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嘧菌酯的合成方法
嘧菌酯生产工艺
嘧菌酯生产工艺
嘧菌酯是一种常用的农药,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广泛用于农田、果园、蔬菜大棚等农业生产中。
下面将介绍嘧菌酯的生产工艺过程。
嘧菌酯的生产主要包括原料配制、发酵、提取、精制和制剂加工等环节。
首先是原料配制。
嘧菌酯的主要原料是嘧菌酸,需要对原料进行配制。
首先将嘧菌酸和发酵活性剂等添加到配方中,然后将溶液稀释成一定比例的发酵液。
然后是发酵过程。
将配制好的发酵液加入发酵罐中,在一定的温度、pH值和通气条件下进行培养发酵。
通过微生物菌群的
代谢作用,将嘧菌酸转化为嘧菌酯。
发酵时间一般为3-7天。
接下来是提取过程。
将发酵液通过过滤、浓缩和萃取等步骤,将嘧菌酯从发酵液中分离提取出来。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去除其他杂质,提高纯度。
然后是精制过程。
将提取得到的嘧菌酯经过多次结晶、过滤和洗涤等处理,去除杂质,并得到纯度较高的嘧菌酯。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提高嘧菌酯的质量,使其符合标准要求。
最后是制剂加工。
将精制得到的嘧菌酯进行混合、稀释、包装等处理,制成颗粒剂、悬浮剂、乳油剂等各种剂型的农药制剂。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方便使用和储存,提高产品的效果和安全性。
嘧菌酯的生产工艺需要严格的操作控制和质量管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关的环境监测和废物处理,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嘧菌酯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配制、发酵、提取、精制和制剂加工等环节。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嘧菌酯农药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嘧菌酯合成工艺
嘧菌酯合成工艺嘧菌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合成材料,具有杀虫、杀菌和植物生长调节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嘧菌酯的合成工艺及其应用。
一、嘧菌酯的基本概念嘧菌酯是一种酰胺类农药,化学名称为(RS)-2-(4-氯苯基)-2-(1,2,4-三嗪-3-基)酯基丙酸甲酯,分子式为C14H9ClN4O2。
它是由嘧菌酯酯化剂和嘧菌酯酸反应得到的酯类化合物。
嘧菌酯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的特点,对多种害虫和病菌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嘧菌酯的合成工艺嘧菌酯的合成主要分为两步,即酯化反应和嘧菌酯酸化反应。
1. 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将嘧菌酯酯化剂与嘧菌酯酸进行反应,生成嘧菌酯酯。
该反应通常在温和的温度下进行,常用的溶剂有二氯甲烷、乙醇和丙酮等。
反应时间较短,一般在1-3小时内完成。
反应结束后,通过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得到嘧菌酯酯化产物。
2. 嘧菌酯酸化反应嘧菌酯酸化反应是将嘧菌酯酯化产物与酸进行反应,生成最终的嘧菌酯。
常用的酸有硫酸、盐酸和磷酸等。
该反应通常在室温下进行,反应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2-24小时。
反应结束后,通过过滤或萃取的方式分离出嘧菌酯,再通过结晶或减压蒸馏的方法纯化产品。
三、嘧菌酯的应用嘧菌酯作为一种农药,广泛用于农田、果园和蔬菜大棚等农业领域。
它可以有效地防治多种害虫和病菌,如蚜虫、叶螨、红蜘蛛、白粉病等。
嘧菌酯具有快速杀灭害虫和病菌的作用,对作物的影响较小,对环境也没有明显的污染。
嘧菌酯的使用方法也比较简单,一般是将其稀释后喷洒在作物叶面或土壤上。
嘧菌酯可以通过叶面吸收和根系吸收两种途径进入植物体内,发挥杀虫、杀菌和植物生长调节的作用。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避免过量使用或误用。
嘧菌酯的应用效果非常明显,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它对多种害虫和病菌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一些传统农药无法有效控制的害虫和病菌尤为有效。
同时,嘧菌酯还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
氟嘧菌酯的合成方法
氟嘧菌酯的合成方法路线一合成路线:以关键中间体3-[1-(2-羟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为原料,先与4,5,6-三氟嘧啶醚化后再与邻氯苯酚反应得到氟嘧菌酯路线一合成方法:在0 ℃下将含47.2 g(0.2 mol)3-[1-(2-羟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的1 L四氢呋喃溶液依次用29.3 g(0.22 mol)4,5,6-三氟嘧啶和6.0 g (0.2 mol)氢化钠(80%的植物油悬浮液)进行处理,反应物少量多次加入。
反应混合物在0 ℃下继续搅拌3 h,随后不再进行冷却,继续搅拌过夜。
残留物用乙酸乙酯消化并用水反复洗涤。
有机相用硫酸钠干燥并减压浓缩,得到黏稠油状物,该油状物可缓慢形成结晶。
得到熔点为98 ℃的68.7 g(理论值的98%) 3-{1-[2-(4,5-二氟嘧啶-6-基氧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
将124.1 g(0.333 mol) 3-{1-[2-(4,5-二氟嘧啶-6-基氧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42.8 g(0.333 mol)邻氯苯酚、46 g(0.333 mol)碳酸钾和3.3 g氯化亚铜于1 L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液中加热到100 ℃过夜;减压脱溶后冷却到20 ℃,加入乙酸乙酯和水,分出有机层,干燥、过滤、减压脱溶后得到148.2 g(97%)目的物。
路线二合成路线:4,5,6-三氟嘧啶先与邻氯苯酚醚化,然后再和中间体3-[1-(2-羟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醚化得到氟嘧菌酯路线二合成方法:在20 ℃,将136.8 g(0.56 mo1) 4-(2-氯苯氧基)-5,6-二氟嘧啶加入135.3 g(0.56 mol) 3-[1-(2-羟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和197.6 g碳酸钾于460 mL乙腈混合溶液中,加完后温度升至31 ℃。
杀菌剂氟嘧菌酯的合成
OCH 3
BrCH 2CH 2OH
KOH H2CH20H ———ll-一
路 线 二 : 以 4.羟 基 香 豆 素 的为 起 始 原 料 ,通 乙烷 醚 化 ,分 子 内关 环 得 到 目的产 物 ,该 路 线 原
过 消 化 , 水解 得 到 2一羟 基 .2’一硝 基 苯 乙酮然 后 与 料 易得 ,收率 高 ,易工业 化 。
通 过 以上 文献 资料 分 析 ,采 用 以 4.羟 基 香 豆 素为 起始 原料 合成 中 间体 3 [1 (2.羟 基 苯基 ).1一
(甲氧 亚 氨 基 ) 甲基 ].5,6.二 氢 一1,4,2一二 嗯 嗪 (2);然 后与 中间体 3,5.二氯 .4一氟 嘧啶 (1) 反应 合 成 目的产物 氟嘧 菌酯 。
农 药 研 究
一
/幸.日农{刍
杀 茵剂 氟嘧 茵 酯 的合 成
郑 怡倩 , 丁莉 莉 ,汪鲁 焱 ,余 玉 ,刘安 昌 1.武汉 工程 大学化 工与 制 药学 院 ,湖 北 武汉 4 30205;
2.绿 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武汉工程 大学 ),湖北武汉 4 30205
路线 一 : 以苯 并呋 喃 .3一酮为 原 料 ,通过 甲氧
基羟 胺和 叔丁 基硝 酸酯 两步分子 内环 化得 到 。该路 线收 率低 , 且 原料 不 易得 ,叔 丁基 硝酸 酯 比较 昂贵 。
t-BuN O 2
·__----- —●--
化 学 有 限 公 司 生 产 。邻 氯 苯 酚 , 化 学 纯 , 国 药集 团化 学试剂 有 限公司 生产 。E.(5.6.二 氢 一[1,4,2-]. 二嗯 嗪 .3.基 ).(2.羟基 苯基 )一甲酮 一0一甲基肟 , 实验 室 自制 。温 度 计 未 校 正 。 所 用试 剂 和 溶 剂 均 为试 剂级 。RY-I熔 点仪 、ZF.20D暗 箱式 紫外分 析仪 。
杀菌剂氟嘧菌酯的合成
(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h a r ma c e u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C h i n a P h a r ma c e u t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 Na n j i n g 2 1 0 0 0 9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T h e s y n t h e s i s o f l f u o x a s t r o b i n wa s r e p o r t e d . ( D- ( 5 , 6 ・ Di h y d r o _ [ 1 , 4 , 2 ] - d i o x a z i n - 3 - y 1 ) - ( 2 - h y d r o x y p h e n y 1 ) 一 me —
t h a n o n e - O — me t h y l o x i me( t h e i n t e r me d i a t e F ) w a s s y n t h e s i z e d f r o m 4 - h y d r o x y c o u ma r i n v i a n i t r a t i o n , h y d r o l y s i s , c y c l i z a —
第 1 6 卷 第 3期
2 0 1 7 e m Ag r o c h e mi c a l s
Vo 1 . 1 6 No . 3 J u n . 2 0 1 7
杀菌剂氟嘧菌酯 的合成
娄 万乔 . 张 大 永
( 中 国 药科 大 学 药 物科 学研 究 院 , 南京 2 1 0 0 0 9 )
嘧菌酯的合成
!"
农化新世纪
文摘超链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仪器:A D V A N C E 500H z 核磁共振仪(以 TM S 为 内 标)、H P5989A 质 谱 仪 E 150-400、SG W X -4 显 微 熔点仪、A gilent 1100 色谱仪、ZF-1 三用紫外分光仪 上(温度计未经校正)。 试剂:邻羟基苯乙酸、原甲酸三甲酯、水杨腈、4, 6-二氯嘧啶(均为 C P);四氢呋喃(需预先干燥处理)、 乙酸酐、甲醇钠、无水甲醇、二氯甲烷、盐酸、N ,N -二 甲基甲酰胺(均为 A R )。 2.2 实验方法 2.2.1 3 - (α- 甲 氧 基 )- 亚 甲 基 苯 并 呋 喃 - 2 (3 氢)-酮( 3 )的合成 将邻羟基苯乙酸 7.6g(50m m ol)、乙酸酐 30m L 加 入到 250m L 烧瓶中, 在氮气保护下加热到 100℃反 应 2h, 然后加入原甲酸三甲酯 10.6g (100m m ol),在 100℃反应 19h。在这个过程中低沸点物质通过油水 分离器分出。反应结束后,将混合物在 85℃下减压 蒸馏,留下黑色油状物。向此油状物中加入 20m L 甲 醇,加热至回流,然后冷却结晶,过滤,可得 3-(α-甲 氧 基 )- 亚 甲 基 苯 并 呋 喃 -2 (3 氢 )- 酮 约 5.2g (29.5m m ol), 收率约 59% 。m .p.:100 ̄101℃(文献值: 102  ̄103℃ )。 1H N M R (C D C l3),δ:4.15 (3H ,s,C H 3), 7.17-7.59(4H ,m ,A r-H ),7.59(1H ,s,C H )。 2.2.2 (E )-2-[2-(6-氯嘧啶-4-基氧基)苯基]-3- 甲氧基丙烯酸甲酯( 6 )的合成 将甲醇钠 2.84g(52m m ol)、四氢呋喃(30m L)、甲醇 1.6g(5m m ol)加入 100m L 烧瓶中,将混合物冷却到 0 ̄ 5℃。在氮气保护下分批加人 3-(α-甲氧基)-亚甲基 苯 并 呋 喃-2(3 氢)- 酮 8.8g(50m m ol),加 料 时 间 要 长 于 1m in,温度不超过 10℃。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升到 室温,再加入 4,6-二氯嘧啶 7.45 g(50m m ol)。反应混
嘧菌酯合成工艺
嘧菌酯合成工艺
嘧菌酯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以下是嘧菌酯的合成工艺:
1. 原料准备:首先准备好嘧菌酯的原料,包括四氟丙酮、N-
乙基甲酰胺、对苯二甲酸、酰氯等。
2. 酰化反应:将对苯二甲酸与酰氯反应,生成对酰基苯二甲酸。
3. 缩合反应:将对酰基苯二甲酸与四氟丙酮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缩合反应,生成嘧啶-2,4-二酮。
4. 氨解反应:将嘧啶-2,4-二酮与氨反应,生成2-氨基-4-(4-氟苯基)嘧啶。
5. 化学还原:将2-氨基-4-(4-氟苯基)嘧啶与还原剂进行化
学还原,生成2-氨基-4-(4-氨苯基)嘧啶。
6. 酰化反应:将2-氨基-4-(4-氨苯基)嘧啶与酰氯反应,生
成嘧菌酯。
7. 结晶与提纯:通过结晶和分离技术,将合成的嘧菌酯进行提纯,得到高纯度的嘧菌酯。
以上为嘧菌酯的合成工艺的一般步骤,实际操作中可能还会有其他辅助反应和步骤。
需要注意,嘧菌酯的合成工艺可能因生产厂家和使用的具体合成路线而有所不同。
此外,嘧菌酯的工
业化生产还需要考虑反应条件的优化、反应中间体的分离和回收等因素,以提高产率和降低成本。
新型Strobilurin类杀菌剂——氟嘧菌酯简析
氟嘧菌酯,英文通用名:Fluoxastrobin,是拜耳1994年开发并于2004年上市的内吸性,茎叶处理的含氟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994年,拜耳发现了氟嘧菌酯,2004年首先在欧洲上市,现己在全球30多个国家的40多种作物上登记,防治100多种真菌病害,是又一Strobilurin类杀菌剂的优势产品。
01作用机理氟嘧菌酯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结合于bcl复合物Ⅲ中细胞色素b 的Qo位点,阻止bcl间电子转递,从而通过阻止细胞所需能量(ATP)的产生而干扰真菌内的能量循环,抑制线粒体的呼吸,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国际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RAC)将其划分为11类,C3:Qol(Qo抑制剂),二氢二噁嗪类。
其对作物的选择性部分源自作物体内酶的脱脂化作用,该药剂不会到达动植物的线粒体,对作物安全。
作用于线粒体呼吸的杀菌剂较多,但Strobilurin类杀菌剂作用的部位(细胞色素b)与以往所有杀菌剂均不同;因此对甾醇抑制剂、苯基酰胺类、二羧酰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
02适用作物和防治对象氟嘧菌酯防治谱很广,可防治卵菌、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
如卵菌纲病害中的腐霉病、晚疫病、霜霉病等;子囊菌病害中的白粉病、白霉病、菌核病等;半知菌病害中的褐斑病、大小斑病、灰斑病、炭疽病、尾孢菌属等;担子菌中的丝核菌、锈病等。
应用适期长,无论在真菌侵染早期如孢子萌发、芽管生长以及侵入叶部,还是在菌丝生长期,都能提供非常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但对孢子萌发和初期侵染最有效。
适用于许多作物,其主要应用作物包括:大麦、小麦、谷物、柑橘、咖啡、玉米、棉花、观赏植物、花生、辣椒、马铃薯、大豆、草莓、烟草、番茄、草坪和蔬菜等。
03氟嘧菌酯的优势1)快速和优良的内吸和传导作用氟嘧菌酯可以被植物吸收,并通过向顶部传导而均匀分布于整个植株。
在相同条件下,氟嘧菌酯渗透作物叶片、跨层传导和木质部传导性能要优于嘧菌酯、肟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等同类产品。
嘧菌酯合成工艺
嘧菌酯合成工艺嘧菌酯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介绍嘧菌酯的合成工艺,并探讨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嘧菌酯的合成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原料准备、催化剂的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以及产物的纯化和分离。
原料准备是嘧菌酯合成的关键步骤之一。
嘧菌酯的原料主要包括丙二酸二甲酯和对苯二甲酸。
这两种原料的纯度对合成工艺和产物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纯化处理。
催化剂的选择也是嘧菌酯合成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催化剂有钛酸酯、锡酸盐和有机酸等。
不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在反应条件的控制方面,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是关键参数。
一般来说,嘧菌酯的合成反应需要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同时,反应时间的控制也需要根据具体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选择进行调整,以获得较高的产率和产物质量。
在反应完成后,产物的纯化和分离是最后一个重要步骤。
这一步骤旨在去除杂质,提高产物的纯度。
常用的纯化方法有结晶、溶剂萃取和蒸馏等。
通过合理选择纯化方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嘧菌酯产物。
嘧菌酯的合成工艺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其中,嘧菌酯在纺织、塑料、涂料和医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纺织行业中,嘧菌酯可以用作染料和助剂的合成原料,具有很好的染色性能和耐久性。
在塑料工业中,嘧菌酯可以用来制备高性能的聚酯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此外,嘧菌酯还可以用于制备涂料和医药中间体等。
嘧菌酯合成工艺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艺过程。
通过合理选择原料、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以及适当的纯化和分离方法,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嘧菌酯产品。
嘧菌酯的广泛应用领域使其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推动工业发展和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简析:氟嘧菌酯
氟嘧菌酯通用名称为luoxastrobin,商品名称为Fandango,化学名称是{2〔- 6(- 2-氯苯氧基)-5-氟嘧啶-4-基氧〕苯基}(5,6-二氢-1,4,2-二嗪- 3-基)甲酮O-甲基肟,由拜耳公司1994 年开发。
2004 年上市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内吸性茎叶处理用杀菌剂品种。
分子式:C21H16ClFN4O5;相对分子质量:458.8;CAS登录号:[361377-29-9] (E-体),[193740-76-0] (E-体和Z-体的混合物);开发代号:HEC 5725、BAY HEC 5725。
氟嘧菌酯于1998年1月申请专利,2017年1月专利到期。
01、作用机理与其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类似,氟嘧菌酯为线粒体呼吸作用抑制剂,它通过结合于bc1复合物Ⅲ中细胞色素b的Qo位点,阻止bc1间的电子传递,从而通过阻止细胞所需能量(ATP)的产生而干扰真菌内的能量循环,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其对作物的选择性部分源自作物体内酶的脱酯化作用,该药剂不会达到动植物的线粒体,对作物安全。
02、靶标作物氟嘧菌酯作为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几乎所有真菌纲病害如锈病、颖祜病、网斑病、白粉病、霜霉病等数十种病害均有很好的活性,广泛应用于禾谷类作物、马铃薯、蔬菜和咖啡等作物。
氟嘧菌酯对咖啡锈病、马铃薯早疫病和蔬菜叶斑病具有优异防效。
它对小麦叶部病害,尤其对小麦叶枯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另外一方面,氟嘧菌酯还拥有突出的植物健康作用。
该产品主要通过影响植物体内的多种生理学过程来延缓植物衰老,使植株更绿,灌浆更充分;增强作物对恶劣环境的抵抗,保持健康生长;改善作物品质,增加作物产量。
这些对植物生理学过程的影响包括:减少乙烯的生成、增加碳的同化作用的效率、增加固氮作用、增加水的利用率、改善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率。
其优势在于优异的传导性,喷施叶片上后可向顶传导,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相同条件下,氟嘧菌酯在叶片渗透、跨层传导和木质部传导等性能上要优于嘧菌酯、肟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等同类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嘧菌酯的合成方法路线一合成路线:以关键中间体3-[1-(2-羟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为原料,先与4,5,6-三氟嘧啶醚化后再与邻氯苯酚反应得到氟嘧菌酯路线一合成方法:在0 ℃下将含47.2 g(0.2 mol)3-[1-(2-羟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的1 L四氢呋喃溶液依次用29.3 g(0.22 mol)4,5,6-三氟嘧啶和6.0 g (0.2 mol)氢化钠(80%的植物油悬浮液)进行处理,反应物少量多次加入。
反应混合物在0 ℃下继续搅拌3 h,随后不再进行冷却,继续搅拌过夜。
残留物用乙酸乙酯消化并用水反复洗涤。
有机相用硫酸钠干燥并减压浓缩,得到黏稠油状物,该油状物可缓慢形成结晶。
得到熔点为98 ℃的68.7 g(理论值的98%) 3-{1-[2-(4,5-二氟嘧啶-6-基氧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
将124.1 g(0.333 mol) 3-{1-[2-(4,5-二氟嘧啶-6-基氧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42.8 g(0.333 mol)邻氯苯酚、46 g(0.333 mol)碳酸钾和3.3 g氯化亚铜于1 L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液中加热到100 ℃过夜;减压脱溶后冷却到20 ℃,加入乙酸乙酯和水,分出有机层,干燥、过滤、减压脱溶后得到148.2 g(97%)目的物。
路线二合成路线:4,5,6-三氟嘧啶先与邻氯苯酚醚化,然后再和中间体3-[1-(2-羟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醚化得到氟嘧菌酯路线二合成方法:在20 ℃,将136.8 g(0.56 mo1) 4-(2-氯苯氧基)-5,6-二氟嘧啶加入135.3 g(0.56 mol) 3-[1-(2-羟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和197.6 g碳酸钾于460 mL乙腈混合溶液中,加完后温度升至31 ℃。
并在50 ℃搅拌反应6 h,然后室温搅拌反应过夜,将所得混合液倒人2.3 L冰水中,搅拌反应5 h,过滤、水洗、干燥得到260 g (97.8%)目的物,熔点为75 ℃。
中间体3-[1-(2-羟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的合成氟嘧菌酯的合成存在3-[1-(2-羟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和4,5,6-三氟嘧啶2个关键中间体,其中间体3-[1-(2-羟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存在以下5种制备方法路线1:以邻羟基苯乙酸甲酯为起始原料,先与3,4-二氢吡喃加成得到中间体2-四氢吡喃氧基苯乙酸甲酯,然后在叔丁醇中与叔丁醇钾和叔丁腈反应,得到的中间体在盐酸羟胺和1,2-二溴乙烷的作用下合环、离子交换树脂去保护后得到关键中间体路线1合成方法:将500 g(0.3 mol) 2-羟基苯乙酸甲酯、506 g(0.6 mol)3,4-二氢吡喃、1小勺对甲苯磺酸和2.5 L 四氢呋喃在20 ℃搅拌15 h,然后用冰冷的10%氢氧化钾水溶液搅拌,加入硫酸钠,并将混合物过滤。
在水泵真空下蒸馏,仔细将溶剂从滤液中除去。
得到698 g(理论值的99%) 2-四氢吡喃氧基苯乙酸甲酯为油状残留物。
将203 g(1.81 mol)叔丁醇钾倒入2 L叔丁醇中,并向其中加入564 g(4.93 mol)叔丁腈和411 g(1.64 mol) 2-四氢吡喃氧基苯乙酸甲酯的500 mL 叔丁醇溶液。
90 min后,将350 g(2.47 mol)甲基碘滴加入,并将混合物在20 ℃搅拌15 h。
然后在水泵真空下浓缩,并将残留物用甲基叔丁基醚处理,用硫酸钠干燥,并过滤。
残留物用乙醚产生结晶,并将该产物经抽吸过滤离析。
得到69.3 g(理论值的15%) α-甲氧基亚氨基-α-(2-四氢吡喃)-2-氧基-苯基)-乙酸甲酯,熔点79 ℃。
将13.9 g(211 mmol) 85%氢氧化钾水溶液和17 g (58 mmo1) α-甲氧基亚氨基-α-(2-四氢吡喃-2-氧基-苯基)-乙酸甲酯加入6.8 g(98 mmo1)经胺盐酸化物的290 mL甲醇液中,并将该混合物在40 ℃下搅拌1 h。
加入7.7 g (56 mmol)碳酸钾,并滴加入42.5 g(226 mmo1)1,2-二溴乙烷。
然后将混合物回流15 h,随后在水泵真空下浓缩。
残留物用二氯甲烷处理,用水洗涤,用硫酸钠干燥,并过滤。
将滤液浓缩,并将残留物经硅胶柱色谱纯化(采用己烷-丙酮体积比7∶3)。
得到9.0 g(理论值的49%) 3-[α-甲氧基亚氨基-α-(2-四氢吡喃-2-氧基)-苄基]-5,6-二氢-1,4,2-二嗪,为油状产物。
将9.0 g(28 mmo1) 3-[α-甲氧基亚氨基-α-(2-四氢吡喃-2-氧基)-苄基]-5,6-二氢-1,4,2-二嗪和1.8 g离子交换剂“Lewatit SPC 108”的90 mL甲醇液在20 ℃下搅拌15 h,然后将该混合物在水泵真空下浓缩,残留物用二氯甲烷处理,并过滤。
滤液在水泵真空下浓缩,残留物用硅胶柱色谱纯化(采用己烷-丙酮体积比7∶3)。
获得的第1部分是0.6 g(理论值的9%) Z-3-[1-(2-羟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为无定形产物;第2部分是3.3 g(理论值的50%) E-3-[1-(2-羟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熔点153 ℃路线2:以水杨酸甲酯为起始原料,与氯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2-乙氧基羰基甲氧基苯甲酸甲酯,然后在甲醇钠的作用下自身合环,生成的产物水解后脱羧得到苯并呋喃-3-酮,然后再与O-甲羟胺缩合后与亚硝酸叔丁酯和叔丁醇钾反应,得到的中间体在碱性条件下与环氧乙烷加成后合环得到关键中间体路线2合成方法:在20 ℃将8 020 g(65.44 mol)氯乙酸乙酯加入62 L乙腈、9 490 g(62.38 mo1)水杨酸甲酯、8 610 g(62.38 mo1)碳酸钾和620 g碘化钾的混合物中,在回流下搅拌9 h,不再加热,搅拌混合物过夜。
用赛力特硅藻土过滤混合物,减压浓缩滤液,得到16.4 kg 2-乙氧基羰基甲氧基苯甲酸甲酯。
8 200 g(32.25 mo1) 2-乙氧基羰基甲氧基苯甲酸甲酯悬浮在26 L甲苯中,悬浮液加热到50 ℃。
在该温度15 min内,滴加6 383 g(35.46 mo1)甲醇钠溶液(在甲醇中,浓度30%),混合物在50 ℃搅拌2 h。
该反应混合物冷却到20 ℃,倒入82 L冰-水中,形成两相。
分离除去有机相。
水相用10 L甲苯洗涤,过滤并用浓盐酸在15~20 ℃将pH值调节到1~2。
在此形成的悬浮液用16 L水稀释,搅拌,抽滤。
产物用13 L水分批清洗,在氮气气氛下以潮湿的状态储存。
得到9 500 g含水分的产物(5 063.5 g=53.3%干物质)。
干物质含有85.64%苯并呋喃-3-酮-2-羧酸甲酯和14.36%苯并呋喃-3-酮-2-羧酸乙酯。
总产率为84%。
在进行整个反应和后处理期间,避免空气或氧气进入产物。
在50~60 ℃向由8.2 L水和8 262 g(125.4 mo1)氢氧化钾(85%纯度)制备的溶液中加入12.5 L乙醇,然后加入9 079 g上述第1步得到的苯并呋喃-3-酮-2-羧酸甲酯和苯并呋喃-3-酮-2-羧酸乙酯的含水分的混合物(总量24.79 mo1)。
回流45 min,然后加入7.3 L水。
该溶液冷却到20 ℃,在60 min内加入加热到55 ℃的17.5 L浓盐酸和20 L水的混合物中,剧烈地放出气体。
碱性溶液的残留物用3 L水冲洗掉,加入到盐酸中。
混合物在60 ℃再搅拌30 min(放气结束),冷却到20 ℃。
抽滤产物,用6 L水清洗,在35 ℃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
得到3 250 g(理论量的94%)苯并呋喃-3-酮。
HPLC:logP=1.26。
将6.7 g(0.05 mol)苯并呋喃-3-酮与4.2 g(0.05 mol)盐酸O-甲羟胺与在50 mL甲醇中的4.1 g(0.05 mol)乙酸钠在回流下加热3 h。
减压下蒸除溶剂并将该反应混合物倒入水中,用乙酸乙酯提取。
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其有机层。
该有机层用硫酸钠干燥并在降压下蒸除溶剂。
得到7.27 g(理论值的89.2%)粗品苯并呋喃-3-酮-O-甲基-肟。
就分析而言,使用Kugelrohr于2托及70 ℃下蒸馏所述粗品。
得到的油状物经NMR分析和HPLC分析,包含2个立体异构体(79%的异构体B和21%的异构体A)。
将3.92 g(0.035 mol)叔丁醇钾溶于40 mL叔丁醇中。
将5.7 g(0.035 mol)苯并呋喃-3-酮-O-甲基-肟和7.2 g(0.07 mol)亚硝酸叔丁酯在10 mL叔丁醇中的溶液加入上述溶液中。
不冷却,搅拌该混合物2 h,然后与20 mL 2 mol/L的盐酸水溶液混合。
滤出结晶状产物,反复用水洗并在干燥器中干燥。
得到3.19 g(理论值的47.1%)以包含86.33%异构体A和12.98%异构体B(HPLC)的2种立体异构体的混合物形式的苯并呋喃-2,3-二酮-3-(O-甲基-肟)2-肟。
于20 ℃,将19.8 g(0.3 mol)氢氧化钾片加入38.4 g (0.2 mo1)苯并呋喃-2,3-二酮-3-(O-甲基-肟)2-肟在400 mL水的悬浮液中,并搅拌该混合物30 min,期间形成溶液。
于20 ℃,用75 min通入17.6 g(0.4 mol)环氧乙烷,并于20 ℃,搅拌该混合物过夜,期间形成沉淀。
然后于60 ℃,搅拌该混合物11 h,期间沉淀再溶解。
将该溶液冷却并用冰醋酸酸化到pH=5~6。
抽滤出结晶状产物,用300 mL水每次少量洗涤并于45 ℃在真空干燥箱内干燥。
得到19.6 g (理论值的39.3%)3-[1-(2-羟基苯基)-1-(甲氧亚氨基)-甲基]-5,6-二氢-1,4,2-二嗪。
HPLC:logP=1.24(E异构体94.2%);2.05(Z异构体0.6%)。
路线3:邻羟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在醋酸中溴化得到w-溴-2-羟基苯乙酮,然后与甲氧胺盐酸盐缩合并在碱性条件下合环得到苯并呋喃-3-酮-O-甲基-肟,再与亚硝酸叔丁酯和叔丁醇钾反应得到立体异构体的混合物形式的苯并呋喃-2,3-二酮-3-(O-甲基-肟)2-肟,得到的中间体在碱性条件下与环氧乙烷加成后合环并在盐酸气的存在下异构化得到关键中间体路线3合成方法:搅拌下向盛有5 g(0.037 mol)邻羟基苯乙酮的20 mL乙酸溶液的四口瓶中滴加2.16 mL(0.036 mol)液溴的5 mL醋酸溶液,搅拌1 h后正常处理得7.5 g(理论值的95%)w-溴-2-羟基苯乙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