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

合集下载

第3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第3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比 较 成 本 理 论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力 理 论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2.1绝对优势理论 2.1绝对优势理论
理论背景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 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简称《国富论》)。 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 有主要领域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 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 就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例如,由于气候条件,加拿大种小麦效率 高而种香蕉效率低 (因为必须用温室);另一方 面,尼加拉瓜种香蕉效率高而种小麦效率低。 这样,加拿大在小麦耕种方面比尼加拉瓜 具有绝对优势,而在香蕉生产方面处绝对劣势; 尼加拉瓜则相反。
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同时生产呢绒和酒, 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的不同,两国生 产同量呢绒和酒的生产成本不同: 生产一个单位呢绒和一个单位的酒,英国 各需100人劳动一年和120人劳动一年,而葡萄 牙各需110人劳动一年,80人劳动一年。
各国生产相同产品 的相对成本不同
比 较 优 势 理 论
H-O H
贸易
(四)主要结论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商品生产成本的比例不同 决定的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结论: 结论: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 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 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这个学期是大三的第一学期,我们接触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经过近一学期的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这门学问有了赞新的认知与了解,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深刻的感想。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贸易工作的复杂性,变化性,灵活性,困难性,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外贸工作者应加盖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可能有许多环节的操作,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虽然一笔进出口业务也没完成,但每天都有新收获,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这也令我感到非常的满意。

我也逐步意识到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和其独有的特点:国际贸易既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涉外活动的一个方面;它属于跨国交易,情况错综复杂;受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面临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大,线长面广,中间环节多;商战不止,竞争异常激烈。

所以,作为从事国际经贸的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而且还应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善于应战与随机应变的能力。

一、课程主要内容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它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1.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2.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以及合同条款和付款方式等。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
为了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各国之间还签署了大量的双边 和多边贸易协定,如中日韩自贸协定等。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政策
全球价值链分工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 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格局。
贸易政策调整
为了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需要,各国需要对其贸易政策进行调整 ,以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05
新世纪以来
全球金融危机与贸易保护主义回潮
01
贸易保护主义回潮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经济普遍下滑,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就
业,一些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等。
02
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针对其他国家的倾销和补贴行为,一些国家采取了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以维护本国产业的利益。
03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变化
出口导向型战略
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他们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供 税收和财政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扩大出口。
加入全球价值链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开始融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他们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制造业和 服务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为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国家应对某些工业产品实 行暂时性的进口限制。
公平贸易
反对不公平的贸易行为, 主张采取报复性关税等措 施以维护本国利益。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
背景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各国之间关税壁垒日益 严重,国际贸易关系紧张 。
目的
通过降低关税和消除关税 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 化,稳定世界经济发展。
日期: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第三章 国际贸易政策

第三章 国际贸易政策

对比较利益理论的简评 1.该理论体现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提 高利润的要求,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市 场方向和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作用。 2. 李嘉图提出的“两优择其重,两劣 取其轻” 的理论是指导各国进行国 际贸易的基本原则。
对比较利益理论的简评
• 3.比较成本论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 展的主要原因。 • 4.这个理论把世界看做是永恒的、不变的, 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经济发展规律的。 • 5.这个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政策主体 政策客体 政策内 容手段
政策目标
对外贸易总政策 进出口商品政策 对外贸易国别政策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 (一)对外贸易总政策: 其中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 • 各国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根据本 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及发展战略,结 合本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而 制定的,在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政策。它 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政策, 是整个对外贸易政策的立足点。
三、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在西方经 济学界占支配地位达一个世纪之久,到了20世 纪30年代,才受到两位瑞典经济学家的挑战, 即赫克歇尔(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 (Ohlin,1899-1979,1977年获诺奖)。俄林 的代表著作是《域际和国际贸易》(1933)。 他继承和发展赫克歇尔的主要观点,创立了 较为完整的要素禀赋学说,因此,也叫要素禀 赋学说、赫-俄学说。它开创了现代国际贸 易理论的新阶段。
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 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应。他认为,英 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还要大量进 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占的优势比在 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所以英国应专门发展 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 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为此,李嘉图在废除“谷物法”的论战中 ,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国贸专业心得体会

国贸专业心得体会

国贸专业心得体会国贸专业心得体会(通用6篇)国贸专业心得体会1xxx年xx月xx日至xx日,本人有幸被学院推荐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国家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亲耳聆听了南开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的两位主讲教授的精彩讲授,并同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同仁进行了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却令我终生受益。

现将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首先,通过聆听刘教授对南开大学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讲授,我对南开大学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及经验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我院精品课程建设有了比较明晰的思路。

对于谢教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内容安排与设计、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的讲解,尤其是案例分析和现场示范课的演示,让我真正领会到自己今后如何对一门课及一堂课的教学进行安排与设计。

其次,我发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这几天的培训,对此我也思考了一些对策。

一是由于刚毕业不久,且一毕业就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缺乏国际贸易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给学生的讲解中就缺乏实际依据,容易与现实脱节,对于这个问题,我决定以后要经常深入企业了解目前企业的实际操作;二是我们学院目前只有我一个人讲授国际贸易这门课程,自己平时除了看课本、参考书及上网查询外,无法向他人咨询、请教,随着贸易政策与法律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难免有些落后,通过这次培训,我从网培中心论坛上认识了很多同仁,所以决定以后常和他们在网上沟通交流,互相学习。

三是自己以往采取的教学手段有点单一,通过这次培训,本人有了很大收获,就是两位教授提出的一些实践教学方法很值得借鉴。

最后,感谢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培训中心给我提供了这个较好学习交流的平台,感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给我提供了这次难得的机会,感谢西藏网培分中心给我提供的良好的学习条件,感谢两位教授所做的精彩讲授,感谢培训班中同仁们给我提供的各种宝贵意见。

第03章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

第03章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
l 主要研究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在 某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第03章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
政府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
生产要素
需求要素
相关和支持产业
完整的“钻石”系统
机遇
第03章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
强制的贸易保护主义
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 期(15-17世纪)
自由贸易政策
产业革命后(18 世纪中叶)
教学目的、要求
1. 了解新要素贸易理论的研究内容; 2. 熟悉技术差巨轮与产品生命周期论的论点; 3. 掌握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论点; 4. 了解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观点; 5. 了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观点; 6. 熟悉贸易自由化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第03章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
第一节 新要素贸易理论
第03章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
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
l 技术创新期:新产品在发达国家 处于研究与开发阶段,主要供应 国内市场。
l 产品成长期:生产技术趋于稳定, 创新国大量生产,取得规模经济, 开始出口新产品。
第03章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
l 产品成熟期:生产技术成熟,产品实 现标准化生产,技术模仿国开始模仿 生产。
l 关税抽取租金论
l 以进口保护进出口论
l 外部经济论
第03章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
空中客车公司
生产
不生产
波 音
生 产
-5万元 -5万元
100万元
0
公 司
不 生

100万元 0
0 0
没有补贴时的损益表
第03章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
空中客车公司
25万元 补贴
生产

第三章_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一)

第三章_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一)
了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才发展起来的, 主要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 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多边贸易条约与协定,并且主要是在GATT的主
持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此外,各种类型的一体化组织也均以促进商品
的自由流通、扩展自由贸易为宗旨。 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二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产生了;原来的殖民地、附属国成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它们在贸易自由化 发展中是不平衡的。 战后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垒的作用;
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加快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各种 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极大地促进了
商品的自由流通,扩大了自由贸易;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促进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加强了生产的国际化,客观上要求资本、商品和劳动力等在世
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
关境:(关税领域)是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也是海关所管辖并执行海 关各项有关法令和规章的区域。
(一)关税的特点
关税是一种间接税 关税的税收主体是本国进出口商,而税收客体是进出口商品 关税的征收机构是海关
海关:是设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贯彻执行本国有关进出口 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其主要职能包括:征收关税、查禁走私、对 进出口货物实行监管、进行海关统计和办理其他海关业务等。
1、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任何干预和限制,也不给予补贴和优
惠,允许货物和服务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内外市场 进行自由竞争。(理论依据:自由贸易理论)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 国商品、服务和投资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服务出口和对 外投资给予优惠和补贴。保护贸易政策是一系列干预贸易 行为的各种政策措施的组合。(理论依据:保护贸易理论) 一国对外贸易实行哪一种对外贸易政策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经济 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其经济实力和产品竞争能力决定的。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图解:
机遇
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
要素条件
国内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政府作用
但这种劣势向优势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波特强调,强大的本地本国竞争对于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 波特认为,一国之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 在特定条件下,一国某些基本因素上的劣势反而可能刺 (3) 需求因素特别是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 (2)要素条件。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 相关和支撑产业 (1) 第一,要素劣势刺激创新要有一定界限,如果企业处处处于劣 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皆有各自的规模、组织形式、产权结构 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他反对“国内竞争是一种浪费”的 “政府”两个辅助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 激创新.使企业在可见的瓶颈、明显的威胁面前为提高 主要指作为生产原料和中间品供应者的国内企业。其重要性不仅 本国市场的需求大,将有利于: 根据它们的产生机制和所起作用,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 势.则会使企业在过大竞争压力下被淘汰; 和竞争目标,它们构成企业的管理机制。企业要在竞争中赢得 传统观念,认为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在短期内可能损失一些资源, 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正可负。“国家可以成为指导繁荣,带动结构变迁和产业升级的 自己的竞争地位而奋发努力,最终使国家在推进因素上 在于它们所提供投入品的价格直接关系到主导产业的生产成本, 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如果本回 ( 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 其二,企业必须从环境中接受到正确的信息,从而知道挑战的严 优势,必须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作出合适的选择。比如一 但长远看则是利大于弊。同内竞争对手的存在,会直接削弱国内 Diamond ,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advantage 而且,它们与主导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邻近,将有利于它们之间 更具竞争力,从而创造出动态竞争优势。 力量,也有妨碍再进步的高度风险。当它的干预过多时,不但对 消费者特别“挑剔”,要求复杂且标准很高,则会促使 重性; 些消费品生产部门,为适应客户千变万化的需求,必须选择灵 企业相对于外国企业所可能享有的一些优势,从而迫使它们苦练 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等) 和高级生产要素(通过长期投资 的信息传递、技术交流,从而有力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形成良 实验和创新没有帮助,反而会钝化生产力的提升,当它对产业过 其三,企业要面对一个相对有利的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及相关产 活的体制,而一些大型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就必须保持组织管 内功,努力提高竞争能力;另外,国内的激烈竞争,还迫使企业 本国企业努力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的。 和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素,如高质量人力资本等) 。 性互动的“地方化经济”、“集团化经济”

第3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战后贸易理论

第3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战后贸易理论
“模仿差距”由“反应差距”(从创新国生产到模仿国开始模仿生产 模仿差距” 反应差距” 所需 要的时间) 掌握差距” 要的时间)和“掌握差距”(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同一水平所需 的 时间)组成。 时间)组成。
主要观点
先进国家利用对新产品的技术控制,保持领先地 先进国家利用对新产品的技术控制, 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 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 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 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 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出口 下降,以至最终退出出口。 下降,以至最终退出出口。 技术差距存在的原因 关税及运输费用;进口国的收入水平; 关税及运输费用;进口国的收入水平;市场规模等
信息要素理论: 信息要素理论:它认为信息是可以创造价值
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 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是现代生产要素的 组成部分,占有信息便会产生贸易; 组成部分,占有信息便会产生贸易; 信息本身同时又是可以交换的商品 同时又是可以交换的商品, 信息本身同时又是可以交换的商品,且是一种 无限的资源,占据信息意味着比较优势的改变, 无限的资源,占据信息意味着比较优势的改变, 可以促进一国贸易格局的变化。 可以促进一国贸易格局的变化。 日本企业: 情报—秘密武器 日本企业: 情报 秘密武器 中国企业:情报收集不力; 中国企业:情报收集不力;情报保护更不力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劳动效率差异说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大约是其他国 家工 人的三倍。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条件下, 人的三倍。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 丰 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 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一、单选题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A 、李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A、国际贸易B、对外贸易C、多国贸易D、双边贸易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A、欧元表示B、美元表示C、本国货币表示D、日元表示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A、FOB计价 B 、CIF计价C、CFR计价D、EXW计价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A、3.3万亿美元B、1.6万亿美元C、1.7万亿美元D、1.5万亿美元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A、对外贸易量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D、对外贸易值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A、无形商品贸易B、过境贸易C、总贸易体系D、国境贸易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D、订立合同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A、间接进口B、间接出口C、转口贸易D、易货贸易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A、国际收支逆差B、国际收支顺差C、对外贸易逆差D、对外贸易顺差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A、2%B、4%C、10% D 、20%二、多选题1、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包括()A、直接贸易体系B、总贸易体系C、专门贸易体系D、货物贸易体系E、服务贸易体系2 、下列产品属于初级产品的有()A、矿物燃料B、动植物油脂C、饮料及烟类D、机械及运输设备E、塑料制品3、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服务行业包括的部门有()A、通讯B、家电制造C、银行D、建筑E、交通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一、单选题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第三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新要素学说
上一章中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解释,实 际上都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一系列假定 前提的修正,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的确能够部 分地解释里昂惕夫悖论。但是,终不能解释里昂 惕夫之谜所产生的对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疑问。 国际贸易新要素学说认为,应赋予国际生产要素 以新的含义,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生产要素不 仅仅是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劳动,也不仅仅是要素 禀赋理论中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 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都是生产要素。
二、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 偏好相似说又称需求相似(重叠)论,是 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 伯伦斯坦· 林德在1961 年出版的《贸易与变化》一书中提出的。 在该书中,林德第一次从需求角度试图对 当代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现 象进行解释。
林德认为,一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水平提高会 使得该国的代表性需求向着某种比较昂贵的商品 移动。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商品 需求偏好也不同。 基于需求偏好相同的要素禀赋理论只能解释初级 产品的贸易,而不能解释工业品的贸易。这是因 为前者的贸易模式主要是由供给要素决定的,而 后者的国际贸易模式是由需求决定的。 国际间工业品贸易的发生,往往是先有国内市场 建立起生产规模和国际竞争能力,尔后再拓展国 外市场。因为厂商总是出于利润动机,首先为他 所熟悉的本国市场生产新产品,当发展到一定程 度,国内市场有限时才开拓国外市场。
1967年,格鲁伯、弗农和梅达发表了一篇 题为《美国工业中的国际贸易研究开发要 素与国际投资》的论文。 他们根据1962年美国19个产业部门的有关 资料,统计分析了研究开发费用、科学家 和工程师人数与出口的关系,得出了与基 辛基本相同的结论,即研究与开发要素和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研究与开发 要素比重大的产品,其国际竞争力也强。

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讲义.pptx

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讲义.pptx
另一个方面,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 使得生产同类产品的众多企业优胜劣 汰,最后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厂家 垄断了某种产品的生产,这些企业逐 渐成为出口商。
3、需求偏好相似论
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需求偏好并不相同。
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愈相近,人均收 入的差异愈小,消费者偏好越接近, 相互需求就越大。两国的贸易可能性 也就愈大。
第二节
技术差距论与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波斯纳(美,1961) 1、一国的技术优势(新产品和新工 艺)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优势。 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 掌握该技术之前可出口高新技术产品。
2、进口国通过进口产品进行技术模仿, 并开始生产这些产品,减少进口,国际 贸易缩小。 3、当新技术最终被技术模仿国所掌握并 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 时,技术模仿国开始对技术创新国出口 该产品。 4、技术创新国开始新一轮的创新和出口。
第一节 新要素贸易理论
一、人力资本说
劳动者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向劳动 者的健康、教育、职业训练等方面的投 资,劳动力投资上的差异造成了人力技 能以及技术禀赋的差异。 把创造人力技能当成一种人力资本,指 明教育、文化、卫生、公共福利等方面 的投资是形成一国人力技能禀赋进而获 得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的极其重要源泉。
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 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 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 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 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 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掠夺他人市场 份额和工业利润。
美国 其他发达 进口 国家出口
发展中国家
t5
T
其他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 家出口
美国
技术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劳动力密集型

3.3产业内贸易理论

3.3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产业间贸易一般通过在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进行 贸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 个市场来实现。
第4页,共67页。
➢ 二战以后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 国际分工深入到制造业内部,出现了 “水平分工”的现象
➢ 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 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 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 易的发展
所谓同质产品,指的是那些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从而相互之间
存在着完全的替代性的商品。这类商品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的差异等原因 ,同质产品之间也存在着国际贸易。
所谓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 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譬如说不同质量 档次或品牌的同种产品。产品的差别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技术差别 和垂直差别。产品的差别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实际上大多数产业内 贸易是差别产品的贸易。
第21页,共67页。
需求偏好与国际贸易
➢ 在前面我们假定,如果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PC 曲线)相同,两国之间不会产生贸易。如果引入偏好 这一概念,情况会发生变化。偏好也是形成产品比较 优势或劣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 PPC曲线代表的不同国家的生产能力,如果相同,说 明从可能性即生产的供给来看两国没有什么差异。
第6页,共67页。
➢ 产业内贸易的测度------产业内贸易指数
( Xi Mi) Xi Mi
Bi
100%
Xi Mi
X:出口值
M:进口值
B:产业内贸易指
Xi Mi


Bi 1
100%
Xi M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一)理论内容 格鲁伯、弗农、梅达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提出。此学说强调 研究与开发要素是一国产生对外分工和对外贸易的动因,进而 产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研究与开发”要素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用于研究和开发各 种各样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的投资,通常用一种新形成的 产品中有关研究开发的指标加以衡量。
一国在研究与开发要素中的投入越多就能推出知识和技术密 集度较高的新产品和新工艺,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衡量标准:K=研发经费/销售额,K值越大研发经费投入越 多,竞争力越强。反之越弱。
(二)简评 研究与开发要素说否定了要素禀赋理论关于技术水平无差
异的假设。强调科技发展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是国际贸 易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 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
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 产业内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或重叠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数B: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 的指数。
|X-M| B= 1 - —————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 内容 该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雷蒙•弗农于1966年 提出,最初运用于市场销售战略中,后来被引入国际贸易理论, 用来解释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也是战后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 流向的著名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 技术创新期:新产品在发达国家处于研究与开发阶段,主要供 应国内市场。 产品成长期:生产技术趋于稳定,创新国大量生产,取得规模 经济,开始出口新产品。 产品成熟期:生产技术成熟,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模仿 国开始模仿生产。 销售下降期:生产技术进一步成熟标准化,技术模仿国开始大 量生产并出口产品到第三国。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新要素贸易理论 第二节 技术差距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节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第五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六节 贸易自由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
教学目的、要求
1. 了解新要素贸易理论的研究内容; 2. 知道技术差巨轮与产品生命周期论的论点; 3. 掌握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论点; 4. 了解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观点; 5. 了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观点; 6. 知道贸易自由化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二)简评 人力资本说在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中,强调一个重要的 动因就是各国的劳动力资本不同,否定H-O原理的劳动同质 性假设,符合实际,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修正。 把创造人力技能当成一种人力资本,指明教育、文化、 卫生、公共福利等方面的投资是形成一国人力技能禀赋进而 获得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的极其重要源泉。
(一)技术差距论的基本观点 技术差距论被称为创新与模仿理论。各国间技术差 距产生国际分工和贸易。 最先进行技术创新的国家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较高, 具有比较的优势,当先进的技术转移到其他国家时, 技术差距减小,贸易趋于等同化。 产生技术差距需要雄厚的资金及人力资本和具备较 高承担研发风险的能力。
(二)比较优势持续时间的衡量 模仿时滞:波斯纳(Posner)把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 起的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 模仿时滞包括: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 反应时滞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他国家模仿其 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 掌握时滞:是指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新产品进口为 零的时间。 反应时滞的初期叫做需求时滞,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新 产品到开始出口新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 需求时滞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开始出口新产品 之间的时间间隔。
衰落期:技术模仿国大量生产并凭其成本及价格优势抢占出 口市场,创新国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图中,纵轴表示商品销售量,横轴表示时间。
净 出 口
t1 t2
t3
0
净 进 口
贸易 开始
美国 其他发达 进口 国家出口
发展中国家
t5
T
其他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 家出口
美国
技术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劳动力密集型
(二)简评 (1)它引导人们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了解和掌握出口 的动态变化,为正确制定对外贸易的产品战略、市场战略提 供了理论依据。 (2)它揭示出比较优势是不断在转移的,每一国在进行 产品创新、模仿引进或扩大生产时,都要把握时机。进行跨 国经营,就可以利用不同阶段的有利条件,长久保持比较优 势。 (3)它还反映出当代国际竞争的特点,即创新能力、模 仿能力是获得企业生存能力和优越地位的重要因素。
创新国生 产和出口
创新国的消费
创新国的出口
t0
t1
t2
t3
需求时滞
反应时滞Biblioteka 掌握时滞仿制国生 产和出口
模仿时滞
创新国 的生产
T
仿制国的 出口
仿制国 的生产
(三)技术外溢的影响 创新国产生技术差距的时间是有限的,因为技术要向其他 国家溢出,进而比较优势会消失。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 和国家间的技术外溢。 (四)简评 技术差距论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出现了新工艺、 新材料和新设备,才使得以在各国之间进行交易。保持技术优 势的时间不会太长是由于技术外溢破坏了这种优势。
第一节 新要素贸易理论
人力资本说 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信息要素说
一、人力资本说
(一)理论内容 舒尔兹、基辛等美国经济学家提出。该学说强调人力资 本的差异可以产生国际贸易。 人力资本:指投入在劳动智力开发、技术培训及素质提 高等方面的资本,可以将其看着是资本和劳动力结合而形成 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人力资本包括人力投资、劳动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劳 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等。 劳动分为非熟练劳动和熟练劳动两大类。劳动的熟练程 度使劳动生产率产生差异。
三、信息要素理论
信息是能够创造价值并进行交换的一种无形资源,是现代 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
信息本身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是一种软件要素,而且是一 种无限的资源,占据信息意味着比较优势的改变,可以促进一 国贸易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 技术差距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 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X+M) X和M:分别表示一个行业的出口值和进口值。 B值介于0到1之间。 B=0,不存在行业内贸易;1>B>0,存在产业内贸易。 当出口与进口相等时,B=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