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比较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国内外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研究的比较

国内外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研究的比较

了一定的成绩 , 但教材 管理理论研 究方面相对滞后 , 在教育改革之 际 , 需要借鉴 国外教材 建设的 经验 , 提升职 业 教育教材质量。 关键词 : 职业教育 ; 教材 建设 ; 教材管理 ; 究 研 中图分类号 : 7 23 G 1.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7 — 7 7 2 1 )2 0 0 — 3 6 4 74 (0 O O — 1 7 0
教 师观 点
2o 2 o  ̄ 期舜 翔通艰 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 内外职业教 育教材 建设 与管理研 究 的比较
周 丽 琴
( 江苏技术 师范学院, 江苏 常州 2 3 0 ) 10 1

要: 发达 国家 的职业教 育教 材建设和使 用有其 自身的优 缺点 , 国外相 比 , 内的职 业教 育教 材建设取得 与 国
收 稿 日期 : 0 9 1- 6 2 0 — 1 1
作者简介 : 周丽琴 (9 2 )女 , 1 7 一 , 江苏金坛人 , 江苏技 术师范学 院助理研究员 , 主要研究方 向为高校教材管理。
1 7 O
珂 l罐 20 2 . 歪 0 ̄ 期 1
成 果 , 不准 教 师直 接 向学 生售 书 , 师 只是 为 满 也 教 足教学需 要 而 自编教材 。_ 引 美 国和加 拿 大 围绕 以培 养职 业 能力 为 基 础 的 职 业 教 育 模 式 ( o ptnyB sdE uao ) 发 C m e c ae dct n 开 e i
目标作 为学 后测 验 与评 量 的依 据标 准 。
( ) 材 管理 的研 究 二 教
观性 强 。[ 2 t
日本 的 职 业 教 材 除 了 “ 动 大 臣 认 定 教 科 劳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解读(2019年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解读(2019年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解读(2019年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解读(2019年发)摘要: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国家发布了一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本文对该方案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目标和实施措施。

一、背景介绍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行的历史原因,职业教育地位不高,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持有陈旧的观念。

其次,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此外,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高水平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突出。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国家决定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二、方案内容1. 政策目标(1)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旧观念,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

(3)加大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力度,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

(4)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能力。

(5)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学生实际技能水平。

2. 实施措施(1)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国家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减少地区和阶段间的差异。

(2)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和激励机制建设。

制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具体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师资激励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比较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研究的两种思路-2019年精选文档

比较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研究的两种思路-2019年精选文档

比较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研究的两种思路比较教育无论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问题。

这一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这门学科或者研究领域的成熟程度及其地位或影响。

[1]目前,比较教育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时代发展给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带来冲击,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研究越来越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研究文献量增大。

[2]作为其分支的比较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却很少被关注。

一、比较职业教育学独立性研究思路--抽象理论研究我国对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的思考是始于对国外比较教育学科的介绍,对比较教育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的探讨也是基于西方比较教育学的研究。

我们知道,比较教育学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知识体系,比较教育学科体系是比较教育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学术体系,因此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四个方面来思考比较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1、比较职业教育的本体论研究比较职业教育是什么?与此紧密相关的问题是,比较职业教育研究什么?这是一个本体论问题。

本体论是研究世界本质的一个哲学分支,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在学科领域中,本体论问题就是关于"是什么"和"存在什么"。

因此比较职业教育研究的本体论就是探讨比较职业教育是什么,研究内容是什么,其界限和范围是什么。

比较职业教育的本体论研究是比较职业教育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

比较教育研究从体系研究到发展研究,同时产生了国际研究,最后到微观教育学研究,这是一个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研究对象变化进程。

[3]由此可以推出,比较职业教育是通过研究当代外国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起借鉴和启发作用。

2、比较职业教育的认识论研究本体论关注的问题是关于一事物我们知道什么,而认识论就是我们是如何知道的,指对知识的哲学研究。

在认识论意义上,比较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关注我们如何知道有关他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并从这种知识中学习以及利用外国经验来支持本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公关论坛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文/洪雅婷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将肩负更重的历史使命,通过对比和分析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战后,德国能够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很重要的原因是发展职业教育。

文章阐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我国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可借鉴的方面并提出自己见解。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比较;借鉴引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快速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我国有近9亿劳动者,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00多万人,仅占6%。

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和创业。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把先进的技术设备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种类众多。

德国职业教育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教育类型与办学模式、教育质量与评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所以,中国可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补齐职业教育短板,通过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

一、中国和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管理体制。

1996年中国出台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到2022年已经过26次修订。

新《职业教育法》立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推荐一些职业教育类的书籍

推荐一些职业教育类的书籍

推荐一些职业教育类的书籍(2014年10月17日)序号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次出版时间定价1 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比较研究李继延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4年6月1日¥39.402 西方近代职业教育史稿王川广东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1年6月1日¥23.003 职业教育:国际策略、发展与制度琳达·克拉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1版2011年6月1日¥33.504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俞启定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2年10月1日¥32.305 比较职业教育石伟平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2年10月1日¥31.006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2年10月1日¥18.807 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和震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2年10月1日¥35.508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支撑体系研究王春燕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4年1月1日¥22.709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许正中人民出版社;第1版2013年10月1日¥37.20合计¥273.41.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6月1日)李继延 (作者), 等 (作者)作者简介李继延: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博士学位,教授,是国内第一个以企业视角审视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的学者,出版有专著《产教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路径、机制与政策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被广泛引用,并主编有《现代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实务》、《市场营销大辞典》等书籍,在北京市高职教育领域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一直担任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青联委员,摩托罗拉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

任国资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经理评价与培训特聘专家,曾参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的咨询、诊断与营销策划工作。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2019年文档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2019年文档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作为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的德国,其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背后,是什么推动着它的发展呢?探寻个中奥秘发现,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德国人民的高的文化素质以及完善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每年约56万~60万名青年人,也就是说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普通教育学校毕业生接受双元制培训。

[1]追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历史,它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50年代后期德国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法律和条例才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和配套机制。

1984年德国(前联邦德国)教育委员会在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鉴定中,首次使用了“双元制”的正式名称,将存在了一百多年的企业和学校的“双元”培训形式明确地用法定文字形式表达出来,[2]德国职业教育获得了发展的动力与空间,对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双元制”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本质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本形式,它作为教学实体,是指工厂、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学徒―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

[3]它是一种职业学校教育与工厂、企业的培训的交叉结合,在职业学校,通过课堂教学等传统教学手段传授有关职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适应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需要。

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的局限性,在实践的过程中,更需要工厂以及企业的实际训练,因此,需要在职业学校学习的知识的基础上,由企业内的实训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演练,学习全面的操作技能和专门化实践,学习接物待人等等,以便使在职业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与深化,并在实际的生活中学有所用。

学校与企业合作,突出企业培训;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技能培训。

这种“双元制”基本思想的设想是,只有通过实践和理论的指导才能传授一种完全有效的职业培训。

[4]这不单是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也是一种重能力、重实际的职教新思想。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分析以中国、德国和英国为例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分析以中国、德国和英国为例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分析以中国、德国和英国为例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德国和英国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情况,探讨这一模式在各国职业教育中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其地位和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成为各国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中国、德国和英国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是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政策法规不完善和政府投入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德国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被誉为世界典范,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确保了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但也面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和师资力量不足等挑战。

英国政府提出“技能优先”战略,鼓励学校与企业开展多样化合作,并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但合作机制不完善和行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仍然存在。

通过比较分析,本文将揭示三个国家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共同点,如政府重视、行业企业参与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同时也将指出它们在政策法规、合作机制和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差异。

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产教融合在各国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框架在系统论和社会系统论的框架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被视为一个涵盖多领域、多部门的复杂系统,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

它强调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协调各方资源,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教育生态理论认为产教融合处于一种良性、和谐的、共生的状态。

它强调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共同发展。

教育生态理论提倡全面、系统、公开地思考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融合方式,以实现共赢共生、互利互惠的目标。

利益相关者理论关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问题。

2019职业教育文件汇编全文

2019职业教育文件汇编全文

2019职业教育文件汇编全文一、前言作为国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文件之一,职业教育文件对我国的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9年发布的职业教育文件涵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对2019年职业教育文件进行全文汇编,以便广大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职业教育政策。

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 总体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包括加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 重点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包括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

这些任务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

三、《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1. 深化教学改革《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包括推动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等。

2. 改善教学条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改善教学条件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加大对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设施改造的支持力度,建立一批示范性实训基地和教学场所等。

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总体方案》1. 总体目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到 2025 年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特色鲜明、各具特色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形成适应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2. 主要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一系列主要任务,包括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

2019年以来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

2019年以来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

2019年以来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一、引言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介绍2019年以来我国发布的相关文件,以推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政策背景1.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该方案强调了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要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2.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2019年5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了针对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该方案强调了技能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三、相关文件内容1. 《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旨在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其中,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重点,要构建以职业教育为主体,涵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和学生管理机制,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2. 《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旨在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提出了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推进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其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是重点,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机制。

同时,要推进产教融合,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实验室和产业学院,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活动。

3. 《关于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旨在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提出了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推荐一些职业教育类的书籍

推荐一些职业教育类的书籍

推荐一些职业教育类的书籍1.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6月1日)李继延 (作者), 等 (作者)作者简介李继延: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博士学位,教授,是国内第一个以企业视角审视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的学者,出版有专著《产教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路径、机制与政策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被广泛引用,并主编有《现代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实务》、《市场营销大辞典》等书籍,在北京市高职教育领域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一直担任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青联委员,摩托罗拉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

任国资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经理评价与培训特聘专家,曾参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的咨询、诊断与营销策划工作。

获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资格证书,并担任北京三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北京祥龙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

内容提要本书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成果,得到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资助,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国际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近年发展的最新趋势,重点选择英、德、澳、美、日、印、俄等七国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演变及趋势进行了细致梳理,总结各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重点研究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探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选择了发达、较发达以及欠发达区域职业教育的典型案例,并分析了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模式及主要特点。

第三部分根据前述研究成果,提出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策略,提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时,要从体系的民主化、专业化要求考虑构建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体系内各类型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结构合理,并能保障质量,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职业资格证书和产教结合制度是体系构建的制度基础,强调要从现实问题和实践价值出发来关注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主要支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推动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和提升劳动力的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国家的支持,1995年之后,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

”高职教育由此得到了蓬勃发展。

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1]在过去的发展当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艰难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目前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共有六类,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大学、“五年制”高职教育、普通高校举办的二级学院、成人院校、普通专科高校等。

其中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有1000多所,其中有近900所左右的独立的职业技术学院。

这些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社会地位低、基础设备差、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的设置不科学和就业服务不到位等等很多方面的问题。

只有有针对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进一步地发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一、社会地位低虽然国家一直强调职业教育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的重要性,并且国家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逐年递增,但社会上却并不看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社会上也没有对职业教育形成普遍认知,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了一些不公平待遇。

具体表现为: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已经很大,但总体上仍处于弱势群体,他们长期以来被看作是考不上大学的低等生,学生的心理上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想法,很多的学生不愿意报考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有的在被高等职业学校录取之后拒绝去报到。

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比研究及启示

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比研究及启示

能力本位教 育课程模式强调 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 ,对于培养应用型 人才是十分 有效 的方法 , 但这一模式职业针对性相对狭窄 , 且十分强调实践技能
的培 养 , 基 本 知 识 、 本 理 论 的 关 注 相 对 较 少 , 利 于 学 生 日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 展 。 近 年 对 基 不
来, 美国在高职课程结构改革 中, 为了解决传统高 职教育职业针 对面狭 窄和适应


国外职 业教 育课 程模 式概 述
美 国 、 国 、 国、 英 德 加拿 大等 西 方 国 家 的职 业教 育 起步 早 、 模 大 , 规 已形成 了较 为成熟 且各 具特 色 的课程 模式 。这些 国家所采 用的课 程模 式 主要 有三 类 : 块式 、 模 阶梯式 和学 习领 域模 式 。
维普资讯
职业与成人教育
J 4 1

[ 摘
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比研
要】 每种 课程 模 式 均体现 某 种教 育 思 想 , 现 出特定 的课 程 理 论 架构 , 体 有 课程 模 式 对 比研 究
其 特定 的课程 结 构和课 程 功能 。 文章对 文 \ 栗丽 娟 苑春鸣 王 国 内外职张晓娟 式进 行 了对 比研 究 , 鸣 业教 育课 程模
课程开发能力分析表。 完成能力分析后 , 根据分析的结果, 按照教学规律 , 将相同及
相近 的各 项能 力进行 总结 和 归纳 , 教 学模 块0 构成 其特 点是 每 个模块 均 为独 立的教
学单元, 有特定 的教学 目标和评估标准 , 教学时间相对较短 , 模块之间组合灵活 , 增
删不 同的模块 可 调 整课 程 结构 的重心 和 专 业方 向 , 够 适应 和 满足 个 人及 职 业 岗 能 位 的需求 变化 。

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比研究及启示

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比研究及启示

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比研究及启示[摘要] 每种课程模式均体现某种教育思想,体现出特定的课程理论架构,有其特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功能。

文章对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借鉴国内外课程模式特点,提出了构建与完善我国职教课程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比研究课程模式是建立在一定课程观基础上,由一定的课程内容和进程、时间、空间安排等方面构成的特定组合。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依托和保障。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验,不深入到课程领域的改革,教育改革都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协调好就业应变能力强的通才教育和职业针对性强的专才教育之间的矛盾。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沿用普通教育模式,一直以学科性教育为主,忽视职业性教育,反映在课程模式上,就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课程模式在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围绕改革现有课程模式也出现了很多探索。

本文试图在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一般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剖析国内外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及其特征,以此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一、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概述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起步早、规模大,已形成了较为成熟且各具特色的课程模式。

这些国家所采用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三类:模块式、阶梯式和学习领域模式。

1. 模块式课程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课程模式,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通过职业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制订课程开发能力分析表。

完成能力分析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及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和归纳,构成教学模块。

其特点是每个模块均为独立的教学单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评估标准,教学时间相对较短,模块之间组合灵活,增删不同的模块可调整课程结构的重心和专业方向,能够适应和满足个人及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

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19年教育文档

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19年教育文档

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也进入了需要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一段时期的低潮期后,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从 2001 年起,职业教育有了回升趋势,开始了比较平稳的发展时期。

一、中国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职业教育的现状目前仍然不容乐观,它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普通教育和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情况仍为普遍,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不够,因此职校生的技能训练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有些职业教育院校、特别是由普通院校改制的职业教育院校的领导,不懂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对学校的管理模式特别是教学管理沿袭普通教育的方法,或是生搬硬套。

已给职业教育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现当前各类职业教育院校主要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一)教学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教学管理模式影响甚至制约着课程的实施与专业教学的改革,并最终影响制约学校的教学质量。

从目前很多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来看,存在许多不足。

1、教学过程中普教气息浓重有的学校普通学科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或者就是教学管理者完全不懂职业教育。

学校在安排课程表时完全是按照普通教育模式,实训课排得比较少或者有名无实,严重影响专业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有的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未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专业项目的实际培训设计也缺乏认真的分析和科学论证,技能训练项目开发缺乏科学指导,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开发模板。

教材固化,课程与实际脱节,教师只是将固化教材的内容搬运、灌输给学生,没有通过自己亲身学习体验将工作内容传授给学生,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

3、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仍沿袭普通教育的模式大多数学校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评价教学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卢森堡职业教育体系、管理制度与改革措施

卢森堡职业教育体系、管理制度与改革措施

卢森堡全称卢森堡大公国,位于欧洲西北部,东邻德国,南毗法国,西部和北部与比利时接壤,官方语言是卢森堡语、德语和法语。

卢森堡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特点是国小民富,面积2586.3平方公里,人口62.6万(截至2020年1月)。

[1]2019年,卢森堡国内生产总值711.06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1.58万美元,是全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之一。

[2]卢森堡职业教育作为其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各个行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带动劳动力就业,实现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卢森堡职业教育体系概况卢森堡国民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中等后教育和高等教育。

其中职业教育体系覆盖了从中等到高等的各个阶段(见图1),层次分明,类型丰富,为职业教育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学习机会。

图1卢森堡职业教育体系[3](一)中等阶段的职业教育卢森堡中等教育包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其中普通教育有3年学制的普通初中教育和4年学制摘要:作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卢森堡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其职业教育改革密不可分。

尽管土地面积较小、人口数量较少,但卢森堡依然建立了完整的、多层次的和多类型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初中阶段具备和普通教育并行的技术教育路线,在高中阶段有四种不同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类型,在中等后和高等阶段有为学习者提供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手工艺大师教育和高级技师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的建设,卢森堡职业教育管理中强调社会组织的参与,商会作为来自民间的管理机构,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质量保障得益于充足的经费、分工明确的资格管理和持续性的师资建设。

但卢森堡的国家特点也使得其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人口少、多语言等因素带来的挑战,政府致力于通过增加假期和承担培训费用的方式,鼓励个人和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和培训中。

关键词:卢森堡;职业教育;商会;技术教育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21)03-0092-07卢森堡职业教育体系、管理制度与改革措施吴秋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作者简介:吴秋晨(1989—),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比较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路-2019年教育文档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路-2019年教育文档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路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大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无法弥补质量和结构的短板,危机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高科技的产业化、原有产业的调整与升级、社会就业等问题都需要依靠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来解决。

深刻剖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是我国职业教育在“十二五”期间抓住不利时机,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我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短促的、基础不劳的繁荣期”①,之后随着政策和市场环境的改变陷入发展的低谷期。

21世纪之初,珠三角、长三角“技工荒”再次将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拉入人们的视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危机性得到社会的认可,职业教育又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1.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视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中央把职业教育作为发展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巨大措施,国务院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两次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一系列政策的颁布,给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阻抑的环境,职业教育的规模得到了明明提升。

2000年我国高中阶段学生构成中,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各约占50%,构成比例比较合理(见图1),但2003年和2004年持续两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学生的比例不够40%,2005年情况开始好转,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比例差距逐年缩小,有望在2010年恢复到合理的比例水平。

2002年,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最高值559.16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的43%,2004年骤降至不够25%,2005年后情况开始好转,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见图2)。

高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

高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

高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发表时间:2019-12-24T13:42:40.3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4期作者:夏伟华秦承敏李小敬[导读] 推动高职现代学校建设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摘要:推动高职现代学校建设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先进高职现代学校制度体系,体现制度文化;构建“政府、高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体现多元主体共治;创新章程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现代学校制度。

关键词:高职;现代学校制度;学校制度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未来一段时间,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推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动依法办校、依法办学。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

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其实质是正确处理好内外两重关系,坚持共享、开放理念,实施民主管理,完善决策机制,建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先进高职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构建起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共治的治理模式。

1.高职现代学校制度1.1 现代大学制度1810年由洪堡主导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美国大学制度的典型特征是“大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我国对于现代大学制度有诸多解释,吴华、宁东华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的动态概念,其核心是“政校分离、产权清晰、利益共享、学校自治”,赵文华、龚放认为,现代大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大学与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性,两者处于良性互动的过程中。

现代学校制度有别于通常所提的学校制度,通常所提的学校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的制度安排,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关系,是“宏观”上的学校制度,而现代学校制度则是强调制度安排的“现时性”,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与当前改革相适应的规则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比较研究
[DOI]10.13939/jki.zgsc.2016.23.241
1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
1.1英国
英国现行的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NQF)是在1997年五级资格框架(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QCA)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过三次大的改革已日趋完善,其国家职业教育认证体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最成功、最具特色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2004年,英国政府为了解决级别不对等的问题,把原来NQF的五级改成了包括入门级别在内的九级,其目的是为了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更加融合。

2011年1月英国正式运行新的资格与学分框架即NQF。

NQF的框架尽管称之为国家统一的资格框架,但事实上,它只是为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架起桥梁,试图使得不同资格和证书之间形成等值。

该全新的资格框架在NQF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创新。

其最大的特点是全纳性,即把英国所有的资格包括高等教育资格都纳入到新框之中,形成了完全统一、对等的框架体系。

现行的NQF具有侧重技能掌握、强调“应用性学习”的文凭、学徒制纳入QCF、普职高层次等值互通等特点。

1.2德国
德国职业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体制,即职业教育由教育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承担,学习者2/3的时间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下进行专业实践培训,而1/3的时间以学生的身份在职业学校巩固与反思专业理论。

两个学习场所各自拥有独立的法律框架,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某一专业范围内的熟练技术工人。

1.3其他国家
美国现行职业教育行政制度,其显著特点是高度分权,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着不同程度的教育调控与管理职责;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大体上由学校内实施的职业教育和学校外实施的社会职业训练两大部分构成,其中校外是社会职业训练,又包括企业内教育和社会公共训练两类,其职业教育体系特色鲜明、多样开放;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策略和框架体系引导下,形成了以技术和继续教育(TAFE)学院为主要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创建了以行业参与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灵活有效的职业教育体系。

2国内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职业教育层次不断提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绝对的决定作用,同时,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较大的能动作用。

职业教育要从市场经济需求出发,必须做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最终要通过产业结构的演进来体现,产业结构的调
整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由于处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和产业机构的前沿和上层,所以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设置上都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

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更为直接和紧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更高;较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面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担负着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的使命,较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以人才培养支撑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办学层次、专业与课程设置逐步转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总量不足,教育结构不合理,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3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设想
3.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由此使我们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之间找到了内在的结合点,从而将提高广大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帮助他们在掌握就业技能基础上充分就业这两个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

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贯彻《纲要》和《决定》关于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性化、法治化要求国家加强对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

构建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中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加强顶层理性设计,完善立法支撑体系,调整政府机构职能,从宏观、整体上保证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

3.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民主化、专业化要求构建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体系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结构合理并有质量保障,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该职业教育体系中,应该以课程积累为基础实现中高职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贯通。

应尽一切努力和可能为现有教育体系中忽视的技术技能人才创造成长和发展环境,应建立支撑技能技术人才成长、自主选择、多次选择的成长立交桥,构建支撑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体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该职业教育体系中,应是普职融通、学校体系与工作体系融通;在该职业教育体系中,应升级职业教育的培养培训质量,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重点提高实践技能教学质量,同时还要配套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质量、职业教育经费的保障、法律法规的保障等;在该职业教育体系中,应构建一个体现终身性、开放性的教育体系,具有更加通畅的职业成长通道,让处于人生和教育发展任何阶段的学习者都有机会接受适合的教育。

3.3构建新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统一、互相衔接的资格证书制度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构建新的职业资
格证书制度。

我国的职业证书制度中,存在证出多门、管理混乱、种类繁多等弊病,所以应对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分类管理制度,并且建立第三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由第三方机构来组织实施,负责取证工作的管理和更新,第三方机构由行业人员、企业人员、职业学校人员共同构成,负责创新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提升行业人才标准,更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还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互认制度,达到双证融通。

3.4完善产教结合制度
职业教育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职业教育结构要与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适应,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规模、层次要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速度等相适应。

可通过四个途径来实现:一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与不同阶段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二是职业教育层次要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人才需求的技术结构相
适应;三是职业教育规模要与经济建设中劳动力需求结构相适应;四是职业院校专业布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是动态循环的,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地方产业―地方政府三方应对相互协调,以推动知识的生产、转化、应用、产业化以及产业升级,促进系统在三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提升。

还应该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包括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和
企业,并且要维持学校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