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诗歌的湖湘地域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第40卷第2期2019年2月Vol.40 No.2

Feb.2019

何绍基诗歌的湖湘地域特色

杨智迎李有梁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摘 要:何绍基是晚清著名的书法家、学者和诗人.其诗歌成就极高,但往往为其书名所掩,故研究者不多.何绍基的

诗歌作品,具有浓郁的湖湘地域文化特色,其笔下的湖湘山水秀美异常,人文景观魅力十足,也真实地记载了他与湖湘士人

的交往应酬,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湖湘民情风俗.同时,其诗歌也反映了湖湘精神中的爱国主义与忧乐情怀,具有颇高的文学

价值。

关键词:何绍基;湖湘文化;诗歌;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吟咏自然风光

何绍基酷爱游历,《东洲草堂诗钞>> 录有山水诗700多 首,几乎占其现存诗作的三分之一。他曾作 <<爱山》—诗,

讲述他喜爱山川的理由:''诗人爱山如骨肉,终日推篷看不 足。诗人腹底本无诗,日把青山当书读。”把他对山的爱好,

比作常人对自己亲生儿女的欢喜,从早到晚,百看不厌。他 认为诗人腹中本无诗兴,正因为把“青山”当成一本书来细

细品读,才有了排陶而来的汩汩诗情。同样,何绍基对“水” 也有着无比的热爱。他在《与李菊泉、钱小能及子愚弟夜游 大明湖》—诗中,曾述及他与友人夜游济南大明湖的感受:

“月光波影浩无渙,光穷影极寒云起。近觉星痕湿一天,遥

窥岱色青千里。”如此美景,令他发出了 “我来济南经两秋,

可能百度明湖游”的感慨。想到大明湖游玩一百次,其爱水 之情溢于笔端。

何绍基笔下的湖湘山水,也是千姿百态,令人啧啧称奇。 湖南有三湘四水,又因洞庭湖而闻名天下,十分秀丽。何绍 基的诗歌大量描绘了湖湘壮丽的山水风光,如《将出都呈吴

兰雪丈>> 中,用“楚山浩瀚来,湘水清如油”将湖湘大地山 峰的雄伟壮阔和湘水的平静清澈,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湖南 的山水风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洋溢着一种作为家乡人的自

豪感。又如他至津市登舟时,曾写下《津市行,赠蔡玉山前

辈>> 一诗,首句便说:“洞庭湖,八百里。西吞资、沅江, 南受潇湘水。”西吞资、沅两江,南纳潇湘碧水,其中“吞” 与“受”二字,就把洞庭湖的壮阔雄浑写得生动活泼。他曾

去湖南辰溪县的名胜丹山洞游玩,写下 <<丹山洞>> 一诗,中

有“辰溪山色殊不同,苍颜秀骨嵌玲珑。丹山绝顶更杰恣,

一眺万里云烟空。悬崖侧斜瞰水府,孤寺兀傲凌苍穹”之句,

收稿日期:2018-12-23

作者简介:杨智迎(1995-),女,湖南长沙人,湖南

理工学院中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有梁(1977 —),男,湖 南平江人,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为中国经学史与古代文学。

28

文章编号:1673-2219 (2019) 02-0028-03

前两句直接写辰溪的山色别有不同,山势陡悄却又不乏一股 玲珑之气,丹山顶端的景色更令人叫绝,“一眺万里”无碍, 山势高耸入云,向悬崖下俯瞰,潺潺流水的旁边,“孤寺”

“傲凌苍穹”。诗人从高到低,由远及近,写出了丹山山势

之奇和水色之秀,呈现出他对湖湘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

湖南的永州,是何绍基思念了一辈子的故乡。他对家乡 的山水,还有一份特别执着的爱。如《题蓬樵癸丑画册,信

笔疾书,有怀海琴》—诗曾对永州山水给予了高度的赞美:

“永州山水天下独,一树一石多余姿。”山的婀娜,水的多

姿,一树一草,一沟一壑,简直天下独绝,让人沉醉。永州

的九嶷山,是舜帝的葬身之地,也是该地最负盛名的大山。

何绍基在 <<九嶷》诗中对它有这样的描绘:“一峰一峰高肛

天,峰峰相望不啻千。舜源一峰独崇正,俨似帝座中天 悬。……九峰盖视山泽例,数究于九包者全。岂若三十六与

七十二,纷纷附会多纠缠。深岩秘壑况无数,灵气孕结万窍 穿。水精六角洞洞有,宝光上烛牛斗踵.……三分石瀑自天

下,又在舜源峰后万丈颠。瀑飞冬夏不息竭,分注楚、粤为

大川。九嶷山九峰耸立,舜源峰最为崇高正大,高耸入云,

好似皇帝宝座高悬中天。其岩石突起,沟壑无数,山势崎岖,

却又灵气贯通,隽秀非凡。其瀑布飞流,静中有动,生动地

描绘了九嶷山的全貌。

在永州的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位震烁古今的大人物,那

就是其学“精确深密”,最终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世界近

一千年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主导思想的周敦颐。因而,周敦

颐故乡的濂溪,在河绍基诗歌作品中,是一个可以经常遇到

的意象。诗人曾在《宗涤楼忆永州山水图》中对其做了细致

的描绘:“秋来乡梦多如雨,南望家山何处所?濂溪水清月

岩古,乃在潇嶷最深处。……胸中丘壑都可画,画理诗情别

流派。惟有家山景特殊,幽不厌深奇不怪。金碧去无沙土痕,

洞庭茫茫霜叶翻。何时一棹却归去,选住烟山深处村。”虽 然何绍基遍游祖国各地,但家乡山水依然是诗人心中最美的

风景。秋天的思乡之梦,多如淫雨,而诗人思乡的落脚点,

却在“家山何处所”。“家山”在何处呢?诗人自答,在潇水

近旁、九嶷山麓的最深处,在清澈的濂溪旁,在古老的月岩畔。在这里,诗人虽未明言周敦颐,却将满腹的自豪感熔铸在字里行间。他又作《濂溪八景诗》专门礼赞家乡这条溪水。其一云“清波洗尘雾,兹泉实神湫”,将濂溪之水予以神化,再用“灵脉遂全涌,浩瀚不可收。下道百川水,上通洙泗流”等句子来表彰这位湖湘巨子在接续儒学道统和开创宋明理学等方面的伟大功勋。

其故居家门所对的东洲山,在何绍基诗集里更是多次岀现。例如,道光元年(1821),何绍基返湘参加乡试,顺便与三弟重回家乡道州,曾写下《忆东洲山用前韵》—诗:“直自江南向日边,吟溪到处与留连。携来双管随人瘦,别后千山如梦帘。未免匆匆成过客,誓当缓缓补流年。但求粗了浮云债,稳向东洲老屋眠。”诗人久居异乡,东洲山常常闯入梦中,不可抹去。这一次短暂的回归,免不了又要做一次匆匆的过客,因此要缓缓地赏看,慢慢地品味,在山下的老屋安稳地睡个觉,才能补偿多年离别的遗憾,了却浮云带来的相思。道光元年(1821),他离乡后初次从北京回到道州,"抵家一月”,家中族人甚为照顾,何绍基作<<儿归来篇二十首》,“聊以写吾土之思”,其中第十二首写道:“开轩纵遐晞,门对东洲山。把钓者谁子?啸傲于其间。吾父居此久,流风有余馥。儿愿对青山,日日抱书读。”东洲山下,潇湘源头,不仅有悠然啸傲的垂钓童子,更有他的父亲久居于此。其父何凌汉,学识渊博,系嘉庆十年(1805)进士一甲三名,即探花。因此,东洲一山,还蕴含着儒风雅韵,何绍基也愿意继承父志,天天在此,对着青山,抱书而读。可见,何绍基笔下的自然山水,并非纯粹写景,其中饱含诸多情愫。

二赞美人文景观

何绍基的诗歌,对湖湘大地的人文景观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诗中多次提到湖南的岳阳楼和天心阁,当然也不曾忘记儿时苦读的私塾—

—鹤鸣轩。

道光八年(1828),何绍基北归乘舟过洞庭,写下《岳阳楼》:“君山好落日,留在半湖秋。但见水无际,不知身倚楼。十年三渡雁,千里一沙鸥。正好乘风去,真成汉漫游。”岳阳楼是天下闻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又扼守南北交通要道,无数文人墨客路过此地,都要前往游览一番。何绍基亦是如此,他登楼遥望,只见君山岛上,秋日斜坠,洞庭湖水一望无际,水天相接,恍然已忘记身在何处。此时的何绍基,已七次回湖南参加乡试,可是仍未高中举人,来回南北两地,如同一只秋来春去的大雁,极似杜子美笔下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正好乘风去”一句,与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有异曲同工之妙,个中失落与怅惘,不能一言以尽之。

同治二年(1863),城南书院收课后,何绍基再次登楼,又作一篇《岳阳楼》,诗中写道:“李杜题诗日,何曾有仙侣。谁期三度醉,占尽洞庭天。鹤影空空过,鸾风渺渺传。希文忧乐意,怀抱继前贤。”此时的何绍基,已过花甲之龄,功成名就,诗中已无个人得失的心绪抒发,更多了一份家国情怀,那就是继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天心阁是长沙颇为庫要的名胜古迹,何绍基曾多次登临,并写诗作记,如《辛卯重阳.在长沙登天心阁,步游城外,归观邓子敬与陈乃锡两生先诗墨.即与子敬别,兼呈沈栗翁、邓湘翁、杨紫卿、陈尧农>>开篇写道:“寒波一夜生清湘,天意引客探重阳。离思着人不可谢,有似万木械械含新霜。同人试登最髙硕,一气直上如翱翔。南望斑竹吾所乡,北来雁书不得将。为君东指海云处,青山影尽连空巷。”诗人是在重阳时节与友人同登天心阁,站在阁楼最顶端,远眺长沙美景,竟有"翱翔”的感觉,此时诗人已有三十三岁,但仍然对前路充满信心,满怀乐观旷达之意。然而重阳时节,诗人远在他乡,不能与家人团聚,乡愁还是暗涌心头,家乡的“斑竹”便是他的寄托。同样是描写天心阁,何绍基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心境,如《左季高太常究心乙部,自统军以来,战无不捷,现奉命援浙》说:“东望庐黄有将台,当年怀抱振襟开。天心阁上寻秋去,待石园中醉月来。”左宗棠成为湘军统帅之一以来,连连奏捷,直至奉命援浙,攻打杭州。诗人登此高阁,东南远瞩,当年往事历历呈现,其爱国情怀也油然而生。

鹤鸣轩是何绍基父亲何凌汉所设的私塾,何绍基在诗中用大量的笔墨对它进行了描绘,在《儿归来篇二十首》中他写道:“父老道我前,寓此鹤鸣轩。前临好山水,傍带花木园。轩中亦何有?但有图与史。晓起步竹廊,书声和流水。”前有好山好水,旁边花木成园,塾中有收藏的典籍供何绍基兄弟几人学习。然而同治元年,诗人第六次回道州时,悲痛地写下《鹤鸣轩》—诗:“鹤鸣轩本大书房,聊借东洲傍草堂。桂苑高撑双树月,橘园添染一林霜。百年讲社成焦土,一曲瀛桥护水光。环秀孤亭无恙在,谱轩诗境付苍茫。”鹤鸣轩本是“大书房”,如今却经遭太平军的烧毁,已成为焦土,只剩下“东厢有小池”,“惟石梁与六角亭在耳”。诗人叹息往日充满书声雅韵的鹤鸣轩,如今却已倾颓,时年六十四岁的何绍基想要重新修缮却力不从心,惟有悲伤与叹息。诗人对鹤鸣轩有着深深的情意,感叹“诗境付苍茫”,真是岁月沧桑,世事无常。

三叙写人情风俗

何绍基不仅喜爱游历山水,还喜欢结交友人。其诗歌中不乏与湖湘人士交往所作的诗歌,尤以罗汝怀和魏源二人为多。何绍基晚年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时经常与诗人罗汝怀唱和。他俩一起游马王庙,赏荷花,互相唱和"在《九日马王庙和研茹韵》中,何绍基写道:“老怀非复壮年同,幽趣偏寻冷淡中。……秋来始觉烟云活,醉里犹能意气雄。多少过江诗酒伴,前游十载笑匆匆。”他说罗汝怀已经和壮年时期的喜好不同,写诗作文已经偏向平淡质朴,秋日的重阳节似乎充满着生气,酒后就像是回到了意气风发的时候,有多少与我一样在湘江边与友人饮酒作乐的伙伴呢?只叹时光匆匆,诗人此时更珍惜与友人在一起的光景。又如《同研茹芋园看荷》—诗:“三日不见罗研茹,清梦又到又一村。”仅仅三日不见,何绍基就开始想念这位友人了,这是因为“自怜老矣诗伴少”,老了之后诗人深感能和他唱和的人太少太少,又说:“两人奇性趁雨发,好看荷花寻芋园。戴笠着屐到花处,花光雨气方腾掀。我思此花君子性,此时颠簸何由定?”他们相约一起到芋园看花,即使是下雨天,两位诗人也是乘兴而去,尽兴而归。

何绍基还有一位重要的朋友,那就是著名的公羊学家魏源。魏源与何绍基有着深厚的友谊,二人出身相似,仕途经历相似。何绍基曾在道光二年(1822)作《柬魏默深》:"蕙抱兰怀只自怜,美人遥在碧云边。东风不救红颜老,恐误青春又一年。”这是诗人第六次参加乡试前,表达自己怀才不

遇的忧愤,同时也鼓励和劝勉魏源。道光十九年(1839),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