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复习资料:学生观

合集下载

教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教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教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1. 介绍教资学生观是指一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理解和看法。

它包括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习惯、学习状况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教资学生观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2. 学生心理特点观察与分析2.1 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通常充满好奇心,喜欢玩耍和探索。

在小学阶段,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对外界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中学阶段,青少年开始面临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他们需要得到关注和引导。

2.2 性格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

有些孩子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有些孩子内向害羞,不善表达。

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与他人的互动,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与他们相处和引导他们。

2.3 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观念。

有些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主动;有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

3. 学生行为习惯观察与分析3.1 注意力集中情况注意力是指一个人集中思考或关注某个对象或任务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保持专注、是否容易分心等方面,来了解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

这有助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

3.2 自律能力自律是指一个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自觉遵守课堂规则等方面,来了解每个学生的自律能力。

这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

3.3 社交行为社交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互动中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与同学之间的相处关系、是否善于合作、是否尊重他人等方面,来了解每个学生的社交行为。

这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资科一综合素质-学生观

教资科一综合素质-学生观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之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两独一发)(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动态变化)1.学生是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规律。

教育启示: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成功的,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

教育启示:教师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对教育好每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不能因为学生当下的表现不好而否定学生未来的发展。

1.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教育启示: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理解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学生的独特的人(不同)1.学生是完整的人。

(与机器不同)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教育启示: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

1.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与别人不同)学生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教育启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材施教。

1.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与成人不同)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教育启示:教师要做到换位思考,不能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1.学生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思想方面)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

教育启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因势利导地施加教育。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方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启示:教师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二节-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二节-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二节-学生观[单选题]1.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

(江南博哥)A.德育为先,五育并举B.全面发展C.以人为本D.终身学习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充分洞察世界形势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

[单选题]2.小明性格活泼,上课坐不住,不但成绩落后还影响其他同学。

但是小明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强,李老师抓住这个特点,让小明参加演讲比赛,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让他意识到上课认真听讲有助于丰富他的演讲素材。

李老师的行为遵循了人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B.不均衡性C.阶段性D.顺序性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单选题]3.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地位。

A.从属B.被动C.主体D.主要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参与性为前提。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单选题]4.齐老师上课时喜欢全程用多媒体,他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不过学生却认为他的效果虽然很好,但是用多媒体教学速度太快了,跟不上。

如果你是齐老师,你会()A.听取学生意见,适度放慢教学速度B.听取学生意见,以学习最差的学生能听懂为宜C.听取学生意见,以学习最好的学生能够充分应用为宜D.学生不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最好的,效率最高的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齐老师应听取学生意见,适度放慢教学速度,尽可能照顾到全体学生。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章节考点速记学生观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章节考点速记学生观

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等高作中论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大体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取得的发展机缘也不相同。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

人的片面发展的大体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厂中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

3.机械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资本主义机械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

首先,机械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

其次,机械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因为机械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缩短了劳动时间,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机械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非能充分地实现。

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部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必需成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

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人的劳动形式的丰富和多样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多维展现或生命活动外化范围和程度的扩大、提高,它反映和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全面的提升,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的占有。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和内在潜力等。

小学教师资格:学生观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学生观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学生观考点1、多选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这是国家繁荣、富强的保证。

A.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健康的体映和良好的心理素质D.良好的学习能力正确答案:A,B(江南博哥),C2、单选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A.依赖性B.向师性C.背师性D.示范性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有模彷、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

3、多选只有(),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A.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B,保护他们的H尊与F1.信C.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D.发展他们的潜能与技能正确答案:A,B,C参考解析:以人为本,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学校应该特别强调:高尚的思想品格是最高的学位。

教师应当注意体会: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O4、单选学生的社会地位属于学生的()问题。

A.法律B.权利C.责任D.义务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学生的社会地位属于学生的法律问题。

5、多选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自身是一张白纸C.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正确答案:A,C,D参考解析:学生是发展的人包含的意义是:首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其次,学生具有H大的发展潜能;最后,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6、多选传统教育中O教学的弊端,就是教师简单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

A“注入式”B.“填鸭式”C.“启发式”D,“引导式”正确答案:A,B参考解析:传统教育中“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教师简单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

7、单选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O,A.公正评价权B.名誉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口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8、多选陶行知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旨在说明OOA.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B.学生是社会中的人C.学生是成长中的人D.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正确答案:A,B,C,D参考解析:陶行知的话说明了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即要树立“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的观点。

2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学生观

2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学生观

三、教育公正与学生发展
坚持教育公正,是“以人为本”对教育的本质要求。
共同发展和个性发展
1.因材施教的提出
因材施教
2.因材施教的含义
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3.因材施教与教育分层
教育分层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不同的层 次,然后依据这种分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教育资源。
这种做法违背了( ) A.儿童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真题回顾 (2012,上)“十个手指有长短”这句话表明,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
(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体差异性
真题回顾 (2012,下)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表明人的身心 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C.顺序性 B.互补性 D.差异性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1,专制型 2,放任型 3,民主型
(三)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真题回顾
(2015,上)汪老师在黑扳上贴了一个“坏学生”榜:那些爱打闹,不
真题回顾 (2013,下)“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 是( )。
A.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
B.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 类智能具有多元性 D.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
真题回顾
(2013,下)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 原则是( )。
A.国家性原则
B.公共性原则

教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教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教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教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 教育学课程:学生应具备教育学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教育的本质、目标、过程、方法等。

2. 教师伦理: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教师伦理观念和道德素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学生的权益和个性,始终保持教师职业操守。

3. 学生发展:学生应了解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认知等方面的特点,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4. 教育心理学: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心理过程,了解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为个别化教学提供支持。

5. 教育评价:学生应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准确和全面的评价,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6. 教育研究与创新: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教育研究能力,通过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教育问题,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

7. 教育法律法规:学生应了解国家教育法律法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教育实践提供法律依据,并能够合法维护学生的权
益。

这些基本内容旨在培养教育从业者良好的教育理念、职业操守和专业知识,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点精析:第二章 学生观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点精析:第二章 学生观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试真题:第二章学生观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中,教师的做法违背了( )。

【2014年下半年小学】A.教育公平B.因势利导C.因材施教D.循循善诱【答案】A【解析】教育公平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

图中教师因为公开课而不让学生上课,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没有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违背教育公平。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关注( )。

【2013年上半年小学】A.学生的独特性B.学生的自主性C.学生的发展性D.学生的主体性【答案】A【解析】“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同的,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

3.常言道“数子十过,莫如奖子~长”,这句话启示我们教育应该坚持( )。

【2013年上半年中、小学】A.以实战锻炼为主B.以情感体验为主C.以表扬奖励为主D.以说服教育为主【答案】C【解析】ABCD都是从知情行等不同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

题干中“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明显体现的是一种肯定的方法,选C。

二、材料分析题4.今天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是一篇文言文课文。

上课伊始,老师说:“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将用两节课学完。

”说完,便转过身去板书,他刚写完课文题目,便听到有学生喊“报告”。

“什么事?”老师问。

“老师,我不同意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这篇课文。

”喊报告的那位同学站起来说。

“为什么不同意呢?”老师和蔼地问。

“我认为这篇课文虽然长,但语言比较好懂,即使有些难懂的句子,课文下面都加了详细的注解,而且我们按照您的要求预习了课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大部分同学应该基本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所以没有必要花两节课了。

”老师听了该学生的解释后,便向大家问到:“你们还有谁赞成他的意见?”,结果同学们都赞成。

于是老师说:“很好!我也赞成大家的意见,那么我们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篇课文吧!”同学们立刻发出了满意的欢呼声。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精髓:学生观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精髓:学生观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精髓: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1.“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2.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素质教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

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小学)知识点(学生观)【圣才出品】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小学)知识点(学生观)【圣才出品】

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应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②西方思想家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a.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

b.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c.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

d.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应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

(2)全面发展教育是培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1)各种能力的发展恩格斯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能力包含丰富的内容,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因为旧制度和旧分工造成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因此马克思特别强调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

(2)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指人与人在特性方面的差异。

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个性才能充分发展,每个人都能成为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特性的人。

(3)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具体指出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发展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人同自然的关系,人同世界的关系,人同自身的关系。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常考知识点汇总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常考知识点汇总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常考知识点一、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责权主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二、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4.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二)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2.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3.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4.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四、教师职业道德(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1.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

3.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1.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教师资格证之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之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之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学生观第二章学生观考点归纳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4.能够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点提示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

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人的劳动形式的丰富和多样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多维展现或生命活动外化范围和程度的扩大、提高,它反映和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全面的提升,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的占有。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学生观

《综合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的内涵(提素个性创两全)面向全体——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个别人促进全面——德智体美劳;重成绩,忽略其他个性——特长、特点创新和重点——新想法/创造;动手操作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学习过人)学习者中心——互动,,游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参与关注人——人格,情感识记性单选: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提高国民素质2.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和实践能力3.创新: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的核心。

必背知识—案例题理论分论点案例表现第一章 教育观第二章 学生观第一部分 职业理念第三章 教师观(一)学生是发展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孔子施教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具有意义的人注意:学生观的分论点必须背原话,不可以自己解释。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观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单选3.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案例4.教育公正与中小学生的共同发展——案例第二章 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案例常考例子: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千人千面,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观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单选3.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案例4.教育公正与中小学生的共同发展——案例第二章 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案例全面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物质基础,(一)教育公正(二)共同发展1. 学生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2.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3.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4.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5.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学生观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学生观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学生观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二章学生观考点归纳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4.能够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点提示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

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新编】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模块一第2节 第二章 学生观

【新编】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模块一第2节 第二章 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模块一第2节第二章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掌握]:(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我国现时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来考察的,社会的进步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了社会进步。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涵义[掌握]:1、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在人和社会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3、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

4、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掌握]:(一)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平等、尊重、保护。

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生观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生观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生观内容一、学生观的内容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2、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3、知识与技能协调发展4、结论与过程协调发展5、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协调发展6、主动发展与被动发展协调发展7、校内发展与校外发展协调发展8、传统继承性与创新性协调发展9、传统单一学科性与跨学科综合性协调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一、教师资格证考试概述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我国教育系统中对教师专业水平评估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涵盖了教育理论、教育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考察考生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考试内容1、教育理论部分教育理论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等。

具体考试内容可能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科知识等。

2、教育法规部分教育法规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国家及地方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包括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具体考试内容可能包括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责任、教育行政执法等。

3、教育心理学部分教育心理学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掌握情况,包括学习心理、发展心理、心理评估等。

具体考试内容可能包括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4、教师职业道德部分教师职业道德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情况,包括教师的职业素养、师德师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复习
资料:学生观
第二节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获得的发展机会也不相同。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

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中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

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

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

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缩短了劳动时间,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

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
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二、“以人为本"的涵义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地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他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他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

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

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第三,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

第四,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在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任何教育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教学观念的改革,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的更新。

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

作为教师,应该摈弃落后的学生观,树立全新的学生观,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
(一)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

在这些教师头脑中,学生并非独立的个体,而只是片面的学习机器。

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无疑会有很大的缺陷。

“马加爵”式的人是教育
的悲剧,我们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完整个体,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正确出发点。

而学生的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

缺一不可。

我们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教师只要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会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主动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开拓进取。

有所贡献。

(三)学生需要尊重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成熟,需要教师严格管教。

有的教师总是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要求学生服从自己;有的老师动辄训斥学生、挖苦学生、惩罚学生;有的老师采取高压政策,认为这样可以管住学生。

这样的师生观只有使师生关系不融洽、有隔阂、师生关系趋于紧张。

在专制型教师的教育下,学生的独立人格、进取意识、探索精神以及好奇心和创造力都难得到健康发展。

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人格互动的过程,因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如果学生的认识不足,要悉心引导;如果学生的看法有道理,要尊重支持。

这样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真心爱戴,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只有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身心愉快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四)学生都有潜力
传统的观念认为听话、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有的老师深受影响,以是否听话和成绩好坏来评判学生。

这样的观念限制了具有独立思考、具有创造潜力的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树立所有学生都值得培养的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内在的潜力,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按照他们在早期表现出的天赋选择适于其发挥才能、天赋的职业。

教师不应对学生抱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从而把学生定性化,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有所专长、有所成就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师树立了所有学生都值得培养的意识。

那他们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会有热情和信心,就会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教师的热情和努力就会变成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标就完全有可能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