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PPT课件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一、疆域、) 没有完全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但可以肯定它已 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
中国古代夏朝地图
商朝形势图
战国时代形势图
▪ ②秦朝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 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 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 原,东至于海。
▪ 人口分布很不均衡:南密北疏(北密南疏),东 密西疏
三、地形、地貌
▪ 1、多山。 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 海拔500米以下的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5.2%, 而3000米以上的却占25.9%。全球超过8000 米的12座山峰,我国即有7座。
▪ 2、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 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宽阔缓 斜的大陆架则在我国大陆东南侧延伸于海下。地 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 习惯上称为“三大阶梯”。
▪ 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中书省,在进入中原的初期 将它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进驻各地,统管军 民事务,以后成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
▪ ⑦明、清:省、道(府、州)、县制
▪ 明初废除行省制,省改称布政使司,由三位官员 负责民政、司法监察和军务。1427年后,全国划 分为两京(南、北直隶)和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两 京十三省或十五省。省以下废除了路,但设有若 干分守道、分巡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总督或巡 抚成为最高的地方行政官。
▪ ①商、周:分封制 ▪ 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不需要什
么分级管理。
▪ ②春秋战国时代:郡县制 ▪ 一开始,县与郡并没有上下之分,也没有主从关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pptx
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 成 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 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 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 表 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对 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 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简记:家族国构) 二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 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 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
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 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 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概要第一章
1)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黄河中下游 一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成为先民生存、 繁衍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 农业区 2)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 础上,形成于农业区
二)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地理环境在起决定性作用 的同时,也给人类发展保留相对广泛的自由 1、三个方面的理由 1)地理环境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 方式和时间 2)没有规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 式和时间 3)只要不违背自然内在规律,人类可以根据自己需要 利用环境,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二、民族、人口 一)民族 1、多民族的国家 2、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
3、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在历史变迁中,一些民族被融合在汉 族之中,汉族人口也曾大量迁入非汉族 聚居区,或被非汉族融合。
4、中国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 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共同开拓和巩固 5、历史上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冲 突乃至战争长期存在,但各民族间的交 流、合作、融合毕竟是主流
二)人口 1、庞大的人口 2、不均衡的分布
3、人口迁移 1)14世纪中叶以前以南迁为主流以及三 次大的南迁 2)明初到民国的移民主流 3)海外移民和其他形式的移民
三、地形、地貌 四、气候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 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一 定程度的决定性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2、不同地区、时间的人们对于大致相 同的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和方式有很大 区别,因此造成文化的地区性和时间性 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PPT课件
致使中国产生一代又一代的割据王国,他们也为 自己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与素 材。”更值得称道的是,陕北女子性情朴实温婉
热情大方声音悦耳动听,她们敢爱敢恨,视爱情 如命,对恋人敢把心掏出来,如《走西口》表现 陕北女子的痴情。她们还心灵手巧,拿手戏 剪纸。 陕北这片黄土地产生了高亢悠扬的信天游、古朴 典雅的剪纸、苍凉缠绵的唢呐、粗犷豪放的 腰鼓。这也许就是大哭大悲人生的抚慰。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
内容提要: 一、大陆性地理环境及其影响 二、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和农业型文化 三、血缘宗法家族制度及其影响
一、大陆性地理环境
任何类型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类型的“文化土 壤上成长起来的。正如不同的气候、土质适 宜不同的作物生长一样,不同的文化土壤自 然会有不同的文化生长其上。中国人常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橘生南则为橘, 橘生北则为枳”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 神、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中国各地地域文化《中国文化性格》 《城市季风》《读城记》-易中天
一、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
燕赵文化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混合体,地 理区划是今黄河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 山为西界、北界,包括河北全境及山西、山 东、河南、辽宁、内蒙的部分地区。燕赵地 势开阔,地处平原,沃野千里,兼有三面天 然屏障,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中心。一方面农业经济较发达, 另一方面又融入了大量剽悍 的游牧民族新鲜 血液。
三、齐鲁文化
齐鲁之地,山水雄浑,天高地厚,河还浩荡。上 古之少昊,开鲁之周公,兴齐之姜尚,贤达 名士,灿若星河,依周礼而成定制,启民心 之醇酽浩气。在孔孟之道的长期熏染下,齐 鲁民风厚重憨实,历史上多鸿儒、多良民、 多豪杰、多烈女、多君子。从总的看,齐鲁 人给人的印象是壮实英伟、淳朴厚道、耿直 重情、富有同情心,潜含着英雄主义的阳刚 豪洒之气。“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鲁 人更为尊礼崇德守旧,齐人更为务实开放勇 武。
中国文化概论串讲 分享.ppt
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 1、文化的定义
“文化”名称的由来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 创造。 广义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 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定义: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 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 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相关文化概念 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等
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3、文化传统的概念
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 神。
绪论
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1、性质: 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理论课程,入门课程。 2、目的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 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 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初步了解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从而 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3、文化的分类: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 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了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天下”观念:在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3、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 4、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三、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 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 旱区,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尚书·禹贡》将天下划分为冀、兖、 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3、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 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 域意识,并与其他地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 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4、西部开发与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ppt
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 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或者说 己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 己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许多少数民族还在中 原建立过政权,其中蒙古族 满族还统治过整个 蒙古族和 原建立过政权,其中蒙古族和满族还统治过整个 中国,但无论是汉族还是非汉族建立的政权, 中国,但无论是汉族还是非汉族建立的政权,都 包容其他民族,都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统一体, 包容其他民族,都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统一体, 也即多元一体。 也即多元一体。
5、秦朝疆域: 、秦朝疆域: 东到辽东半岛 西北部, 西北部,西到 今天的甘肃东 部四川、 部四川、云南 一带,南到岭 一带, 在广东), 南(在广东 , 在广东 北到蒙古高原。 北到蒙古高原
6、 西汉 前206年-8年) 和东汉 公元 年—220年) 西汉疆域的拓 、 西汉(前 年 年 和东汉(公元 公元25年 年
星 堆 出 土 文 物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 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而生活在其他 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华夏诸族为主体 公元前 年 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行同伦、 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行同伦、 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 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使华夏 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 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最 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 征 (一)疆域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通常所说的总面积960万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通常所说的总面积 万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 平方公里,占世界大陆面积的1/15,大小相当于 个 平方公里,占世界大陆面积的 ,大小相当于1个 欧洲。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口, 欧洲。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口,最西 端延伸到亚洲大陆的腹地——新疆帕米尔高原附近 , 端延伸到亚洲大陆的腹地 新疆帕米尔高原附近 东西时差4个多小时 个多小时; 东西时差4个多小时;最南端位于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 母暗沙,最北端止于在黑龙江省漠河县以北的黑龙江 母暗沙, 主航道中心线上,南北纵长达5500公里。据1986年实 公里。 主航道中心线上,南北纵长达 公里 年实 包括陆地、领海、岛屿、 测,包括陆地、领海、岛屿、内海等在内的领土总面 积新数达1045万平方公里。 万平方公里。 积新数达 万平方公里 •我国辽阔版图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我国辽阔版图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我国辽阔版图的形成经历• • • •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二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二 主讲:宋看山课本介绍指定用书:《中国文化概论》(2015年版) 主编:王宁出版机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专业代码:00321考试形式:闭卷考试通过方式:总分为100分,60分合格题型介绍题型题数题分单选3030多选510名词解释510简答630论述220绪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四章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绪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四章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二讲第一章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二、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三、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一)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中国领土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尚书·禹贡》篇。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如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式建筑,长江流域的干栏式结构建筑。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如燕齐地区神仙崇拜、明清的晋商的盛行、扬州的繁华等都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及第一章样本,完整版11页)王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绪论“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1.文化背景篇(农业)
二、民族、人口
(一)民族 1.中华民族是多种民族、多种来源。 2.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
成为主体民族。 3.少数民族在开发建设边疆地区方面做出
贡献。
(二)人口
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特点有三个: 1.人口众多。汉代、北宋、清朝人口数量一直占
世界三分之一。 2.人口分布不均衡。南和北7:3变为4:6。 3.人口迁徙频繁。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
2.水道和水系的变迁。黄河 3.海陆变迁。沧海桑田。 4.黄土高原的变迁。水土流失使原来的“塬”日
渐缩小,地形破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 5.沙漠的变迁 。
关于黄河的谚语、名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回头。 /黄河清,圣人出 /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
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 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 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 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三)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湖泊的发育和消亡。据统计,中国近30年来消 失的湖泊共计243个,新疆消失湖泊数量最多, 一共62个。
了奴隶社会阶段 。例如匈奴族。 第三,分庭抗礼进取中原时期。北方游牧
民族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辽金夏元。
昭君出塞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生活 方式
2.
游
牧
居住
文 明
方式
与
农
耕
文
明 的 对
饮食 方式
比
思考题
(1)生活方式:采集—渔猎 (2)饮食生活:谷物为主—肉食为主 (3)居住方式:固定、安居—移动、流浪 (4)主流观念 农耕文明是循规蹈矩、温和善良 … … 游牧文明是大胆、勇敢、强悍、创新 …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42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种说法说明了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的继续推行,是称颂禅让制的体现;第二种说法说明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表明“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
黄河流域
红山文化
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长江下游
长江下游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辽河上游
典型器物为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
代表器物为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分布特征:
从满天星斗趋向于中原中心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
问题4:结合材料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认识。
认识:(1)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2)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丰富的内涵,其史料价值是值得重视的。(3)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一些情节和早期国家出现政治强权的情形相符合。
夏禹
大同之世→小康之世
天下为公→天下为家
禅让制→世袭制
(2)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小宗
小宗
小宗
渊源
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内容
按父系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
中国地域文化PPT课件
还有比较大的课题,如各地域文化的基本精神问题等等,都需要进 行深入学术性研究,不能肤浅了事。
Hale Waihona Puke 1.4 从社会需要看中国地域文化学的重要性
大学毕学要走向社会,大学的学习要面向社会, 面向社会的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地域文化有抽象 性的理论学术研究,也有社会实际问题需要我们 去研究。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力行”建设文化大省”、“文 化强市”等文化建设活动,我们要学习研究地域 文化,要为各地文化建设服务。
近些年来,各随着旅业的兴起,一些文化旅游 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需要从地域文化的深度进行 研究论证。
在所研究的地域中的亚区方面,地域文化学虽 关注亚区差异,但重在整体地域文化的总体把握 和阐述,在一般情况下则比较淡化亚区差异。
总之,地域文化学是文化学的派生学科,以地 域文化为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从学术和现实 的需求来看,可以这样说,地域文化学是文化大 学科中最富生气的学科之一。
结语
Epilogue
又如荆楚文化中的屈原和楚辞, 自汉代以后屈原成为跨越时空 而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 《楚辞》同《诗经》一样,成 为我国文学两大源泉之一“其 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 《三百篇》(《诗经》)以上” (鲁迅语)。所以说中华文化 是各地域文化间相互撞击、交 流、融合、认同的结果。
中国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双向交流的文化有机体,地域文 化是总体文化的基础,总体文化来源于各地域文化,又反过来 作用于各地域文化。
1.5 信息时代中国地域文化学仍然重要
中国文化概论1地理精品PPT课件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 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 “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 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 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 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 着可贵的泥土。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 变态。 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
(二)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决 定意义,是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为 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 了物质基础。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不是绝对的, 这是因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 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 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方式也迥然不同, 而且,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 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三)省的出现及演变。 元朝行省制。
二、民族、人口 、语言
• (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的融合与演 化状况
• 民族 的“多元一体”格局与观念。
(二) 人口的变迁
• 中国历史上就是 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人口数量一 直居世界前列。
• 特点是分布不均 衡,人口迁移频 繁。
• 南北人口构成比例 的变化。
• 公元初,60%的人口分布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 是京畿地区人口密度大, 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 人口稀少.以后随着南方 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 逐渐南移和人口的南迁, 南方所占全国人口比例 逐渐增大,以至超过北 方.10世纪以后,主要的 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了 南方.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水田小学韩平会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1.识记中国地势及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2)从青藏高原往北往东,是第二阶梯,最南端的云贵高原,它的北部是四川盆地,再往北赵趆过秦岭是黄土高原。
(3)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
黄河在东西方向横穿黄土高原。
黄河的东侧是山西高原。
(4)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5)太行山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再向北趆过蒙古高原东侧一段多山地区,就是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
(6)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接壤,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
2.识记气候变化大势。
(1)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竺可桢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温暖期,这个时期的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暧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周到明朝的初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第四时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这为“仪器观测期”。
3.领会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长江黄河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而汉水、淮河更是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PPT课件
2021
9
❖ 如果再从地理环境更小范围区域出发,则可 以把中华地理区域环境所涉及的、带有明显 地方区域个性差异的文化现象,细分为齐鲁 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中 原文化、荆楚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等 等。把诸多不同地理差异或地缘特征的文化 类别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 姿多彩,类别多样,以及文化内容的博大精 深,极其丰富。
❖ 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 古代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有依附性,缺乏独
立性
2021
43
❖ (三)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 2、农耕经济的多元性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 思想上,包容百家学术
❖ 区域上,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不 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32
2021
33
2021
34
2021
35
❖ 2、政区 ❖ 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
❖ (1)夏: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芒芒禹迹, 画为九州”
❖ (2)周:分封制——“封邦建国”,“受民 受疆土”
❖ (3)秦:郡县制 ❖ (3)西汉:汉初是“郡国并行制”,汉武帝
时实行“州郡二级制”
❖ (4)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2021
13
❖ 3. 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传统 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
❖ 地理环境广阔,对各种文化有着巨大容量的承载空 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强的显著特点 为什
么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数千年历史中不曾中断地连 续传承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完整独立 与相对封闭。与世界其它几大文明古国的情况相比 较,古埃及文化因希腊亚力山大大帝占领埃及而被 希腊化,古罗马文化因日尔曼族入侵而被中断,古 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被摧毁,唯独中国, 几千年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连续传承未 曾中断,显示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分析个中原因,不能不归结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完整 独立与相对封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这个地区有黄河和海河 水系,东部还有泰沂山地,是汉 民族的聚集区,在很长一段时间, 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2)、华北平原直接与气候湿 润,湖泊众多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相连,这一地区是古代重要的农 业区,唐宋以后还是中国的经济 中心。
(2011,1) 26.长江中下 游平原的构
成有( ) A.江A汉E 平原 B.成都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E.长江三角 洲平原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 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 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 交通的便利。
真题:(2012.1)古地理专家认为,与渭水、黄河、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内容: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 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 赖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 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
大巴山:古巴人。氐(dī )人、羌人。 成都平原:富饶,汉人。
黄土高原: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养育了辉煌的古代文化。
历史上许多王朝在这里建都的原因? 1、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 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可谓表里 山河。 2、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 退可守,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2007,10)3.被中国古人称为“表里山河”的 地带是( D)
A.青藏高原地带 B.华北平原地带 C.江汉平原地带 D.黄土高原地带
蒙古高原: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是北方民族进 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河套地区
汾河谷地:尧舜时期建都。
(2009.10)简述中国文 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 形势”。
(2011,10)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 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 少,旱灾特重,其次是( C ) A.地质灾害等 B.沙尘暴灾害等 C.洪涝灾害等 D.风灾等
气候变迁:由暖变冷。
真题:竺可桢先生在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 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 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 变化分为( D ) A.一个大的时期 B.二个大的时期 C.三个大的时期 D.四个大的时期
C.大西洋
D.北冰洋
1、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1)青藏高原:号称 “世界屋脊”。
居住人群:吐蕃,羌人
真题: (2010,10)2.南 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 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 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 族是( B ) A.羌 B.吐蕃 C.鲜卑 D.回纥
答:(1)山西高原的 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 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 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 路; (2)太行山脉中某些 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 北地区。
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 居住以狩猎和耕种为生 的民族。
鲜卑、契丹、金人、满 族。
通过狭窄的辽西走廊与 华北平原接壤。
华北平原
1.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 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贾思勰 《齐民要术》:黄河以北的桃花开,
比现在晚十天到半月。
D。隋唐至北宋,第三个温暖期。柑橘。
E。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第三个寒冷期。荔枝树冻死。
F。南宋中期到元中期,第四个温暖期。杭州不见冰雪。
3)公元1400——1900,寒冷时期,方志时期。
4)1900——仪器观测期。
1、(2012,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 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D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 件
一、中国地理简要 的概况。 1、中国地形地势及 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 的欧亚大陆的东部, 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真题:(2012年 10月)中国处于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世界最大的欧亚
大陆的东部,东
临浩瀚的( A )
A.太平洋
B.印度洋
(2012年10月) 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 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被称为( D) A.西夏 B.西戎 C.西狄 D.西羌
(2008,1) 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 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 (D ) A.西夏 B.西戎 C.西狄 D.西羌
2、第二阶梯:高原和盆地。
云贵高原
济水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南北交通线共有( C )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1)气候:温带气候,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
(2)灾害性气候:旱灾,洪涝,蝗灾病虫。
(2008,10) 4.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 A) A.温带气候 B.亚热带气候 C.高原气候 D.海洋气候
四个时期:
1)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温暖期。
商末。黄河中下游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公元前1100——公元1400,寒暖交错期。
(西周到明初)
A。西周前期,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
牛马冻死,江汉结 冰。
B。春秋至西汉,第二个温暖期。北方收获两季,
蜀汉江陵有橘树。
C。东汉、三国至南北朝,第二个寒冷期,淮河结冰。
理解: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2008,10)3.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 制于它的( C ) A.气候条件 B.经济条件 C.地理条件 D.国际条件
(2010.1)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 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答; (1)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 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 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2)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 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为了 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 与地理互动的。 (3)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 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