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历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历程(一)
建国60年来,国企财务管理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国企财务管理秉承了计划经济时期以成本管理为基础的传统,并越来越注重风险控制,精细化管理成为国企财务管理发展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国企财务管理应处理好集权和分权,国家、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国企财务管理发展一、1949~1978年的国企财务管理
(一)学习苏联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缺乏办国企的经验,转而向苏联学习,由财政部对国企实行严格管理。具体做法是:财政对企业资产实行定额管理,基本折旧资金上缴国库,更新改造资金由财政拨款,利润超额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企业,财政部代表国家统管国企财务。
这种集中严管的国企财务管理发展制度,适应了当时统一财经和集中财力的需要,其不足之处在于:国家对国企管得过严、过细,超过了企业管理能力,给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带来不便;国企财务管理发展因决策链条过长和信息不对称而缺乏效率;职工工资平均分配,抑制了
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二)鞍钢宪法
鞍山钢铁公司是中国第一个钢铁基地,刚开始也是学习苏联马钢经验(即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经验为代表的一长制)。后来发现,强调领导者绝对权威的管理模式不符合鞍钢实际,国企财务需要发挥群众的组织管理作用。
从1953年起,鞍钢有步骤地加强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核算和责任制,强调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这种将群众核算与专业核算相结合,以群众核算为主的鞍钢模式,后来被毛泽东同志誉为“鞍钢宪法”。
“鞍钢宪法”对企业管理产生了直接影响:许多企业加强了群众在企业流动资金和成本核算中的管理作用,国企财务管理做到了公开透明;国企一直保留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也与“鞍钢宪法”密切相关。遗憾的是,“鞍钢宪法”的作用在“大跃进”中被过分夸大,结果导致群众核算与专业核算相对立,专业管理被排斥在群众路线之外,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被废弛。
(三)大庆精神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工作也得到了调整,主要是清产核资、清理拖欠、落实资金、制度建设和财务监督。在这种背景下,国企财务管理强调务实精神,而不是“创新”和“运动”,著名的“大庆精神”就是这种时代的产物。与“鞍钢宪法”相比,“大庆精神”更多地体现在原有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制度的回归、充实和提高上。大庆油田的财务管理经验是:确立以厂部为中心的三级(厂部、车间和班组)经济核算体系;健全资金分级分开管理和费用包干的责任制体系;巩固和发展群众核算。
(四)两次转机
“十年动乱”时期,国企财务管理工作出现过两次转机:第一次转机是1972~1973年清产核资,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经济核算,加强财政和财务监督;第二次转机是1975年恢复和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交流和推广财务管理经验。虽然这两次整顿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受“动乱”的影响,国企财务管理遭到严重破坏。
国企财务管理发展二、1979年以来的国企财务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国家对企业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国企财务管理发展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一)全面整顿和综合治理
改革初期,中国以计划经济为主和以市场经济为辅,并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和综合治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发展了一些新的财务管理发展模式,如经济责任制、三级经济核算、全面成本管理和厂内结算中心。
经济责任制。在国家放权让利的指导思想下,企业扩大了经营权和财务自主权,同时也明显感受到了市场压力。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企业需要明确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并将财务管理发展与各单位经济责任相结合。首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主要做法是: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入手,对各厂矿、处室下达“包保”任务,不仅仅包利润,同时还包产量、品种、质量、合同等多项指标,并把上下左右的协作关系纳入经济责任制;各厂矿、各处室开展班组核算,指标分解,责任到人;各单位在承包任务的同时,也赋予了相应的权利和利益,实现权责利相统一。
三级经济核算。在财政部实行经济核算工作后,国企普遍推行了三级经济核算,并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新的探索:建立厂内核算制度;改变过去以事后核算和监督为主的框架,将事后核算与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相结合;按照小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根据规定的权数评分计奖,巩固和提高了群众核算。
全面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是加强各环节(如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的成本管理工作;二是实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即在加强成本区域控制的同时,加强成本的过程控制。全面成本管理要求在研发、采购、生产、运输、销售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加强成本管理工作,要求在生产全过程中加强各车间、各生产环节之间原材料、半成品、在产品的投入和转移的管理,保证生产进度,防止不合理的结存和丢失。
厂内结算中心。厂内结算中心的内容主要有:以“厂币”和支票为主要流通媒介,加强厂内各单位之间的核算;灵活调度资金,减少公司及其所属独立核算厂矿的银行存贷款,加快资金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