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原大战

合集下载

台湾博士论文中原大战

台湾博士论文中原大战

台湾博士论文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台湾博士论文中介绍了这次大战的前因后果。

1928年,随着张学良的东北军退出关外,北伐正式宣告成功。

不久后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的四方军队改编为四大集团军,开始了新的军阀割据局面。

而此前的北伐过程中,四巨头的矛盾早已露出苗头。

北伐一结束,身处国民党中央枢要的蒋介石开始裁军行动,这一行动激化了四巨头的矛盾,而蒋介石也接受幕僚建议,开始针对桂系展开军事行动。

北伐战争结束后,国民革命军四大集团军拥兵自重,分庭抗礼,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中原大战。

蒋介石为集权中央,使出“削藩策”。

蒋桂战争后,蒋介石又把枪口指向了冯玉祥。

各地军阀联手反蒋,却在内讧中失去战机,被蒋介石各个击破。

中原大战名词解释

中原大战名词解释

中原大战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中原大战不?这可真是一场超级激烈的大混战啊!
就好比一群人在一个大舞台上,为了各自的利益和野心,拼命地争斗、厮打。

当年啊,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等这些大佬们,那可都是有头有
脸的人物啊!他们带着各自的军队,在中原这片土地上展开了一场惊
心动魄的较量。

蒋介石,那可是当时的大权在握者,他就像一个霸气
的老大,想要把其他人都收服。

阎锡山呢,老谋深算,就跟一只狡猾
的狐狸似的。

冯玉祥呢,也是个厉害的角色,有着自己的盘算。

他们
之间的争斗,那真是风起云涌啊!
你想想看,那战场上炮火连天,士兵们冲锋陷阵,这场景得多震撼!这可不是小打小闹,那是关系到他们的地盘、权力、地位的大事啊!
每个人都不甘示弱,都想成为最后的赢家。

这不就跟我们平时玩游戏,都想争个第一名一样吗?
在这场大战中,各方势力用尽了各种手段。

有正面的激战,也有背
后的阴谋诡计。

他们互相算计,互相攻击,那场面简直让人咋舌!这
就好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看不到鲜血,但却充满了惊心动魄。

这场中原大战,对中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啊!它改变了
当时的政治格局,也让很多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难道不是吗?
总之,中原大战就是一场充满了权谋、争斗、牺牲的历史大戏,值得我们好好去了解和研究。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和残酷,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

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

战争战果
• 中原大战历时7个月,双方动员兵力 130万人以上,支出军费5亿元,死伤30万 人,其中蒋军 100000人以上,反蒋军 200000人以上。战火波及20多省。战争结 束后,西北军和晋绥军被改编,蒋介石的 中央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实力大大加强。 以冯玉祥和阎锡山为首地方实力派受到打 击。但中原大战也使以陈济棠为首的军阀 趁机崛起,后来宣布反蒋。
• 四、反蒋派内部极不团结,许多人都是倒 戈成性(特别是石友三),一看见蒋介石 拉拢自己,就立刻调转枪头拥护蒋介石。 这样的部队,怎么能战胜蒋介石?
战争影响
• 中原大战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耗时最 长的军阀混战(比此前的直皖大战和直奉大 战规模还大)。蒋介石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 统一。战争结束后,由于东北军多驻守于北 平、天津一带,东北防务空虚,日军趁机发 起“九· 一八”事变。 战争期间,本来准备剿 共的国军亦多数被调出,让红军有了喘息发 展的机会。
• 1929年9月,桂系 和不愿被蒋介石编 遣掉的张发奎成立 护党救国军,出广 西反蒋,但在进攻 广东时被陈济棠击 败退守广东。
• 1930年1月13日,前往郑州参加军事会议并 准备履行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就职仪式的阎 锡山在得知蒋介石逮捕自己的密令后,连 夜逃回山西太原,并决定倒蒋! • 阎锡山回太原后发表公开演说,提出 要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武力政策,并 公开指责蒋介石是引发内战的根源。 1930 年4月1日, 阎锡山就任“中华民国军总司 令”,冯玉祥、李宗仁就任副总司令。中 原大战正式开始。

西 北 军 战 败
蒋中正决定将转调主力集 中于平汉铁路及陇海铁路,对 西北军发动最后攻击。9月6日, 中央军全面攻击郑州,9月10日 击溃民权战线正面主阵地的西 北军主力,攻占兰封、开封、 郑州等地。冯部退守郑州外围, 因阎部撤退,洛阳失守,遂转 入晋南。西北军全面溃败,一 路逃出河南。

银弹胜过真炮弹:雷声大雨点小的中原大战

银弹胜过真炮弹:雷声大雨点小的中原大战

银弹胜过真炮弹:雷声大雨点小的中原大战1927年结束的第二次北伐战争,被基于建立军功的蒋介石称为光荣之战。

但战争的成果却并不完美。

在东北、西北、山西和岭南等地区,还有大批地方军阀不买南京政府的帐。

这种军阀割据的情况,最后酿成了一场动用百万大军、持续长达六个月的中原大战。

但双方动用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无法分出胜负。

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诱人的银弹。

反蒋同盟1929-1930年无疑是一个多事之秋中原大战的直接导火索是1929年的军队编遣会议。

造在第二次北伐战争,各派军阀和蒋自己的中央军都在疯狂扩军。

到战争结束,全国的总兵力已经超过220万人,是苦难的中国财政所无非接受的。

为了供养军队,包括南京政府在内的各地军阀,都千方百计的搜刮民财。

导致大批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或者干脆找地方占山为王。

所以,蒋介石与各路军阀首脑协商,决定将全国军队大幅裁减到80万人。

将军费开支缩减到原先的4成左右。

北伐战争后各军阀的部队数量已经严重超过了应有的饱和度但蒋介石制定的具体裁军方案,基本上是在拼命削弱地方军队实力,巩固自己的兵力优势。

这种做法当然会引起了各方的普遍不满。

感受到蒋介石咄咄逼人攻势,山西的阎锡山、西北的冯玉祥和广西的李宗仁等地方实权派人物开始互相靠拢。

一个遍及全国的反蒋同盟便悄然浮出水面。

1929年3月,广西的桂系首先打出反蒋旗帜。

但因为准备不足,这场蒋桂战争只持续了一个月,就以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胜利而告终。

桂系只能通电全国,宣布自己下野。

到了5月,冯玉祥的西北军又和中央军交战。

结果冯麾下的主力韩复榘、石友三都宣布拥护南京中央。

冯也不得不下野流亡。

桂系的李宗仁首先跳出来挑战蒋的权威此时,蒋介石和各路地方军阀的矛盾已经无可调和。

11月,李宗仁与一直不爽南京政府的汪精卫联合,通电反蒋。

随后又和张发奎、唐生智等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在北平组建新政府,以对抗南京的中央政府。

地方军阀中实力保存最好的是晋系阎锡山。

他和蒋介石在1930年初互相通电指责,史称“电报战”。

浅析古代中原著名战役

浅析古代中原著名战役

浅析古代中原著名战役“中原”是个地域名词。

这个词,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已被当时人大量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如《诗经·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再如《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

”中国的兵圣孙武在他的兵书中也说:“力屈才殚,中原内虚。

”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北史》:“因兹大举,光泽中原。

”《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

”《明实录》:“伏维北京,南俯中原。

”这里所举例证中的“中原”,显然是指区别于边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地带。

从黄帝、尧舜,到夏商周三代,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天下之中的概念,久而久之,中原一词,就成为天下之中的代名词。

古代所说得中原地区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中原除中州外,还包括关中、晋南、鲁西、河北南部,以及江汉地区。

狭义的中原主要指今天的河南省。

中原由于居天下之中,嵩岳屹立,濒临黄河,有山有水,气候温和,适宜农耕,交通便利,有利生存。

尤其是在靠天生存的上古时代,山川水土往往是定都者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农的民族,任何一个朝代、一个国家都不能不考虑农业经济的发展。

民以食为天,春秋时大政治家管仲就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民知“礼节”,是建立在“仓廪实”,也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经济基础的具体体现。

中原地区由于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且关山险扼,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清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说:“自天下而言,河南为适中之地。

……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

长安四塞之国,利于守;开封四通五观之郊,利于战;洛阳地理险固,表里河山,且地近嵩山,中天而立,足以指挥燕、赵,控制秦、楚。

”中原居天下之中适易生存的地理优势,让人意识到“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

” “得中原者得天下”,成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信条。

中原大战:民国军阀的终极逐鹿

中原大战:民国军阀的终极逐鹿

04
喜剧段子
06
柳暗花明
05
钱鬼子
海内奇才 杯酒释兵权
得意忘形 有赚无赔
羊肉馒头没得吃 耍赖最方便
借力打力 汉口之约
水浒的世界 八抬大轿
三路并进 这种事都能做得出来
眼前一黑 丢了西瓜捡芝麻
上兵伐谋 生存之道
01
栗栗自危
02
金钱也不是 万能的
03
老江湖
04
三寸不烂之 舌
06
每一步都设 定了价码
05
单刀赴会
01
随行就市
02
白捡了一个 大便宜
04
从没有忘记 来捣捣乱
03
因退却而战 败
05
幺二三
06
一身冷汗
1
绕不过去的一 道坎
2
偏向虎山行
3
难得的机会
4
又溜了号
5
轻剑即是轻人
仇则不共戴天 一箭双雕
不赏而诛 真人面前讲不了假话
有哪一个靠得住 自行车国手
快来了 覆水难收
1
一言堂
2
骂战
3
总有一个投对 的
精彩摘录
古书中说,俗世有三张嘴最厉害: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 其人貌似刘备,才如孙权,而志比董卓,诈如吕布,然运只袁绍耳。 水至清则无鱼,你制定的规矩太违背人性常理,部下根本没法做到,他们只有通过作伪来糊弄你,这种作伪 一旦人人仿效并形成风气,迟早会导致全军 “共底于成”包括政治、财经、外交、军事、社会人心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居于首位的是“离俄清党”。 陶钧的发明,原话是:“宁误杀一千,不跑落一个。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自古到今,政治领域就没有完全光明一说,如果连权术都不会,充其量也就是个书生而 已。 中国的玩政治,跟美国选总统完全是两码事,说穿了,要诀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拉人站队。 民国年间,凡在对外交涉中喊打喊杀者总是能引起拥护和喝彩,比如老冯的“俘虏了再说”,谈判则会让主 张者声誉受损,而且很容易招致国人的攻击。盖因外交本身就包含着妥协和忍让,而缺乏实力基础的弱国所需付 出的妥协和忍让往往更多。

中原大战(五)蒋系中央军的战争准备

中原大战(五)蒋系中央军的战争准备

中原大战(五)蒋系中央军的战争准备此次大战,蒋介石以劣势兵力取得决定性胜利,充分展示了其军事、政治上的才能,是其个人历史上的巅峰之作。

真可谓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占了先机。

其实蒋介石之所以胸有成竹,主要是因为对反蒋阵营的真实实力很摸底。

虽然反蒋联军号称六七十万,自己的军队总共才五六十万,好像兵力劣势,但实际上除了阎冯两部,剩下可以说都是乌合之众,而他的第一集团军这段时间励精图治埋头苦干,不仅战斗力增长很快,尤其是所有将领上下同心,都拥护他这个中央领袖兼校长。

此时的蒋系军队,以徐庭遥后胡宗南的第一师为代表,整体装备水平远高于反蒋联军,战斗力不容小视。

同时,蒋介石自从驱逐了苏联顾问,中断了中苏关系,开始与德国交好,并聘任了大批德军顾问,引进了德式武器装备,整体战力大大提高。

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对东北军张学良的成功拉拢。

当时的张学良及其东北军在内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实力仅次于蒋介石,若以海空军论,则东北军较之蒋、阎、冯、桂之和犹占优势。

交战双方都明白,战争的关键,是张学良站在哪一边。

因此双方都极尽其讨好、拉拢之能事,在但张学良在战争初期严守中立,力主和平,极力避免东北军卷入这场内战,避开各方代表的纠缠。

怎奈各方纷纷派代表阎锡山先派出梁汝舟、张维青、温寿泉,继之又派出傅作义、贾景德;冯玉祥则派出邓哲熙、门致中、薛笃弼;以汪精卫为首的扩大会议派则派来陈公博、覃振等,在整个中原大战期间,张学良成了时局中心人物,各方代表纷至沓来,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游说。

怎奈张学良不为所动,声称:“目前不过后来张学良心中的天平渐渐倾向蒋介石。

在蒋、阎、冯、汪竞相取媚于张少帅时,何以蒋介石接到张少帅抛下来的绣球呢?史传家评论说:“蒋与阎、冯对张的争取,好像是一场市侩流氓与乡间土财主的竞争,土财主爱财如命,一毛不的确如此,当初,阎、冯派贾景德、薛笃碧为代表与张学良联系,阎只发给贾1000元,冯只发给薛500元。

中国近代著名的中原大战有什么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著名的中原大战有什么历史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近代著名的中原大战有什么历史意义
导语:中原大战的历史意义:中原大战是民国史上非常重要一场军阀大战,其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战场广阔,伤亡惨重,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军阀
中原大战的历史意义:中原大战是民国史上非常重要一场军阀大战,其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战场广阔,伤亡惨重,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军阀都卷入其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持续时间上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空前的。

如此大规模的一场战争,那么这场战争又带给了我们什么历史意义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中原大战如此重要的一场大战,却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共两党。

中原大战是国民党史上的一大丑事,有趣的是国民党历史上调集兵力最多的一场大战正是中原大战,只不过中原大战的交战双方都是国丅民党;中原大战于共产党又无直接关系,所以国共双方对中原大战都不热心。

在本人看来,爆发于民国中期的中原大战在民国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的规模之大,更是在于它直接决定了民国历史的转折与后二十年的历史进程,以下是本人的几点分析:
一、中原大战是民国军阀混战高潮的颠峰与结束
民国的军阀混战的高潮始于1920年的直皖战争,虽然此战只持续了五天,甚至被称为只是一场政变,但是它却标志着民国军阀混战高潮的来临。

此前,实力最强的北洋军阀虽已事实分裂,但是主要派系并未互相征戈,以直皖战争为标志,军阀混战开始进入高潮,随后北洋各派之间相继又爆发了两次直奉战争,国奉战争,孙奉战争,随之而来的是国丅民党军阀联盟合力讨伐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

北伐胜利后,军阀混战又在国丅民党各派之间爆发,军阀混战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此期间,蒋介石相继打赢了蒋石战争、蒋唐战争、蒋桂战争、两次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中原大战混战经过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中原大战混战经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中原大战混战经过
导语:中原大战的过程: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如此大规模的一场战争,那么这场战争的过程又是如何的惊心动魄呢?
中原大战的过程: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如此大规模的一场战争,那么这场战争的过程又是如何的惊心动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陇海线大战
讨蒋联军的组织系统和作战方略是:
(1)阎锡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以刘骥为总参谋长;
(2)桂军为第一方面军,由李宗仁统率,出兵湖南,进趋武汉;
(3)西北军以第二方面军,由冯玉祥统率,担任河南省境内陇海、平汉两路作战任务,分向徐州、武汉进攻;
(4)晋军为第三方面军,由阎锡山统率,担任山东省境内津浦、胶济两路作战任务,与第二方面军会攻徐州,然后沿津浦线南进,直捣南京;
(5)石友三为第四方面军,以主力进攻济宁、兖州,以一部协同第三方面军会攻济南;
(6)内定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拟定东北军为第五方面军),积极争取共同讨蒋。

内定四川的刘文辉为第六方面军,湖南的何键为第七方面军。

为了鼓励非直属部队的将领,任命石友三为山东省主席,万选才为河南省主席,孙殿英为安徽省主席。

在这以后,又加派樊钟秀为第八方面军总司令。

冯玉祥于三月十日由山西回到潼关。

十三日接到吴稚晖由南京发来生活常识分享。

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中原大战是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的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因为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如此重要的一场大战,却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共两党。

中原大战是国民党史上的一大丑事,有趣的是国民党历史上调集兵力最多的一场大战正是中原大战,只不过中原大战的交战双方都是国民党;中原大战于共产党又无直接关系,所以国共双方对中原大战都不热心。

在本人看来,爆发于民国中期的中原大战在民国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的规模之大,更是在于它直接决定了民国历史的转折与后二十年的历史进程。

1928年6月,北京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垮台后﹐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桂系的临时团结转化为激烈的内部斗争。

1929年的中国,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炮声不断,神州大地,战云蔽日,硝烟弥漫。

其中打着“护党救国军”旗号的就有李宗仁、张发奎、俞作柏、唐生智、石友三等部,先后发动了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战争。

然而这些人却都被蒋介石一个一个的击败,只有善于投机的阎锡山的晋绥军没有遭到打击,但是阎锡山知道,总有一天,蒋介石也会向自己开战。

1930年1月13日,前往郑州参加军事会议并准备履行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就职仪式的阎锡山在得知蒋介石命令河南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逮捕自己的密令后,连夜逃回山西太原,并决定倒蒋! 1月16日,阎锡山回太原后不久,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吴铁城奉蒋介石之命赶到太原,请阎锡山补行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就职仪式。

1月22日,阎锡山在就职仪式上发表公开演说,提出要建立“整个的党,统一的国”,于1930年2月10日电请蒋介石下野﹐集历年来反蒋言论之大成,条条例举蒋介石专制独裁的证据和实行物理政策发起内战的罪恶,继则联络反蒋失败的冯玉祥﹑桂系李宗仁等组织反蒋同盟。

阎的反蒋号召﹐得到了以汪精卫﹑陈公博为首的国民党改组派﹐以及邹鲁﹑谢持为首的西山会议派和冯玉祥﹑李宗仁等反蒋政治派别与军事集团的响应和支持。

中原大战的结果是什么

中原大战的结果是什么

中原大战的结果是什么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那么你了解中原大战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原大战的结果,希望能帮到你。

中原大战的结果中原大战发生在上世纪的1930年5月到11月,这是一场规模很大的军阀混战。

中国当时所有有势力的军阀都被卷入到了这次战争之中。

那么中原大战的结果是什么呢,谁获得了胜利,哪方势力又因此衰落下去了?中原大战的结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蒋奉粤联盟打败了以阎锡山等人组成的反蒋联盟。

冯玉祥的势力遭到了沉痛的打击,他原来的地盘经过这次战争全部丢失,保留的一些微小势力因为他的失败,最后也都归附了中央军和东北军,他没有了和其他军阀抗争的实力。

阎锡山也兵败如山倒,他带着仅存的兵力回到了山东老家,没有了以往的实力。

桂系军阀也缩回了广西。

除了奉系军阀,其他军阀和他们一样,实力都不同程度遭到了削弱,没有了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抗争的实力。

奉系军阀在这次战争中硕果颇丰,河北、绥远和察哈尔等地都被其获得。

蒋介石政府在这次中原大战中取得了胜利,他借此统一了中原地区。

中原大战的结果对蒋介石政府来说并不是特别好。

他为了赢得这次中原大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南京国民政府为应付战争经费,财政濒临破产。

蒋介石原本用来围剿共产党的军队,也因为战事需要被调用了很大一部分。

中原大战两个联盟共伤亡30多万人,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第二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与中原大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原大战爆发的原因85年前的中国,在华中华北地区,上演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内战,这是一场军阀之间的战争,参战人数近一百五十万,伤亡人数达数十万,战争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5亿元,范围波及22个省,给近千万的国民带来的巨大的伤害,这场战争被称为“中原战争”。

战况如此惨烈,那么中原大战为什么爆发呢?要知道中原大战为什么爆发就不得不提到1927年的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了,安国军政府为张作霖组建,正式称呼叫中华民国军政府,但这个政府的组建,遭到全国各地大小军阀的反对,其中,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和冯玉祥的势力最为庞大,由于反对的势力太过庞大,这个政府组建一年后就垮台了。

中原大战中的山东战场

中原大战中的山东战场

中原大战中的山东战场中原大战中的山东战场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蒋氏国民党南京政府之后,国民党各派政治力量之间,蒋介石与各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矛盾错综复杂,不断激化,以致导致一连数年的军阀混战。

即:1927年10月蒋介石、李宗仁与汪精卫、唐生智之间的“宁汉战争”,1929年春蒋介石与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蒋桂战争”,1929年秋冬之际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的“蒋冯战争”、蒋介石与唐生智之间的“蒋唐战争”,1930年从春到冬的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的“阎冯倒蒋”战争。

蒋阎冯之战,是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一次大规模的混战,参与“阎冯倒蒋”联合大合唱的还有桂系李宗仁、国民党西山会议派和汪精卫等。

因战场主要在中原地区沿陇海路、津浦路和胶济路展开,故又称中原大战。

山东不仅是中原大战的重要战场,而且与战争的起因也有着重要关系。

一、蒋、冯对山东的争夺山东地处中国南北海陆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28年春始,蒋、冯、阎、李联合组成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遭到觊觎山东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

日本出兵山东,占领济南和胶济铁路,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制造了济南“五三”惨案。

北伐军山东战场,主要是蒋、冯部队。

蒋介石为了在战争中消耗冯玉祥的有生力量,让冯在对直鲁军作战中多出兵力,特任命冯系将领孙良诚为山东省政府主席。

此外,财政厅厅长魏宗晋,因孙良诚在前线指挥战争而暂代孙为山东省代主席的石敬亭,因民政、农矿两厅厅长未到任而暂代任的张吉墉、王冠军均为冯系人物。

山东驻军,除直鲁军残部外,6个师中有冯部的4个师。

山东军政重要部门大都掌握在冯系手中。

蒋介石不甘于这种局面,便借掌握中央军政大权的权力,在山东安插自己的势力,如,派何思源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指导委员、山东省政府委员兼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派所部第四师、第十三师进驻津浦线临城至兖州段等,皆为抑冯的精心安排。

国民党山东党部由国民党改组派控制,与冯系掌握的省政府是两驾马车,在具体方针政策上各行其事,遇有重要权利归属问题则拼命争夺,针锋相对。

中原大战的意义是什么

中原大战的意义是什么

中原大战的意义是什么推荐文章索姆河战役的影响是什么热度:凡尔登战役的影响是什么热度:中原大战的伤亡情况怎么样热度:不列颠战役的结果是什么热度: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热度:中原大战是一场军阀混战。

因为其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所以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原大战的意义十分重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原大战的意义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中原大战的意义第一点,中原大战是军阀混战的顶峰时期和结束时期。

这次战争蒋介石集团、阎锡山集团,以及粤、桂、川、滇等数个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势力集团都参与了进来。

最终以蒋介石政府为首的蒋奉粤联盟打败了反蒋联盟,夺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在这以后,军阀混战归于平静。

第二点,中原大战成就了蒋家王朝。

中原大战的胜利,蒋介石政府统一了中原地区。

并且经过这一次战争,原来许多强大的军阀势力都被大大削弱甚至消失了,冯系军阀土崩瓦解,阎系军阀也没有了挑战蒋介石政府的力量,蒋介石政府的实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军阀。

因此中原大战是蒋介石政府主宰中国政局的开始。

中原大战的意义第三点是中原大战与日军侵华有着重要的关系。

日本想侵略中国,不想中国有统一的强有力的政府。

日本还出兵阻碍北伐战争的进行,制造了“济南惨案”。

但随着中原大战的结束,蒋介石政府主宰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加快了侵华的进程。

第四点是中原大战对共产党也产生影响。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政府直接与国产党开战,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战争,红军被迫长征。

中原大战张学良为什么支持蒋介石中原大战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一场战役,是国民党内部的一场涉及到军事的政权争夺战。

中原大战的结局是蒋介石胜利了,蒋介石的胜利跟张学良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中原大战张学良支持蒋介石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原大战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汪系的军队想从蒋系为主的政府手中夺取权利,引发了这次战争。

这场战争中,汪系部队多大80万人,有著名将士李宗仁、冯玉祥等人领导,而蒋系部队只有40万,最后因为中原大战张学良支持蒋介石,所以战况变化巨大。

【前瞻报道】【健康报 陈斯雨 特委】

【前瞻报道】【健康报 陈斯雨 特委】

硝烟弥漫——1930中原大战【健康报2016.4.20电】一触即发——中原战争的背景1930年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而其本质则是蒋介石为了建立起他的个人独裁统治,而引起的因此,这场大战是罪恶的。

中原大战主要是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因利益上的冲突而形成的。

蒋介石为了自己的独裁,美名其曰“军队国家化”,“国家统一”要编遣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的军队。

而其他三人为了自己所得的利益,自然会在达成联合以抗蒋。

所以,这将会形成两个集团之间的抗争,一方是国民党与共产党所组成的反军阀集团,而另一边则是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为保自身利益所组成的军阀集团。

兵戎相见——战争的原因但这也是可理解的,从蒋介石的角度看,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等地方军阀,表面上服从中央,但实际上仍是拥兵自重使得国家仍出于分裂的状态。

央军加上地方军,数量庞大,老百姓根本无法负担沉重的军费,所以蒋介石提出编遣全国军队、军队国家化、统一化的要求这个举措还是无可厚非的。

但从另外三人的角度看,他们自身就拥有相对强大的实力,而这样的实力也自然而然的会引起相应的野心。

他们当然会觉得,靠自己所取的实力凭什么要轻易的被别人收编走,自然就会开始反抗。

所以,当双方都只为了自身的利益所着想时,便会形成利益上的冲突而引发战争。

刀痕箭瘢——双方应有的的反思若回归历史,双方想要和平解决此次的冲突,则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或者是站在群众们对国家期望的角度上去想问题,而不只是看到自己的利益,也应该想到这次战争将会带来的灾难。

双方都应该想到的是倘若双方不计损失,只为自身的利益所着想,投入百万兵力以保证这次战争的胜利,则将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创伤,也将会死伤无数,平民颠沛流离,使得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而落后于世界。

而蒋介石,也正因无法想到这点,大肆开展战争,若蒋介石,目光长远些,想到若自己这么做日后是否会因为只统一了军队没有统一人心而使得内部矛盾。

民国往事:中原大战老蒋为何能赢地方豪强?多亏了江浙财团和他

民国往事:中原大战老蒋为何能赢地方豪强?多亏了江浙财团和他

民国往事:中原大战老蒋为何能赢地方豪强?多亏了江浙财团和他北伐战争结束之后,蒋介石深感那些地方军阀才是自己的心腹大患,于是就想让地方军阀裁减军队,但这触及到了地方军阀的核心利益,于是以西北军冯玉祥、晋军阎锡山、桂军李宗仁、川军刘文辉、湘军何健、粤军的张发奎为首的地方军阀纷纷发兵对抗蒋介石,这就是著名的中原大战。

这场战役双方僵持了六个月,共投入了140万兵力。

面对众多地方军阀的合攻,蒋介石在兵力人数上自然是处于劣势的。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他的背后站着强大的江浙财团。

有钱就能拥有更先进的武器装备,而装备上的优势让蒋介石军队的战斗力比地方势力强了不止一点半点。

加上当时蒋介石处于正统地位,是正义之师,在民众心目中地方势力是因为不遵守蒋介石的命令而造反,所以当时蒋介石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民众的支持。

而在地方军阀中,西北军是最穷的,很多士兵拿的都是冷兵器。

所以蒋介石就用金钱收买那些西北军的高级将领,比如石友三和韩复榘都是因为拿了蒋介石的好处而临阵倒戈,这样一来西北军还没开战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但是晋军和桂军不是靠金钱就能收买的了的,能打败他们蒋介石还是因为有贵人相助,这个人就是东北军统帅张学良。

当时张学良坐拥40万大军,他站在哪一边基本上就意味着中原大战的胜利者是哪一边,所以一时之间张学良就成了多方拉拢的对象。

蒋介石又利用自己有钱的优势,买通了张学良手下的一些心腹将领,在他们说蒋介石的好话的同时,他又让吴铁城和张群亲自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去游说张学良,并许诺让张学良担任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而且报销东北军的所有入关作战的军费,额外还会奉上500万大洋的劳军费。

这样优渥的条件让张学良心动了,有了40万大军的支持,蒋介石自然是无人能敌,最后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而在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当时的地位已经无人能够撼动。

而张学良除了得到了蒋介石允诺的一切之外,还拿到了晋、冀、察、绥四省的地盘和西北军的兵力,也是大赚了一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原大战中原大战是指1930年在中国发生,中国国民党内北伐后失势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亲国民党军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发起夺权挑战蒋介石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共产党称之为蒋冯阎战争,或蒋冯阎李战争。

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一、中原大战的背景及原因1、1926年国民革命政府发动了北伐战争,到1928年6月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垮台后﹐标志着北洋军阀失败而国民革命军胜利而告终。

首先来看一下中原大战前整个局势:总而言之,整个局势并不能使蒋介石乐观。

北方奉系张作霖尚盘踞北平;冯玉祥拥兵数万坐镇西北;阎锡山“座晋为王”;李宗仁在广西独树一帜,这些新军阀都各个虎视眈眈,跃跃欲试,大有“逐鹿中原”以独占中华之势。

因此,蒋介石为了争取人心,首先打起继续“北伐”的旗号,以中央名义在徐州势师,还“自封”中央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又任命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任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司令,还任李宗仁为第四集团军司令,这几乎网络了所有的新军阀,决心和北洋老军阀奉军张作霖决一死战。

这次,冯、阎、李等地方新军阀之所以甘愿屈居蒋之下而出战,其实他们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军权而暂时集结凑合在一起。

于是一次新旧军阀的大厮杀开始。

2、蒋介石统领新军阀的“北伐”,实质是打倒了旧军阀,造就了众多新军阀。

其结果确实是打倒了奉军旧军阀,却造就了众多新军阀,权势和矛盾随着这批新军阀势力的再分配,这些新军阀就像埋在蒋介石身边的众多的地雷,随时可以爆炸,这种新军阀各自势力的恶性膨胀,最后必然导致他们之间总决战——这就是逐鹿中原的“中原大战”。

3、新军阀派系林立,混战炮声不断,各自征用民众人力、物力进行战争,人民苦不堪言,严重威胁中央军的统治地位与国民政府的经济。

通过战争背景及原因的了解,我们可以给中原大战下一个定义。

军阀各自势力的恶性膨胀,为争夺中央霸权而最终导致与中央军总决战,是国民党内部的军阀大混战,这就是逐鹿中原的“中原大战”。

二、双方的军事部署和作战方略我们来看一下在这场大战中的重要人物的具体军事部署和作战方略。

联军:阎锡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司令,以刘骥为参谋长。

中央军:蒋中正任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总司令,朱培德为总参谋长,邵力子为秘书长。

双方都布置了4方面军。

以上就是一个简单的介绍,这里提到了双方都布置了4方面军。

那么是哪四路军队呢?我们来看一下。

首先是联军一方的具体部署。

桂系为第一军,由李宗仁率领出兵湖南进取武汉;西北军为第二方面军,由冯玉祥统率,担任河南省境内陇海、平汉两路作战任务,分路向徐州,武汉进攻;晋军为第三方面军,由阎锡山统领,担任山东省境内津浦,胶济两路作战任务,与第二方面军会师徐州,然后沿津浦路南进,直捣南京;石友三为第四方面军,以全力进攻济州、兖州、协同第三方面军合攻济南。

接下来是中央军一方具体部署。

韩复渠为第一军团总指挥,据守黄河南岸,以阻津浦路晋军南下;刘峙为第二军团总指挥,分防徐州、石易山、宿县;何成滨为第三军团总指挥,分防平汉路许昌以南各地;陈调元为总预备军团总指挥,布防于鲁西济宁、曹州,拒石友三部,并以杨虎城部警备南阳一带,范石生部警备襄樊一带。

说到中央军的军事部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蒋介石。

他个人的策略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中央军的军事部署。

而中央军的军事行动,则影响到了北伐后军阀的对策。

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蒋介石的总策略。

蒋介石的总策略是尽量不费一兵一卒,分化离间、各个击破。

他首先从弱者着手,轻易击败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迫使他俩逃至香港;又以召开编遣会议,实行削藩,和西北军的冯玉祥火并,最后蒋介石用重金收抚冯手下两员大将,迫使冯下野;已独掌北方半壁江山的阎锡山意识到自己面临免死狗烹的困境,联系各路新军阀,组成联军,决心破釜沉舟,和蒋拼死一博。

因此,这才有了我们之前介绍的双方的军事部署。

其源头之一就是因为蒋介石的总策略。

他的策略推动了这一战争局势的形成。

这才有了之后的中原大战。

在这场中原大战中曾发生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但恰恰是因为这一个故事,使得战局在最关键的时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并决定了战争之后的走向及结局。

1930年四月,冯玉样、阎锡山给成反蒋联里,共同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

他们约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一举聚歼驻河南的蒋军。

但是冯玉祥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泌阳”,正巧河南南部有“泌阳”这个地方,和沁阳相隔数百里。

冯玉祥的部队披星戴月,马不停蹄,赶到泌阳后才发觉地点错了,由此贻误了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阎、冯联军处处陷于被动,最后导致了阎、冯联合作战的失利。

所以这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细节决定成败。

三、中原大战的结局及原因探析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战争的结局。

冯玉祥、阎锡山通电下野,蒋介石取得胜利,中原大战结束。

此后,蒋介石顺利收编地方军队,统一全国赋税,国家体系巩固,维护了政权的独一性和合法性。

冯玉祥、阎锡山经营了几十年的军队,归张学良指挥(少部分投降中央军),任副司令,行营设在北平,主黄河以北。

由此可见,蒋介石以弱胜强,击败几乎所有地方新军阀的联合进攻,独占中央称霸一时。

那战争为什么会以这样的结局而结束呢?经过探究,归纳了以下三点原因。

1、舆论宣传方面:蒋介石以军人的职责作为说词,有很强的正义感和吸引力,言辞犀利,立场分明,如投枪匕首般直刺到反对派的软肋。

名正言顺,理直气壮,蒋氏政府正是充分的利用这些便利,开展宣传工作,不断能够增强己方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可以打击敌方的军心,民心,使敌方失去斗志,后方不稳。

2、军事战略方面:蒋军的部署有重点有突破,而且战术灵活多变,随着情况的不同干煸侧重点。

并且拉拢了张学良的帮助,取得最终的优势。

反蒋连军方面则齐头并进,处处必争相反却处处乏力,失去了很多大好战机,最终被拖垮。

3、经济补给方面:蒋介石的经济优势,是其在战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

蒋介石有效统治了物产富饶的东南各省及工商业首埠的上海,得到了江浙财团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海关收入,移作军用”,此外,南京中央政府还能够利用其合法的国际地位,从国内外银行获取巨额贷款,充作军费。

按照我们多年学习历史的经验,讲完战争的结果必然要讲一下战争的影响。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说一说中原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中原大战的影响和作用是双重的,但是这场激烈的混战却造成武术百姓生灵涂炭,财产毁损,加重了中华民族灾难,其消极影响显然更为突出。

1、血肉相拼,损伤惨烈。

中原大战从爆发到结束,历时7个多月,动用150万军队,横亘大半个中国,波及数亿民众,规模之大,历史之久,伤亡之中,为中国历史所罕见。

2、战祸所及,破坏严重。

人民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

在反蒋战地后方,中原人民谈及战争的损失和破坏就色变。

3、工业衰败,农业破产。

战争时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4、国力空虚,招致外患。

东北军的入关造成边防空虚,日本帝国主义乘机而入,占领东北三省。

大规模的自相残杀,国家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因而日本继占东北之后,又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遭受了更大的痛苦和灾难。

四、张学良最后支持蒋介石的原因有人打比方说,中原大战犹如一只飞速旋转的陀螺,参战双方都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加鞭。

战争愈演愈烈,胜负旷日不决,这时,只有一种力量能使陀螺停转,那就是拥兵关外、保持“中立”的张学良。

因为只有张学良的36万东北军,是处在这次战争之外的唯一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开战之初,双方都对张学良极尽拉拢之能事。

阎锡山、冯玉祥抢先给张学良送去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头衔;蒋介石也不甘落后,干净任命张学良为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加拨款五千万。

张学良手捧两个副总司令的委托状,开始并未表态。

他要静观事态发展,他要等待发兵的最佳时机。

张学良晚年回忆说:“我非常反对中国分裂。

当年我有权势在手,我就是赞成统一的,如中原大战种种事我都是如此。

”张学良自己说的是因为不想内战,认为自己不能统一中国所以佩服有能力统一中国的人,所以决定帮助蒋介石等等。

其余暂且不论,在实际好处方面,蒋介石也比阎老西大方的多,给官—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给钱—曾下过命令,只要能拉拢到张学良,不必考虑金额;给地盘—北平、天津、青岛三个特别市及河北省的地盘。

张学良也获得了巨大的回报,他成了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全国第二号人物。

比阎老西光说不练强的多。

阎老西连个外交部长都不舍得给!最后,我们来做一下总结。

蒋介石发动的大规模内战,以“统一”作幌子,招揽人心。

实际上,中原大战是他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重要和必然步骤。

大战的胜利实现了他的政治野心,但同时却暴露出他的反动独裁本质。

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在国民革命斗争中得来的自由民主权利被取消,经济利益被陆续剥夺。

广大工人。

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无法生活下去,必激起强烈的反抗斗争。

蒋介石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危机四伏,日子并不好过。

中原大战奠定了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基础,同时也预告着其覆没之日的必将到来。

参考文献:[1]张安东,《论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中原大战》[2]范力,《论中原大战》[3]李静之,《试论蒋冯阎中原大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