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编现代文阅读篇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一记叙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一)记叙文

1.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记叙文的分类

(1)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俗世奇人”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了小人物,大本领。)

(2)叙事类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描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通过事件描述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如“伟大的悲剧”一文。)

(3)写景类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描绘景物,寄托感情,表现主题。(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4)状物类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作者的志向。(如《安塞腰鼓》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记述,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和力量的赞美之情。)

3.记叙文的顺序

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文的顺序。常见的有四种类型:

(1)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经过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二是按空间顺序来叙述事件;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顺序来叙述事件。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插叙[2011已考]

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如河北2011年中考现代文《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第⑧段插叙的内容,交代了珍妮芙太太劝说医生改变手术方案的经过和遭遇不幸的情况。这样写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

(3)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这样写更能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地下森林断想》一文)

(4)补叙

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起补充交代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中心更突出。

4.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2011已考]

以“我”的口吻角度展开记叙。(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河北2010年中考现代文《最美的善举》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

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

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5.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串起事件发生及发展过程的物品、事件或情感。记叙文的线索,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

(1)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如《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围绕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

(2)以人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

(3)以物为线索,串联事件内容。(如李森祥的《台阶》。)

(4)以事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如季羡林《我的童年》就是以事为线索。)

(5)以思想感情为线索,推进情节发展。(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就是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此外,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往往存在明线和暗线。(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在黄泥冈合为一条。)

6.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一般地说,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气势。

(1)常见修辞手法

产党好比种子,

朱门酒肉臭

无数事实说明,得道多

加强效果。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

(2)修辞句的赏析:

①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②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③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

④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了作者……的感情。

⑤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整齐优美,富有气势;抒发了……的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⑥对偶: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⑦引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句式工整句的赏析:这个句子句式工整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4)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使用叠词,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形象生动,有节奏感,读起来有韵律美。

(5)过渡段落的赏析:总结上文,总领下文,使上下文衔接自然、流畅。

7.常见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1)记叙:是指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述和交代。

(2)描写: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其包括:

①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五种。

②环境描写: A.自然景物描写,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如2011年河北第19题)B.社会环境描写:包括两类:一是某种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二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氛、色调等所作的描写。(如契诃夫《变色龙》一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揭示了沙俄统治下的萧条。)

(3)议论: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的表达方式,它只是在叙述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突出中心,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5)说明: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8.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1)对比[2014已考]:通过比较,与某事物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鲁迅《故乡》中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对比,鲜明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白杨礼赞》由白杨赞颂边区的抗日军民。)

(3)伏笔: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文章开头反复渲染“我们一家人”盼望叔叔归来的气氛和心情,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4)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作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鲁迅《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做了铺垫。)

(5)抑扬[2010已考]:包括欲扬先抑及欲抑先扬。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如《列夫托尔斯泰》由他的外貌丑来衬托其眼睛美,心灵高尚。)

(6)直抒胸臆: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手段,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的一种抒情方法。(如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7)借景(物)抒情: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如朱自清《春》景物描写细腻而富有情致,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8)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出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如《紫藤萝瀑布》借紫藤萝的生生不息来表现人类生命的顽强。)

(9)以小见大: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如《台阶》一文,台阶虽小,却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生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