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 教学课件4 人教课标版
合集下载
氨、铵盐4 人教课标版精选教学PPT课件
氮的固定: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
氮的固定
自然固氮 (75%)
高能固氮 N2+O2
(10%)
=高温=
放电
2NO
生物固氮(65%)
人工固氮(25%)
哈伯(F.Haber 1868—1934)
天才还是魔鬼?
他因为攻克氨的合 成这一世界难题, 将无数人从饥饿的 死亡线上拯救出来; 他也因发明大量化 学武器并用于战争, 使无数人伤残致死; 他是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受人尊敬,他也 是战争魔鬼遭人唾骂。
要怨天怨地怨人怨己,抱怨自己的人生磕磕绊绊,不如人意。要知道很多时候,当在你盲目地追求着你的目标后,当你在怨天怨地怨人怨己时,回过头来看时,可能会发现:许多的美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时间也不能停滞,但是我们可以驻足。人生路上,一路行走,一路都是风景,路上,你会遇到很多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不要忘了经常抬头凝视一会儿蔚蓝的天空和飞翔的 香气。在人生的风景里有春夏秋冬,会有不同景致,春葱茏、夏繁盛、秋斑斓、冬纯净,都显得很美丽,你大凡可尽收眼底。只不过人生的风景画册里,有的柔和,有的热烈,有的凄美,还有的悲壮,只 生就会轻松很多。也许在你放松心境的时候,你就能看见生活的笑容。不同的人生体验,才能让人生多彩丰富。如果太在意目的地,这一路上,心中便会少了很多乐趣。在人生的旅行中,最重要的不是结
归纳总结
氨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
的 性
1、与水反应 NH3+H2O NH3·H2O NH4+ + OH–
质 化学性质 2、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NH3 +HCl =NH4Cl
3、与氧气反应
催化剂
4 NH3+5 O2 △ 4NO+6H2O
氨气说课课件PPT(完美版)
探究一教学自方主法学习教材,完成氨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中的【强化训练】 ①浓硫酸 ②碱石灰 ③NaOH ④CaCl2 ⑤CaO
探学究科教二 :学组化过装学程氨气制时备间仪:器2,021年8月13日
哪些气体可以形成喷泉?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社会参与:
设计 意图
板书设计 信息技术
3、在8NH3+3Cl2===6NH4Cl+N2反应中,若有2mol N2生成,则发生氧化 还原反应的NH3的物质的量是( )A. 16 mol B. 8 mol C. 3 mol D. 4 mol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五章 对照教材中的装置并引导改进。
课堂小结: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角度谈学到什 3、在8NH3+3Cl2===6NH4Cl+N2反应中,若有2mol N2生成,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NH3的物质的量是( )A.
怎样形成蓝 色喷泉?
激发兴趣、 引发思考、 感受化学美、 体会学科交叉
设计 意图
NH3中N的 化合价?
氨气能与哪 些物质反应?
讨论、展示、互评
培养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设计
意图
探究四 网络查阅,探讨氮循环 体验网络信息的功能、
激发创新意识、
增强环保意识、
体会化学与生物联系 设计 意图
分层检测
分层检测:采用SEEWO白板 5中的分组竞争检测
教学效果好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
谢聆 谢
听
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氨气说课课件第四章第一课时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教版化学必修1学情学法学情学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结合信息技术结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第一章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信息技术板书设计第二章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信息技术实验探究的欲望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实验设计操作技能参差不齐实验设计操作技能参差不齐已学习sicls对比学习法缺乏类比推理实验创新意识缺乏类比推理实验创新意识乐于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问题解决法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法学法实验探究法导学法游戏竞技法第四章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板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问题解决法第五章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学方法板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情境引入3任务实施33探究一氨气物理性探究二氨气的制备教学过程分层检测5课堂小结3布置作业1探究三氨气化学性质探究四氮循环第五章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信息技术情景引入设置悬念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观看新闻发生氨气泄露你怎样逃离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中的【强化训练】 ①浓硫酸 ②碱石灰 ③NaOH ④CaCl2 ⑤CaO
探学究科教二 :学组化过装学程氨气制时备间仪:器2,021年8月13日
哪些气体可以形成喷泉?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社会参与:
设计 意图
板书设计 信息技术
3、在8NH3+3Cl2===6NH4Cl+N2反应中,若有2mol N2生成,则发生氧化 还原反应的NH3的物质的量是( )A. 16 mol B. 8 mol C. 3 mol D. 4 mol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五章 对照教材中的装置并引导改进。
课堂小结: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角度谈学到什 3、在8NH3+3Cl2===6NH4Cl+N2反应中,若有2mol N2生成,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NH3的物质的量是( )A.
怎样形成蓝 色喷泉?
激发兴趣、 引发思考、 感受化学美、 体会学科交叉
设计 意图
NH3中N的 化合价?
氨气能与哪 些物质反应?
讨论、展示、互评
培养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设计
意图
探究四 网络查阅,探讨氮循环 体验网络信息的功能、
激发创新意识、
增强环保意识、
体会化学与生物联系 设计 意图
分层检测
分层检测:采用SEEWO白板 5中的分组竞争检测
教学效果好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
谢聆 谢
听
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氨气说课课件第四章第一课时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教版化学必修1学情学法学情学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结合信息技术结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第一章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信息技术板书设计第二章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信息技术实验探究的欲望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实验设计操作技能参差不齐实验设计操作技能参差不齐已学习sicls对比学习法缺乏类比推理实验创新意识缺乏类比推理实验创新意识乐于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问题解决法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法学法实验探究法导学法游戏竞技法第四章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板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问题解决法第五章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学方法板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情境引入3任务实施33探究一氨气物理性探究二氨气的制备教学过程分层检测5课堂小结3布置作业1探究三氨气化学性质探究四氮循环第五章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信息技术情景引入设置悬念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观看新闻发生氨气泄露你怎样逃离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4.4《氨、硫酸和硝酸(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能否用浓硫酸或P2O5或无水CaCl2干燥氨气?
无水CaCl2不能用来干燥NH3,因生成CaCl2·8NH3
➢实验室中还有哪些方法简易制氨气?
△ ①加热浓氨水法 NH3·H2O == NH3↑+H2O
②浓氨水滴加到CaO或固体NaOH或碱石灰 (碱石灰吸水、溶解时放热)
①
②
3、氨的用途
硝酸
用稀氨水治疗 蚊虫叮咬
2、有关氨的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A.氨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O2不能将NH3氧化 B.氨水显碱性 C.氨气和酸相遇都能产生白色烟雾 D.在反应NH3+H+=NH4+中,氨失去电子被氧化
3.如下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 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 面皿扣在上面。对实验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
(一)工业制法
高温、高压
N2 + 3H2
2NH3
催化剂
(二)实验室制法
(1)药品: 氯化铵晶体、消石灰固体
(2)原理: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3)装置:固+固,加热型(与氧气的制取装置相同)
(4)收集:向下排空气法(导管要
插入管底,管口塞棉花)
(5)验满:
方案。下列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B )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 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 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5、若V L烧瓶充满标况下的氨气,喷泉实验后溶液
无水CaCl2不能用来干燥NH3,因生成CaCl2·8NH3
➢实验室中还有哪些方法简易制氨气?
△ ①加热浓氨水法 NH3·H2O == NH3↑+H2O
②浓氨水滴加到CaO或固体NaOH或碱石灰 (碱石灰吸水、溶解时放热)
①
②
3、氨的用途
硝酸
用稀氨水治疗 蚊虫叮咬
2、有关氨的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A.氨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O2不能将NH3氧化 B.氨水显碱性 C.氨气和酸相遇都能产生白色烟雾 D.在反应NH3+H+=NH4+中,氨失去电子被氧化
3.如下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 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 面皿扣在上面。对实验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
(一)工业制法
高温、高压
N2 + 3H2
2NH3
催化剂
(二)实验室制法
(1)药品: 氯化铵晶体、消石灰固体
(2)原理: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3)装置:固+固,加热型(与氧气的制取装置相同)
(4)收集:向下排空气法(导管要
插入管底,管口塞棉花)
(5)验满:
方案。下列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B )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 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 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5、若V L烧瓶充满标况下的氨气,喷泉实验后溶液
337b054b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47
思考与交流
(1)引发喷泉实验的操作是什么? 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
(2)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氨极易溶于水,使圆底烧瓶内压强减小,烧杯内的水 进入圆底烧瓶中,形成喷泉。
(3)溶液为什么变为红色? 氨能与水反应生成碱而使酚酞溶液变红。
(4)烧瓶内气体若为CO2 ,能否看到喷泉?为什么? 烧瓶内的气体与烧杯、滴管内的液体需满足什么 条件才能形成喷泉?能否举一些例子。 CO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不能形成喷泉。气体需易溶于该 溶液或能与该溶液反应,从而减小烧瓶内压强。
实 验4-8
喷泉实验.f4v
如图所示,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用带有玻璃管 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 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预先在水中滴加几滴酚酞溶 液),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中,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烧杯里的水由 玻璃管进入烧瓶, 形成红色的喷泉。
由上述材料你知道铵盐有什么性质?
2、铵盐(由NH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1)物理性质:易溶于水,大部分溶于水吸热。 (2)化学性质:
①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NH4HCO3 = NH3↑+ H2O + CO2 ↑
NH4Cl = NH3↑+ HCl↑
氯化铵受热易分解产生氨气,但也易在试管 口与氯化氢重新反应,故不用于制备氨气。
⑵反应装置:固+固加热型
⑶净化装置: 常用碱石灰等碱性干燥剂。
注意:不能用酸性干燥剂
如浓H2SO4、P2O5等; 不能用无水CaCl2来干燥NH3
⑷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3) 实验室制备氨气
⑸验满:
①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②蘸有浓HCl的玻璃棒接近试管口,产生白烟。
氨气ppt 人教课标版优质课件
亲爱的同学们:做最好最棒的自己!
课前准备:
1、拿出笔、作业本、练习本并打开 课本97页。 2、写出氮气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节
《氨、硝酸、硫酸》 (第一课时)氨
学习目标
1、知道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
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
学习指导一:
请同学们快速默看P97-98第二 自然段,3分钟后比一比谁最先能 总结出氨气的物理性质
NH 3·H 2O
NH4 ++OH-
一水合氨很不稳定
NH 3·H 2O =NH3↑ +H2O
2、氨与酸的反应
NH3+HCl=NH4Cl
HCl
NH4Cl NH3
沾有浓盐酸的玻棒 沾有浓氨水的玻棒
现象:产生大量白烟 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在空 中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
硫
总结:氨跟酸的反应 酸
与
5、氨的用途
(工业制硝酸的第一步)
易液化,液氨 汽化时吸热
作致冷剂
易溶于水 跟水反应
制氨水
碱性(跟酸反应)
制铵盐
学习指导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9-P100页内容, 参考以下提示:
1、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默写出化学方 程式。
2、仔细观察装置图,注意几个方面: 试管口、棉花的作用、怎么验满?
3分钟后检查相关内容,比一比看谁学 习效率高!
9 、经过奋斗,终于拨开了云雾,见到了日出,走上了阳光大道。面对取得的成绩,不要骄傲,再接再励,继续向前行。 17 、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懦弱,也没有永恒的坚强,万事靠自己,但是一定要放下懦弱,活的有尊严,活出你的坚强,才真正的体现你的自信和力量,你的活才更 有价值! 4 、得失如云烟,转眼风吹散。人生百年,转眼成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邂逅,悲欢喜舍皆由心定。看得透,放得开,则一切如镜中花,水中月,虽然赏心悦目,却非永恒。不如开开心 心,坦坦荡荡,不让自己在悲伤中度过,别让自己在徘徊中漫步,随缘起止,生活以开心为准则。人生一世,其实活在一回心境。
课前准备:
1、拿出笔、作业本、练习本并打开 课本97页。 2、写出氮气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节
《氨、硝酸、硫酸》 (第一课时)氨
学习目标
1、知道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
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
学习指导一:
请同学们快速默看P97-98第二 自然段,3分钟后比一比谁最先能 总结出氨气的物理性质
NH 3·H 2O
NH4 ++OH-
一水合氨很不稳定
NH 3·H 2O =NH3↑ +H2O
2、氨与酸的反应
NH3+HCl=NH4Cl
HCl
NH4Cl NH3
沾有浓盐酸的玻棒 沾有浓氨水的玻棒
现象:产生大量白烟 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在空 中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
硫
总结:氨跟酸的反应 酸
与
5、氨的用途
(工业制硝酸的第一步)
易液化,液氨 汽化时吸热
作致冷剂
易溶于水 跟水反应
制氨水
碱性(跟酸反应)
制铵盐
学习指导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9-P100页内容, 参考以下提示:
1、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默写出化学方 程式。
2、仔细观察装置图,注意几个方面: 试管口、棉花的作用、怎么验满?
3分钟后检查相关内容,比一比看谁学 习效率高!
9 、经过奋斗,终于拨开了云雾,见到了日出,走上了阳光大道。面对取得的成绩,不要骄傲,再接再励,继续向前行。 17 、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懦弱,也没有永恒的坚强,万事靠自己,但是一定要放下懦弱,活的有尊严,活出你的坚强,才真正的体现你的自信和力量,你的活才更 有价值! 4 、得失如云烟,转眼风吹散。人生百年,转眼成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邂逅,悲欢喜舍皆由心定。看得透,放得开,则一切如镜中花,水中月,虽然赏心悦目,却非永恒。不如开开心 心,坦坦荡荡,不让自己在悲伤中度过,别让自己在徘徊中漫步,随缘起止,生活以开心为准则。人生一世,其实活在一回心境。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节氨硝酸硫酸教学课件
m(Cu)=M(Cu)×n(Cu)=64g·mol-1×0.05mol =3.2g。
[答案]C
四、硫酸
1.稀硫酸
(1)酸的通性
硫酸是强电解质,其溶液具有酸的通性(实质 是H+的性质),电离方程式为: 。
①正确的检验操作为:取被检溶液
无明显现象
白色沉淀,说明被检验的
溶液中含有SO 。
②要注意排除 CO32-、PO43-、SO32-的干扰。当溶液中 可能存在 SO32-时,应选用 HCl 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当 溶液中可能存在 Ag+时,应选用 HNO3 酸化的硝酸钡溶
(2)原理: 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
(3)装置:固+固加热型 (与氧气的制取装置相同)
(4)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5)验满: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 纸放在试管口,如果试纸 变蓝,说明氨气已集满。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6)尾气吸收: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b.铁、铝遇冷的浓硝酸能发生 钝化,原因
是 铁、铝表面被氧化为致密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行
,
故可用铁、铝容器运输冷的浓硝酸。
②与非金属的反应
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1.硝酸与金属反应的一般规律 (1)金属与硝酸反应一般不生成H2,浓硝酸一般被还原为NO2,稀硝酸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硝酸和NO2均能氧化腐蚀橡胶,故保存硝酸 时不能用橡皮塞,且使用硝酸时需避免与 橡胶接触。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四章 第四节 第一课时 氨 (33张PPT)
C.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管口
D.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 解析:铵盐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产生氨气,B、C、D 均能够
检验出氨气,但 A 将铵盐直接加热,会产生干扰氨气检验的
生成物(如碳酸氢铵),导致无法准确地检验,A 不可行。
答案:A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能否用加热氯化铵的方法制取氨气? 提示:不能,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遇冷 会重新结合生成氯化铵。 2.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常在收集氨气的试管口塞一团疏松 的棉花团,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防止氨气与空气的对流,以收集到较纯净的氨气。
1.氨气的干燥装置 通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不能用五氧化二磷、浓硫酸和无 水氯化钙干燥。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形成喷泉的条件 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两类情况 (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 生化学反应。 ①喷泉形成原理:
气体与水或其 气体溶解或发 容器内压 外部液体进入 他液体接触 ―→ 生化学反应 ―→ 强减小 ―→ 形成喷泉
②常见气体与吸收剂的组合
气体
HCl
NH3
CO2、Cl2、 H2S、SO2
NO2+O2
吸收剂 水或NaOH溶液 水或盐酸 NaOH溶液
水
(2)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
2.尾气处理 多余的氨要吸收掉(可在导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 的棉花球)以避免污染空气。在尾气吸收时要防止倒吸,常采 用的装置有: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4.4.1《氨》(7).pptx
(1)写出②法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用③法制取氨气的原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
(NH4)2CO3 受热分解会产生CO2,使收集到的NH3不纯
(2)碱:一般用熟石灰,不用NaOH 或KOH,因为NaOH或KOH易吸水结块, 而且对玻璃腐蚀性较强。
2.实验装置类型
固+固―△ ―→气
与实验室用KClO3和MnO2制取O2的装 置相同。
3.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1)收集装置和反应装置的试管和导 管必须是干燥的;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 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解析】 气体与液体易发生反应或 易溶即可形成喷泉。
CO2―→NaHCO3溶液,不反应,难溶, 无喷泉
NH3―→H2O(酚酞),易溶,显红色 H2S―→CuSO4溶液,反应,黑色沉淀 形成喷泉 HCl―→AgNO3溶液,反应,白色沉淀
容器内产生大量气体,容器内压强 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迅速向外流 动,也能形成喷泉。如喷雾器、人造喷 泉、火山喷发等均是利用了此原理。
特别提醒
能形成喷泉的气体不一定是极易溶于 水的气体,只要瓶内气体与挤入的液体能发 生反应使瓶中压强变小就可形成喷泉。
例1 (2008年高考上海卷)如图的装 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 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 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 符的是( )
5.2.1氨气(教学课件)-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呈 喷 状喷出,则a、b 不可能是
体( C 泉)
A、a为HCl气体,b 为H₂O B、a 为CO₂气 体 ,b 为浓NaOH 溶液 C、a为Cl₂ 气 体 ,b为饱和NaCl 溶液 D、a 为Cl₂ 气体,b 为浓NaOH 溶液
13
想一想
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现场会寒气逼人?
液氨气化吸取热量
2.消防队员应该如何除去白茫茫的氨气?
诺贝尔奖。
思考
某同学用氨气做喷泉实验,结果实验失败, 请你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 收集的氨气不纯或较少 ● 收集氨气时烧瓶潮湿 ● 烧瓶装置气密性不好
【微思考】
若将NH₃换为NO₂, 能否形成喷泉?若能形成,则实 验 后液体能否充满烧瓶? 提示:能形成喷泉,但不能充满烧瓶。NO₂易溶于水 并与水产生反应:3NO₂+H₂O====2HNO₃+NO,有 NO 气体产生,故用NO₂与H₂O做喷泉实验时,液体只 能充 满烧瓶容积的2/3。
想想看:
(1)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外形
成较大的压差;
(2)溶液为什么变为红色? 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
(3)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1.要用圆底烧瓶要干燥,不能用平底烧瓶。 2.氨气要干燥、纯度要高、要充满。 3.装置要密闭不漏气,塞子要塞紧。 4.玻璃导管插入滴加酚酞溶液的水中的部分不能太短,以 防导管过早地与酚酞溶液脱离而导致喷泉停喷。
氨气
氨气
酚酞 溶液
酚酞 溶液
氨易溶于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验现象:a. 烧杯内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 内形成喷泉; b.烧瓶内溶液呈红色。
形成喷泉的原因: 当滴管中的水挤入到 烧瓶中时,烧瓶内的氨溶解,使瓶内压 强迅速降低,瓶外的空气将烧杯内的溶 液很快压入到烧瓶,形成喷泉。
体( C 泉)
A、a为HCl气体,b 为H₂O B、a 为CO₂气 体 ,b 为浓NaOH 溶液 C、a为Cl₂ 气 体 ,b为饱和NaCl 溶液 D、a 为Cl₂ 气体,b 为浓NaOH 溶液
13
想一想
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现场会寒气逼人?
液氨气化吸取热量
2.消防队员应该如何除去白茫茫的氨气?
诺贝尔奖。
思考
某同学用氨气做喷泉实验,结果实验失败, 请你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 收集的氨气不纯或较少 ● 收集氨气时烧瓶潮湿 ● 烧瓶装置气密性不好
【微思考】
若将NH₃换为NO₂, 能否形成喷泉?若能形成,则实 验 后液体能否充满烧瓶? 提示:能形成喷泉,但不能充满烧瓶。NO₂易溶于水 并与水产生反应:3NO₂+H₂O====2HNO₃+NO,有 NO 气体产生,故用NO₂与H₂O做喷泉实验时,液体只 能充 满烧瓶容积的2/3。
想想看:
(1)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外形
成较大的压差;
(2)溶液为什么变为红色? 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
(3)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1.要用圆底烧瓶要干燥,不能用平底烧瓶。 2.氨气要干燥、纯度要高、要充满。 3.装置要密闭不漏气,塞子要塞紧。 4.玻璃导管插入滴加酚酞溶液的水中的部分不能太短,以 防导管过早地与酚酞溶液脱离而导致喷泉停喷。
氨气
氨气
酚酞 溶液
酚酞 溶液
氨易溶于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验现象:a. 烧杯内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 内形成喷泉; b.烧瓶内溶液呈红色。
形成喷泉的原因: 当滴管中的水挤入到 烧瓶中时,烧瓶内的氨溶解,使瓶内压 强迅速降低,瓶外的空气将烧杯内的溶 液很快压入到烧瓶,形成喷泉。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件-氨气
第四節 氨氣
怎樣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化合物被植物吸收?
氮的固定: 將游離態的氮轉為氮的化合物的過程
以下過程不屬於固氮的是( D )
A、N2+O2=2NO(高溫或放電) 雷電固氮 生物固 B、根瘤菌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氮的化合物
氮
C、N2 +
高溫高壓
3H2 催化劑 2NH3
工業上合成氨
D、2NO+O2=2NO2
NH3+H2O
NH3·H2O
NH4++OH-
氨氣溶於水時,大部分與水結合成“一水合氨”; 一水合氨有一小部分部分電離,故氨水顯弱鹼性
常見氣體中水溶液呈鹼性的氣體,稱鹼性氣體
根據新制氯水的成分推測,思考氨水中存在 哪些分子、哪些離子?
三分子:NH3、 H2O 、 NH3·H2O(主要) 三離子:NH4+、OH- 、 H+(很少)
還原性
NH3與水反應,與酸反應,還有其他的化學性質嗎?
4NH3 + 5O2
催化劑 △
4NO + 6H2O
氧化劑是: O2
還原產物是:NO、H2O
還原劑是:NH3
氧化產物是: NO
1
O2
O2
H2O
①
②
③
N2
NH3
NO
寫出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④
NO2
HNO3
高溫高壓
① N2 + 3H2 催化劑 2NH3 (工業制氨)
1
探究 蘸濃氨水玻璃棒和蘸濃鹽酸的玻璃棒靠近但不接觸
現象:白煙生成 NH3 + HCl = NH4Cl (白煙)
利用濃鹽酸和濃氨水的揮發性
濃硝酸具有揮發性,也能發生白煙的現象
怎樣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化合物被植物吸收?
氮的固定: 將游離態的氮轉為氮的化合物的過程
以下過程不屬於固氮的是( D )
A、N2+O2=2NO(高溫或放電) 雷電固氮 生物固 B、根瘤菌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氮的化合物
氮
C、N2 +
高溫高壓
3H2 催化劑 2NH3
工業上合成氨
D、2NO+O2=2NO2
NH3+H2O
NH3·H2O
NH4++OH-
氨氣溶於水時,大部分與水結合成“一水合氨”; 一水合氨有一小部分部分電離,故氨水顯弱鹼性
常見氣體中水溶液呈鹼性的氣體,稱鹼性氣體
根據新制氯水的成分推測,思考氨水中存在 哪些分子、哪些離子?
三分子:NH3、 H2O 、 NH3·H2O(主要) 三離子:NH4+、OH- 、 H+(很少)
還原性
NH3與水反應,與酸反應,還有其他的化學性質嗎?
4NH3 + 5O2
催化劑 △
4NO + 6H2O
氧化劑是: O2
還原產物是:NO、H2O
還原劑是:NH3
氧化產物是: NO
1
O2
O2
H2O
①
②
③
N2
NH3
NO
寫出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④
NO2
HNO3
高溫高壓
① N2 + 3H2 催化劑 2NH3 (工業制氨)
1
探究 蘸濃氨水玻璃棒和蘸濃鹽酸的玻璃棒靠近但不接觸
現象:白煙生成 NH3 + HCl = NH4Cl (白煙)
利用濃鹽酸和濃氨水的揮發性
濃硝酸具有揮發性,也能發生白煙的現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
的
喷 液体进入烧瓶,形成喷泉,溶液呈红色
泉
实 验
?
想想看:
(1)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外形 成较大的ຫໍສະໝຸດ 差;(2)溶液为什么变为红色?
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
(3)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a.烧瓶干燥; b.装置的气密性好; c.收集的气体纯度尽可能高。
(2)和酸的反应
实验 空瓶生烟。观察现象。
25、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 量的信 心,百 这种信 心是靠 克服障 碍,培 养意志 和锻炼 意志而 获得的 。—— 高尔基
26、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 董必武
6、要走的,任凭你怎么哭叫也呼唤不回 来,不 走的, 任凭你 怎么驱 赶,也 不会弃 你而去 远离你 的!
7、失去了 23、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 过难关 的人是 不多的 。—— 雨果
24、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 就应该 从今天 起,以 毫不动 摇的决 心和坚 定不移 的信念 ,凭自 己的智 慧和毅 力,去 创造你 和人类 的快乐 。—— 佚名
能力提升:下列组合能形成明显喷泉并充满烧瓶 的 是( BD )
A
A干燥气体
B 液体
A
NO2
水
B
B
SO2
C
Cl2
D
NH3
4 mol/L NaOH 饱和食盐水
水
1、从未有过现在这样的执着,不需要 承诺无 需誓言 ,只是 想珍惜 ,仅此 而已。
2、无数个黄昏,单薄的身影,徘徊在飘 满落黄 的深巷 ,风, 轻抚着 卷曲的 秀发, 街灯照 着泪痕 划过的 脸颊。 一季季 的草香 ,一片 片的落 叶,素 颜难描 落叶怨 !爱到 魄散不 知倦! 心,在 秋天的 荒草中 茫然慌 乱。
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
一、氨气
1、物理性质
(色、味、态、 密度、熔沸点、溶解度)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小 易液化,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作
制冷剂) 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
如何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呢?
实验4-8 如图,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
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 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 酞溶液)。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
3、经常听一支支寂寥的曲子,让我那孤 单的灵 魂与影 子和你 一起舞 蹈,精 疲力竭 ,不知 所措, 却又心 甘情愿 。
4、爱上你,缘于那一滴泪。晶莹剔透中 饱含着 凄美, 轻轻滑 落的瞬 间,为 我种下 了今生 刻骨的 相思。
5、将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曾经认为真正 的爱不 用说出 来,但 是我错 了,其 实爱要 说出来 ,让她 明白让 她知道 你的爱 ,但我 却错过 了。
二、铵盐
铵盐的形成:NH3 + H+=NH4+ 物理性质:
铵盐都是晶体 铵盐都易溶于水
铵盐化学性质
(1)铵盐受热易分解
NH4Cl =∆ NH3 ↑ + HCl ↑
∆
NH4HCO3 = NH3↑ +H2O ↑+CO2↑
∆
(NH4)2CO3 = 2NH3 ↑ + H2O↑ + CO2 ↑
(2)铵盐与碱反应
蓝
-3
(3)NH3具有还原性
-3
+2
催化剂
4NH3+5O2=高=温=4NO+6H2O
这个反应叫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
生产硝酸原理: NH3 NO NO2 HNO3+NO
3、氨的用途: (1)氮肥 (2)致冷剂 (3)化工原料
无机:生产硝酸、铵盐和纯碱等 有机: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和尿素等
NH4NO3 + NaOH =△ NaNO3 +H2O +NH3 ↑ (NH4)2SO4+2NaOH △= Na2SO4+2H2O+2NH3 ↑
运用:
实验室用来制NH3、用于NH4+的检验
反应实质: △
NH4++ OH-=NH3↑+H2O
小结
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现场会寒气逼人?
液氨气化吸收热量
2、消防队员应该如何除去白茫茫的氨气?
HCl+NH3=NH4Cl 与挥发
性酸反
思考:氨气和硝酸、硫酸相遇会有何现象?
应生成 白烟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跟水反应——显弱碱性
NH 3+H2O
NH 3·H 2O
NH 3·H 2O
NH4 ++OH-
一水合氨很不稳定
∆
NH 3·H 2O =NH3↑ +H2O
使酚酞试 液变红, 使红色石 蕊试纸变
2.下列不属于铵盐的共同性质的是( D )
A.易溶于水 B.与苛性钠共热产生NH3
C.都是晶体
D.受热分解都产生NH3
3.下列关于氨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氨气可用排水法收集 B、氨水成碱性 C、氨气和酸相遇都能产生白烟 D、在反应NH3+H+=NH4+中,氨失去电子被氧化
4.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瓶有刺激性气味的 气体,根据气体的判断可能是氨气,但不知是否确实是 氨气,下列提供的方法中,你认为能帮他检验是否为 氨气的方法是( AC ) A、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 B、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 C、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 D、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
喷水,使氨气转化为氨水
3、附近居民怎样做才能避免受伤?
用湿毛巾捂住鼻孔呼吸,尽快逃离现场
防化兵在水幕的保护下,一点一点接近氨气罐
达标练习
1.对于氨水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只含有氨分子和水分子 B.只含有一水合氨分子和水分子 C.只含有氨分子、水分子和一水合氨分子 D.含有氨分子、水分子、一水合氨分子、铵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氨气泄漏
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 市一制冷车间液氨储存罐破裂, 造成大量氨气泄露,整个厂区被 一片白雾笼罩,厂区内寒气逼人。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 气味,令人眼睛刺痛,连呼吸都 感到困难。消防员赶到后,马上 展开了救援工作……
消防员向现场喷洒了大量的水。
【思考】
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 逼人?
2、消防队员应该如何去收集弥漫在大气 中的氨气?
3、被困在其中的人应该怎样做才能不吸入 氨气保证安全?
第四章 第四节 氨 硫酸 硝酸(第一课时)
氨的性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氨、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 学性质。
能力目标: 通过氨的性质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 描述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的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