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df薄膜辐射制冷 -回复

合集下载

有机氟材料

有机氟材料

有机氟材料的结构及其应用学生姓名:任丽丽指导老师:刘耀华(太原师范学院化学系092班太原山西)摘要: 高性能、低(无)污染是当今发展的主要趋势,氟树脂独特的结构特点使它具有很高的耐热性、耐化学性和耐候性,独特的电学性能,优良的表面性能和光学特性,从而使其成为可能同时具有这两项要求的材料之一。

本文主要阐述了有机氟材料的结构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在涂料和皮革工业上的应用。

指出今后皮革化学品将会向着多功能、高质量、环保型的方向发展。

另外还对国内外有机氟材料的发展做了简单的一些介绍。

关键词:氟材料结构与性能涂料皮革工业氟树脂前言:近年来,有机氟材料已经被应用于很多行业,例如涂料、皮革工业、保护文物的行业等等。

有机氟聚合物优异的耐候性、耐腐蚀性、耐玷污性、耐化学品性、斥水斥油性、绝缘性等,被广泛地应用于文物保护中。

氟系涂覆材料,由于其优异的耐侯性、耐腐蚀性、耐热性、耐化学品性、防污性、斥水斥油性及低摩擦性等优良特性,成为化工设备、海上平台、大型船舶防护等极端恶劣环境中使用的最高技术涂料。

本文将对有机氟材料的结构和应用进行介绍。

1.氟化学简介及有机氟材料的结构特点1.1氟化学概述1.1.1引言含氟化合物是当前增长最为迅速的精细化学品之一,广泛应用在材料、农药、医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氟元素被引入分子后,分子的化学性能会产生深刻的变化。

由于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有机氟化物,因此这完全是一门地地道道的人工合成的化学新领域,从而给有机化学家提供了无限机会。

1896年氟代乙酸乙酯的合成标志着有机氟化学的开始,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在此期间,几次历史性的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有机氟化学的发展,如本世纪三十年代氟利昂应用于制冷工业,二战期间曼哈顿工程的实施,五十年代高生理活性氟脲嘧啶的合成等等【l】。

氟元素具有高负电性,它形成的有机氟聚合物具有卓越的耐化学性、热稳定性,优良的介电、耐热、耐药品、不燃、不粘及摩擦系数小等性能,是综合性能极佳的合成材料【2】。

中国聚偏氟乙烯(PVDF)产业链分析

中国聚偏氟乙烯(PVDF)产业链分析

中国聚偏氟乙烯(PVDF)产业链分析一、生产路线聚偏氟乙烯(PVDF)是由R142b经高温裂解生成偏氟乙烯单体,偏氟乙烯单体经聚合釜聚合后生成聚偏氟乙烯。

由于PVDF树脂具有优良的耐化学腐蚀、耐高温、耐氧化、耐气候、耐紫外线和耐高温辐射的性能,同时抗拉伸强度和抗冲击强度优良,硬度高且耐磨,热变形温度高,抗蠕变疲劳性能佳,其使用温度范围为-60~150℃,是一种强而韧的结构材料,与其他含氟高分子材料产品等相比,PVDF在熔融和溶解性能上更为优越,是含氟塑料中产量名列第二位的大产品。

二、产业链上游市场分析作为二代制冷剂及PVDF原料,HCFC-142b产品受到配额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每年我国生态环境部办公厅都将针对厂商核发年度含氢氯氟经生产配额、针对下游空调及医药化学等企业核发含氢氯氟泾使用配额。

根据生态部数据:2021年二氟一氯乙烷(HCFC-142b)生产配额为13890吨,内用生产配额为8574吨,与2020年持平。

其中山东华安新材料有限公司HCFC-142b生产配额3650吨,占比26.3%;山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HCFC-142b生产配额2794吨,占比20.1%;浙江三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HCFC-142b生产配额2532吨,占比18.2%。

三、产业链中游市场分析目前国内生产PVDF企业主要有阿科玛(常熟)氟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三爱富万豪氟化工有限公司、山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苏威特种聚合物(常熟)有限公司等。

山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型环保冷媒、含氟高分子材料、有机硅材料、氯碱离子膜和氢燃料质子交换膜等的研发和生产,掌握了大量全球领先的技术,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东岳集团聚偏氟乙烯(PVDF)业务营业收入为4.93亿元,较2019年的5.54亿元同比下降11%。

四、产业链下游市场分析PVDF主要应用于涂料、线缆护套、锂电池、石油化工和输油管、水处理膜、光伏组件背板等领域。

聚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是当今世界上耐腐蚀性能最佳材料之一,因此得"塑料王"之美称。

它能在任何种类化学介质长期使用,它的产生解决了中国化工、石油、制药等领域的许多问题。

聚四氟乙烯密封件、垫圈、垫片,聚四氟乙烯密封件、垫片、密封垫圈是选用悬浮聚合聚四氟乙烯树脂模塑加工制成。

聚四氟乙烯与其他塑料相比具有耐化学腐蚀与耐温优异的特点,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作为密封材料和填充材料。

聚四氟乙烯是四氟乙烯的聚合物,聚四氟乙烯(TPTFE),用聚四氟乙烯制成的塑料聚四氟乙烯是当今世界上耐腐蚀性能最佳材料之一,因此得"塑料王"之美称。

它能在任何种类化学介质长期使用,它的产生解决了中国化工、石油、制药等领域的许多问题。

聚四氟乙烯密封件、垫圈、垫片,聚四氟乙烯密封件、垫片、密封垫圈是选用悬浮聚合聚四氟乙烯树脂模塑加工制成。

聚四氟乙烯与其他塑料相比具有耐化学腐蚀与耐温优异的特点,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作为密封材料和填充材料。

聚四氟乙烯是四氟乙烯的聚合物,聚四氟乙烯(PTF E),俗称“塑料王”,用作工程塑料,可制成聚四氟乙烯管、棒、带、板、薄膜等。

氟塑料是部分或全部氢被氟取代的链烷烃聚合物,它们有聚四氟乙烯(PTFE)、全氟(乙烯丙烯)(FEP)共聚物、聚全氟烷氧基(PFA)树脂、聚三氟氯乙烯(PCTFF)、乙烯一三氟氯乙烯共聚物(ECTFE)、乙烯一四氟乙烯(ETFE)共聚物、聚偏氟乙烯(PVDF)和聚氯乙烯(PVF)。

聚四氟乙烯是四氟乙烯的聚合物。

英文缩写为PTFE。

商标名为“teflon”,被美誉为“塑料之王”。

聚四氟乙烯的基本结构为. - CF2 - CF2 - CF2 - CF2 - CF2 - C F2 - CF2 - CF2 - CF2 - CF2 -。

聚四氟乙烯俗称“塑料王,它是由四氟乙烯经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密封性、高润滑不粘性、电绝缘性和良好的抗老化耐力。

功能转换材料

功能转换材料

压电效应反映晶体电量与机械应力间的关系,机械应力有方向,引起正 负电荷相对位移。
热释电效应中晶体电荷变化来自于温度变化。热膨胀各向同性。只有晶 体存在着与其他极轴不同的唯一极化轴,才有可能发生热释电。
2、热释电晶体一定存在压电效应,但压电晶体不一定存在热释 电效应。
2024/7/15
11
第12页/共46页
h 1 mv2 A h A时产生光电发射效应
2
2024/7/15
16
第17页/共46页
二、光电子材料及其应用
1、光电导材料及应用
CdS,CdSe,CdTe,ZnSe,HgSe,HgTe,PbS,PbSe,InP,
InAs,InSb,GaAs,GaSb,Ge,Si. 光电探测器(光敏器件),光电导摄像管,固体图像传感器。
1969年,日本河合平司发现聚偏四氟乙烯(极化处 理后)有强压电性,使压电聚合物逐步进入实用化。
与压电陶瓷相比:柔性、耐冲击、能制成大面积薄 膜传感材料。
2024/7/15
6
第7页/共46页
两类:
(1)固有压电性聚合物
一些结晶聚合物化学结构不对称,有极性基团。未拉伸时, 微晶取向随机,总极化强度为0。
热电偶:通过测电动势来测温。把热 学量变为电学量测量。
非电量电测法
2、用做温差电源
T
BC
电位 差计
A
C
2024/7/15
T0
恒温装置
25
第26页/共46页
3、用于制冷
利用半导体帕尔贴效应(比金属强得多),实现热、电能 转换,制成半导体制冷机(电流流过时,低温端吸热,高温端 放热)
发生火花)
引燃引爆、压电开关、小型电源、压电变压器等 3、电声设备

4-2 热释电材料与器件

4-2 热释电材料与器件

4.2.3 热释电材料制备方法 TGS热释电单晶一般是通过降低温度法生长晶体,
对TGS饱和溶液进行缓慢降温,降低溶解度产生过饱和 以长出大尺寸优质单晶。LT单晶与铌酸锶钡单晶都是用 提拉法从熔体中生长的。热释电陶瓷的制备方法与压电 陶瓷的制备方法基本一致,都经过配料-混合磨细-预烧二次细磨-造粒-成型-排塑-烧结成形-外形加工-被电极-高 压极化-性能测试的流程。热释电薄膜的制备方法有溅射 法、脉冲激光沉积法、溶胶-凝胶法、流延法等。
热释电温度/红外辐射传感器其结构如图所示,一般由以 下部件构成:一个菲涅尔透镜,用来聚焦红外线,减少环境 中的红外辐射的干扰,并且将检测区域分为可见区和盲区, 当物体移动时,能产生变化的电信号;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结构与器件示意图
一个多层膜干涉滤光片,滤掉可见光和无线电波,只 让红外线经过菲涅尔透镜和滤光片照到热释电材料上;
在室温下工作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UFPA)是 红外热像仪的核心器件,UFPA由一个个铁电场效应晶体 管探测器构成,其中的铁电薄膜的极化受红外辐射而变化 时,漏极电流也随之发生变化。热释电探测器的性能参数 是影响整机性能的关键因素,包括响应率、噪声、噪声 等效功率、噪声等效温差、探测率、最小可分辨温度和 热响应时间等。UPFA基的红外热像仪已经广泛应用于工 业监测探测、战场侦察监视探测与瞄准、红外搜索与跟踪、 消防与环境监测、医疗诊断、海上救援、遥感等领域。
4.2.4 热释电材料器件 例1 温度/红外辐射传感器
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0K,就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 度越高,红外辐射越强,而且能够显著地被物体吸收转变 成热量。当热释电温度/红外辐射传感器检测范围物体内有 温度变化时,就会使传感器内的热释电材料温度发生变化, 在两个电极表面产生电荷和电压,检测电压大小,就能获 知物体的温度变化量。热释电传感器拥有价格低廉,性能 稳定,可远距离/非接触探测的优点,在防盗报警、火灾警 报、非接触式开关、红外探测等领域广泛应用。

日间辐射制冷材料磷酸铝的固相合成及其结构性能

日间辐射制冷材料磷酸铝的固相合成及其结构性能

日间辐射制冷材料磷酸铝的固相合成及其结构性能
曹丽云;姬宇;成智文;刘婷;赵勇;刘一军;黄剑锋
【期刊名称】《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2)1
【摘要】辐射制冷技术因不需要任何能量输入且无污染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高成本复杂的辐射制冷材料的制备工艺阻碍了这项技术的发展.采用低成本高效益的一步固相法合成了三斜晶系与立方晶系复合晶系的磷酸铝材料,该材料在太阳光波段内的平均反射率达到97.65%,在大气窗口(8~13μm)范围内的平均发射率为0.88.在日间辐射冷却实验中,这种复合晶系磷酸铝材料在阳光直射条件下的最佳冷却效果可以使环境温度降低6℃左右.将磷酸铝材料应用于陶瓷坯体中,通过冷却实验表明,加入AlPO_4的陶瓷坯体使环境温度降低4℃,与未加入磷酸铝的陶瓷坯体的冷却效果相比降低了约2℃.本研究对磷酸铝辐射制冷材料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9页(P109-117)
【作者】曹丽云;姬宇;成智文;刘婷;赵勇;刘一军;黄剑锋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蒙娜丽莎集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64
【相关文献】
1.含金属钴磷酸铝的固相模板合成及表征
2.固相法合成三聚磷酸铝工艺研究
3.固相含量对注凝成型莫来石增强磷酸铬铝复相陶瓷性能的影响
4.固相或固相模板法合成纳米磷酸铝及其对铬、镍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5.串珠结构PVDF/SiO_(2)纳米纤维膜的构建及日间辐射制冷性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偏二氟乙烯结构式

偏二氟乙烯结构式

偏二氟乙烯结构式
偏二氟乙烯,也称为1,1-二氟乙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2H2F2。

它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

偏二氟乙烯在工业上广泛应用于聚合物的合成和制造。

偏二氟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单体,用于制造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合物。

PVDF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电绝缘、耐辐射等特点。

因此,PVDF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器件、电池材料、化工设备等领域。

偏二氟乙烯还可以与其他单体共聚,制备出具有特殊性能的共聚物。

例如,与三氟氯乙烯(CTFE)共聚可以得到聚偏二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CTFE)共聚物,该共聚物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能和气体阻隔性能,广泛应用于阀门、泵、管道等化工设备。

偏二氟乙烯也可以通过氟化反应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合物。

例如,偏二氟乙烯可以与氢气反应形成1,1,2,2-四氟乙烷,该物质是一种重要的冷媒,被广泛应用于制冷设备中。

除了工业应用外,偏二氟乙烯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偏二氟乙烯可以用作氟化反应的试剂,参与有机合成反应。

它还可以作为氟离子的源,用于催化反应或制备含氟化合物。

总结起来,偏二氟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在聚合物制备、共聚物合成和化学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偏二氟乙烯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使偏二氟乙烯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热释电材料

热释电材料

无机薄膜:PbTiO3(PT)系热释电薄膜是使用和研究最多的无机薄膜材料,它 主要包括PT及其掺杂改性材料PLT、PZT、PLZT、PYZT、PMZT和PCT等。 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化学计量比简单,易于制备且具有优良的热释电性能。长期 以来,热释电材料研究除了注重新材料体系的开发之外,现有材料的掺杂改性是 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适当的掺杂可以使材料的热释电性能得到提高。
热释电陶瓷材料
与热释电单晶材料相比, 铁电氧化物型热释电陶瓷具有一系列优点, 如易于制成大 面积的器件且成本低, 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能好, 便于加工, 居里温度高, 所以在通常条 件下, 没有退极化问题. 此外, 在陶瓷中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掺杂和取代,可在相当大 的范围内调节其性能, 如热释电系数, 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等, 从而进一步提高热释电 材料的性能. 初期研究的金属氧化物陶瓷热释电材料以各种掺杂改性的PbZrO3一PbTiO3(PZT) 二元系为主。具有很大的热释电系数,相对介电常数在200-500之间,且相变前后自发 极化方向不变,仅数值改变,介电常数的变化也不大,因此非常适合作热释电材料。但 缺点是其相变温度高于室温,且存在热滞,导致热释电响应的非线性。 热释电性能较高的铁电陶瓷,代表是PLZT 陶瓷, 它是用La 置换PbTiO3 - PbZrO3中 部分Pb 的固溶体,其组成为( Pb1- xLax ) ( Zr1- yTiy )O3, 它的居里温度高, 热释电系数也 很高, 且随La 的添加量增加, 热释电系数上升, 除了某些组成的铌酸锶钡外, PLZT 的 热释电系数比其它材料高, 但其介电系数和介电损耗也较大, 这对热释电电压灵敏不 利.
其中溶胶-凝胶法的优点:(1)制备薄膜的装置简单,成本低;(2)易于 有效控制薄膜的成分及结构;(3)能温和条件下制备出多种功能薄膜材料; (4)可以在各种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基底上制备大面积薄膜。因此它是 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薄膜制备方法。源自溶胶- 凝胶法制备薄膜的原理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20年总目次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20年总目次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20年总目次㊀㊀㊀㊀㊀㊀(期-页)㊃传感器技术㊃基于数字式电容检测的机油品质传感器刘岳鹏,周㊀磊,郝云择(1-1) 用于闪电磁场测量的感应式传感器刘雷松,朱万华,闫㊀彬,张群英(1-5)基于MEMS器件的玻璃通孔内金属批量化填充制备李㊀飞,石云波,赵思晗,王彦林,刘㊀俊(1-9)TMR电流传感器复杂电磁环境抗干扰技术研究陈晓芳,刘崇伟,王㊀崇,李㊀蓓,赵俊杰,侯昱丞,杨㊀挺(1-13)低侧向效应MEMS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王㊀鹏,杨㊀帆,王㊀楠,王明武,梁应选(1-17) 基于ADuCM360多因素补偿的溶解氧传感器李㊀文,张志永,金㊀旭,程㊀李,徐明刚(1-23)Halbach阵列核磁共振多相流传感器参数优化与仿真李利品,童美帅,袁景峰(2-1) 同面多叉指电极结构的电容式三维力触觉传感器设计孙㊀英,刘㊀非,翁㊀玲,陈㊀铮,苑子鹏(2-6)基于磁导率的焊缝裂纹检测传感器的设计研究任尚坤,任仙芝,刘㊀威(2-11) 基于光强可调的浊度智能检测传感器研究李㊀文,张志永,金㊀旭,吕㊀赫,徐明刚(2-15)用于金属裂缝检测和测量的微带天线传感器康文芳,董和磊,刘龙飞,李㊀焕,卫凯龙,王㊀鑫(2-20)敏感电极结构对CO2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王光伟,陈鸿珍,李友凤,谢㊀波,胡明华(3-1) 基于微纳压印的柔性PDMS薄膜传感器设计高孔超,黄㊀尧,吴大鸣,范晓静,苏逢春,许㊀红(3-6)高过载MEMS环形陀螺制造与测试张英杰,康㊀强,曹慧亮,石云波,刘㊀俊(3-9) 串联弹性驱动器内嵌扭矩传感器的研究蒋㊀聪,孙㊀恺,何广平(3-15) 光沉积Pd修饰Bi2WO6微米花用作乙醇气敏传感器陈㊀建,邢霞霞,冯东亮(3-22)一种双边传感型电磁感应式直线位移传感器谷星莹,汤其富,彭东林,翁道纛(4-1)一种活塞式光纤流体差压传感器数学模型与实验分析胡㊀浩,邹江河,罗㊀毅(4-6)EHD喷墨打印制备微热板气敏材料的研究曹㊀睿,余㊀隽,吴㊀昊,朱思鹏,李中洲,唐祯安(4-11) 炭黑/液体硅橡胶复合材料的迟滞性和拉伸响应特性龚㊀瑾,龚云琪,梅顺齐(4-15) 空时域混合差分法在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检测与定位研究王㊀红,徐学武,赵㊀克,陶㊀辉,潘家栋(4-20)一种基于PCB工艺的平面绝对式角位移传感器研究景㊀欢,汤其富,王阳阳,刘㊀洋(5-1) 电容式触觉传感器微电容检测电路设计易㊀艺,宋爱国,李会军,冷明鑫(5-6)基于双层微结构电极的柔性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张㊀鹏,陈昱丞,张㊀建,李玉霞(5-11) 霍尔式轮速传感器永磁体磁场均匀性测量方法研究王㊀辉,闵永军,周㊀菊(5-14)高应力下悬浮石墨烯薄膜灵敏性的仿真研究张㊀梦,张晓平,吕根根,刘泉声(5-18) 基于钼的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表面反应过程研究骆芳萍,杨慧中(6-1)一种高灵敏度光纤高温传感器谭跃刚,马贝贝,俞㊀强(6-7) PVDF薄膜在空间碎片撞击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孔凡金,王建民,刘武刚,刘振皓(6-12)低功耗小尺寸片上温度传感器设计孔德钰,刘㊀洋(6-16) Galfenol薄片式力传感器的理论研究与设计于少鹏,王博文,董丽元(6-20)一种VOC气体检测的光离子化传感器设计刘若愚,胡㊀泓(7-1) 基于惯性反馈的机器人智能碰撞传感器林义忠,王诗惠,黄冰鹏,谢生亮(7-6) 一种用于人致楼盖振动测试的光纤加速度传感器金㊀峤,吴翔宇,王传克,孙㊀丽,朱春阳(7-11)MEMS应变传感器测量误差分析吴入军,张晓峰,陈㊀田,马雪芬,于忠海,郑百林(7-17) 柔性C-ZnO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周㊀旺,钱㊀波,方小亮,高㊀阳,轩福贞(7-23)PtPd电催化剂在电化学酒精气体传感器中的应用李思达,张㊀鼎,邢㊀巍,苏㊀怡(7-27)单交变光场余弦透光面集成化时栅传感器研究付㊀敏,李昌利,朱㊀革,蒲治伟,余小雨,张双亚(8-1)基于硅微陀螺的环形二极管电容检测技术研究马宗方,畅㊀璇,张兴成,孟㊀真,吴㊀萌(8-7) 一种新型电容式电导率传感器的设计陈㊀旭,刘㊀瑛,徐明刚,刘㊀鹏(8-13) MEMS红外光源的高精度控温电路设计李宝玲,余㊀隽,姜云龙,李中洲,唐祯安(8-18)三轴基模正交磁通门传感器探头结构设计与传热仿真姜㊀豪,瞿体明,张济龙,许振丰,徐玉峰,曾㊀攀(8-22)适用于智能机械手的Galfenol悬臂梁式力传感器设计赵智忠,王春雷,王博文(9-1)基于MEMS器件的高精度动态倾角传感器研制张㊀波,孙㊀哲,欧阳宁,闻小龙,田㊀跃(9-6) 基于电涡流传感器的微位移测量系统的设计荣㊀锋,韩㊀信,郭翠娟(9-12)微型磁器件纳米孔薄膜铁芯的制备与分析吕㊀辉,李㊀根(9-19) Mg掺杂对ZnO基体声波谐振器性能的影响桂㊀丹,郑㊀丹,何㊀琼(9-23) 磁电复合多功能传感器的设计李亚平,彭云超,淦㊀邦(9-27)光栅位移传感器专利态势与预警分析赵㊀华,刘㊀涛,宋彦彦,刘㊀刚(9-31) 单晶硅高温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吴沛珊,刘㊀沁,李㊀新,张治国,郑东明(10-1)悬浮式磁性液体球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陆招兰,王坤东,马有为,钟国宸(10-4) 微型电流传感器AMR探头芯片研究与测试王㊀浩,王茂励,董振振,钟贻兵,程广河(10-8)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悬臂梁传感器性能优化张英杰,郝思萍,揣荣岩,张㊀贺(10-13)混合电位型In2O3氨气传感器的性能研究与优化黄㊀昊, 杨㊀琳,肖㊀邦,翟红章,李㊀珂,林㊀赫,黄㊀震(10-17)基于双光纤光栅的柔性铰链加速度传感器设计梁㊀磊,朱振华,李美格,徐㊀刚(11-1) 基于聚乙烯醇薄膜的石英音叉湿度传感器设计徐㊀军,杨㊀帆,孙明晓(11-5) 气固两相流相浓度传感器的三维优化设计刘丽君,杨道业,张㊀研,孙㊀正(11-10)对置铁氧体磁芯式油液磨粒检测传感器郭翠娟,张㊀猛,荣㊀锋(11-15) 平面线圈型时栅传感器及动尺姿态误差特性分析刘㊀洋,武㊀亮,彭东林,钟自强,牟㊀川,景㊀欢(11-21)基于氧化石墨烯的QCM呼吸传感器及系统何朝梁,金㊀浩,陶㊀翔,冯㊀斌(12-1) 纳米光刻调焦调平传感器光电探测系统设计龚士彬,谢冬冬,武志鹏,宗明成(12-6)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智能螺栓开发及应用师㊀琪,任㊀亮,尤润州,王嘉健(12-10)汽车无线充电异物检测建模及检测方法甘凯文,赖晓阳,唐厚君(12-16) 基于电流感应取电的无线测温节点丁柏文,沈金荣,唐启阳,柴一伟(12-21) 高温光纤法珀压力传感器研究进展高红春,唐才杰,蓝㊀天,王学锋(12-26)㊃仪器仪表㊃基于STM32的旋转式黏度计华国环,邱立争,潘柏旭,冯茂艳(1-28) g-C3N4修饰电极测定铅离子的便携式分析仪路㊀瑶,王文廉,赵俊明(1-32) 基于STM32的光散射式扬尘在线监测仪牛志云,杨义新,桂华侨,张礁石,余同柱,程㊀寅(1-36)矿用超声波气体流量计的研制胡嘉豪,全太锋(1-42) 基于半导体制冷片的电涌保护器温度控制设计王㊀昊,杨仲江,申东玄,马俊彦(1-46)基于DC-DC转换技术的自动增益控制器设计张天文,李廷军(1-50) 便携式多参数光学水质检测仪设计赵贤德,董大明,高㊀振,邢㊀振(1-53) 全自动电能表推力测试装置设计与研究史鹏博,李㊀蕊,陆翔宇,迟㊀源,李雪城,韩冬军(1-58) 封装残余应力对MEMS加速度计输出特性影响焦静静,石云波,赵永祺,张㊀婕,米振国,康㊀强(2-24)抗过载压电式工业装备振动监控MEMS加速度计的仿真分析与设计许高斌,王超超,杨海洋,马渊明,陈㊀兴(2-28) 基于MSP430的高精度熔体压力变送器设计唐德红,肖博文(2-33) 基于CMUT的超声波信号检测及放大电路设计张泽芳,任勇峰,何常德(2-37)一种MEMS加速度计的噪声处理与参数训练方法张㊀旭,路永乐,郭俊启,肖明朗,吴㊀英(2-41) 基于CPCI总线通用测试设备设计张晓雷,贾晓晓,赵冬青,刘东海(3-26)应用于微测辐射热计的12位SARADC的设计黄伟奇,唐祯安(3-31) 基于声波分析的臭氧发生器电源谐振频率测量仪翟维枫,赵㊀磊,李㊀超,董㊀哲,黄理邮(3-38)用于光离子化检测器的微弱电流检测电路设计郑培超,李㊀海,朱思蒙,郑昆朋,颜勃汶,张秦望,刘一帆,王礼阳,王金梅(3-42)基于STM32的便携式磁弹性传感器检测仪李宇超,桑胜波,薛县伟,张㊀博,袁仲云(4-23)整体式PLC优化控制张㊀固,刘小勤,沐㊀超,梅㊀康(4-27) 干式变压器风冷系统在线监测与温控保护装置尹春杰,王亚男,宋彦螟,朱孟隆,吴㊀边(4-31)基于FPGA的三维扫描测头反光标志点中心定位及匹配王文祥,柳燕飞,张㊀瑞,李维诗(4-35)AXIe信号发生器接口设计许川佩,张恒俊,盘书宝(4-40) 低阈值高通量被动微阀的研制与性能研究张鑫杰,陈杰铭(5-24) 光电探测器标定方法蔡修青,谭逢富,秦来安,靖㊀旭,侯再红,吴㊀毅(5-28) 基于PXI的LVDS高速通信板卡设计白宏义,李锦明,郭㊀淳(5-33) 基于TMR传感器阵列的蒸汽发生器换热管检测探头设计陶㊀钰,吕坤勇,彭㊀磊,李晓光,叶朝锋(5-37)基于声学技术的矿井风速测量仪器设计岳晓庚,任红伟,周㊀宾,邱㊀实,贺文凯,向㊀鹏(5-42) 一种抑制超声换能器拖尾信号的方法王选择,张㊀天,马㊀丹,杨练根,翟中生(5-48) 基于卡门涡街的静电感应粉尘浓度检测装置的设计刘丹丹,韩东志,李德文,王㊀杰,景明明(6-24)谐振式MEMS生物传感器系统检测电路设计金㊀庚, 王栎皓,朱银芳,刘晓晨,赵俊元,郭阳宽,杨晋玲(6-28)基于WOA-BP的压力变送器温度补偿研究马宏光,曾国辉,黄㊀勃(6-33) 双自由度圆弧形压电能量收集器的设计与研究宋㊀娟,杨佳慧,陆颢瓒,朱宇宬,王德波(6-37)适用于地面和探空观测的多路温湿度巡检仪设计茆文杰,刘清惓,孙㊀星,吕鸣晨(6-42)基于MSP430的移动式高精度涡街流量计的设计李庆勇,王洪君(6-47) 综合录井仪电导率传感器现场检定装置设计刘开绪,吴春梅,马骏驰,郝㊀健,王冰茜(6-50)燃气表电机阀参数检测装置于千博,毛谦敏(7-33) 圆弧树杈型压电能量收集器的设计与研究宋㊀娟,刘琪才,陆颢瓒,杨佳慧,朱宇宬,王德波(7-38)电机控制器自动测试系统下位机的设计与实现杨㊀雪,陈卫兵,钟德刚,廖坤锐(7-43) 基于改进型双频注入法的绝缘监测装置设计胡亦龙,曾铁军,李玉姣,余㊀松,刘㊀鎏,文㊀杰,刘㊀华,王新林(7-47)基于BISS协议绝对式光栅尺数据采集系统设计邝俊澎,杨志军,孙㊀晗,熊少旺,吴建成,李俊颖,贾㊀静(7-52) 针对压电式加速度计的低噪声数据采集系统设计郭世旭,朱锰琪,田皓文,赵㊀鹏,王月兵(7-57)角度自适应均速管流量计马平昌,侯京锋,李㊀红(8-27) 小型便携式高分辨率转角误差标定装置王凯旋,吕英俊,王亚洲,李合意,于㊀海(8-31) 基于ZigBee的点到点通信质量测量仪设计徐智博,王铭海,张剑楠,吴春姬,李占龙(8-35)基于STM32F103的涂镀层测厚仪华国环,张文锋,邱立争(8-40) 基于AD7714的多通道霍尔高斯计郑辰雅,占瑜毅,胡㊀毅(8-44) CMUT电流信号的转化放大与滤波电路设计陈㊀谋,何常德,张文栋,王㊀月,索文宇(8-48) 电涡流式汽轮机自锁叶片叶尖间隙测量研究周㊀琦,段发阶,叶德超,李杨宗,邢㊀琛(9-36) 基于BDS的海域环境监测浮标定位通信装置设计高诗尧,李㊀杰,胡陈君,高㊀宁,刘森林(9-41)具有SLA结构的12位并行计数器架构的设计张㊀为,赵㊀创,苗㊀林(9-46)基于FPGA的CameraLink图像数据接口设计单彦虎,张晋顼,任勇峰,武慧军(9-51)基于Arduino的高精密数字频率计的设计颜谦和,颜珍平(9-55)基于积分清零补偿的加速度计信号数字化处理方法邹劲松,冯济琴,唐㊀皇(10-25)基于STM32和FPGA的超声波气体流量计葛健炎,丁㊀煜(10-29) 电力设备专用测试装置校准平台测控机制研究张㊀军,冯㊀运,简子倪,钱晓豪,鄢㊀阳,王先培(10-33)基于DSP的便携式应力检测仪设计刘宗斌,车华军,刘宗苏(10-38) 新型高g值压阻式加速度计设计许高斌,花㊀翔,杜林云,马渊明,陈㊀兴(10-42) 基于ARMCortex-M7内核的配电自动化终端设计郑贵林,康㊀亮(11-28) 基于DMD的拉曼光谱检测模块设计张冬华,王晓荣,郑㊀蕊,李明朗(11-33)CameraLink图像数据接口的FPGA实现甄国涌,何方城,单彦虎(11-36) 基于PMAC的倾角传感器动态校准装置李娜娜,彭㊀军(11-40)多通道高速信号采集器渐㊀欢,全大英,侯晓宇,范㊀威,金小萍(11-44) 电阻应变式在线钻削测力仪的设计胡鸿志,滕全进,管㊀芳,徐翠锋,黄俊锋(12-32)新型原子矢量磁力仪宽带锁定放大器的设计丁晓霞,金㊀恺,黄光明(12-37) 非线性压电俘能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陈孝玉,张旭辉,左㊀萌,汪㊀林,佘㊀晓,陈路阳(12-42)油气管道三轴高清漏磁内检测机器人设计验证郭晓婷,杨㊀亮,宋云鹏,诸海博,宋华东,王宇楠,徐春风(12-53)套管井超声成像仪数据采集与处理电路设计杨㊀成,陶爱华,程晶晶,吴永江(12-58)㊃系统与应用㊃基于微信订阅号的污水处理远程监控系统章盼梅,朱万浩,韩凤琴(1-63)微热管高精度测试系统的热源控制与温度采集王相蓉,罗㊀怡,王晓东,李聪明(1-70) 基于CAN和LabVIEW的风机在线监测系统崔志新,陈学军,沈㊀军(1-75)基于ZigBee无线网络的应变数据采集系统史兵丽,王㊀刚,张会新,张彦军(1-79)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柔性机械臂姿态检测与末端定位研究余㊀峰,陈新元(1-83) 基于物联网的高精度高炉热负荷监测系统齐仁龙,张庆辉,张亚超(1-87)高功率脉冲电源电压测试系统设计何㊀巧,马游春,马子光,刘鹏媛(2-46) 基于机器视觉的卡尺工具法螺母实时检测系统吴禄慎,项桔敏,胡㊀贇(2-50)基于交流固态负载的低压电器电寿命试验系统设计杜太行,刘旭林,孙曙光,郝立林,纪学玲,王佳兴(2-56) 基于嵌入式技术的多协议转换系统研究刘亚秋,胡铁楠,吕云蕾(2-62)改进瓶装液位高精度智能检测系统的设计徐乐年,薛婉婷,于后瑞,程国帅(2-67) 基于STM32和TMS320的配电网作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杨翔宇,樊绍胜,张申毅,崔坤坤(2-71) 基于无线传输的热电偶测温系统设计王㊀军,张彦军,梁晓辉(2-75) 明桥面桥枕高度自动测量系统设计王㊀琦,吴剑锋,王㊀森,汪㊀峰,仇㊀超(2-79) 基于变权理论的高压隔离开关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肖㊀匀,王文瑞,王㊀斌,鲁方林,朱耀平(3-48)面向移动机器人的无线能量传输线圈自定位系统刘㊀正,黄之峰,章㊀云(3-54) 基于UWB技术的储罐底板检测车定位系统刘嘉诚,涂㊀君,宋小春,文㊀辉,向㊀超(3-58)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位移测量系统牛伟萌,房立清,齐子元,郭德卿(3-62)基于STM32和CC1101的受限空间关键气体浓度检测系统洪㊀涛,梁晓瑜(3-67) 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线束压接缺陷检测系统张相胜,焦㊀鹏,潘㊀丰(3-73) 电动助力器传动故障在线振动检测系统的设计范伟军,翟俭超,李㊀君,周锦浩,郭㊀斌(3-78) 复合绝缘子自动喷涂设备控制系统设计邱雪峰,周㊀阳,王璐璐,邵建新,邱自学(4-46)基于图像识别的非接触式微阵列点样仪控制系统何㊀阳,尤㊀晖,郑常宝(4-50)基于光纤探头的伽马射线辐照探测系统刘㊀瑞,张良力,谢宝杰,何㊀笠(4-55)八通道的温度同步测量系统的设计范宇聪,邓㊀云,程㊀敏,梁津津(4-61) 基于STM32的超级电容储能监测系统设计付石磊,郭佑民,高锋阳,戴银娟(4-68) 基于WLAN的螺旋式管道检测机器人远程测控系统张㊀军,白㊀涛,文㊀川,张新荣,李孝瑾(4-72)基于STM32的开关柜母线温度无线采集系统范虹兴,高凤良,熊钰瑶,陈㊀慧,欧阳兵,孙丽娟,张震宇,王㊀杰(4-77)污水处理泵站手机APP远程监控系统设计章盼梅,朱万浩,韩凤琴(4-81)用于共聚焦显微镜物镜微调压电Z轴定位平台设计王海军,路㊀崧,刘正锋,李明雨(4-85)基于CAN总线的固定测斜仪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刘昌明,时㊀朵,黄跃文,刘亚翔,张㊀乾(5-53)基于冗余CAN通信的智能集成供液控制系统赵康康(5-58) 基于视觉的环形密封件在线检测宋㊀薇,陈㊀兴,沈林勇(5-62)基于LabVIEW与IMAQVision的智能插装系统周龙福,刘㊀超(5-68)基于动态配气的仿生嗅觉检测系统设计与优化桑孟祥, 文㊀韬,郑立章,龚中良,汤小红,李立君,董㊀帅(5-72)基于差分吸收的H2S气体浓度检测系统陈书旺,尹晓伟,王真真(5-77) WebService技术在污水处理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郭㊀民,高㊀强,韩红桂(5-80) 多串口网络化异构辐射数据采集与实时传输系统设计何敬上,何剑锋,袁兆林,汪雪元,阳㊀深(5-84) 基于超声波传感器和STM32的局部放电监控系统设计范冠鹏,李永军,王亚杰,王俊豪,魏树声(6-55)基于LoRa的光伏电站监控系统韩文征,姚晓东,黄煊赫(6-59)基于虚拟仪器的真空计参数自动测试系统赵博文,梁西银,颜昌林,谢凌菲,马丽萍,蔡坤辉(6-63)基于NRF24L01和LabVIEW的无线预警与自动喷淋系统设计与实现周中鑫,张印强,李丽娟,郭培志(6-68) 基于EtherCAT的分布式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孟另伟,郑永军(6-73) 基于波导技术的无线地下传感网通信系统研究与实现高振江,刘洲洲,张倩昀,李开放(6-79)基于STM32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极片轧机控制系统设计宋定宇,高㊀琳(6-83) 基于无线网络的多参数原位水质监测系统设计钟㊀涛,金㊀宁,顾唯兵,崔㊀铮(7-62)基于ModbusUDP协议的STM32与PC实时通信的实现汪钦臣,方益民(7-67) 基于MLX90640的高分辨率温度监测系统设计陈文敏,夏应清,郎㊀磊,王正阳(7-71) 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动阀门远程监控系统李欢欢,杨世凤,吕志成,于㊀乐,郝晓兵,李天琦(7-75)基于NB-IoT的光伏阵列运行参数监测系统设计谢志远,张㊀信(7-80) 基于FPGA的出砂信号同步采集与存储系统设计赵建平,党㊀博,胡㊀军,王炳友,李㊀丹(7-86)基于阿里云的工业废气远程监测系统设计常国锋,许利军(7-90) 基于计算机声卡的噪声采集与频谱分析系统吕华溢,王㊀波,黄㊀晗,谢㊀政,张金换(8-53)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零部件检测系统设计袁纵青,徐惠钢,谢㊀启(8-57)基于Zynq-7000的数据采集与显示系统的设计杨诗安,王子成(8-61) 基于STM32的汽车线束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张婉茹,陈厚军,聂㊀燕,刘苏苏,张㊀平(8-65)基于K型热电偶的输送带接头硫化感应加热系统的温度监测李㊀康,李军霞,刘立波,高利荣(8-70) 基于STM32的多轴速度控制系统巢㊀云,马鑫金(8-77) 接箍拧接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杨浩然,吴明亮,吴明永,张来喜(9-59)基于机器视觉的FPC缺陷检测系统眭石军,廖㊀平(9-64)基于激光吸收光谱的SF6/N2混合气分解产物同时检测张㊀爽,江㊀翼,姜㊀萌,张㊀静,黄勤清,杨㊀旭,周㊀文(9-69)基于柔性混合电子制造技术的蓝牙传感系统金㊀潇,金㊀宁,于浩然,顾唯兵,林㊀剑(9-73)齿轮箱传动误差的高精度检测系统徐桂敏,王改芳,杨正祥(9-78)基于LoRa通信的空冷凝汽器监测系统设计胡佳佳,李志斌,韩㊀祥,杜敏荣(9-81) 用于压力传感器的高精度自动标定系统王㊀博,刘㊀鹏,杨㊀兴,姚嘉林,李润坤,唐㊀硕(9-85)基于PLC的等离子切割工作站控制系统设计邱影杰,陈㊀曦,孟祥双(9-89)基于STM32的轨道式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张申毅,樊绍胜,程嘉翊,黄㊀辉(9-93) 基于STM32F4大气监测系统微站的软硬件设计郑㊀蕊,王晓荣,吴㊀棋,李明朗,张冬华(9-98)基于FPGA的MEMS陀螺阵列信号采集系统周中鑫,张印强,李丽娟,刘㊀琴(9-101) 精密减速器检测仪自动标定系统设计裘祖荣,尤㊀悦,路遥环,薛㊀洁,胡文川,方㊀林(10-47)纯电动商用车动力总成可靠性能试验系统设计谭㊀伟,杨浩森,米㊀林,陈㊀胜(10-52) 模块化柔性机器人自动化防错凸焊系统王㊀睿,刘㊀锋,王剑峰,高忠林(10-58) 基于LabVIEW和嵌入式工业以太网的电能质量监控系统杨㊀辉,张㊀凯,张文博,肖㊀曦(10-63)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计量测试系统设计谢㊀慧,柳义成,张明敏(10-68) 钻完井试油液面监测系统设计张乃禄,任武昆,李㊀军,盛㊀盟,张钰哲(10-73) 基于NB-IoT的远程电网谐波分析系统设计刘贤德,王宜怀,彭㊀涛,孙亚军(10-78)基于LPWA网络的海上风电结构健康数据采集系统黄煊赫,姚晓东,齐㊀亮(10-84) 基于二维激光位移传感器的通过式轮对测量系统设计伍川辉,尹纪磊,郭㊀辉,闫㊀磊(11-50)锂离子电池内阻测量系统设计郭㊀庆,李㊀敬,胡鸿志,管㊀芳,周雁亨(11-54)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精确定位方法徐诗卉,张㊀欢,姚㊀辰,唐厚君,马殿光(11-59)基于RFID的列车轮对识别与振动监控系统设计李㊀哲,高军伟,张柏娜(11-64) 采集控制多线程一体化的集成式FAIMS主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赵思洋,杜晓霞, 游占华,牟家浩,曾鸿达,肖文香,朱健铭,李㊀华(11-68)基于RM-6A红外热敏电阻的发射率在线测量系统研究朱志星,叶㊀林,任宏宇,范博龙(11-74)基于视觉的大尺寸板材冲孔质量检测系统设计赵海文,郑锦云,张雅丽(11-79) 基于S32K144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孙亚军,王宜怀,王㊀林,彭㊀涛,刘贤德(11-84)电力断路器的真空度在线检测系统设计李㊀宇,王忠利(11-91) 基于以太网的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下位机设计陈㊀乾,苗长云,刘㊀意,姬㊀静(11-95) 基于STM32与树莓派的视频采集智能车系统设计孔德肖,张晴晖,李俊萩,邓祥忠,秦明明,钟丽辉(12-63)风力发电机的高精密风速检测系统设计李研达,薛㊀琦(12-67) 基于机器视觉的机械臂智能分拣系统房国栋,高军伟,朱晨曦,孔德帅(12-72)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受限空间环境监测系统付㊀屾,周㊀严(12-77)基于S7-1200PLC与LabVIEW的泵轮检测设备控制系统武文凯,李明辉,巩强令(12-82) 一种架空导线巡检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黄㊀强,李松涛,高㊀源,甄富帅,宋光明,陈大兵(12-86)基于图像识别的PCB板定位支撑系统李致金,钱百青,顾㊀鹏,武㊀鹏,张㊀亮(12-90)㊃研究与开发㊃基于图像处理的多条形码检测方法研究孙洋洋,郭阳宽,张晓青(1-92)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时栅时序预测测量研究郑方燕,陈鹏霖,石海峰,颜㊀路(1-96) 非平行板电容传感器的微小电容检测电路设计李㊀晶,于殿泓(1-100) 基于绝对式的压力电测系统准静态校准方法分析陈㊀静,孔德仁,郭㊀彬,陈金刚,褚俊英,项㊀璟(1-104)基于I/F+A/D的高分辨率模数转换电路黄武扬,吴㊀一,黎㊀坤(1-108)多速率误码和光功率集成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李姗珊,全㊀智,卢媛媛(1-112) 基于脉冲涡流的金属薄板厚度检测研究赵㊀桐,彭㊀斌(1-117)基于振动信号的包装件损伤预测技术研究杜太行,杨㊀明,孙曙光,杨㊀媛,纪学玲(1-122) 基于信道空闲时间预测的ZigBee信道切换方法徐晓冰,夏㊀吉,李奇越,孙㊀伟,罗国军(2-81)声学CT温度场重建系统的收发器位置优化与实现颜㊀华,张力男(2-87) 基于MC9S08DZ60单片机的氮氧化物传感器控制器设计缪晓峰,汤㊀东,李杰辉,周一闻,陈㊀烈(2-92)神经网络结合直接数字合成技术的电力系统谐波测量方法宫元九,周佳禾(2-96)柔体大变形参数的光纤光栅集成检测方法吕宇翔,任㊀旭,路长厚,李学勇,马晓源,谷雨橦(2-101)基于STM32的人机交互终端的设计翟延忠,翟宝蓉,马㊀强,李㊀燕(2-105)刷状结构冠醚用于SEGFET⁃pK敏感膜的研究罗仕豪,强㊀敏,张㊀伟,杨艳萍,何明逊(2-110) 电容法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测量系统研究陈阳正,王小鑫,王㊀博,李利品(2-114)空气调压阀运行环境参数的监控系统设计章㊀萌,张小松(2-119)第十六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STC2020)第三轮征文通知(2-124) 基于AD8495和Sigma⁃Delta的多通道高精度数字测温设计黄巧峰,任勇峰,贾兴中(3-84)数据驱动的闭环系统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李㊀明,那文波,刘甜甜,高㊀宇(3-89)基于融合传感器的气固两相流参数检测系统设计封文轩,杨道业(3-95) 基于NDIR开放光路CO2浓度测量的标定方法研究张㊀珅,王㊀煜,赵㊀欣,桂华侨,韩春慧,许㊀权(3-100)基于双频外差和相移法的结构光成像包裹相位解调算法谷倩倩,吕珊珊,姜明顺,张㊀雷,张法业,隋青美(3-105)基于虚拟科氏力相位特性的硅MEMS陀螺自动模态匹配及闭环检测彭友福,赵鹤鸣,卜㊀峰,程梦梦,喻㊀磊,徐大诚,郭述文(3-110)三维激光球杆仪的系统误差分析与补偿徐㊀良,娄志峰,田雨辰,李㊀影,王立鼎(3-118)第十六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STC2020)第三轮征文通知(3-124) 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的微小型三轴稳定平台徐文武,李孟委,张㊀鹏(4-90) 一种检测铁磁材料应力的磁各向异性方法邱忠超,张瑞蕾,李立新,于瑞红,杨敬松(4-94)颗粒密度对声发射法粒径测量的影响张国强,闫㊀勇,胡永辉,郑㊀格(4-98) 混沌RBF神经网络对配变电系统气体传感的智能化预测陈㊀亮,高杨德,沈海平,鲁方林,王文瑞(4-102)地磁扰动检测用低噪声低偏置斩波放大电路研究李吉生,王言章,纪㊀诚,刘㊀飞,石佳晴,陈思宇,陈㊀晨(4-107)基于光感密度光纤位移传感器的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高精度测量方法朱绪胜,刘㊀蕾,陈雪梅(4-113) 电容式土壤水分检测多参数校正方法的研究顾惠南,杨㊀雷,邓㊀霄,吕华芳,宋志强,潘丽鹏,张㊀丽,崔丽琴(4-117)第十六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4-STC2020)第三轮征文通知(4-124) 基于传递矩阵法的夹心式换能器固有频率分析邓㊀韬,卢钰仁(5-88) 基于谐波小波包和改进功率谱的球磨机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李㊀珏,高云鹏,卿宗胜,杨佳伟,王庆凯,李文博(5-93)轮式移动机器人磁导航信号的野点识别与消除胥明瑞,杨光永,徐天奇,陈跃斌(5-99) 基于机器视觉的黑晶面板几何参数测量方法李㊀民,周亚同,张忠伟,樊逸杰(5-102) 无线电能传输非线性拓扑补偿结构研究樊㊀京,李定珍,张世杰,田子建(5-107)飞机发动机叶片燕尾基座自动化喷涂研究董慧芬,刘健健,吕波漾(5-113) 谐振式音叉密度测井方法与检测电路设计何㊀波,魏㊀勇,余厚全,黄争志,陈㊀强(5-119)第十六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STC2020)第三轮征文通知(5-124) 基于动网格与UDF技术的流量开关仿真设计张发年,于延凯,郭建华,朱兴华(6-87)基于逆磁致伸缩效应的铁磁构件应力检测方法研究洪㊀利,尚鲁龙,邱忠超,李亚南,韩智明(6-92)光纤分布式振动系统中的信号处理算法研究文仲寺,江㊀毅(6-95) 基于电子皮肤的机器人运动感知算法研究陈楚浩,谢㊀瑜,代稷珅(6-100) 倒频谱分析在碰撞声发射源信号恢复中的研究张国强,闫㊀勇,胡永辉(6-106) 卡尔曼滤波在电动滑台位置实时补偿中的应用吴鹏飞,单㊀奇,罗新河,饶㊀鑫,蔡正凯(6-110) 混凝土浇注通水冷却控制系统实现与应用刘海棠,方彦军,王业震,段亚辉,谢㊀雄(6-114)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光纤电流互感器温度补偿王佳颖,王㊀朔,刘㊀宸,冯利民,王㊀鼎,靳俊杰(6-118)聚合物全息传感器的光热效应及其可调谐滤波特性刘丽丽,刘㊀琪,于㊀丹,王保华,李㊀立,刘鸿鹏(6-122)。

国内外电子电工环氧体系材料的研制现状

国内外电子电工环氧体系材料的研制现状

玻璃钢2007年第1期国内外电子电工环氧体系材料的研制现状董永祺(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10024)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电子电工用环氧树脂体系材料的研制现状,包括一些理论和实例。

关键词:环氧树脂电子电气绝缘电磁屏蔽纳米透波1环氧树脂——优秀的电子电工材料的基材材料的性能决定它的用途和使用价值。

环氧树脂(EP)的电学性能(如电绝缘性等)优异,耐热性、耐湿性、硬度、柔韧性和化学稳定性等都好,因而成为优秀的电子电工材料的树脂基材,有的目前甚至尚无别的材料所能取代。

[注]:电子电工已成为EP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涂料市场),“以2004年为例,日本电子电工市场的EP消耗量占EP总耗量的40%,美国16%,西欧13%。

”[1]([注]:例如:文中所列世界12种箸名商标发电机定子线棒导线排间绝缘材料的粘结基材[诸多性能指标特高、苛刻],一律选用改性EP。

)[39]2电子电工环氧树脂材料的理论2.1战略、大方向高分子合成化学(A)需与有机合成化学(B)、高分子化学(C)紧密结合,将(B)的先进技术“嫁接”到(A)中,研发新的高分子合成方法,实现(A)的可设计化、定向化和控制化——包括通过非共价键的分子间的作用力结合而“合成”超分子体系。

多种高分子复合形成聚合物合金体系,仍是当今高分子性能改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主要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运用合适的玻璃态聚合物本征行为[注]的本构方程,已能对均相和非均相聚合物体系的力学响应(如:屈服和应变软化、硬化等)进行理论分析和预测脆、韧转变等。

该理论给出了获得韧性聚合物对非均相聚合物体系微结构进行优化的可能方向([注]:至今,物质的玻璃态和玻璃化转变仍是个重要而未解决的基本物理问题。

玻璃化转变是无定形聚合物最重要性质之一,尚须进一步发展能统一描述有关所有现象的理论模型)。

大分子工程不仅要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还要设计合成多拓扑(结构)聚合物链(如:超支化、31树枝状、浓密刷性聚合物和星型多臂嵌段共聚物等)的新合成技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蒸发潜热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蒸发潜热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1 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高超声速流动 1 高温天气 1 陆面过程模型 1 陆-气双向耦合模式r42_avim 1 能量品位间接提升 1 简化参数化方案 1 燃烧加热风洞 1 热带夏季季节内振荡 1 海气耦合数值模拟 1 水蒸气 1 气候 1 植被分布 1 数学建模 1 数值模拟 1 敏感性试验 1 年际变化 1 平衡流 1 平衡公式 1 太阳热能 1 大气环流 1 多能源互补 1 复合吸附剂 1 城市热岛(uhi) 1 城市冠层模式(ucm) 1 地形指数模型 1 吸附制冷 1 印度洋海温 1 化学回热循环 1 动态性能 1 凝结与蒸发 1 scc 1 cop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科研热词 土壤湿度 青藏高原两部 青藏高原 降水量 热量平衡 潜热通量 潜热 涡度相关 水分利用效率 显热通量 数值模拟 好氧堆肥 夏季降水 地表热通量 低频振荡 人粪便 二氧化碳通量
53 三江平原 54 slhf异常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能量平衡 3 bowen比 2 黑河下游 1 预警信号 1 非均匀地表 1 霾 1 雾 1 陆气通量 1 遥感监测 1 通用陆面模式 1 试验模拟 1 触发机制 1 蒸散发 1 蒸发潜热 1 蒸发 1 草地 1 膜状冷却 1 相关分析 1 环境流体 1 环境因素 1 热量衡算 1 热效率 1 热带气旋 1 热对流 1 灰霾天气 1 潜热通量 1 潜热蒸发 1 湿度计分析法 1 湖泊和湿地 1 涡动相关 1 海洋飞沫 1 沼泽湿地 1 水分循环 1 水分和能量传输 1 水体模型 1 水体与大气间的水热传输 1 植被蒸腾 1 显热通量 1 时空特征 1 数值模拟 1 戈壁 1 小气候特征 1 大城市区域 1 大地构造活动 1 地表能量平衡 1 地表潜热通量 1 土壤质地 1 土壤亮度 1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1 参数化方案 1 卫星热红外 1 副热带高压 1

一种辐射制冷纤维的设计方法以及该辐射制冷纤维[发明专利]

一种辐射制冷纤维的设计方法以及该辐射制冷纤维[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261971.7(22)申请日 2020.04.05(71)申请人 浙江大学地址 31005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72)发明人 马耀光 陶光明 片思杰 (74)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素豪律师事务所 33248代理人 徐芙姗(51)Int.Cl.D01F 6/52(2006.01)D01F 1/10(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辐射制冷纤维的设计方法以及该辐射制冷纤维(57)摘要一种辐射制冷纤维的设计方法以及该辐射制冷纤维,包括:S1,选取预定范围内不同粒径的微纳颗粒材料,计算不同粒径的微纳颗粒材料的散射效率曲线;S2,构成多个等效结构,计算多个等效结构在对应于可见-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数据;S3,根据预定的反射率公式,对步骤S2中得到的反射率数据进行拟合,进一步外推得到更多反射率数据;S4,根据S3中外推得到的反射率数据,计算在预定太阳光谱下、各个等效结构对可见-近红外波段的加权反射率,根据加权反射率,得出不同厚度下微纳颗粒的最佳粒径。

本发明的设计方法,在预定的材料、预定的纤维厚度范围内,快速确定填充的微纳颗粒的最佳粒径,以实现在预定的体积百分数下,最高的太阳光谱反射效率。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8页 附图3页CN 111575823 A 2020.08.25C N 111575823A1.一种辐射制冷纤维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预定的微纳颗粒材料、预定的聚合物基底材料、以及预定的微纳颗粒的体积百分数,选取预定范围内不同粒径的微纳颗粒,计算不同粒径的微纳颗粒的散射效率曲线,并且选取散射效率峰值在可见-红外波段的微纳颗粒的粒径尺寸范围,作为可选范围;S2,将可选范围内的不同粒径的微纳颗粒,结合预定的聚合物基底材料和预定的微纳颗粒的体积百分数,构成多个等效结构,计算所述多个等效结构在第一厚度范围内,对应于可见-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数据;S3,利用预定的反射率公式,对步骤S2中计算得到的所述反射率数据进行拟合,进一步外推得到所述多个等效结构在第二厚度范围下的反射率数据;S4,根据步骤S3中得到的多个等效结构在第二厚度范围内的反射率数据,计算在预定太阳光谱下、各个等效结构对可见-近红外波段的加权反射率,根据所述加权反射率,得出不同厚度下微纳颗粒的最佳粒径。

pvdf薄膜辐射制冷

pvdf薄膜辐射制冷

pvdf薄膜辐射制冷
PVDF薄膜辐射制冷是一种利用PVDF(聚偏氟乙烯)薄膜材
料的辐射制冷技术。

PVDF是一种特殊的聚合物材料,具有高
电介质常数、低介电损耗、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和抗辐射性能等特点。

在PVDF薄膜辐射制冷技术中,通过将PVDF薄膜制作成薄
片或薄膜形态,并使其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利用薄膜与环境之间的热辐射传递热量。

当PVDF薄膜暴露在夜间的大气中时,其表面会吸收远红外辐射,并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从薄膜表面传递到内部。

同时,PVDF薄膜也会通过辐射的方式将热
量向周围环境散发,实现制冷效果。

PVDF薄膜辐射制冷技术具有节能、环保、无噪音等优点,并
且可以用于各种小型制冷设备或电子元件的冷却。

这种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制冷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制冷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vdf薄膜辐射制冷-回复
PVDF薄膜辐射制冷是一种新兴的制冷技术,通过利用PVDF(聚偏氟乙烯)薄膜的独特性质,实现对物体的制冷效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步回答有关PVDF薄膜辐射制冷的问题,并深入探讨其工作原理、应用前景以及挑战。

第一部分:什么是PVDF薄膜辐射制冷?
PVDF薄膜辐射制冷是一种利用PVDF薄膜对物体进行制冷的技术。

PVDF 是一种具有压电性能和高热传导的材料,能够在受到电场激励时发生机械振动,从而产生冷却效果。

其原理是利用PVDF薄膜在快速改变的电场下振动,通过吸收外界热量来实现物体的制冷。

第二部分:PVDF薄膜辐射制冷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PVDF薄膜辐射制冷的工作原理基于PVDF薄膜的压电效应。

当PVDF薄膜受到电场激励时,其分子发生机械弯曲或扭转,产生高频机械振动。

这种振动消耗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物体温度降低。

PVDF薄膜的高热传导性能可以迅速将吸收到的热量传导到外部环境中,进一步提高制冷效果。

第三部分:PVDF薄膜辐射制冷的应用前景如何?
PVDF薄膜辐射制冷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它可以在微型制冷设备中应用,如微型制冷芯片、微型冷却系统等。

由于PVDF薄膜制冷技术具有快速响应、高效能、体积小等优点,使得微型冷却设备的性能得以
显著提升。

此外,PVDF薄膜辐射制冷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大尺寸制冷设备,如冷藏柜、冷冻厢等,提供可靠的制冷效果。

第四部分:PVDF薄膜辐射制冷面临哪些挑战?
PVDF薄膜辐射制冷技术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制冷效果需要进一步提高。

由于PVDF薄膜的压电效应较弱,其制冷效果有限。

因此,需要通过材料改性或结构优化等方法来增强其制冷性能。

其次,制冷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关键。

由于PVDF薄膜辐射制冷技术需要外加电场激励,电极的可靠性和材料的长期稳定性成为制约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

最后,制冷设备的成本问题也需要解决。

目前,PVDF薄膜辐射制冷技术相对较新,相关设备的制造成本较高,因此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的竞争力。

第五部分:总结
PVDF薄膜辐射制冷是一种有前景的制冷技术,通过利用PVDF薄膜的压电性能和高热传导性能,实现对物体的制冷效果。

虽然该技术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PVDF薄膜辐射制冷技术会不断进步并得到广泛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