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8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模板】
附件2“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持续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
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到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实现智能电网关键装备国产化。
到2020年,实现我国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整体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本重点专项按照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5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1.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1.1 大容量风电机组电网友好型控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大规模风电接入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需求,研究大容量风电机组的电网友好型发电控制技术。
具体包括:典型双馈和直驱风机宽频动态特性及量化分析方法;风力发电机组对电网惯量和一次调频支撑的优化控制技术;风力发电在电网次/超同步频率的动态特性优化控制技术;电网故障暂态过程中风力发电设备支撑电网电压和频率的优化控制技术;不同电网运行条件下风力发电机组的载荷分析及稳定优化控制。
考核指标: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不低于2MW,惯量支撑响应速度≤200ms,一次调频支撑持续时间≥5min,有功支撑能力不低于10%Pn;耐受1.3pu持续500ms的暂态过电压;主动阻尼控制同时覆盖低频段、次/超同步频率段,完成风电机组的并网性能验证和示范应用。
1.2 分布式光伏多端口接入直流配电系统关键技术和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为提高规模化、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并网消纳能力,研究分布式光伏多端口接入直流配电系统的集成优化技术及装备,建立分布式光伏直流并网实证系统。
2018年度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2018年度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申报指南一、光电子信息1.1 适用于IDC的波分复用多模光纤、超高速光芯片和模块研发。
1.2 Ⅲ-Ⅴ族光电探测芯片及阵列关键技术研发。
1.3 5G高速通信关键芯片、器件与模块、整体样机研发。
1.4 光接入网络扩容技术、器件模块与系统研发。
1.5 400G超高速超大容量骨干网光传输设备开发。
1.6 3D存储器芯片下一代技术研究。
1.7 存储器芯片封装、可靠性测试技术与系统研发。
1.8 光通信、显示、传感等芯片的先进封装测试技术与系统研发。
1.9 新型工业激光器(高功率紫外、高亮度半导体、超快激光器等)研发。
1.10 精密电子行业用激光高精密加工系统研发。
1.11 高端柔性OLED屏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
1.12 新型显示各制程自动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1.13 人工智能在视听感知与交互、自主无人系统、互联网+等各领域的深度应用。
1.14 国产密码及其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
1.15 移动互联网、工业网络、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安全防护、态势感知与威胁预警技术研究。
1.16 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光纤陀螺、原子钟光钟等高精密元器件研发。
二、新材料2.1 海洋、机械用耐腐蚀高强度钢技术研究。
2.2 高品质有色金属绿色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
2.3 非晶合金的超精密制备及成型技术研究。
2.4 柔性OLED基板材料研发与应用。
2.5 高质量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低成本制备技术研究。
2.6 超高纯度硅基特种电子气体研发。
2.7 高性能建筑材料及其绿色制备技术研究。
2.8 功能性硅烷衍生物制备技术研究。
2.9 轨道交通用环保涂层材料开发与应用。
2.10 高端加密防伪信息膜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2.11 高性能工程塑料强韧化改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12 耐高温过滤纤维材料制备与应用。
2.13 长寿命、高效能有机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研究。
2.14 光缆、电缆及辅助材料研究与应用。
2.15 低成本、高稳定催化剂制备技术研究。
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福建农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国科发资〔2017〕298号附件5“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大科学装置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是科学突破的重要保障。
设立“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的目的是支持广大科研人员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科学前沿研究。
为充分发挥我国大科学装置的优势,促进重大成果产出,科技部会同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编制了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主要支持基于我国在物质结构研究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两类大科学装置的前沿研究,一是粒子物理、核物理、聚变物理和天文学等领域的专用大科学装置,支持开展探索物质世界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等的重大前沿研究;二是为多学科交叉前沿的物质结构研究提供先进研究手段的平台型装置,如先进光源、先进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强激光装置、大型风洞等,支持先进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的研究和实现,提升其对相关领域前沿研究的支撑能力。
专项实施方案部署14个方面的研究任务:1. 强相互作用性质研究及奇异粒子的寻找;2. Higgs 粒子的特性研究和超出标准—1—模型新物理寻找;3. 中微子属性和宇宙线本质的研究;4. 暗物质直接探测;5. 新一代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关键技术和方法的预先研究;6. 原子核结构和性质以及高电荷态离子非平衡动力学研究;7. 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稳态燃烧;8. 星系组分、结构和物质循环的光学-红外观测研究;9. 脉冲星、中性氢和恒星形成研究;10. 复杂体系的多自由度及多尺度综合研究;11. 高温高压高密度极端物理研究;12. 复杂湍流机理研究;13. 多学科应用平台型装置上先进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14. 下一代先进光源核心关键技术预研究。
2016和2017年,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围绕以上14个方面研究任务,共立项支持了37个研究项目。
根据专项实施方案和“十三五”期间有关部署,2018年将围绕粒子物理等领域的专用大科学装置和多学科平台型大科学装置继续部署项目,拟优先支持10个研究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
附件1“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节选)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网络强国战略与社会经济转型需求,重点突破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自主研发技术和产品构建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一体化服务系统,在京津冀、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典型城市(群)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支撑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分级分类示范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我国成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全球引领者。
推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和“三融五跨”共享,形成完善产业生态链,使我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标准规范与产业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申报项目由相关地方部门推荐,每个推荐渠道针对单个研究任务限推荐1个项目,配套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3:1。
各研究任务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项目须覆盖所申报指南方向二级标题(例如:1.1)下的所有研究内容并实现对应的研究目标。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1.面向不同类型城市的重大场景应用示范1.1城市地面基础设施智能监测与运行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城市路桥隧、交通枢纽、公众活动区域、社区与养老机构等地面关键公共基础设施运行体征监测与辨识技术和失效性脆弱性理论;研究关键公共基础设施大规模运行全面智能感知技术和多维度、多元感知数据耦合技术,建立基础设施信息库;开展城市关键公共基础设施状态规律的态势监测、风险预测、认知反演的深度建模和解析,研究设施运行预警预报模型及多目标智能决策技术;研究城市运行健康状态评测评价、环境监测预警与评测评价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和综合评估评价体系;构建城市关键公共基础设施运行态势预测、智能调度、快速响应、迅速恢复的综合监测和安全管控技术体系与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辅助设施智慧运维与应急防控。
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和《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系统解决方案、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重大设备、核心软件、支撑平台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基本形成以自主云计算与大数据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生态体系和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集群;提升资源汇聚、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安全保障、按需服务等能力,实现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本重点专项按照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基于云模式和数据驱动的新型软件、大数据分析应用与类人智能、云端融合的感知认知与人机交互等4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0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
1. 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1.1 数据科学的若干基础理论(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研究大数据的数据建模理论,包括大数据的统一表示和有效度量等;研究大数据的新型计算复杂性理论,包括多项式可计算问题类的细分等;研究高通量计算理论与算法、高效并行计算算法、分布式计算算法、近似计算算法等;研究大规模分布式可扩展的数据存储与组织,能效优化的分布存储和处理的系统架构,以及数据副本一致性、数据压缩、数据划分与迁移等问题;研究大数据的数据治理理论与方法,包括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权属、数据隐私保护等。
考核指标:形成有国际性影响的数据科学理论体系,发表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和若干专著。
在关键技术上申请系列专利,形成专利群。
1.2 基于NVM的TB级持久性内存存储系统及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持久性内存存储I/O栈与存储管理;分布式持久性内存文件系统;基于RDMA的分布式持久性共享内存新型编程模型;构建分布式持久性内存存储系统;研制基于TB级内存系统的典型大数据应用系统及示范。
1.2018年重庆市产业类重大主题专项申报指南-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附件12018年重庆市集成电路产业重大主题专项项目申报指南1、智能网联汽车芯片研发及应用研究内容: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控制器系统应用需求,实现关键芯片本地配套,开展汽车用导航芯片和滤波器芯片设计技术研究,突破低功耗可重构射频前端设计、高带外抑制滤波设计等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芯片和滤波器芯片,基于自主芯片开发导航和控制模块,并优先通过本地整车厂装车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体指标为:导航芯片:①首次定位时间:冷启动:≤29s;温启动:≤28s;热启动:≤1s;重捕获:≤1s;②多系统联合定位模式灵敏度:冷启动:≤-148dBm;热启动:≤-156dBm;跟踪:≤-160dBm;滤波器芯片:中心频率:433.92MHz;3dB带宽:≤1MHz;带外抑制:≥55dB;在整车厂通过20辆装车应用验证,进入整车供应体系。
完成时限:3年建议经费:财政资金资助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2、智能电控汽车芯片研发及应用研究内容:面向智能电控汽车电子控制器系统应用需求,实现关键芯片本地配套,开展汽车用高精度运算放大器和二极管芯片设计技术研究,突破高精度运算放大设计、反向低漏电设计等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算放大器和肖特基二极管,基于自主芯片开发电子控制器模块,并优先通过本地整车厂装车验证试验。
考核指标: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体指标为:运算放大器芯片:精度 2mV;工作电压范围5∽30V;电流≤1.2mA;二极管:最大正向工作电流≥2A;最大反向工作电压≥100V;最大反向漏电流≤10uA;ESD:人体模型8KV;在整车厂通过20辆装车验证试验,进入整车供应体系。
研发周期:3年建议经费:财政资金资助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3、智能终端芯片研发及应用研究内容:面向智能终端市场应用需求,解决手机存储芯片与电源芯片的本地配套,开展新一代存储器芯片和电源同步整流芯片等设计技术研究,突破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基板设计、内存控制器、MCM 先进混合的集成电路、自供电控制和同步整流等关键技术,形成新一代存储器芯片和电源同步整流芯片,结合本地智能终端企业开展应用研究并实现整机产业化。
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2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permeability associated with cleat pattern in a coal seam of the [18] 潘荣锟. 载荷煤体渗透率演化特性及在卸压瓦斯抽采中的应
Kushiro coalfield in Japan[ J] . Environmental Geologyꎬ 2004ꎬ 47
siumꎬ 1986.
experiment device loaded by high pressure water and negative pres ̄
[11] WANG Shugangꎬ ELSWORTH DEREKꎬ LIU Jishan. Permeability
sure[ J] . Rock and Soil Mechanicsꎬ 2014ꎬ 35(11) : 3338 ̄3343.
[9] 邓博知ꎬ 康向涛ꎬ 李星ꎬ 等. 不同层理方向对原煤变形及渗流
PAN Rongkunꎬ CHENG Yuanpingꎬ DONG Junꎬ et al. Research
特性的影响[ J] . 煤炭学报ꎬ 2015ꎬ 40(4) : 888 ̄894.
on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layered natural coal under differ ̄
bility evolution model for coal seam being drained by pressure relief
[13] LI Huoyinꎬ SHIMADA Soheiꎬ ZHANG Ming. Anisotropy of gas
[ J] .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ꎬ 2016ꎬ 26(2) : 127 ̄131.
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项目申报指南一、智能工业物联网示范工程以汽车、石化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为切入点开展智能工业物联网的示范应用,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全流程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工业的集约化生产,鼓励传统行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相关装备制造企业产品升级。
1、流程工业智能控制系统推广项目。
在工业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全流程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检验检测等环节的智能控制。
2、智能装备产品升级推广项目.鼓励省内工业装备制造企业在产品中集成物联网技术,带动装备升级,提升相关行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二、智能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利用物联网实现温室大棚温度、湿度、光照以及农田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智能控制、调节各类设施,确保温室大棚和农田的环境参数指标符合农作物生长的需求,促进精准农业、实时农业的推广应用.1、温室大棚物联网系统推广项目。
建设温室大棚环境监测、生产管理和防盗监控系统,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推动温室大棚数字化、智能化。
2、农业服务、管理和远程监测平台项目。
建设农田服务、管理和远程监测平台,自动完成数据采集和环境控制,并为生产全过程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和决策服务。
三、智能物流物联网示范工程将GPS、GIS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于智能化调度、信息服务、电子收费和违规控制等系统,实现城市交通调度、运营、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
在运输、调度和产品追溯等环节开展智能物流物联网的示范应用,实现对物品、集装箱、车辆和人员的状态监测和智能调度,构建高效率、低成本和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重要物品的流通管理水平.1、危险品运输车辆智能调度及监控系统建设项目。
推动危险品运输车辆加装位置感知和泄露监测设备,建设危险品运输状态监测平台,并与路政、交警和消防等部门联动。
2、交通流量与违规监测网络及平台建设项目。
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城市地面交通智能管理平台,包括中心城区交通流量实时监测与动态诱导系统、机动车定点测速系统、闯禁车辆智能抓拍系统和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系统。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6“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网络强国战略与社会经济转型需求,重点突破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自主研发技术和产品构建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一体化服务系统,在京津冀、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典型城市(群)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支撑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分级分类示范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我国成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全球引领者。
推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和“三融五跨”共享,形成完善产业生态链,使我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标准规范与产业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9年,专项将以推动智慧城市集成应用示范创新、形成核心共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为主要目标,按照“特大城市”“城市群”“中小城市”“国家新区”等四类不同智慧城市重大需求,启动若—1—干应用示范任务,开展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的集成创新应用示范;另按照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共性关键技术体系,启动若干共性关键技术与平台任务,支撑应用示范城市的集成创新。
启动11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2.6亿元。
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应用示范类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2:1。
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组织申报。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
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等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等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8.10.19•【文号】国科发资〔2018〕222号•【施行日期】2018.10.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等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8〕2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等3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
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
——项目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
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国家科技部
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国家科技部附件11“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健康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我国国民对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人们在希望“好看病、看好病”的同时,更加关注疾病的预防、个体功能的完善、健康状态的良好,以及健康寿命的延长。
本专项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要求,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科发社〔2017〕147号)、《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66号)、《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75号)及《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等战略部署,突出“战—1—略前移、关口前移”,聚焦健康风险因素控制、老龄健康服务等关键问题,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可穿戴、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健康失衡状态的动态辨识,健康风险评估与健康自主管理为主攻方向,重点突破人体健康状态量化分层、健康信息的连续动态采集、健康大数据融合分析、个性化健身技术等难点和瓶颈问题,构建以主动健康科技为引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健康保障能力和自主性;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养老服务标准及评价体系,推进养老、康复、护理、医疗一体化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连续性服务的生命全过程危险因素控制、行为干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的技术产品支撑体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科技支撑。
2018年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8年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一、工业领域(一)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1.柔性传感材料与传感器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柔性/可拉伸器件和导电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设计和研发柔性/可拉伸器件、导线、电极。
设计和研发适于可穿戴设备使用的新型柔性/可拉伸传感器件。
研究适合于柔性传感器应用于医疗和健康监测的算法,实现可穿戴复杂环境下的精准健康数据获取和分析。
2.柔性混合集成电路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柔性和刚性器件混合集成、柔性互联、柔性混合封装工艺,研究超薄硅集成电路及传感器的加工工艺。
研究柔性混合集成电路性能测试技术,开发柔性混合集成电路在疲劳载荷下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的测试工具。
研究柔性混合集成电路的失效机制及相应的结构优化方案。
3.柔性显示器件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柔性显示的薄膜封装技术,揭示材料特性和器件性能之间动态响应的影响规律,突破功能层薄膜本身在卷曲、折叠等力学作用下的稳定性关键技术。
4.柔性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非富勒烯类受体材料,高效界面调控材料,柔性薄膜的微观形态调控技术,基于40 μm以下厚度柔性超薄晶硅的非掺杂异质结技术,构建新型高效材料体系。
5.柔性照明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柔性耐高温透明聚合物基板、柔性金属基薄膜透明电极、高效柔性发光材料、可穿戴柔性液晶显示材料和印刷电子辅助材料等相关材料制备研究,阐明光学特性、电荷输运和耐久性调控规律,研究对上述材料老化特性的实验室加速测试与评估的相关方法,突破高耐久性多功能柔性封装关键技术。
6.柔性储能器件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针对柔性储能的高性能正负极活性材料新体系,以及电解质和集流体等匹配性材料,重点探索基于石墨烯等二维纳米材料的新型储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储能机制及其在柔性储能器件中的应用技术。
发展创新的柔性电极结构设计方案与材料集成技术,研发柔性储能器件全流程制作工艺,评测柔性储能器件在反复受力与形变时的充放电性能、电极中各组成部分的界面结构和正负极材料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器件的失效机制及相应的材料与器件结构优化方案。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3“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网络强国战略与社会经济转型需求,重点突破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构建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一体化服务系统,在京津冀、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典型城市(群)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支撑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分级分类示范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我国成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全球引领者。
推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和“三融五跨”共享,形成完善产业生态链,使我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标准规范与产业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重点专项按照智能感知技术与智能终端、物联泛在接入技术与融合系统、城市建模技术与动态认知系统、城市综合决策技术与智能服务平台、城市信物融合技术与支撑体系等5个创新链—1—(技术方向),共部署51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8—2022年)。
2018年,在5个技术方向启动13个研究任务,拟支持15—26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3亿元。
凡企业牵头的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
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组织申报。
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
基础前沿类、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的参研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应用示范类项目的参研单位总数不超过15个。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指南中“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
附件2“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1.面向不同类型城市的重大场景应用示范特大城市创新应用示范1.1城市重大市政设施智能化运维与管控平台构建及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围绕城市重大市政设施与工程综合智能化运维要求,研究市政设施多状态混杂环境的智能化泛在接入关键技术,从前端保障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可信感知与可协同预测处理,可支持复杂环境下的网络协同自校正和虚拟重构技术;研制具有多元多维多参的智能感知低功耗设备,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与数据汇集机制;建立特大城市市政设施智慧化运维管控平台,支持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接入、不同网络规模下多模态感知数据分析以及不同时空尺度下数据融合运算;对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准,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市政设施编码编目体系。
考核指标:市政设施智能化泛在低功耗接入设备,需支持至少1种自主开发极低功耗接入模块或安全可信处理模块,静态电流不大于2uA,自动识别和处理5种以上多元多维多参敏感单元的状况;基于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建立城市市政设施智能化运维与管控平台,在不少于2个20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进行示范应用,实现区域覆盖率达到100%的监测点位,且不少于100万节点,无线接入率大于60%,大数据量感知信息的接入交互<1s;支持跨主体部门PB级数据共享与管理;制定不少于5种重大市政设施系统的编码编目标准,满足智慧城市行业用户需求。
1.2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应用支撑平台与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面向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研究城市运行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基于物联网和视频识别的城市运行信息智能感知和标识、基于社交网络和舆情监测的城市社情民意采集和民情事件标识等技术;研究城市市政、园林、环卫、执法等专业在线服务功能,以及面向现场巡查和执法人员的智能化、模块化、成套化装备;研究市容环境和社区治理等方面“一网统管”的城市综合管理模式,以及多渠道城市运行管理事件关联分析、预警预报和综合决策技术;研究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城市管理和服务评价技术方法,支撑上级部门和第三方开展城市管理服务监测评价;研发全面感知、数据汇集、功能集成、联勤联动、共享开放的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
2018年度市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doc
附件32018年度市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一、生物医药优先主题1:创新药物研发针对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疾病,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创新、重大产业化前景和重大市场效应的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
优先主题2:仿制药物研发依据技术进步和政策法规要求,开展临床急需或短缺的仿制药物的研发;进行已上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相关技术研究,提高药品的质量与标准;开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出口潜力大及有利于提升药品质量和疗效的关键医药中间体和新型药用辅料的研发。
优先主题3:中药材品质提升围绕亳州道地、特色、大宗中药材,开展良种选育繁育研究和基地建设,开展中药材野生抚育、野生变种植研究,建立符合规范化标准种植要求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炮制、提取、仓储、运输等关键技术和商品规格研究,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
优先主题4:中药新品种和新剂型研发围绕名老中医验方,研究开发中药新品种和新剂型;对确有疗效的中药传统制剂和中药大品种进行再次研究开发;利用我市道地、特色中药资源,开展符合保健食品管理要求的技术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
针对中药大品种,选择常用剂型,开展中药剂型改进、设计和适应性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以改善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提高缓控释制剂的载药量、片剂的可压性和注射剂的增溶性等辅料筛选与评价技术研究。
优先主题5:中医“治未病”辨识方法与干预技术研究开展以“养生保健”为主的“治未病”相关的人体健康状态辨识方法研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研究“治未病”的自我调理与干预的有效方法和中医技术,建立干预效果评估方法;研究“治未病”的服务模式。
优先主题6:中药饮片标准化炮制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炮制技术研究基于“亳法”饮片炮制经验,研究常用中药饮片的炮制机理,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炮制工艺,统一亳州市饮片炮制规范,并联合省内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建立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含五篇)
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含五篇)第一篇: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聚焦网络安全紧迫技术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坚持开放发展,着力突破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和系统,逐步推动建立起与国际同步,适应我国网络空间发展的、自主的网络空间安全保护技术体系、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技术体系和网络空间测评分析技术体系。
本重点专项按照网络与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开放融合环境下的数据安全保护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网络空间虚拟资产保护创新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等3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7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1.网络与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方向1.1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类)面向物联网节点计算资源、体积、功耗受限和规模、复杂度提升带来的安全挑战,研究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研究在大连接、异构数据、时延复杂的条件下,能够与物联网节点融合的一体化安全机制;研究基于标识技术的安全物联网互联互通架构,基于标识的加密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研究大规模信任服务机理及关键技术,包括安全协商、数据完整性与私密性、跨域设备身份与认证服务等;研究大规模设备监控技术,实现在无安全代理条件下设备自动发现、识别及状态、行为智能感知;研究智慧城市安全保障总体技术架构;研究支持智慧城市统一管理且支持隐私保护的智慧小区或智慧家庭适用的安全技术架构及其相关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1.提出适应智慧城市与物联网安全目标的模型和体系框架,指导智慧城市与物联网安全实践;2.研制安全物联网原型平台,支持大规模物联网对象的分级分层管理与安全解析,物联网设备发现、识别和监控以及身份认证、密钥管理服务均支持10亿规模;3.设计完成采用国家标准密码算法的物联网管理域的强逻辑隔离安全机制,安全隔离方案应通过国家主管部门的安全审查;4.设计完成多物联网管理域之间的受控互联互通机制与协议,支持基于身份和基于角色的授权策略映射,支持时间、环境以及安全上下文敏感的授权管理,其中时间粒度应不大于1分钟,支持的环境鉴别应包括物理位置、网络接入途径、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等因素;5.开发完成支持智慧城市统一管理的智慧小区或智慧家庭适用的安全控制中心、安全网关、智能防火墙等原型系统,具有隐私保护能力、深度感知与检测能力,相关原型系统应通过权威部门测评,并得到试点应用;6.专利不小于10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网络强国战略与社会经济转型需求,重点突破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构建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一体化服务系统,在京津冀、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典型城市(群)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支撑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分级分类示范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我国成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全球引领者。
推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和“三融五跨”共享,形成完善产业生态链,使我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标准规范与产业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重点专项按照智能感知技术与智能终端、物联泛在接入技术与融合系统、城市建模技术与动态认知系统、城市综合决策技术与智能服务平台、城市信物融合技术与支撑体系等5个创新链—1—(技术方向),共部署51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8—2022年)。
2018年,在5个技术方向启动13个研究任务,拟支持15—26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3亿元。
凡企业牵头的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
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组织申报。
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
基础前沿类、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的参研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应用示范类项目的参研单位总数不超过15个。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指南中“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
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
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1.智能感知技术与智能终端1.1物联网智能感知终端平台系统与应用验证(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物联网平台化智能感知终端技术,为物联网—2—应用提供嵌入式智能终端处理系统平台,探索解决感知终端基础软硬件碎片化难题的方法。
研究物联网终端轻量级计算架构技术、感知数据的终端存储技术、实时高效感知数据的终端处理技术,支持感知信息智能处理终端化。
研发轻量级、低成本、低功耗、平台化可重构处理终端系统,研究多传感器集成、多传感信息融合处理,信息收发与控制、M2M终端协同、能耗管理、基于WEB 的跨终端信息交互与协同操作技术等,实现终端的自主协同、自主智能处理和控制。
基于感知终端平台系统,研发基于自主芯片的物联网智能感知终端,选择典型城市场景进行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突破物联网感知终端平台系统架构技术,形成开源硬件平台,支持感知信息智能处理本地化,实现感知信息80%端处理;突破面向多源感知信息智能处理的软硬件融合片上系统技术,支持10种以上传感器统一接口与数据融合,支持用户二次开发,针对应用场景驱动的终端结构定制和性能优化技术,终端智能信息处理效能比提升30%。
感知终端系统支持具有通讯、存储、安全防护和信息处理功能,采用自主CPU、通信单元等核心芯片;低功耗、低速率场景下实现待机10年。
研发自主可控的物联网终端系统,选择1—2座城市开展应用验证,物联网终端铺设不少于3千台套。
申请系列专利,并完成若干国家或行业标准(送审稿)。
—3—1.2物联网终端评测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标准化(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针对当前物联网系统缺乏核心设备统一的质量评估与认证体系的问题,从终端功能完整性、性能符合性、协议标准符合性、兼容性、安全可靠等关键指标入手,提出安全测试与风险评估等关键评测标准,构建覆盖协议一致性测试、互操作性测试、标识符合性测试的物联网终端评测框架;研究故障注入、旁路分析等设备安全性评测技术,建立安全分级策略模型,建立物联网终端安全与风险评估评测方法;自主研发智慧城市典型应用物联网关键设备质量评测标准化平台,为物联网智能终端提供关键评测技术和评测服务并建立自主可控的评测流程。
考核指标:建立物联网核心设备质量评估与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高覆盖率不低于96%、低误/漏检率不高于10%、快速收敛的安全性检查。
依托所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对不少于150个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和物联网终端进行安全与质量评测。
基于自主可控的软硬件系统建立一套评测流程和平台,评测内容包括可靠性、可用性、适应性等不少于100个功能和性能主要指标。
实现不少于10种设备漏洞与故障注入机制,能够进行比特级关键信息泄露追踪,提供终端级失效模式和性能退化描述。
搭建一套物联网终端评测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一套支撑该标准的评测技术,申—4—请系列专利,并完成若干国家标准(送审稿)或国际标准提案。
2.物联泛在接入技术与融合系统2.1应用驱动的异质物联网系统互联平台架构关键技术研究及验证(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智慧城市的各种典型应用场景,分析不同典型场景下的应用需求、业务特征和部署要求;研究面向智慧城市和物联网应用的物联网控制与复用技术,支持广域接入的跨行业设备联接管理技术,突破异质网络虚拟化、异质网络数据交换与信息传输技术难题,突破物联网架构理论,支持网络、计算和存储资源的统一抽象管理,研制支持异质网元互联的自主可控硬件系统以及应用驱动网络系统,设计与开发异质物联网互联协议体系及网络平台;在城市基础设施监控、视频监控和车联网等典型智慧城市应用中,部署异质物联网互联平台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一套完整的支持物联网异质网络互联的模型、方法和自主创新的应用驱动物联网架构,支持不少于8种物联网协议,网络利用率大于90%,用户接入服务双向延迟(不包括线路物理延迟时)小于5ms;自主研发支持物联网统一互联设备及配套软件,要求具备大于百亿设备互联能力,针对城市基础设施监控、视频监控、车联网应用开展百万级的应用示范,在项目执行期内互联解决方案形成不少于2亿的泛用户覆盖。
完成不少于—5—20项物联网互联领域的国家标准(送审稿)或国际标准提案,申请系列专利。
2.2物联网智能开放服务运行支撑系统(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面向智能开放服务的物联网系统架构;研究分布式的物联网资源标识和物体描述融合解析技术;研究面向智能开放服务的物联网中间件技术;研究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联网智能开放服务运行支撑系统,构建城市级物联网基础设施;研究面向典型应用领域的智能开放服务应用平台,并进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面向物联网智能开放服务平台的智慧物联网开放架构,支持接入不少于1000万个多维度物体开放能力,面向开放服务的可开放能力数量不少于1万个。
建立1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物体标识解析网络,支持去中心化解析,支持跨域统一映射,全网每秒解析能力不少于100万,本地解析时延达到毫秒级,解析成功率大于99%。
研制面向智能开放服务的分布式物联网中间件,支持物联网异构物体资源统一建模,提供对物体多种服务自动生成能力,支持面向物体的多粒度服务应用。
基于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研制可重构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共性支撑原型系统,在“一带一路”等城市(群)建设城市级物联网基础设施。
面向工业物流、危险品监管、铁路运输、社区安防等不少于4个行业或领域,搭建可支持百万级用户接入的应用示范。
申请系列—6—专利,并完成若干国家标准(送审稿)和若干国际标准提案。
3.城市建模技术与动态认知系统3.1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技术与体系(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指标体系、多观测耦合模式和时空信息感知服务接口,突破点面观测能力动态认知与关联协同技术,形成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技术体系与标准规范;研究基于光场混合相机阵列的城市及密集人群多尺度智能光场视频成像与分析技术,实现对人车物的三维光场感知;研究面向城市突发事件监测的室内地下精细场景时空感知技术与设备,实现城市街区应急场景高精度在线感知;研制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服务系统,实现城市感知资源的集成管理与即时服务,开展面向城市群至街区尺度的暴雨内涝等重大自然灾害、区域交通和江河湖等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网构建及示范,提升城市要素综合感知能力。
考核指标:制定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国际标准不少于3项,城市感知网观测能力时空认知准确率提升至90%,城市不透水面和土壤水分等要素时空无缝感知分辨率达米级,覆盖范围不小于1万平方公里;实现十亿像素级的多尺度超高分辨率光场实时视频观测,彩色光场图像和深度更新帧率不低于15fps;城市新型感知设备不少于3种,室内地下场景时空感知精度达厘米级;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服务系统需运行在自主可控环境上,且能统一接—7—入6类观测平台,物联观测接口协议不少于10种,构建多尺度综合感知服务系统应用示范不少于3类;撰写相应专著,申请系列专利。
3.2城市空间采集、建模与虚实融合动态仿真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城市空间时空场景在线采集与虚实融合技术,研究基于物联网信息的城市日常管理数据汇聚融合,研究实时视觉数据的匹配融合,实现虚实融合多角度漫游展示体系;研究运动影像与城市信息的空间融合,研究建筑、街道、植被、树木及行人、车辆等城市数据的点云与结构重建以及语义建模,研究城市空间事件的动态仿真技术,建立新一代智慧城市虚实融合动态仿真平台;基于物联网研究城市空间多维可视数据的采集,构建城市虚实融合的多尺度仿真平台,为城市运维预测和评估提供支撑,并开展多种类型的智慧城市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基于自主可控软硬件技术和产品,形成1套大数据驱动的城市复杂动态场景高效建模与虚实融合准确绘制技术体系,可处理鱼眼、超广角等大变形视觉数据的虚实融合,支持不少于1000路视频流、不少于10种城市日常管理数据的三维融合;城市场景的三维语义建模最大相对几何误差小于1%,影像、深度和点云等场景多源数据的分割错误率小于5%,识别准确度大—8—于80%;城市多尺度虚实融合场景不少于400平方公里,支持多级LOD,场景面片规模不小于10亿个,屏幕刷新率每秒不小于50帧,实现不少于5种的城市空间事件仿真。
支持制造厂商、第三方专业服务提供商、终端用户等开展多种类型的研发、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
在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公共安全等行业推广应用20个以上的典型案例,并取得显著成效。
申请系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3.3城市多规数据融合与动态认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以城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编制、实施、评估的支撑平台为对象,研究构建自主可控的高精度城市全域、时空数字现状图的多元数据融合技术和多规差异消除技术;研究城镇开发边界、生态控制线等精细划定与管控技术;研究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信息模型的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多源多模态数据实时精准获取技术和大数据支撑下城市发展状态动态认知技术;研究构建满足国家、省、市三级联动要求的多规数据融合与动态认知平台,开展应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