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古代文学】莫砺锋: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莫砺锋: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莫砺锋: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莫砺锋: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

杨万里诗无疑是南宋诗坛上风格个性最为鲜明的一家。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以人而论的各家中,南宋仅有“杨诚斋体”一种,即为明证。然而当我们考察“诚斋体”的具体特征时,却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杨万里平生诗风多变,宋末方回甚至认为“杨诚斋诗一官一集,每一集必一变”(注:《瀛奎律髓》卷一。)。今存杨诗共分九集,其创作年代的跨度则为44年。既然杨诗始终处于频繁的变化之中,那么我们应

该依据哪个阶段的作品来把握“诚斋体”的特征呢?为了较清

楚地把握杨诗的风格特征,本文拟从其诗风的变化过程入手,对杨万里诗歌创作的阶段性作一些探讨。

杨万里诗风多变,几乎是历代论者的共识。然而当我们把这些言论排检一番,却发现它们大多源于杨万里的自述。例如南宋后期王应麟说:“诚斋始学江西,既而学五字律于后山,学七字绝句于半山,最后学绝句于唐人。”(注:《困学纪闻》

卷十八《评诗》。)这几句话照抄杨万里本人的《诚斋荆溪集序》,仅稍变语气而已。再如清人黄宗羲说:“昔诚斋自序,始学江西,既学后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晚乃学唐人绝句。后官荆溪,忽若有悟,遂谢去前学,而后涣然自得。”(注:《安邑马义云诗序》,《黄梨洲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65页。)更是明言转述杨万里自序所云。那么杨万里自己的总结是否准确呢?让我们先对他编集和作序的情况检查一番。

南宋大诗人中存诗较多的有陆游(1125~1210)、杨万里(1127~1206)、范成大(1126~1193)三人,他们的年岁十分接近。然而际游的存诗始于18岁时(注:见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一《别曾学士》注。),范成大的存诗始于19岁时(注:见孔凡礼:《范成大年谱》,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41~46页。),而杨万里的存诗却始于36岁时,此前的诗作千余首都被他付之一炬了。于是,杨万里现存诗作的写作时间跨度不但比不上享年较永的陆游,而且也比不上年寿较促的范成大。杨万里所存的诗共有4200多首,编为九集,其写作年代与作序年月的情况如下表:

⑥《朝天续集》共四卷,其末卷(即《诚斋集》卷三十)中的诗已有作于绍熙元年秋季者,如《秋夕不寐》。然而此集的序却署曰“绍熙元年四月九日”(《诚斋朝天续集序》,《诚斋集》卷八一),两者不符。今按序中称此集“得诗凡三百五十馀首”,而今本《朝天续集》实存诗402首,可见作序在前,编集在后。从此表可知,这九种诗集中前四种的写作时间长达25年,而4篇序言却是在3年之内写出的,而且是在时隔多年之后才补写的。于是,杨万里在诗集自序中对其诗风的转变过程的自述,就是一种事后的回顾,而不一定是准确的即时感受。钱钟书先生曾准确地指出,杨万里“把自己的创作讲得层次过于整齐划一,跟实际有点儿参差不合”。(注:《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4页。)这与杨万里作序的时间不无关系。

根据杨万里的自序,其诗风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次:

予生好为诗,初好之,既而厌之。至绍兴壬午,予诗始变,

予乃喜。既而又厌之。至乾道庚寅,予诗又变。至淳熙丁酉,予诗又变。……嗟乎,予老矣,未知继今诗犹能变否?延之尝云予诗每变每进,能变矣,未知犹能进否?(《诚斋南海诗集序》,《诚斋集》卷八十)

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诚斋荆溪集序》,《诚斋集》卷八十)

昔岁自江西道院召归册府,未几而有廷劳使客之命。[砺锋按:此事在绍熙元年(1190)]于是始得观涛江,历淮楚,尽见东南之奇观。如《渡扬子江》二诗,余大儿长孺举似于范石湖、尤梁溪二公间,皆以为余诗又变,余亦不自知也。(《诚斋朝天续集序》,《诚斋集》卷八一)

上述序言中说到的诗风变化共有四次:(1)绍兴壬午(1162);

(2)乾道庚寅(1170);(3)淳熙丁酉(1177)、淳熙戊戌(1178)之间;(4)绍熙元年(1190)。让我们先对其中第一、二、四次进行分析。

第一次变化发生在绍兴壬午(1162),此时杨万里年36岁。

杨万里说:“予少作有诗千馀篇,至绍兴壬午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体也。……予尝举示数联于友人尤延之,如‘露窠蛛恤纬,风语燕怀春’、如‘立岸风大壮,还舟灯小明’,如‘疏星煜煜沙贯月,绿云扰扰水舞苔’、如‘坐忘日月三杯酒,卧护江湖一钓船’。延之慨然曰:‘焚之可惜。’予亦无甚悔也。”(注:《诚斋江湖集序》,《诚斋集》卷八十。)这几联是杨万里举

示尤袤的,当是他所焚去的“千馀篇”中较为得意的句子。但

今天看来,它们都是刻意模仿黄庭坚而尚未臻于高境的作品,其中第一、第四两联句法生硬,第三联中“舞”字颇为怪诞,

未得黄诗之长处而对其短处则变本加厉,可称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第二联与其说是学黄,倒不如说是学陈师道的,也未见精采。把这些不成熟的少作焚去实为明智之举,但杨万里在此后的写作中仍然在模仿前人,不过改变了模仿对象而已。而且事实上他对“江西体”的模仿也并未从此绝迹,所以此次

变化对“诚斋体”的形成没有起到关键的作用。

第二次变化发生在乾道庚寅(1170),此时杨万里年44岁。

这次变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乾道庚寅年前后所作诗皆

收于《江湖集》中,据杨万里自己所说,《江湖集》所收诗

是“学后山及半山及唐人者”(注:《诚斋江湖集序》,《诚斋集》卷八十。),又说其顺序是“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注:《诚斋江湖集序》,《诚斋集》卷八十。)。由于《江湖集》的时间跨度长达11年,

所以上述变化过程应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现存作品来看,也很难看清乾道庚寅这一年究竟是哪一步变化的关键。今检《江湖集》,从卷五的《庚寅正月送罗季周游学禾川》至卷

六的《夜宿杨溪晓起见雪》是作于乾道庚寅(1170)的,共33首。以后的几年中作诗更少,乾道七年辛卯(1171)仅作诗5首,乾道八年(1172)作诗14首,乾道九年(1173)也作诗14首,可见在乾道庚寅的“予诗又变”之后,杨万里的创作并未

出现高潮,反倒正处于“作之愈寡”的低潮阶段。细察庚寅以

后数年间的作品,确有不少七言绝句受到王安石和晚唐罗隐、陆龟蒙诸人诗风的影响,但并无明显的先后次序。例如作于庚寅年的《戏嘲金灯花上皂蝶》:“花须为饭露为浆,黑雾玄霜剪薄裳。飞绕金灯来又去,不知能有几多香?”分明是学晚唐诗的。而作于4年之后的《感秋》:“旧不悲秋只爱秋,风中吹笛月中楼。如今秋色浑如旧,欲不悲秋不自由。”却反而

类似王诗。所以所谓的乾道庚寅年诗风之变,并不是杨诗风格演变的明显标志。

第四次变化发生在绍熙元年(1190),此时杨万里年64岁,诗风变化的代表作是《渡扬子江》二首,范成大、尤袤二人读此诗而认为杨诗“又变”。今检这两首诗见于《朝天续集》卷一(《诚斋集》卷二七),原诗如下: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获花风。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天将天堑护吴天,不数殽函百二关。万里银河泻琼海,一双玉塔表金山。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塞北闲。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

方回把第一首选入《瀛奎律髓》卷一登览类,且评曰:“诗格尤高。”清人纪昀则评曰:“五六极雄阔,自是高唱。”(注:

《瀛奎律髓刊误》卷一。)今人周汝昌先生对此诗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意义作了很深刻的分析,指出它们“以表面壮阔超旷之笔而暗寓其忧国虑敌之夙怀,婉而多讽,微而愈显,感慨实深。”(注:《杨万里选集》引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显然,这两首诗所显示的壮阔沉郁之风与杨诗的主导风格是颇为异趣的。此时杨万里以焕章阁学士之衔任接伴使,前往淮河迎伴金国的贺正旦使。诚如周汝昌先生所云,“诚斋此一行,写出了一连串极有价值的好诗,甚至可以说在全集中也以这时期的这一分集(《朝天续集》)的思想性最集中,最强烈。”(注:《杨万里选集》引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页。)除了上引二诗外,如《初入淮河四绝句》、《嘲淮风进退格》、《雪霁晓登金山》等都是最能体现杨诗中的时代脉搏的爱国主义杰作。所以杨诗的此次变化首先体现为:在题材取向上由刻画自然景物转向反映国势时事,在风格上也由活泼轻快转向雄阔沉郁。由于杨诗的主要特征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所以此次变化实际上偏离了杨诗的主导风格,是特殊的生活经历引发的诗风突变,与“诚斋体”关系不大。正因如此,当范成大、尤袤“以为余诗又变”以后,杨万里仍说“余亦不自知也”,意即他对此次诗风转变并未怀有充分的自觉。

经过上面的排除式论证,我们可以肯定杨万里自己认可的诗风转变以发生于淳熙丁酉(1177)、淳熙戊戌(1178)年间的那一次为最重要,这是“诚斋体”形成的关键。下面让我们以其创作实际为据,分析一下其自述是否合乎事实。

淳熙四年丁酉四月,杨万里赴常州知州任。在此之前,他对自己的少作进行了一番整理,编成《江湖集》,认为那些少作都是模仿前人的,并宣告与之决裂。他初抵常州时尚忙于公事,“欲作未暇也”。到了淳熙五年戊戌(1178)的正月,他忽然跃入了全新的创作状态:

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盖诗人之病去

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诚斋荆溪集序》,《诚斋集》卷八十)

这一段话极受后代论者的重视,大家不约而同地以此为据而论述杨万里诗风的转变以及诚斋体的特征。我也认为这段话很值得注意,尤其是下面两点:第一,杨万里此前作诗模仿前人,从那以后则“辞谢”前人,从而结束了模仿阶段而开始自创一体。第二,杨万里此前作诗甚觉艰难,从那以后突然有悟,于是进入了挥洒自如的自由状态。那么,这两点符合杨万里诗歌创作的实际吗?它们是否体现了诚斋体的特征呢?我觉得应该以杨万里的作品为依据来检查其自述是否

如实,而不应以其自述为依据,先入为主地论述其诗风。下文分别对这两点进行分析。

首先,按杨万里所说,他在“戊戌三朝”以后就“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也就是一空依傍地自创新体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他再三声明早就抛弃的江西体,事实上也是藕断丝连,始终没有彻底地“辞谢”。钱钟书先生说杨“对黄庭坚、陈师道始终佩服”,“江西派的习气也始终不曾除根,有机会就要发作”(注:《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

社1958年版,第180页。),确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观察。论者往往举出杨万里晚年推崇黄、陈的许多言论为证,我觉得那也许有推尊乡贤的动机在内,况且论诗主张不一定与创作实际完全吻合,所以那些言论虽然值得注意,但尚不能算是很坚实的证据。(注:参看拙著《江西诗派研究》第八章《江西诗派的影响》,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35~236页。)杨万里在创作中对黄庭坚的艺术造诣有较多的借鉴,甚至对黄诗中一些很独特的字句也一再模仿,才是真正的证据。例如:

《山谷内集》卷六《咏雪奉呈广平公》有句云:“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据说苏轼曾称道此联:“正是佳处。”(注:见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金人王若虚对此说极不以为然:“予于诗固无甚解,至于此句,犹知其不足赏也。当时所传妄耳!”(注:《滹南诗话》卷中。)此联确实非黄诗之佳者,但下句用“整整”、“斜斜”形容雪飞之状,用字甚为奇特。杨万里对此深为心醉,再三仿效:

卷一《晚寒》:“约雨斜还整,吹花合且离。”(隆兴元年1163)

卷三《次主簿叔晚霞》:“却嫌醉墨欹倾甚,整整斜斜半似鸦。”(乾道元年1165)

卷六《诏追供职学省晓发鸣山驿》:“数店疏仍密,千峰整复斜。”(乾道六年1170)

卷七《醉后拈梅花近壁以灯照之宛然如墨梅》:“整整斜斜样样新。”(淳熙二年1175)

又如《山谷内集》卷十五《次韵中玉早梅二首》之二云:“罗帷翠幕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任渊注指出这是仿效韩愈《盆池五首》之五:“泥盆浅小讵成池,夜半青蛙圣得知。”(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王若虚批评说:“退之诗云:‘泥盆浅小讵成池,夜半青蛙圣得知。’言初不成池,而青蛙已知之,速如圣耳。山谷诗云:‘罗帷翠幕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此‘知’字何所属邪?若以属蜂,则‘被’字不可用矣。”(注:《滹南诗话》卷上。)应该承认,王氏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因为黄诗在句法上确实欠妥。然而杨万里却对之颇为心

折,两次仿效,且句法与黄诗如出一辙:

卷一《夜离零陵以避同僚追送之劳留二绝简诸友》之一:“夜深一叶逃盟去,已被沙鸥圣得知。”(隆兴元年1163)

卷二十《寒食雨中同舍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观》之一:“游山不合作前期,便被山灵圣得知。”(淳熙十三年1186)

前一组例子的写作年代从隆兴元年至淳熙二年,几乎等于《江湖集》的时间跨度。然而据杨万里自称,他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就已焚去学习江西体的少作,也即不再模仿江西体了。后一组例子则下及淳熙十三年,此时上距杨万里“辞谢”前人的淳熙丁酉(1177)已达九年,下距他写《诚斋荆溪集序》的淳熙十四年(1187)也只有一年了。可见杨万里虽然在理论上以“辞谢”前人自期、自许,在创作上却并未完全做到这一点。杨诗中模仿陈师道、王安石诗风的情况也与之类似,兹不赘述。

其次,据杨万里所说,他在“戊戌三朝”以后作诗“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按陆机《文赋》云“思轧轧其若抽”,形容文思艰涩之状。而“浏浏”则谓顺畅无碍,从“轧轧”到“浏浏”,显然是一种飞跃。那么,杨万里的创作果真在此时发生了此种突变吗?从作品的数量来看,似乎确有其事。我对今存杨诗各集按时间作了数量分析,结果如下:

从《江湖集》的每年67首,一跃而为《荆溪集》的每年258首,其写作速度确实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这个速度在此后的15年也即其创作盛期中,也没有太大的跌落。除了绍熙元年(1190)至绍熙三年(1192)杨万里往淮河迎伴金使的特殊人生经历激发了第二次创作高潮(编诗为《朝天续集》和《江东集》外,结集为《荆溪集》和《西归集》的2年零9个月就是他一生中作诗速度最高的时期了。

然而仅仅从写作速度来判断诗人的创作状态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正如杨万里所云,他在“戊戌三朝”之前的半年间作诗甚

少是由于“阅讼牒,理邦赋,惟朱墨之为亲,诗意时往日来于予怀,欲作未暇也。”而“戊戌三朝”却“少公事”,故而诗思泉涌,环境的闲暇与否是作诗多寡的重要原因。那么,从诗人的心态来看,杨万里是否真的在“戊戌三朝”以后忽然从“轧轧”之境跃入了“浏浏”之境呢?让我们仍以其作品为根据来进行分析。

在“戊戌三朝”以前,杨万里经常说到自己苦吟的情形,例如:

卷一《立春前一夕二首》之一:“拈须真浪苦,呵笔更成挥。”(绍兴三十二年1162)

卷一《仲良见和再和谢焉》:“不辞拈须断,只苦句难安。”(隆兴元年1163)

卷七《谢傅宣州安道郎中送宣城笔》:“老里苦吟翻作拙,拈须枉断两三茎。”(淳熙二年1175)

不但反复说到苦吟,而且反复使用“拈须”这个形容苦吟的陈辞(注:唐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全唐诗》卷七一五)是形容苦吟的名句。),这当然不免有些夸张,但至少可见杨万里时时陷于属思艰涩的窘境之中。更值得注意的是“戊戌三朝”之后的杨诗中仍有类似的情形,例如:

卷十二《书莫读》:“吟诗个字呕出心。”(淳熙六年1179)

卷十二《春夜孤坐》:“老来觅句苦难成。”(淳熙六年1179)

卷十四《中秋病中不饮》:“自笑独醒仍苦吟,枯肠雷转不禁搜。”(淳熙六年1179)

卷二七《湖天暮景》:“雕碎肝脾只坐诗。”(淳熙十六年1189)

卷四二《淋疾复作医云忌文字劳心晓起自警》:“荒耽诗句枉

劳心,忏悔莺花罢苦吟。也不欠渠陶谢债,夜来梦里又相寻!”(开禧元年1205)

这些诗句的写作年代分别在“戊戌三朝”之后的一年到二十六年,它们不再一味用“拈须”之典,但形容苦吟的状态则一如从前,至少绝不是“浏浏焉”、“未觉作诗之难也”!杨万里于开禧元年也即他去世之前一年秋季作《夜读诗卷》(《诚斋集》卷四二)云:

幽屏元无恨,清愁不自任。两窗两横卷,一读一沾襟。只有三更月,知予万古心。病来谢杯杓,吟罢重长吟!

论者皆认为这是诗人对于平生创作的总结,甚确。诗人临终前念念不忘并深恐后人不解的,难道不正是他在诗歌艺术上惨淡经营的一番苦心吗?这种心态与唐代的苦吟诗人贾岛

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注:见《全唐诗》卷五七四,又《唐才子传》卷五。)又有什么不同呢?后人往往只注意杨万里自序中关于“浏浏焉”的夸大之语,遂认为他后期作诗挥洒如意而全不费力,其实是与事

实不完全符合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杨万里诗风的转变其实是一种缓慢进行的渐变,而不是像他本人所夸张的“忽若有悟”式的突变,“戊戌三朝”只是这个转变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而已。那么,杨诗在“戊戌三朝”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与“诚斋体”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试从两个比较明显的视角来进行观察。

首先,杨诗中七言绝句的比重发生了变化。我把杨诗各集中七绝的数量作了统计,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知,杨万里诗的各种体裁中,七绝一体独占一半,

它是“诚斋体”最重要的载体。同时又可知,在杨诗各集中,《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三集七绝的比重最大。也就是说,从淳熙四年(1177)四月到淳熙九年(1182)六月的五年中,是杨万里最倾心于七绝这种诗体的时期。(注:淳熙九年(1182)七月,杨万里丁母忧,停止作诗两年多。淳熙十一年(1184)十月至十四年(1187)六月,杨万里在临安任职,此期诗作编为《朝天集》,由于此期内作应制诗甚多,较少有性情之作,故而七绝的比重也随之下降至最低点,至《江西道院集》又恢复常态。)不妨认为,以“戊戌三朝”为标志的杨诗之变化,七绝比重的增加是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知道,在五言、七言诗的各种体裁中,七言绝句是最易写得活泼生动的一类。它既不像律诗那样会因对仗而造成严谨乃至板滞,也不会像古风那样需留意章法之安排。甚至与五言绝句相比,七绝也因便于安置语气虚词等因素而更显灵动多姿。杨万里模仿前人的最后两个阶段是“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当与七绝的诗体特征不无关系。杨在“戊戌三朝”那天的“口占数首”没有留存下来,但《荆溪集》中题作《戊戌正月二日雪作》的二首以及其后的几首诗都是七绝,而且《荆溪集》卷一的100首诗中,七绝竟多达85首,即可证明七绝确是杨万里创造“诚斋体”时最钟情的

诗体,所以我们从七绝来探索“诚斋体”的形成,也许是比较合宜的。

然而应该指出,早在“戊戌三朝”之前很久,杨万里就已经写出很好的七绝了,例如:

卷一《过百家渡四绝句》之四:“一晴一雨路干湿,半淡半浓山叠重。远草平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隆兴元年1163)

卷三《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乾道二年1166)

这两首诗常得后代选家之青睐,细读起来,前一首通首对仗,写景精丽,分明还有王安石绝句之风味,尚不算是“诚斋体”的代表作。后一首则风格愈趋活泼,已呈杨诗自家面目。及至“戊戌三朝”前后,这类作品便大量涌现了,例如:

部编版下册语文二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杨万里范成大(相关资料)

杨万里 - 南宋杰出爱国诗人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卒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辛弃疾 - 南宋词人、文学家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

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最经典的十首词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重点知识点

隋朝: 薛道衡:被认为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作品《昔昔盐》 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 杨素:代表作《出塞》 初唐诗坛: 贞观后期上官仪形成上官体。 王绩散文作品《野望》成为唐代最早的合律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张拜托齐梁诗风。 歌行体:李白杜甫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诗坛: 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宿建德江》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鸟鸣涧》田园诗《渭川田家》 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边塞诗人: 高适:成就最高《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七绝圣手”《出塞》十分著名,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李颀:《古从军行》,盛唐诗坛上把难以名状音乐描绘生动具体第一人。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登鸛雀楼》 崔颢:唐人七律第一,《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王翰:《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行路难》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中唐诗坛: 元洁:强调诗文的“美政”,主张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被认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顾况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自诩为“五言长城” 韦一物:《滁州西涧》 大历十才子:卢纶成就最高。代表风格是羁旅、赠别和山水景物诗。 李益:中唐边塞诗代表,代表作《塞下曲》 白居易、元稹: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秦中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卖炭翁》

元稹:《连昌宫词》,最具特色的是艳情诗和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 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张籍:《野老歌》《山头鹿》 王建:既有新题乐府又有古题乐府。 李绅:与传统古题乐府区别开来是第一人。《悯农》三首。 韩愈和孟郊被称为韩孟诗派。 孟郊:《游子吟》,奇险艰涩,精思苦吟。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奇绝险怪。 贾岛:苦吟诗人,郊寒岛瘦。《寻隐者不遇》《剑客》 姚合:与贾岛并称“姚贾” 李贺:浪漫主义诗人,《金铜仙人辞汉歌》 刘禹锡:《竹枝词》,咏史怀古之作最为人称道。《西塞山怀古》。 柳宗元:空旷孤寂的意境,《江雪》 晚唐诗坛: 杜牧:《泊秦淮》《赤壁》,风格特征“俊,爽”,长于七绝。 李商隐:晚唐最出色的诗人。《马嵬》。朦胧形态表现复杂变换内心情绪是他对中国诗歌一大贡献。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宋朝: 晏殊:《珠玉词》,“富贵词人”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欧阳修:《集古录》 《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张先: 《张子野词》 柳永;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大量创作慢词的大家。对婉约词影响直接,宋词分为雅俗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总要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描绘一定的环境,渲染一定的气氛,进而表达、抒发某种情感,在这些含量丰富的意象之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而亭意象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外观造型、色彩调配和意境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关键词:亭;亭意象;亭意境 亭子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频繁出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亭子大肆修建,文人墨客多在有亭子之处或宴会、游玩,或观景格物,或送别亲友,总之,亭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亭意象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深刻地挖掘其意义,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国学的魅力。要比较全面的了解亭子这一意象,需从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来解析。 一、造型之美 亭是无墙、无门、无窗但有顶且顶的样式十分丰富的一种建筑物,它具有空间开敞、内外通透、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洒脱,居高傲视等特征。亭的外观美被文人们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常被比喻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空间与宽阔的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 空灵览翠———通透之美 亭无墙、无门、更无窗,四面通透,既能八面迎风,又可远望群山、近观池鱼,坐、站之间,即可深察万物、悟天地宇宙之理。不像宫室馆阁将人几乎封闭与其中,让人无法将视野引向宇宙自然,引向天地万物,使人在获得了安憩的同时,可以观照外部宏大宽广的世界。 由于亭具有无墙、无门、无窗的特性,游客在亭中观景,视线不会受到遮蔽,视野就显得特别开阔,又因为亭多建在高处,立于其中,远景近景皆在眼底,所以通透的亭成为了观赏远山近水的绝佳平台,古人也将其把亭赏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亭在诗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灵、通透的意象特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的诗歌有很多,如陆游在其作品《巴东令廨白云亭》中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1](P52)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2](P850)此二者都说其虚设四壁,可以远观的功能。宋朝杨万里在其诗歌《晚登净远亭》中说道:“簿书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暂开。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3](卷七十二)言公务冗繁无趣,登高亭开倦眼,;唐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言因亭通透而可以极目四望,远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被障目。唐刘禹锡《洗心亭记》:“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4](P84)亭因适乎目而适于心,目无阻拦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灵能让人的心洗尽覆在其上的杂尘,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了,而是由目转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诗人,使壅塞的内心变得透亮。又如明李东阳《南山草亭记》载:“邑人陈君德修居东北隅,尝诛茅构亭适际山半以周览宇宙,流观江湖,凭 几据榻,则目迴颈,间有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盖兹山之尤胜者也。”[5](卷三十一)在亭中而可“周览宇宙”,放目四顾,可以看到“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风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文人喜欢在亭中观览,源自于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2.有亭翼然———飘逸之美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在其作品《醉翁亭记》中曾这样描写亭的外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6](P357)“翼然”,这就是亭的外部特征给欧阳修

杨万里的生平介绍

杨万里的生平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 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调任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此 时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 勉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 因此他自名 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 生平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张浚重新起用,杨万里被荐为临安教 授,以父丧未能赴任。服丧期满,改知隆兴府奉新(今属江西)县。在任时禁吏胥 贪赃,甚得民心。乾道六年(1170),上《千虑策》三十道,陈述关于"君道 "、 "国势 " 、 "治原 " 、 "人才 " 、 " 刑法"、"民政"等重大问题的意见,受到宰相陈俊卿、虞允文的 重视,征召为国子博士。次年,侍讲张□(张浚之子)因反对任命外戚张说而谪 守袁州,杨万里抗疏挽留,又致书虞允文,劝他主持公道。虽然张□仍被贬谪, 但杨万里的言行,却受到公论的赞许。屡迁至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外出 任漳州知州, 不久改知常州。 淳熙六年, 提举广东常平茶监, 升任广东提点刑狱。 淳熙九年,因母丧去职。十一年服满返杭,任吏部员外郎,升郎中。次年,因地 震应诏上书,劝告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治舰 扼险",以"足国裕民"。十三年,迁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 向宰相王淮推荐朱熹、袁枢等 16 位人才。后迁秘书少监。高宗卒,万里力争张 浚当配享庙祀,触怒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即位,杨万里被召入朝,任秘书监。年底,金谴使 来贺正旦,万里奉派为接伴使,此行途中,题咏颇多。绍熙元年(1190),外出任 江东转运副使。这时朝议欲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他上疏反对,并拒不奉诏,因 此触怒时相,改任赣州知州。万里不去赴任,请求还乡。此后闲居乡里长达 15 年之久。宁宗即位后,屡次召他入朝任职,都坚辞不就。开禧二年(1206)卒于家 中。临终前索笔写下了"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遗言, 和陆游 的《示儿》诗体现了同样深沉的忧国感情。 诗歌 创作与诗论杨万里的诗作今存 4200 余首,其中有不少作品内容比较充实。 从他的第一部诗集《江湖集》开始,便写下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的作品。如《读 罪己诏》,对孝宗因抗金受挫而中途改变策略提出忠告;《道逢王元龟阁学》, 对□党得势、忠良被逐表示愤慨;《故少师张魏公挽词》,对爱国名臣张浚抱恨

中国古代文学史 宋初文学

第一章宋初文学 一、宋初古文 王禹偁:宋初在古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文集《小畜集》。 二、复古思潮 1.柳开:宋初在文学理论上提出复古主张。柳开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把文看做是明道的工具,反对文体华丽,但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他所说的“道”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2.穆修:提倡韩、柳的古文。 3.姚铉:编选《唐文粹》,文章摒弃骈体,专录古文。 三、白体 1.宋末的方回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2.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为应酬而作的酬唱唱和之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白体诗风格浅切清雅,浅俗平易,酬唱之风。 3.王禹偁:早期写过闲适的诗酒酬唱作品,后期转向学习白居易的讽喻诗,以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从白居易进一步,以杜甫为典范。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谈,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

化的风气。 四、晚唐体 1.晚唐体诗人: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代表作家为九僧和林逋等隐逸之士。 2.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内容单调贫乏。 3.隐逸之士:潘阆、魏野、林逋等。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丰富一些。 4.林逋: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5.寇准:晚唐体盟主。官至宰相,后遭谗贬。 五、西昆体 1.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是宋初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杨亿、刘筠、钱惟演。其酬唱作品题材范围比较狭隘,主要有三类题材:①怀古咏史②咏物③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西昆体诗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关系,思想内容比较贫乏,很少抒写诗人的真实情感,缺乏生活气息。 2.艺术特征:西昆体诗人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其诗师法李商隐诗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 先秦(上古)文学 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 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 间献王传》颜师古注)) 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 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 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 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 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 文学。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 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 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10、四家诗:1)齐诗:作者辕固生,齐国人,今文,亡于三国;2)鲁诗:作者申培,鲁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 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小说剧、寓言等。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 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古代文学作品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 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 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 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 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 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 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 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 《过秦论》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创作背景]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赴蜀地做官,诗中表现出的气象与一般送别诗不同。 [鉴赏步骤] 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动之以情,说你我同是宦游之人,离别在所难免。 颈联写对友人的鼓励,喻之以理。其妙处:既申述了作者对离别的看法,又揭示了人生的道理,情理兼融,富有概括性;一扫一般离别诗中的悲凄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化用曹植诗句,但较之更精炼更含蓄。 尾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象小儿女一样流泪沾巾。 [写作特色] 全诗以"离别意"为诗眼,分别抒写了送别时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境界开阔,情调高朗,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章法来看,首联扣住题意,颔联加以承接,颈联转出新意,尾联就题结束,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从韵律来看,全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平仄安排也基本符合律诗要求。可见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征战军旅之事。此诗抒写报国立功的慷慨之气。 [鉴赏步骤] 首联交代从军的原因。战争由敌人入侵引起,而且烽火已传到京城,说明军情紧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产生从军报国的念头。这为全诗定下豪迈雄放的基调。颔联写出师场面的威武。"牙璋"、"铁骑"连同上下文中的"烽火"、"军旗"、"战鼓",是古代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意象;"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空间跨度大;"辞"、"绕"表明用兵神速。 [鉴赏步骤] 颈联写战斗场面的激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为之暗淡;北风怒吼,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这一联写战斗激烈,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尾联以书生投笔从戎作结,进一步表现了报国立功的思想情怀。 从军行 [写作特色] 这首边塞诗没有正面描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而是集中歌咏青年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尚武精神和壮烈情怀。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语调刚健,笔势飞动,充分表现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章宋初文学

第一章宋初文学 、宋初古文 王禹偁:宋初在古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文集《小畜集》。 二、复古思潮 1.柳开:宋初在文学理论上提出复古主张。柳开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把文看做是明道的工具,反对文体华丽,但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他所说的“道”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2.穆修:提倡韩、柳的古文。 3.姚铉:编选《唐文粹》,文章摒弃骈体,专录古文。 三、白体 1.宋末的方回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2.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为应酬而作的酬唱唱和之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白体诗风格浅切清雅,浅俗平易,酬唱之风。 3.王禹偁:早期写过闲适的诗酒酬唱作品,后期转向学习白居易的讽喻诗,以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从白居易进 步,以杜甫为典范。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谈,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四、晚唐体 1.晚唐体诗人: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代表作家为九僧和林逋等隐逸之士。 2.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 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内容单调贫乏。 3.隐逸之士:潘阆、魏野、林逋等。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1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2011级)

一、填空题(20x1’=20’) 二、名词解释(4x6’=24’) ●文章四友 初唐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四人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其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称为“律诗正宗》。苏味道与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初唐四杰 初唐诗坛出现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怀有改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创作上扩大了诗歌的创作领域和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感情基调昂扬、壮大、激烈,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白体诗歌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晚唐体诗歌 晚唐体又称苦吟派,是宋初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九僧、林逋、寇准等,他们模仿贾岛、姚合的诗风,诗歌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清雅有味,具体内涵表现为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 ●西昆体诗歌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此书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位馆阁文人在秘阁编书、制诰的余暇,写作而成的应酬唱和的诗歌总集。其内容狭窄,多为吟咏古代故事、反映男女爱情、表达内廷侍从优游闲适之情和咏物之作。推崇李商隐,主要学习其字句锤炼、典故应用,追求形式技巧。是一个内容贫乏、追求形式美的诗歌流派。 ●花间词派 晚唐五代时流行的词派,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欧阳炯等。他们的作品多写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内容狭窄,情调缠绵,辞藻华丽,后蜀赵崇祚选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编辑一个词集《花间集》,花间词派由此得名。 ●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江湖诗派诗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是一个松散的作家群体,仅拥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他们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触面广,题材来源丰富,刘克庄、戴复古成就最高。但部分诗人也多应酬之作,辞意俗套,作品粗糙。 ●大历十才子 是对大历年间十位诗人的合称,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主要内容是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散文文体文风改革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以散行单句为主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古文运动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作品的情感、脉络,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融合景物渗入于情感之里。但情感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而是因感触景物而生情寄兴。因而情和景之间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情随景变,景随情生”。古代文人写文章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文章就写得好。 关键词:情感景物变化交融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繁多。其体裁大略分为诗、词、曲、赋、游记、散文等。古人在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文学作品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但倘就作品的内容中情景的融合体现而言,那么在各类作品中,作品的情感、脉络,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自古至今,文人骚客在舞文弄墨之时,大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其方式有两类,一类为“快乐抒情”,通俗一点就是当作者心情好时,在欣赏美景之余,能够产生精神性的愉悦,给人们以快感。另一类是“发愤抒情”。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受挫或倍受坎坷,而郁积一腔忧愤。然而现实的限制,又使其无计排遣,而依就诗文,借托景物以释放。所以,文人墨客们在写景之余很注重情感的融入,让作品达到情景交融境界。但情景交融,也非融而无法汇而无度,造成文章思想、内容的乱杂。比较此类作品,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景的关系——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情随景变简言之是指作者的情感以景物为中心线索,产生变化,不同之景产生不同之情,甚至同一景的不同特点、不同角度也能让人的情感发生变化,譬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篇。作者在不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情况下,偶然发现

宋代诗人及词人简介

1. 王安石(1021年一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晚年封荆 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逝后追谥号“文”,又称王文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 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2. 王安国(1028-1074 ),字平甫,王安石大弟。熙宁进士。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著名诗人。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王安国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 3. 文天祥(1236年6月6 日- 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佑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4. 文彦博(1006年—1097年),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卒于宋哲宗绍圣 四年,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城关文家庄(今山西省介休市城区文家庄) 人,北宋著名宰相。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有五十年 之久。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世人尊称为贤相。曾成功地抵御了西夏的入 侵。宰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晚 年皈依佛法。 5.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被世人称之为“史上第一女词人”,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易安体”。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 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6.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高中适用版-中国)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升和孔尚任。(《长生殿》《桃花扇》)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著名的代表。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34、曹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三、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的归类。 1、《论语》的艺术特色有:①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②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 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 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4、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8、《离骚》的艺术特色是:①273句,24

才子词人姜夔简介

[键入文字] 才子词人姜夔简介 姜夔 南宋绍兴年间,江西鄱阳出了一位大才子姜夔。他诗词、散文、书法、音律无所不精,可惜时乖运蹇,身后凄凉。姜夔,字尧章,绍兴二十五年(1155 年)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一个破落的官宦之家。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 他的父亲叫姜噩,是绍兴十八年进士,起初做过县丞,后来病逝在知县任上。孤苦无依的姜夔只有去找已经嫁到汉川的姐姐,在姐姐家一直寄住到成年。在此期间,他曾四次回家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上。 虽然姐姐是亲人,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成年后的姜夔知道不能再寄住在姐姐家,于是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淳熙十二年(1185 年),而立之年的姜夔来到湖州乌丞县。乌丞县令姓萧,名德藻,字东夫,是与中兴四大诗人齐名的人物。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萧德藻与杨万里在湖南零陵旅舍中结识。 二人相谈甚欢,一见如故,遂定交为友。第二天萧德藻要动身离去,临行前对杨万里说:我们定交有如订婚一样,应各留一诗为证。从此二人成为诗友。后来杨万里曾推荐萧德藻做广西提点刑狱。当时的宰相王淮说:我深知萧东夫的性格,他不喜欢做官。他只爱乌丞县的风光,自号千岩老人。我曾请他做杭州太守,他还称病不来,更不必说那么远的广西了。杨万里对萧德藻的诗十分推崇,曾将他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举,称为四诗翁四诗将。宋人方回说:如果萧不早死,即杨万里犹出其下。 萧德藻作为诗坛名士,对姜夔的才华十分欣赏,与他结为忘年之交,并且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姜夔。次年冬天,萧德藻调官湖州,姜夔携妻随行。途经杭州时,萧德藻将姜夔介绍给了杨万里。杨万里对姜夔的诗词大为赞叹,称他为文无所不工,也和他结为忘年之交。之后杨万里还专门写信,把姜夔推荐给范成大。范成大读了姜夔的诗 1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发表时间:2018-10-29T10:13:05.6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作者:王春红 [导读]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那么,意境是 (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河南巩义 451250) 摘要: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那么,意境是怎样构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究竟有什么特征?本文就在学习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意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美学特征 一、意境的构成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方法,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要和诗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和谐的统一。其实,客观事物是没有情感的,有的甚至没有生命,只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情感而给它们涂上了一层多情的外衣。世间林林总总的外物进入我们的眼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只有那些与我们当时内心情感产生共鸣的才会被放大,再经过精心的选择、组织后才可能在作品中创设出美的意境来。 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来进行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自己情人的话别之作。这首词为我们创设出这样的意境:在深秋的郊外,天色将晚,寒蝉哀鸣。向远处望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直接天际。清秋的晓风是凉丝丝的,一轮残月挂在天边。可以说诗人的满腔愁绪,一片离情都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但反过来看,也正是因为词人有这种离愁别绪所以在他的眼中这些景物似乎片片含情,个个有意。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这种景象背后的情感需要我们根据写作背景,和整首诗的意思去细细体会。 2、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文学作品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一种非常高超的绘画技巧。具体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构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以杜甫的名作《清明》来具体分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意境,清明时节,诗人孤零零地在路上奔波,牛毛细雨纷纷落下,简直让人断了魂。此时他便向路边的牧童打听酒店在哪里,牧童用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那里就有酒店。那么诗人到了杏花村之后,是否找到了酒店,其情形如何?读者十分好奇,但在此时,诗歌戛然而止,让读者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去想象,这就是是“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就像国画中的留白一样。另外,杏花村这个名称本身就能带给人丰富的联想,似乎整个村落全被粉红色的杏花包围,到处都能闻到熟透的桃子散发出的阵阵香气。 二、意境的美学特征 1、高度的真实感和自然感 一般情况下,作者创设的意境都很真实、自然。因为只有真实、自然的意境才能激活读者同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引发共鸣,从而在读者心中创造出新的更加丰富的意象。正如王国维所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能够写真景物,表达真情感,他把这种自然的真实的意境叫做“不隔”的意境。这种真实、自然的意境美学特征既可以体现在绚丽奇特的意境中,也可以体现在朴素平淡的意境中。我们以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为例来分析。 林黛玉喜爱竹子,她所住的潇湘馆就有掩映在翠绿的竹子中。文中写竹的地方很多,比如第十五回写竹影: “满地下竹影参差”,“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使得潇湘馆更显静谧、凄凉、清冷。作者创设的这种朴素平淡的意境让人感到很自然,也很真实。第四十四回是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写出的: “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这其实象征了林黛玉艰险狭窄的人生路。但作者的描写还是那么地平淡自然。真实自然的意境美还可以体现在美丽奇特的意境中,比如《葬花吟》表面上写的是落花,实写的是林黛玉的悲惨处境。其文笔极其优美。 这首诗是才华横溢、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所做,文辞很美、很忧伤。林黛玉很美丽,所以用花来比喻。林黛玉寄人篱下,孤独忧伤,体弱多病,生死难卜,这恰似那落花,美丽芬芳,但却葬身污垢,无人收拾。两者的命运是多么地相似。所以读来是那么地自然真实。作者以花喻人,写得很隐晦,这非常符合林黛玉的性格、身份,所以也显得很真实也很自然。 2、动态的美 意境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后创设出的丰富的有生命的艺术空间。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的,所以,意境也要体现出这种变化来,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的枝叶洒落下来,忽明忽暗,斑斑点点,清澈的泉水在沙石上缓缓流过,我们似乎听到那淙淙流动的声音。翠绿的竹子在风中飒飒作响,洗完衣服的少女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莲花在轻轻地摆动,那是打鱼的船儿正准备起航。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再比如千古名句“红杏枝头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