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如何运用语文课文培养学生的情感共情能力
如何运用语文课文培养学生的情感共情能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共情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素质。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而语文课文作为丰富的情感资源库,为培养学生的情感共情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语文课文来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元素。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涵盖了各种题材和主题,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比如,在《背影》这篇课文中,父亲送别儿子时蹒跚的背影,蕴含着深沉的父爱;《故乡》则通过对故乡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感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情感,通过对文字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从而加深对情感的理解。
其次,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单纯的文字解读可能会让学生的感受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
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无畏;或者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展示济南冬天的美丽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温暖、可爱的城市。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变色龙》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奥楚蔑洛夫、赫留金等角色,通过表演来感受人物的趋炎附势和底层人民的无奈。
再者,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迁移。
课文中的情感往往具有普遍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在课文中感受到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
比如,在学习了《散步》这篇课文,体会到一家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扶持的情感后,让学生回忆自己家庭中的温馨时刻,并与同学分享。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还能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珍惜身边的情感。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多元阅读和比较阅读。
不同的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法,通过阅读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感受情感的多样性。
共情能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培养
共情能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培养共情能力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愈发受到关注。
共情是一种深刻理解和感知他人情感和体验的能力,它不仅帮助个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能促进学习与情感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教育场景中,共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均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与连接。
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具备共情能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学习状态,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理解他们的感受与想法,就能够更有效地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
这种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推动他们在学习上更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有助于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共情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同伴的感受,从而在集体活动、讨论和合作学习中形成更积极的互动。
通过共情,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同伴的立场与观点,还能建立起基于信任与尊重的社会关系,这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十分关键。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共情能力的培养。
例如,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学生体验不同的观点与情感;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个人经历,理解彼此的感受;通过情感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识别与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实践中,这些活动能够营造出一种开放与支持的环境,使学生在互动中成长和发展,变得更加敏感和理解他人。
教师的共情能力不仅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
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家长和同事的互动中展现出共情,能够增强他们的职业满足感与归属感,减少职业倦怠。
良好的情感交流与理解,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促进团队合作,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对于教育机构而言,培养共情能力可以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应当在教师培训体系中加入共情能力的培养模块,通过课程、工作坊和实践活动,不断增强教师的情感智能。
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分享彼此的成功经验,以此促进共情能力的传播和发展。
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教学方法现代社会对于学生发展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强调他们的情感和智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教学方法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智力发展。
一、培养情感智力的教学方法1.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情感的认知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或者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真实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观看情感类电影或者参与情感交流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2. 提供情感表达的平台为了促进学生的情感智力发展,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情感表达的平台。
例如,可以设置情感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3. 创建情感关联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创造情感关联的学习环境。
通过引入情感元素,例如使用情感化的教学材料、设计有趣的活动或者与学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参与度,进而促进他们的情感智力发展。
二、有效运用情感智力发展的教学策略1. 培养学生的情感自我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我观察和分析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情感自我认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情感状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2. 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情感管理能力对于学生的情感智力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情感调节策略,例如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技巧,来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感。
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情感支持和鼓励,在他们面临情感困扰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3.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情能力情感共情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和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团体活动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人分享情感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并教导他们如何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他人。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小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小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摘要】音乐是承载丰富情感的艺术,以特有旋律表达音乐情感内涵,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小学阶段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情感体验方式多样,通过绘画等形式表达自身情感体验,现阶段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技巧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淡化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情感体验薄弱。
固然,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对学生共情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价值问题,探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共情能力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共情能力培养的意义音乐是由灵感积聚形成的情感交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理念,弘扬音乐文化传统、彰显音乐课程培养学生美好情操的功能。
小学音乐教育核心理念从基本音乐知识技能转移到审美情感体验。
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是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由于低年龄段学生好奇特点,孩子们走进音乐教室处于兴奋活跃状态,教师在课堂上通常选用言语束缚孩子的天性维持课堂纪律,导致学生受到约束不能放松学习,无法体验音乐的美好情感。
在音乐欣赏及表演课中,情感体验应成为小学音乐教学贯彻的理念,使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目的。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性音乐欣赏是个体获取情感体验的过程,是感受者对音乐内涵体验的过程,是欣赏者情感与音乐共同点心灵碰撞产生共鸣,小学阶段儿童情感体验价值分析,对充实目前儿童情感体验研究文献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随着音乐教育发展,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精神,让学生自然参与音乐十年中,教学要体现音乐核心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建立良好的音乐人文学习氛围。
共情能力贯穿音乐教育中,蕴含于新课标价值中,通过探究教学中更好的进行共情能力培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更好的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达到新课标的目的【1】。
教师对学生的共情能力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共情能力共情是个体对于他人情感状态产生的情绪反应。
“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就是共情的形象说法。
”任何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生命个体,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
所谓“共情能力”,是指个体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接受他人,并同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它包括“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和共情应对等三个维度”。
共情能力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是人们立身处世所必需的技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命个体萌生道德感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不仅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需要,而且也是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健全学生人格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的共情识别能力婴儿甲面对婴儿乙的哭泣,产生了同样的哭泣行为,这是婴儿甲具有共情识别能力的具体体现。
这种共情识别属于元认知范畴,是对认识的认识,是对思考的思考,是指主体对他人和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识别与判断能力。
共情识别是产生共情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识别能力,也就难以共情,因此,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必须从培养学会共情识别能力开始。
1.在聊天中学会共情识别。
识别对方的情绪,需要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为识别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笔者借助于一定的话题情境,以民主、自由、宽松的方式进行对话和探究。
通过聊天,“可以暴露学生的真实想法、各种疑问、障碍和矛盾,可以使教师准确了解到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道德偏差,从而不留痕迹地给予及时矫正”。
通过聊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学生的思想闸门充分打开,从而产生了共情识别的强烈动机。
例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笔者展示了“港城365”节目上曝光的假冒伪劣商品。
启发学生思考:你最痛恨的是哪一种,为什么?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开始在众多的“假冒伪劣商品”中“识别”、“筛选”起来,建构自己的个性化发言提纲,表达了各自的真情实感,使班级同学获得了情感的共鸣,增强了学生的共情识别能力。
2.在辩论中学会共情识别。
共情训练教学设计
共情训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共情训练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共情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提高他们对他人情感和需求的理解和关怀。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理解共情的概念和重要性- 共情的定义和原理- 共情对个人和社会的益处2. 共情训练技巧- 观察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倾听和理解他人的经历和情感- 提问和澄清他人的需求和期望- 表达理解和支持他人的情感和需求3. 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合作与共享- 积极倾听和有效表达- 尊重他人观点和意见- 解决冲突和处理分歧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共情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理解共情的概念(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共情的定义和原理,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3. 共情训练技巧(3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观察、分析和运用共情技巧进行训练。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看一些图片,让他们通过观察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感知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找出正确的共情技巧。
4. 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中互相理解和支持。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一个任务,要求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努力完成,并通过讨论和协商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冲突。
5. 总结和反思(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到的内容和重点,帮助他们理解共情对个人和社会的益处,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共情技巧。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评估他们对共情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作品展示,通过观察和评价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共情技巧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共情技巧,并定期进行反思和总结。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关爱他人的社区活动,增强他们的共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管理能力
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管理能力情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并且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管理能力。
一、了解学生情感需求教师应该积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情感差异,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情感教育。
例如,对于外向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主动交流,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而对于内向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个安全、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二、创设情感教育的情境情感教育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感课堂、小组讨论等方式,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互动环境。
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倾听、尊重和关爱他人。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情感体验活动,如情感寄语、表演等,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情感,并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去表达。
三、注重情感表达的训练情感表达是情感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情感表达的能力:1. 情感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反馈,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情感表达,同时对消极情感给予适当引导和疏导。
2. 情感词汇的扩充: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阅读材料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情感词汇,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 角色扮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在不同角色中体验不同情感,并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
四、培养情感管理的能力情感管理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情感管理的能力:1. 情感认知: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自己的情感,分析情感产生的原因,进而学会合理地管理情感。
2. 情感调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情感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帮助他们掌握应对情感冲突和压力的技巧。
共情教案分享
共情教案分享教案标题:共情教案分享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使其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2. 通过共情,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情商。
教学重点:1. 学习共情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共情的技巧和方法。
3. 运用共情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学生小组活动材料。
3. 讨论问题和案例分析的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共情概念 (10分钟)- 使用图片、视频或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共情的兴趣。
- 引导学生讨论共情的定义和重要性。
- 提出问题,例如:“你认为共情对于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何作用?”Step 2: 共情技巧和方法 (15分钟)- 介绍常用的共情技巧和方法,如积极倾听、身体语言的观察和反馈等。
- 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
-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共情经验和技巧。
Step 3: 共情活动实践 (2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共情活动主题,如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等。
-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制定共情活动计划。
- 学生进行共情活动实践,并记录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Step 4: 活动分享和总结 (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共情活动经验和成果。
- 整理学生的共情心得和感悟,进行总结和讨论。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共情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Step 5: 作业布置 (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共情经历的短文,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心理辅导员来讲解共情的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或纪录片,让他们通过角色的经历深入理解共情的重要性。
3. 设计更多的小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和共情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倾听他人、给予合适的反馈等。
2. 收集学生的共情活动记录和短文,评估他们对共情概念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师工作规划中的师爱与学生共情技巧
教师工作规划中的师爱与学生共情技巧一、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师爱作为教育的灵魂,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与爱护。
这并非简单的热情表达,而是教师从内心深处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
而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师爱,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共情技巧。
二、共情始于善待学生共情技巧是教师倾听、理解和关心学生的能力。
要实现有效的共情,首先需要善待学生。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人差异,并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和远距离感。
三、倾听是共情的基础倾听是一种高级的沟通技巧,也是共情的基础。
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
通过倾听,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感。
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教师需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姿态和语言等细微变化,洞察他们的情感变化和需求。
只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关怀。
五、表达关怀的方式多样共情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体现。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行为、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关怀,比如合适的赞美、鼓励和支持,给予学生的情感激励和正面反馈。
六、个性化关怀师生互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上有着不同的需求和表现。
教师应该善于个性化关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和短板不足,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个性化教学计划。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七、灵活运用情绪控制技巧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以应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冷静分析,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寻找解决办法,给予鼓励和支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创设温暖而宽松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共情的重要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温暖而宽松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师生之间的共情。
教师共情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要在知识传授上给予学生指导,更要在情感交流上给予他们温暖和支持。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共情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对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共情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在培训中,专家强调了共情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认识到,共情不仅仅是理解和感受学生的情感,更是通过我们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和被关爱。
这种情感的共鸣,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在培训过程中,我学习到了一些实用的共情技巧。
例如,倾听是共情的第一步,我们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
在交流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用温暖的语言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化解心中的困惑。
此外,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次,共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培训中,我了解到,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反之,如果学生感到被忽视或误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共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共情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中的矛盾。
在培训中,专家分享了一些处理师生矛盾的方法,如换位思考、尊重差异、宽容理解等。
这些方法让我意识到,在面对学生问题时,我们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了共情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的一些行动计划:1. 在课堂上,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尽量做到耐心倾听,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2.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会尽量使用温暖、鼓励的语言,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3. 在处理师生矛盾时,我会尝试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 我会不断学习共情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共情能力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共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近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对共情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共情能力让我更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我努力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试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比如,在课堂上,我会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课后,我会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给予他们适当的关心和鼓励。
其次,共情能力让我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家庭、心理或其他原因而产生行为偏差。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深知仅仅依靠批评和惩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于是,我尝试运用共情能力,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根源,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共情能力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更加信任和尊重我。
再次,共情能力让我在团队协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
在共同备课、研讨教学问题时,我会积极倾听其他教师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观点,并以共情的心态去理解他们的想法。
这种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使得我们的团队更加和谐,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最后,共情能力让我在自我成长中不断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我深知,共情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通过不断努力,我在与学生、同事和家长的交往中,逐渐提升了共情能力,也收获了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教师共情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用心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爱去浇灌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教学策略作者:赵佳佳来源:《启迪与智慧·上半月》2024年第01期摘要: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构建语文思维、提升阅读学习综合能力。
教师要依托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共情培养的必要性和着力点后,具备较强的阅读意识;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阅读体验,达成共情能力培养的目标;通过组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深化共情思想;在联系生活实际的阅读中,使学生获得知识迁移技能;倡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训练,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共情能力;创新方法共情能力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主要是由个体理解真实的或者想象的他人的情绪,进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者相似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能够实现语文课改的重要目标,促进学生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掌握阅读技能,而且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助力。
同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共情能力能够使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必要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培养共情能力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使学生感知文本阅读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并助力学生构建良好的文学思想,进而提升阅读学习综合能力。
在共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结合阅读文本,让学生感知文本的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与作者的创作情感保持一致性和统一性,从而促使学生透过“言”“象”达到“意”的体会目标,深入感知作者的内心情感,实现由心灵到情感的感染与熏陶,最终突出阅读文本的写作意义。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共情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关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辩证关系:首先,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语文阅读教学在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的同时,达到工具性交互的目标。
小学教师如何提升与学生共情能力
小学教师如何提升与学生共情能力提升小学教师与学生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指个体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他人情绪、需求以及心理状态的能力。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拥有良好的共情能力对于与学生的沟通和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教师的情绪智力、加强时间管理能力和提升沟通技巧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小学教师与学生共情能力。
一、培养教师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进行觉察、理解、利用、管理和表达的能力。
教师的情绪智力直接影响着他们与学生的沟通和共情能力。
要提升教师的情绪智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自我觉察:教师需要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及时察觉并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
2. 理解他人情绪:教师需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表达,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通过细微的情绪变化来推断学生的内心想法。
3. 利用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情绪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共情能力。
二、加强时间管理能力时间管理是指个体有效地规划和安排时间,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压力的能力。
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合理安排时间可以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共情提供更多的机会。
以下是几个提升时间管理能力的方法:1. 设定优先级:教师可以将工作任务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合理安排时间来完成重要的工作。
如此一来,教师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2. 分配时间块:将一天的教学工作分为不同的时间块,合理安排每个时间块的任务,确保每个环节有足够的时间完成,避免工作堆积或者过度耗时。
3. 制定计划:每天开始工作之前,教师可以制定详细的计划,明确目标和时间预期,从而提高效率,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共情。
三、提升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是指个体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关系直接影响着共情能力的建立和发展。
以下是几个提升沟通技巧的方法:1. 倾听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倾听学生的发言,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专业教学中的共情
专业教学中的共情共情是指通过感同身受、理解他人情感和体验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教育他们。
共情不仅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亲近感,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共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能够通过共情,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支持时,他们更愿意与教师合作,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共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
通过共情,教师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学习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共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教师的共情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态度,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共情?首先,教师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和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或者利用在线平台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感受和需求。
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赞扬学生的努力和成就,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化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共情。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和案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化的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共情在专业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共情,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并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共情,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支持,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课题
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课题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扮演知识传授者、引路人的角色,还要扮演咨询师、辅导员、心理医生等多重角色。
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
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进行情感、社交、智力的培养方面的指导,而共情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什么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指“感同身受”和“同理心”的能力。
当我们面对他人的行为或情感时,能够理解并感同身受,这就是共情能力。
共情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它也是一种行动。
它使我们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感受,以及积极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教育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而共情能力对于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教学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促进师生沟通:教师通过具备共情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同身受学生的问题和疑虑,进而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协助他们解决问题和疑惑,更好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2.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共情能力强的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进而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情感目标和需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从而帮助学生成为具有高情感素质的人。
4.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共情能力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更好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还能够创造出更加友好和温暖的的学习氛围,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总结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具有共情能力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能够与学生建立真正的互信、互动的关系,更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形成、心理成熟和职业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共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教学策略顾隽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关注于学生对文本表面意思的理解与记忆,由教师一五一十讲解文本的结构、主旨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小学生只需认真识记相关内容即可,但是由于过于被动,小学生无法对文本产生共情感受,也因此丧失了阅读兴趣。
后来,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经成为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需要全面优化学生的情感发育状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感悟。
在此过程中,阅读活动可以促使小学生积累丰富的成长经验,使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会,而且反过来讲,如果小学生可以对文本产生共情,那么也可使其实现深度阅读,便于学生全面内化文本知识。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时要全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逐步优化小学生的共情能力。
本文将从联系现实生活,促使学生迁移生活回忆;创设多媒体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会;组织角色表演,深化学生共情感悟;组织主旨探究,完善情感交流四个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1 联系现实生活,促使学生迁移生活回忆小学生的人生经历并不充足,如果文本内容脱离了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那么小学生就很难对文本产生共情,无法真正内化文本内涵,很难真正优化小学生的情感发育状态。
但是,如果小学生可以及时迁移人生经历去分析文本内容,回想起自己类似的情感体会,那么也可深刻把握文本主旨,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由此产生共情感受。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联系现实生活,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小学生实现深度阅读,使其积极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目的,由此产生丰富多元的情感体会,切实优化小学生的阅读感悟。
就如在《风筝》一课教学中,笔者就提前在课间活动准备了风筝,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放风筝活动,由此丰富了小学生的娱乐活动。
在放风筝时,小学生的脸上都流露出幸福、快乐的神色,表示自己很喜欢放风筝,部分同学表示家长也经常会带着自己放风筝。
幼儿园培养共情能力案例分析与实践
幼儿园培养共情能力案例分析与实践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共情能力是指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并能够积极地回应这些感受。
通过共情能力的培养,幼儿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冲突,并且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和实践对幼儿园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进行探讨。
1. 案例分析在某幼儿园中,老师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教学来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在一次团体活动中,老师们安排孩子们进行小组游戏,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倾听他人的想法,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另一次教学中,老师们带领孩子们观看了动画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和帮助他人的故事,让孩子们在观看后进行讨论和共享自己的感受。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产生共鸣,并且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2. 实践探讨在幼儿园中,培养共情能力需要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进行。
幼儿园可以通过展示感情表达和理解的故事、图片、玩具等,让孩子们初步认识到不同的情感,并学会表达和共享自己的情感。
老师可以通过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孩子们产生对他人的同情心和理解。
老师还可以着重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倾听能力,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和感受。
幼儿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团体活动等形式,让孩子们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并实践共情能力,进一步加深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回应。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在培养共情能力上的重要作用。
教师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教学,引导孩子们学习共情能力,并在实践中加深对他人感受的理解。
我们也意识到共情能力的培养需要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进行,需要教师们的耐心和指导。
希望通过幼儿园对共情能力的培养,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成为有爱心、会关心他人的人。
幼儿园培养共情能力的另一种实践方法是通过情绪教育。
情绪教育是培养孩子们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
通过情感共鸣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
通过情感共鸣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情感共鸣是一种强大的教学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共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故事讲述、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等。
本文将探讨通过情感共鸣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
首先,故事讲述是一种有效的情感共鸣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相契合,使学生能够产生共鸣和共情。
例如,当教授英语课程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坚持不懈努力学习英语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与学生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相似,他们通过努力和毅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次,情感表达是另一种有效的情感共鸣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来与学生建立起情感联系。
例如,在教授文学课程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对一部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情感体验。
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教师能够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文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个话题或主题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情感表达将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共鸣,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再次,情感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共鸣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内容所带来的情感。
例如,在教授历史课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或博物馆,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情感。
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历史事件的情感内涵,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情感体验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情感共鸣的力量。
例如,在教授团队合作课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建设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中感受到团队凝聚力和情感共鸣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情感共鸣提升教学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等方式来与学生建立起情感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学会共情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交流与情感的共鸣。
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共情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努力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共情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成长环境。
通过共情,我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困惑、恐惧和喜悦。
这种理解让我更加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例如,在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时,我不再简单地责备,而是耐心地询问原因,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挑战,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其次,共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学会共情,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努力做到宽容、理解和支持。
这种关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再次,共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通过共情,我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历史课时,我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述一些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此外,共情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压力。
学会共情,让我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心理素质有助于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最后,共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
学会共情,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善于发现他们的潜能,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
总之,学会共情对教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共情,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作者:————————————————————————————————日期: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政治论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徐开明
摘要:共情能力是指个体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接受他人,并同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需要,也是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健全学生人格的需要。
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共情识别能力、共情理解能力和共情应对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共情应对
徐开明,男,江苏省灌云县小伊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共情是个体对于他人情感状态产生的情绪反应。
“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就是共情的形象说法。
”任何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生命个体,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
所谓“共情能力”,是指个体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接受他人,并同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它包括“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和共情应对等三个维度”。
共情能力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是人们立身处世所必需的技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命个体萌生道德感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不仅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需要,而且也是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健全学生人格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的共情识别能力
婴儿甲面对婴儿乙的哭泣,产生了同样的哭泣行为,这是婴儿甲具有共情识别能力的具体体现。
这种共情识别属于元认知范畴,是对认识的认识,是对思考的思考,是指主体对他人和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识别与判断能力。
共情识别是产生
共情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识别能力,也就难以共情,因此,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必须从培养学会共情识别能力开始。
1.在聊天中学会共情识别。
识别对方的情绪,需要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为识别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笔者借助于一定的话题情境,以民主、自由、宽松的方式进行对话和探究。
通过聊天,“可以暴露学生的真实想法、各种疑问、障碍和矛盾,可以使教师准确了解到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道德偏差,从而不留痕迹地给予及时矫正”。
通过聊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学生的思想闸门充分打开,从而产生了共情识别的强烈动机。
例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笔者展示了“港城365”节目上曝光的假冒伪劣商品。
启发学生思考:你最痛恨的是哪一种,为什么?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开始在众多的“假冒伪劣商品”中“识别”、“筛选”起来,建构自己的个性化发言提纲,表达了各自的真情实感,使班级同学获得了情感的共鸣,增强了学生的共情识别能力。
2.在辩论中学会共情识别。
识别并不是简单的判断是非,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恰恰相反,学生往往需要在一番思想碰撞之后才能识别出事物的性状与属性,从而形成科学理性的情感,产生较高水平的共情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借助辩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诱发学生的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目标,激发学生在课堂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多维识别能力。
例如,在“杜绝不良嗜好”的教学中,就如何科学恰当地使用手机,正确处理手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笔者设置了一场课堂辩论。
正方立场是“中学生使用手机利大于弊”,反方立场是“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
班级学生分成两组参与辩论。
通过辩论,使学生对手机的利与弊产生了一些理性的认知。
有的学生
还结合自己使用手机的情况和大家共勉,介绍了自己对过量使用手机危害的认识。
学生们认识到,同学与生活都是老师,他们从发言同学的自我警示中产生了反思,获得了识别是非的能力,受益匪浅。
二、培养学生的共情理解能力
共情理解能力是指将别人的情感体验内化为主体自身体验的能力。
共情理解能力是学生共情能力形成的关键。
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必须着力于培养学会对情绪情感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共情理解能力,用情感点燃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从而获得更加全面更加牢固的共情理解能力,由此让学生自己悟出做人的道理。
1.在倾听中学会共情理解。
倾听是一种心灵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是学生之间心理沟通的桥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更希望得到同年伙伴的理解,共情理解在倾听朋辈群体的诉说中更容易发生。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倾听同年人的诉说中学会共情理解。
例如,在“杜绝不良嗜好”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材所列举的素材离学生比较遥远,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不会产生高水平的共情理解。
于是,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讲述身边人存在的某些不良嗜好,让他们在学习中交流。
由于学生倾听的都是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事情,杜绝不良嗜好的情感态度油然而生。
2.在体验中感悟共情理解。
当学生以真实的自我面对生活中常见的个人问题时,他们会本能地挖掘成长中积累的体验,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伴随体验的学习过程更容易让学生形成刻骨铭心的情感,使原来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
从某种程度上说,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共
情理解的过程,“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知识并掌握知识的本质”。
因此,生活经验与共情理解的关系紧密。
离开情感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必须让学生体验到真情实感,在心灵颤动中形成共情理解。
例如,在“天下父母心”的教学中,笔者播放了著名歌手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借助视频给学生讲述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
故事讲完以后,学生们的眼眶湿润了。
这时,我用幻灯片展示了与学生探讨的几个话题:①听完故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②结合生活中的事情,说说你对父爱母爱是如何理解的?③你准备以哪些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很多学生饱含真情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有的学生含着泪花与大家交流自己的体会。
3.在合作中达成共情理解。
合作学习是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模式使个体行为成为集体智慧的一部分,淡化了个体与群体的对立。
在合作中达成学习目标,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在相互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建设起彼此包容的伙伴关系,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分歧。
因此,小组合作是增进学生共情理解的有效方式,其实质是对共情理解的不断强化。
例如,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探究问题,或者是一段材料,或者是一道问题,要求学生在广泛收集资料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对这些探究问题的处理,笔者采取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通过实地调查和网上检索等途径搜集数据资料,再得出结论。
让每个小组成员体会到自己在小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了获得认同与重视的强烈需求,为达成共情理解创设了有效平台。
笔者曾以“超市购物检查方式与消费者人格尊严权的维护”为主题,组织学生去超市进行采访调查。
调查中,学生自行分组、分工协作、设计问卷,通过参观、采访、问卷等
方式进行调研,最后形成了一份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
这样的小组活动,既能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又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增进共情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共情应对能力
思想品德是学生在对生活的识别和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道德实践在本质上是主体对生活的一种共情应对。
这里的“共情应对”是指基于自己情感的体验而采取相应的情感表达。
比如,识别并理解了他人的善心,从而自发产生了自己的善举。
培养学生共情应对能力,现实可行的渠道有:
1.在活动中巩固共情应对。
新课程理念认为,思想品德课应该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生活经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把严肃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亲身实践中构建知识,树立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作出恰当的共情应对行为。
例如,在“我们都有爱”的教学中,我建议学生放学后做一件关爱他人的事,切实体会关爱他人的感受,并与同学分享“关爱他人幸福自己”的内心愉悦;在进行“热爱公益活动”教学时,恰逢“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
在这一天,我校思想品德学科组配合学校组织了一次“学雷锋,见行动”活动,在学校附近的社区进行美化环境活动;在进行“践行核心价值观”教学时,我校思想品德学科组配合学校组织了“美在友善”系列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提高,共情应对能力得到了强化。
2.在训练中强化共情应对。
培养学生共情应对能力,还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必要的共情训练。
共情训练就是对个体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进行训练,其基本方式是角色模拟。
例如,笔者在进行法律内容的教学时,通过“当事人访谈”、“模拟法庭”、“与法同行”等多种形式的共情训练,让学生参与其中,
体验不同角色的人物心理,形成共情。
在模拟法庭上,学生当上了“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或者“法官”,正义得到“伸张”,罪恶得到“惩罚”,逼真的审判程序揭开了诉讼的神秘面纱,使学生真切地领略到法律的尊严。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