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滞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理论界有人认为,中国经济的特点是怕冷不怕热,刹车容易启动难。实际上,通货紧缩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在历史上,有许多国家都先后发生过长期性通货紧缩与短期性通货紧缩。如从十九世纪以来,发生通货紧缩的时间,英国有78年、美国有34年、瑞典有44年,日本从1990年以来,发生通货紧缩已近20年。还有阿根廷、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也发生过程度不同的通货紧缩。
研究货币政策的“时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前瞻性。在货币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对有关项目进行预测时,对发展情况要跟踪监测,以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央行在发布《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货币政策在近期要防止通货紧缩,在长期要防止通货膨胀”。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党和政府决心很大,投放了大量信贷资金,就要关注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有一个时滞过程,而不是立竿见影。如果用力过猛,就有可能从通货紧缩走向另一个极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都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病态,都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在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要谨慎,要有长期战略,加强对国内外经济走势和各个经济领域发展状况作前瞻性判断, 及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组织协调,促进货币政策的顺利贯彻。
货币政策时滞时间很长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对各行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尽相同,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长短不一。例如对汽车制造和房地产等行业时滞就比较长,而对中小企业来说,这个过程就比较短。因而总的来说,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需要注意“时滞”问题。
关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我国历史上是有经验教训的。在1993年、1994年、1995年曾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其通胀率分别达到13.2%、21.7%和14.8%。就以1994年为例,通胀率高达21.7%,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一年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减产2.5%,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800多亿元;另一方面是当时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实行结售汇制度,多增发基础货币2843亿元,两项共增发货币4600多亿元。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我国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实行“双项控制”,即控制信贷总规模和货币供应量。1996年通货比较稳定,通胀率为6.1%,到1997年受亚洲金融(2.92,0.07,2.46%)危机的严重影响(净出口下降,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外汇储备增幅大幅度下降。加上我国“双项控制”的紧缩货币政策用力过猛,引发我国从1997年直到2002年连续六年出现通货紧缩,六年通货膨胀率均低于1%(见表)。
(作者系上海年~2002年从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的情况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年份 通货膨胀率 年份 通货膨胀率
1993年 13.2% 1997年 0.8%
1998年
-2.6%
1994年 21.7% 1999年 -3%
为了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及时、果断地出台了宏观经济政策,提振全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实践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国际友人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古里亚说,中国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将为全球经济作出贡献。外资银行的专家还认为,中国经济有望率先复苏。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今年GDP增长率达8%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从以上事实说明,在1993、1994、1995连续三年发生通货膨胀,采取“双项控制”从紧的货币政策,只有3、4年的时间,就从通货膨胀转向另一极端通货紧缩,说明货币政策的实施有一个调控的力度、速度、频率问题。因为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个临界点,即拐点,或称“阀值”,如果已到了临界点仍用力过猛。就会造成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从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这就是“阀值效应”。好像行船,要把好方向盘,又不能把过头,用力过猛,否则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发现自己已在礁石上了,这就是没有重视货币政策的“时滞”所造成的重大损失。
2000年
0.4%
1995年 14.8% 2001年 0.7%
2002年
重视货币政策的“时滞”问题
研究“时滞”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在货币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个货币政策的“时滞”问题,它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决策者从政策的制订、实施,到发挥实际效果有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内外金融理论界很重视对货币政策时滞的研究。如当时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副主席阿兰·S·布兰德曾提出,“货币政策的时滞很长,在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时提高利率,对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影响,一开始就立刻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了一定的效应,但很小。然后随着政策效应的不断积累,到第2年与第3年之间才达到效应最大,货币政策时滞就要2到3年。如通过提高利率来对付通货膨胀率时,货币政策大约在一年半内对通货膨胀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要记录到3年半到4年才能达到最大效应,货币政策的时滞就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