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长方体》教学实录与评析)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纪实、反思与评析_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纪实、反思与评析_---------------------------------------教材与学生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地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教材重在揭示长方体的组成部分和特征。
我比较了一下其他版本教材,知识内容大体相同,但在学生探究特征的这方面,则多是建议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来探究新知。
本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图形与空间方面的知识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但仍需要借助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认识图形与空间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2.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能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和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体会棱与顶点的产生。
教学准备:长方体实物、格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流程:一、铺旧迎新师:(在黑板上点一个点)大家看这是什么?生:点。
师:在投影上也有一个像这样的点。
(板书:点。
)师: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生:线。
(师板书:线。
)师:观察事物既要关注结果,同时也要注意过程。
谁还能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许多的点组成了一条线。
师:许多是多少,一百个,一千个?生:无数个点组成了一条线。
师:无数个像这样的点组成了一条线。
它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线呢?还学过哪些线?生:它是直线,我们还学过射线、线段。
师: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我们把它称之为线段。
(电脑演示。
)师:再来看屏幕,你又看到了什么?生:四条线段组成了一个长方形。
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展翅翱翔——“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 这张 纸非 常 薄 , 如果忽 略这 张 纸 的 , 你能举 例说 明吗? 成长方形 。 2 . 逐渐累加成一 摞纸 。 样大小 的纸叠加起 来 , ( 教 师手势演示 后 , 生 : 牙膏盒 的形状是长方体 的。 生, : 许 多做 房子用 的砖 , 形状 也是长 ……
师: ( 指着土豆上 的面和棱 ) 对, 有3 个 面。上面 和前面相交 于这条棱 , 上 面和右 棱 。这 3 条棱相 交于一 个点 , 这 个点 叫做 顶点。 ( 板书: 顶点 )
体各 部分 的名称 , 想看看 吗?
生: ( 兴致盎 然 ) 想看 。 师: 这刀切下去 , 会出现什么? 生: 平平 的面 。 ( 师板 书: 面) 师: ( 垂直 于刚才 的面 ) 从这个方 向切 下去 , 又会 现什 么?
、
叠纸成书 , 导入新课
1 . 出示一张纸 。 师: 这张纸可 以看做什么 图形 ?
生: ( 异 口同声 ) 长方形 。
的厚 度 , 只看 这一 个面 , 我 们 可 以 把 它 看
师: 生 活 中有 许 多 物 体都 是 长方 体
生 : 电冰 箱 的形 状 是 长 方 体 的 。
生: 又 出现一个平平 的面。
师: 这 两个 面相 交 于一 条直 直 的边 ,
( 1 ) 认识长方体 的面 、 棱、 顶点 。 ① 演示切 土豆成形 的过程 , 渐次展 示 师: 这个土豆是长方体 的吗? 生: 不是 。 师: 对 , 它 是 一 个 不规 则 的立 体 图
3 . 初 步形 成立体 图形 的空 间观念 , 通 演 示 , 并 相机提 出一 系列 问题 : 一 张纸 可 放松 , 又让学生感受 了抽 象的数学思想。 过 引导 学生 观察 、 操作 , 培养 学生 的探 索 以看做 什 么 图形?把 张 、 2 0 0张 、 1 0 0 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五篇模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五篇模版)第一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包装盒上的数学,导入新课(5分钟)1、师:同学们,先让我们走进生活,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数学。
(课件播放)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包装盒,这样的包装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
其实,在包装盒上就有数学知识,同学们想想看,这上面有哪些数学知识呢?生:提出有关图形、面积等的问题。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本节课我们就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基本的“图形问题”开始研究!大家请看,这几个包装盒是什么形状的呢?(出示课件)生:长方体,正方体师:现在我沿着这些物体的外沿给它“画个像”,然后把它藏起来,就得到了这样的一些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3、师:要想研究立体图形,我们还得借助手中的实物来研究,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学具摸一摸,然后用手指沿外沿滑动“画个像”,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不能想象出这个立体图形的样子呢?(生活动)4、师:好了同学们,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刚才摸到了什么?生:说一说,同时(课件展示: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在数学上给出专门的名字并板书。
(板书:面、棱、顶点)(简单介绍面、棱和顶点)二、循序渐进,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近年来,教育部认识到了数学课程的重要性,着力推动了基础数学的深入探究。
本文
的主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实录
(1)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用图片、实物引导学生了解长方体,重点介绍长方体的
形状、特征、性质等;
(2)学习体积计算:指导学生使用公式(V=S×H)进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实
际的练习;
(3)探究表面积:在计算体积基础上,通过实际练习,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使学
生掌握表面积计算公式(S=2S1+2S2+2S3);
(4)四边形拆分:将长方体拆分为四边形,使学生了解长方体的另外一面;
(5)学习直角体积:用实际例子和拼图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直角体积的计算。
二、教学评析
本次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长方体认识教学,通过图片、实物的引导,使学生对长方
体的形状、特征、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计算体积、表面积的基础上,还拆分为四边形,探究长方体的另一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最后,再以实际例子和拼图等方法,让学生学习直角体积的计算。
总的来说,教学实施认真负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形状、特征、性质和各种计算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对长方体的综合应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者:柳州市景行小学 邓星华 □评析者:柳州市景行小学 韦 莉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应结合学 习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操作活动。那么,是否一定 要有操作环节呢?能否通过推理或想象,让学生掌握 长方体的特征?基于范希尔理论的五个思维水平的分 析,五年级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处于分析阶段,已经具 备丰富的视觉辨别经验,能够分析图形的组成要素,并 且根据这些要素特征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但是还无 法清楚地解释图形性质之间的关系。因此,五年级学 生认识长方体不需要动手操作也可以掌握其特征。本 课教学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利用逻辑推理和想象的 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点。
67
广西教育 2020.2
理 论·案 例 赏 析
师:这 6 个面分别在哪里呢? 生上台指着长方体的透视图,数出长方体的 6 个 面。(课件呈现学生数的顺序以及相应的面) 师:有不同的数法吗? 生上台展示不同的数法。 师:你们发现了吗?只要有序地数,就能准确地数 出长方体的 6 个面。关于面的关系也有不同的写法, 你能看懂吗? 生 1: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 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 生 2: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是相 对的面,即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课件动态演示长方体的面的重合)将面与面 重合,我们就能发现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3.研究长方体的顶点 师:还有长方体的顶点呢?是哪 8 个顶点? 生结合长方体的透视图数出长方体顶点的数量,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见表 2)。
长方体
面
棱
顶点
数量
6
12
8
关系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表2
【评析】自主学习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执 教老师借助信息技术软件,通过组合学习资源包,让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自主学习,同时利用 3D 动态几何 软件立体展现长方体的棱,有助于学生掌握长方体的 特征。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长方体》及教学反思(通用5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长方体》及教学反思(通用5篇)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认识长方体》及篇1活动目的: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教学反思:在上两个星期我上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在上第一次课时,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时间有些过长,应该让4人小组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通过改进,在第二次课上,有了好的成效,让每3个小组动手做一种长方体,这样便于多样化和节省时间。
1、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得出总棱长的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掌握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对总棱长的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第一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济南市机场小学刘永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知道我姓什么吗?生:刘。
师:怎么称呼我?生:刘老师。
师:你们欢迎我吗?生:欢迎。
师:怎么欢迎?生:鼓掌。
师:同学们,鼓掌有很多学问呢。
师:手掌相对,(演示)有上下相对,还有左右相对。
师:双手交叉,这样能鼓掌吗?(不能)师:这叫前后相对。
相对是一种位置关系。
十根手指插在一起也是一种位置关系。
生:相交。
师:相对和相交是非常重要的两种位置关系,今天的课堂我们就会涉及到。
师:上课。
一、复习旧知1、由线到形,由形到体师:请看大屏幕。
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一个点)生:点。
师:再看。
(课件出示连点成线的过程)生:线。
师:你有什么发现?生:连点成线。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直线,在直线上截取两点,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生:线段。
师:再看,有几条线段啊?生:4条。
(课件出示 4条线段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生:4条线段组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我们把首尾相接的连接方式称为“围成”。
你能完整的说一说吗?生:4条线段围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长方形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我们可以称它为一个面。
师: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
你又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6个面围成一个长方体)师:这叫围线成面。
(课件出示6个面围成一个长方体)生:6个长方形组成了一个长方体。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篇一: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在导入环节,老师从现实生活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的形状进行观察,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在探索新知阶段,通过老师的讲解,纠正学生对长方体的棱,定点的叫法,明晰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通过看,摸,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在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对长方体有较全面的认识。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有助于理解记忆,防止死记硬背。
制作长方体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体会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的。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得密切联系,注意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注意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的展示立体图形,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二:长方体的认识评课在本校听崔老师讲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下面就听课后的点滴想法谈谈。
本节课,崔老师在教学中做到了教学内容“知识性”和“趣味性”统一。
教师很善于激发矛盾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崔老师教学过程中讲解的同时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一步步的质疑,一次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渏,不断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
崔老师将学生的学法潜移默化的蕴藏在教学之中。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长方体》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长方体》教案:《认识长方体》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识别长方体,理解长方体的面、边和角的特征,并能运用长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认识长方体,理解长方体的面、边和角的特征。
2. 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长方体的规律和特性。
3.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长方体,理解长方体的面、边和角的特征。
难点: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长方体的规律和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图片、长方体卡片、剪刀、胶水。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邀请孩子们观察教室里的长方体物体,如桌子、椅子等,引导他们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2. 讲解:向孩子们展示长方体模型,介绍长方体的面、边和角的特征,通过模型展示和讲解,让孩子们理解和记忆长方体的特征。
3. 操作实践:让孩子们分组,每组分发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孩子们动手操作,观察和描述长方体的面、边和角的特征,引导他们发现长方体的规律和特性。
4. 小组合作: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合作,用剪刀和胶水,制作长方体卡片,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长方体的面、边和角的特征。
难点:引导孩子们发现长方体的规律和特性。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和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操作实践环节,他们能够动手操作,观察和描述长方体的特征,小组合作环节,他们能够合作制作长方体模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巩固孩子们对长方体的认识,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长方体主题的绘画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85-86页。
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前期逐渐认识点、线、平面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学生对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的认识的教学。
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巧妙地有机地织成知识链,并在其中使学生经历感悟到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
要让学生知道两个面相交的边就是棱很容易,而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立体图形的棱与平面几何的边的异同,那不是空读定义就能做到的。
如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长方体中“两面相交的边就是棱”,建立空间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之一。
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两个平面,两个平面向四周拓展直至相交。
相交处是一条直线——即棱,这一切都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进行,又恰到好处地渗透了学生在初中将要学到的有关几何知识。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2.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3.在各种层面的变换想象中发展空间概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纸盒。
教学过程:一、感知点、线、面、体的关系课件出示大家请看屏幕,这是什么?(点)如果这个点进行运动,可能会得到什么?(点动成线)如果这条线继续进行运动,继续想象,线动成(面)。
面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你还能继续想象吗?面动成(体)。
《长方体认识》教学课例与反思
《长方体认识》教学课例与反思大冶师范附属小学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打下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⒈学生学科知识的储备情况: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
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展开想象,揭示新课1、师:一个点向右平移划过的痕迹是什么图形?(线段)课件演示那这条线段向上平移划过的痕迹又会是什么呢?(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沿水平方向向后平移,想象一下划过的痕迹会是什么?(长方体)(意图:沟通从点——线——面——体几何体的形成过程,凸显数学本质)2、摸实物,谈体会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摸一摸,谈谈你的感觉。
3、揭示课题:师:大家通过自己的摸,都摸出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这三要素,想深入研究长方体我们就可以从长方体面、棱、顶点这三要素进行研究,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长方体》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长方体》
教案:认识长方体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2. 让学生学会辨别长方体与其他几何体的区别。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数学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具:长方体模型、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
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和了解,并引
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长方体的特征。
Step 2:概念解释
教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长方体的定义,包括长方体的三个面、六个面、直角等特征。
Step 3:观察辨认
教师展示各种几何体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判断是否是长方体,如果是长方体,让学生找出它的特征,如果不是长方体,让学生说明原因。
Step 4: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用黑板或纸上画出其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并判断是否是长方体。
Step 5:拓展活动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否是长方体,并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其他几何体。
Step 6:小结
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概念解释、观察辨认、巩固练习和拓展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认识长方体,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的理解和记忆。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辨认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同时,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际性,可以引入更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应用知识。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4篇)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4篇)《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由我们五年级五位数学老师共同设计的这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由魏老师精彩的展示给了大家。
下面就由我来对本节做一下点评,如有说的不到和歉缺之处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多多包涵。
我认为本节课有四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教师讲的“实”,学生学的“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的明确,落实的有效。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教师的生动的展示。
学生很好的掌握了面、棱、顶点的特征很好的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第二个方面:本节课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长、宽、高的认识,难点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区别。
教师始终围绕着重点和难点来展开教学,比如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验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
再通过教师的面、棱、顶点,的的演示进一步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很好的区别了长方体a 和长方体b的特征,扎实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轻松的排除了本节课的难点。
尤其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命名,使学生很清晰的知道长方体有两种情况,很有创意。
第二个亮点: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
而本节课最可贵之处就是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对教材进行处理和设计。
为了达到知识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由点——线——面——体的课前导入,这样设计既渗透了“面”与“体”的关系,又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使本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知识的系统性。
在新课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可见,通过认识长方体——探究长方体——做长方体——计算长方体四个教学环节逐步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思路清晰可见。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一、激趣引入师:(手中拿着纸牌)这张纸牌是什么形状?这一副纸牌呢?(生:一张是长方形、一副是长方体)。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同时出示课本第27页的主题图。
生:砖、大厦、立柜、橱柜、牙膏盒、化装品盒、粉笔盒、冰箱……师:刚才大家听见的和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长方体呢? 你们觉得长方体到底有什么特点?生:(略)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的特征还是有所了解的。
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二、探究新知(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小刀和土豆,和老师一起操作。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操作。
把土豆竖着切一刀,学生跟着操作;让学生用手摸一摸。
你有什么感觉?生:平平的。
师:介绍我们切出的平平的部分叫作面。
2、师把新面朝下,再竖着切一刀,又出现一个新面。
师说: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棱。
请你找出你切的棱。
学生用手摸一摸,感知棱。
3、再切一刀指导学生观察。
师: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的顶点。
用手摸摸看。
4、师切出一个长方体。
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
(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师:哪个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生: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的认识课堂实录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研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85—88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正确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形成正确的长方体的表象,把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框架模型,学具准备:每小组一套长方体纸合(多个,大小不同)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课件出示右图)这些平面图形是由什么围成的?生:线段。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右图):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生1: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
生2:它们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师:大家说的不错,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立体图形。
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找到它们吗?(学生走上讲台指认出长方体,同时课件演示:红线框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隐去非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师:为什么这些大小、高矮不同的物体,形状都可以说是长方体呢?它们是不是有什么共同特征呢?(课件隐去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评析】对平面图形的复习为教学立体图形的作了铺垫。
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对比平面图形来切入长方体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设计科学合理)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1、认识面、棱、顶点。
师:(课件出示长方形)它有什么特征? 是从哪些方面研究它的特征?生:边和角。
师:(课件出示长方体)对于长方体你想研究它的什么?生:面、边、角。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与反思
课程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与反思杨春乐(兰州市城关区草场街小学)一、新课导入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取出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让学生摸一摸。
师:摸的这个面是什么图形?生:长方形。
把这个面完整地粘到盒子的一个面上,追问:“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生:长方体。
2.感知生活中的长方体师: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生举例:高楼、冰箱、药盒等。
师: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继续认识长方体。
3.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反思:从“面”过渡到“体”,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面”和“体”的感受。
实际上学生已经从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为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打下基础)二、自主探究1.认识面、棱、顶点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新课,那么谁来说一说,你打算从哪些角度介绍长方体?生1:长方体的面就是这个平平的面。
生2: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棱。
(课件演示并出示: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长方体的棱)生3:长方体尖尖的这个地方就是顶点。
生4:应该是2条棱相交的交点。
生5:我觉得是3条棱相交的交点。
(课件演示并出示: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反思:结合预习,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
让学生在交流中对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定义有准确的认识,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2.探究面、棱、顶点的特征借助手中的长方体,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数一数的方式,研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学生汇报。
(1)面的特征生1:长方体有前后、左右、上下一共6个面。
生2:我还发现前后的面完全相同,左右的面完全相同,上下的面完全相同,它们都是相对的关系。
生3:我的长方体比较特殊,它有2个面是正方形。
(2)棱的特征生1:长方体有12条棱。
生2:我有办法数得不重复,先数出4条最长的棱,再数旁边最短的棱也有4条,最后数垂直的4条棱。
生3:我发现这些长度相等的棱都是相对的关系。
(3)顶点的特征生:长方体一共有8个顶点。
(反思: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观察、小组讨论,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教育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从实物到图形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是长方体的,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1:电冰箱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生2: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生3:许多做房子用的砖,形状也是长方体的。
......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一些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的实物。
师:(指着课件中的抽纸盒)这个抽纸盒的形状是长方体吗?
生(非常肯定地):现在不能忽略厚度,要看成长方体了。
师:关于长方体你知道些什么?
生1:长方体有6个面。
生2:长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
......
师:知道的还挺多,难怪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已经
了解了长方体的一些特征。那长方体还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生(非常肯定地):是的。
师:这个抽纸盒,抽去它的颜色、花纹、材质,只留下它的形状和大小,就是一个立体几何图形——长方体。
【评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举出生活中长方体物体的例子,增强感性认识。利用课件演示将“抽纸盒”抽象出它的几何图形“长方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初步感知从实物到图形的过渡,这样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和连接点来组织教学,既让学生感觉自然、放松,又让学生感受了抽象的数学思想。
生:平平的面(师板书:面)
师:(垂直于刚才的面)从这个方向切下去,又会出现什么?
生:又出现一个平平的面。
师:这两个面相较于一条直直的边,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板
书:棱)
多媒体辅助演示棱的概念。
师:(垂直于刚才的两个面)从这个方向再切一刀,又会出现什
么呢?
生:3个面,3条棱。
师(指着土豆上的面和棱):对,有三个面。上面和前面相交于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5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走在街上,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朋友,这是因为你的朋友有他自己的特征。
比如说:我,细高个儿,戴着金丝眼镜,有两颗虎牙,30岁左右。
你能不能也给我介绍一位朋友,他与别人不同,可以是你的同学、老师、你不说他的名字,我们也能听出来。
生:他,胖胖的,肩宽腰圆,小眼睛,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生:……师:同学们描述得还真不错,抓住了人的不同特点。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新朋友——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通过师生对话,可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进入学习活动。
先以“我”为例来介绍一个人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要介绍一个人,就要抓住他的特点,而抓住事物的特点,正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关键。
】二、教学过程㈠自学教材,初步感知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课本中的内容采用你自已喜欢的方式读一遍,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我提个要求:读完后,你要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会产生什么疑问?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不陌生,理解课本文中的内容对我们这里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成问题,因此我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同时也很好地运用了教材。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师:你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两人或四人交流一下,课本中讲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在想,有的在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了什么?可以随便说,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
(学生自由发言)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出,今天我们要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特征。
㈡观察模型,具体分析1、多媒体展示(教师指着屏幕中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和棱,然后提出问题。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长方体》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长方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长方体的定义;2. 能够辨别长方体和其他几何图形的区别;3. 学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课件或者实物长方体模型;2. 几何画板;3. 黑板、白板或者投影仪;4. 录音设备。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先向学生提问,“你们都见过什么几何图形?”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他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是长方体,并向学生展示长方体的实物模型或者图片。
2. 学习:教师通过课件或者板书的形式,给学生讲解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有六个面,其中相邻两个面的交线是长方形,长、宽、高分别构成长方体的三条边。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长方体的特征来帮助他们理解。
3. 讨论: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长方体和其他几何图形的区别,如长方体与长方形、正方体、立方体的区别。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发言。
4. 计算:教师向学生讲解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几个例子的计算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
5. 练习: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并检查答案。
6.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导入、学习、讨论、计算、练习和总结等教学步骤,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这一几何图形。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使用实物模型和图片等物质准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在讲解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时,我采用了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互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讨论环节中,我提供了一些几何图形的实例,并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帮助他们理解长方体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区别。
在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时,我采用了例题演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计算过程,理解并掌握了计算方法。
在练习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自主练习题,让他们独立计算并检查答案,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自由飞翔——《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 页例1 、例2 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 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学会看长方体的直观图。
3. 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准备:很厚的词典、土豆、水果刀、多媒体课件、抽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直尺、答题纸。
教学过程:一、叠纸成书,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一张纸。
师:这张纸可以看做什么图形?生(异口同声):长方形。
师:这张纸非常薄,如果忽略这张纸的厚度,只看这一个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长方形。
2、将这张长方形纸片逐渐累加成一摞纸。
师:现在我把80 张、200 张、1000 张同样大小的纸叠加起来,(老师手势演示后,出示一本很厚的词典)还能忽略它的厚度吗?现在应该把它看成什么图形?生(非常肯定地):现在不能忽略厚度,要看成长方体了。
师:关于长方体你知道些什么?生1 :长方体有6 个面。
生2 :长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
师:知道的还挺多,难怪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你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一些特征。
那长方体还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评析】陈老师设计了一个由长方形纸片叠加、积累,过渡到长方体的字典的演示,并相机提出一系列问题:一张纸可以看做什么图形?把80 张、200 张、1000 张同样大小的纸叠加起来呢?还能忽略它的厚度吗?现在应该把它看成什么图形?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完成由“面”到“体”的过渡,使学生在动态的观察比较中,认识“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导入新课。
这一过程新颖、有趣、增强了直观性和活动性,使新课引入成为一个认识的过程,强化了首次感知的实效,学生的思维也渐次展开。
教师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交流对长方体的原认知,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为后面学生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二、操作梳理,探究特征(一)从实物到图形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是长方体的,你能举例说明吗?生1 :电冰箱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生2 :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生3 :许多做房子用的砖,形状也是长方体的老师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一些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的实物。
师:(指着课件中的抽纸盒)这个抽纸盒的形状是长方体吗?生(非常肯定地):是的。
师:这个抽纸盒,抽去它的颜色、花纹、材质,只留下它的形状和大小,就是一个立体几何图形——长方体。
【评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举出生活中长方体物体的例子,增强感性认识。
利用课件演示将“抽纸盒”抽象出它的几何图形“长方体”,初步感知从实物到图形的过渡,这样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和连接点来组织教学,既让学生感觉自然、放松,又让学生感受了抽象的数学思想。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演示切土豆成形的过程,渐次展示长方体的三要素——面、棱、顶点。
师:这颗土豆是长方体的吗?生:不是。
师:对,它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但老师却要用这颗土豆来介绍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想看看吗?生(兴致盎然):想看。
师:这刀切下去,会出现什么?生:平平的面(师板书:面)师:(垂直于刚才的面)从这个方向切下去,又会出现什么?生:又出现一个平平的面。
师:这两个面相较于一条直直的边,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书:棱)多媒体辅助演示棱的概念。
师:(垂直于刚才的两个面)从这个方向再切一刀,又会出现什么呢?生:3 个面,3 条棱。
师(指着土豆上的面和棱):对,有三个面。
上面和前面相交于这条棱,上面和右面相交于这条棱,前面和右面相交于这条棱。
这3 条棱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多媒体辅助演示顶点的概念。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师:要切成长方体,还要切几刀?一共要切几刀?生:还要切3 刀,一共要切6 刀。
(3)学生找出长方体物品中的面、棱、顶点。
师:你能在你的长方体盒上指出它的面、棱、顶点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生饶有趣味的与同桌互指长方体盒上的面、棱、顶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长方面、棱、顶点的特征。
【评析】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个环节,陈老师安排了当场切土豆的演示环节,启发学生思考:切一刀得面,切二刀呢?切三刀呢?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想象、思考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现场切土豆验证,先切得面,再切得棱、顶点。
教师接着追问,要切成一个长方体,还要切几刀?问而不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着力于想象与思考。
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新鲜有趣,一边想象、思考,一边切后验证。
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活跃,兴趣浓厚,有浓浓的“数学味”。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通过演示“切土豆”过程的“慢镜头”,清晰地、渐次地展示了“面” 、“棱” 、“顶点”的概念,丰富了学生建立面、棱、顶点概念的表象,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利用学具,感悟长方体的特征。
每个小组发一张“探究长方体特征”的答题纸: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纸盒为观察对象,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完成老师提供给你们的讨论题,小组长作好记录。
音乐响起讨论开始,音乐结束讨论结束。
(教师巡视,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利用学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
①面的特征。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生:长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数的?谁能到前面来数给大家看看?生1转动长方体任意数。
生2 (急不可耐地):老师我有不同的数法。
你看,上下两个面, 左右两个面,前后两个面,一共有6个面。
这时,几位活跃的学生赞同的说:“这种方法好,这样数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是的,这位同学数面时,固定了长方体的位置,把相对的面一组一组数出来。
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数的,有序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我们一起有序的数一数长方体的面吧!(师生一起用手势有序地数面。
)师: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是什么形状的?生1 :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的。
师:有补充吗?生2 :有的时候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见学生有些疑虑)是吗?你见过这样的长方体吗?你能举个例子吗?生2 (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我带来的长方体纸盒,,这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
教师边顺势展示这种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学具,边说:”大家在不明白的时候,像这样学会举例子就能很快地说明问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6 个长方形动态围成长方体的过程。
师:这6 个长方形围成了一个长方体,我们说长方体是由6 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师:长方体相对的面又有什么特征呢?生1 :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生2 :长方体相对的面形状相同。
师: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也就是说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你准备用哪些方法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呢?生1 :我可以把上面剪下来贴到下面,叠在一起,就能比较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了。
师:这个办法不错,这种方法叫做重叠法。
生2 :我可以用尺子量出一个面的长和宽,再量出相对的面的长和宽,也能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哦,你是用测量法,用数据比对来验证的。
师:如果不用尺子测量,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吗?生3(指着长方体学具):前面是个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上面的长等于下面的长。
左面也是个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上面的宽等于下面的宽,因此,上下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这种想法真不简单,是一种逻辑推理法。
谢谢你点亮了大家的思维。
②棱的特征。
师:长方体有几条棱?生:长方体有12 条棱。
师:你是怎样有序地把这12 条棱数出来的?生1 先数左面4条棱,再数右面4 条棱,最后数中间4 条棱。
生2 把相对的棱一组一组数出来的。
师(边指边说):第二位同学先数了这中间4 条棱,这条棱和这条棱是相对的棱,这条和这条是相对的棱,这条和这条是相对的棱,这条和这条也是相对的棱,所以我们把这4 条棱叫做一组相对的棱。
还能找到其它相对的棱吗?生用手指出其它两组相对的棱。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组相对的棱?生(极有自信地):长方体有3 组相对的棱。
师:为了避免数棱时出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手指顶着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3 条棱为起点,(师用手势指棱)这是一组相对的棱,这也是一组相对的棱,这还有一组相对的棱。
师:相对的棱有什么特征?生: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③顶点的特征。
师:长方体有几个顶点?生:长方体有8 个顶点。
多媒体课件演示长方体的8 个顶点。
师: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我把它们留在黑板上。
(老师贴出讨论的表格作为板书)【评析】为了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陈老师设计了上面的统计表,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有序地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观察学具,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写一写等方式,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完成统计表。
教师非常注重学法的指导,且落到实处。
如,当学生交流长方体有6 个面时,教师追问是怎么数的?引导学生分“上下““左右”“前后”三组相对的面来数,突出“相对“,并且带着学生一起用手势有序的数一数。
又如,在引导学生科学有序地数棱的时候,为了避免数棱时出错,教师教学生可以用一个手指顶着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3 条棱为起点来数,每组4 条,有3 组,共12 条。
这样教效果很好。
教师还不时地穿插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教会学生学习、激励学生学习。
如,“像这样就是有序的思考,有序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移面重叠,这个办法不错,叫重叠法”,“量一量,用数据来比对,叫测量法”,“ 这种想法真不简单,是一种逻辑推理法。
谢谢你点亮了大家的思维”等。
另外,在学困之时,疑难之处,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举例子来说明问题。
如,有学生说:“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的“,教师带暗示性的接着问:”有补充吗“?马上有学生说:“有的时候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教师问:”是吗?你们明白了吗?“,见学生有些疑虑,教师马上问”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纸盒,边指边说:”我带来的长方体纸盒,这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
教师顺势展示这种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学具:“大家在不明白的时候,像这样学会举例子就能很快地说明问题。
” 教师还运用课件演示,移面重叠、移线段重叠、6 个长方形围成立体图形,8 个顶点的显示等过程,帮助学生强化思维表象,加深学生对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理解。
特别值得赏识的是陈老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经历“观察、思考、猜测、验证”的数学模型思想,在验证“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时,让学生经历验证方法的多样化,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法验证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果不用尺子测量,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吗?” 这样培养了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浓浓的“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