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中对肿瘤病名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荟萃

合集下载

中医对肿瘤病因与病理的认识

中医对肿瘤病因与病理的认识

中医对肿瘤病因与病理的认识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病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外界致病因子:凡人被四时不正之气,即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侵,就能发病。

《灵枢》九针论中说:“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刺节真邪篇中说:“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肉着……邪气居其间而不反。

发为……昔瘤”。

《灵枢》在提到肠覃时说:“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息肉乃生”。

提到石瘕时说:“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日以益大,状如怀子”。

在提到积聚时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

《诸病源候论》也说:“积聚者,乃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之气所为也。

”由上所引可见,凡腹内肿瘤古人均认为由外邪,特别是风寒之邪而致。

至于火邪之为病,古人也有阐述,如刘河间,张子和对火邪很重视。

刘河间称“疮疡者,火之属”。

在治疗时力主寒凉。

以上这些说法运用于治疗时就重在祛寒、降火、攻下,这对后世影响很大。

2.饮食劳倦等慢性刺激因素:古人认为,饮食与服药不当时可能致癌。

如张璐说:“好热饮者,多患膈症”。

喻昌也说:“滚酒从喉而入,日将上脘炮灼,渐有腐熟之象,而生气不存,窄隘有加……此所以多成膈症也”。

陈实功于1615年曾写道;“茧唇因饮食煎炒,过食炙熄,痰随火行,留注于唇,初结似豆”。

更有意义的是在论脱疽的病因时说:“此毒皆起于丹石补药……毒积脏腑,真阴枯灼,种祸在身,终久必发”。

很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物质可以致癌,这与国外最早提出化学物质可以致癌的Pott相比(Pott氏于1775年发现煤烟与扫烟囱工人的阴囊癌有关)整整早了160年。

申斗垣在论担肩癌时说:“因负于肩,又枕卧冷处,致令隧道不通,著而有乏”。

过度劳倦,会损伤正气,诱使肿瘤发生。

因为人以胃气为本,接受水谷营养维持生命,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则脾胃受伤,运化功能失职,因而产生疾病。

如李东垣就认为内伤脾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础,所以,肿瘤的病因也应与脾胃有关。

张景岳在讨论积聚的病因中也提到脾失运化。

中医药对肿瘤的认识及防治

中医药对肿瘤的认识及防治

中医药对肿瘤的认识及防治中医认为,脏腑虚损、功能失调是肿瘤形成的关键原因,肿瘤形成后,因耗伤气血,导致正气亏虚、气之,日久不除。

中医对肿瘤的防治有着悠久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在既往文献中,均有相关方面的记载。

比如《内径》中提到的“石瘕”,《南经》中提到的“积聚”等;宋代的《卫济宝书》就用了“癌”字,并对其做了相应描述。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基于此,发掘中医防治肿瘤的经验,对医治肿瘤、筛选抗肿瘤的中药,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此,现就想通过这篇科普文章让大家认识与肿瘤相关的中医药知识,并确保其可以意识到防治肿瘤的重要性。

1.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中医学认为肿瘤是因正气虚弱、邪毒乘虚而入,引起机体脏器功能紊乱,最终形成不良结局,即肿瘤。

基于中医层面,认为内外因共同作用是导致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

我们常见的外因有饮食、情绪,长时间积累就会蕴结于经络脏腑,而内因就是阴阳不平衡、气血运行不规律等。

其实,邪毒外侵仅可以作为构成肿瘤发生的基本条件,而气虚损失才是引起肿瘤发生的主要依据。

中医认为,肿瘤并非是局部疾病,而是一个全身疾病。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通过中医认识肿瘤,那我们就具体到某个疾病上,方便大家更好地认识肿瘤。

比如,颈部、咽喉部肿瘤,多与气郁痰凝相关;乳腺、子宫、卵巢部位肿瘤,大多与肝郁血滞有关;肝脏部位肿瘤,大多与湿热郁火有关;胃肠道肿瘤大多与水饮不化、湿热淤滞等有关。

由上可知,中医药防治时肿瘤时,要对症下药,可见采取中医药具有深远意义。

2.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具有活力、价值的组成部分就是中医药。

其在经过几千来的总结,最终形成了如今宝贵的治疗经验,对防治肿瘤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中医辨证理论充分概括并且说明了肿瘤发生机理、病程转归。

中医药在肿瘤防治方面有着丰富经验,而且这些经验均是在日积月累下总结所得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其次,中药中医药能够直接或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且可以在防治肿瘤过程中,发挥出固本培元效果,促进机体免疫力的提升,调节机体技能,在阻断、抑制肿瘤细胞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中医古籍对肿瘤病因的描述

中医古籍对肿瘤病因的描述

中医古籍对肿瘤病因的描述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古籍中对肿瘤的病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根据《黄帝内经》等古籍的记载,肿瘤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情志因素:中医古籍中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发肿瘤的发生。

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喜则气和,怒则气郁,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

”这说明情绪的波动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长期的情志不畅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2. 饮食因素:中医认为,饮食不当也是导致肿瘤的原因之一。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肉腐故生癌疾。

”意思是说,长期食用腐烂变质的食物容易引发肿瘤。

此外,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3. 痰湿因素:中医认为,痰湿的内生外感是肿瘤的重要病因之一。

《素问·痹论》中提到:“病有癃病者,皆由痰湿。

”痰湿的产生与人体湿气过重、消化系统功能不良等因素有关,长期积累的痰湿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诱发肿瘤的发生。

4. 阴阳失衡:中医强调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而阴阳失衡则是导致肿瘤的病因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到:“病者阳盛则阴虚,阴虚则阳盛。

”说明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其中也包括肿瘤的发生。

5. 外邪入侵:中医认为,外邪入侵也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寒气客于胸中,则为痈肿。

”寒邪入侵胸部可能引起痈肿,而痈肿也可以理解为肿瘤的一种表现。

总结起来,中医古籍对肿瘤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因素、饮食因素、痰湿因素、阴阳失衡及外邪入侵等。

这些病因的形成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也与个体的体质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了解这些病因可以帮助人们预防肿瘤的发生,合理调节情绪、改善饮食习惯、保持阴阳平衡,避免外邪侵袭等,有助于维护人体的健康。

同时,中医对肿瘤病因的描述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启示,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中医古籍对肿瘤发病的多种因素研究

中医古籍对肿瘤发病的多种因素研究

引用本文格式:徐成贺 中医古籍对肿瘤发病的多种因素研究[期刊论文]-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4)
〔$〕 河北医学院校释+ 灵枢经校释 〔 8〕 + 上下册,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 $, 3%$ , 3!4 〔!〕 唐・王冰撰+ 黄帝内经素问 〔 8〕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43 , 4, !!$ , ’3 〔3〕 隋・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 8〕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6! , %, $23 〔’〕 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 〔 8〕 +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3 , #, $4$ 〔#〕 明・王肯堂+ 证治准绳・杂病 〔 8〕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 $2$
$& 与环境因素有关 《 灵枢・九针论》 曰: “ 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 为瘤 病者也。 ” 《 灵枢・刺节真邪》 曰: “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 寒与 热相搏, 久留而内著, …… 邪气居其间而不反, 发为 筋 瘤, ……肠瘤, ……昔瘤, 以手按之坚。有所结, 深中骨, 气因于 骨, 骨与气并, 日以益大, 则为骨瘤, ……肉瘤。 ” 现代医学认 诸如物理因 为 6"7 的肿瘤与外界环境中的致瘤因素有关, 素、 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 大气变化因素、 地震海啸引起的重 金属因素、 放射性因素等,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在古代不 可能如现代人这样描述、 认识的具体, 但肯定了环境因素对 引发肿瘤的作用则是非常正确的。就以上两段论述有四点 提示: 一为外来因素, 二为久留内著, 三为与人体低抗力虚损 有关, 四为可引发不同的肿瘤并转化。 同时认为, 引发肿瘤的外界因素中有别于一般致病因素 的特殊致病因素, 称为 “ 毒” 。如隋・巢元方 《 诸病源候论》 提到: “ 恶核者, 肉里忽有核, 累累如梅李、 小如豆粒, ……此 风邪挟毒所成。 ” 此处的风邪是泛指自然界气候的一般致病 因素, 而 “ 挟毒” , 即是指挟有特殊的致癌因素。 !& 与情志因素有关 不仅是肿瘤, 就整个疾病的发病观看, 中医非常重视情志 因素, 概括为 “七情” , 即: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在病机上重 视人体 “气机”的调畅作用, 认为人体气机调畅, 则脏腑功能等 一身调和。反之, 气机失和, 则百病从生, 而致” 失调最重要因素 就是情志。如 《素问・举痛论》 曰: “ 夫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 上是,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 惊则 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 。就肿瘤的形成而言, 主要是癥瘕积 聚、 瘀血、 痰结、 邪毒的凝结变化, 则更与气机的郁滞有关, 也更 与情志有关, 特别是忧思悲郁。由现代医学研究可知, 人们精 神情志变化可致人体的内环境发生改变, 过度的精神紧张、 情志忧郁和抑制, 可影响人体的神经、 体液调节, 甚至功能缺 失, 进而影响人体的气血和脏腑机能。 《 灵枢》 谓: “ 内伤于忧怒, ……而积聚成矣。 ” 王肯堂在 论噎膈 ( 相当于食道癌、 胃癌) 时曰: “ 由忧郁不开, 思虑太 过, 忿怒不申, 惊恐变故,以致气血并结于上焦, 而噎膈之症 成矣。 ” 陈实功论乳癌时指出: “ 乳岩由于忧思郁结, 所愿不 遂, 肝脾气逆, 以致经络阻塞, 结积成核。 ” 皆强调了情志因 素的肿瘤发病观。这种与情志因素的肿瘤发病观, 在现代医 学往往不如中医重视, 它体现不到病理上, 在治疗用药上也 体现不出来, 这可谓是一个缺点。 3& 与年龄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与年龄因素有关, 这是因为人体各 年龄段中脏腑的功能、 气血的运行、 机体的生机各不相同。

中医古籍对肿瘤病因的描述

中医古籍对肿瘤病因的描述

中医古籍对肿瘤病因的描述
中医古籍对肿瘤病因的描述有以下几点:
1.情志抑郁不舒。

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但长期持续的异常情志活动或突然的强烈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日久则酿生肿瘤。

2.外邪入侵。

外邪是指来自体外并可以侵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邪气、痰饮、瘀血、虫积等。

3.饮食起居。

饮食失宜、起居失常、劳逸失度等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不洁、嗜烟好酒、误食腐败变质食物、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饥饱失宜等皆可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调、痰瘀内生而发生肿瘤。

4.正气亏虚。

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内因,正气亏虚则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邪毒侵袭或痰瘀凝结而成肿瘤。

中医古籍中对肿瘤病名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荟萃

中医古籍中对肿瘤病名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荟萃

中国卫生产业中医古籍中对肿瘤病名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荟萃孙梅艳易敏春李庆兰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楚雄675005[摘要]目的通过研析文献资料,归纳探讨中医古籍中肿瘤病名及病因病机,为进一步深化肿瘤临床辨证治疗的资料及参考提供信息。

方法查阅国内中医古籍文献并分类总结。

结果中医古籍对肿瘤的记载较多,信息量大,但比较零散,没有专门的肿瘤学专著。

结论对国内中医古籍有关肿瘤方面的文献信息分析总结可增加对中医古籍中肿瘤方面信息的把握,利于拓展中医临床思维,为中医药抗肿瘤提供相对集中的信息。

[关键词]中医古籍;肿瘤;荟萃[中图分类号]R7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3)11(c )-0172-02中医对肿瘤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殷商甲骨文“瘤”字的出现。

此外《内经》中的“肠覃”、“石瘕”,《难经》中的“积聚”、《诸病源候论》中的“石痈”、“石疽”、“胫阴疽”、“石榴疽”、“肉瘤”、“肉疽”、“多骨疽”《伤寒杂病论》中的“癥瘕”等等,就有属于肠、肝、皮肤、骨、子宫等部位的肿瘤。

此外如孙思邈论述之五瘿七瘤,论曰∶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

其中石瘿与甲状腺癌相似,七瘤,即肉瘤、骨瘤、脂瘤、石瘤、脓瘤、血瘤、息肉等。

这一论述良恶相混[1-3]。

中医文献中论述涉及恶性肿瘤的记载也很多,相关病名有:“噎膈”、“反胃”、“癥”、“石疽”、(《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状如痤疖,硬如石,故谓之石疽也。

”)、“乳岩”、“妒乳”、“石癭”、“肾岩”、“喉百叶”、“五色带下”(《千金要方》卷四亦名带五色俱下、带下五色)、“石瘕”、“缓疽”、“石疔”、“积”、“石痈”、“伏梁”(心之积证。

以心下悸动,腹痛,从心下至脐有包块突起为常见症的积证)[2]、“失荣”(失荣是以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3]、“肠覃”、“肉瘤”。

中医历代医家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历代医家对肿瘤的认识

ﻩﻩﻩ中医历代医家对肿瘤得认识ﻩﻩﻩﻩﻩ摘自《中医内科学》第二版733—--756 李明富李胜涛ﻩ人类在战胜肿瘤得征途上跋涉了多少时间?从《黄帝内经》到王振义教授,励经多少风雨,多少曲折得努力,诱导学说得署光已从东方升起。

《我对肿瘤形成认识与治疗方案之建议》认为:肿瘤产生得实质就是:生命体高级生理机制适应低级或原始生理机制而产生得变异性适应性反应,当这一现象发生在高级生理物种时却就是至命得危害。

问题得到纠正即能康复。

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癌症就是多种恶性沿革承传ﻩ肿瘤得统称,人体内局部细胞异常增生得一类疾病。

别名多由临床特征产生:息积,肝积,肠覃,锁肛痔。

、。

、甲骨文中已有“瘤”字,《说文解字》释“肿”也。

《周礼》言:“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

《内经》对肿瘤已有分类与系统描述。

对其病机概括为:“营气不通”,“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邪气居其间,正气虚,邪气胜之”,“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其搏,久而内著。

有所结,中于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得返津液(湿)久留,合而为肠瘤”。

《难经》说:“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上下有始终,左右有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发无根本,上下无止留,其痛无常处”○1。

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华佗说: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而发者也。

仲景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治瘕,益气化痰治疗“反胃”,缓中补虚,攻逐瘀血法治疗虚劳。

ﻩﻩﻩﻩﻩﻩ葛洪:多渐生。

难治也,腹中瘕有结积,便宜害饮食,转赢瘦。

皇甫谧尝试用针灸治肿瘤、ﻩﻩﻩﻩ《诸病源候论》:诸脏受邪,初未能成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备急千金要方》突出虫类,毒剧药及攻痰药得使用。

ﻩ《晋书》已有手术治癌得记载。

ﻩﻩﻩﻩ《圣济总录言》:瘤之为义,留滞不去。

ﻩﻩﻩﻩ《仁斋直指附遗方论》:癌者上高下深,岩之状,颗颗累垂。

毒根深、。

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症令人昏、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严氏济生方》言:调顺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均,气顺痰下,膈噎之疾,无由作矣、ﻩﻩﻩﻩﻩ《普济本事方》:大抵治积,或以所恶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诱之,则易愈。

传统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传统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传统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导读殷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瘤”字,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就已经已载周代有专治肿疡的医生,称之为“疡医”。

殷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瘤”字,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就已经已载周代有专治肿疡的医生,称之为“疡医”。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肿瘤一类疾病的记载及其分类:筋瘤、昔瘤、肠瘤、骨瘤、肉瘤、积聚等,如《黄帝内经》中的“久者数岁户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血归之,津液留之,邪气巾之,凝结日以益甚,连以聚居为昔瘤。

”“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

”“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等记载。

并认为肿瘤的发生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外因长期对机体的侵害,积攒而成。

宋元时期称肿瘤为“岩”,而“癌”是明代时才出现的。

中医中还有很多类似肿瘤一类疾病的病名(1)噎嗝或称膈证、噎食,和西医中的食道癌、贲门癌相类似。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膈塞闭绝,上下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

(2)反胃或称胃反、翻胃,和西医中的胃癌相类似。

《黄帝内经》说“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金匮要略》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日胃反。

”(3)肺积或称息贲,和西医中肺癌相类似。

《难经》中说“肺之积,名日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

”《济生方》说“息贲之状,在右胁下,覆大如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缘,或如针刺。

”(4)失荣是指一些恶性肿瘤,如淋巴肉瘤、喉癌、鼻咽癌、腮腺癌等等。

《外科正宗》中说“失荣者……其患多生于肩之上。

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熏蒸……”《疡科心得集》说:“失荣者,犹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也。

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治疗其历史记载课件

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治疗其历史记载课件

3、外在因素:飲食起居不適當,過度疲勞,休息不足,性
生活無節制,性伴侶雜亂,外傷,感染疾病或染病後治療不當 等六淫外邪造成 陰陽失調所致。
《證治彙補》指出:「膏梁厚味,醇酒淫慾,動脾胃肝腎之火, 致令血液衰耗,胃脘枯槁。」是噎膈(食道癌、胃癌)成因之一, 又指出在體腔內產生各種腫塊的原因是:「積之始生,因起居 不時,憂恚過度,飲食失節,脾胃虧損,邪正相博,結顧腹中, 或因內傷外感氣鬱誤補而成。」《壽世》保元為繭唇(唇癌)的 成因之一是:「或因厚味積熱傷脾。」《女科經綸》指出婦人 癥瘕(子宮癌、卵巢癌等)的成因是:「臟腑虛弱,經行不忌生 冷之物,不能消化,與臟氣相持,結聚成塊:或勞傷元氣所 致。」由此可知,中醫認為在日常生活中誘發癌症的因素很多, 例如飲食不適當(飲食無定時,常常過飢過飽,食物的溫度過冷 過熱,常吃肥膩難消化或味道過濃的食物,喜歡刺激性的東西 如煙酒等),過度疲勞,休息不足,性生活無節制,身體受到傷 害,感染疾病等等,都和發生癌症有關。
惡性腫瘤的發病和治療其歷史記載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載有「反花瘡」 的記載,類似於今天的皮膚癌或體表惡性腫瘤。
公元 1171 年宋代東軒居士在《衛濟寶書》中, 第一次使用了「癌」字,並有「癌疾初發,卻 無頭緒, …… 紫赤微腫,漸不疼痛 …… 只 是不破」。
惡性腫瘤的發病和治療其歷史記載
六淫通常遁體表肌膚組織間或口鼻等孔竅由外入內。故 有 "外感六淫"之稱。
中醫對癌症的病理認識
什麼是內傷七情?
中醫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中醫的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 種精神活動情志。活動與臟腑有密切關係。在 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不會致病。只有突然、強 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出了人體本身的 正常生理活動範圍,造成功能紊亂,才會導致 疾病的發生。

老祖宗留的不能丢!中医治肿瘤3500年前就有记载

老祖宗留的不能丢!中医治肿瘤3500年前就有记载

老祖宗留的不能丢!中医治肿瘤3500年前就有记载癌症属于恶性肿瘤一类,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可谓历史悠久,经历了基础奠定、理论成熟、学术繁荣和提高发展等不同阶段。

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古人对肿瘤就有所了解,那个时期的甲骨文上已记载“瘤”的病名,这是现今发现的中医记载肿瘤最早文献。

对于肿瘤疾病较系统的认识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开始的,该书奠定了中医肿瘤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书中所述“昔瘤”、“肠覃”、“石瘕”、“癜瘕”、“癖结”、“膈中”、“下膈”等病症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肿瘤的症状相类似,如“噎膈不通,食饮不下”与食管、贲门癌所致梗阻症状相似。

秦越人所著《难经》更详细论述了某些内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和成因机制,如《难经·五十六难》对积聚病的病位、病性和具体症状均有记述,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与预后提出了:“积者,阴也,故沉而伏,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积部,肿块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死不治。

聚者,阳气也,阳伏而动,六腑所生,其始发无根本,其痛无常处,可移动,虽困可治。

”并对“五脏之积”作了大致的区别和描述,以指导后世防治肿瘤临床实践。

秦汉时期成书的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杜仲、白术、大黄、半夏的效用与治疗肿瘤疾病有关,其中有治疗肿瘤一类疾病的中药达150余种,大多现仍为临床治疗肿瘤的常用药。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对“胃反”、“积聚”及妇科肿瘤等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处方用药有较为详细的阐述,还较明确地指出了某些肿瘤的鉴别与预后,书中的许多方剂如鳖甲煎丸、大黄廑虫丸等至今为临床治疗肿瘤所常用。

汉代著名医家华佗在《中藏经》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

”认为肿瘤的起因由脏腑“蓄毒”而生。

华佗治疗噎膈反胃方中有丹砂腐蚀药物,对体表、黏膜的肿瘤的外治方法有明的治疗效果。

秦汉时期已有外科治疗方法,也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如《后汉书·华佗传》就有关于外科手术割治胃肠肿瘤类疾病最早记载,开创了人类手术治疗内脏肿瘤的先河。

中医古籍文献中与肿瘤相似的中医病名

中医古籍文献中与肿瘤相似的中医病名

中医古籍文献中与肿瘤相似的中医病名肿瘤的治疗最早见于《山海经》。

公元7世记的《晋书》曰:“初蒂目有大瘤疾,使医割之。

”宋代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中开始有“癌”字出现。

到明代,对肿瘤的病因病机、症状、辨证用药及鉴别诊断已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认识。

如明代申斗亘在《外科启玄·论癌发》曰:“初起时不寒热疼痛,紫黑色不破,里面先自黑烂,二十岁以后不慎房事,积热所生,四十岁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十全一二,皮黑者难治,必死。

”从中可清楚地看出,古人不仅记述了肿瘤的症状、病因病机,对其预后也有较清楚的论述。

明《证治汇补》曰:“吞酸小疾也,然可即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噎膈、反胃之渐也。

”虽然古代中医文献中关于肿瘤的描述与西医某一种肿瘤极其相似,但却没有进行系统的分类和良恶性的划分,也无法与西医肿瘤的病名一一对应,因此,我们只能根据文献中的论述进行分析。

现将与肿瘤相似的中医病名分别归纳如下:一、鼻渊鼻渊,又名“鼻痔”、“鼻息肉”、“控脑砂”等,相当于鼻咽部恶性肿瘤。

《素问·气厥论》曰:“鼻渊者,浊涕不止也,传衄。

”金代窦汉卿称鼻孔中息肉为“鼻痔”。

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日:“有流黄水者,甚则脑亦作痛,俗名脑砂,有虫食脑中。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鼻渊浊涕流鼻中,久淋血水秽而腥……控脑砂因蚀脑虫……鼻痔初起榴子形。

”上述文献对鼻渊、控脑砂、脑砂、鼻痔症状的描述,均与西医鼻咽部恶性肿瘤(如鼻咽癌、鼻咽部恶性肉芽肿)相类似。

二、噎膈噎膈,又称“膈证”、“食膈”。

历代关于噎膈的描述很多。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

”《灵枢·上膈》篇日:“下膈者,食啐时乃出。

”“膈中”是指食物进入后即吐出,这很像食管癌的表现。

“下膈”是指食物进入后停一段时间后再吐出,这与幽门梗阻极其相似,可见于胃窦癌晚期。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古籍肿瘤防治认知源流述要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古籍肿瘤防治认知源流述要

现代中医肿瘤学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汲取现代医学的成果, 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和方法体系。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 步,我们相信中医肿瘤学将会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内容
引言
肿瘤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现代医学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 许多未解之谜。在寻求肿瘤防治的过程中,中医古籍的贡献不可忽视。本次演示 将探讨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肿瘤防治认知的源流,以期为现代肿瘤防治提供新的 思路和方法。
然而,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古籍肿瘤防治认知源流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受 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当时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仍停留在表象阶段,对病因病机的理 解不够深入;其次,治疗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以中药治疗为主,缺乏多学科联合 治疗;最后,对预后和转归的评估缺乏科学的标准和方法。
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其他学科对中医古籍肿瘤防 治认知源流的影响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古籍肿瘤防治认 知源流述要
01 摘要
03 文献综述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引言 04 总结与展望
摘要
本次演示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古籍肿瘤防治认知源流的系统梳理和分析, 揭示了当时中医对肿瘤防治的认知特点、发展历程、与其他学科的影响及未来发 展趋势。研究发现,虽然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古籍肿瘤防治认知源流具有一定的历 史局限性,但仍为后世中医肿瘤防治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对现代中医肿瘤学 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关键词:中医古籍,肿瘤防治,认知源流,先秦两汉时期
引言
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而中医在防治肿瘤方面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肿瘤防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发展阶段,对后世 的中医肿瘤防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次演示旨在系统探讨先秦两汉时期 中医古籍肿瘤防治认知源流,以期为现代中医肿瘤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 鉴。

中医对恶性肿瘤病因病机认识的历史演进

中医对恶性肿瘤病因病机认识的历史演进

3、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进一步丰富。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中详细记载了多种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清代医家也多有论著,如王清任的 《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阻滞在肿瘤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活血化瘀、 攻坚散结的治疗原则。
4、近现代
近现代以来,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更加深入,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 惯等多种因素。同时,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包括中药、 针灸、推拿、气功等。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与机体内部环境失衡、正气虚弱 等因素有关。治疗时应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节机体内在环境,达 到抑制肿瘤生长、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2、心理治疗:中医认为心理治疗对失眠症的治疗非常重要。通过调畅情志、 缓解情绪,达到心神安定的效果,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3、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特色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 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效果,进而改善睡眠质量。
三、常用中药方剂
1、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丹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生地、人 参、茯苓、远志等。该方具有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因阴虚内热 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状。
4、扶正固本:通过应用扶正固本的药物,增强机体正气,提高抗癌能力,达 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中医治疗肿瘤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整体观念: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从患者的全身状况出发,全面调节机体内 在环境,提高抗癌能力。
2、辨证论治: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基本内容
寻常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于青少年的面部。在中医 理论中,寻常痤疮的病因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肿瘤之中医见解

肿瘤之中医见解
参考资料
第二十三页,共38页。
(一)对癌细胞有杀伤和抑制作用的中草药
⑴ 属清热解毒药的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冬 凌草、青黛、山豆根、穿心莲、白英、牡丹、 龙葵、重楼、天花粉、黄连等。
⑵ 属活血祛瘀药的有:三棱、莪术、三七、川芎、
当归、丹参、赤芍、红花、元胡、乳香、没药、穿山 甲、土大黄、全蝎、蜈蚣、僵蚕、丹皮、石见穿、斑 蝥、蟾酥、五灵脂、喜树果,降香等。
第二十页,共38页。
(四)养阴生津
肿瘤是一种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在其发展 中必耗伤阴津。阴伤则生内热,出现低热、盗汗、 耳鸣、口干欲饮等阴虚内热证,尤其是晚期病人 更为多见,当治以养阴生津法。
常用药有生地、麦冬、天冬、沙参、元参、石 斛、龟版、鳖甲、玉竹、百合、黄精、天花粉、 知母、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等。
第六页,共38页。
一、正气虚弱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正气虚弱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因基础。正气虚 弱,不能抵御邪气的侵袭,导致诸邪乘虚而入,留滞 体内,导致气血脏腑功能失调,致发肿瘤。又恶性肿 瘤病人多有气血双亏、脾虚、肾虚等证。正衰邪盛, 机体抵抗能力低下,癌瘤更易扩散,致使正气更虚, 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第十五页,共38页。
(三)软坚散结
肿瘤多为有形之块。《黄帝内经》就有“坚者削 之”,“结者散之”的治则。软坚散结能软化,甚至 消除肿块。
西医学研究,某些化痰软坚药能够直接杀伤癌细 胞,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常用的有鳖甲、藤梨根、石 见穿、莪术、八月札、海藻、昆布、地龙、瓜蒌、土 鳖虫等。
第十六页,共38页。
第二十四页,共38页。
⑶ 属软坚散结药的有:鳖甲、藤梨根、石见穿、 莪术、八月札、海藻、瓜蒌、地龙、牡蛎、土鳖 虫、昆布等。其他还有:长春花、秋水仙(茎、 种子)、三尖杉(粗榧)、野百合(农吉利)、 紫杉、美登木、马蔺子、雪莲花、瑞香狼毒、芦 笋等。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随着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日益完善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但癌肿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

一谈到癌肿,有些人闻癌色变,畏癌如虎。

但有很多坚强者,伴着肿瘤生存了几十年。

为此我们说肿瘤,甚至癌症并不十分可怕,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它,重视预防和治疗,攻克癌症是有希望的。

中医对肿瘤早有认识。

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了对肿瘤发生的看法,描述了某些肿瘤病的表现。

古代医家也创立了一些对肿瘤进行治疗的治则和方药。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瘤”的记载。

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周礼》一书中还记载有专门治疗“肿疡”的“疡医”(类似当代的肿瘤科医生)。

中医对肿瘤的描述大致称为瘿病、肠蕈、痰核、噎膈、反胃、乳癌、症瘕、积聚、伏梁、肺积、脾积、肝积、肾癌、失荣、石疽、骨疽等。

用一句话归纳:肿瘤就是肿大之物留居一处不消散之意,即为机体某一部分细胞病理性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

三、肿瘤的病因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环境因素、机体免疫功能、遗传因素及某些疾病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一)环境因素1.化学致癌是主要的致癌因素①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烟尘、炼焦、柏油铺路、车辆废气;②芳香胺及偶氮染料(有机染料的基本原料);③亚硝胺:主要源于腌制食品及腊肉。

2.物理致癌物电离辐射、热辐射、慢性刺激均可使癌症发病率增高。

3.生物因素黄曲霉素、病毒感染等均可使癌症发病率增高。

(二)机体免疫状态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因其他疾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机体识别和破坏癌变的能力下降,都有利于癌的生长。

(三)遗传因素癌症有家族聚集现象和种族易感性。

(四)某些疾病和生活习惯等因素1.感染乙肝病毒可诱发肝癌。

2.吸烟10年以上,可诱发肺癌;被动吸烟超过22年以上可诱发肺癌和喉癌。

3.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可诱发宫颈癌。

4.叶酸摄入量不足可诱发宫颈癌和胃癌。

5.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诱发胃癌。

6.从未生育过的妇女或高龄产妇易患乳腺癌。

7.经常接触沥青或煤焦油者,可诱发皮肤癌。

中医关于肿瘤的记载

中医关于肿瘤的记载

中医关于肿瘤的记载
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学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对肿瘤的记载。

中医将肿瘤称为“积聚”,认为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痰湿、瘀血、气滞、毒邪等。

二、中医肿瘤分类及病因病机
根据肿瘤的发病部位、性质及症状,中医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多由气滞、血瘀、痰湿等病因引起;恶性肿瘤则与毒邪、气血亏虚等关系密切。

三、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
中医治疗肿瘤主张辨证论治,采用多种疗法相结合,如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拔罐等。

针对肿瘤的不同病机,中医治疗手段有所侧重,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扶正固本等。

四、中医肿瘤防治策略
预防肿瘤是中医肿瘤防治的重要环节。

中医主张调整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加强锻炼、饮食调养等方法进行肿瘤防治。

此外,中医还注重养生保健,提倡扶正固本,增强机体免疫力。

五、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与西医在肿瘤防治方面的结合日益受到重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可以优势互补,提高治疗效果。

如在手术、放疗、化疗等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调理,减轻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六、总结与展望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为肿瘤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随着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深入,中医在肿瘤防治领域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古文献记载中医对肿瘤的命名

古文献记载中医对肿瘤的命名

古文献记载中医对肿瘤的命名前言:肿瘤的中医命名与分类祖国医学很早就有关于肿瘤的记载。

中医药对肿瘤治疗贡献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近年来随着肿瘤患者的增多,广大医师应重视肿瘤综合治疗时中医药的运用!如在古代文献《说文》、《尔雅》、《正字通》等书中,就谈到有关类似肿瘤的问题。

中医学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中所述的“肠蕈”、“石瘕”、“瘕”、“癖结”,“膈中”等病症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肿瘤(胃肠、子宫、肝、胰等肿瘤)的症状相类似,如《灵枢・水胀篇》中说:“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丕以留之,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按其所述,子宫生肿块是由于寒气侵入影响气血运行,瘀血积聚凝滞,久留不散而形成的,肿块逐渐增大,便会导致月经的不正常,这与现在子宫肌瘤的体征和症状颇为相似。

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这与食管癌患者由于癌肿阻塞食管,使病变处食物黏液不能通过而反出食物和泡沫状黏液症状相类同。

该书《上膈篇》还说:“下膈者,食阵时乃出”,这一症状与胃癌的幽门梗阻、食物积聚于胃而引起的呕吐症状较为符合。

在中医文献中,有关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的记载是很多的。

一般以肿瘤病灶形状、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病因等来加以命名、分类,对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区别,亦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以病灶形状命名与分类失荣《外科正宗》说:1:“失荣者⋯⋯其患多生于肩之已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熏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溃越坚⋯⋯。

”清・高秉均在《疡科心得集》说:“失荣者,犹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也。

生于耳前后及项间,初起形如栗子,顶突根收,如虚疾疬瘤之状,按之石硬无情,推之不肯移动,如钉着肌肉是也。

不寒热,不疼痛,渐渐肿大,后遂隐隐疼痛,痛着肌骨,渐渐溃破,但流血水,无脓,渐渐口大,内腐,形如湖石,凹进凸出,斯时痛甚彻心⋯⋯。

漫谈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上)

漫谈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上)

漫谈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上)作者:黄存垣来源:《老友》2018年第01期随着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日益完善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但癌肿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

一谈到癌肿,有些人闻癌色变,畏癌如虎。

但有很多坚强者,伴着肿瘤生存了几十年。

为此我们说肿瘤,甚至癌症并不十分可怕,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它,重视预防和治疗,攻克癌症是有希望的。

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中医对肿瘤早有认识。

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了对肿瘤发生的看法,描述了某些肿瘤病的表现。

古代医家也创立了一些对肿瘤进行治疗的治则和方药。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瘤”的记载。

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周礼》一书中还记载有专门治疗“肿疡”的“疡医”(类似当代的肿瘤科医生)。

中医对肿瘤的描述大致称为瘿病、肠蕈、痰核、噎膈、反胃、乳癌、症瘕、积聚、伏梁、肺积、脾积、肝积、肾癌、失荣、石疽、骨疽等。

用一句话归纳:肿瘤就是肿大之物留居一处不消散之意,即为机体某一部分细胞病理性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

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三、肿瘤的病因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环境因素、机体免疫功能、遗传因素及某些疾病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一)环境因素1.化学致癌是主要的致癌因素①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烟尘、炼焦、柏油铺路、车辆废气;②芳香胺及偶氮染料(有机染料的基本原料);③亚硝胺:主要源于腌制食品及腊肉。

2.物理致癌物电离辐射、热辐射、慢性刺激均可使癌症发病率增高。

3.生物因素黄曲霉素、病毒感染等均可使癌症发病率增高。

(二)机体免疫状态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因其他疾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机体识别和破坏癌变的能力下降,都有利于癌的生长。

(三)遗传因素癌症有家族聚集现象和种族易感性。

(四)某些疾病和生活习惯等因素1.感染乙肝病毒可诱发肝癌。

2.吸烟10年以上,可诱发肺癌;被动吸烟超过22年以上可诱发肺癌和喉癌。

3.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可诱发宫颈癌。

4.叶酸摄入量不足可诱发宫颈癌和胃癌。

5.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诱发胃癌。

中医古籍中对肿瘤病名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荟萃

中医古籍中对肿瘤病名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荟萃

中医古籍中对肿瘤病名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荟萃作者:孙梅艳易敏春李庆兰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33期孙梅艳易敏春李庆兰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楚雄675005[摘要]目的通过研析文献资料,归纳探讨中医古籍中肿瘤病名及病因病机,为进一步深化肿瘤临床辨证治疗的资料及参考提供信息。

方法查阅国内中医古籍文献并分类总结。

结果中医古籍对肿瘤的记载较多,信息量大,但比较零散,没有专门的肿瘤学专著。

结论对国内中医古籍有关肿瘤方面的文献信息分析总结可增加对中医古籍中肿瘤方面信息的把握,利于拓展中医临床思维,为中医药抗肿瘤提供相对集中的信息。

[关键词] 中医古籍;肿瘤;荟萃[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11(c)-0172-02中医对肿瘤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殷商甲骨文“瘤”字的出现。

此外《内经》中的“肠覃”、“石瘕”,《难经》中的“积聚”、《诸病源候论》中的“石痈”、“石疽”、“胫阴疽”、“石榴疽”、“肉瘤”、“肉疽”、“多骨疽”《伤寒杂病论》中的“癥瘕”等等,就有属于肠、肝、皮肤、骨、子宫等部位的肿瘤。

此外如孙思邈论述之五瘿七瘤,论曰∶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

其中石瘿与甲状腺癌相似,七瘤,即肉瘤、骨瘤、脂瘤、石瘤、脓瘤、血瘤、息肉等。

这一论述良恶相混[1-3]。

中医文献中论述涉及恶性肿瘤的记载也很多,相关病名有:“噎膈”、“反胃”、“癥”、“石疽”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状如痤疖,硬如石,故谓之石疽也。

”)、“乳岩”、“妒乳”、“石癭”、“肾岩”、“喉百叶”、“五色带下”(《千金要方》卷四亦名带五色俱下、带下五色)、“石瘕”、“缓疽”、“石疔”、“ 积”、“石痈”、“伏梁” (心之积证。

以心下悸动,腹痛,从心下至脐有包块突起为常见症的积证)[2]、“失荣”(失荣是以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3]、“肠覃”、“肉瘤”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精神活动涉及到环境与自身两个方面如。 梅核气、癥瘕、积 聚有 境 遇 之因 。 [8]人 体 的精 神 情志活 动 ,在中医 理论 里称 为 七 情: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 七 情 超 出 了 生 理 活 动 所 能 调 节 的 正 常 范 围 ,导 致 人 体 阴 阳 气 血 、脏 腑 经 络 功 能 紊 乱 ,发 生 疾 病 ,其 中 就 包 括 肿 瘤 。 如《素 问·玉 机真 脏 论 》谓:“忧 、恐 、悲 、喜、怒 ,令 人 不得 以 其次 ,故 令 人有 大 病 矣”[1]。
杂 志 ,2009,2(4):23-24. [5] 邹万成 ,张六通,邱幸凡.古籍中恶性 肿瘤之各种称谓文义考析 [J ].湖
北中医学院学报 , 2008(2)45-46. [6] 齐南,吴晓莉,肖永娟.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发展概略 [J].中医文献
杂 志 ,2007,25(4):132-133. [7] 黄广平 ,谢晔莉,姜奕轲.《诸 病源候论》对中医病因 病机 理论的贡
中医学根据历代医学家对肿瘤病因的认识和论述癌症的发 病原因虽然较为复杂,结合临床实际,将肿瘤的病因概括为内因 和外因。 现内外因两方面综述如下。 1 内伤病因 1.1 正气亏虚
①正 气 ,同 真 气 。 生 命 机 能 的 总 称 。 即 人 体 正 常 功 能 及 所 产 生 的 各 种 维 护 健 康 的 能 力 ,包 括 自 我 调 节 能 力 、适 应 环 境 能 力 、抗 邪 防病 能 力 和康 复 自 愈能 力 等[1]。
③内毒是指由内而生之毒。 内毒多在疾病过程中产生,内毒 也是肿瘤的一大致病因素。 如:白血病即血癌,古代文献记载“白 日痨”,是根据发热、血虚、出血等症状而命名的。 清代唐容川、薛 生白认为毒是致病之本,虚是病变结果。 相应总结出“正清源,还 其 境 ”的 治 疗 理 论[11]。 3 外源病因 3.1 外邪因素
义。希望此荟萃为对学习中医肿瘤学及对中医肿瘤学有兴趣的同 道提供有益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中医基础理论(国家规划教材)(七年制)[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 内经学(国家规划教材)(七年制 )[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3] 刘渡舟.中医内科学[M].3 版.1-289. [4] 赵智强 .恶性 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 过程及治疗 [J].中华现代 中医学
综上所述,中医古籍中对肿瘤的描述有大量的文献,且对各 种肿瘤有形象描述,同时对肿瘤发生的病因、病机有了深入的认 识 ,中 医 学 认 为 肿 瘤 的 发 生 是 外 邪 、正 虚 、七 情 之 变 、饮 食 不 节 、经 络 脏 腑 功 能 失 调 等 多 种 病 因 共 同 作 用 的 结 果 。 同 时 ,很 重 视 内 因 , 特 别 是 情 志 因 素 、正 气 不 足 及 脏 腑 经 络 功 能 失 调 等 在 发 病 中 的 意
①外 邪 是 指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六 种 外 感 病 邪 ,称 之 “六 淫 ”。 在 自 然 界 里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为 六 种 自 然 气 候 现 象 ,亦 称 为“六气”。 中医文献指出,癌瘤的发生与外邪侵袭也有关。
②毒邪毒邪有内外之分。 一般认为外毒指由外而来,侵袭机 体并造成毒害的一类病邪。 隋代巢元方提到:“恶核者,内里忽有 核,累累如梅李……此风邪挟毒所成。”内毒是指由机体内而产生 之 毒 ,可 归 入 内 源 病 因[11]。 3.2 饮食营养因素
②精神情志失调是导致癌肿发生的一个重要内伤病因。 对于 “奶岩 ”, 朱 丹 溪 在 《格 致 余 论·乳 硬 论 》中 指 出 系 女 子 “不 得 于 夫 , 不得于 舅 姑 ,忧 怒 郁 闷 ,…… ”所 致[9]。 徐灵 胎 指 出 :“… … 噎 膈 之 症,忧怒郁闷,……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胃气。”以上古文献的 载述了各类癌肿都与精神情志失调之内因密切相关。因为充分认 识 到 肿 瘤 的 情 志 致 病 因 素 ,汪 达 成[10]教 授 在 肝 癌 的 中 医 治 疗 方 面 有独特的见解,辨证论治时,他尤其注重调养情志。
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当然,长期饮食失宜、
172 中国卫生产业
万方数据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中医中药
C H INA H E A L T H IND US T R Y
饮食不洁或者饮食偏嗜,促使癌肿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饮 食 失 宜 饮 食 无 度 ,或 过 食 肥 甘 厚 味 ,造 成 胃 难 腐 熟 ,脾 失 传 输 运 化 ,严 重 者 气 血 流 通 受 阻 ,产 生 诸 病 进 而 化 生 肿 瘤 。 尤 其 化 生胃肠癌。 饮酒过多,或恣食辛躁之品,久而积热消阴,津伤血少, 痰热 瘀 结 ,食道 狭 窄 而发 为 噎 膈《素 问·阴 阳虽 论 》中 说 :“三 阳 结 , 谓之 膈 。 ”即 是概 括 地 指出 噎 膈 的形 成 。 《素 问·生 气 通 天 论 》说 :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久之化生皮肤癌。 3.2.2 饮 食 不 节 由 于 环 境 因 素 ,或 饮 食 不 洁 ,经 常 食 用 熏 烤 腌 制 之 物 ,或 食 用 腐 败 霉 变 食 品 ,毒 邪 屡 屡 损 伤 肌 体 肠 胃 ,痰 凝 血 淤 气 滞,邪滞不化,伏体内,致恶变。 3.2.3 饮食 偏 嗜 人们 饮食的五 味 必 须 适 宜 ,不 能 偏 嗜 。 如 果长 期 嗜好某种食物,就会造成相应脏腑功能偏盛,久之可以破坏五脏 之间的阴阳平衡而出现各种病变。这也是多种恶性肿瘤晚期恶病 质 的 表 现 。 《外 科 正 宗 》说 :“茧 唇 ”与 “食 煎 炒 ,过 食 炙 煿 有 关 ”。 《医 门 法 律 》中 指 出 :“过 饮 滚 酒 ,多 成 膈 症 ”,《青 囊 秘 诀 》说 :“肺 痿 为 膏粱子弟,……”。 这些古代医籍论述说明:长期饮食偏嗜易损伤 脾胃,气机不畅,脉络不通,毒瘀互结,蓄毒体内,引发肿瘤。
CHINESE MEDICINE 中医中药
C H INA H E A L T H IND US T R Y
中医古籍中对肿瘤病名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荟萃
孙梅艳 易敏春 李庆兰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楚雄 675005
[摘要]目的 通过研析文献资料,归纳探讨中医古籍中肿瘤病名及病因病机,为进一步深化肿瘤临床辨证治疗的资料及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杜,2005:65.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撵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
版 社 ,2006 :190-193. [3] 张 进 .耳 穴 贴 压 对 肛 门 病 术 后 的 镇 痛 效 果 观 察 [J].中 医 药 临 床 杂 志 ,
2010(4):332. [4] 沈旻.中 药坐 浴 治 疗 肛 肠 科 术 后 疼 痛 的 效 果 观 察 [A].全 国 外 科 护 理 学
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 会议论文汇编 [C].2010. [5] Valentini LG, Selvaggio G, Erbetta A, Cordella R, Pecoraro MG, Bova S, Boni E, Beretta E, Furlanetto M. Occult spinal dysraphism: lessons learned by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49 surgical cases about natural his鄄 tory,surgical indications, urodynamic testing, and intraoperative neuro鄄 physiological monitoring[J]. Childs Nerv Syst, 2013,29(9):1657-69. doi: 10.1007/s00381-013-2186-5. [6] 柯敏辉 ,吴思 量 .论 中 药 保 留 灌 肠 法 在 肛 肠 疾 病 中 的 临 床 应 用 [J].辽 宁 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8):130-131.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11(c)-0172-02
中医 对 肿 瘤最早的 文献 记 载 是公元前 16 世纪~公 元 前 11 世 纪殷商甲骨文“瘤”字的出现。 此外《内经》中的“肠覃”、“石瘕”, 《难 经 》中 的 “积 聚 ”、《诸 病 源 候 论 》中 的 “石 痈 ”、“石 疽 ”、“胫 阴 疽 ”、“石 榴 疽 ”、“肉 瘤 ”、“肉 疽 ”、“多 骨 疽 ”《伤 寒 杂 病 论 》中 的 “癥 瘕 ”等 等 ,就 有 属 于 肠 、肝 、皮 肤 、骨 、子 宫 等 部 位 的 肿 瘤 。 此 外 如 孙 思邈论述之五瘿七瘤,论曰∶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 瘿 。 其 中 石 瘿 与 甲 状 腺 癌 相 似 ,七 瘤 ,即 肉 瘤 、骨 瘤 、脂 瘤 、石 瘤 、脓 瘤、血 瘤 、息 肉等 。 这 一 论述 良 恶 相混[1-3]。
(5):33-34. [11] 于莉英.奔豚与情志病 [J].中医文献杂志,2008,25(1):67-68.
(收 稿 日 期 : 2013-09-10)
(上接第 171 页)
术具有有效、安全、经济、易于操作的优点。 早期中医护理技术的 介 入 ,可 减 少 肛 肠 疾 病 术 后 并 发 症 的 发 生[6],可 减 轻 患 者 的 痛 苦 , 缩 短 住 院 日 ,降 低 医 疗 费 。 并 且 使 中 西 医 护 理 有效 结 合 ,提 高 了 护 理质量。
献[J].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2007,3(1):36-37. [8] 陈礼华,陈巍 .境遇人事致 病之我见 [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2006,2
(9):78-79. [9] 王君,文林.试论朱丹溪的中医心理学思想 [J].中医文献杂志 ,2007,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