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历史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作为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种植和生产茶叶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的精神渗透了中国社会,在中国的诗词、

绘画、书法、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茶文化的

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与“茶风俗”、“茶道”

相比,“茶文化”的范畴要深广的多。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应是在

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开始逐渐问世。茶开始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带有了一定得文化内涵,对社会起着一

定的精神作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上至帝王、贵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敛成风,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养廉”的问题。于是,陆纳、

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在陆纳、桓温手中,

饮茶已不完全是人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价值,而是带有精神文化

的内涵,进入了精神的层面。由此开始,饮茶并不仅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

想交融碰撞。在众多思想中,玄学独树一帜,十分流行。而玄学家们,大多是所谓的名士,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因此,在东晋、南

朝时,出现了许多清谈家。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虽然最初的清谈家有很多好酒,可是与酒相比,茶可整日长饮,令

人清醒,从而保持思路的清晰和心态的平和。因此,许多玄学家、

清谈家便从好酒转向了好茶。而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视为一种

精神现象了。紧接着,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饮茶开始和

佛教、道教联系在一起。因为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茶成为了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而在道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修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从而帮助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中国茶文化也由此初见端倪。因为尽管这个时候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还没有形成,但很显然茶已经脱离了作为饮食的物质形态,具有了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茶文化在隋朝基本初步形成。茶在先前都是药用,而到了隋朝,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普遍饮茶的形势,也多是因为百姓认为饮茶有益于身体健康。“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780年,陆羽所著的《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也以此为标志。《茶经》阐释了茶的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并把儒教、道教、佛教的思想精神与饮茶相结合,首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茶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茶文化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以后大量茶书、茶诗的开始出现,如《煎茶水记》、《十六汤品》、《采茶记》、《茶述》等。此外,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还与与禅教的兴起有关。上部分提到,由于茶有提神益思、清心静气的功能,所以寺庙崇尚饮茶。许多寺院不仅在周围植茶树,还为了专门从事茶事活动而制定了茶礼、设立了茶堂。

茶业到了宋代有了很大发展,这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专业品茶的社团开始在文人中出现。如由官员组成的“汤社”、由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也十分好茶,甚至在宫中设立了茶事机关。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和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给国外使节的赏赐中茶叶必不可缺。在平民百姓中,茶文化更是充满生机、绚丽多彩: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可是,尽管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也因此十分兴旺,但走向繁复、琐碎、奢侈的茶艺,已经失去了唐代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茶文化的精神也淹没在过于精细的茶艺中,

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不论是朝廷、贵族、还是文人,喝茶都

成为了“喝气派”、“喝礼儿”、“玩茶”。因此在元代以后,茶

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北方少数民族饮茶,主要是出于生理上的

需求,对品茶煮茗等文化精神方面的活动兴趣不大。而汉族人面对

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情形,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

自己的意志。这两股思想潮流在茶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茶艺的返

璞归真。

明清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也已经改成“撮泡法”。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

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都是文人雅士关于

茶的传世之作的代表。随着茶的种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

具的质地、款式、花纹也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到了晚明时期,饮

茶的境界又有了新的突破,文士们开始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张

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

表里,不可分割。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世人品茶而不味

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

他认为应当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

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天、地、人融通一体

的境界。茶叶出口到了清朝也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

诗更是数不胜数。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

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

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

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

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以茶为载体,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总之,茶文化注重“和”字,千百年来在缓解压力、凝神静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也不例外。作为中国文

化的代表之一,茶文化也必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