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求真的数学教学情境
呼唤求真的数学教学情境
呼唤“求真”的数学教学情境在与教师的讨论及交流中,多数教师反映数学教科书“像卡通书一样好看了,学生也喜欢看了”, 但数学味少了,特别是其中的情境创设更是存在大量“去数学化”的倾向。
如: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引入:“邮票既是一种邮资凭证,又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收藏品,方寸之间记录着祖国发展的历史足迹,展示美丽山河和多彩风情,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
”看到这里,如果不往下看,读者会感觉本课要讲什么内容呢,它的主线是什么?当时笔者初次拿到书本的时候,也觉得很奇怪,然后怀着好奇心接着往下看,(接着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小红到邮局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 ,此时我才明白这个情境创设的目的。
笔者认为问题情境要体现数学问题,要能够从情境中有效地引出数学知识,不要让人雾里看花看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要说这个呀!再如: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圆中的计算问题(弧的长度计算),引入如下:教材的目的是利用问题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教材建立数学模型,来获得概念,让学生通过这几幅图得出弧长计算公式,但笔者觉得用这几幅图导入弧长计算公式必要性不是很大.如何把握类似于这样的情境设置?所以我认为是不是一定要为了情境而情境呢?新课程将“问题情境—数学模式—解释、应用和拓展”作为内容呈现的形式,目的是关注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将这种形式作为教科书为载体促使教师改进固有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教科书只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素材,而不是教师教学的范本,教师完全有自己的创造空间,如对情境进行适当的替换、整合等。
当教师对情境的创设能够灵活运用时,或许这项工作就不再是教科书所要努力体现的方向了。
因此,呼唤“求真”的数学教学情境是当务之急,结合具体教学实践,笔者给出如下认识与思考.1.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是否一定要生活化?情境创设主要反映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并不都等于生活中的真情实景.它还可以是与相关学科联系的素材,如(1)乘方的概念可以从生物细胞的分裂说明(2)反比例函数从物理公式I=U/R,P=F/S中讨论等等.也可以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如(1)从分数引入分式;(2)从分数的通分引入分式的通分等等.这些难道不都是数学中的情境创设吗?再如某教师在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引入课上,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数学教师走上讲台,播放PPT,出现一个小男孩的照片.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生:……(部分学生:老师,这是您)(学生看看很像老师)师:观察真仔细!师:那这位呢?(出现姚明儿时一张照片)生:……师:看不出像谁吗?师:这是篮球明星姚明呀,今天姚明要带领同学们去参加篮球比赛……然后教师就出示了一组有关姚明比赛的得分数据表格,由这些数据统计表延伸到条形统计图的新授课.不可否认,本案例确实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的生活情境,可以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活力,但个人觉的更可以用来在体育课上作为体育明星典故来介绍,然而,在条形统计图的引入课上,这样的现实情境由于干扰信息过多,一开始远离了本课数学主题,与本节课的知识没有直接联系,再加上学生猜照片人物耗时过长,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总之,数学教学情境是要“求真”,但不一定都要生活化.2.达到“求真”数学情境的条件.(1)要有明确性.明确性包括两方面:一是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目的,必须围绕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来进行;二是情境中的问题设计要明确,要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变化的鱼”一课中,其设计意图是通过“变化的鱼”,将图形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轴对称、伸长,压缩巧妙地结合,让学生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请看其中的情境引入:师:大家钓过鱼吗?生:钓过.师:怎么钓鱼呢?……显然,这节课一开始就偏离了教学目标,如果不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回,这节课最终肯定会成为一节变了味的数学课.这样的情形在目前数学课堂中并不少见,值得反思!(2)要有价值性.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兴高采烈.师:同学们,认识这几个可爱的精灵吗?请大声地说出他们的名字!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师:对,那么今天就由这五位奥运使者带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陡增……)师:首先出场的是贝贝,今天他将带大家走进一个探索的世界……整堂课下来,让听课的老师感到乏味而啼笑皆非:首先是贝贝的像+复习题,其次是晶晶的像+例题,再次是欢欢的像+练习题……五个奥运福娃在这节课中变成了一种装饰画……本来学生以奥运福娃的出现而情趣盎然,但是课堂上只是简单地附着每个福娃的像,奥运福娃顿时失去了往日的魅力,情境并不单纯是形象与识记的结合,要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本真,小学数学课堂的呼唤
本真,小学数学课堂的呼唤
小学数学课堂的呼唤:
我是小学生,我渴望在数学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我
希望老师能够耐心地讲解每个知识点,并且用生动的实例让我更好
地理解。
我也希望老师能够引导我们学习数学的方法和策略,让我
们知道如何解决数学问题。
我希望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合作、讨论和分享思路,这样我能够更好地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有
更多的练习机会,掌握更多的技巧和方法,更加自信地面对数学考试。
最后,我希望在数学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还能感受到数学的
美和趣味性。
我希望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生动活泼的
氛围,让我能够更加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艺术。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数学课堂上应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找准教学切入点,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沉浸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习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一、因疑促思,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创设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由疑激思,以疑获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强烈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
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把含盐20%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30%的盐水,怎么办?“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寻找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
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加浓度更大的盐水。
由此提出三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蒸发多少水?(3)需加浓度多大的盐水,要加多少?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
当加盐时,盐水中的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但当加盐水时,盐和水的重量都在变化。
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研究,也培养了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严谨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使问题情境具有可接受性和探索性。
追求真实生动的数学课堂教学
追求真实生动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些论述为我们数学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其中,过于强调形式的东西、不求实际的甚至虚假的公开课确实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我们一定要明白,真实并不是平庸.真实的应该是最深刻的,最有价值的,最具活力的。
因此,我们是否应该在追求真实中去求得课堂的高度,去求得更高的教学品位呢?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
”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老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队列报数的生活情境。
让一列学生先按1、2、3、4、5……报数,知道自己在第几个。
只要学生说出他在第几个,老师就能知道按一定规律报数时(如1、2、3、1、2、3……)他报的该是几,再通过报数证实。
这样通过报数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要想知道第几位同学报的是什么数,除了报数的方法外,用计算的方法更快。
使学生知道余数不仅用来进行计算,还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他们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折扣前,老师让学生去调查了解附近商店的一些促销情况,搜集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和数据。
在课的开始,老师就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谈谈自己对这些数据的理解。
由于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又是通过自己调查得到的数据,学生便积极思考起来,急于弄明白这些数据的具体含义。
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进行新课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误区与思考论文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一、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
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
”,“需要一个邮递员。
”“需要一个信封。
”。
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
”“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
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探究和创设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探究和创设方法一、探究教学情境的方法:1、观察自然情境。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自然环境中寻找数学活动的情境。
到菜市场、超市、公园等地方开展实地观察活动。
在实地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计数、测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室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验室情境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实验室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进行数学实验。
利用材料制作简易天平,让学生进行称重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数学知识。
3、利用图形情境。
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图形情境来开展探究活动。
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图形特点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比较、推理等,以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4、利用游戏情境。
游戏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数学活动。
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拼图的方式来复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1、情境贴近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来提高学习效果。
在讲解几何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几何情境,比如房屋的平面图、城市的地图等,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2、情境丰富多样。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尽量丰富多样,让学生面临不同的情境。
在教学形状识别时,可以设计一些不同形状的实物来进行识别,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3、情境适度难易。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适度调整情境的难易程度。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创设一些较简单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对于学习进步较快的学生,可以创设一些较难的情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性。
4、情境引导问题。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该设计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加减法时,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来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呼唤”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
案例 1 探究 不等 .
探 究 1 电路 知识 . 如 图 1 构 建 一 个 ,
小组 为单位 进 行 学 习 、 同处 理任 务 的认 知 共 复杂性 . 小组 中学 生 需 要 积极 参 与 小 组 活 在
电路 回路 , 利用 滑 动 电
阻块进 行 移动. 你能 从
中总 结 出 怎 么样 的 不
需要 相 当大 的认 知 努 力 , 以 学 生要 完 成 任 所 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须经过 独 立 思 考 、 践探 索并 创 造 性 的 实
运 用策略性 知 识 或 方 法. 而且 有 时单 凭 学 生
个 人 的努 力还 不 能 完 成 , 常 常需 要 学 生 以 还
3 “ 高认 知水 平 数 学 教 学任 务 ” 实 际教 学 在
造性 ” “ 不 出来 的 , 是鼓 励 和培 养 出来 是 教” 而
高认 知水 平数 学教 学任 务 由于其 自身 的 重要 特征 , 使其 具 有非 常重 要 的教学 意义.
1 高 认知 水平 数学 教 学任务 能够增 强学 ) 生数 学应 用 的意 识 . 由于 高认 知 水 平 数学 教
观事物 和 现象 , 寻找 其 中与数 学有关 的 因素.
。■l 一 一一 l 一l 0I 一 _ ~ 一
通过 学生 的 动手 实验 、 合作 交 流 、 考探 思 究, 学生们 自主 的 发 现 与 提 炼 出 以下 数 学 中 的“ 等关 系” 不 :
l
, .
、
学任 务具 有情 境 性 , 这就 要 求 学 生 发现 实 际
问题 情境 中的数 学 成 分 , 对 这 些 成分 作 符 并
号化 处理 , 把一 个 实际 问题 转化 为数学 问题 , 即高 认知 水平 数学 教学 任 务可 以使学 生经历 使用 数学语 言 和符 号表 达对 学生 来说是 现实 的 问题 、 立数 学关 系式 、 建 发现 问题 的特征和 内在 规律 、 得 合 理解 答 的有 意 义 的学 习过 获 程 , 而使 学 生 理 解 并 掌握 相 应 的数 学知 识 从
呼唤真实: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
呼唤真实: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导读:本文呼唤真实: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呼唤真实: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范立琼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
但与此同时,融合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也引起了深刻的反思。
一、“情境”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
《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美化课堂的亮点。
细细品味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副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生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好朋友。
大家想认识他们吗?(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阴路上跑出一个“圆形”来……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生(集体大声地):喜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静心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哨、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的。
于是,人们不竞要思考:情境只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什么是情境?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
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事实。
创设数学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数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望《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创造的教学环境。
要想调动学生的“情商”,在数学课堂上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就尤为重要。
一、如何创设数学情境1.借助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2.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学生都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到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到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可以用这样的故事导入: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的遗嘱。
当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一胎小孩。
“如果我亲爱的妻子帮我生个儿子,我的儿子将继承我三分之二的遗产,我的妻子将得三分之一;如果是生女的,我的妻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我的女儿将得三分之一。
”而不幸的是,在孩子出生前,这位数学家就去世了。
之后,发生的事困扰着大家,他的妻子帮他生了一对龙凤胎,而问题就发生在他的遗嘱内容。
如何遵照数学家的遗嘱,将遗产分给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呢?”3.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讲到华师大版教材第一章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个最普通的火柴游戏两个人一起玩,先置若干支火柴于桌上,两人轮流取,每次所取的数目可先作一些限制,规定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者获胜。
数学课堂需要的“真”情境
数学课堂需要的“真”情境咱们的数学课堂为何要“创设情境”,或,“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份,其价值至少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
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进程。
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取得结论。
(3)帮忙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觅解题途径。
(4)增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术,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大体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动身。
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大体需要的缘故。
若是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若是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若是情境创设不是增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乃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
咱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1)要有真实性。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
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术,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
”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
如前例教学“元角分”,过量的无关信息不仅无益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育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
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
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腕的关系。
情境创设只是手腕,不是目的,不该对情境本身作过量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避免鹊巢鸠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发展性”选择恰本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
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硕学生的熟悉。
呼唤真实美丽的数学课堂
呼唤真实美丽的数学课堂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黄卉曾有数学专家说过:数学课堂因为真实而美丽。
所以我们的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真切的感受,情绪的体验,数学学习的幸福感。
或许真实的课堂中学生不一定能回答到老师所预设的问题,也不一定有热闹的讨论场面,但老师的倾听是真实的,学生的回答是真实的,师生间的交流也是真实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他们的,每个生命的个体是真实,让每个生命都有一个真实展示的舞台。
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只有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学生才是有收获的。
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逐渐地暴露出一些形式化的弊端,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失去了真实的美丽。
一、合作探究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新课程标准》在无数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重要理念深入人心,我们看到:无论是精心准备的评优课,还是平常的随堂课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只是“披着羊皮的狼”。
在一节《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上,教师布置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用你们桌面上的小棒来拼三角形,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开始活动,场面看似热热闹闹的。
十分钟后,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可是举手的人寥寥无几。
如果老师提出“怎样长度的三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相信会给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些方向。
然而遗憾的是教师在整个探究环节中没有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缺乏指引性,导致学生在探究时无从下手,可以说,他们的探究是毫无意义的。
这样的合作学习不禁令我们深思:为什么学生会没有发现?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起什么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真的是合作吗?他们究竟探究的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需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积极互信、个体责任、有效沟通、评估反思。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合作探究学习的本质优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呼唤情境教学
作者: 王震荣
作者机构: 浙江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321004
出版物刊名: 中学教学参考
页码: 6-7页
主题词: 数学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 新课程 应试教育 观察实验 直观形象 数学学习 创新意识
摘要:长期以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问题的结论、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而忽略了有关观察实验、直观形象、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等方面的体验和训练,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仅仅为了考试,而不会利用数学的眼光和思想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妨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挥.。
浅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
浅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改革实施到今天,“情境创设”已经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但我个人认为我们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可以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要走出情境创设的诸多误区,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浅谈其存在问题与实施策略.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存在的问题1.刻意求新,哗众取宠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题的引人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花费心思最多,创设情境最多的地方.这里情境创设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能否激发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兴趣和后续内容的顺利展开.有时刻意求新反而给人以哗众取宠之感,在这样的情境下,本来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心可能会发生偏移.2.创设情境时预设与生成处理不当前不久,我镇举行了“而立杯”数学课堂教学竞赛,我也在这个行列中,在备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尽量将本节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为了使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在上课即将结束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下面是一些数,教师的幸运数字是这些数中相邻的两个数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组成的一个两位数,猜一猜教师的幸运数字有几种可能,7,6,1,8,9,4,3,5,2.”创设这个情境是因为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我的本意是为了体现我们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为我们生活服务的这一理念,也就是将学生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可没想到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学生的回答很简单,有三种可能,7和6,8和9,4和3,原因很简单,学生认为,他们这些数是相邻的两个数,而且靠在一起.我被学生的解释懵掉了,因为我在备课时根本就没想到这种情况,最后这节课我是草草收场,自己一直在为自己创设的这情境而懊悔不已.3.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表现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虽然来自现实生活,但是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这样的情境对学生来说仍是陌生的,不可能唤起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也就无法让学生借助情境有效地学习.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这一内容时,有的教师常常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些股票的走向图,要学生观察花花绿绿的曲线,学生往往看得糊里糊涂,什么也说不上来.其实,这并不奇怪,股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陌生,就算是教师,一般也不太熟悉.二、我的思考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2.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1)情境具有一贯性,发挥引领作用教学情境的设计,不应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用心创设的情境,不能让它在教学中只发挥一点作用,好的情境应该具有一贯性,使它在整章或整节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这一点在我们创设情境的开始就应该有所考虑.有些教师挖空心思,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可是随着问题的深入发展,再也看不到这个情境和相关知识的联系,直到最后也看不到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否利用所学知识很好地解决,这样的情境虎头蛇尾,缺乏一贯性.(2)注重学生的求异思维,重视课堂生成教学情境的及时捕捉和应用以及学生错误的巧妙迁移课堂上会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偶发事件,有时因一件小小的偶发事件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那么,当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遭遇”了偶发事件时,怎样正确处理并驾驭它,从意外中获得更大的收获,能否将课堂中随时生成的情境变成有效的教学情境,那就要看你的能力了.如果你具备了课程资源的意识、高超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那你就会将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事件进行巧妙迁移,以更好的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3)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谓贴近生活实际,也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理解的,能够沟通学生经验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数学有关、生动形象的实例,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并很快地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起到触类旁通、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前例教学“折线统计图”时,可先投影出示某位病人体温记录统计图,教师问:“看统计图,你看到什么了?病人身体有无好转?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你在哪里见过这种统计图?”此时学生会把自己在报纸、电视、杂志、医院等所见说出来,使学生感觉到折线统计图在生产和生活中运用很广泛,并不感到陌生,从而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创设数学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做到有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总结的漫长过程.。
求新求活求真,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教改教研教学,还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要做到这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让我们在《课标》的指引下,继续深入地探讨以音乐为本的初中音乐教学。
参考书目:[1]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一、教前的导入——求新所谓导入要新,就是要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努力寻找一个新的着眼点,从一个新的角度,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或教学策略,来使学生的心理与思维都兴奋起来。
1、由旧知识导入,手法要新教育家埃德家·富尔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应重点指导学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旧知识导入是顺理成章的事,关键是手法要新,给学生以鲜明的新奇感,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并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l、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2、板演:247÷19;3、思考:在2.47÷0.19中,如果除数是整数,你会计算吗?4、出示自学例题提纲:(1)除数扩大10倍,变成了多少?变后的数是整数吗?(2)除数扩大100倍后,为什么被除数也要扩大100倍?(3)计算哪两个数的商,可以求出原题的商?(4)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5)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应根据被除数和除数中哪个数的小数位数来确定它们所要扩大的倍数?这样,通过引导、点拨、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明确了思考问题的方向,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2、由生活导入,认识要新数学本来就是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劳动”的内在乐趣。
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
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深刻内涵的学科,它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典范。
在学校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恶和畏惧的情绪,认为它难以理解、难以应用。
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感到无趣乏味,容易出现自卑、焦虑和抵触情绪,导致他们对数学产生排斥心理。
那么,如何可以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拥有更加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呢?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数学并不是一种枯燥难懂的学科,而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的领域。
而学生对于数学的反感与恐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数学的误解。
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数学故事、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和难题挑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
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并不仅仅是一些记忆公式和套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一些数学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使得数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需要提供更多生活中的数学案例和应用场景。
数学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学科,而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超市打折、工程测量、金融投资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主动和深入。
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需要学校和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生活中的数学案例和应用场景,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拥有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体验。
只有通过这样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触摸到数学的真实本质,享受到数学知识带来的思维乐趣和人生体验。
第二篇示例: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呼唤真实的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呼唤真实的交流一、真情实感,唤醒交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绝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喝水。
最好的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被迫参与学习活动时,没有参与活动的欲望,学习效果一定不尽如人意。
如何唤醒?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面对着性格各异的儿童,和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交流,教师就必须懂得爱、学会爱每一个学生。
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生才会体会到教师的亲和力与热情。
有爱,加上课堂情境的恰当设置,关键问题的适时引入,才能唤醒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
作为一线教师,经常感慨,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针对不同年级的儿童,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交流效果明显不同。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一位教师面带微笑,出示情境图:小熊的小店今天开张啦,小朋友们,小熊的超市里藏着很多数学问題呢,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吧!学生提问并列式后,教师故意瞪大眼睛,设疑:45+23,等于多少呢?提示:小朋友们可以借助身边的工具,动手做一做,做好后跟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巧妙引入,学生为了帮助小熊,认真操作、积极交流,特别投入。
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相同的计数单位才可以直接相加。
同样的内容,另一位教师在很多学生还没有进入课堂状态时,就直接出示45+20、45+3、65+20之类的复习,问:孩子们,通过复习,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教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希望通过有坡度的复习,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优化的口算思路。
这样的设计没有问题,却因为教师上课时面无表情,语气平铺直叙,没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巧妙设问,激发交流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比较缺乏,有些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如果没有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支撑,没有教师精准问题的启发,交流只会变成“为交流而交流”,成为浪费时间的摆设。
课堂上的“问号”,可以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在具体情境中深入思考和探索,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呼唤“求真”的数学教学情境
呼唤“求真”的数学教学情境
谭聪
【期刊名称】《俪人:教师》
【年(卷),期】2014(000)013
【摘要】在与一线教师的讨论及交流中,多数教师反映数学教科书“像卡通书一样好看了,学生也喜欢看了”,但数学味少了,特别是其中的情境创设更是存在大量“去数学化”的倾向。
【总页数】2页(P104-104,141)
【作者】谭聪
【作者单位】新疆富蕴县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是“好的教学情境”——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若干异化现象谈起
2.直面"价值缺失"呼唤"本真回归"——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3.呼唤有价值的计算教学情境
4.数学课应该追求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
5.数学教学中应追求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兼谈情境创设的误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数学课堂呼唤“情境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呼唤“情境教学”新城区第四小学王红梅摘要:未来社会需要创造性人才,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发现:创设情境要有趣,合理,有层次性,真实性,一定要紧贴生活,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中学,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给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土壤。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未来社会需要创造性人才,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情境学习,是目前小学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导致情境教学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真正意义上提供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土壤。
一是创设情境没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是创设情境不合理,没有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师生合作不融洽。
三是创设情境问题没有梯度,没有连贯性。
四是创设情境忽视了把学生所学的知识没应用到生活中间。
五是创设的情境和实际生活没有联系。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巧创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知识充满渴望。
但我们应该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以及抽象的概念公式化,抽象为具体形角,让孩子们不仅易于接受、且乐于接受,而且善于接受。
上课伊始,我利用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等形式、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可能性”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游戏及情境教学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等奖100元;二等奖10元;三等奖1元。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各种猜测;接着让学生现场抽奖验证猜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样通过实际抽取,学生亲身经历了各种可能性,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性,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追求新知识的渴望,为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巧设情境,促进师生合作互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
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意味着让他们了解数学的应用。
数学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知识,它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测量长度、重量和时间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无处不在。
教师们应该注重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实地测量校园中建筑物的高度、计算每个班级的平均身高和体重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意味着让他们参与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建模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真实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交通规划、人口增长等,通过建模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去解决这些问题。
让学生通过分析垃圾分类的数据,设计最佳的分类方案,或者通过模拟交通流量,优化城市道路规划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建模的魅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意味着让他们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是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地调研等方式,亲身感受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让学生通过制作几何模型、动手绘制图表、实地调查统计等方式,让学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意味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保障。
教师们应该创设一个开放、包容的数学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勇于质疑,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数学实践机会,如数学竞赛、数学实验室、数学科普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触摸真实的数学,是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参与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及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唤“求真”的数学教学情境
宁波第七中学 杨 慧
在与一线教师的讨论及交流中,多数教师反映数学教科书“像卡通书一样好看了,学生也喜欢看了”, 但数学味少了,特别是其中的情境创设更是存在大量“去数学化”的倾向。
如: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引入:“邮票既是一种邮资凭证,又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收藏品,方寸之间记录着祖国发展的历史足迹,展示美丽山河和多彩风情,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
”看到这里,如果不往下看,读者会感觉本课要讲什么内容呢,它的主线是什么?当时笔者初次拿到书本的时候,也觉得很奇怪,然后怀着好奇心接着往下看,(接着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小红到邮局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 ,此时我才明白这个情境创设的目的。
笔者认为问题情境要体现数学问题,要能够从情境中有效地引出数学知识,不要让人雾里看花看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要说这个呀!
再如: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圆中的计算问题(弧的长度计算),引入如下:
教材的目的是利用问题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教材建立数学模型,来获得概念,让学生通过这几幅图得出弧长计算公式,但笔者觉得用这几幅图导入弧长计算公式必要性不是很大.如何把握类似于这样的情境设
置?所以我认为是不是一定要为了情境而情境呢?
新课程将“问题情境—数学模式—解释、应用和拓展”作为内容呈现的形式,目的是关注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将这种形式作为教科书为载体促使教师改进固有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教科书只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素材,而不是教师教学的范本,教师完全有自己的创造空间,如对情境进行适当的替换、整合等。
当教师对情境的创设能够灵活运用时,或许这项工作就不再是教科书所要努力体现的方向了。
因此,呼唤“求真”的数学教学情境是当务之急,结合具体教学实践,笔者给出如下认
识与思考.
1.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是否一定要生活化?
情境创设主要反映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并不都等于生活中的真情实景.它还可以是与相关学科联系的素材,如(1)乘方的概念可以从生物细胞的分裂说明(2)反比例函数从物理公式I=U/R,P=F/S中讨论等等.也可以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如(1)从分数引入分式;(2)从分数的通分引入分式的通分等等.这些难道不都是数学中的情境创设吗?
再如某教师在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引入课上,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
数学教师走上讲台,播放PPT,出现一个小男孩的照片.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
生:……
(部分学生:老师,这是您)(学生看看很像老师)
师:观察真仔细!
师:那这位呢?(出现姚明儿时一张照片)
生:……
师:看不出像谁吗?
师:这是篮球明星姚明呀,今天姚明要带领同学们去参加篮球比赛……
然后教师就出示了一组有关姚明比赛的得分数据表格,由这些数据统计表延伸到条形统计图的新授课.
不可否认,本案例确实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的生活情境,可以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活力,但个人觉的更可以用来在体育课上作为体育明星典故来介绍,然而,在条形统计图的引入课上,这样的现实情境由于干扰信息过多,一开始远离了本课数学主题,与本节课的知识没有直接联系,再加上学生猜照片人物耗时过长,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总之,数学教学情境是要“求真”,但不一定都要生活化.
2.达到“求真”数学情境的条件.
(1)要有明确性.
明确性包括两方面:一是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目的,必须围绕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来进行;二是情境中的问题设计要明确,要具体,避免空洞抽象.
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变化的鱼”一课中,其设计意图是通过“变化的鱼”,将图形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轴对称、伸长,压缩巧妙地结合,让学生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请看其中的情境引入:师:大家钓过鱼吗?
生:钓过.
师:怎么钓鱼呢?
……
显然,这节课一开始就偏离了教学目标,如果不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回,这节课最终肯定会成为一节变了味的数学课.这样的情形在目前数学课堂中并不少见,值得反思!
(2)要有价值性.
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兴高采烈.
师:同学们,认识这几个可爱的精灵吗?请大声地说出他们的名字!
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师:对,那么今天就由这五位奥运使者带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你们喜欢吗?
(学生的兴趣陡增……)
师:首先出场的是贝贝,今天他将带大家走进一个探索的世界……
整堂课下来,让听课的老师感到乏味而啼笑皆非:首先是贝贝的像+复习题,其次是晶晶的像+例题,再次是欢欢的像+练习题……五个奥运福娃在这节课中变成了一种装饰画……
本来学生以奥运福娃的出现而情趣盎然,但是课堂上只是简单地附着每个福娃的像,奥运福娃顿时失去了往日的魅力,情境并不单纯是形象与识记的结合,要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毫无价值可言.
(3)要有真实性.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
如: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一课中,为了创设情境,有些教者可能这样教学:师:“小撒奔两会中,小明想给小撒叔叔写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
”,“需要一个邮递员。
”“需要一个信封。
”。
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学生恍然大悟….绕了一圈,才要到了目标“邮票”,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
我们看不到数学的目的,但是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所以务必真实地创设情境,千万不能太牵强!
(4)要有“数学味”.
很多教师试图从实际生活入手去创造生动形象的情境,可有时真会让人哭笑不得。
如:小学“倒数”一课的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可以倒过来,杯子可以倒过来口朝下,如人可以以手倒立,一张人的笑脸图倒过来变成哭相,你也举个例子吗?
生:“衣服可以倒过来挂……”
师:很好,那请你说说倒数是什么呢?
生:“倒数就是将数倒过来,如1的倒数还是1,8的倒数还是8,9的倒数倒过来变成6……”
受老师的点拨,过多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而且形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阻碍数学知识的获得。
让数学生活化的确重要,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数学即生活。
这样的情境创设会模糊学生的思维,所以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情境的设计,体现情境创设的“数学味”.
(5)要有“吸引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就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再新颖的形式反复刺激学生,也会变得陈旧),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我们经常设置这样的情境:师:将你的年龄乘以2后加上11,再把结果乘以5减去55,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的年龄“,学生都会感到万分惊异,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他们的一个个问题都被解决时,他们又感到十分的震惊,认为老师是多么的了不起,而当老师将代数式(2n+11)×5-55化简得到10n时,学生则会发出阵阵的感叹,原来奥秘就在于此,同时也认识到把代数式化简后求值是多么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