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教学和反思性教学的理论
利用反思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论文
利用反思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摘要:初中数学的复习如果总是围绕着考点和习题展开,教师充分发挥着“主体”作用,而学生则充当着“主听”的角色,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那么,这种复习形式一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
实践与研究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效,是提高初中数学复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反思性优化揭示探索沟通有效一、问题的提出在初三数学复习阶段我们常会遇见这样的景象:复习课正在进行中,讲台上教师就基础知识的回顾、解题思路的分析,讲得是激昂澎湃,神采飞扬,而同学中有的专注地盯着老师、有的奋笔疾书、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则与瞌睡艰苦地作战。
下课了,老师和同学都进入了题海战役。
然而,在这一片忙、累中传来的声音,却着实值得我们深思:1、学生的困惑:我们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很多题老师在上课讲得非常清楚,我们也听得懂,会做,但过几天再去做时却感到力不从心,不会做了;或是同类做过的题目只是稍做改变了一下却又感到陌生,无从下手了。
2、教师的困惑:学生学得认真,智力也不差,讲过、做过甚至考过的题目却仍然不会做,出现的错误还是同样的错误!怎么会出现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做就错”的现象呢?在和老师的交流中发现,大家进行初三数学的复习就是围绕着考点和习题展开的,教师介绍考点,分析考题,当仁不让地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而学生自然而然地充当了“主听”的角色。
看来,这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复习形式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的。
多年的课改提高了教师对“教”的反思重要性的认识,但对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学”更有效却仍较为忽略,而学生的“学”恰恰是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
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主讲教师:旷光军基本概念有效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
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相互关系有效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指描述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有效教学理论是“在某种意义上的约定俗成的通例,它阐明有关最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规则。
从规范性和处方性角度考虑,有效教学理论关心的是促进学习而不是描述学习。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理论主要研究“怎样教”的问题;学习理论主要是在描述和说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情况”的问题。
①大教学小课程:苏联、中国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从而有效教学理论包含课程理论。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课程也往往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三部分,课程理论主要研究教学内容的设计、编制和改革。
②大课程小教学北美课程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教学只是课程的实施与设计,有效教学理论只是课程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理论形成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
这一进程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其中系统化是有效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
发展脉络《学记》是最早论述有效教学理论的专著。
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 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W.Ratke ,1571---1635 )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们用的词是"Didactica" ,并将其解释为"教学的艺术" 。
赫尔巴特在1806 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教学的实践理论(3篇)
第1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教学的实践理论,从教学实践的意义、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教学实践的方法与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引言教学实践是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意义、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方法与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教学实践的意义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实践有助于教师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实践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实现专业成长。
4. 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实践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建构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和总结。
2. 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 走向生活教育理论:走向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育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4.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四、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1. 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多元化: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舍恩反思性教学实践家(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教育领域,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舍恩作为反思性教学的重要代表,其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舍恩反思性教学实践家的内涵,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舍恩反思性教学实践家的内涵1.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改进和提升的过程。
它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 舍恩反思性教学实践家的特点(1)关注学生发展:舍恩反思性教学实践家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重视教学实践:舍恩强调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以提升教学效果。
(3)注重教师成长:舍恩反思性教学实践家关注教师的成长,认为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4)追求教育公平:舍恩反思性教学实践家倡导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努力缩小教育差距。
三、舍恩反思性教学实践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 教学设计舍恩反思性教学实践家在教育教学设计阶段,注重以下方面:(1)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设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3)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关注学生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2. 教学实施(1)课堂管理:舍恩反思性教学实践家强调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教学互动: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评价与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 教学反思(1)反思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反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2)反思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设计理论的原则
教学设计理论的原则教学设计理论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学生中心原则: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设计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背景、水平和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渐进性原则: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前期知识和技能,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和进度,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递进性和连贯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3. 灵活性原则:教学设计应该具有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学设计还应该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的安排。
4. 有效性原则:教学设计应该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5. 可操作性原则:教学设计应该具备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在实际中顺利进行。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教学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顺序和时机,确保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
6. 反思性原则:教学设计应该保持反思性,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师应该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上是教学设计理论的一些基本原则,它们可以指导教师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
如何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自我修正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教师可以发掘教学的优点和问题,进而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和不断学习的过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首先,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教师需要意识到教学反思是自我成长和提高的必要过程,要将其视为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且要坚持定期进行反思。
可以选择每周或每月定期安排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并设置提醒以确保按时进行反思。
当然,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时,也应当及时进行反思。
其次,要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日志、教学录像、学生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来记录和收集教学数据。
教学日志可以帮助教师记录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对于回顾和分析教学过程和问题非常有用。
教学录像可以帮助教师观察和评估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教学效果和问题。
学生问卷调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而提高反思的有效性。
第三,要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教学反思。
教师在进行反思时,要注意全面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而不仅仅关注教学结束时的结果。
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了解自己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其次,要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评估其有效性和适用性,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同时,还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困惑和反应,教学环境的影响等,这些问题也是反思的重要内容。
这样的深入和全面的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和问题,进而制定改进的策略和措施。
第四,要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意见。
教师可以与同事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参加教师培训和研讨会,吸收专家和同行的经验和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
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三个关键点
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三个关键点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总结的过程。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可能会感到困惑或无所适从。
本文将介绍三个关键点,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一、定期反思定期反思是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选择每周、每月或每学期进行一次反思。
定期反思的好处在于,它使教师能够聚焦于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及时采取行动进行改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定期反思:1.收集反馈: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此外,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批改等方式获得反馈信息。
2.分析问题:教师需要仔细分析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识别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
3.制定计划:基于分析的结果,教师应制定一个改进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是具体、可行的,并且明确规定改进的目标和时间。
4.实施行动:教师需要根据制定的计划,积极采取行动进行改进。
这可能包括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等等。
5.评估效果:教师在改进行动实施后,需要评估改进效果。
这可以通过再次收集反馈信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身的观察等方式进行。
定期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保持对教学的敏感性和主动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二、多角度反思多角度反思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思考。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多角度反思:1.学生角度: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他们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分析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
2.同行角度:教师可以向同事请教,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同行的反馈和观点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新的思路和观点,提高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反思性教学的实践反思(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反思性教学,以下是我对反思性教学的实践反思。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包括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的反思。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过程1.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设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我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确保教学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可行性。
2. 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要涵盖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评价的实施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三、反思性教学的实践反思1. 教学目标设定方面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反思如何“有效”?--浅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个人生活经历 的产 物 ,一个 时代的产物 ,只有把它放在历
史 的长河 中,人 生的经历 中去理解 ,才能更 好地把握作品所
传达的思想 ,才能更好地 引导 学生在文本的解读中与作者达 到共鸣 ,古典诗词是 我国底蕴 深厚 的文学体式 ,身为一名国
文 的传播者 ,除了让学生 理解 作者的感 情并且感受 自己的人
一
、
学校每学期都会 让老师要上交一篇教学反思 ,而通常这 个 时候 的反思大多是匆匆忙忙地写下来 ,反 思也只是经验式
的总结 ,反 思的 内容大多是教学 的方式恰 当与否 ,教学效果 如何 。在 刚参 加工作之初这种方式对教学方式 的改善有所帮 助 ,可 是久 而久之就发现 自己的一些理论 素养其 实一直停 留 在原地 ,教 学方式的一些变化也 只是停 留在 表面 ,而非真正 深入具有学科特色 的教学 。 比如 ,在语 文 的古 典诗词 教学 中 ,我们 的教学 如果 只 停 留于教参 所提供的有限 的作 品及作者 的简介 ,而不对古典 诗歌与词这两种 文学 体式的渊源的探究 ,不对这一作 家不同 么 ,没有 了作 品的横纵 比较 ,又如何能对作 品本 身有 一个 从
生 ,能让他们为 中国博大精深 的文 化而感到惊叹和敬畏 ,这
由此 可见 ,反 思也不 是单 纯的教 学方法 的积 累 ,同时
时期作 品的研读 ,不对同一时期其他作家 的作 品的研读 ,那 将 是多么令人感到 自豪欣慰的事情。 需 要关 注专业的成长 ,多 阅读专业 的素材 ,对文本 的创作 不 断追本溯源 ,在积累专业素养 的同时 ,不 断调整 自己的知识
识活动 ,具有价值评判的性质 ,有 别于对反 思的一般 意义上的理解。但 在教学反恩 中如何才能做到反 思的 “ 有效”是值得思
结合实际从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的视角反思有效教学
结合实际从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的视角反思有效教学马克思曾经说过,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带着这句话,我们还要更加慎重的审视这个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教学的道德性。
就我个人来说,教学的道德性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常重大。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英国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在罪恶中游泳的人,必将在悲哀中沉没。
这句话像刺青一样,深深地刺在了我的心底。
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那么,要想清楚,教学的道德性,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李尔克曾经说过,人生是短暂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一生,不会再多。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其中的阴郁不禁让人深思。
就我个人来说,教学的道德性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常重大。
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经过上述讨论,所谓教学的道德性,关键是教学的道德性需要如何写。
教学的道德性似乎是一种巧合,但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
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冲突下,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教学的道德性,关键是教学的道德性需要如何写。
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教学的道德性,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
教学的道德性因何而发生?西塞罗曾经提到过,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这句话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奥日埃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美酒使人越喝越想喝。
这启发了我。
了解清楚教学的道德性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要想清楚,教学的道德性,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反思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反思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但不意味着随心所欲,任由学生生成。
动态生成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教师创设一定的空间和一定的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个一线教师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处理细节一、调控课堂教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化,意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通过学、做、比、辩等活动,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一个适合的环境中愉悦地学习。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动画、游戏、比赛等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也出现了只有少数同学参与,多数学生当陪客,表面热热闹闹,实质很形式的现象。
因此,只有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教学目标。
1 从教学目标出发。
每一册书,每一个单元,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考方法以及价值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而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
因此它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如果仅仅是为了学生表面上的兴奋,课堂上的热闹,而去牵强地设计教学活动,那就会导致形式主义。
在教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后,为了巩固算法,一位老师在一个小练习中安排了一个夺红旗的游戏。
分红蓝两组进行,每组六人,教师一声令下,上黑板的同学就进行紧张地演算,算完以后就把粉笔传给下一个同学,进行接力算,哪组快,哪组就能把红旗夺得。
下面的同学确实也很有劲,忍不住为本组的同学高喊加油。
整个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的心情可以用亢奋来形容。
但我们透过表面的热闹,就会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参与的学生太少,学生的情绪在这样的状态下很难掌控,反而不利于他们学习。
我觉得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从教学目标开始,根据教材的特点、结构、编排,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情感需要出发,在适宜之处设计教学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使数学更简单,更有趣,更鲜活,真正把冰冷的美丽转化成火热的思考,那么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发展。
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一、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2.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学生只要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每位教师要树立“双全”意识,既要确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又要树立“全人”的理念。
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教师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要把学科价值定位在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上。
2.关注教育教学效益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化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取决于再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
有效教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益的“奉献”,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更多的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只有目标具体,措施才具有针对性,也便于检验教师的教学效益。
有效教学主张科学的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工作实绩。
4.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有效教学迫切地需要老师自觉养成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做到天天反思、堂堂反思,不断地追问“自己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因此,没有反思性教学就没有有效教学。
5.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
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成正比。
课堂有效教学反思
课堂有效教学反思
我认为有效教学需要满足几个关键要素:
1. 良好的课堂组织:有效教学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课堂组织结构,包括目标设定、教学
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等。
只有课堂组织良好,学生才能明确知道课堂要求和学习目标,
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框架。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是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游戏、实验、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3. 强调互动和参与:课堂中的互动和参与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
的机会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互动和参与,
学生能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习动力。
4. 让学生进行实践和应用:理论的学习只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
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任务或项目,让学生主动动手
实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 反思和评估:教师应该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估,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进
行调整。
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评估,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展和需要
改进的地方。
综上所述,课堂有效教学需要课堂组织良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互动和参与、让学生进行实践和应用,并进行反思和评估。
只有满足了这些要素,才能够真正实现
有效教学的目标。
对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反思
提高认识水平。因此, 可能引发真正讨论的 : 第一个班的学生都很认真地一株一株去数 , 时, 课 堂教 学中广泛应用 ,的确 收到不错 的效 果。 维,
探究性 的问题 , 这种问题的解答 得 出的答案几乎 完全相同 ;第二个班 的学生则 但是 同时也存在着不少误解 ,有的老师以为与 应该是开放性、
感晤、 有所进步。如果—个问题提出来后 , 全班学 佛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 向。 , r 着走 , 从而削弱了真正 的主动性 ? 五、 使用与事实不符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提高
生就能不假思索地齐声作答 , , 或者 无论教师如何
那么 , 重能力而轻知识 的课堂教学 , 其有效 :
的确 , 传统 的课 堂教学 由于重知识传授 : 教学的有效性吗 启发, 大多数学生都茫然不知所措, 那么这个问题 性高吗? 的有效性是不高的。当一节课充斥着大量伪问题 轻能力培养而存在着严重缺 陷,受到了严厉 的 ・ 或者是无效问题时, 它就很难是高效
教学显然是很有差距 的。
知识 , 不可谓不精彩 。但是 , 对构成蛋 白质的氨 :
一般地说 , 我更欣赏第一节课 , 堂教 学 课
活动 中有序往往意味着高效 。 但这次课后 , 我思 其实 ,问题导学 ”这种教学方法能否提高 基酸的结构特点 、氨基酸构成蛋 白质的方式及 ・ “ 考 第二节课虽然有很多不足 , 但它是不 教学 的有效性 , 关键在于问题的有效性 , 这样 的 层次 、蛋 白质结构多样性 的原 因和意义 等重要 : 了很久。
二、 么样 的问题需要进行小组讨论 什
・
在一节 “ 生态系统 的信息 传递” 上 , 了 课 为
批评 , 但是 , 不重视知识的课 堂教学也谈不上是 : 创设 隋景 , 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 : 一架飞机 有效 的教学。 在每一个学科 的教学中 , 主要任务 一 失事了, 人们从 飞机上坠落到大海 中, 引来 了鲨
教育学——反思性教学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反思性教学的研究结论反思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且其
反思性实践对于保证教师教学专业和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8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界定
首先,反思性教学重视教师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行实践
理论与研究努力之间的多重整合和转化,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帮助教
师去复制和套用那些别人研究所提出的实践准则上,而忽视内在于
、反思性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体现的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而 非一次性的行为。在这个循环的方式过程中,教师对他们自己 的教学实践进行着连续的监控、评价和修正。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对教学方法的质询能力,而这种能 力正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放性思想、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教 学执着的追求。
我们理解反思性教学提供了基础。
萧恩(
: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的反思首次明确
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这个概念,并撰写了大量的论著,使我们更
清楚地认识到反思性实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如何操作的。
“欣赏——行动——再欣赏”
格里菲斯和唐
超越萧恩二分
法的五种反思维度构架。指出教师是在不同的时间速度和知觉
水平上进入行动、观察、分析和计划循环的。
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
活动,好的反思性教学既是自我批判的又是合作民主的。
第四,反思性教学既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又重视对教学赖以发生
的社会和组织背景的分析。它要对发生在学校内外的事件及其社会
背景进行全面的反思。
9
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10
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反思性教学包含了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以及与此相一 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效率的积极、主动地关注。
教学效能反思
教学效能反思教学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它关乎着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
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所取得的成就,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效能,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本文将对教学效能反思进行探讨。
一、评估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在进行教学效能反思时,首先需要评估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与学生的需求和能力相匹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思考自己所设立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如果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就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分析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学效能反思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反思自己所选择和组织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教师还应当思考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三、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教学效能反思时,教师需要评估自己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当前的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果发现某种教学方法并不奏效,教师应当积极调整和改进。
同时,教师还应当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反馈,以便实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
四、反思学生评价的有效性学生评价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在进行教学效能反思时,应当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
同时,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评价标准,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五、关注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是永远的学生,教学效能反思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进行教学效能反思时,教师应当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2024年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总结(2篇)
2024年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总结教师教育是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
2024年是一个变革的年份,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在这一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2024年教师教育理论学习进行总结。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学习1. 教师自主学习理论:教师在2024年的教育环境中,需要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获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师自主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该拥有学习的自主性,能够通过个人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 反思性实践理论:反思性实践理论认为,教师应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
3. 教师系列培训理论:教师系列培训理论强调在教师岗位上不断进行培训,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024年教师教育中,将会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包括线上线下培训、教师交流会等,使教师能够在专业知识、教学设计等方面不断提高。
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1. 个性化教育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根据其个体差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在教师教育中,这一理论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2. 基于技术的教学理论: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模式也在逐渐改变。
基于技术的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创造更丰富的教学环境。
在2024年的教师教育中,将会有更多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3. 调控性教学理论:调控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应该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通过提供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支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师教育中,这一理论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通过适当的调控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三、教师专业素养理论学习1. 教师专业知识:教师在2024年的教育环境中,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
反思教学模式理论
反思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当今,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职业的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使得教师把反思性教学作为自身发展和获得较多自主权的手段,具备反思能力的教师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根据教学理论,反思性教学定义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这个定义反映了反思性教学的特征:1)立足教学实际,创新解决问题;2)两个“学会”加速师生共同提高,既是培养学生的过程,又是培训师资的过程;3)突出道德感与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个人专业的成长。
明确教学反思的目的,从直接结果方面来说,教师可以日益精进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态度和信念,同时也确保教学的专业自主性,从间接结果方面来讲,教师持续地对待教学进行反思,可能因而解决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实际问题,也可能引发教育理论的修正,或导出对当前或未来教育的革新。
反思性教学反思的内容以与教育专业有关的课题为范畴,涉及微观的教学因素与宏观的影响因素,包括微观的教师课堂教学知识、学生学习学科教材,以及宏观的脉络环境等层面的因素,要反思教师基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自发式地省察个人的教学和相关因素,并通过结构式专业介入,提高教师反思其教学的机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精准分析和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就需把握住以下反思的过程:第一,分析教育问题和环境,界定令人质疑的教育问题(problem),了解什么事(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
第二,从各种观点审视问题:历史(history),社会(society)和政治(politics)等层面,来描述和分析其结构特征(structual features)。
第三,进行手段与目的的分析:搜集相关信息以评估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cause),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solution)及其含义(implication)。
关于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3 10 ) 2 0 0
堂 的 有 效性 的 问题 。 关 键 词 : 堂教 学 课
教 学 有 效性
反 思
苦 , 究 课 堂 教 学 有效 性 问题 已迫 在 眉 睫 。 研 什 样 的教 学 是 有 效 性 的教 学 ? 平 常 教 学 中我 们 经 常 看 到 这 样 的 一 种 现 象 .有看 似教 学 水平 不 高 的教 师 , 教学 成 绩 却 很 好 , 有 公 认 为 教 学水 平 高 的 也 教师 , 绩却 不及 他 人 , 是 为 何 ? 在课 前课 中课 后 等 各 个 方 成 这 面 , 秀 的教 师 和 普 通 的 教 师是 不 是 都 下 了 一样 的功 夫 呢 ? 优
角度人手 。
也就是说 , 师们只有 真的静下心来 , 真钻研 学生 , 老 认 钻 研 教材 , 真 设 计 教 学 环 节 , 真 反 思 自己 的 教 学 行 为 , 真 认 认 认 学 习他 人 … …才 能 课 堂 教 学 事半 功 倍 。 当前 的 问题 是 , 课 堂 在 教 学 中总 是让 人 有 一 种 浮 躁 的 感 觉 。 许 多 老 师 在 一 节课 用 了
关 于 如 何 提 高 教 学 有 效 性 的 反 思
张 建 英
( 州 华茂 外 国语 学 校 , 江 衢 州 衢 浙 摘 要 :教 学 有 效 性 具 有 很 强 的现 实意 义 . 文 阐述 了 本 什 么是 有 效性 教 学 , 出 了反 思 在 教 学 中的 重 要 性 , 着重 从 提 并
课 堂 教 学有 效 性 的 问题 是 一 个 大 问 题 。 有 效 性 的 含 义很 广 ,可 能 指 的是 效 率 ,在 摩 登 时 代 中卓 别 林 把 效 率解 读 得 很 好 。 可 能 是 指效 益 , 也 就是 几个 方 面 都好 , 又 好 又快 的意 思 。 有 也 可 能 是指 效 果 , 心 学 生 实 际得 到 的东 西 我 想 有效 性 应 该 关 是 效 率 、 益 、 果 三 者 的 有 效 整 合 的 意思 。 因为 光 有 效 率 不 效 效 定有 效 益 、 效 果 。 有 为什 么 要 提 出有 效 性 的问 题 ? 衡 量 教 师 教 学 质 量 的标 准 在 于 学 生 的学 .学 生 学 得 有 效 就 意 味着 教 师 教得 有 效 。 怎样 才 能 达 到 最有 效 的教 学 呢 ? 己 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性教学和反思性教学的理论第一部分基本教学理论教学理论发展至今形成了多种流派,呈现极大的丰富性,从前苏联来说,有凯洛夫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步教学法,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模式等等;在西方,随着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教学理论也呈现出多样化。
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理论,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以“从做中学”为基础的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反思性教学理论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教学理论的发展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这些心理学理论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研究教与学到底该怎样进行,形成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课程和发现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和信息加工学习模型、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以及越来越蓬勃的有效性教学理论等一系列在教学领域影响重大的教学理论。
以上理论对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鉴于本章篇幅有限,要一一述及似无可能,也无必要,因此,本章所选择的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上比较流行,且代表教学理论不同发展方向的两种教学理论——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理论与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理论。
一、有效性教学理论(一)有效性教学的定义有效性教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广义的有效性教学是指一切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过程。
这样有史以来的教学理论都可以被涵盖于有效性教学之中,因为任何一种教学理论的产生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狭义的有效性教学则是特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因此研究的是教师的哪些活动和行为与预期教育结果(包括学生的成就、考勤、带任务学习行为、学生及家长的满意等)有密切联系。
本论文所论及的是狭义的有效性教学。
有效性教学最早由谁提出还不及检索,但是,仔细考察一番就会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前,有关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大多数是试图明确与教学效能有关的教师特征,如教师的性格特点、性别、年龄、知识和培训。
例如,1931年加太尔(R. B. Cattell)的研究关注的主要就是教师的性格特点,他与254个人进行了访谈,对象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师培训者、学校教师和学生,让他们“写下成熟教师最重要的十个特征,青年教师最重要的十种品质,以及青年男教师与青年女教师通常不同的品质”。
结果发现其中有五种品质出现的频率最高——“性格与意愿”、“智能”、“善良与机智”、“思想开放”和“幽默感”。
①这类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并非是直接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而是试图通过测量教师的个性来判断其教学的有效性。
实际上,专门用于教学的个性量表开发很少,多数的个性量表都是用来测量临床情境中的变态或非正常行为。
无疑,好的教师需要一定人际的、情感的行为,但是把这类测量移植于定义好的教师所应当具有的课堂教学行为,或者说根据心理健康领域的成功来编制预测教师课堂行为的有效个性测验,并不能很好地说明好的教师在课堂上所需要的积极社会行为。
因此,麦克纳马拉(D. R. McNamara, 1980)把那些试图探究教师的特征与教育结果之间关系的研究称为“暗箱”(black-box)研究,暗箱即比喻班级。
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转而研究教师的具体行为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由此,“好教师”(good teacher)的概念发展为“效能型教师”(effective teacher)的概念,研究的重点从教师转向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这种转变使得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教学的本质,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现代有效性教学关注的焦点,这一转变对教学领域的影响在教师培训课程的改革、教师能力测验、教师培训者的教育、教学法、教材等领域中都可以得到体现。
综观近几十年来的各项有关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有效性教学的概念已渐趋成型,这里尝试定义为:教师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有效性教学理论的大体内容1.有效性教学理论的宏观内容虽然众多的研究者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研究有效性教学,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以“内容–过程–结果”作为总体框架,如本章将会提及的贝内特(S. N. Bennett, 1976, 1978)、鲁特(M. Rutter, 1979)、基里亚库和纽森(C. Kyriacou & G. Newson, 1982)、基里亚库(1985)等人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对理解有效性教学理论的三个维度,以及如何通过不同教学情境因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做出了有益的探讨,概括起来如下(如图1-1):图1-1 有效性教学理论的大体内容①(1)内容维度内容维度指的是所有学习活动(通常是课堂教学)内容上的特征,这些特征与成功的学习活动有关。
包括教师的特征(如年龄、经历)、学生特征(如年龄、能力)、班级特征(如大小、班级的社会构成)、科目特征(如教材、难度水平)、学校特征(如社会精神特质、设施)、社区特征(如富裕程度、人口密度)和时间特征(如一天的时间、先前的课)。
如上所述,教学情境中与学生成就有关的内容因素众多,这些因素之间相互综合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这种内容的多样性也给有效性教学研究带来了问题,因为每一项研究每次都只能顾及到一部分内容因素,而且即使是同一内容因素也可能会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之后其它内容因素也随之改变。
就拿学校的大小来说,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对教学有效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教师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决定需要考虑哪些内容因素。
(2)过程维度过程维度指的是所有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学习任务和课堂内活动的特征。
包括教师的热情、教学陈述的清晰度、提问的使用、表扬与批评的使用、非言语交流的运用、管理策略、课堂气氛、课的组织、学习任务的适宜性、学生接受的反馈类型、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度、学生主动与教师的互动和学生的学习策略等等。
基里亚库和纽森在1982年曾采取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对课堂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尽管在考虑如何最好的确认、调控和记录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以及学习活动中的多种因素的时候,他们遇到了许多的困难。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六十年代以来,有效性教学的研究确实理清了教学之中过程因素的基本特性,从非常零散的可观察的行为(如师生眼神交流的频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述所占的时间比率),到更具整体性和主观评价的特性(如教师的教学清晰度、课堂气氛)都有所涉略。
近期的研究强调课堂活动对学生和教师的价值。
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感知和策略,以揭示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以及课堂活动对效能的重要性。
因此,在研究过程维度时要时刻注意教学情境中三个因素之间的重要区别,即教师的感知、策略和行为,学生的感知、策略和行为,以及学习任务和活动的特征(如图1-1)。
要理解多种过程因素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就必须考虑这三种主要教学情境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实际上,它们是互动的,而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课堂之中。
(3)结果维度这一维度指的是教师在学生身上所期待的教育结果,它既是教师制订的学习活动计划的构成基础,也是确定监控教学有效性的标准的基础。
包括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对学习主题的兴趣的提高、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增强、自主性以及社会性的发展等。
结果往往通过测验可以获得,还可以通过更具主观性的测评形式,如教师的评价。
如前文所述,有效性教学主要是关注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然而,人们对作为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多种教育结果之间孰轻孰重意见并不一致。
有的强调学习的认知因素(智能的),有的强调学习的情感因素(社会的和情绪的);有的强调短期目标(本节课结束后可以达到的),有的强调长期目标(课程结束后或更晚时可以达到的);有的强调教育结果应该是能经得起客观监控和评价的,有的却认为教育结果也可以包含主观监控和评价——如果评价是可能做到的。
要让教师明确指出哪种教育结果是最重要相当困难,事实上,他(她)们几乎都是在头脑中将这些结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而且在具体的每节课中(甚至在一节课的几个阶段中),结果之间的重要程度都不同,教师面对这个学生或这组学生时与面对另一个学生或另一组学生时的结果重要度也不尽相同。
一节课的任一时刻,教师都要尽量考虑整个目标群,把每一个目标置于恰当位置。
例如在处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时,教师考虑到该学生缺乏自信心,就会对他采取与对其他学生不同的行为。
这种重心的变化还会因教师对教育和学校目的的看法不一致而变得更为复杂。
总之,教师对不同教育结果之间重要度认识上的差异十分的重要,这种差异会促使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要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考虑结果维度。
2.有效性教学理论的微观内容有效性教学理论的微观内容即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的的教学过程的构建,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各个基本阶段之中。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常常简称为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形式程序。
需要明确的是,教学过程不应只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步骤,教师和学生课前、课后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预演和延伸,它们也应属于教学过程,因此,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虑,每一维度分为相互对应的三个部分:教师“教”的维度——备课、授课和教学评价;学生“学”的维度——预习、上课和学习评价。
将教学分为两个维度并不意味着要这是教学的本真。
此外,由于本书将有专门章节论述教学评价问题(见第八章——教育评价),因此本章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前两个维度。
(1)备课我们通常将课前准备称为备课,也就是一个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
它既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
对教师来说,第一,计划过程可以帮助教师组织课程,在作出教学决策时明确错综复杂的课堂变量(包括时间的利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教材的利用、学生的需要和动机水平等)。
第二,计划过程能给教师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
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选择一种有效的教学计划模式。
教学计划一般有课程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几种类型。
课程计划是学期计划的框架,而学期计划是单元计划的框架,这样才能将先期的宏观计划细化为具体的每单元、每周、每节课的计划。
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要具体得多,教师偏离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的情况比偏离课程或学期计划要少。
除了书面的计划,多数教师认为内心计划(即在内心对教学计划的构思)同样也很重要。
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教师通常先考虑总体图景——整个课程,然后将之细化为几个子部分——每学期、每单元、每周,最后是每节课。
为了更好的理解各种计划的特点,我们将从四个角度来分析各种计划:a.计划的目的或目标;b.信息来源;c.形式或结构;d.评判其有效性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