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第四章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莫里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一节十七世纪文学概述
文化历史背景:
1、绝对君主专制的建立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 )
•法国:路易十四(太阳王1638-1715 )
文艺复兴晚期,人性解放走向极端,整个社会陷入混乱
走向绝对的个体自由or 走向绝对的专制?
——人心思定,甘作臣仆。
——17世纪是一个君主专权的时代,帝王的时代。“朕即国家” “君权神授” “宫廷政治、礼仪”
2、科学的发展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1543)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1610)
哈维:人体血液运行(1628)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1687)
列文虎克:细胞学说(1684)
——科学使人们看得更远,也使人们变成了怀疑主义者,科学不仅证明了神的虚妄,也使人变得毫无高贵可言。
3、十七世纪“理性”(ration) 是人遵循的原则并行动的能力;
总结:天才巨人的文艺复兴过去了
君主专制下的“庸人”时代已到来!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
“朕即国家”“君权神授”“国王的荣光”
第二、思想上崇尚理性原则,宣扬理性,克制个人情欲,遵守公民义务。
“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布瓦洛《诗的艺术》
第三、在艺术上模仿古代文学,遵循“三一律”创作原则。
悲剧与喜剧高雅与卑俗
【名词术语】三一律
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
“三一律”(three unities ):情节、时间、地点保持整一,故事须围绕单一的剧情进行,在同一时间(一天)内、在同一地点进行。
1、法国古典主义成就
悲剧:高乃依《熙德》
拉辛《安德洛玛克》
喜剧:莫里哀《伪君子》
哲学:笛卡尔《方法论》“我思故我在”
文艺理论:布瓦洛《诗的艺术》
高乃依
●《熙德》(“大将军”)
唐·狄哀克 唐·高迈斯
罗狄克 施曼拉
●报仇、战争、熙德、真情流露
●“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要替父亲报仇,就得放弃我的爱人: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复仇会引起她的怨恨和愤怒,不复仇会引起她的蔑视,复仇会使我失去我最甜蜜的希望,不复仇又会使我不配爱她。”
●“我们的名誉只有一个,而情人却很多”
拉辛(1639~1699 )
•《安德洛玛克》(1667)
A、故事情节:
希腊国王庇吕斯(阿喀琉斯的儿子)
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之妻)
庇吕斯未婚妻爱妙娜(海伦的女儿)
使者奥雷斯(阿伽门龙儿子)
B、对于欲望的批判
贪欲情欲嫉妒
C、标准的三一律
2、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西班牙,在17世纪的法国达到高峰,同时流行于西欧各国。“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rocco(西班牙语barruco),意为「不合常规」特指一种形状不规则有瑕疵的珍珠,后来被用来形容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学风格,它与严整、匀称、和谐相对立。
巴洛克艺术的风格在于形式富丽繁复、奇特夸张,表现了瞬间的创造,其精神实质是持久的变动。
17世纪末叶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的,稀奇古怪的,因而也是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是指违反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做法。
19世纪中叶之前,依然用作贬义而非艺术风格名称,直到沃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这个问题才作了系统的表述。
●巴洛克,是法文barogue的音译,钱钟书先生译为“奇崛”。巴洛克文学,即奇崛的文学。
●它具体的表现为:想象极其丰富,词藻十分华丽,感情特别强烈,气势相当雄
浑,意象非常怪谲,节奏起伏不定,它给人一种动态感和浮游美。
18世纪,巴洛克风格变为洛可可(Rococo Style )式风格而告结束。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
代表作家作品:
(意大利)马里诺《阿多尼斯》
(西班牙)卡尔德隆《人生如梦》
(德国)格里美尔豪森《痴儿西木传》
路易十四与凡尔赛宫
《痴儿西木传》名言
•1、好事总是需要时间,不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是做不成大事的。想吃核桃,就是得首先咬开坚硬的果壳。
•2、世界上没有任何欢乐不伴随忧虑,没有任何和平不连着纠纷,没有任何爱情
不埋下猜疑,没有任何安宁不隐伏恐惧,没有任何满足不带有缺陷,没有任何荣誉不留下耻辱。
•3、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
3、清教徒文学
清教徒文学主要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也称之为英国资产阶级文学,是英国资产阶级和上层贵族以及封建天主教阶层的斗争的产物。
约翰·班扬(1628-1688)
《天路历程》
约翰·弥尔顿(1608~1674 )
《失乐园》(1667)
《复乐园》(1671)
《斗士参孙》(1671)
班扬《天路历程》插图
弥尔顿画像
弥尔顿《失乐园》插图
威尔夫·参孙和大利拉
第四章第二节莫里哀《伪君子》
一、莫里哀生平创作
◆莫里哀(Molière,1622-1673)
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剧作家,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
◆创作分期
风俗喜剧
讽刺喜剧
幽默喜剧
莫里哀(Moliere,1622~1673)的生平与创作
王室陈列商的儿子;
1643-1645年组织“光耀剧团”演出;
1645-1658年民间演出,对民间的了解,积累丰富演出经验。
1658年,莫里哀在卢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得到路易十四的赏识,从此演出事业达到了顶峰。
1673年,在演出《没病找病》中咳血而死。
莫里哀《悭吝人》
附录:四大吝啬鬼
1、夏洛克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
2、阿巴贡莫里哀喜剧《吝啬鬼》(视频)
3、葛朗台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4、泼留希金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
——吝啬鬼是金钱魔域的朝圣者。
二、《伪君子》分析
(一)故事情节以及人物
◆禁演与反禁演
◆达尔杜弗形象
发迹之前的达尔杜弗
贪欲之徒的达尔杜弗
阴险狠毒的达尔杜弗
五幕喜剧
第一幕:一对糊涂虫一个伪君子
第二幕:嫁女伪君子女仆出主意;
第三幕:觊觎主母反咬一口获得财产;
第四幕:贵族知真相恶狗反咬人;
第五幕:峰回路转皇帝驾临柳暗花明小人遭殃
主要人物:达尔杜弗、柏奈尔老太太、奥尔贡
艾尔密尔、大密斯、玛丽亚娜、桃丽娜
文本细读:达尔杜弗登场
达尔杜弗(望见桃丽娜)劳朗,把我修行的苦衣和教鞭收好了;祷告上帝,神光永远照亮你的心地。有人来看我,就说我把募来的钱分给囚犯去了。 桃丽娜真会装蒜,吹牛!
达尔杜弗你有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