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作者:————————————————————————————————日期: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政治论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徐开明
摘要:共情能力是指个体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接受他人,并同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需要,也是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健全学生人格的需要。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共情识别能力、共情理解能力和共情应对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共情应对
徐开明,男,江苏省灌云县小伊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共情是个体对于他人情感状态产生的情绪反应。“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就是共情的形象说法。”任何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生命个体,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所谓“共情能力”,是指个体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接受他人,并同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它包括“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和共情应对等三个维度”。共情能力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是人们立身处世所必需的技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命个体萌生道德感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不仅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需要,而且也是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健全学生人格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的共情识别能力
婴儿甲面对婴儿乙的哭泣,产生了同样的哭泣行为,这是婴儿甲具有共情识别能力的具体体现。这种共情识别属于元认知范畴,是对认识的认识,是对思考的思考,是指主体对他人和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识别与判断能力。共情识别是产生
共情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识别能力,也就难以共情,因此,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必须从培养学会共情识别能力开始。
1.在聊天中学会共情识别。识别对方的情绪,需要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为识别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笔者借助于一定的话题情境,以民主、自由、宽松的方式进行对话和探究。通过聊天,“可以暴露学生的真实想法、各种疑问、障碍和矛盾,可以使教师准确了解到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道德偏差,从而不留痕迹地给予及时矫正”。通过聊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学生的思想闸门充分打开,从而产生了共情识别的强烈动机。
例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笔者展示了“港城365”节目上曝光的假冒伪劣商品。启发学生思考:你最痛恨的是哪一种,为什么?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开始在众多的“假冒伪劣商品”中“识别”、“筛选”起来,建构自己的个性化发言提纲,表达了各自的真情实感,使班级同学获得了情感的共鸣,增强了学生的共情识别能力。
2.在辩论中学会共情识别。识别并不是简单的判断是非,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恰恰相反,学生往往需要在一番思想碰撞之后才能识别出事物的性状与属性,从而形成科学理性的情感,产生较高水平的共情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借助辩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诱发学生的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目标,激发学生在课堂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多维识别能力。
例如,在“杜绝不良嗜好”的教学中,就如何科学恰当地使用手机,正确处理手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笔者设置了一场课堂辩论。正方立场是“中学生使用手机利大于弊”,反方立场是“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班级学生分成两组参与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对手机的利与弊产生了一些理性的认知。有的学生
还结合自己使用手机的情况和大家共勉,介绍了自己对过量使用手机危害的认识。学生们认识到,同学与生活都是老师,他们从发言同学的自我警示中产生了反思,获得了识别是非的能力,受益匪浅。
二、培养学生的共情理解能力
共情理解能力是指将别人的情感体验内化为主体自身体验的能力。共情理解能力是学生共情能力形成的关键。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必须着力于培养学会对情绪情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共情理解能力,用情感点燃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从而获得更加全面更加牢固的共情理解能力,由此让学生自己悟出做人的道理。
1.在倾听中学会共情理解。倾听是一种心灵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是学生之间心理沟通的桥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更希望得到同年伙伴的理解,共情理解在倾听朋辈群体的诉说中更容易发生。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倾听同年人的诉说中学会共情理解。
例如,在“杜绝不良嗜好”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材所列举的素材离学生比较遥远,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不会产生高水平的共情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讲述身边人存在的某些不良嗜好,让他们在学习中交流。由于学生倾听的都是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事情,杜绝不良嗜好的情感态度油然而生。
2.在体验中感悟共情理解。当学生以真实的自我面对生活中常见的个人问题时,他们会本能地挖掘成长中积累的体验,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伴随体验的学习过程更容易让学生形成刻骨铭心的情感,使原来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从某种程度上说,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共
情理解的过程,“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知识并掌握知识的本质”。因此,生活经验与共情理解的关系紧密。离开情感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必须让学生体验到真情实感,在心灵颤动中形成共情理解。
例如,在“天下父母心”的教学中,笔者播放了著名歌手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借助视频给学生讲述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故事讲完以后,学生们的眼眶湿润了。这时,我用幻灯片展示了与学生探讨的几个话题:①听完故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②结合生活中的事情,说说你对父爱母爱是如何理解的?③你准备以哪些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很多学生饱含真情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有的学生含着泪花与大家交流自己的体会。
3.在合作中达成共情理解。合作学习是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使个体行为成为集体智慧的一部分,淡化了个体与群体的对立。在合作中达成学习目标,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在相互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建设起彼此包容的伙伴关系,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分歧。因此,小组合作是增进学生共情理解的有效方式,其实质是对共情理解的不断强化。
例如,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探究问题,或者是一段材料,或者是一道问题,要求学生在广泛收集资料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对这些探究问题的处理,笔者采取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通过实地调查和网上检索等途径搜集数据资料,再得出结论。让每个小组成员体会到自己在小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了获得认同与重视的强烈需求,为达成共情理解创设了有效平台。笔者曾以“超市购物检查方式与消费者人格尊严权的维护”为主题,组织学生去超市进行采访调查。调查中,学生自行分组、分工协作、设计问卷,通过参观、采访、问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