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菌酯中间体合成新工艺及市场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嘧菌酯中间体合成新工艺及市场分析(下)
李强雷青菊
摘要:介绍了嘧菌酯原药市场行情及国内主流生产商,以及新中间体的合成工艺技术。
关键词:中间体合成工艺嘧菌酯市场分析杀菌剂
全球销量最大的杀菌剂嘧菌酯,2014年的销售额突破15亿美元,且需求量以15%左右的增幅持续增长。嘧菌酯原药及复配制剂均已过专利期,国内已有大量厂家进行生产。目前,国内原药产量约6000吨,其中88%销往国外。2016年,全球嘧菌酯原药产量有望突破1万吨。
一、工艺简介
目前国内现有和正在建设中的装置,合成技术都采用邻羟基苯乙酸、4,6-二羟基嘧啶、水杨酰胺为原料经过七步反应合成嘧菌酯,中间涉及20多种化学品,其中包括大量酸、碱和有机溶剂,反应及溶剂回收采用间歇操作,每吨嘧菌酯原药产生约50吨的废水。
二、嘧菌酯进入快速放量期
以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王牌—嘧菌酯为代表的新一代杀菌剂,逐步显现出未来强劲的机会。通过研究某些已实现转移专利的杀菌剂进程来看,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专利到期价格下降,经济劣势扭转;
产品逐渐被接受;第二阶段:中间体在国内逐步扩能,巨头(巴斯夫等)开始小规模的产能转移;相关上游产业链受益;第三阶段:价格企稳,大范围产能转移开始;国内厂商开始受益。目前,嘧菌酯刚刚进入第一阶段中期,即将迎来它的“快速放量期”。
嘧菌酯具有极其广泛的杀菌普,对几乎所有的真菌病害如白粉病,、锈
病、黑星病、霜霉病、稻瘟病等都有极好的活性,一般在保护性处理或病害发生早期使用,对作物种植影响甚微。
嘧菌酯可治疗作物疾病汇总
高效的杀菌效果与优异的经济效益是其胜出的核心因素。嘧菌酯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能够制成各种制剂,包括: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等等。相关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对马铃薯早疫病的测试中,其治疗效果优于代森锰锌;对黄瓜褐斑病的测试中显著优于百菌清。
三、嘧菌酯生产量情况
嘧菌酯产能集中度高,国内企业刚刚起步。目前全球嘧菌酯生产主要集中在先正达公司,总产能在8000吨。嘧菌酯2010年专利到期后,国内掀起了登记热潮,原药生产企业登记的有33家,但真正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企业少之又少。
我国嘧菌酯主要生产企业
国内生产的嘧菌酯原药主要用于出口,出口国家包括乌拉圭、南非、
巴西和意大利等。
国内嘧菌酯原药主要拟在建项目
四、嘧菌酯价格走势
2008年以前国内几乎没有嘧菌酯的生产,进口原药价格约为100万/吨,2010年后,国内厂家相继投产,市场供应量增加,价格不断下滑,2012年一度降至22万/吨,厂家几乎无利润可言,导致不少厂家停产。年底,随着中国嘧菌酯在国外知名度的提高(主要是原药含量超过先正达近4%),国外订单强势增加,嘧菌酯价格回升到26万/吨。但从长期看,由于生产技术逐步提高,原料供应充足,再加上一些小型无证企业的无序竞争,以笔者最先进的工艺来看(原料成本低于12万,目前工艺原料成本约16万多),未来嘧菌酯的价格合理区间在16万/吨~20万/吨之间。若有风投或基金2个亿,本人按已有的模板(多年前在连云港益海嘉里做项目时自建)完成工艺包设计、工程设计文件,3年内必将迫使先正达公司放弃该产品的生产。
嘧菌酯具有与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而且能在植物体内、土壤和水中快速降解,无致癌和致突变等特点。嘧菌酯目前国内的几乎所有公司的生产技术相对简单,设备简陋,大多数非专利生产厂商
均能生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吨位优秀的品种。
五、最新合成工艺
笔者从2006年开始从事嘧菌酯的合成。涉及到三个中间体的合成步骤共七步反应。一是以邻氯苯乙酸为起始原料合成中间体A,二是以4,6-二羟基嘧啶为起始原料合成中间体B,三是以水杨酰胺为起始原料合成中间体C,最后三个中间体发生两次乌尔门反应,生成嘧菌酯。
2012年3月份,笔者接触到氨氧化技术,马上意识到嘧菌酯可以更改合成工艺,勾画出了合成路线图。可惜当时正在主持杀虫剂--康宽的试生产,无法分心。不过记得在饭桌上说了主题思路,当时有中国农大的某研究生,还有某某公司的王教授(技术副总)。由于本人持续跟踪该产品的文献报道,又有了更好的合成工艺。结合几个大项目的建设经验(与国内外数家设计院合作的经验),以及国内工厂在精细化工工程技术方面的不足(颖泰、联化科技等也不例外),以及嘧菌酯一触即发的行情,个人认为投资1000吨/年嘧菌酯中间体项目,有非常丰厚经济利益和很好的社会效益。
该中间体最后一步是B与C的合成产物。最新合成工艺在原工艺的基础上,为降低生产成本,自己合成4,6-二羟基嘧啶。在合成过程中有创新,该步收率从65%~83%提高到95%。二是用邻氯苯腈替代水杨酰胺作为原料,该步成本降了一半。总体上,该中间体(市场未见出售)分为三步合成,前两步可以尝试“一锅法”。每步的合成产物精制后,可以单独作为中间体外售,从商业角度讲相当灵活,风险很小。简要过程如下:
5.1 4,6-二羟基嘧啶的合成
以甲醇钠、丙二酸二甲酯、甲酰胺为原料,在75~80℃下反应3小时,脱除副产品后,二次滴加一定量的甲醇钠,滴完在80℃保温半小时后,脱除溶剂,趁热加入非极性溶剂,搅拌降温,离心甩干,固体钠盐直接投入醚化釜。滤液集中精馏回收套用。收率大于90%,避免了调酸环节,每批减少2吨多的废水产生,极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5.2 4-羟基-6-(2-腈基苯氧基)嘧啶的合成
以上步的产品、邻氯苯腈为原料,DMF为溶剂,少量的催化剂,氮气保护下,140度反应10小时,然后升温回流反应2小时。冷却过滤回收催化剂,高真空脱溶剂后,加入非极性溶剂,搅拌降温,离心甩干,固体直接投入氯化釜。收率大于93%。
5.3 中间体:4-氯-6-(2-腈基苯氧基)嘧啶的合成
以上步的固体(无水)、三氯氧磷为原料,滴加三乙胺,滴完后保温2小时,再升温到85℃回流反应4小时,减压脱除多余的三氯氧磷。冷却后,将上述底物滴加到10倍水的水解釜中,注意水解釜的温度不高于20℃.然后用二氯乙烷萃取,有机层加入少量保险粉,加热半小时后,趁热过滤,滤液回到结晶釜,冷却到10℃后,出料离心甩干,得到浅黄色或类白色固体。收率大于90%。
推荐:笔者原创
《间歇填料塔的初步设计》
《有机合成后处理定式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