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课时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课时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课时作业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义和团运动

1.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3.斗争方式:义和团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4.口号

(1)提出: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2)评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2 抗击八国联军

5.过程

(1)廊坊大捷: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 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2)围攻教堂、使馆区:在北京,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3)天津保卫战: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4)失败: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6.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7.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知识点3 《辛丑条约》的签订

8.签订:1901 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9.《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危害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10.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义和团运动

1.面对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及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初期的态度是(A)

A.对义和团“招抚”,对各国宣战

B.对义和团“招抚”,对各国投降

C.对义和团“剿灭”,对各国宣战

D.对义和团“剿灭”,对各国议和

2.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性,下列举措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有(D)

①创办报刊②捣毁教堂③拆毁铁道④砍断电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2 抗击八国联军

3.电影《神鞭》中的主角傻二,他头顶的大辫子被称为“神鞭”。傻二加入了义和团后,甩动“神鞭”冲锋陷阵,英勇抗击洋人。“神鞭”所抗击的“洋人”不包括(C)

A.英国侵略者

B.俄国侵略者

C.葡萄牙侵略者

D.日本侵略者

4.“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如果需要拍摄关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题材的历史剧,应选择的素材是(A)

A.廊坊阻击战

B.威海卫战役

C.虎门战役

D.黄海大战

知识点3 《辛丑条约》的签订

5.《辛丑条约》签订后,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刘家被迫举家搬迁。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要在此(B)

A.开商埠

B.设使馆界

C.办工厂

D.建教堂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摘自义和团的揭帖(1)材料一表明义和团怎样的斗争意志?这一斗争意志有何消极影响?

斗争意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消极影响:被清政府所利用,最终失败。

材料二“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摘编自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给德国皇帝

威廉二世的报告(2)材料二表明瓦德西怎样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瓦德西为何有这种想法。

观点:瓦德西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统治中国,应该要调整瓜分中国的计划。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课后巩固提升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

A.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B.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十分猖獗

C.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加深

2.下列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B)

A.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B.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D.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3.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备受屈辱。下列侵略战争曾经攻占北京城的是

(D)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辛丑条约》签订前,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C)

A.符合当时国际外交形势

B.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物力强大

C.反映了清王朝腐败无能

D.中国一贯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

5.《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上述材料表明(B)

A.中国已经完全成为美国的殖民地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6.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D)

A.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B.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7.组合列举:依据提示将下列内容填写完整。

(1)义和团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狼狈西逃。

(3)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派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发动过的哪些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三则材料对应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请依序写出这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3)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原因。

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4)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要振兴中华,避免历史的悲剧再度重演;要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等。

专题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历史坐标】

一、选择题

1.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而对这

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对下面文字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A)

A.“五口通商”便于外国商品涌入

B.“五口通商”使中国沦为西方殖民地

C.“五口通商”出自《马关条约》内容

D.“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

3.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清王朝乃至整个近代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被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为翼王的是(C)

A.杨秀清

B.韦昌辉

C.石达开

D.冯云山

4.下图为某校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某一战役后创作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的是 (A)

A.黄海大战

B.威海卫之战

C.辽东之战

D.丰岛海战

5.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地图,通过对两幅地图的比较,我们得出的正确结论是(D)

A.长江流域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6.下列反映了美国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存在矛盾的事件是 (D)

A.中美签订《望厦条约》

B.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C.中美签订《辛丑条约》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7.下面近代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B)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8.对下图所示年代尺中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B)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程

D.中国探索近代化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9.中国的农民阶级在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中,也充当了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谣: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

(1)材料一民谣中的“天兵”和“妖”分别指的是什么?“把田地分”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 天兵:太平军。妖:清军。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洪秀全得了南京以后……深居宫中。务求享做皇帝的福……他的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他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总而言之……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谣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失败的主要原因。

洪秀全享乐腐化,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

材料三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3)材料三中“拳匪运动”是什么?作者对这一救国方案是如何看待的?

运动:义和团运动。观点:作者不赞成这一方案,认为它反对近代化,是开历史倒车,不会起到救亡图存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史重任。

反帝(或反侵略)反封建,救亡图存(或争取民族独立)。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名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材料一1841年1月26日,英军占领香港岛,登岸的地方便是现在香港的水坑口街,在英文中,水坑口的街名就是“占有”。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何条约依据?

事件: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依据:《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

【一处遗迹留下一段痛苦的记忆】

材料二见下图。

(2)材料二遗址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暴行,该暴行的制造者是谁?

英法联军。

【一条胡同就是一处屈辱的见证】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3)材料三中的这一条约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018年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单元检测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填在下列表格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2、制作介绍洋务运动前期的历史小报。以下材料不适合入选的是 D A.福州船政局的文字介绍 B.安庆内军械所的文字介绍 C.江南制造总局的图片 D.汉阳铁厂的图片 3、下列企业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 B.发昌机器厂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总局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 的洋布等商品数量也大大减少。这说明洋务运动 A.吸引了私人资本投向近代民用工业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D.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5、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禁烟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6、成为中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导火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中国近代与第二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吗?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8、下面是九(4)班为纪念某历史事件110周年举办的图片展中的3张图片,这一图片展是为了纪念

【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个人数众多的组织。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以反洋教为共同目标。他们是 A.太平军 B.义和团 C.洋务派 D.维新派 2.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说:“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可能发生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3.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这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B.湖北织布局C.开平煤矿D.上海轮船招商局4.1900年4月以后,直隶保定城内的坛口“日盛一日”,并且竖起“保清灭洋”旗帜,教堂“无论天主、耶稣悉付一炬”。这里描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新文化运动 5.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A.俄国B.日本C.德国D.美国 6.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A.实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 7.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8.观察下图,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这种情况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9.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 思”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10.洋务运动时期某留学生想到军事企业中工作,你认为他应进哪一家企业() A.轮船招商局B.福州船政局C.开平煤矿D.汉阳铁厂 1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自强”的具体做法是创办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湖北织布局 D.江南制造总局 12.台湾是中国的宝岛,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祖国宝岛台湾曾流落他乡,受尽了屈辱。你知道哪个国家曾割占台湾吗?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13.“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客观地看,他们能够从磐石般沉重、数千年积滞的传统营垒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他们”的历史功绩是() A.创办近代工业B.黄海海战壮烈殉国 C.矢志为变法献身D.兴办大生纱厂 14.2019年4月23日,为纪念新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我国在青岛海域举行的海上阅兵备受世界关注。我国海军近代化开始于 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百日维新D.抗击八国联军15.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关键人物。李鸿章的下列活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试题(带答案)(2)

一、选择题 1.1903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张三说:“我从天津海口经过,看到了大沽炮台。”李四说:“我从山海关经过,看见清军在巡逻。”王五说:“我想在东交民巷买一所宅子,结果被外国兵赶了出来。”贺六说:“我看到义和团势力发展到北京地区。”他们所说的话正确的是() A.张三B.李四C.王五D.贺六 2.台湾是中国的宝岛,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祖国宝岛台湾曾流落他乡,受尽了屈辱。你知道哪个国家曾割占台湾吗?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3.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材料表明李鸿章的观点是 A.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编练海军是错误的 B.西方的军事技术徒有虚表 C.编练海军等措施没有实现“自强”的目的 D.西方技术在提高国家实力方面不如中国的传统文化 4.近年来,南海、东海危机不断,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海上挑战,我国加紧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我国的近代海军最早建立于()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D.戊戌变法时期 5.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说:“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可能发生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6.某电视台准备制作历史纪录片《1901年底的北京城》,片中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A.圆明园已成残垣断壁B.清政府在筹备大量赔款 C.驻扎有外国军队D.东交民巷居住许多北京居民 7.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A.俄国B.日本C.德国D.美国 8.晚清时期,外国列强能够在重庆开办工厂,这一现象始于下列哪一条约?()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9.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义和团的拳民被清朝当地政府和八国联军折磨斩杀的现场照) 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材料展示:于是西人之教堂遂为若辈之城社,而民教涉讼之案,地方官几于不敢问矣!因而教焰日张,民气日积,自来教堂之变端,何莫非平时积忿之所致哉! 2.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义和团是在怎么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3.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4.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专题选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下的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课型:公开课 授课时间: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及全面地、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做出的伟大探索,学习先辈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心怀祖国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近代化探索的三个发展阶段和四次探索活动 2、难点: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这个专题的内容时,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但对于知识点的整合,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存在问题,因此在这节复习课上,我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理清近代化探索的发展脉络,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法学法】 教法:提问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引导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 【教学设计】 我的教学内容总共分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3分钟) 环节二:自主构建,形成体系(10钟)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7分钟)

环节四:实战演练,链接中考(15分钟) 环节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5分钟) 环节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3分钟) 导入设计:多媒体播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现场。 提问:以上图片涉及到了哪些战争反映的主题是 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题是西方列强的侵略。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专题——近代化的探索。 释义:所谓“近代化”就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科学化。 展示【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设计意图:导入设计的目的是为承上启下,让学生了解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探索,以此导入新课。展示考纲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树”。环节一中用到的方法有:提问法和讲授法 环节二:自主构建,形成体系(10钟) 设计:安排学生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进行知识的自主梳理,填写表格(导学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不理解甚至是易混淆的知识,如对洋务运动的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及历史意义等。我会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再次给生明确:洋务运动前期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民用工业,它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但却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族、民权、民生”而非“民主”,它结束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如图1)。之后,在我进行知识梳理的时候,我会重点引导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涛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该现象发生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新文化运动期间 2.林则徐、洪仁玕、曾国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相同之处是(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C.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 D.主张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 3.据资料统计,从1862—1894年的30余年中,李鸿章所主办和参与筹办的“新政”事 业占中国这一时期举办的全部“新政”的80%以上,其范围包括军火、采矿、民用,此外还 举办新式学校。李鸿章“新政”事业的主题是( ) A.废除八股取士,举办新式教育 B.发展近代产业,维护清朝统治 C.引进先进技术,兴办民族工业 D.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 4.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原因不包括( ) A.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B.洋务企业经营管理带有明显的官僚衙门作风 C.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 D.洋务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5.某班举行“甲午中日战争祭”的主题班会,以哀悼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英烈。下列人物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邓世昌②丁汝昌③谭嗣同④聂士成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6.与以往条约相比,日本在《马关条约》中获取的新权利是( ) A.割地 B.赔款 C.通商 D.设厂 7.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右图所示报刊主要 宣传了哪种新思想?( )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3.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抵抗侵略者,承认其合法地位。 (二)“扶清灭洋”口号 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谈谈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提示: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的兴起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2义和团的性质 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义和团的发展 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到“招抚”,并承认义和团合法地位。实际目的是利用义和团。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4义和团的口号 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灭洋”反映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知识点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侵华战争。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廊坊阻击战 在北京的战斗 天津保卫战(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 3义和团的失败 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失败(慈禧下令剿杀,请八国联军”助剿“) 4八国联军的罪行

2 2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出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沉重的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知识点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时间及签订国 1901年(庚子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辛丑条约》内容 ①“钱”: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兵”: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895年 ②双方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③内容: 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通商——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苏杭杀虫”) 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需求) ④影响:使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瓜分中国狂潮 ①沙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②各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③美国“门户开放”

(6)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妥协性、软弱性) (7)历史意义: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突出)。 (8)启示: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拆”: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东交民巷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④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成为帝 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抗击八国联军》 《抗击八国联军》一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正是因为这样才催发了近代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努力,从而为下一单位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整个近代历史上起着关键的承接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1教育网 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国耻与苦难,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2·1·c ·n ·j ·y 【教学重点】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www-2-1-cnjy-com 2、《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1*cnjy*com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21·cn·jy·com ◆课前准备 ◆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展示《时局图》)《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图中熊代表俄国,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现实。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二、进入新课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单元综合课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单元综合课 单元综述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国近代化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盟的作用。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本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在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课标领航 1. 列举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复习 一、近代化的探索: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代表人物:____ __、_______等 (3)内容:A、B、 C、D、。 E、。 (4)过程:(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变法开始)、(变法失败)。 (5)失败原因:。 (6)时间:从到,共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 3、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1.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部编}2019年秋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测试题附答案解析

2019年秋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测试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之后 2.近代史上,“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曾被作为清政府的“义务”写进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和自由,这一规定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二十一条”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③筹建海军④废除科举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4.“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义和团抗击的侵略者是() A. 英军 B. 英法联军 C. 俄军 D. 八国联军 5.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6.如图名叫《扯线木偶》,它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签订后的社会状况?()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7.《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A. 虎门销烟 B. 洋务运动 C. 公车上书 D. 新文化运动 8.洋务派为实现“求富”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创办军事工业 B. 开办民用企业 C. 兴办新式学堂 D. 派遣留学生 9.“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戊戌变法是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测试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测试题(1) 一、选择题 1.19世纪60-90年代,我国历史上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③筹建海军④废除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下列对洋务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D.创办了强学会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5.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的标志事件,主要是因为 A.兴起于工业革命后 B.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采用机器生产 C.创办了大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D.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6.洋务运动开始和结束的标志事件是: A.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7.首先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B.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 C.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8.在国内直接引发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的事件是 A.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 B.“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C.德国“强租”胶州湾 D.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 9.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A.公车上书 B.创办《中外纪闻》 C.颁布《定国是诏 D.创办了强学会 10.他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毕生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探索,为纪念他中国有不少城市有中山路、中山公园,广东有中山市,请问他是A.谭嗣同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2.7抗击八国联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2、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技能目标 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理解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难点: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三、教学法指导 通过材料展示、列表归纳、教师讲述、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 [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展示材料:“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展示图片:义和团成员 思考:义和团为什么迅速在山东兴起?为什么会不到三月就“遍地红”?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的猖獗。 (3)发展原因:清政府的招抚、利用。 3、展示材料: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兄,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评价这些主张?(扶清灭洋)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进步性: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对动员各阶层人士参加反侵略斗争起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扶清”反映义和团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带有迷信等色彩,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灭洋”又表现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 讨论:有人认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纯粹是由义和团运动引起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不同意;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do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继经济和政治领域近代化之后,思想文化领域也迫切地需要近代化。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两阶段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从思想的巨大作用来重新审视“伟大理想”等词语的真正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紧迫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结合辛亥革命的意义,完成39页的动脑筋 2)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探索",所谓的近代化: 即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请同学们回忆前三课的内

容,说说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巳经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 何?进行这些探索的分别代表哪个阶级或阶层? 2、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一单元中的前3课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近代化探索中的两个阶段:其中的洋务运动属于“经济领域”的探索,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则属于“政治领域”的探索,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文化运动则属于“思想领域”的探索。 淤出示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学习探究新课: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0页的内容,然后我们一起来回答这个问题。淤学生回答(略) 淤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课本上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那么这里的新思潮指的是什么?旧思潮指的乂是什么?(尊孔复古)袁世 凯尊孔复古的目的是什么?(实现独裁和专制)袁世凯为了达到 政治上的独裁与专制,就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在思想领域内掀起复古 尊孔的逆流。那么“尊孑L”与“专制、独裁”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测试题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华北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古城北平得到和平解放。这是哪一战役的成果()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1946年,国民党撕下和平的面具,露出了浄狞的面目,发动了全面内战。全面内战爆发的地点是() A.中原解放区 B.华东解放区 C.华北解放区 D.东北解放区 3.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 A.推迟内战爆发 B.争取和平民主 C.争取更大利益 D.争取舆论支持 4.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是() A.转战陕北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5.“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是解放战争中哪一著名战役()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下图显示的战役是() A.大别山战役 B.锦州战役 C.渡江战役 D.徐州战役 7.哪一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8.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何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①诚心诚意和中共商讨国家大事②发动战争的准备不足③采取假和平策略欺骗人民④把拒绝和谈、制造内战、破坏和平的罪名嫁祸于共产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9.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后,在敌人眼皮下转战12个县,行程2100华里。在这371个艰难严峻、险象环生的日日夜夜,中央领导同志胸怀大局,临危不惧,和边区军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历经风险,饱经艰辛,一次次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材料描述的史实是() A.中原突围 B.转战陕北 C.挺进中原 D.抗美援朝 10.下图是1945年11月7日,张漾兮先生发表于《自由画报》的著名漫画《小距离》。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国共第二次合作 B.北伐战争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1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计划实地考证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有关史实,你认为他们应去() A.徐州 B.扬州 C.苏州 D.湖州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1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课标导读 (二)近代化的起步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元要点 一个中心:近代化 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三个阶段:器物(技术)——制度——文化 三条线索:一条是地主阶级中洋务派的探索; 第二条是资产阶级的探索 (分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及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 第三条是一批社会主义者的探索 四次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特点: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逐渐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转变,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结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知识拓展 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开始向机器大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过程。包含经济上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河北中考 (12)12.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上疏清廷:“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同治皇帝准奏后,左宗棠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轮船招商局 D.京师大学堂 (11)12.下列史实反映了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C.张謇兴办大生纱厂 D.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 (11年)13.康有为称赞严复是“精通西学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严复() A.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宣传进化论,主张维新变法 C.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D.领导五四运动 (10)12 Array 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百分比变化示意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知识梳理 1.时间:1945年8月——1945年10月 2.地点:重庆 3.目的:蒋介石——①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②赢得政治主动(实质:假和平,真内战);毛泽东——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②截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人们普遍希望和平建国) 4.成果:(1)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内容:①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重庆) 内容:①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②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5.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1.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2.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 (1)全面进攻:1946年6月开始——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最高峰)——1947年3月全面进攻被粉碎 (2)重点进攻(1947,3全面进攻被粉碎后):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3.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战 (1)论断: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者虎”(背弃人民,发动反人民的战争) (2)战略战术(自卫战争):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3)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 (4)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5)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军的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重庆谈判 内战——战略防御 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 战略反攻

精品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义和团运动 1.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3.斗争方式:义和团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4.口号 (1)提出: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2)评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2 抗击八国联军 5.过程 (1)廊坊大捷: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 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2)围攻教堂、使馆区:在北京,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天津保卫战: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4)失败: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6.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7.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知识点3 《辛丑条约》的签订 8.签订:1901 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