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与共和盆地高温热异常形成机制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与共和盆地高温热异常形成机制唐显春;王贵玲;张代磊;马岩【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23(44)1【摘要】构造作用是影响地球深部内热向地表传输和热能再分配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发现高温地热资源,其热源成因机制一直是研究焦点。
为理解构造作用对地热资源分布的控制过程,本文选取共和盆地高温地热异常区,分析边界断裂构造性质、活动期次、演化历程,结合钻井、大地电磁和背景噪声成像地球物理异常特征,提出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地热异常形成的耦合关系。
认为:1)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及周缘变形区形成于昆仑断裂和海源断裂大型活动左旋走滑作用的滑动消减带;2)共和盆地新生代以来经历中新世(12–6 Ma)旋转泛湖盆凹陷、上新世—第四纪(6–3 Ma)盆内张扭变形两期主要演化阶段;3)共和盆地上地壳发育的与高温相关的地球物理低速-高导异常层(Vs<3.2 km/s,R<10Ω·m)是主导热源;4)上新世持续左旋走滑变形导致的岩石圈隆起变形是深部热能向浅层传输的主要动力学机制,浅部热能聚集成热过程至少延续到了3 Ma;5)预测青藏高原东北缘与共和盆地具有类似构造演化性质的次生盆地具有高温地热资源发育的条件。
【总页数】14页(P7-20)【作者】唐显春;王贵玲;张代磊;马岩【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自然资源部地热与干热岩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4【相关文献】1.不整合结构构造与构造古地理环境——以加里东中期青藏高原北缘及塔里木盆地为例2.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新生代构造活动——兼论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形成过程的指示意义3.榆木山北缘断裂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的构造地貌响应4.青藏高原东北缘何时卷入现今青藏高原构造系统?——来自西秦岭北缘漳县盆地新生代沉积记录的约束5.青藏高原东北缘武威盆地内部全新世伸展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蓬莱9-1构造新生代构造演化: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蓬莱9-1构造新生代构造演化: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白冰;王清斌;赵国祥;刘晓健【期刊名称】《石油学报》【年(卷),期】2015(0)9【摘要】作为国内最大的中生界花岗岩潜山油田,蓬莱9-1构造中生界花岗岩的构造演化直接制约着储层的分布及好坏,而区域构造演化证实花岗岩在整个新生代经历了长期的暴露和改造过程。
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对该构造中生界花岗岩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构造新生代热史分为4个降温期和2个升温期共6个阶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可将新生代构造演化进一步划分为稳定期(65~51 Ma)、低速隆升期(51~34 Ma)、高速隆升期(34~18 Ma)、沉降期(18~5 Ma)和成藏期(5 Ma至今)5个阶段。
不同隆升期花岗岩剥蚀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其高速隆升期剥蚀速率可达110.7 m/Ma,新生代平均剥蚀量约2 260 m。
成藏研究证实构造演化与花岗岩成储成藏有着密切联系,隆升期的风化壳形成和沉降期的泥岩沉积使花岗岩具备了良好的储盖组合,成藏期的新构造运动又为油气的运移和充注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页数】10页(P1098-1107)【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构造演化;剥蚀量恢复;新生代;蓬莱9-1构造【作者】白冰;王清斌;赵国祥;刘晓健【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库鲁克塔格南部山前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史--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刘阵;张洪美;何金有;何登发;温佳霖;马渭;王永飞2.库鲁克塔格南部山前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史——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J], 刘阵;张洪美;何金有;何登发;温佳霖;马渭;王永飞;3.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的制约——来自伊盟隆起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王少轶;程银行;吏成辉;李艳锋;张天福;程先钰;杨君4.松辽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吏成辉;程银行;王铁军;王少轶;张天福;程先钰;张夏炜;李艳锋5.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张怀惠;张志诚;李建锋;唐建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科学问题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科学问题李德威1a,1b,庄育勋2(1.中国地质大学a.地球科学学院;b.青藏高原研究中心,武汉430074;2.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北京100011)摘 要:在初步分析大陆动力学的基本含义及其与岩石圈动力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8个方面的科学问题,其核心科学问题是: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滞后效应还是大陆板内构造过程;青藏高原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是否具有不同的动力学机制;解体的青藏高原岩石圈下地壳何时、何处、如何和为何流动;青藏高原怎样与周边的盆地同步强耦合作用;如何通过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创新带动能源、资源、环境、灾害等应用基础理论的创新。
关键词:大陆动力学;下地壳;盆山耦合;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849(2006)022******* 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具有面积大、海拔高、纬度低、时代新、地壳厚、块体多、隆升快、变形强、现象典型等特点,是现今大陆上最年轻、最典型、最神奇的大陆构造单元,集中体现了大陆动力学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是国际地学界公认的建立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的最佳野外实验室。
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藏高原的理论创新将引领正在孕育之中的地学革命的新方向。
此外,青藏高原是中国最有潜力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接替基地,是研究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天然实验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
在新地学革命孕育时期,如何认识大陆动力学;如何发挥青藏高原的地域优势;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前沿科学问题的把握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决定中国地球科学家对世界地球科学的贡献,也有助于中国地学界实现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折,跨越式进入地学强国。
1 大陆动力学1.1大陆动力学与岩石圈动力学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对用岩石圈板块学说解释大陆地质提出了重大质疑,地球科学在经历了板块构造这场大革命之后,又处在一个大发展的起跑线上。
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

地
球
物
理
OF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GEOPHYSICS
Vol. 49, No. 3 May , 2006
锐 , 李秋 生等 . 中 国青 藏高 原深 部地 球物 理探 测与 地球 动力 学研 究 ( 1958 ) 2004) . 地球 物理 学报 , 2006, 49 ( 3) :
Deep geophysical probe and geodynamic study on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 1958 ) 2004)
LU Zhan_Wu, GAO Rui, LI Qiu_Sheng, GUAN Ye, ZHANG Ji_Sheng, HE Ri_Zheng, HUANG Li_Yan
计完成长约 45000km 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 , 取得了 许多科学数据 , 为 探讨高原地 壳上地幔 结构、 隆升机制和 动 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为比较全面反映中国学者多年来的工作成果 , 作者广泛收集资料 , 总结了 中国学者在青藏高 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程度 , 并按照方 法分类绘制了系列工作程度图 . 文中分别对地壳结构、 上地幔的横 向不 均匀性、 岩石圈的电性结构、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 青藏高原地球 动力学模型等几个方面 所取得的 主要成果做 了 概略 的评述 . 已有资料表明 : 青藏高原的莫霍面埋深变化较大 , 且在几条 重要缝合带 莫霍面两 侧都有断错 ; 根据 目 前的探测结果 , 高原在 20 ? 5km 埋深范围内普遍存 在壳内 低速高 导层 , 速度一 般为 51 6~ 51 8km Ps, 电 阻率约 为 1~ 10 8 #m, 厚度一般为 5~ 10km, 但横向分布不连续 . 低速层与高导层的深度、 厚 度在趋势上一致 , 但不十分吻合 . 天然 地震的研究结 果表明 , 组成高原各个地块内部的地震 各向异 性方向 大致相同 , 各 地块的 分界处各 向异性 方向往 往 有明 显的变化 ; 虽然对高原隆升机制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 但至少认为高原是多期隆 升、 多种 机制共同 作用的结果 这 一点已达成共识 . 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 , 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建立的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 , 形象地表达 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双向挤压变形模式 . 这些工 作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关键词 青藏高原 , 地壳上地幔 , 地球物理探测 , 工作程度 , 地球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P315, P541 收稿日期 2005- 08- 04,2006- 01- 11 收修定稿 文章编号 0001- 5733( 2006) 03- 0753- 18
基于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地壳结构研究

基于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地壳结构研究许英才;曾宪伟;许文俊;马禾青;金涛;任家琪【摘要】通过收集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喜马拉雅地震科学台阵112个台站的远震P波资料,并用时域迭代反褶积提取接收函数,用H-k扫描方法得到了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波速比,且计算了其泊松比.结果表明,在天景山断裂带附近,地壳厚度存在急剧变化的陡变带,该陡变区域最大落差可达14km;研究区内泊松比值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一性,但是整体上都沿着GPS观测到的速度场方向递减.据此推测,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可能存在一条以海原-六盘山断裂带为主的小规模的局部物质东流带,由于遇到稳定块体的阻挡,海原-六盘山构造区呈现为典型的挤压构造及持续的地壳缩短,这使得该构造区的地壳相对于研究区其他地区较厚,其青藏高原部分物质东移可能在天景山断裂带附近明显停滞.另外,研究区内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区的地壳泊松比陡变区域与5级以上的中强震对应关系较好.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变化特点与该区域的GPS速度场、应变场以及构造变形的变化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18(034)003【总页数】14页(P484-497)【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接收函数;地壳结构;陡变带;GPS速度场【作者】许英才;曾宪伟;许文俊;马禾青;金涛;任家琪【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244号75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244号75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244号75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244号75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244号75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244号7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0 引言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位于青藏块体与鄂尔多斯块体之间的过渡区域,其地壳结构十分复杂,地壳变形强烈,该区域主要呈现构造转换区及特殊弧形构造的特点,也是国内地势上东西分异和构造格局的重要界限之一(李洪强等,2013)。
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演化过程

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演化过程郭进京;韩文峰【期刊名称】《地质调查与研究》【年(卷),期】2008(31)4【摘要】从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红层沉积的岩石组合、空间分布和构造变形特征分析,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红层沉积可以分为三个构造层,分别对应于三个构造演化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层:该构造层以深紫红色、灰色砾岩、砂岩为主,并含有特征性的黑色页岩和煤层为特征;构造变形以北东东向褶皱和断裂构造变形为特征,反映了早白垩世末期(燕山运动)的构造变形动力学为北西-南东向地壳挤压收缩,可能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陆内斜向汇聚有关.2)晚白垩世一古近纪构造层:该构造层以砖红色、紫红色砾岩、砂岩、页岩为主,间夹有灰色、灰黄色、灰绿色泥岩和页岩层.具有不连续面状分布的特征,指示了其沉积时地壳的广泛拉伸的构造背景;古近纪末期的构造变形以与现今北西向构造线一致的宽缓褶皱和断裂构造变形为特征,可能指示了新生代初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碰撞的构造动力作用第一次远程构造响应.3)新近纪构造层:该构造层以近水平的产状、典型的细碎屑沉积为主要特征,特别是红粘层、淡水碳酸盐层的存在以及含有的三趾马化石特征,空间上与主夷平面的密切联系指示了新近纪早期经历一个夷平剥蚀期,这一阶段地壳构造稳定,变形以块断作用为主.西秦岭在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构造演化过程后,开始进入了第四纪以来以块体变形和快速隆升的构造阶段,这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持续汇聚导致的周缘山系的崛起和变形相一致.【总页数】6页(P285-290)【作者】郭进京;韩文峰【作者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柴达木盆地北缘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来自构造节理分析的证据 [J], 任收麦;葛肖虹;刘永江;乔德武;尹成明;Franz NEUBAUER;Johann GENSER2.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新生代构造活动——兼论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形成过程的指示意义 [J], 王志才;张培震;张广良;李传友;郑德文;袁道阳3.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的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意义 [J], 郭进京;韩文峰;赵海涛;张帆宇;梁收运4.西秦岭及周边地区构造体系划分与构造演化 [J], 杜子图;吴淦国;吕古贤5.黑龙江东部晚中生代盆地群构造层划分及构造沉积演化 [J], 和钟铧;刘招君;张晓冬;陈永成;董林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_张培震

第26卷 第1期2006年1月第 四 纪 研 究QUATERNARY SC I ENCESV o.l 26, N o .1Janua ry ,2006文章编号 1001-7410(2006)01-05-09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张培震 郑德文 尹功明 袁道阳 张广良 李传友 王志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摘要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的扩展和隆升对周边环境演变产生重大影响,确定扩展和隆升的起始年代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近年来在六盘山、积石山和祁连山及其相邻盆地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5~10M aB P.或约8M aB P.)发生了准同期、影响深远的构造变形,导致了沉积盆地的消亡和山脉的隆起。
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山和东缘的岷山、龙门山及川滇高原也在该时段发生了构造活动的加速和构造隆升。
所有这些准同期的事件反映了约8M aB P.前后青藏高原向周边的扩展,扩展的方式是通过一系列逆冲断裂、褶皱变形、左旋走滑及其伴随的山脉隆起和盆地消亡而实现的。
该时期青藏高原的扩展导致了周边的环境变化,奠定了今日环境的格局。
主题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约8M aB P. 高原扩展与隆升 起始年代中图分类号 P534.6,P 542.1 文献标识码 A第一作者简介:张培震 男 50岁 研究员 新构造地质学和大陆动力学专业 E m ai :l peiz h en @i es ac c 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0234040)资助 2005-11-05收稿,2005-11-25收修改稿1 引言青藏高原的形成不仅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还对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环境演化产生重大影响[1~7]。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扩展造成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的重构,导致了我国北方沙漠化和干旱的形成与扩大,奠定了今日山川水系的格局和活动构造的框架,成为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
利用构造地貌分析日月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

摘 要 日 月 山 断 裂 位 于 东 昆 仑 断 裂 和 祁 连 -海 原 断 裂 等 主 边 界 断 裂 控 制 的 柴 达 木 -祁 连 活 动 块
体内部,属于二级构造。该断裂构造地貌发育,研究 其 活 动 特 征 可 获 得 青 藏 高 原 东 北 缘 向 外 扩 展 的
信息。文中以晚更新世以来清晰的地貌变形为重点,通过 RTK测量方法获得沿断层走向 的 垂 直 位 移
〔收 稿 日 期 〕 2019-05-13收 稿 ,2019-07-24改 回 。 〔基 金 项 目 〕 青 海 省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2017-ZJ-775)、中 央 级 公 益 性 科 研 院 所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专 项 (JB-18-03)和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41372215)共 同 资 助 。 通 讯 作 者 :张军龙,男,1973年生,副 研 究 员,主 要 从 事 新 构 造、地 震 地 质 方 面 的 研 究,E-mail:
量 ,基 于 断 层 生 长 连 接 理 论 ,分 析 了 日 月 山 断 裂 的 演 化 ,并 讨 论 其 反 映 的 动 力 学 背 景 ,主 要 获 得 了 以
下 3点认识:1)根据晚更新世以来洪积扇和阶 地 等 地 貌 内 长 约 200km的 3期 断 层 陡 坎 的 发 育 特 征,
将 日月山断裂分为 5段,最重要的分段位于第三重叠区(CD-3)。2)日月山断层 3期位移量分布形态
及断层重叠区,东南侧应力长期积累的范围则相对 分 散。应 力 状 态 可 能 与 区 域 构 造 应 力 挤 压 作 用 下
块体内部的顺时针旋转有关。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日月山断裂 晚更新世 几何分段 断层生长
中 图 分 类 号 :P3152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汇编(B辑)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二〇〇四年六月目录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2.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的开发(KGCX1-SW-02)3.水稻基因组测序和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1-SW-03)4.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KZCX1-SW-04)5.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KGCX1-SW-05)6.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氢源技术(KGCX1-SW-06)7.若干纳米器件及其基础(KJCX1-SW-07)8.核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KJCX1-SW-08)9.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研制(KGCX1-SW-09)10. 微系统器件及共性技术(KGCX1-SW-10)11.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与药物创新体系建设(KSCX1-SW-11)12.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KZCX1-SW-12)13. 重要外来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KSCX1-SW-13)14. 煤炭联产系统中动力生产核心技术研发(KGCX1-SW-14)15. 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技术(KGCX1-SW-15)16. 中国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软件研究开发(KGCX1-SW-16)17. 造血干细胞及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基因组学研究(KSCX1-SW-17)18. 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KZCX1-SW-18)19.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制与技术体系研究(KZCX1-SW-19)20. 开放式和智能化的数控系统平台及产业化(KCCX1-SW-20)21. 万吨级铬盐清洁生产技术优化集成与标志性工程建设(KCCX1-SW-22)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一)基础科学局1.空间对地观测与应用研究(KJCX2-SW-T01)2.恒星形成的亚毫米波研究(KJCX2-SW-T02)3.FAST关键技术优化研究(KJCX2-SW-T03)4.空间太阳望远镜相关跟踪器和自动调焦系统研制(KJCX2-SW-T04)5.脉冲星接受机研制及相关技术研究(KJCX2-SW-T05)6. 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KJCX2-SW-L01)7. 微系统动力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KJCX2-SW-L02)8. 海洋石油开发中若干重大科学技术问题(KJCX2-SW-L03)9.飞行与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和仿生技术(KJCX2-SW-L04)10.微重力科学若干基础性研究(KJCX2-SW-L05)11.数学与系统科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KJCX2-SW-S01)12.现代数学基础及应用中的若干前沿方向(KJCX2-SW-S02)13.超弦/M—理论研究及其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中的应用(KJCX2-SW-S03)14.高温超导移动通讯基站接收机子系统样机的研制(KJCX2-SW-W01)15.基于线性光学器件的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KJXC2-SW-W02)16.高场核磁共振及其在蛋白质与药物结合特性研究中的应用(KJCX2-SW-W03)17.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ZnO及其器件研究(KJCX2-SW-W04)18.极低温条件的实现和低维强关联电子体系研究(KJCX2-SW-W05)19.新型超导材料和物理问题研究(KJCX2-SW-W06)20.多学科平台散裂中子源的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KJCX2-SW-W07)21.磁性金属量子点的制备与研究(KJCX2-SW-W08)22.维生素D系列及其中间体光化学合成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研究(KJCX2-SW-H01)23.生物质洁净转化与利用中的绿色化学研究(KJCX2-SW-H02)24.微结构控制的界面膜组装与生物膜模拟(KJCX2-SW-H03)25.硫属化物溶剂热晶体生长(KJCX2-SW-H04)26.先进核分析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KJCX2?SW?N01)27.超重核性质及其合成途径与强子激发态、胶球性质的理论研究(KJCX2?SW?N02)28. 同步辐射高压高温实验技术及地幔地核重要矿物的物性研究(KJCX2?SW?N03) 29.新元素合成前期研究(KJCX2-SW-NO4)30.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工程二期预制研究(KJCX2?SW?N05)31.同步辐射生物平台的建立及应用于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的方法研究(KJCX2?SW?N06)32.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探测器技术及实验方法研究(KJCX2-SW-NO7)33.HT-7准稳态高参数先进运行模式下等离子体特性研究(KJCX2-SW-N08)34.超快强场量子相干控制若干前沿问题研究(KJCX2-SW-N09)(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1.若干重要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A)2.重要动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B)3. 微生物重要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与分子进化研究(KSCX2-SW-101C)4.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控和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KSCX2-SW-102)5.种群暴发及其崩溃机理的研究(KSCX2-SW-103)6.植物的濒危机制和保护原理研究(KSCX2-SW-104)7.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及其生态效应(KSCX2-SW-105)8.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重要植物类群进化适应机制研究(KSCX2-SW-106)9.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群相互关系及服务功能的研究(KSCX2-SW-107)10.种子植物生殖器官演化与系统发育重建(KSCX2-SW-108)11.生境岛屿化及其生态学效应的实证研究(KSCX2-SW-109)12.长江江湖复合系统的生境破碎过程与对策(KSCX2-SW-110)13.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库区水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KSCX2-SW-111)14.极端嗜热微生物遗传过程及环境适应性机制的蛋白互作分析和相关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KSCX2-SW-112)15.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3)16.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4)17.川西北地区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态生理及分子机理(KSCX2-SW-115)18.植物对干热河谷地区环境胁迫的适应机理(KSCX2-SW-116)19.种子顽拗性的机理及其长期保存技术(KSCX2-SW-117)20.遗传漂变和栖息地空间结构对种群生存力的影响(KSCX2-SW-118)21.珍稀濒危陆栖脊椎动物种群与栖息地可生存力分析(KSCX2-SW-119)22.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KSCX2-SW-120)23.生殖系统相关的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201)24.抗原提呈细胞功能表型的异常变化与免疫机制(KSCX2-SW-202)25. 脂类代谢细胞活动的调控及其相关疾病的机理(KSCX2-SW-203)26.药物成瘾机制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KSCX2-SW-204)27.人类重要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KSCX2-SW-206)28.重要肝病相关基因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的整合研究(KSCX2-SW-207)29.胆固醇吸收过程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与重要疾病的关系(KSCX2-SW-208)30.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以及蛋白质异常积聚和降解的研究(KSCX2-SW-209)31.细胞凋亡调节的分子机制与抗癌先导物的筛选(KSCX2-SW-210)32.神经细胞凋亡调控研究(KSCX2-SW-211)33.T细胞介导自身免疫分子机制及肽疫苗的研究(KSCX2-SW-212)34.人源化抗体及相关技术研究(KSCX2-SW-213)35.重要神经功能蛋白错误折叠机理研究(KSCX2-SW-214)36.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KSCX2-SW-215)37.HIV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KSCX2-SW-216)38.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及应用研究(KSCX2-SW-217)39.组织工程技术平台的建立(KSCX2-SW-218)40.重要生物恐怖病原侦检技术的基础研究(KSCX2-SW-219)41.炭疽治疗药物作用靶点的确证研究(KSCX2-SW-220)42.情绪调节机制对儿童环境适应与创新的影响(KSCX2-SW-221)43.脑发育、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的研究(KSCX2-SW-222)44.生物信息处理专用计算机与算法研究(KSCX2-SW-223)45.农作物重要病虫害的防治及相关机理研究(KSCX2-SW-301)46.畜禽水产疫病发生的生物学机理及其防治(KSCX2-SW-302)47.动物分子发育机理与遗传育种研究(KSCX2-SW-303)48.小麦超高产、优质育种的分子机理研究与新品种选育(KSCX2-SW-304)49.水稻第四号染色体转录图谱的建立和分析(KSCX2-SW-305)50.杂交稻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的研究及相关基因的克隆(KSCX2-SW-306)51.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KSCX2-SW-307)52.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KSCX2-SW-308)53.单子叶植物水稻形态模式发育分子机理的研究(KSCX2-SW-309)54.盐芥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前期基础研究(KSCX2-SW-310)55.高等植物环境耐受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及抗逆性转基因植物的培育(KSCX2-SW-311)56.圈卷产色链霉菌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KSCX2-SW-312)57.云南美登木和棉花的次生代谢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KSCX2-SW-313)58.水稻黄单胞菌致病性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4)59.苏云金杆菌和松毛虫病毒杀虫相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5)60.动植物高效表达系统的建立(KSCX2-SW-316)61.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飞蝗两型转变的分子调控机理(KSCX2-SW-317)62.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318)63.兰花种质资源收集、新种质的创制和开发利用(KSCX2-SW-319)64.中国特异猕猴桃遗传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研发(KSCX2-SW-320)65.特色观赏植物的种质创制和资源开发(KSCX2-SW-321)66.空间生命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KSCX2-SW-322)(三)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1.南海及邻区大地构造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演化(KZCX2-SW-117)2.我国自然环境分异耦合过程与发展趋势(KZCX2-SW-118)3.青藏高原东北缘晚古生代大陆增生与中新生代陆内变形研究(KZCX2-SW-119)4.我国环境敏感带全新世温暖期的高分辨率环境记录(KZCX3-SW-120)5.珠江三角洲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KZCX3-SW-121)6.青藏高原北部下地壳深部岩浆作用对地壳增厚动力学过程的指示(KZCX3-SW-122)7.陨石研究及其对地球圈层物质组成的认识(KZCX3-SW-123)8.地球深部水流体的实验地球化学(KZCX3-SW-124)9.中国南方大陆岩石圈拉张及其成矿作用(KZCX3-SW-125)10.晚中生代以来跨太平洋鱼类动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化(KZCX3-SW-126)11.早期哺乳动物系统发育研究(KZCX3-SW-127)12.中国西部典型沉积盆地优质油藏形成条件及动力学过程(KZCX3-SW-128)13.中国重要断代的界线层型以及年代地层数值化研究(KZCX3-SW-129)14.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早期演变(KZCX3-SW-130)15.地球深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KZCX3-SW-131)16.卫-卫跟踪的重力场恢复和应用研究(KZCX3-SW-132)17.我国新生代构造尺度环境演变及其机制(KZCX3-SW-133)18.西南水电开发重大高难地质工程信息获取与安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KZCX3-SW-134)19.中国东部超深岩石对地球物质循环的指示(KZCX3-SW-135)20.空间环境灾害性事件的动力学过程和预报方法(KZCX3-SW-136)21.新疆铜金、钾盐紧缺矿产重点区带成矿条件与隐伏矿床预测示范研究(KZCX3-SW-137)22.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KZCX2-SW-210)23.重要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KZCX2-SW-211)24. 珠江河口及近海地区生态环境演化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KZCX2-SW-212)25.华北盛夏强烈天气发生机理及其中尺度数值预报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KZCX3-SW-213)26.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KZCX3-SW-214)27.海藻资源高值利用及环境治理的新途径(KZCX3-SW-215)28.南海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构效及其与生长环境的关系(KZCX3-SW-216)29.北京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探测与分析(KZCX3-SW-217)30.南水北调背景下华北地区水资源最优调配的理论研究(KZCX3-SW-218)31.大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质条件与成藏机理研究(KZCX3-SW-219)32.晚第四纪中国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中的海洋古环境特征(KZCX3-SW-220)33.华北地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KZCX2-SW-317)34.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及对策研究(KZCX2-SW-318)35.长江上游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及生态屏障建设对策研究(KZCX2-SW-319)36.东北地区10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2-SW-320)37.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重大事件复原及其影响研究(KZCX3-SW-321)38.青海盐湖卤水提锂工业化技术研究(KZCX3-SW-322)39.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山地灾害防治技术及环境影响研究(KZCX3-SW-323)40.干旱区雨养生物防风固沙体系的水环境研究(KZCX3-SW-324)41.地球科学数据信息导航系统建设(KZCX3-SW-325)42.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物质平衡及其对生态空间格局的影响(以三工河流域为例)(KZCX3-SW-326)43.新疆近5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3-SW-327)44.基于网络的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28)45.内陆河(黑河)水-土-气-生观测与综合研究(KZCX3-SW-329)46.长江上游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与调控技术研究(KZCX3-SW-330)47.长江中下游洪水孕灾环境变化、致灾机理与减灾对策(KZCX3-SW-331)48.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系统物质循环研究(KZCX3-SW-332)49.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SW-333) 50.生态安全相关要素的定量遥感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34)51.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发展战略(KZCX3-SW-335)52.中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KZCX3-SW-336)53.非典型肺炎(SARS)控制和预警地理信息系统(KZCX3-SW-337)54.定量遥感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KZCX3-SW-338)55.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KZCX3-SW-339)56.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KZCX2-414)57.长江中游生态系统变化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KZCX2-415)58.东北黑土农田生态系统潜力、稳定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KZCX2-416)59.我国东南地区高度集约化农业利用下土壤退化的机制及合理调控(KZCX3-417)60.典型人工用材林与防护林衰退机理及可持续经营研究(KZCX3-418)61.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KZCX3-419)62.CERN生态环境数据开发与共性关键技术(KZCX3-420)6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KZCX3-421)64.水蚀预报模型研究(KZCX3-422)65.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及发展模式研究(KZCX3-423)66.北京城市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机理研究(KZCX3-424)67.森林水文过程及流域水资源调控机理(KZCX3-425)68.亚热带农业生态圈生物过程驱动的物质循环研究(KZCX3-426)69.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的影响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427)70.华北地区典型流域地下水资源预测与可持续管理研究(KZCX3-428)(四)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1.高可信软件的形式化理论与方法(KGCX2-105)2.网络安全防护若干关键技术与防范实验平台(KGCX2-106)3.大功率、多功能水下遥控作业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GCX2-107)4.互联网应用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技术和软件(KGCX2-108)5.图像与语音识别的认知机理和计算方法(KGCX2-SW-101)6.IPv6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和城域示范系统(KGCX2-SW-102)7.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KGCX2-SW-103)8.“结构化保护级”安全操作系统设计(KGCX2-SW-104)9.超强超快激光综合实验平台及前沿交叉研究(KGCX2-SW-105)10.量子结构、量子器件的基础研究(KGCX2-SW-106)11.新型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电子器件研究(KGCX2-SW-107)12.微系统若干前沿技术研究(KGCX2-SW-108)13.空间冷原子钟的应用基础研究(KGCX2-SW-110)14.环境水体污染的激光在线监测技术研究(KGCX2-SW-111)15.量子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KGCX2-SW-112)16.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固定为全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A)17.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合成为可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B)18. 气固两相反应系统研究和设计软硬件技术平台的建立(KGCX2-207)19. 重油(渣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催化剂及新工艺(KGCX2-208)20. 单壁纳米碳管大量制备技术及其储氢应用研究(KGCX2-209)21. 高性能工业燃气轮机叶片材料与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210)22. 重污染的硝化、氧化和还原反应洁净新工艺研究与开发(KGCX2-SW-201)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含氟质子交换膜的研制(KGCX2-SW-202)24. 苛刻条件下材料摩擦磨损与防护(KGCX2-SW-203)25.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炭纤维的研制(KGCX2-SW-204)26.介观层次上低维与块体无机复相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KGCX2-SW-205)27.生物质高值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工程(KGCX2-SW-206)28.材料的表面纳米化工程(KGCX2-SW-207)29. 高性能聚丙烯腈炭纤维实验线设备改造(KGCX2-SW-208)30. 细胞凋亡的化学基因学研究(KGCX2-SW-209)31. 3MW生物质气化高效发电系统关键技术(KGCX2-306)32.200吨/日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KGCX2-307)33.光声智能火灾探测与清洁高效灭火的研究(KGCX2-308)34.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置与综合利用(KGCX2-SW-301)35. 深部地下工程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KGCX2-SW-302)36. 电动汽车驱动单元的研究开发(KGCX2-SW-303)37.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KGCX2-SW-304)38. 海洋波浪能独立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KGCX2-SW-305)39. 超导储能系统的研究(KGCX2-SW-307)40. 干煤粉复合床气化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SW-308)41. 光通信用关键元件及产业化技术的研究(KGCX2-405)42. 月球探测关键科学技术攻关(KGCX2-406)43. 空间环境预报及关键技术研究(KGCX2—407)44. 空间太阳望远镜关键技术攻关(KGCX2-408)45.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关键科学问题研究(KGCX2-SW-402)46. 星载短毫米波大气探测技术(KGCX2-SW-403)47. 糖脂肪酸酯表面活性剂的中试开发(KGCX2-501)48. 镍钴羰基化精炼工艺与超细镍粉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2)49. 年产500吨无水氯化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3)50. 西部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清洁冶金分离技术(KGCX2-504)51. 煤系高岭土快速流态化煅烧新工艺开发(KGCX2-505)52. 高效柴油降凝剂中试及产业化(KGCX2-SW-501)53. 西部荒漠化地区的治理技术与应用示范(KGCX2-SW-502)54. 新疆特产资源沙枣胶多糖的综合开发利用(KGCX2-SW-503)55. 基于Linux的跨平台藏文信息处理系统(KGCX2-SW-504)56. 农业生产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武陵山地区的开发应用(KGCX2-SW-505)57. 新疆雪莲规模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KGCX2-SW-506)58. 新疆草花总黄酮抗血栓制剂的研究(KGCX2-SW-507)59. 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KGCX2-SW-6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重大项目简介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项目主管:首席科技专家:黄耀研究员、于贵瑞研究员依托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主管专业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起止时间:2001年8月至2005年12月参加人数:324人,其中高级职称115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10人,辅助人员3人,博士后20人,在读博士60人,在读硕士90人,其他1人。
中国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8个项目介绍

中国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八个项目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该文取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最新专题栏目“走进深部”中的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的有关图文资料。
在编辑中,对其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基本上未作变动,仅对文章段落格式做了部分改动,并在文字上作了一些修改。
特此声明。
笔者编辑本文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网友、博友和读者了解中国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8大项目的内容,,充分发挥互联网络在普及地球科学方面的作用,为普及地球科学、推动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笔者微薄的力量。
本文目录项目1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项目2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项目3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及试验研究项目4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试验示范项目5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试验项目6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实验研究项目7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数值模拟项目8深部探测综合集成与数据管理下面是正文项目1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Sinoprobe-01)承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负责人:杨文采魏文博目标:解决大陆尺度、阵列式(Array)大地电磁参数标准网观测计划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系统开展中国大陆地壳电磁参数标准网建设和中国大陆地壳和上地幔三维物性结构及构造格架模型研究作必要的人才和技术准备。
探测原理:根据电磁波传播理论,电磁波的穿透深度与频率成反比,即随着信号频率降低,其探测深度增大。
通过在地面上探测和研究大地对不同频率交变天然电磁场的响应,获得地下不同深度介质导电率的分布规律,据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环境、地热结构和物质状态等信息。
项目工作部署:研究电磁参数标准网构建方法;全国(4°×4°)阵列式大地电磁网“控制格架”;大华北和青藏地区(1°×1°)大地电磁网;4°×4°和1°×1°壳、幔电磁三维结构模型;地球物理-地质综合建模研究。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一、本文概述《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索和研究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过程、演化历程以及其动力学特征。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位于中国西部,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重要构造带,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背景使其成为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区域。
文章首先概述了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基本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概况,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接着,文章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岩石学分析、地球化学研究以及构造解析等手段,对该构造带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
文章重点讨论了构造带的形成时代、构造样式、变形机制以及岩浆活动等方面的问题,揭示了其复杂的地质演化历程。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动力学特征,包括地壳缩短、块体运动、应力场演化等方面。
通过对构造带内部岩石的变形特征、岩浆岩的成因和演化以及区域应力场的分析,文章揭示了该构造带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动力学响应和演化机制。
文章总结了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规律和动力学特征,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质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为后续的地质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区域地质背景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位于中国中西部,是一条重要的构造带,其形成与演化历史复杂,涉及多个地质时期和动力学过程。
该构造带地处秦岭造山带与昆仑造山带的交汇部位,地理位置独特,是连接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关键地带。
在地质年代上,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
早古生代时期,该区域处于洋陆转换的关键阶段,经历了洋壳俯冲、弧后盆地扩张等过程。
随后,在中生代,随着特提斯洋的闭合,构造带经历了强烈的陆陆碰撞和造山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褶皱和断裂系统。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对该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构造带的进一步活动和变形。
在岩石组成上,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主要由变质岩、火成岩和沉积岩组成。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目录一、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二、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和草原化草甸CO2通量动态及其限制因子三、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区划四、—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作用五、青藏高原构造结构特点新重力异常成果的启示六、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七、青藏高原东缘中生代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八、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质及其环境演化九、冈底斯地壳碰撞前增厚及隆升的地质证据岛弧拼贴对青藏高原隆升及扩展历史的制约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亚洲大陆的“巨型山脉带”。
它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然而,青藏高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青藏高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
当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相互碰撞,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挤压,使得青藏高原逐渐抬升。
这一过程持续了数千万年,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高原面貌。
在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中,板块运动的机制和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地层构造、岩石成分等多种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和机制。
他们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挤压所致,这种挤压力量造成了地壳的抬升和变形。
除了板块运动外,青藏高原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地壳内部的热流动、以及地壳下方的岩石性质等都对其隆升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形态和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大量冰川和积雪形成,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也改变了全球的气候格局,影响了亚洲季风的形成和流动。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刘燊;迟效国;李才;杨日红【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01(020)002【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全球地质学者的普遍关注.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增厚、挤压抬升、地面剥蚀均衡和深部热作用的共同结果.目前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是多阶段、非均一、隆升速率由慢到快、更新世(约3Ma)以来进入快速隆升期的认识日趋达成共识,但在隆升机制方面存在着多种模式(三阶段模式、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拆沉模式、陆内俯冲模式和断块隆升模式等)的解释.随着来自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积累、测量仪器精度的提高以及数学模拟方法的改进,对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将会有更为合理的解释.【总页数】8页(P105-112)【作者】刘燊;迟效国;李才;杨日红【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4【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构造-地貌形成、气候环境变迁与古人类迁徙的影响 [J], 葛肖虹;刘俊来;任收麦;袁四化2.青藏高原隆升速率对冻土层形成影响的数值模拟 [J], 乔彦超;赵桂萍;石耀霖;刘天启3.晚新生代岷江下蚀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隆升机制和形成时限的定量约束[J], 李勇;曹叔尤;周荣军;A L DENSMORE;M A ELLIS4.重新厘定"四川运动"与青藏高原初始隆升的时代、背景:黄陵背斜构造形成的启示[J], 葛肖虹;王敏沛;刘俊来5.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的影响作用分析 [J], 李慧;施辉;吴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帕米尔与天山新生代汇聚过程的沉积学记录

帕米尔与天山新生代汇聚过程的沉积学记录刘浪涛【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帕米尔构造结;地层学;沉积学;汇聚过程【作者】刘浪涛【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帕米尔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的两个突出支点之一,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最强烈、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地区之一。
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下,帕米尔内部发生强烈的缩短变形,整体向北发生了大规模的逆冲推覆与走滑。
前人对帕米尔内部缩短变形和边缘逆冲走滑的研究多集中在帕米尔内部,包括构造学、岩石学和年代学等方面。
前陆盆地的沉积物记录了毗邻造山带的隆升剥蚀历史,近些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对帕米尔周缘的前陆盆地沉积物进行研究,希望以此来反演帕米尔在新生代的内部缩短隆升、整体逆冲推覆以及与天山的汇聚过程。
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问题尚存争议,例如帕米尔内部缩短隆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整体隆升还是不同构造单元先后隆升?帕米尔是什么时候开始整体向北逆冲的?又是什么时候与南天山发生碰撞的?帕米尔新生代前陆盆地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所有这些构造事件在前陆盆地沉积物中有哪些响应呢?另外,新生代时期塔里木盆地西部发生了海陆转变,由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海相环境转变为新近纪的陆相环境。
关于该区域最终海退的确切层位、时间及驱动机制等问题,很多学者通过古生物、磁性地层、古环境等手段进行了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在帕米尔东北缘前陆盆地中选择了两个沉积剖面,即位于盆地最前缘的别尔托阔依剖面和位于盆地后缘的奥依塔格剖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地层学、沉积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通过与汇聚带基岩区岩浆岩地质体及现代河沙样碎屑锆石U-Pb年龄对比,确定了前陆盆地沉积物的物源区,并通过分析不同层位沉积物中锆石U-Pb年龄谱峰的变化来反演帕米尔和南天山两个造山带的隆升剥蚀过程。
青藏高原东构造结林芝地热田浅部典型电性结构及热储关系

青藏高原东构造结林芝地热田浅部典型电性结构及热储关系李栋;祝杰;叶高峰;金胜;董浩;魏文博【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24(70)2【摘要】约40 Ma以来,受控于印度板块的俯冲及后期演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系东构造结成为了板块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由于深部动力学过程中的浅表响应,该地区地热资源极为丰富。
笔者等通过对两条音频大地电磁(AMT)测线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查明了测点覆盖区域范围内二维电性结构及主要存在的深大断裂。
依据电性结构推测研究区地下1 km深度范围内可分为4层,浅部低阻层为松散砂泥卵石层,下伏的中阻为砾卵石层,其下的低阻为砂岩、板岩、页岩强风化层,最底部的中高阻层推测为古元古界林芝岩群真巴岩组以片岩、花岗岩为主的地层。
结合以往大地电磁测深及地震研究发现的地下10~20 km存在大规模近东西向展布且向上延伸熔融流变导致的低速高导体,推测可能是该地区深部热源所在。
进一步通过对深部及浅部电阻率模型的综合对比研究,基于地热地质背景、电性结构特征,探讨了该地区的深部热源及热储关系。
【总页数】14页(P577-590)【作者】李栋;祝杰;叶高峰;金胜;董浩;魏文博【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陆内火山与地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松嫩盆地地热田分布类型及浅部热储矿化度牲分析2.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与地幔柱构造的关系——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导致岩浆上侵成为浅部热源3.基于电性结构模型的青藏高原东缘上地幔热结构研究4.青藏高原东缘甘孜断裂带地壳电性结构与孕震构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密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第45卷 第4期2023年8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5,No.4Aug.,2023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3.04.008李丹丹,唐新功,熊治涛.2023.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密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地震地质,45(4):936—951.LIDan dan,TANGXin gong,XIONGZhi tao.2023.CrustaldensitystructureoftheeasternTibetanPlateauanditsgeodynamicimpli cations[J].SeismologyandGeology,45(4):936—951.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密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李丹丹1,2) 唐新功1) 熊治涛1,3)1)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1002)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武汉 4300793)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深圳 518055摘 要 青藏高原东缘是高原物质向E及SE扩展的重要通道,掌握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密度结构对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地面实测的9条交叉的重力测线数据,以深地震反射剖面为约束,采用人机交互模式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缘地下的二维密度结构,并通过克里金插值法获取了三维密度结果。
反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具有巨厚的地壳,莫霍面埋深最深约为61km,而四川盆地的莫霍面埋深约为42km,以龙门山-安宁河-小金河断裂为界,两侧形成了莫霍面深度变化梯度带;从反演得到的沉积层厚度来看,沉积层在青藏高原东缘几个块体内呈现中心普遍厚度较大、边缘厚度较薄的特点。
结合该地区的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青藏高原东缘的莫霍面和沉积层厚度分布与该地区的地震分布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对未来地震预测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青藏高原东北缘牛首山—罗山断裂带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

青藏高原东北缘牛首山—罗山断裂带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陈虹;胡健民;公王斌;李利波【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3(020)004【摘要】The Niushou Shan-Luo Shan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the outer edge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 Plateau and separates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 Plateau from the Ordos block.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ain faults and regional tectonic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Niushou Shan-Luo Shan fault zone may have undergone four stages of paleo-stress field in the bined with the geochronological information,the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may be constrained as follows:N-S compression and thrust in the Late Eocene-Oligocene,NW-SE compression and sinistral strike-slip in the Late Miocene to the Pliocene,NNE-SSW compression and dextral strike-slip in the Late Pliocene to the Middle Pleistocene,and E-W compression and extension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The intensiv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fault zone commenced at the Late Miocene,implying that the margin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 Plateau had extended to the Niushou Shan-Luo Shan fault zone at the time.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iushou Shan-Luo Shan fault zon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dian-Eurasian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the Tibet Plateau uplifting,recording the northeastward growth of the Tibet Plateau and theCenozoic tectonic transition of the Ordos block.%牛首山—罗山断裂带分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地块两大构造单元,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外缘的一条断裂带.通过断裂带内详细的构造变形测量,结合区域构造分析与筛分,获得新生代4期构造应力场.通过年代学的初步研究,提出牛首山—罗山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即:始新世末渐新世近N-S向挤压逆冲变形、中新世晚期—上新世NW-SE向挤压与左行走滑活动、上新世末中更新世NNE-SSW向挤压与右行走滑活动、晚更新世以来近E-W向挤压与伸展构造.其中强烈的构造变形起始于中新世晚期,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界扩展在中新世晚期已经到达该断裂带.研究结果表明,牛首山罗山断裂带在不同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密切相关,同时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侧扩展和鄂尔多斯地块新生代构造转换的构造过程.【总页数】18页(P18-35)【作者】陈虹;胡健民;公王斌;李利波【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3【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 [J], 王伟涛;张培震;郑德文;庞建章2.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 [J], 施炜;刘源;刘洋;陈鹏;陈龙;岑敏;黄兴富;李恒强3.青藏高原东北缘牛首山地区新构造运动及黄河演化 [J], 梁浩;张珂;傅建利;李庶波;陈俊;路凯4.牛首山-罗山断裂带的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王伟涛;张培震;雷启云5.四川盆地西北部新生代构造变形模式讨论——对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变形机制的意义 [J], 罗良;贾东;李海滨;邓飞;李一泉;武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0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
重大项目指南
青藏高原的侧向生长与深部过程,是了解大陆碰撞变形与演化机理的关键,也是研究陆内造山过程的“金钥匙”。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正在发育的青藏高原和正在破坏的华北克拉通之间的构造转换带。
该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十分强烈,遍布全区的第四纪褶皱、逆冲和走滑断裂,表明整个地区都正在遭受着地壳缩短和水平剪切,并且伴随着垂直隆升作用,构成了青藏高原最新的、正在形成的组成部分。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南北地震带”与海原-六盘山-渭河地震带的交叉处,地震活动强烈,历史上有过多次8级以上强震,其地震灾害与地表变形和深部过程的关系,是国家近年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制定的重要科学目标,也是探索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及向外围克拉通构造域转换过程与动力学的关键部位和绝佳实验场所。
众多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动力学模型都可通过该地区岩石圈结构变形研究及动力学数值模拟来甄别验证。
在既有工作基础上,补充关键地区的地质观测和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探测资料数据,并利用高分辨率超大规模并行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区域既有和全新的概念性演化模型进行充分甄别、检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从而获得四维地球动力学时空演
- 1 -
化模型,推进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其对周缘演化和陆内造山机制的认识,提升我国地球动力学界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并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奠定新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目标
通过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演化的时空过程恢复、结合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探测、开展多时空尺度的三维有限元建模与数值模拟,厘清深部结构与岩石圈变形行为、浅部构造演化与深部时空演化形变之间的关系,阐明青藏高原侧向生长及陆内造山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和机理,探索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构造演化和地震孕育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地表构造变形、断层地震活动与深部三维构造活动相联系的定量化模型计算,探索统一的大陆地球动力学解释。
二、研究内容
(一)东北缘构造变形几何结构、运动图像完善与演化过程恢复。
通过对不同走向和不同性质活动构造相互关系的研究,给出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格架和平衡转换关系;通过综合不同位置新生代地层年代序列、磁性特征和变形特征,结合现今GPS观测资料,分析不同时间尺度构造变形速率,给出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速度场;利用低温热年代学和地貌面定年新技术,通过盆地消亡、山脉隆升及区域地貌面的年代确定,结合现代地貌分析,给出青藏高原构造变形随时间的演化过程。
- 2 -
(二)东北缘壳幔结构宽频带地震台阵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探测。
利用密集地震台阵观测系统和现代地震学方法,获得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周边地区高分辨率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变形图像和物性参数特征,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构造运动、地壳上地幔变形和演化研究提供观测依据和构造控制参数。
(三)东北缘岩石圈断面结构与变形高分辨率深地震精细探测研究。
通过加密观测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岩石圈/软流圈精细结构,约束主要构造边界的变形样式,追踪边界断裂的延伸行为,掌握高原物质向外扩展的证据,并揭露扩展的深部过程。
深地震反射剖面垂向空间分辨率地壳部分为百米级,深地震测深(广角反射与折射)地壳底部为1-2 km。
(四)时空多尺度青藏高原及其东北缘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实验分析。
基于深浅构造观测与探测结果,构建青藏高原东北缘三维高分辨率多尺度热-粘弹塑性耦合大规模并行有限元数值模型和时空演化地球动力学模型,建立地表变形与深部演化、断层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三维定量化计算模型,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横向扩展的过程和机理,探索主要断裂带、造山带与相邻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及对该地区动力学机制,明确浅部构造变形与深部热过程和动力学演化的关系,厘清控制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整体变形和
- 3 -
演化形式的构造、物性、流变结构等关键参数。
采用构造地质力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材料参数和几何约束,重点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陆内造山带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内部变形历史,剥露历史、断层活动的传播及与地震周期的相互关系。
(五)分析与综合。
在概念模型基础上结合地表地质、深部地球物理探测,通过集成开展定量化数值实验,甄别和验证既有或新提出的概念性模型,讨论可能的机制和控制因素及这些模型所必须满足的关键性参数、条件和约束等。
对比观测和探测结果,考证这些关键性参数、条件和约束是否正确合理,得到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解释,解决长期困扰科学界的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和扩展机制这一科学难题。
同时根据观测数据进行数值模拟,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未来演化趋势和地球动力学意义、地震孕育机理及其影响等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三、资助期限 5年(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
四、资助直接费用 1700万元
五、申请注意事项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二)本项目由地球科学部负责受理。
- 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2015年6月19日印发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