现种群的爆发?2. 什么是最小可存活种群,说明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

孙儒泳《基础生态学》pdfand教材and讲义

孙儒泳《基础生态学》pdfand教材and讲义

孙儒泳《基础生态学》pdfand教材and讲义
孙儒泳的《基础生态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材,它涵盖
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生态学的实践应用。

这本书提供了一
个完整的视角,从生态学的历史、定义、理论和实践,到生态学
的研究方法,以及生态学的实际应用。

孙儒泳的《基础生态学》
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材,它涵盖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生
态学的实践应用。

孙儒泳的《基础生态学》pdf和教材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而讲义则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或者网上购买。

孙儒泳的《基础生态学》pdf和教材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视角,从生态学的历史、定义、理论和实践,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生态学的实际应用。

讲义则
提供了更多的细节,更多的例子,以及更多的实践活动,可以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总之,孙儒泳的《基础生态学》pdf和教材以及讲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生态学的知识。

2024东北林业大学已发布考试大纲

2024东北林业大学已发布考试大纲

2024东北林业大学已发布考试大纲
参考书: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基础生态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
考试大纲:
一、绪论
要求考生了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分支学科,掌握生态学的定义、现
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尺度的涵义。

二、有机体与环境
要求考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掌握
利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等概念及有关定律,掌握生态幅、内稳态的术语及相关理论,理解和掌握有关生态因子(光因子、温度因子、水分因子、土壤因子、风因子、火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各生态因子的适应。

三、种群生态学
要求考生掌握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的动态、种群调节、集合种群
的相关术语及理论。

了解种群生活史对策的基础知识,掌握生殖对策(生活史对策)中的r-选择、K-选择。

掌握种内、种间关系中的密度效应、他感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术语及相关理论。

基础生态学(3.群落生态部分)

基础生态学(3.群落生态部分)

具有多层结构的群落
主要层: 在创造群落环境中起主要作用,往 往是乔木层。 次要层: 不同程度地依赖于主要层创造的环 境而生存。
一些植物主要依附于各层次中直立的 植物体上,并不独立成层,如藤本 植物、附生和寄生植物,统称为层 间植物。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 而且,水热条件越丰富,层间植物 越茂盛。 植物园\鼎糊山植物园.rm
理论根据
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物种 的选择性。 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群落差异性是 连续的。 群落并不是一个个分离的有明显边界 的实体,多数情况下是在空间和时 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说明
群落既存在着连续性的一面,也有间 断性的一面。 如果采取生境梯度的分析的方法,即 排序的方法来研究连续群变化,虽 然在不少情况下,表明群落并不是 分离的、有明显边界的实体,而是 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
理论根据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从先 锋阶段到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 这个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 体的生活史。
2、“个体论”学派
在连续环境下的群落组成是逐渐变化的, 因而不同群落类型只能是任意认定的。 前苏联的Ramensky、美国的Gleason、 Whittaker和法国的Lenoble等支持上述 观点。
1)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A. 遗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景观多样性 E. 文化多样性 中国国家地理\大香格里拉.avi
A. 遗传多样性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 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的总和。 在现代农业中,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内 部的基因多样性具有特殊的价值。
4.频度
是指某物种在样本总体中的出现率。 F(频度)=ni(某物种出现的样本 数)/N(样本总数)×100% 频度定律:

基础生态学 孙泳濡 牛翠娟 3 种群生态学

基础生态学  孙泳濡 牛翠娟 3 种群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种群2.生态位3.生态人侵4.Fisher 性比理论5.多型6.种群增长类型 7.他感作用 8.竞争排斥原理 9.种群动态 10.自疏现象 11.存活曲线 12.生活史对策 13.环境容纳量 14.繁殖成效 15.繁殖价值 16.中度干扰假说 17.最大出生率 18.实际出生率 19.最低死亡率 20.实际死亡率 21.生态寿命 22.密度制约因素 23.邻接效应 24.种群的年龄结构 25.遗传漂变 二、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B .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C .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D 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2.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

A .以动物为研究主体B .以人类为研究主体C .以植物为研究主体D .以种群为研究主体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有机个体4.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

A .环境B .生境C .内环境D .地球环境5.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 )。

A .20S m =B .21S m =C .2S m 而显著大于1D .2S m 显著小于16.dN / dt = rN (1-N / 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 )。

A .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B .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C .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D .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7.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 )。

A .偏利作用B .互利共生C .原始合作D .中性作用8.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 )。

A .偏利作用B .原始合作C .偏害作用D .拟寄生9.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第三版牛翠娟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第三版牛翠娟
力的提高,并且亲属个体具有同样的基因,则可出现亲属选择。 52)群体选择 (group selection): 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割为彼此多少不相连续
的小群,自然选择可在小群间发生,称为群体选择。 53)性选择 (sexual selection): 动物在繁殖期经常为获得交配权而通过某些表型性
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发育阶
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称为有效积温。 27)春化作用 (Vernalization effect):低温作为一种刺激物起作用,诱导或促进植物
的发育和开花。这种经过低温诱导的植物的发育或繁殖,称为春化作用。 28)异温动物(heterothermy ):常温动物中具有休眠习性,在冬眠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动
状或行为进行竞争,如雄鸟、雄鱼具有美丽的色彩,雄鹿有发达的角等。 54)基因流(gene flow):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和迁移进行的运动。 55)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
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56)生活史(life history):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
频率 46)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 :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47)哈代-魏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law):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
机、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
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状态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48)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 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 ,既指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
63)利他行为(altruism):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 益的行为。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孙儒泳、李庆芬)课后思考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孙儒泳、李庆芬)课后思考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孙儒泳、李庆芬)课后思考题答案《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 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分类利弊野外的可获得大量全面、真实的资料。

过程复杂,条件不能控制。

实验的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较可靠,重复性强,过程简单。

获得的资料可靠性有别于现实。

理论的直观,过程易实施,可通过修改参数使研究逼近现实。

预测结果需通过现实来检验正确性。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 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 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基础生态学课后答案

基础生态学课后答案

基础生态学课后答案【篇一: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t>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绪论(基础生态学)

绪论(基础生态学)

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生态
系统 系统 系统 系统 系统
系统
Major unit of ecology is the ecosystem
尺度(Scale):
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 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 发生频率。
一般可分为空间、时间、组 织尺度。
引自 Ricklefs, 1993
1926 Lotka提出种间竞争的数学模型。 1927 Elton 出版《动物生态学》
1937 我国第一本生态学书籍《动物生态学纲要》出版,费 鸿年著
植物生态学比动物生态学成熟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与动物生 态学独立平行发展。50-60年代,动植物生态学研究发生交汇、融合, 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形成与发展。
3 现代生态学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
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研究: 水域动、植物关系及能流、物流 的研究促进了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英国 Tansley(1935),首创生态系统的概念,美国E.Odum(1953, 1959,1971)的书《生态学基础》对生态学研究与教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
4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5nd Edition. (影印版)Manuel C. Molles Jr. ,高教出版社, 2011
绪论
1 什么是生态学? 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3 生态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4 为什么要学习生态学?
第一节 定义、发展史与研究对象
(6) 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生态保护、生态工程、生态 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态毒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
我国未来15年科学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脆弱生态系统 的恢复与重建

学习内容提纲

学习内容提纲

应用生态学》课程学习内容提纲及相关要求《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12月出版绪论1、生态学定义(Haeckel,p1;马世骏,p2。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四个层次,p2。

[思考题1]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个体生态学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p6-7。

2、生态因子的分类(4 种,p7。

3、生态因子作用特征(5 个,p7-8。

4、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原理(p8-10。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p10、贝莱克曼限制因子定律(p11、谢尔夫德耐受性定律(p11。

6、生态幅(或生态价、内稳态的概念(p12,p13。

[思考题1、2]第二章能量环境1、光质、光强、光周期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p17-212、温度与动物类型(p23-24、温度系数(Q10 定律(p24、有效积温法则(p25、驯化与气候驯化(p26、生物对低温的适应(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p26、生物对高温的适应(p30-31、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p31-32、物种分布与环境温度(低温、高温,p32-33。

3、风对生物的作用(生长及形态、物种传播、破坏作用等,p33-34。

4、火对生物的作用(p36。

[思考题1-6]第三章物质环境1、陆生植物的生态类型(p43。

2、内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的适应(p52-54。

3、CO2 与植物生长的关系(p55。

4、土壤矿质元素与生物生长(p59。

[思考题1、3-10]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的概念(p66。

2、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p67。

3、种群的大小和密度(p67-68。

4、种群的内分布型及其成因和分类与检验指标(p69。

5、种群统计学指标有哪些(p70-71?6、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p717、生命表(动态、静态及其编制、存活曲线和种群增长率(p72-76。

8、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及其所表示的生物生态学意义(p77-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种群2.生态位3.生态人侵4.Fisher 性比理论5.多型6.种群增长类型 7.他感作用 8.竞争排斥原理 9.种群动态 10.自疏现象 11.存活曲线 12.生活史对策 13.环境容纳量 14.繁殖成效 15.繁殖价值 16.中度干扰假说 17.最大出生率 18.实际出生率 19.最低死亡率 20.实际死亡率 21.生态寿命 22.密度制约因素 23.邻接效应 24.种群的年龄结构 25.遗传漂变 二、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B .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C .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D 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2.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

A .以动物为研究主体B .以人类为研究主体C .以植物为研究主体D .以种群为研究主体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有机个体4.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

A .环境B .生境C .内环境D .地球环境5.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 )。

A .20S m =B .21S m =C .2S m 而显著大于1D .2S m 显著小于16.dN / dt = rN (1-N / 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 )。

A .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B .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C .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D .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7.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 )。

A .偏利作用B .互利共生C .原始合作D .中性作用8.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 )。

A .偏利作用B .原始合作C .偏害作用D .拟寄生9.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A .季节性消长B .不规则波动C .周期性波动D .种群的爆发10.欧洲的穴兔于 1859 年由英国引人澳大利亚,十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

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A .种群大发生B .生态人侵C .不规则波动D .种群大爆发11.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

A .K / 2B .KC .K / 4D .K / 312.土壤固氮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

A .菌根B .根瘤C .菌丝D .子实体13.在( )竞争方式下,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

A .干扰性B .资源利用性C .种间D .种内14.竞争剧烈时,生物可通过( )离开种群密度高的地区。

A .流动B .扩散C .死亡D .隐藏15.以下生物中,属于兼性互利共生的是( )。

A .地衣B .菌根C .蜜蜂与月季D .珊瑚16.杜鹃将蛋下在别种鸟的巢中,让这种鸟饲育其幼鸟,这一现象称为( )。

A .社会性寄生B .寄生C .潜在寄生D .真寄生17.稳态的英文是( )。

A .homeostasisB .homeothermC .homogenonsD .homologous18.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形成的原因在于( )。

A .竞争B .攻击C .性选择D .适应环境19.收获理论中,收获目标指的是( )。

A .收获最大产量B .收获恒定产量C .长期持续获得最大产量D .收获种群所有个体20. ( )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重要原因。

A .种间竞争B .种内竞争C .个体竞争D .竞争21.蜜蜂鳌敌时,会释放出一种外激素,促使其他蜜蜂一起向敌害进攻,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 .种间斗争B .种内斗争C .捕食D .种内互助22.分布在我国新疆和东北的雪兔、分布在华北的草兔和分布在华南的华南兔颅骨长分别为95~97mm 、85 ~89mm 和 67~86 mm ,这种颅骨的变异可以用( )解释。

A .Bergrllan 规律B .Allen 规律C .Jordan 规律D .Gause 假说23.年龄锥体左右不对称的原因是( )。

A .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差异B .各年龄组的死亡率不同C .各年龄组的出生率不同D .各年龄组的性比不同24.若久0R λ=,则该生物种群可能为( )。

A .种子植物B .动物C .一年生植物D .高等动物25.稀释效应或许可以解释猎物的( )。

A .利他行为B .集群行为C .领域行为D .合作行为26.遗传漂变通常发生在( )。

A .小种群B .大种群C .隔离的大种群D .岛屿化种群27.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通常在( )。

A .极地苔原B .热带雨林C .寒温带森林D .温带草原28.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 .竞争、捕食、共生B .共生、捕食、竞争C .竞争、共生、捕食D .捕食、竞争、共生三、填空题1.次级种群参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分布型等。

2.种群自动调节的三个学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哈温定律认为,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种群中,______________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4.因过度捕捞而处于资源衰退的鱼类种群,一般在年龄结构上会出现______________,性别比例上会出现______________的现象。

5.从种群调节的角度,可将生态因子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类6.种群动态的最基本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7.种群的分布格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根据0/m r InR T = 可知,内禀增长率决定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是物种进化的两种动力。

10.根据生物因子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1.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2.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3.什么叫生命表?4.年龄金字塔有几种类型,各具什么特点?5.简述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6.试述捕食对种群的调节作用。

7.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哪些?8.简要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9.为什么种群在大范围的分布格局中多呈集群分布?10.动物集群的代价有哪些?11.在高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蓝绿藻能成为优势浮游植物的原因是什么?12.简述社会等级和优势等级的概念,并说明优势等级的作用。

13.描述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14.写出非密度制约的种群连续增长的模型,并说明各种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5.种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写出Lotka-V 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6.比较在无限环境中世代不相重叠的两类种群的增长模型,简要说明其生物学意义。

17.有关种群调节的生物学派和候学派主要观点的差别是什么?18.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五、论述题1.解释与比较r 、r m 、R 0的概念, Logistic 模型中的 N / K 的意义何在?2.试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通过调节其耐受性限度来渡过不良生境。

3.比较 r 对策者生物与 K 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并用r- K 理论阐明珍稀濒危动、植物为何要严加保护,否则将有灭绝的危险。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组成成分)。

2.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3 生态人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人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人侵。

4.Fisher 性比理论: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表示,如雌雄体数相等,性比为1﹕1 。

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 ,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 Fisher 性比理论。

5.多型: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个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现型,这种现象叫做多型。

6.种群增长类型:一类是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因而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而变化;另一类是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有一个环境容纳量,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

7.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8.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9.种群动态: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10.自疏现象: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这一现象称为自疏现象。

11.存活曲线:是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以各年龄的存活率为纵坐标,所画出的曲线,它可以反映生物生活史中各时期的死亡率。

12.生活史对策:指处于相似选择压力下的不同种群或者物种,其独立进化的相关性状所形成的一种特化表型。

根据环境选择的确切意义阐明生活史式样的起源及其适应性叫做生活史对策。

13.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 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 值为环境容纳量。

14.繁殖成效:个体出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称为繁殖成效。

15.繁殖价值:指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

16.中度干扰假说:高干扰频度会使不能迅速恢复的物种种群消失,低干扰频度将允许种间竞争付出代价,这一观点称为中度干扰假说。

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与种群的生存。

17.最大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的出生率。

18.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实际出生率或称生态出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